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郭子仪

郭子仪(唐代军事家)

四朝宿将 功高千古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

生卒年:697 ~781年

性格特点:忠勇爱国,宽厚待人。

历史功过:在其六十多年的军事生涯里,他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名家评点:德宗皇帝赞誉他是“四朝柱石,功高千古”,史称“四朝宿将”、“护国老臣”

郭子仪传记

生而逢时 立志卫国

郭子仪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并严格要求自己在读书或习武时,全神贯注常常废寝忘食,练得一丝不苟。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当兵,曾触犯刑罚,按军律应该斩首。当他被捆着双手押赴刑场时,竟然昂首阔步,大步向前,毫不慌乱。正巧, 在途中遇上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本来和他并不相识,见他年轻英俊,相貌非凡,临刑不惧,又听说他颇有才能,意志坚强,便赞叹地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杀了多可惜啊!”李白为郭子仪感到惋惜便立即到当地官员那里说情,最后以自己的官职做担保,把郭子仪救了出来。这样,李白和郭子仪成了莫逆之交。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磷幕府,因受牵连下狱,郭子仪曾经请求替他赎罪,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是生活在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的唐代中前期里,即所谓“开元之治”。这时期,以唐玄宗李隆基为首的唐朝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人唯贤,政治清明,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强盛。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一诗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意思是:回想当年开元盛世的日子里,就连一个小县城也有万户人家。大米喷香,小米洁白,公私仓库里的粮食物资都装得满满的。

郭子仪的成长背景就是这样,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

郭子仪最初做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因屡立战功,平步青云。

天宝八年做到天德军使(驻地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太守。这时,唐朝廷对外还没有大的战事,几十年间相对太平。

在这样的环境里,由于外部环境轻松,没有危机,天长日久,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花天酒地,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手,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全不见了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尚能居安思危,经常为战事作准备。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当时边疆各地居住着我国各族人民。他们勤劳勇敢,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北部色楞河一带,生活着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人。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就派使臣来唐朗,请求唐朝在回纥人的势力范围内设置都督府。唐朝答应了,便把回纥分为六府七州,并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接受唐中央的领导。从此,唐朝同回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更加频繁。唐朝以金银器皿、锦绸布匹交换回纥的马匹、白毡等物。后来肃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回纥可汗,表示唐中央政府对回纥的友好。

在青藏高原一带,生活着藏族的祖先吐蕃人。他们有的过着游牧生活,饲养牦牛、马、猪等;有的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吐蕃的赞普(王的称呼)松赞干布成亲。文成公主入藏时,把蔬菜的种子、手工业品、医药、书籍等带到吐蕃。汉、藏两族的关系,因此更加密切了。

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流。

自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负责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日益增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当时唐中央的禁军不过20万人,而边疆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时唐朝重用安禄山,任命他做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旗人。安禄山作为节度使,总揽三镇军政大权,又招募北方很多牧民补充兵力,势力便逐渐壮大起采了。

安禄山常到长安去,对唐朝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他见唐政府日益腐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招兵买马,积累钱财,收集朝廷情报,观察朝廷动向,伺机行动,准备反唐。可是沉溺于乐的玄宗皇帝却闷在葫芦里,对安禄山的所做所为一点不提防,反而听信他的花言巧语,竟然让他认杨贵妃为干妈,对之信任有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弊端日益增大,自杨贵妃人宫后,玄宗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安逸生活,终日沉酒于歌舞声色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当权,飞扬跋扈,任用亲信,干了不少坏事,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唐朝内地多年来没有战事,军事力量薄弱,士无斗志,军备空虚。但统治集团却认为国泰民安,不需要军队了。官府里的刀枪盔甲,因长期不使用都生了锈,很多名城要塞,都不加设防。唐政府还不准老百姓私藏武器,凡私藏者,皆判以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居心叵测的安禄山认为篡夺大唐江山的机会到了。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他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动15万大军,号称万,长驱南下。由于唐政府没有防备,致使叛军一 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地方官吏听说叛军来了,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屈膝投降。就这样,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很快就渡过了黄河,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20万人,继续西进。这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吓得魂飞魄散,满朝文武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唐朝政府临时招募了8万人,由大将哥舒翰率领去抗击叛军。这些人多是城里的无业游民,既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又缺乏基本的作战技能,军事素质很差,在与叛军的大战中,溃不成军,就连大将哥舒翰,也战败被俘。

唐政府为了阻击叛军的继续西犯,又从西北边防上抽调大批兵力。但是边防的将领整天喝酒。赌博、玩乐,土兵连饭都吃不饱,谈何战斗力? 756年夏天,叛军距离长安只几十里了,长安顿时紧张起来,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和左右臣僚(自然也少不得贵妃玉环),仓皇出逃。长安遂陷人叛军手中。玄宗一行逃到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愤怒地杀死了奸臣的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群情激愤,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派人缢死了杨贵妃。这时马嵬驿的人民请求皇帝留下来同他们共同作战,唐玄宗哪肯答应,只把他的儿子李亨留下,他自己逃往四川避难去了。

安禄山从起兵到占领长安,前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进兵如此迅速,充分暴露了唐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不顾国家人民安危的面目。

同仇敌忾 享誉四方

安禄山每到一处,烧杀抢掠,凌辱妇女,强拉壮丁,强迫壮年男子服劳役,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地方都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荒原。叛军进入长安后,滥杀无辜,抢夺财物,烧毁房屋,把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糟踏得不像样子。叛军的残暴罪行,激起人民无比愤恨,各地人民纷纷起来抵抗。河北一带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坚决打击叛军。有些地方的官员和人民一起,共同抵抗,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最先在河北起兵,一连收复17个县城,牵制了叛军很大兵力。

安禄山听说颜杲卿反对他,非常生气,立即派部将史思明夺取常山。颜杲卿被围困六七天,终因粮饷断绝,援军未到,失败了。史思明抓住颜杲卿,把他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颜杲卿痛斥安禄山“你这个叛贼,我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残暴的安禄山喝令把他捆到柱子上,割掉他的舌头,凌迟处死。颜呆卿满嘴是血,还是骂不绝口,就这样壮烈地牺牲了。

人民的反抗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抵御,这就给唐军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玄宗逃往四川以后,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决定任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并把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为了加强朔方军的实力,肃宗又指定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作战。

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来都在安思顺手下做部将,两人的才能不分伯仲,职位也相同。当郭子仪受命代替安思顺做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不服,决定马上离去。忽然接到皇帝的手谕,要他同郭子仪同心协力平定叛军,李光弼只好遵奉王命,留了下来。郭子仪把朔方的兵马分给李光强一半。郭、李二人共同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英勇抗敌,收复失地,报效唐王朝。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一连收复了7个县城,又把常山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史思明陷人重围,他带领两万精兵,企图突围逃命。李光弼分兵四路,从四]杀进常山城去。只听战鼓雷鸣,人喊马嘶,打得叛军四处逃窜,互相践踏。史思明惊慌失措,带领败军退守恒阳(今河北灵寿)。李光弼乘胜追击,两军在恒阳相持40昼夜。后来叛军撤离恒阳,李光弼的军队进入恒阳城内。叛军就回军把李光弼的兵马困在城中。李光弼被围困后,请郭子仪火速援助。郭子仪便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郭李大军内外夹击,史思明被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元气大伤,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往范阳。

安禄山听说史思明大败而归,恼羞成怒,扬言不消灭唐军,决不罢休。当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来迎战,又命令部将牛廷珍出兵援助。叛军仗着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不可一世。为了打击叛军的气焰,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商量对策,他指出:叛军作战专靠增加兵力;叛军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疲于奔命;叛军骄傲轻敌,斗志松懈,两军交战,胜利一定属于唐军。根据以上分析,郭子仪决定采取固守阵地的战术,等到叛军疲倦不堪时,再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它。

两军开始接触,打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唐军杀掉一名怯场懦弱的将领,土气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打得叛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叛军节节后退。郭子仪、李光弼一 路追击,一直追到博陵(今河北定县)。博陵不但有高大的寨墙和深广的壕沟,而且地形险要,易于防守。叛军在这里扎营下寨。郭、李屡攻不下,便领兵退驻恒阳。史思明又从范阳赶来。郭子仪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各极作好准备,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针,不给敌人任何机会。几天以后,叛军果然士气沮丧,疲劳不堪。但唐军却得到了充分休息,兵强马壮,求战心切。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马上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这两翼大军像两把锋利的尖刀,刺向敌人的两肋,叛军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在混战中,史思明丢盔弃甲,仓皇逃命。突然,一只飞箭射中了他,从马上跌了下来,鲜血进流。他散发跣足,狼狈地又逃回博陵,再也不敢出来挑战了。这时,河北儿十个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从此,郭子仪的名字享誉四方。

频传捷报 收复两京

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首都设在长安。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市,工商业发达,交通方便。天宝初年,居民有多万人。长安分东西两市,有很多达官贵人的住宅区,以及万商云集的商业区。

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安禄山的叛军占领长安和洛阳后,使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摇摇欲坠。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异常艰难洛阳附近竞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渴望唐军早日打回来,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收复河北失地的同时,又命房琯去收复长安。房瑁不脚踏实地,好高谈阔论,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出战前,他向肃宗夸下海口:“我这次出兵,定能水到渠成,马到成功。如果食言,决不来见陛下!"房馆本想在这次战斗中立一大功,但他不分析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古人的“车战法”。他用两千辆牛车排成长蛇阵,牛车的一边是骑兵,另一边是步 兵,列队蜂拥前进。战斗一开始, 叛军就顺风擂鼓,摇旗呐喊,又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只见烟光冲天,烟尘滚滚,牛马惊骇,四处乱窜,片刻之间,军粮、马匹营寨、树栅全被烧毁。房馆的兵马首尾不能相顾,四处逃散,一片混乱,人马杂踏,踩死的、杀死的烧死的共4万多人,房馆本人也几乎送了命。

叛军获胜,气焰又复嚣张起来。

肃宗深知要消灭叛军,收复两京,只有郭子仪可以胜任。757 年九月,便传令召见郭子仪。郭子仪来到灵武拜见肃宗,表示为国尽忠的决心,在国家大难临头的时刻,慨然接受了收复两京的历史使命。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教训中得到启发,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取潼关,攻人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由于郭子仪的分析正确,肃宗十分赞赏,决定让唐军按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进行。郭子仪出战不久,果然夺回潼关,给了叛军当头一棒。唐军斗志昂扬。为了鼓励士兵奋勇作战,早日收复两京,皇帝下令犒赏三军,还恳切地对郭子仪说:“京城能不能收复,在此一举,愿你全力以赴。”郭子仪斩钉截铁地说:“这次作战,要破釜沉舟,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坚持不懈,不消灭叛军,就以死来谢罪!”

肃宗命令郭子仪率领中军,李嗣业率领前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并指定郭子仪为统兵元帅,共领兵15万人。又向回纥借来骑兵5000。军分三路昼夜兼程急进,军容整肃,军纪严明,浩浩荡荡开到长安西香积寺附近,连营为阵,横亘30多里。

叛军10万人在北面,同唐军南北对峙。叛军守将李归仁、安守思据险设防,他们自恃兵多将广,出城挑战。一次,唐军奋勇迎敌,快逼近敌营时,叛军擂动战鼓,一齐冲杀上来,唐军惊慌失措,败走。叛军乘胜追击。李嗣业扬鞭策马,飞奔阵前,拼命刺杀,他挥动战刀高喊:“叛军已将我们包围,若不奋勇所杀,只有死路一条!" 说罢,他光着膀子,举起闪闪发光的大刀,指挥战斗。刀光过处,叛军人头落地。唐军军心稍定,在这紧急关头,郭子仪率领大军及时赶来,同李嗣业合力猛击叛军。擂鼓声,响彻云霄,喊杀声,震天动地。顷刻间,叛军阵营大乱。唐军把叛军重重包围起来,使他无法杀出重围。激烈的白刃战开始了,两军从中午一直厮杀到傍晚,叛军被杀6万多人,余众弃甲曳兵,逃回长安城中。

这一年,叛军内部发生了矛盾,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探得这消息后,便调集大军向长安进攻。唐军与叛军一交锋,叛军就像惊弓之鸟,丢盔曳甲,抱头鼠窜。唐军凯旋而归进入长安城。老百姓听说唐军回来,都喜出望外,夹道欢呼。有的杀鸡宰羊,有的抬出酒热烈迎接唐军。

长安收复以后,不久,肃宗便由灵武迁回长安。唐军乘胜向洛阳进军。当时,安庆绪驻扎洛阳,听说郭子仪来打洛阳,便派严庄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迎战。叛军气焰嚣张,杀气腾腾,在新店(今陕西陕县西)与唐军相遇。叛军依山扎营,准备战斗。新店地势险峻,山高壁陡,峰回路转,叛军居高临下,这对唐军十分不利。郭子仪为了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趁叛军还未来得及休息,便选拔装备精良的骑兵两千人,向敌营冲杀,又派1000多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命回纥军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他亲率主力军与敌人展开正面战斗。一切部署妥当,立即擂鼓出战。叛军像饿狼一般从山 上猛冲下来。郭子仪故意往后撤兵,边战边走。叛军大喜,倾巢出动,奋力追击。战斗到黄昏,夜色降临,叛军已被歼灭数万人,余者也筋疲力竭,寸步难行。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山鸣谷应,唐军埋伏的弓箭手突然从地下钻了出来,只见万箭齐发,像雨点似的射向敌兵。唐军的骑兵更是勇猛,往来驰骋左右冲杀。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进退两难。正在这时,又听到四处高呼:“回纥兵来了,赶快放下武器投降吧!”叛军听了,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唐军在回纥兵的配合下,叛军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散。严庄拼死命才逃回洛阳,连忙向安庆绪建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安庆绪走投无路,只好收拾残部,放弃洛河,渡过黄河,退守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魏具一带)。郭子仪便收复了洛阳。

洛阳收复后,郭子仪返朝,肃宗非常欣喜,亲自带领仪仗队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迎接。皇帝见了郭子仪,激动地说:“我有了你,如鱼得水,大唐的天下,所以能保住,全靠你的英勇奋战啊!"郭子仪表示不敢承当。

两京收复后,肃宗把玄宗从成都迎回,玄宗做了太上皇。

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郭子仪多次立大功,这对安定唐室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功绩很快传遍各地,声誉鹊起。

痛别将士 德高望重

两京虽已收复,但李氏王朝仍然没有解除威胁。

肃宗回到长安,先后重用宦官(后来宦官称太监)李辅国和鱼朝恩,把军权交给李辅国掌管。李辅国的权势很大,他可处理国家大事,别人不敢反对。肃宗让鱼朝恩监督神策军(一支军队的名称)驻守陕州,防御潼关。肃宗昕信李、鱼的谄言,怀疑忠君爱国的贤臣。而叛军的势力还相当强大。安庆绪在邺郡(今河南安阳)还霸占7个县,史思明在范阳盘踞17个县,他的党羽高秀岩在河东的兵马也有数万,这对唐朝是很大的威胁。不久,安庆绪、史思明又开始向南进犯,东西两京又危机重重。

年九月,唐政府命令九个节度使:朔方郭子仪、河东李光弼、关内王思礼、北庭李嗣业、襄邓鲁炅、荆南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滑濮许叔冀及平卢董泰等,一起出兵平叛安庆绪。九个节度使的地位相同,职权相等,互不统属。肃宗怕将帅的权力太大,因此,元帅是空职,特派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督出征将帅的最高官职)监督各个将领。鱼朝恩名义上虽不是主帅,实际却控制九个节度使的兵权。他根本不懂兵法,更不知如何用兵,让这样的人监督作战,怎能不吃败仗呢当安庆绪从洛阳逃往相州时,士兵伤亡惨重,只剩下步兵1000多人,骑兵多人。正巧,路上又碰到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大军。李光弼有1万多人,安庆绪明知寡不敌众。已被唐军困于死地,但还要负隅顽抗。他对部下说:“我们的处境万分危急。打,也难于逃生;不打,只能束手就擒。不如杀出重围,就有可能保全生命。”说罢,他把兵分成八路,让他们从四面八方向李光弼的军队,一面呼叫,“我们胜利啦!唐军失败了!"李光弼的军队一听,就军心大乱,安庆绪就用此计打退了李光弼。几天后。安庆绪又聚集了数万人,死守相州,并把相州改为安成府。

九个节度使的兵马共60万,全部出动,围攻相州城。安庆绪好似兽困樊笼,鱼儿落网,既不能战,又不能退,处在绝境之中。

郭子仪为了把叛军一举歼灭,便下令:高筑堡垒,坚守阵地,引水灌人相州城。

全城成了一片汪洋。叛军有的爬上房顶,有的吊在树上,数十日以后,粮食全部吃完了,先吃战马,吃完战马,再用马皮充饥。最后,什么都吃光了,为了活命,只好吃老鼠。当时,一只老鼠竞价值4000文。城里的叛军想投降,又因城高水深,不能出来。相州城眼看就要被攻破,正在危急关头,史思明率领5万精兵前来援救安庆绪了。

九个节度使的兵力雄厚,本来可以一举消灭叛军,可惜群龙无首,诸将各自为战,互不所属。可是史思明的军队,养精蓄锐已很久,士气旺盛。史思明是个极其狡猾的家伙,他知道唐军数量远远超过他的军队,必须抓住唐军士气低落的弱点,用精兵突击,才能克敌制胜。他来到相州城外,先按兵不动。过了10 多天,突然同唐军展开激战。两军正交战时,遇到一阵狂风,顷刻之间,天昏地暗,尘土飞扬,对面不见人。唐军望见城下来回奔跑的人马,误认为叛军追来,纷纷逃散。郭子仪见情况不妙,只得收集残余部队,领着人马向洛阳退走。

这次战斗,唐军受到重大损失,战马万匹,只剩3000,刀枪10万,几乎全部扔掉。九个节度使中的八个各回原来驻地,郭子仪留守洛阳。

这次战斗失利,应问罪鱼朝恩,但昏庸的肃宗,不但不斥责鱼朝恩,反而给他封官加爵,宠爱有加。鱼朝恩得到皇帝的宠爱,越发盛气凌人。他一向嫉妒郭子仪。

怕他功高盖主,对自己不利,因此常在肃宗面前诽谤郭子仪。为了陷害郭子仪,鱼朝恩硬把相州一仗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郭子仪一人身上。糊涂的昏君,受骗上当,竟然夺了郭子仪的兵权交给李光弼,让他回长安。

郭子仪接到皇帝的命令,日夜兼程回京,将士们听说郭子仪要离开他们,都来告别。有的哭哭啼啼,依依不舍;有的要跟他一同去长安。郭子仪也不忍和他们分离,但又不敢违抗皇帝命令,他安慰将士们说:“我是去送京城派遣来的使臣,哪里是离开你们,你们唯令是从!”说罢,挥泪跃马离去。

平时,郭子仪视兵如子,不打骂,不训斥,如同对待亲人一般,因此受到官兵的拥护与爱戴。

郭子仪走后,李光弼来到朔方军队,他怕朔方的将士反对他,因此待到夜里才进入洛阳城。郭子仪的部将张用济屯兵河阳(今河南孟县) ,果然不听李光弼的指挥,他希望郭将军再回来。有人对张用济说;“你这样做,不是给朝廷找借口来迫害郭将军吗?”张用济认为很对,只好硬着头皮迎接李光弼。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庆绪解除了威胁,打退了唐军,自认为立了大功,要和安庆绪平分兵权,安庆绪拒绝了他,史思明就把他杀了,吞并了他的军队,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免除官职,夺去兵权,窃喜,认为机会来了。759年五月史思明便带领大军向洛阳进犯。唐政府十分恐惧,不知采取怎样的对策才好。有人向朝廷建议:“郭子仪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善于用兵,为什么放着良将不用,让叛军逞凶呢?”肃宗认为很对,决定起用郭子仪为兵马都管使(警备守卫京城的长官),诏令刚传下,就被鱼朝恩拦住了。鱼朝恩把郭子仪看成眼中钉,常想算计他。

一次,郭子仪立功回朝,鱼朝恩邀请他游章敬寺,有人暗地告诉他说:“鱼朝恩想加害于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不听,将士们请求随身护卫,他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说着,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大吃一惊。 郭子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鱼朝恩听了,羞愧难当。

史思明打到洛阳,驻守洛阳的李光弼,接连吃了败仗,李光弼放弃洛阳,带兵退守河阳。当时,鱼朝恩也带领一 支人马,还没看到叛军的影子,就吓得退到了陕州,不敢应战。

史思明占领洛阳不久,就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肃宗虽不信任郭子仪,但为了维护自已的统治地位,又不能重用他。762 年二月,河东(治所在太原)一带的驻军,听说洛阳失守,都骚动起来了,朝廷怕他们和叛军连成一气,想出兵镇压,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统兵将领。想来想去,只得任命德高望重的郭子仪为河北诸州的副元帅,派他出镇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郭子仪忠勇爱国,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接到作战的诏令,马上就起程了。这时,忽然传来肃宗病危的消息。郭子仪去拜见肃宗。肃宗语重心长地说:“我死后,河东一切军政大权,完全由你掌握。”郭子仪出兵不几天,肃宗就咽气了。肃宗死后,由代宗即位做皇帝。

代宗时,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人民难以度日,生活极其困难,可是官府的盐、铁、茶酒等税,名目竟有200多种,这些苛捐杂税,自然都要落到人民身上。代宗重用宦官程元振,让他参与机密,操纵政权。宦官在肃宗时就开始专权,如宦官李辅国曾对肃宗说:“大家(宫中对皇帝的称呼)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指李自己)处分。”专权的宦官根本不把皇帝当回事儿,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决定。程元振飞扬跋扈,为非作歹,把皇帝束缚得像个木偶。事无大小,只要程元振出口,代宗便百依百顺。程元振痛恨功臣名将,特别憎恨郭子仪。

程元振在皇帝面前诬陷诽谤他,总想免除他的副元帅职务,让他做肃宗山陵使(皇陵的督工) ,但未能得逞。郭子仪明知皇帝受程元振控制,误了国家大事,便向皇帝上书道:“我为唐朝的强盛披星戴月,南征北战,请陛下相信我对唐朝的忠心。陛下要亲近贤人,远离奸臣。不然,唐朝危在旦夕!”郭子仪的劝告,并不能打动皇帝的心。朝内宦官专权,朝外藩镇割据,唐朝仍然一片混乱。

安庆绪、史思明虽死,但史朝义还盘踞在洛阳。朝廷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让他们出兵镇压史朝义。鱼朝恩,程元振坚决反对郭子仪为副元帅,但这一次朝廷坚持自己的意见。雍王和郭子仪认为单靠唐军的力量,无法消灭叛军,便向回纥借来10万大军,唐军和回纥兵一起打进洛阳。

史朝义带领败军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763年正月,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眼看已无回天之力,纷纷向唐朝投降。史朝义看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便自杀了。这场战乱,这时才算结束了,前后延续了7年零3个月,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但对人民来说,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战乱中,人民流离失所,不仅州县成了废墟;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这次战争,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唐朝一天一天走下坡路了。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安史的部将仍然在河北一带作 节度使。他们既拥有强大的军队,掌握地方财政大权,又割据一方。 他们死后,都由他们的子孙继续承做节度使,这样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形下,西南的吐蕃统治集团便乘机向唐朝进扰。

平定吐蕃 收复长安

“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国力虚弱,原驻在西边的军队,大部分被调到北方去讨伐叛军。这时,吐蕃统治集团乘机长驱而入,把凤翔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北等十几州的土地都占领了。763年十月,又占了奉天(今陕西乾县朝廷大为恐慌,急令郭子仪带兵抵挡。郭子仪带领1万多人,可是吐蕃兵却有万多人。郭子仪多次请程元振拨兵增援,可他视若无睹。吐蕃兵很快打到了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往陕州。郭子仪从咸阳赶来,进了长安,皇帝、兵马都不见踪影,十分焦急。这时守城的将领王献忠怂恿郭子仪说:“皇上早已逃跑,现在国家无主,你身为大元帅,只要下道命令,就可以把皇帝废除,国家大权不就落到你手里了吗?”郭子仪把他训斥了一通。不几天,吐蕃兵占领了长安。

当代宗逃往陕州时,唐军多往商州(今陕西商县)逃散,郭子仪派部将王延昌赶到商州把他们汇合起来。逃兵听说郭子仪来了,都欢呼不止,愿听吩咐。不过数日,便招集到4000多人。

郭子仪分析了形势,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方针。他先派段秀实去劝说邠宁(今陕西彬县和甘肃环江一 ~带) 节度使白孝德,请他出兵援助;再派左羽林(皇帝的亲军,侍卫皇宫)大将军长孙全绪带200轻骑,到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燃起火把,牵制吐蕃兵力。军事部署完毕,郭子仪故意散布消息说向蓝田城东进军,但却率领主力军奔向蓝田城西。吐蕃兵果然中了郭子仪的计,直向蓝田城东冲杀,扑了个空。郭子仪急速集中兵力,奋勇攻击,打得吐蕃兵措手不及。吐蕃兵发觉已中了计,惊恐万分,忽听四处高呼:“郭令公(指郭子仪)率领大军来啦!"喊声震天,吐蕃兵不战而逃,唐军顺利地进入长安。

长安收复后,代宗本应早日返回京城,可是程元振见郭子仪多次立了大功,威信越来越高,深怕代宗重用他,所以劝代宗在洛阳建都。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郭子仪上书给皇帝:“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作屏障,后有泾、渭二水,右连陇蜀(今甘肃、四川),左接崤函(崤山,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可以雄视四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长安经过几朝的恢复,宫殿华丽,市场繁荣,工商业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满足。长安是创立帝业的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秦汉两朝占领长安而称帝,隋炀帝弃长安而灭亡。再看洛阳,地贫民饥,人烟稀少,野草丛生,一片荒芜,宫殿多被烧毁,残垣断壁,不易防守请陛下慎重考虑。”代宗看完奏章,深以为然,便对左右官员说:“郭子仪所考虑的都是从国家的安危和利益出发呀!"764年十一月,代宗便从陕州回到长安。

击退回纥 京师保全

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陇右(今甘肃东南)节度使仆固怀恩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应受重赏,可是代宗并没给他赏赐,仆固怀恩很不满意,企图兴兵作乱。他母亲知道后,非常气愤,严厉责骂道:“唐朝哪点亏待你,为什么要叛变呢?”骂着,举起刀向他砍去,幸亏他跑得快,才没被砍着。

不久,仆固怀恩便带领轻骑300多人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他发誓与唐朝势不两立。为了推翻唐朝政权,仆固怀恩便撒谎说,向吐蕃回纥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仆固怀恩的大军来到奉天。长安受到威胁,朝内文武百官,一筹莫展,又是一场混乱。皇帝惴惴不安, 忙向大臣们问计。郭子仪说:“仆固怀恩曾作过我的部将,我了解他。他虽是一员猛将,但他不爱惜士兵。士兵所以跟着他,都想乘机重返家园。”皇帝立即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让他率领10万大军去讨伐仆固怀恩。

郭子仪率兵来到奉天城外的阵地上,立即下令:固守阵地,不准猛冲猛打。有些将领急于要求出战,郭子仪耐心地说服他们,指出:仆固怀恩的军队,千里迢迢赶来,士气旺盛,利于速战速决。我们要尽量地躲开叛军的锋锐,不要打硬仗,要严加防范。我们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力量打他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如果匆忙出战,万一失利,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谁再敢提“出战”,立刻推出斩首仆固怀恩率领10万大军(包括吐蕃、回纥兵) ,横冲直撞,旁若无人,这正好中了郭子仪诱敌深入之计。他们刚要摆开阵势,只听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写一个“郭”字。

仆固怀恩的将士一听说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怀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又回到灵州。唐军不战而胜。

仆固怀恩不死心,765年,他又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唐时居今甘肃、青海间)共10万多人,再次进犯长安。他们气势汹汹,杀气腾腾。为了拦阻叛军各路的进犯,郭子仪传令各地驻军,必须坚守要塞,抵制敌兵,不让敌兵前进一步。当时,淮西(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忠臣部下的官兵喜欢玩球戏,当接到出战的命令,都埋怨地说:“我们玩球戏正玩得高兴,作战也要挑个好日子!”李忠臣责问他们:“如果你们的父母得了急病,也要找个吉利的日子治病吗?”大家都沉默不语,只好待命出发。

仆固怀恩率领大军 直奔整屋(今改名周至),在行军途中,他得了暴病,不治而亡。仆固怀恩的部将张韶率领吐蕃、回纥大军,继续进军,包围了长安北面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镇守泾阳的郭子仪,仅有两万多人,但强于防范,他命令部将坚守阵地,不准应战。就在这时,吐蕃、回纥听到唆使他们入侵的仆固怀恩已暴死,于是,便开始分营扎寨,争权夺势,闹不团结。郭子仪闻知,暗自窃喜。他详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唐军守孤城,抗雄兵,将寡兵少,力量薄弱;吐蕃、回纥兵比唐军人数多五倍,又骁勇善战。回纥王甚至不可一世地自称:“威负凛洌气昂昂,塞外称雄无人言;鼓角声高催战马,诸藩部将我为强。”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郭子仪深知战必失败,退则被歼,只能“智取" ,不能“力敌”。他积极奋战,争取主动。

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共同商讨退敌策略。任命部将白孝德为副元帅,让他死守泾阳,等待援军;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表示愿和回纥王联合平定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健在,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在人间,你不是欺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能让我看看他吗?”

李光瓒把这番话告诉郭子仪。郭子仪是个足智多谋的将领,为了劝退回纥兵,他决定一个,人去见回纥王。他对将士们说:“敌强我弱,实力相差悬殊;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密切,曾订过互不侵扰盟约。为今之计,我不如亲自去说服他们。兵不血刃,退走回纥兵。”郭子仪要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去回纥军营中谈判,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全,准备选拔500名精锐的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他说:“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他的儿子郭晞前来阻拦,说:“ 回纥兵像虎狼那样凶暴,父亲是国家的元帅,怎能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回纥军营谈判呢?"郭子仪坚决地说:“如果唐军和回纥兵打起来,不但咱们父子生命难保,就连国家的命运也很危险。如果国家保不住,个人还有存身的地方吗?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王谈叛,以理服人。万一不成功,我就捐躯报国,来实现我平生的大志。”说着扬起鞭子,打了他儿子的手,喝令他:“走开!”便和几个骑兵闯出了军营。

郭子仪出了军营。叫人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闻者丧胆,情不自禁地都放下了武器。回纥兵的统帅药葛罗(回纥王的弟弟)立即拿起弓箭,准备应战。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勇敢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兵都很吃惊,大眼瞪小眼,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郭令公呀!”药葛罗也放下弓箭,忙走来迎接。郭子仪握着药葛罗的手,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回纥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万分感激,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你们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作乱,同唐朝结怨仇,是不明智的选择啊!仆固怀恩叛唐弃母,被人唾骂。像他这样寡廉鲜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今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真心同唐朝和好,应该马上撤兵。不然,我将传令三军,一气杀来,管叫你们片甲不留。

如果你们]敢把我杀死,唐军一定不会 答应。”药葛罗早已吓得惊慌失措,连连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他说皇帝已死,说你早已在阵前丧命,朝内一片混乱,没有主人,因此我们才敢跟仆固怀恩来进犯。现在皇帝仍然坐镇京城,又亲眼看到你,我们哪里敢同唐军对抗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非常高兴。为了粉碎回纥与吐蕃的联盟,他抓紧机会,又劝药葛罗说:“吐蕃王不讲道义,反复无常,趁着唐朝内乱,便抢占土地,烧毁城市,破坏乡村,还掠去大批财物。假如你们肯协助我们退吐蕃,继续保持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莫失良机啊!”药葛罗又感激,又惭愧地说:“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兵,以便立功赎罪。不过,请你不要把仆固怀恩的儿子杀掉,因为他是我们王后的兄弟(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回纥王)。”郭子仪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时,在旁观望的回纥兵。稍稍转向前来,郭子仪的随从人员也紧紧跟上几步显示加强戒备。郭子仪毫不惊慌,挥手叫他们退回。药葛罗一面喝退士兵,一面叫人摆出酒席,同郭子仪同饮共欢。药葛罗要试一下郭 子仪是否有诚意,请他举起酒杯发誓,郭子仪面对众多将士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照样发了誓。立了盟约后,郭子仪便领着几个轻骑,胜利而归。

吐蕃王听到这个消息,慌忙逃走了。郭子仪于是派精兵同回纥兵一 道追击,在灵台(今甘肃灵台)西大败吐蕃。这样,郭子仪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就解除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并胁迫回纥兵也撤退了。京师之围遂解。

闰十月,郭子仪回京,然后回镇河中。河中地处两京之间,自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叛乱,郭子仪再任朔方节度使,河中就成为朔方军的基地。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郭子仪组织士卒种地自给自足。他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打胜仗,必须把兵练好,要练好兵,就要有充足的军粮。”当时,由于连年发生战争,农村经济破产,人民十分困苦,筹措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对军费开支的负担,郭子仪不顾年迈力衰,亲自耕种了100 亩地。将校也各自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在将帅的带领下,士卒耕种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河中地区的荒地全都得到开发,生产的粮食不仅足供军饷开支之用,还有剩余。

此后两年,每到秋季,吐蕃就率兵进人关中为非作歹,但均被郭子仪率军击退。

大历三年(768) ,宰相元载认为,郭子仪率朔方兵镇守河中,深居腹内无事之地,而吐蕃连年侵犯唐朝边境,由于防守兵力太少,无能为力,建议将郭子仪的朔方兵移镇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次年,郭子仪便奉命率朔方军驻兵邪州。此后,吐蕃虽年年秋季人犯,但再也不敢进人关中进行骚扰了。

大历八年(773),郭子仪已是77岁高龄。吐蕃10万骑兵人掠邰州等地,郭子仪部将浑碱抵御失败。郭子仪对诸将说:“败军之罪在我,不在诸将。”然后与诸将商议制敌计划,重新调整部署,终于击败了吐蕃。

郭子仪镇守邪州长达10余年之久,此时的朔方兵人数已不及天宝时的十分之一全军的将士也不及吐蕃的四分之一,战马不及吐蕃的百分之二。但是,吐蕃每年秋季人寇关中,均被郭子仪击败。关中大多数地区因此免遭侵犯,京师也得以保全。

虽然如此,但唐朝廷内忧外患的情况仍然没有改观。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

宦官的专权,藩镇的割据,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使李唐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唐代宗死后,由他的儿子德宗继位。德宗为了维护自已的统治地位,协调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便下令废除租庸调(唐代与均田制相连的赋役法。租指田赋,调指依乡土所产而缴纳绢、绵或布、麻,庸指以绢或布代替力役) ,实行两税制(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两次收税)。两税制虽比租庸调法有利于当时的情况,但人民仍然困苦不堪,在死亡线上挣扎。郭子仪虽极力挽救李唐王朝的颓势,但他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位及人臣 威望日隆

郭子仪到了晚年,被封为汾阳郡王,并进位太尉(全国军事首脑)。他位及人臣。在朝廷中的威望极高。

郭子仪治军宽厚,深得士兵爱戴,朔方军将士都以父母事之,愿拼死为之效力。

这是郭子仪在历次战争中所以能打赢许多硬仗,屡次转危为安的重要条件。郭子仪功勋盖世,威振四方,敌人都很害怕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一听说他率领大军出战,皆望风而逃。节度使田承嗣对朝廷图谋不轨,骄纵蛮横,但是见到郭子仪派去的使者,即西向而拜,并指着自己的膝盖说:“我这膝盖不向人下跪已经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李灵曜盘踞在汴州(今河南开封),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押。只有郭子仪的粮饷、武器,不但不敢抢掠,还派人护送过境。郭子仪还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随他征战的先后有60余名部将,后来都位至将相。

郭子仪德高望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安史之乱后,许多节度使手握兵权,为非作歹,对朝廷貌合神离,拒不听命。郭子仪虽权重势大,深得人心,但他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挟朝廷,谋取私利。祖反,他始终忠诚为国,别无二心,有诏即赴命,绝无一句怨言。

当时宦官专权,嫉妒功臣。为了避免招来麻烦,郭子仪有时还谢绝朝廷的高官厚禄。唐代宗时,曾下令以郭子仪为尚书令。但他认为唐初太宗为秦王时做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这个职位经常空缺,如果接受这项任命,。一会破坏国家的法度二会招致他人忌妒;再者安史之乱以来,以官赏功臣,已使国家法度遭到破坏,现今安史之乱已被平定,就应按照国家的制度来任免官员。因此,他坚决拒绝。

有时,为了顾全大局,减少矛盾,他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大历二年(767),他父亲陵墓被盗,人们怀疑是鱼朝恩指使手下人干的,但官府没有捕获盗贼,口说无凭。祖坟被盗,在古代社会是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事情了,因此事情发生后不久,郭子仪自奉天人朝,朝廷内外气氛便十分紧张,担心他不会就此了结,甚至可能发动政变。但当唐代宗对他提起此事,他却流着泪说:“我长期带兵,对士卒管束不严,有时就发生部众盗掘坟墓的事。如今我父亲的墓被盗,这是应得的报应,与谁都无关。”盗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

因此,尽管鱼朝恩、程元振对郭子仪屡进谗言,横加诽谤。但由于他为人坦荡,居功不傲,忠心耿耿,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每次都化险为夷,得以常保功名,长寿而终。

史称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郭子仪的确堪称是一代军人楷模。

郭子仪做了国家的功臣,有权有势,可是他不徇私情,不讲情面。代宗皇帝死了,将要下葬,按照惯例,严禁杀生。郭子仪的本家依赖郭子仪的权势,偷偷地杀了一只羊。左金吾(唐左右金吾掌管宫中及京城警卫)将军斐谓把这件事报告给德宗皇帝。有人规劝斐谓说:“郭令公已70多岁,他是国家的大功臣,怎么不看他的情面呢?”斐谓说:“我这样做,正是维护郭令公的声誉,让人们都知道他可敬而又可畏。”郭子仪知道了,当即大义灭亲,并向斐谓表示感谢。

又一次,郭子仪妻子的奶妈的儿子犯了军法,被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军官按军法杀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都到父亲面前告状,说这个军官连他们母亲的面子都不给,根本不把郭家的人放在眼里。父亲打了一辈子仗,为朝廷屡立战功,应该与众不同。郭子仪听了,把儿子们痛斥一番,教训他们说:“你们只知道包庇自己家里的人,却不尊重将土,不维护军队的纪律。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凡有功于国家之人就可以与众不同,高高在上,凌驾于国法之上,那天下岂不大乱?”儿子们听了,觉得父亲深明大义,都不再吭声了。

郭子仪有八子七婿,他们都在朝内做官,家族兴旺,子孙数+人,有时孙子向他请安,他都无法分辨。郭子仪对家人要求很严格。郭子仪70大寿时,全家上下都来祝贺,只有郭暖的妻子升平公主没有来,郭暖气不过,便动手打了升平公主,气愤地说:“你父亲是皇帝,你依仗皇帝的权势,不来祝贺。我父亲还不愿做皇帝呢!”升平公主挨了打,她不依不饶,大闹大叫。事情被郭子仪知道了,他不容儿子郭暖分辨,让人用绳子捆住郭暧,带着儿子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姑翁,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郭子仪谢过皇帝,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了事。

郭子仪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戎马征战之中度过的。自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郭子仪即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参与平叛战争,屡战屡胜。唐肃宗时,收复两京。主要是依靠郭子仪所率朔方军的力量。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先后出镇河中、邠州,防御回纥、吐蕃,捍卫京师,虽兵弱将寡,仍屡败敌兵,使京师安全无虞,关中百姓免遭涂炭。所以,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年,”是一点也没有夸张。

郭子仪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通晓兵书,但不机械地搬用古代兵法。郭子仪有勇有谋,根据不同情况,有时声东击西,有时迁回堵截,有时先发制人,猛冲猛打,还有时不用一兵一卒,竞能计退敌兵。兵多将广,固然能打胜仗;即使不这样,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胜利。胜不骄,败不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代名将。

郭子仪重视团结国内各民族,对吐蕃、回纥、吐谷浑等能做到友好往来,平等相待。所以他在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人心中也很有威望。

大历十四年(779) ,唐代宗病死,遗诏命令郭子仪在三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其余富职全部免去。从此,他告别了戎马生涯,在朝廷担任宰相。过了两年,即建中二年郭子仪病死,享年85岁。死后被追封为太师,陪葬建陵(唐肃宗陵)。按唐代制度,郭子仪坟高当为一丈八尺,葬时破格增加一丈,为二丈八尺,作为朝廷对他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