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海陵王攻宋战争

金海陵王攻宋战争(采石渡江计划彻底失败)

金海陵王攻宋战争简介

金海陵王攻宋战争:金海陵王攻宋战争,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之一。金海陵王完颜亮杀金熙宗篡夺皇位后,准备发动攻宋战争。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春,完颜亮在辖地征调女真、契丹兵24万,中原汉人及渤海兵15万,并制造兵器和海船。三十一年秋,金兵60万分4路南攻:一路从海上直取临安(今杭州),一路从宿、毫攻淮、泗,一路出唐、邓取荆襄,一路出秦、凤取四川,大有一举灭宋之势。消息传到临安,宋廷急启用老将刘錡领兵抵御。十月,宋将王权在庐州(今合肥)不战而败,刘錡只得退兵镇江。西路金军在陕西遭到宋将吴璘的迎头痛击,宋军收复秦、陇、虢等州。中路金军在光化、樊城亦被宋军打败,宋军收复邓州及新蔡、平兴等地。金水军也被宋将李宝和山东义军全歼。十一月,完颜亮率军进驻和州(今安徽和县),宋高宗欲航海避敌,被右丞相陈康伯劝阻,遂派将领虞允文去前方参谋军事,虞在和州对岸采石镇重创金军。金军4路攻宋均告失败,内部矛盾加剧,完颜雍自立为帝(金世宗),宣布废去完颜亮。不久,完颜亮被杀,金兵全线撤退。

金海陵王攻宋战争过程分析——

海陵王两次向南迁都,都同他企图南下“灭宋”的军事计划密切相关。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他在准备迁都汴京的同时,全面展开了“灭宋”的战争准备。那一年,他从女真、契丹、奚族抽丁二十四万;又签中原汉儿、渤海十七路蕃、汉兵二十七万;又从各水路征得水手三万。中都路(燕京)造军器,南都路(开封)修汴京,免征。上述总兵力约五十四万人(《续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三》)。同时征调官员、农户马匹五十六万匹(《中国军事通史》)。短短几年内,两次迁都,又为南征大规模征调,仗还没有打,已给金国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灾难。征集的兵员“疫死者不可胜数”,大批马匹在征调途中死去,狼藉于道(《金史·李通传》)。海陵王是位暴君,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容不得任何反对意见。太医使祁宰劝谏他“宋人无罪,师出无名”,被杀(《金史·祁宰传》)。他的嫡母皇太后徒单氏反对他迁都汴京,更反对他伐宋,也被杀。

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二月,海陵王自燕京南下,到河南府汝州温汤出猎,并视察行宫。他一路上见到麦田全都荒芜未耕,全无青苗,诏“赴山后牧马,俟秋并发”。

六月,海陵王“自汝州如南京(汴京)”。

七月某日,海陵王“赐群臣宴”,席间,他把左丞相萧玉唤至内阁,问:“朕欲与卿议事,今欲伐江南,卿以为何如?”萧玉答:“不可。”海陵王道:“朕视宋国,犹掌握间耳,何为不可?”萧玉道:“天以长江限南北,舟楫非我所长。苻坚以百万伐晋,不能以一骑渡,是以知其不可。”海陵王怒,“叱之使出”。他对群臣道,萧玉“以苻坚比朕,朕欲钉其舌而磔之,以玉有功,故隐忍耳”。

金、宋双方攻防部署:

海陵王将南下“灭宋”金兵编成三十二军,每军设都总管、副总管;上设左右领军大都督、左右大监军,总领诸军。八月,完成具体进攻部署。分四路南下:(一)水路,由工部尚书苏保衡任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统领水军七万配合陆路攻打临安;(二)中路,由太原府尹刘萼任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领兵十万自河南蔡州向湖北荆襄方向发动进攻;(三)西路,由河中府尹徒单合喜(图克坦哈喜)任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领兵约五万自陕西凤翔夺取大散关入川;(四)东路,由海陵王亲率主力十余万自淮西南下,渡江攻打临安,实现“灭宋”目标。部署毕,海陵王宴请诸将于尚书省,亲授方略。曰:“太师梁王(金兀术),连年南伐,淹延岁月。今举兵必不如彼,远则百日,近止旬月。惟尔将士,无以征行为劳,戮力一心,以成大功,当厚加旌赏,其或弛慢,刑兹无赦”。

开始,南宋朝廷对海陵王南下“灭宋”的计划根本不信,毫无准备。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五月,金国派了两位使者高景山、王全来到临安,要求划长江为界(实为战争挑衅),并报宋钦宗已死。金使高、王“举止倨傲,又遣人量闸面阔狭,沿淮顾盼,意若相视水面者。时上下泄泄,至是始知其有渝盟之意”(《续通鉴·宋纪一百三十四》)。金国南侵企图由此得以证实,南宋朝廷这才紧张起来。宋高宗下诏“为钦宗皇帝发丧”,令各地“随宜应变”;宰执召集有关人员“至都堂议举兵”(《宋史·高宗本纪九》)。

但南宋朝廷讨论军事问题,就像街坊茶肆内的乱谈漫议,听不出名堂,理不清眉目,兹略过不谈。随后做出的主要部署是:(一)东路,任命老将刘锜为主将(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二)中路,任命御史中丞汪澈负责江汉方向的防御任务,但不负责军事,另派成闵率三万人驻鄂州协助;(三)西路,任命吴璘为主将(四川宣抚使)。

西路战况: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初,金将徒单合喜率领的金兵首先发动攻势,顺利攻取大散关。宋军西路主将吴璘是名将吴玠之弟,吴氏兄弟当年曾在这一带多次击退过金兀术和完颜杲的进攻,有过粉碎金兵企图由此入川的成功经验。他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指挥部队转战在陕、甘交界地带的杀金坪、黄牛堡、青野原、秦州、陇州、盩厔东洛谷口、伏羌城、顺德等地,沉重打击了入侵金兵,粉碎了他们入川的企图。

中路战况:

九月下旬,金将刘萼、仆散忠义领兵从河南蔡州进攻光化军(治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西集街)。宋将吴拱(吴玠之子)派张超增援光化军,入城时,金兵数百骑兵跟随冲入,双方展开巷战,金兵战败,被逐出光化城。十月初,金兵接连攻克信阳、罗山、光州等地。十月中旬,金将刘萼派兵攻樊城(汉水北岸),金兵被阻于樊城护城河外。宋将翟贵、王进出击,金兵撤退,宋军追击,中伏。翟贵、王进战死,士兵死伤过半。宋将吴拱从鄂州领兵赶往襄阳(汉水南岸)增援,金兵中路攻势受阻。宋将武钜乘势收复了邓州。十月下旬,宋将成闵率军大举反攻,先后收复了河南境内的光州、新蔡、平舆、蔡州等地。

水路战况:

十月初,金将苏保衡率水军出海南下,海陵王命令水军于当月十八日进入钱塘江,配合陆路金兵攻打临安。金国水军在胶州湾遇风暴,被迫停留在密州(今山东胶州)陈家岛。宋军方面,由李宝率领的水军八月中旬就从江阴出发,出长江口北上。出海后也遇风暴,船队被吹散,向南漂流。李宝收集散船,在浙江明州重新集结,继续北上。十月下旬,李宝率领水军抵达山东密州,向停泊在唐岛的金国部分水军发起突袭。金国水军起锚升帆之际,宋水军以火箭发起攻击,金水军船队起火,几百艘战船被烧毁,金将完颜郑家奴被战火烧死,金兵跳海溺死者不计其数,逃上岸的金兵大多被俘。金水军主将苏保衡见状,率其主力战船退入胶州湾。此战,宋水军大胜,俘敌三千余人,缴获金水军“统军符印与文书、器甲、粮斛以万计”(《宋史·李宝传》)。

东路战况:

刘锜是老将,责任心很强,抢在金兵行动前(八月十五日)就从镇江引兵渡江,进驻扬州。当时刘锜已经病重,不能骑马,饮食只能喝粥,由士兵用竹舆抬着出征。海陵王在发动进攻之初,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十分成功:其一,在全局上,九月初先从西路(陕西方向)发动攻势,牵制长江中游的宋军兵力无法抽调东援。其二,九月下旬东路开始行动时,他提前派其妹夫、左监军徒单贞率领两万多兵力进攻淮阴,在淮河北岸清河口(今江苏淮阴西南,泗水入淮口,泗水古称清水)虚张声势,把两淮地区的宋军主力引向淮东;海陵王则亲率主力迅速进逼淮西涡口(今安徽怀远南淮河北岸涡河入淮处)。其三,在金兵主力准备渡淮的地段(安徽濠州至寿春之间)保持“静默”,不见金兵动静。于是,导致宋军东路统帅刘锜出现误判,他把防御重点放在淮东,亲自从扬州赶往淮阴督战,与徒单贞率领的金军隔淮对峙。十月初,海陵王亲率金军主力从淮西涡口顺利渡淮,迅速占领寿春,随即向庐州、和州方向推进。这时,当他得知宋军东线统帅刘锜仍在淮阴,便派金将萧琦分兵从定远、滁州向扬州方向发动进攻,以抄断刘锜退路。这说明,海陵王其人在战略层面上大话连天、华而不实,而在战术层面上,也有他的一些精明之处。

海陵王这次南征,还有一条做得不错,他为了安抚人心,严令金兵整肃军纪。“金兵所过,皆不杀掠,或见人,则善谕之使各安业。有军人遗火烧居民草屋一间者,立斩之,乃揭榜以令过军。”(《续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五》)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军队南侵,均以掳掠为其共同特点,有时甚至把它作为战争目的。海陵王这次南征,是金兵军纪最严的一次。也许,这是海陵王研究金兀术为何打不过岳家军所得到的启示。

瓜洲渡口争夺战:

南宋朝廷见金兵大举南进,正向长江防线进逼,形势危急。这时刘锜尚在淮阴,“与金人隔淮相持已数日”,并派出小股部队渡过淮河向金兵发动进攻,结果均被金兵消灭,“节次战没者千数”。东线左翼,宋将王权作战消极,在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十五里小岘山)与金兵交战失利,退却至须濡(今安徽含山西南六十里),这意味着淮西防线已被突破。“刘锜闻王权败,乃自淮阴引兵归扬州”。好在海陵王派来抄断刘锜退路的金将萧琦在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藕塘镇)驻军数日,延误了时间,退路未被抄断,刘锜才得以退回扬州。但刘锜到了扬州郊外弄不清城内是否已被金兵占领,不敢贸然进城,先派人前去侦察。探兵见城头上仍是宋军旗帜,于是进城。但根据战场形势分析,扬州已很难坚守,刘锜退往瓜洲镇长江渡口。金兵一路尾追,刘锜军边打边退。但江边堤岸狭窄,两边又有丛林,金兵怕中埋伏,没有久追,退了回去。

刘锜在瓜洲镇坚守了四天,每日数战。十月二十七日,刘锜病情加剧,奉诏乘肩舆渡江,还守镇江。他下令权都统制李横及侄子中军统制刘汜坚守瓜洲渡口,阻击金兵。

十月底,南宋枢密院事叶义问、虞允文至镇江,权立行府(临时机构)督战。金兵集中兵力争夺瓜洲渡口,李横率领八千人迎战。叶义问督镇江驻军渡江增援,船未到北岸,叶义问吓得脸色发青,命船只掉头向西,说是去建康督促诸军前来增援。瓜洲守军失去支援,刘汜带一千多人先退,李横寡不敌众,也引兵退却,魏俊、王方二将战死,瓜洲渡口落入金兵之手。

采石渡口争夺战: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一月初,建康知府张焘报告,金兵准备在采石渡江,建康危在旦夕。十一月初六,朝廷罢免不战而退的败将王权之职,任命李显忠为建康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接替王权负责采石渡口防务。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奉命从镇江临时行府赶往芜湖,通知李显忠速交军权,立即回采石接替王权职务。虞允文路过建康,已是午夜,叩门见建康知府张焘,见面就问:“此何时,而公欲安寝乎?”张焘答:“日来人情汹汹,太守不镇之以静,必不安。”虞允文又问:“谍者言敌以明日渡江,约晨炊玉麟堂,公何以策之?”张焘回答,“焘以死守留钥,遑恤其他!”张焘的精神状态显然不行,虞允文建议朝廷任命张浚前来建康接替张焘的职务。

天亮后,虞允文赶往采石,沿途都是王权部队从江北退回的兵员,懒懒散散坐了一路。一问,他们原来都是骑兵,王权让他们弃马渡江退回江南,如今失去了战马,不熟悉步战,无法效力,显得毫无斗志。江对岸敌营连绵,鼓声震野。虞允文见此情景,心想自己再赶往芜湖把李显忠找来指挥已经来不及了。他立即把王权部队中的统制官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这支部队已归李显忠指挥,向他们申明大义,力战报国,并公布了战功奖励办法。大家一听将领已换,精神一振,纷纷表态,愿为国一战。虞允文临时担任指挥,有声有色地打了一场采石渡阻击战。金兵“布阵始毕,风大作。金主亮(海陵王)自执小红旗,麾舟自杨林口尾尾相衔而出”。金兵原先以为采石渡没有宋军把守,舟船一过江心,突然发现对岸有宋军防守,“大惊,欲退不可”;“敌舟将及岸,南军小却”。虞允文“往来行间”,进行督战。他认识宋将时俊,上前朝他背上一拍道:“你胆略闻名四方,今天怎么胆小得像个女子?”时俊回头一看吃了一惊:“唷,中书舍人在此!”即手挥长刀出阵。江风忽止,宋军“以海鳅船冲敌舟”,把金兵船队一冲为二,宋军大呼:“王师胜矣!”一齐奋力击敌。金兵渡江之舟,都是在和州大量拆毁民居,用门板和梁木粗制滥造的,底窄不稳,而且金兵不熟悉江中航道,退却中纷纷搁浅,动弹不得,宋军用箭猛射,金兵“尽死于江中”。

十一月初九,虞允文指挥盛新率领舟师主动过江出击杨林口,盛新将舟船停在江心,用神臂弓齐力射敌,“敌骑望见舟师,遽却,其上岸者悉陷泥中毙”。金兵搁浅之舟均被宋军放火烧毁。海陵王在采石渡江的计划彻底失败(《续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