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里根

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

里根简介

里根: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11年2月6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坦皮科城。美国杰出的右翼政治家,曾担任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第40任(第49-50届)美国总统(1981-1989年)。1928年考入尤雷卡学院攻读经济和社会学。1932年先后在艾奥瓦州的WOC广播电台、WHO广播电台担任运动播报员。1967年至1975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81年至1989年担任第40任美国总统。2004年6月5日去世,享年93岁。

里根传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1年2月6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中学就读于附近的迪克森镇,然后半工半读完成在尤里卡学院的大学课程。

1920年全家移居到离芝加哥市约90英里的迪克森镇。

1926年开始利用暑假在当地罗克河边的洛厄尔水上公园当起了救生员。

1928年到1932年在尤里卡学院主修经济学与社会学。

1933年时任体育播音员的里根还曾将一名艾奥瓦州的少妇从一名劫匪枪口下救出。

1937年贺兹丝成为红星,与好莱坞关系密切,即把里根介绍给华纳兄弟影片公司,里根从此登上了好莱坞影坛。开始长达27年的“二流演员”生涯。

1937年到1964年一共拍了51部电影,大部分是喜剧和爱情片。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还担任过电影演员工会主席和电影工业理事会董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

从政经历

1962年改投共和党,在加利福尼亚权势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弃影从政。

1966年击败连任两届的派特·布朗,当选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

1970年的选战中成功连任。

担任州长以后,曾分别于1968年、1976年两次争取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未成功。

1980年再度宣布参加竞选。7月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1月4日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

1981年3月30日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召开的一次劳工集会上发表演讲,在他返回自己的轿车时遭到枪击,胸部受伤,他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布雷迪和两名随行军官也受了伤。

1984年谋求连任成功。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1986年成功地进行了税收法典的改革,扫除了许多克扣制度——免除了数百万低收入者的税赋。

1989年1月20日里根离职。

1993年里根获总统自由勋章。

离任生活

1989年秋天应富士产经集团的邀前往日本进行两次演说并参加几次宴会。

1992年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

政治举措

经济方面

里根入主白宫后,以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重塑美国共和党,在内外政策上做了较大调整。对内,他改变了多年来美国政府沿袭“新政”的一套经济政策,奉行“里根经济学”,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和权力,减少税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地改变了美国经济长期“滞胀”的局面。对外,他一方面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大力扩充军备,利用美国科技优势,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使美国国防年度预算一度突破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又积极与苏联进行谈判,他曾与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先后举行4次首脑会谈和会晤,并于1987年12月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大大化解了核大战的危机。

在里根当政之时,共和党得到了振兴。在1984年争取连任过程中,里根凭借其“美国重新复兴”的有力口号和乐观亲民的作风,在美国50个州中的49个州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有调查表明,里根是最受共和党人推崇的20世纪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最喜欢的20世纪共和党总统。1989年他离任时的民意支持率高达63%,这是自富兰克林·罗斯福1945年去世以来的最高纪录。

外交方面

中美建交后首位访华的美国在职总统

里根执政的八年,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当时,两国建交不久,美国国内亲台势力还有很大市场,刚刚正常化的中美关系能否健康成长起来,面临考验。里根以自己的政治智慧,排除各种干扰,使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里根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强烈的反共情结,声称要“把马列主义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竞选期间,他和美国亲台势力相呼应,抨击卡特对华政策,声称他上台后将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人民日报》曾多次发表评论员文章,驳斥里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因而里根上台后,很多人预料由于这一“过节儿”,他的对华态度会比较冷淡。

但正如里根自己所述:“我肯定不是一个僵硬的教条主义者。”“如果以温和的方式行事意味着更为明智和有效,我肯定是个温和的人。”里根高就高在他没有为这一“过节儿”所累,而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他的对华政策。上台后,里根逐渐认识到,要对付苏联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美国力不从心,需要借重中国。而如果在台湾问题上走得太远,就会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严重损害中美关系。

因此他开始把台湾置于美苏争霸的全球战略下考虑,放弃了竞选时促使“美台关系”升级的许诺,郑重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这种务实态度一直主导着里根政府的对华政策。

1984年4月访问中国,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也是两国建交后美国总统第一次访华。这次访问使他亲眼看到了中国,认识到美中双方存在广泛的合作领域。回国后,他更加强调美中两国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

里根为美中关系的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当时,美国虽然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但同时又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美国的做法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为避免这一问题妨碍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损害两国的战略利益,双方领导人都希望通过对话找到解决办法。经过8个月的艰苦谈判,两国终于共同发表了《八一七公报》。美国在原来的立场上作出了较多让步,例如,规定售台武器的质与量只能逐步下降。

公报的发表,使两国关系渡过了一次危机。该公报与《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一起,共同构成两国关系的基石。此外,美国政府又先后宣布允许向中国出口可应用于军事的技术,取消禁止向中国出口杀伤性武器的规定,在技术转让中把中国列入友好的非盟国。科技方面,双方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科技和教育合作交流协定。在经贸方面,两国签订了纺织品贸易协定、海运协定以及关于卫星发射的备忘录,到1988年,双边贸易额几乎比里根上台时翻了一番。里根卸任后,中美关系尽管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达到今天这种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其中有里根的一份功劳。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邓小平、李先念等举行了会晤。里根是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里根表示:美国将履行在三个联合公报中所承担的义务,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中美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等四项协定和议定书,并草签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名为约翰·里根(昵称为“杰克”),他的工作是卖鞋,同时他也是一个酒鬼,他的信仰为天主教。

母亲名为内莉·威尔逊·里根,她信仰的是基督教。

哥哥名为尼尔·里根。

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情感生活

1940年里根与简·怀曼结婚,有一女。

1948年由于名气及地位悬殊,加上志趣差异引起感情不和,两人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1949年3月与南希·戴维斯相识并相爱。

1952年3月4日在加州圣费尔南多谷的小布朗教堂,里根与南希举行了婚礼。有一子一女。

健康状况

1994年11月5日向公众宣布,患了阿兹海默氏症。

2004年6月4日白宫正式对外宣布里根总统的病情恶化,可能不久于人世。6月5日病逝享年93岁。6月11日里根的葬礼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举行。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卡特、老布什、克林顿,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参加了葬礼。

人物评价

《里根传》作者 H·W·布兰兹:里根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大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成就。里根成功关键在于他有能力恢复美国人民对他们自己国家的信心。里根也被称作是“伟大的沟通者”,他是继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最具说服力的政治演说家,其演讲融合了信念、专注、幽默,同代人中无一能与之比肩。里根倾向右翼,他在美国政坛重振了保守主义,里根在政治理念上是强硬的保守主义。

《文史天地》:从平民到总统,里根完美地体现了“美国梦”。里根不仅富有魅力,还能言善辩,演说水平高,话语很有煽动性和感染力。

《台湾研究集刊》:相对福特等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总统,里根是一位有个人魄力和鹰派作风的相对强势的总统。里根处理与美国政治中的其它因素的关系上,也基本上处于强势地位。如与媒体和公共舆论的关系,里根处理得较好,他很善于同公众打交道,也很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尽管总体上说,里根是一位强势总统,但绝没有“帝王般总统”的权势,相反很多时候,他只是一位说服者,是一位政治掮客,是一位各方利益的平衡器。

美国的历史学家阿瑟·林克:里根是个直言不讳的极端保守派,长期以来就是共和党的右翼宠儿。

人物事件

独特的作风,特殊的魅力

里根从影30年,从政18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性格和特殊的作风。

里根认为,总统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大政方针,无须事必躬亲。因此,他十分倚重智囊,避免介入问题的细节。这样,他这个总统就比其他总统过得都轻松。在任时,他平时一觉要睡8个钟头,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下午到五点半),除周末外,星期三下午他也给自己放假。当总统8年,他有183个周末是在马里兰州的总统度假地戴维营度过的,另有345天在位于加州圣塔巴巴拉的农庄度过。

当州长和总统时,他都高度依赖手下团队,将大部分权责下放,自己制定重大主题,作重大决策。他对政策、法律、军事和经济都知之甚少,而且也不想知道。他只把自己看成主角,而不是制作人或导演;他只专心考虑表演,而其他工作则交给助手们去做。

里根思想保守,有时言辞激烈,但行动比较谨慎。他处理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能与反对者进行妥协。有人称他为“现实的保守主义”。这一点在他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处理中美关系等问题上都体现得很清楚。

演员出身的里根富有魅力。他相貌英俊,风度翩翩,不管是戴牛仔帽、穿粗布工作服还是穿礼服打领结,都显得很帅气;他还能言善辩,演说水平极高,讲话时面带微笑,话语很有煽动性和感染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1984年大选时,里根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蒙代尔在堪萨斯城举行辩论。辩论开始后不久,有人间接地向里根问起年龄因素时,里根说:“我不会以我的年纪来作为选战的议题。我不会以此作为政治目的,来彰显我的对手的年幼和缺乏经验。”一句话就把问题挡了回去。谈到他的职业时,里根开玩笑道:“政治家不是什么糟糕的职业。如果你成功了将会获得许多奖励,如果你可耻的失败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书。”在总统竞选中,有些选民听了他的演说后,尽管表示不大同意他的施政主张,但还是投票拥护他当总统。

比仪表和语言更吸引人的则是里根身上散发出的乐观精神。他十分幽默,爱说笑话。这让他获得了美国选民们的支持,也化解了许多次的政治危机。一次,里根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两百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注意到了他“开朗的乐观态度”,使他比前几任总统更受欢迎。如吉米·卡特时常保持微笑,但却是严肃的笑容,不像里根那样轻松而真诚。里根有一次如此说道:“领导者的教训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乐于倾听并了解他人、坚强的责任感和指挥感,并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决定。”

在演艺生涯中,里根一个奖项也没有拿过,只得过一次搞笑性质的“最糟终生成就奖”。但他演得最成功的角色,恰恰就是他自己。当然,他也有演“砸”的时候。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竟三次念错稿子,两次弄错事实,把“维也纳机场”念成“越南国际机场”,把股票上涨“18点”念成“18元”。1988年大选时,在向全国转播的记者招待会上,里根脱口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斯基称为“一个病人”。他说错话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由于疏忽,有的是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缺乏知识,考虑欠周所致。

以其独特的魅力,里根给他所处的时代留下了烙印。他的总统任期甚至影响了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常被称为“里根时代”。在里根两届任期结束后,与他同属一党的乔治·H·W·布什在1988年的选战中,挟着里根的高昂人气而大获全胜,为共和党60年来首次成功接任的总统。

里根为何受到美国人的“偏爱”

在罹患老年痴呆症10年后,里根于2004年美国当地时间6月5日下午因肺炎在其加利福尼亚的家中病逝,享年93岁。

里根辞世的消息传出,整个美国似乎都沉浸在深深的缅怀情绪中。各大电视台从早到晚谈论着他,各大报刊罕见地推出大篇幅报道、评论,各阶层民众纷纷举行各种悼念、纪念活动,连美国政府也给了这位前总统最高的“礼遇”——6月11日,美国政府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为里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这位第40任总统的遗体在星期五(6月11日)上午被运到大教堂之前放了21响礼炮。出席葬礼的除里根的遗孀南希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外,还有不少国家元首和部长,其中包括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及与里根私交甚厚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布什及4位仍在世的美国前总统等约4000人出席了国葬仪式。自从1973年约翰逊总统的葬礼以来,华盛顿是首次举行如此规模的仪式。

据统计,为里根送行的美国民众超过了10万人。在那段日子里,电视台播报的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变得无关紧要,安理会通过的新决议和八国峰会等要闻也无人关心。国葬唤起了美国人的怀旧情结,让人们暂时忘却了现实。

许多人感到奇怪和不解:里根不过是一个离开公众视线达10年之久的前总统,他因何受到如此“厚待”及“偏爱”?

美国媒体在解读“里根热”现象时认为,里根重树了美国人的信心,他的魅力来自平凡,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新诠释了所谓的“美国梦”。里根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辉煌的学历,出身贫寒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敲开了好莱坞的星光大门;他以广播员、二流演员的经历投身政界,历尽艰辛,曾在美国最大的加州担任两届州长,最终在古稀之年成为美国总统,并以绝对多数赢得连任。里根的一生似乎就是美国精神的典型写照:从白手起家到名利双收,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天下。他的个人魅力和充沛精力,都让美国人感到无比自豪。此外,他和第二任妻子忠贞不渝、超越半个世纪的爱情,以及和病魔抗争多年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纽约雪城大学教授汤普逊认为,或许正是因为美国当时在伊拉克遇到众多麻烦,国人才会怀念更为强势的里根时代。洛杉矶心理学家布特沃斯也认为,人们对里根国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体现出美国人内心深处需要“英雄”。

正如美国人喜欢说的那样:对死者不能苛求。不管里根执政期间是否有过失误,人们现在回想起来的,都是他杰出的一面和“美好的旧日时光”。里根国葬“成功转移”国人的视线,对于在伊拉克进退两难的布什政府来说,或许正是求之不得的“副产品”。政治分析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里根的政策正支配着美国现行的政治框架。对于共和党人而言,里根和他的传统已经成了共和党的指导性的政治方针,美国在任总统布什就任期间的指导原则也是师承于这位老总统。从小布什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以及经济刺激计划中都能够看到里根的影子。

那么,百年之后,里根还会被视为一个伟大总统吗?历史学者和里根研究人士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人们普遍认为,里根尽管影响了他的时代,但他的最大成就可能还是精神上的:在经历过越战、水门事件、经济停滞、伊朗人质危机的创伤后,用他的真诚和乐观为美国人重振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