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镇江保卫战

镇江保卫战(第一次鸦片战争最惨烈战役)

镇江保卫战简介

镇江保卫战:镇江保卫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扬子江战役,攻陷吴淞炮台后,于6月溯流而上,直逼镇江。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汉兵2700名驻守西南郊,战斗开始后没两天即全军溃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镇江保卫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842 年

参战方:清政府;英国

战场:镇江

主要将帅:海龄;璞鼎查

战争回放

长江下游沙线曲折,港口纷列,沙洲林立,又有福山、鹅鼻嘴、圃山、焦山、象山、金山等山,这些山,要么陡出江滨,要么屹立江心,成为天然的御敌屏障。

但牛鉴对朝廷的上疏中分析:“臣以为江南防海要地,不能不将军力全注于宝山之吴淞一口。”所以他不仅不注意因险设防,反而将镇江城内的大炮也调往吴淞。英军攻陷吴淞后,清廷听信逆夷有北赴天津之谣,继续调兵遣将,加强天津、大沽、山海关等地的防务,而对于长江下游,仅从浙江调兵3000多人(后又陆续增流),协助江苏驻军防守沿江要隘。同时,催令耆英、伊里布由浙江驰赴江苏,和牛签一起 加紧议和,准备接受割地、赔款、开埠等无理要求。

道光二十二年(1842) 七月初,英军援兵全部到齐。七月六日,璞鼎查、巴加和郭富率领11艘军舰、9艘轮船、4艘运兵船和48艘运输船,装载陆军1万余人,驶离吴淞口,乘江水盛涨,溯长江上犯。所有舰船编组成先锋舰队和5个纵队,每个纵队有8到13艘运输船,由1艘战舰率领(第3纵队由1艘运兵船率领),并接受该舰舰长的指挥。

每纵队之间,保持3到5公里的距离。沿途以测量船为先导,边测量,边开进。

另外,英军在吴淞口留下了军舰“北极星”号和“阿尔吉林”号,用来封锁长江口,保障后路安全。英军舰队在西犯过程中,只有福山、鹅鼻嘴、圃山等处少量清军稍作抵抗,于十七日驶达镇江江面,随即封锁瓜洲运河北口,阻断漕运通道。

镇江城雄峙长江南岸,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会处,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南京城西北有金山守护,东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拱卫。战前,由副都统海龄率领的八旗兵和少数青州兵共1583名防守。

英军侵占吴淞后,参赞大臣、四川提督齐慎带江西、四川、广西兵1730名,湖北提督刘允孝带湖北兵1000余名仓促赶到城外,协助防守。海龄将全部旗兵收缩到城内,登陴据守,对金山、北固山等制高点却不派兵控制,对于来援的士兵则“拒不延人,但使御贼城外”,形成将领之间互不协同,各自为战的局面。

英军进犯镇江,主要由陆军负责,总计6900多人,由第1、2、3旅和炮兵旅编成。第1旅,军官83名,士兵2235名,由萨勒顿少将指挥;第2旅,军官60名,士兵1772名,由叔得少将指挥;第3旅,军官68名,士兵2087名,由巴特雷少将指挥。

炮兵旅拥有军官32名,士兵570名,由蒙古马利中校指挥。其作战部署是:由第1旅、第3旅和炮兵旅担任主攻,负责攻占城西南高地及镇江西门;第2旅担任助攻,指向镇江东北,牵制和分散清军兵力,随后攻取北门。

七月二十一日晨,英军开始进攻。第1旅和炮兵旅从金山附近江岸登陆后,直指城西清军的营地。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清军渐渐不支,齐慎、刘允孝率领属下军队退往丹阳以北的新丰镇。第3旅由金山附近登陆后,沿着西城根,直指西门。与此同时,第2旅在北圃山一带登陆,直扑北门,爬梯登城。守城授兵拼死抵抗,有的把敌人推下城去,有的扭住敌人一起跳下城墙……上午十 点左右,大队英军从北门冲人城内,向西门方向进攻。

这时,进攻西门的第3旅正遭遇清军顽强抗击,城门久攻不下。中午,英军用火药包将瓮城炸开。与此同时,从北门冲向西门的英军已将内城门打开,于是大队英军蜂拥人城。守城的清军与敌人展开了巷战,许多旗兵宁死不屈,有的先杀死自已妻儿,然后与敌人拼死厮杀,直至牺牲。海龄督战到最后时刻,也自焚身亡。英军破城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奸淫烧杀,繁华的镇江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英军侵人长江后,沿江一带人民和东南沿海各地人民一样,对入侵者给予了英勇的回击。英军侵占宝山、上海等地后,曾多次派遣小分队向内地探路搜索,当地人民自动组织起来,袭击侵略者。太仓皋桥一带 农民曾预设埋伏,用锄头击杀登陆的敌人;靖江人民用抬枪袭击英舰,迫使其慌忙撤走;镇江、扬州、瓜洲、仪征等地的盐民、渔民,也纷纷拿起武器,强力打击了这些人侵之敌。所有这些,再次显示出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镇江失守后,耆英、伊里布上奏:“皇上,镇江失守,臣等万分痛心!但现如今洋人继续北上进攻,该如何是好?请皇上定夺。”

道光帝批复说:“ 朕决定一心一意招抚议和,现授权耆英、伊里布你二人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以游移不定。令奕经所率之援军暂毋由浙赴江苏,以免夷贼疑虑,再生变故。”

赛尚阿上奏折建议道:“臣以为我军应凭借南京天险与英军一决雌雄。”

道光帝对此奏折的批语是:“无人,无兵,无船,奈何!奈何!”

言语中透露了不得不和的苦衷。但英军攻打南京之意已决,他们进一步逼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八月三日,英军由少将叔得率第2旅以及部分炮兵约2000人守在镇江,其余舰队向南京开进,于九日驶抵南京仪风门外的草鞋峡江畔。十一日,英军在观音门附近登陆,军舰摆开了轰城的架势。当天,耆英从无锡赶到南京,在英军大炮的威胁下,派人与英方进行和谈。

清政府十四日就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苛刻条件。接着,道光帝先后发出了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和各条均准照议办理的谕旨。二十九日,耆英、伊里布、牛鉴在侵略军旗舰“皋华丽”号上和璞鼎查签订了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 南京条约》。

历史影响

镇江保卫战,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所进行的最英勇悲壮的一次战斗。它表明只要将领和士兵具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即使兵力处于劣势,武器装备落后,仍然能够给侵略者以应有的打击,使其付出较大的代价。但同时也表明,单凭勇敢精神而不着力改变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的落后状态,那么不仅牺牲巨大,而且难以打败凶恶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