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郑成功

郑成功(国姓爷)

收复台湾 名垂青史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明清之际民族英雄。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生卒年:1624 ~ 1662年

性格特点:效忠君国,慷慨义士。

历史功过: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 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

名家评点: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独分子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郑成功传记

弃笔从戎 反清复明

郑成功在7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父亲郑芝龙为明福建总兵,明崇祯三年年),郑成功跟随叔父回国,住在了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给儿子聘请当地有名的老师来授课,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离别家乡,来到了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并拜礼部尚书钱谦益为老师。当时的明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候,就在当年的3月中旬,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攻入了北京城,明崇祯王朝由此灭亡。很快,吴三桂引清兵人关,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到了9月中旬,清王朝便把北京定为都城。清军把李自成的农民军给消灭后,于次年的6月又把南京城攻克下来,这样一来,南明的弘光政权也就此覆灭了,郑成功只得返回福建。

就在清军攻克南京的当月,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并建国号为隆武。到了南明隆武元年,也就是当时的清顺治二年,郑成功受到隆武帝朱聿键的召见。朱聿键对他十分倚重,尤其是看到郑成功忠勇可嘉,于是就赐他姓朱,由此改名为成功封为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深得隆武帝的赞赏。

清朝的军队攻克了福建,隆武皇帝被清军生擒,不久即遇害身亡。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手中掌握着隆武朝廷的军权,清朝的大学士洪承畴出面对其加以招抚,以言相劝,陈述利害,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的气数已尽,没有可挽回的余地了,便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投降了大清朝廷。此时的清军攻人城中,掠劫了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了免于受到清兵的污辱,便上吊身亡。隆武政权失败以后,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焚毁了儒服,由此弃笔从戎。

郑成功见自己反对父亲降清无效,于是就亲自率领部下,到广东南沃岛起兵,1645年,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

年8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曾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继而又向厦门鼓浪屿挺进, 1650年中秋,郑成功用计袭夺厦门,建立了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此后数年,郑成功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反复同清军交战,并利用控制台湾海峡制海权的优势,发展海上贸易,以商养战,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鼎盛时期拥有水陆精兵20余万,大小船舰5千多艘,对清王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由于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地区多次击败清军的攻击,在当时成为反清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达到统一全国的 目的,清朝廷其父郑芝龙招降郑成功以便,达到平定东南海域的目的。其实,早在清顺治九年,就有人提出了招抚郑成功的建议。在这位大臣的密奏稿内,说当今湖南、四川、广东到处都在用兵,实在难以应付。而且在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叛乱都有可能和郑成功进行勾结,到了那时,祸乱可就更大了。现在不如采取招抚的政策,先把郑成功给安抚住,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对其加以控制了。到了那时,只要他稍有反意,那也很容易地就能把他剪除。如果让他来京,想必他不会同意,不如先让人对郑芝龙说明皇上此意。如果郑成功真心投降的话,那就公布于天下。如果他无心归顺,这样也无损于大清的威严。

顺治皇帝对这项建议表示赞成。首先,他,把投降了清朝而处于软禁状态的郑芝龙恢复了名誉,并对他降清的功绩大加赞赏,对郑芝龙进行好言安抚。并应郑芝龙的请求,把他由所在的正黄旗拨到了镶黄旗,同时授予郑芝龙在京的第二个儿子郑世忠为二等侍卫,并命人把郑芝龙在福建的部分亲属护送到了京城团聚。

假意受降 借机备战

清朝廷给浙闽总督刘清泰发去了旨意,对招抚郑成功一事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果郑成功得到他父亲的信后还不投降,你就派兵进剿。如果郑芝龙的家人有投诚之意,那么就将此事尽快报告朝廷,并派得力的官员查看他是否真心投诚,如果是真的,就可以免去他的罪过,并授予官职,而且仍旧让他在原地驻扎,不必到京城。将浙、闽、广东一带的海寇,都交给他加以防御。凡是自海外来的商船,都由他进行管理,稽察奸宄,输纳税课,如果他能捕获其他叛贼,一定给予奖赏。这是朝廷对归诚的大臣所表达的意思,你必须对其坦诚以示,方能使得他心悦诚服,在这件事上你一定要深思熟虑,不可中了成功的计策。

为了能体现出朝廷对郑成功招抚的诚意,清廷还马上下令追查在当年清兵人厦门时掠夺郑成功家产一事。于顺治十年三月把肇事人福建巡抚张学圣、总兵马得功、兴泉道黄澍、巡按王应元都给予革职查办,交付三法司进行审理。其实这一案件的另一幕后原因是因张学圣、马得功、黄澍把从厦门掠得的大批金银财宝进行隐匿私分,由此引起了朝廷和有关官员的嫉恨。如浙闽总督刘清泰就曾秘奏,说是几人因为贪图郑家的财富,趁郑成功不在之机搜括郑家的家财,达数日之久。对于这件事,请朝廷一定要严加追究,这样才有利于对郑成功的招安。但在会审时,张学圣、马得功。黄澍一口咬定“城内没有财物”,由此把掠夺郑家财产一事给抵赖得干干净净。结果审问下来,也不了了之。其实朝廷逮捕巡抚、总兵、道员这一举动无非是用来对郑成功表示一种和解的姿态。

此时,清朝廷便让郑芝龙给郑成功写信,动之以父子之情;同时也让浙闽总督刘清泰派人向郑成功转达朝廷欲对其加以招抚的密旨,那意思就是只要郑成功肯于剃发归顺,就还能保持原有的军队,仍旧在福建沿海驻守,不必到京,以此来解除郑成功担心重蹈父亲覆辙的顾虑。郑成功接到信后,本心并无降清之意,但考虑到父亲的安全,所以就想将计就计,趁机扩展兵力和势力范围。

郑成功对父亲派家人李德送来的劝降书信马上作了答复,清郑各自怀着自己的打算,开始了“和谈”。清廷浙闽总督刘清泰依据朝廷的交待,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郑成功的祖母黄氏那里,托她转交给郑成功。这封文书宣称当今皇上是个仁德之君,是个可值得信赖的帝王,同时又陈述郑氏父子不应绝情。这封信实际上就是以忠孝两全来引诱郑成功弃明归清。没过多长时间,清朝便正式颁发了敕书,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都督,并将泉州一府的地方供郑成功来安插和供养军队。

敕书中首先肯定了郑芝龙当年归顺大清是识时务之举接下来指责多尔衮“不体朕心,仅从薄叙,猜疑不释,防范过严”之过。至于抢掠郑家财产之事,其人已经给予追究。希望郑能从诚。随后,郑成功、郑鸿逵很快收到李德送来的郑芝龙的家书,意思和朝廷所言差不多。除了封爵授官之外,朝廷特意派遣郑芝龙的表弟黄征明作为使者来传达谕旨,用以解除郑成功对朝廷的疑畏。

为了表达清朝的诚意,敕书中说明满洲大军马上撤回。郑成功看到信后,心想:我正好将计就计,趁此向其借些粮饷用以充足士兵的口食。他给郑芝龙写了一封信,其实这封给父亲的信就是对清廷的答复。在信中他表明自己不相信清廷的诚意,因为已有郑芝龙的前车之鉴。可是,他又不愿就此把和谈的大门给关死,信中暗示只要清朝如果能将1646年诱引郑芝龙时所许下的三省即浙江、福建、广东交给自己来管辖,那么就能进行谈判。可是,当时的形势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

福建浙江两省除了某些濒海的少数地区之外,都已经归清朝所管辖了,广东省是平南。靖南两藩的驻地。其实郑成功知道自已开出来的价码,不管对于清廷还是闽、浙、粵地方当局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他对身负清廷联络使命的李德进行谈话时,口气和缓很多,诉说自己眼前是兵多地少,难于以一个地方安插下这么多人。如果裁减兵员的话,一旦有战事出征,又因无兵会难以制胜。要求朝廷再给三府用来屯兵,并辖三省沿海地方。而后还指出清廷既然已经封自己为海澄公,相当于总兵官,职位尚在提督之下。并说清廷既在招抚,为什么还派金砺率兵进驻福建,这令人怀疑是骗局。最后表示清廷应该“用人莫疑,疑人莫用" ,只要将沿海之事全部托付给自己,那还可以让人考虑考虑。

清王朝通过李德带回的信息,判定郑成功确有归降之意,决定再作出一番让步,答应给郑成功漳州、潮州、惠州并泉州四府用来驻兵,特命郑成功“挂靖海将军印”,并下令撤回了金砺的军队。金砺得到旨意后,即于六月从泉州启程,八月内撤人了浙江境内。

而郑成功并没有打算投清,他趁此和谈的机会。派兵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招兵买马、征取粮饷。自这年的八月起,郑成功就陆续派出部将官员,领兵到福建漳州。泉州、龙岩、惠安、仙游等府。县去征粮征饷,“大县十万,小县五万”,如此一来,就使得清朝的地方当局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1654 年正月十三日,清廷派使把海澄公的敕印送达福州。二十日,郑成功在安海设香几案拜接受敕印。清使要郑成功先剃发然后再开读诏书;郑成功则以日后自已向朝廷报告为托辞而拒绝剃头。就此双方相持不下,诏书也无法开读。到了二十五日,清使离开安海回至福州。由此一来,和谈便陷入僵局,清朝所在的福建地方官既无权宣布招抚决裂,可是对于郑军的征粮征饷行为又难以应付。

郑成功的此举早被清廷的许多官员看了出来,认为他并没有投清的诚意,就连原来主张招抚并充当“保人”的浙闽总督刘清泰也要求对郑成功不可不防,请清廷派兵驻守福建、浙江一带。朝中大臣无不就此事发出回应。力主应当“厉兵秣马以应变”。这对身居虎穴的郑芝龙来说可慌了神,最后他建议清廷准许派他的儿子郑世忠同钦使一道赴福建,清廷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意做最后一次努力。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十三日,清廷派遣的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官阿山和郑成功二弟郑世忠以及郑氏家族亲旧黄征明、李德、周继武等人携带敕书到达福州,派郑世忠、黄征明(成功表叔)前往厦门晓以利害。可是郑成功不为所动,表面上仍旧敷衍拖延。他让郑世忠回泉州约请叶成格、阿山到安平镇见面。可就在那天,郑成功调集甘辉、王秀奇、陈尧策等二十余名部将,统领着水陆各镇列营数十里,只见得旗帜飞扬,将土们是盔甲鲜明,把个安平镇布置得如同铁桶一般,叶成格、阿山到了安平,一看郑军阵势,便感到气氛不对,也没敢住郑成功给安排的迎宾馆舍,宁可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双方都处于极度的戒备状态。

虽然郑成功大设供帐,以厚礼馈送,表现出来的举止极为友好,可是郑成功却提出自己不受部、抚节制;因为他怕剃发引起姜襄、金声桓等人的激变,况且还没和部将议妥此事。可是叶成格、阿山此来只是奉旨监视其剃发受敕,并没有进行谈判的权力,对郑成功提出的条件无法答复,所以他们很快就知道自己难以完成此次使命了,于是就以“不接诏,不剃发”为由,拒绝郑成功对他们的隆重礼遇,返回泉州。并限二十五日为郑成功最后的答复时间。到了二十四日晚上,郑世忠、周继武、李德、黄征明等都前来见成功,进行哀告,要求他剃发,郑成功的回答是:“我不剃发还可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如果一旦剃发,则父亲的性命休矣。”郑世忠想再劝哥哥,郑成功却喝道“是否剃发乃是身份大事,我自会定夺,尔等勿再相劝。”到二十六日这一天,郑成功又派人想请清使来谈,可是叶成格、阿山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好谈的了。二十九日叶、阿二人叫人去催促郑世忠、李德、周继武、黄征明回京城复命。就在当天,清廷官员即离开泉州,谈判和局即由此完全破裂。

就当离别之际,应黄征明的请求,郑成功给父亲郑芝龙写了一封回信,郑成功在信中说明了整个事件经过,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主要内容就是说自己之所以不愿剃发,是怕三军有什么激变,更怕出现什么大的祸乱。清廷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良意。他在给郑世忠的信中把自己的志向说得更是清楚:“兄弟隔别已数载,可是刚聚几日,却又忽然被挟而去,这是天命也。"郑成功在和谈中表现出的态度给人诡异狡诈的感觉,可是在给他父亲的信中却引用了清帝敕谕指责他“词语多乖。征求无厌”的话语,由此也证明尽管这份敕谕没有正式开读,可是他已完全清楚清廷的用心了。既然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那郑成功为什么还要一再挽留清使,做出一些无益的举动呢?其实这也说明郑成功的本意是不愿归降清朝,可是又考虑到父亲的安全,虽说他能置之度外,可是毕竟还是有所顾忌。所以在行动上就未免显得进退失据,措词更是难以得体了。

尽管清廷招抚郑成功因双方各持己见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可是,清、郑双方各有所得。郑成功利用和谈的这个机会,在福建、广东地区招兵买马,扩充军饷,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清廷方面呢,通过此番招降,也牵制了郑成功,使他失去了两次出兵广东配合李定国作战的时机。尽管郑成功并不想同李定国会师,可是就全局而言,清廷之所得远远要大于所失。

和谈既然已失败,清廷只得改而采取用兵了。1654 年11月,清朝廷在议政王、贝勒。大臣参与的会议上,一致决定对郑成功实行围剿。12 月26日,清廷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连同多罗贝勒巴尔处浑。固山额真噶达浑等领兵自北京奔赴福建。郑芝龙对清廷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没多久,即以通敌罪流徙于宁古塔。

郑成功就在清廷劝降的时期内,加紧整军备战。在金门的后埔演练精兵,并颁行营盘法,把厦门的澳仔作为演武亭,制定了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他对军士操练要求极为严格,由于军纪严明,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

年郑成功率领水陆大军共10万、战船290艘北征,在北伐的过程中,郑成功一路上破乐清,取温州,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到了羊山时,因为遇到飓风,导致损伤惨重,郑成功不得不退至舟山进行休整。清顺治十六年五月,郑成功再度率师经崇明入长江,破清军克瓜洲,取镇江,进围南京。另外还派张煌言攻占了芜湖,夺取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4府、3州、24县。后因为不听张煌言、甘辉等将领急攻南京的建议,屯师城下达20余日,想静待清军能献城投降,却没料到遭到清军的突然反击,折了14员大将,损兵数万,败退厦门。转过年来,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索所率水师4万多人。由此军威复振。

在他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占据在小金门和厦门一带的小岛,由此完全控制了制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资粮饷,并且在内陆广设商业据点,从而收集到了许多有关清廷的情报。

攻取台湾 自立为王

康熙皇帝刚登位,这时候,原郑氏降将黄梧向朝廷献上了灭贼五策其中包括长达20年之久的迁界令,就是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内,沿海的所有船只都一律毁掉,就是连寸板都不许下水,断绝了郑成功在经济上的支援;与此同时,把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斩首;还派人把郑氏的祖坟给挖了,并移驻了投诚的官兵,分垦荒地。正是因为清政府这些新策略,使得郑成功跟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上的来源,由此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郑成功召集部下,商议对策,经过一致表决,决定放弃东南沿海。转而把目标移向了荷兰人所占据的台湾,并计划把这里作为新的基地。

1661年正月,李定国联明抗清以失败而告终,由此一来,大陆各省基本上都已被清军给占领了。郑成功愈发感到形势的紧迫,眼前只有收复台湾这条路了,只有收复了台湾,使之连接金门厦门,才能做到进退无忧。为了能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准备,他派出密探侦察台湾的情况,秘密搜集有关方面的情报,还勘测好了航路,了解到荷军兵力布防等情况。同时修造战船,筹备粮饷,扩充军队,并加紧军兵的训练。当这些战前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郑成功马上从厦门]移师到了金门,命他的儿子郑经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止清军乘虚攻袭;自已则率大军向台湾进军。

进攻台湾的舰队分为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的第一梯队先期出发 ,共有将士万人。郑成功根据敌情和地形,决定先收复澎湖,以此为基地,通过鹿耳门港,实施登陆。荷兰殖民者闻讯也早已作好了战争准备,不断增加兵力,同时修筑工事,其中的台湾城和赤嵌楼是防守重地。禁止任何中国人进人赤嵌楼要塞,禁止渔民出海捕鱼,不准商船同大陆进行贸易往来,以此来防止走漏消息。同时又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台湾城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由荷军头目揆一亲率;赤嵌楼由描难实叮率领;至于其他港口和城堡,约有四五百人进行守卫。而且鹿耳]港已经用沉船堵塞了航道。此港水浅礁多,极不易通行,故此没有派兵防守。

郑成功的第一梯队 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抵达澎湖,因为荷军兵力薄弱,得以迅速占领。三日后,进军柑桔屿海面时,因遭风雨所阻,被迫折了回来。三十日郑成功派人驻守澎湖,自率舰队,冒暴风雨横渡海峡,于四月初一日抵达鹿耳门港外。由鹿耳门外海进港有两条航路:南航道,口宽水深,但台湾城置重炮瞰制航道不易通过。北航道阔仅里许,水中且有沙石淤积,舰船极易有触礁的危险,而且荷兰人事先用破船堵塞了航道,只有当海水涨潮时才能通过。于是郑成功命军队趁海潮大涨之际由北航道顺利通过了鹿耳门,进人内海,将大小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台湾城上的荷军没想到郑成功能从鹿耳门开进台江,避开自己设置的火力。

所以荷兰军来不及调整大炮,只好仓促出战,郑军冲过荷军防线,在赤嵌楼以北的禾寮港进行登陆,接着在鹿耳1方向登陆成功。当地的台湾人民见到郑军到达,纷纷前来接应,郑军马上站稳了脚跟。

郑军很快把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及仅有的几艘战舰给分隔包围了。荷兰人借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自水陆分兵,趁着郑成功的军队尚未立稳之际,突然向郑军发动了攻击。荷兰用四艘舰船阻击郑军,郑成功则用60艘战船把荷舰给层层包围了起来,双方立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炮战。尽管郑成功的军用战舰装备不如荷军,可是兵将们作战都十分英勇。在激战中,他们击沉了敌人的一艘主力舰,炸毁一艘甲板船,其余船舰见势不妙,急急如漏网之鱼,赶紧逃走了。在陆地上,荷兰舰长贝德尔则率领着240名士兵向郑成功的军队发动反击。郑的大将陈泽率领4000将士,让大部分的兵力正面给以迎击,自己则率七八百人迂回到了敌军侧后,由此一来,就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在这一场战斗中,贝德尔毙命,歼灭荷军达180多人,其余的少数人逃回了台湾城。

荷军经过海陆两战的失败之后,企图固守赤嵌楼和台湾城。郑成功的军队围住了两座城池,同时又派兵把荷军的水陆交通给切断了。然后命令军队对赤嵌楼发动了进攻。这时的台湾人民也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郑军来攻打荷兰侵略者。因为赤嵌楼的水源被切断了,荷军的生活出现了困难,在坚守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在四月初四这天被迫率部投降了。郑成功留下一部分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残敌,自已则督师围攻台湾城。台湾城城高墙厚,守备的兵器极为完善,在城四隅还安置了20尊大炮,南北方各10 尊。荷军的火炮密集,射程又远,把周围的每条道路都给封锁住了。不论从哪一方 面接近,都会受到堡上炮火的轰击。

郑成功一见不给敌人点厉害,他是不会屈从的。于是马上调集了28门大炮,一齐向台湾城发火猛轰,猛烈的炮火把台湾城大部分的城墙给摧毁了,有许多荷军受伤了。揆一见状,便想拼命,他不顾一切地命令城上所有的炮火,集中力量进行轰击,这样一来,郑军只得后撤。郑成功考虑台湾城池十分坚固,如果一 味强攻,恐怕一时之间也难见成效,尤其是会增加人员的伤亡。于是他想了一下,决定采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战略。

就在这年的五月初二,郑成功的第二梯队抵达了台湾,由台湾城南面向该城城堡逼近。由于郑成功的军队兵力得到了加强,而且供给都得到了及时的补充,于是从五月初五这天开始,郑成功就叫士兵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筑起防栅,并在城池的周围挖了一条特别宽的壕沟,打算对荷军进行长期的对峙。与此同时,还准备好了攻城器械和炮具。

荷兰当局得知自己的军队在台湾战败的消息,马上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赶到台湾进行增援,并于七月初五这一天到达了台湾海域。郑成功的军探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告知郑成功,郑成功立即召集将官开会,部署进行围城和打援的计划。为此,荷兰军派出两艘战船迁回到市区后海面,想要摧毁郑军的炮位,同时出动了三四百名步兵向市区进攻,另外派20艘舰艇袭击郑军的战船。就在七月二十三日,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激战,郑成功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舰对敌人进行迎击,把敌人的军舰包围起来,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结果荷舰两艘受损,同时又俘获敌军三艘小艇,击毙敌人达100多名。其余荷舰无奈,只得逃往远海,不敢靠近台湾半步。

郑成功的军队却在此时进行大力休整,不断巩固工事,并增设巨炮,准备继续对荷军进行攻击,台湾的百姓们也都给予郑军大力的支援。

郑成功见一切准备都很充分,于是命令军队再次向台湾城发起总攻,这时,他们已经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了,到了十二月初六这一天 ,军队最先把城外的重要据点乌特利支堡给攻克,然后居高临下,向台湾城内进行猛烈地炮击。城内的荷军早无斗志,身心早已疲惫不堪,殖民总督揆一 知道再打下去,也不会有成功的可能了。

于是就在1662年2月1日,派代表跟郑成功进行谈判,并在投降书上签字,然后灰溜溜地撤离了台湾。沦陷在外敌手中达38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归复中国。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便祭告山川,颁屯垦令,自立东宁王国。郑成功在台湾期间,极力加强政治经济建设,设置府县,鼓励百姓务农垦荒,废止了苛捐杂税,兴办学校,改善和当地人民的关系,安抚台湾的那些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使得台湾在他的治理之下,显现出了以往少有的繁荣气象。因为台湾刚刚收复,百废待兴,郑成功因此焦心积虑,更加上多年来戎马倥偬,终于积劳成疾,同年五月初八离世,享年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