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郑和

郑和(明代航海家)

郑和简介

郑和:郑和(1371—1435),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人,本来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全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曾祖父名叫拜颜,祖父、父亲都叫哈只。因为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朝拜过麦加,所以人们尊称他们为哈只。郑和的父亲马哈只,庄重魁伟,性格豪爽耿直,好扶危济贫,打抱不平,因而颇受乡党邻里的敬重。其母亲马温氏,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家庭妇女。郑和还有一个哥哥叫马文铭和四个姐妹。

郑和传记——

就在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即郑和出生那一年,腐朽的元朝已经被推翻,云南仍处在元朝皇帝所封的梁王统治之下。这年,明军收复了四川。四川平定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先后派遣王祎、吴云等前往云南招降,都被在云南元朝的梁王杀害。和平方式解决云南失败之后,朱元璋决心以武力收复云南。朱元璋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诏命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30万大军进攻云南。梁王逃到晋宁自杀。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明军攻下大理,云南最后平定。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创伤未复,就在这年郑和的父亲突然去世,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这种境况下,年仅12岁的郑和被迫走向北平,投靠燕王朱棣,作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

宦官是极为下贱和被人鄙视的一个阶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著“祖训”,告诫后代,永远不许内官干预政事。郑和初到北平燕王藩邸时,年纪还轻,自然不会被燕王所重视,郑和在宫廷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和在朱棣身边逐渐长大成人。他“身长七尺,腰大十围,……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宏亮”,善于辩论,机警干练,学习刻苦,才智过人,谦虚谨密,不避劳苦,深得宫中大家的称赞。也渐渐地受到燕王的信任和重视。

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朱元璋实行了分封制。他规定制度:功臣们不论功劳多大,地位多高,封的爵位也只是到“公”爵为止,只有到这个“公”死后,才追赠为“王”。皇帝的儿子,都要被分封为亲王(也称藩王)。因为对皇帝朱元璋来说,这些王都是他亲生的儿子,有父子之情;而对继位的皇帝来说,又有着兄弟之谊。父子兄弟,融为一体,控制着全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准备让他继承帝位。还有一个皇子朱楠,因为生下来一个月就夭折了,没来得及封。其余24个儿子,全都封为亲王,并按他们长大后要去主宰的地方,作为“王号”。如二儿子朱樉封到西安,这里古代秦国之地,朱樉便被封为秦王;四儿子朱棣封地在北平,这里是古燕国所在地,便封他为燕王。这24个王就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掌握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中。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的同时,又大封功臣,以便巩固政权。功臣里封公的有7人,封侯的有28人。朱元璋到了晚年时,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很不放心。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和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谋反案,两次大杀功臣,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当初随同朱元璋一同起兵,沙场上拼死拼活,让朱元璋当了皇帝的将领,朱元璋将元勋宿将杀民戮殆尽。

朱元璋杀尽功臣宿将后,所有守边事宜均由诸王负责,于是诸王军权渐大,尤其是燕王朱棣、晋王朱棡,常常统帅诸将,出巡塞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本想立四子朱棣为太子,但由于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便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未来的皇帝。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大权掌握在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二人手里。针对诸王大权在握的情况,齐、黄二人提出了削藩王的建议。他们认为,建文帝过于柔弱,应该逐步削去各亲王的兵权,以便巩固政权。建文帝朱允炆采纳了齐、黄二人的意见,先削掉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下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臣武将。由此,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北平,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消息传至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大惊失色。他先后派65岁的老将耿炳文和只会纸上谈兵的膏粱子弟李景隆率师北伐,都被燕军打败。1402年,燕军大举南下,渡过淮河、长江,攻下南京,皇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经过四年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燕王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改元永乐年,当上了明朝皇帝,为明成祖。

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在“靖难之役”期间建立了不少战功。所以,朱棣当上皇帝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诏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铜锡饰品的铸造以及各种器皿的购置等。朱棣并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他就改马姓郑,叫郑和。

由于元朝末年,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及长期战乱,使社会经济及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经由海上进行文化交流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明朝初,“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山东、河南,竟“多是无人之地”。从开封到河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如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严惩贪官、抑制豪强、解放奴婢、鼓励发展经济作物、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保护和扶植商业等。这些措施的实行,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辛勤垦种,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经济作物如棉花等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布帛、丝绢、棉花绒等已成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冶铁、铸铜、造船、织染、陶瓷、造纸、印刷等行业,在生产量、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航海知识及航海水手的培养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繁荣。全国出现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广州、福州、宁波等30多个著名商业城市。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31年的励精图治,推动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成祖朱棣时,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国力日趋强盛,出现了全国性的封建经济繁荣局面。面对这一切,朱棣感到非常自豪、骄傲。他想,国内统治已经十分巩固,经济繁荣,贸易活跃,下一步应该发展很早以前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经由海上进行文化交流关系,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自认是“奉天命而君主天下”的,要海外各国臣服,都来“朝贡”。朱棣和历代封建帝王一样,宣扬国威,耀兵异域,中国富强。朱棣心想,假如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死,跑到海外的小岛上,再跟国内的旧臣秘密联系,有朝一日反攻回来,岂不是一件麻烦事。为此朱棣想派出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让海外各邦臣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换取一些国内缺少的物质,以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以防不测。

朱棣提出前往西洋诸国,这“西洋”这一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候,所指的地域是不同的。在明朝初期,“西洋”是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海岸一带地方。明成祖朱棣决定派遣出使西洋的船队,便要挑选一个能干的人为正使,并负责统领船队。第二天金鸡三唱,曙色朦胧时,朱棣升殿,文武百官进朝。只见净鞭三下响,文武两班齐。朱棣皇帝说道:“今日文武百官会集这里,朕有旨意,百官细听敷宣。”

百官齐声道:“万岁,万岁,万万岁!有何旨意,臣等钦承。”

朱棣说:“朕今日富有四海之内,贵为天子,上承千百代帝王之统绪,下开千百代帝王之将来。为显示中国富强,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朕决定组织一支船队,选派一位能干之人担任正使,出使西洋各国,你们看谁能担当此重任?”

一位大臣手执象简,走上前来,说道:“陛下,臣推荐一人担任正使,出使西洋。”

朱棣忙问:“噢,爱卿快讲。”

“臣推荐内官监太监郑和。”

朱棣帝不解地问道,“爱卿,这么多文臣武将、公侯驸马你不推荐,为何偏偏推荐一位宦官?”

那位大臣回答道:“陛下,臣之所以推荐郑和,因为陛下对郑和非常信任;郑和智勇双全,知兵习战;郑和熟悉伊斯兰教、佛教,去西洋各国比较有利;郑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他担当正使合适。”

朱棣说道:“既然三保太监郑和能担当正使,出使西洋,那就快传旨意,宣他进朝。”即时朱棣传下一道旨意。

郑和接到旨意急忙跑进朝来,磕了头,谢了旨。

朱棣帝说道:“朕今日任命你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你愿意吗?”

郑和回答道:“奴婢仗着万岁爷的洪福,情愿立功海上,万里扬威。”

朱棣皇帝说道:“那好,着印绶监递印、中书科写敕与郑和。”。

郑和挂了印,领了敕,谢了恩,速去准备船只、人员,择吉日开航。郑和迅速组织起一支出使西洋的船队。他率领的这支船队,规模大,组织严密,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船队规模的宏大,首先表现在船舶的数量大,种类多。船队有大海船60多艘,连中小船只在内,多达200多艘。分5种类型:一种叫“宝船”,是郑和船队的主体。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的各种物品,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都在这种宝船上。最大的宝船有九桅,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800吨,可容纳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二种叫“马船”,有八桅,长37丈,宽15丈。三种叫“粮船”,有七桅,长28丈,宽12丈。第四种类型叫“坐船”,有六桅,长24丈,宽9丈4尺。五种叫“战船”,有五桅,长18丈,宽6丈8尺。船舶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郑和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辅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这支庞大的船队,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的船队能够与之相比,就是近百年后欧洲航海家的船队与之相比,也要逊色许多。公元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只有3艘帆船,90名水手。最大的船只“圣玛利亚”号,只有250吨,不过是郑和船队大船的十分之一。哥伦布航行了一个月,一艘船就被大海吞噬了。另外两艘船抗不住大西洋的风涛,千疮百孔,漏水严重,最后总算勉强到达了美洲。公元1479—1498年,葡萄牙海军大将凡斯科·达·伽玛远航印度的船队,是葡萄牙国王麦纽尔亲自派出去寻找香料产地的。按照葡萄牙航海家的评价,他的船舶是亨利公爵革新葡萄牙船业后的产品,是当时欧洲最好的船。但达·伽玛的船队只有4艘船,旗舰也只有80英尺(不到25米)长,载重量120吨,另外还有100吨的一艘,50吨的一艘。这3艘船的总吨位,还不到郑和一艘大船的八分之一。葡萄牙他们返回里斯本时,只剩下2艘小船,海员生还者还不到一半。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也不过由5艘帆船组成,其中130吨的2艘,90吨的2艘,60吨的1艘,总吨位也只不过是郑和船队一艘大型宝船的五分之一。麦哲伦这支船队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一艘船,265名水手生还者只有18人,麦哲伦本人也死在异乡。如此,他们的远航之所以损失严重,船小抗不起风浪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明,500多年以前,我国建造众多的大型海船,造船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也表明了明朝前期我国在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充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表现在这支船队的人数上。每次人数虽然不同,但大约都不少于27000人。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领官兵27800余人。第二次下西洋是27000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550人。这些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使节及其随员。包括正使太监、副使太监(也称副使监丞)以及他们下边的一些人员,如少监、内监(也称内官内史)、舍人、鸿胪寺序班等。这是全船队的指挥中枢,他们(尤其是正使与副使)掌握着外交、贸易、航行和战争的决策权。第二是航海技术人员。包括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民稍等驾驶海船的船工。火长最富有航海经验,掌管着“针经图式”(航海图)和罗盘,掌握航行的方向;舵工掌舵;班碇手掌锚。还有阴阳官和阴阳生,是观测天象、预报气象的人员;铁锚、木舱、搭材匠是船上的各色工匠。铁锚匠管理修理铁话、木艌匠管理修理船舶。第三是财经、贸易人员。包括户部郎中、买办、办事、书算手等。户部郎中具体掌管钱财和对外贸易事宜,买办、书算手是管理贸易和书算的事务人员。第四是军事人员。包括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各种将士。第五是其他人员。包括通事(翻译)、医官、医士、僧侣等。从郑和船队的组成人员中看出,船队的航海力量比较强。船上拥有航海经验丰富的火长和观测气象的阴阳官、阴阳生,使这支船队能够战胜狂风恶浪,在日月无光的阴晦天气里,能在茫茫大海中顺利航行。为了示中国富强,扬国威于海外,防范海匪的劫掠,郑和船队专门配备了精良的武装力量。同时,为在远洋航行中保障全体人员的健康,船队还配备了180名医官、医士,平均每150人就有一名医务人员。这种完备的医疗制度,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宏大的规模和严密、完备的组织,保障了这支十五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郑和船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中,“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出色地完成了多次远洋航行的任务,光荣履行了自己职责,谱写了历史篇章。

在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这天,苏州城外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码头,人山人海,苏州居民几乎是倾城而出,来看远洋船队出航。沿着数里长的河道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200余艘船只。船上的将士和船员们,个个衣着鲜明,精神抖擞。这时,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陪着永乐皇帝朱棣派的钦差走上码头。码头上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御酒。钦差斟满一杯,递给郑和。郑和躬身接过酒杯,高高举起,单膝向西北南京的方向跪下,高声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等决不辜负陛下重托,扬国威于海外!”

郑和拿着酒杯,走到河边,将杯中的御酒洒进河里。此时,各大船上炮声轰鸣,鼓乐齐奏,一道道雪白的布帆徐徐升起。船队在两岸人群的欢呼声中,缓缓移动。郑和与王景弘跟钦差道别,满面笑容地登上主船,向两岸欢呼的人群挥手。

船队日夜行进。白天,船队用旗号联络;晚上,各船悬起桅灯,恰如闪闪星火,在海面上错错落落,绵延几十里,非常壮观。船队经过福建时,先在长乐(今福建长乐)的五虎门港停泊,继续做些准备。等到东北方的信风吹来,郑和便率领船队,远洋航行船队满帆行驶,乘风破浪,经过10个昼夜,到达了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船队停泊在新州港(今越南归仁),当地官员亲自到码头迎接郑和,为郑和接风洗尘。郑和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前往王城拜会占城国国王,促进发展交流两国关系。

占城国国王头戴金花冠,身披锦花巾,脚着玳瑁履,腰扎八宝方带,手腕和脚腕带着金镯子,乘着大象,在500多名士兵护卫下出来迎接。这些士兵有的拿着短枪,有的舞着皮牌,有的捶着善鼓,有的吹着椰笛,士兵护卫在下王城接迎郑和等人,欢迎仪式十分隆重,别具一格。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郑和拜会了占城国国王,宣读了大明皇帝朱棣的诏谕,并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国王十分感谢,把国内出产的象牙、犀角、伽蓝香等特产贡献给朱棣皇帝。

郑和船队在占城国停留了10天后,继续启航南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船队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这里草深树密,椰林婆娑,一派热带风光,十分迷人。岛上居民身披锦衣,敲着皮鼓,载歌载舞地欢迎。船队在此地稍事停留后,相继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渤淋邦)、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亚齐一带)、南渤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等地。在南渤里休息几天后,船队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后转舵向北,到达葛兰(今印度阿勒皮一带)、柯枝(今印度柯钦一带),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一带),古里是西洋大国。它西滨大海,东接坎巴夷,南邻柯枝,北连狠奴儿。古里国内多山,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只有胡椒出产较多。因海路交通方便,西番的马匹,东国的布匹,其他国的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等物,都到这里来出售,是一个重要的商业。

古里国国王亲自把郑和等人迎至王宫,说道:“古里国王参见大明朝廷正使大人,未及远迎,伏乞恕罪。”

郑和边弄会国王边读了明朝朱棣皇帝的诏谕,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然后说道:“国王陛下,我们到此贵国,还要进行贸易活动,请从中协助。”

古里国国王连声说道:“那是当然,那是当然,请正使大人放心。”

古里国王在第二天就差遣两位大臣来到主船,双方商定了贸易的物品,并约定了议价的时间。到时候,郑和船队的书算手与古里国商人对带去的货物逐一议价,写成合同,双方各存一份。之后,书算手与商人拍一掌,价钱就算定下来了,称作击掌定价。价钱一经议定,以后再不能改变。到了选定日期,古里国商人把珍珠、宝石、珊瑚等物品带来,按既定价钱进行贸易活动。

正好在古里国,郑和迎来了远航以来的第二个新年。从前年六月出海,这时已整整过了一年半了。一路上,郑和走过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国家。每到一地,郑和都去会见当地的国王或首领,代表明成祖朱棣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对方也回赠一些礼品。作生意也是公平买卖,做到使双方有利。有时郑和还把船队分成几个小船队,分别去几个地方,传播友谊的种子。各国人民赞颂明朝皇帝的威德,称赞大明帝国朝代富强了。

为了纪念这次远航,郑和在古里国海岸上树立了一座石碑,碑文写道:“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皞同情。永示万世,地平天成。”

郑和率船队在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公元1407年10月),回到了苏州刘家港。苏州的老百姓聚集到刘家港码头,迎接远航归来的船队。码头上摆放着盛开的各种鲜花,争奇斗艳,仿佛是锦绣斑璃的条条彩带。在锣鼓声和欢呼声中,大小船只一艘艘靠上河岸,整个刘家港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船队靠岸后,郑和吩咐船工检修船只,让户部来的官员和随船的户部郎中整理货物和帐目,将士们回营休整。他和王景弘率两艘满载西洋各国国王和首领献给中国皇帝朱棣礼物的宝船,直抵南京。第二天,礼部官员把郑和带回来的各国礼品,陈列在后宫的一处偏殿院里,请皇上、皇后及妃子们观看。礼品是按所献国家的地理位置先后排列的。郑和先向朱棣皇帝献上一幅海图,然后指明各个国家所在的位置,再看他们贡献的礼品。这些礼品都是国内罕见的珍品,有“猫眼绿”、“子母珠”、“夜明珠”、“珊瑚树”、“祖母绿”、“犀牛角”、“象牙”、“鲸睛”、“狮子”、“斑马”、“鸵鸟”等等。朱棣皇帝看了,心里非常高兴,不住地连声赞叹。

郑和在向朱棣介绍某一个国家时,还讲了一些当地奇特的风俗习惯和异闻趣事,朱棣帝等人听了,发出笑声。看完礼品,朱棣皇帝回到金殿,赏赐有功人员,晋升官职,并当场把海图交给郑和,让郑和再次出航,出使西洋诸国。郑和率领船队有一天经过旧港地区海域时,正遇上陈祖义的海盗船在抢劫一艘大客船,郑和当机立断,命令前哨船指挥何敬迅速赶赴现场,搭救客船;又派出五艘战船,从北侧绕个圈儿,堵截海盗船。

前哨船队是三艘五桅战船,行驶起来,快如骏马。何敬接到郑和的命令,三艘战船上的五帆一齐张开,直向海盗船扑去。海盗船发现了前哨船。他们没认出是兵船,竟“呜呜”地吹响螺号,十多艘船只先后朝前哨船攻来。明军士兵手执弓箭,向海盗船射去。几艘靠得近的海盗船上,有几个海盗中箭身亡,但这些海盗都是亡命之徒,他们虽然遭到了突然的打击,仍旧驱船前进。

明军放下弓箭,拿起刀枪,与海盗近身搏斗起来。有些海盗执着弯刀,跳上前哨船,跟明军捉对儿厮杀。海盗人多,渐渐占了上风。海盗头子陈祖义,原籍广东省人,自幼无管束,横行系里,后来跑到海外旧港一带,当了横行海上、劫掠客商、无恶不作的匪徒。他执着弯刀,跳上前哨船,一面跟何敬搏杀,一面朝群盗喊道:“这是中国的船,船上有这么多兵守卫,肯定载着值钱的宝贝,弟兄们加把劲,我们要发大财啦!”

陈祖义刀法娴熟,在前哨船的船头上施展开来,十分方便自如。何敬原是骑兵将领,善用大戟,但在船上却施展不开。眼看抵挡不住,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把陈祖义闹愣了,停下刀喝问:“你笑什么?”

何敬用手朝东面一指,“你看吧,那是什么?”

陈祖义抬头一看,只见东方的海面上,一群大大小小的船只,升起密密麻麻的白色的帆林,冲破海浪,直驶过来,正是郑和的大船队。陈祖义一见,急忙大喊:“弟兄们,冒水啦,逃乎,逃乎!”

陈祖义一喊,群盗也看到了大船队,赶忙掉转船头逃跑。那些已经跳到明军前哨船上的海盗,又纷纷跳了回去。明军转危为安,趁势冲杀,杀死了几个海盗。陈祖义指挥着盗船,向西逃窜。何敬的三艘前哨船,在后边追赶。这时,前面突然又出现了五艘战船,正是郑和派出堵截盗船退路。明军前后夹攻,陈祖义只好下令,让十几艘盗船分散开来,各自逃命。明军前堵后截,终于围住了三艘盗船,其余的盗船四散逃跑了。

这三艘盗船上的海盗,抵抗了一阵,被明军打的,死的死,伤的伤,有十几个做了俘虏。何敬等大船队到来,将俘虏的海盗押上主船,交郑和审问。郑和从俘虏口中得知,陈祖义手下的海盗竟有500多人,盘踞在旧港地区的一处黑石礁上,十几年来一直打劫往来海上的客船,罪恶累累。郑和决心消灭这海盗,保卫海上航行的安全。

派出的十五艘战船和两艘马船,郑和在都指挥丁峰的率领下,乘黑夜来到黑石礁岛屿。丁峰吩咐熄灭桅灯,在土人向导的指引下,各船顺序前进,慢慢靠近主岛。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明军船队靠近岛上时,岛上放哨的海盗并没有发觉。待到东方露出曙光,海盗们才看到明军的船队。岛上吹起了螺号报警,海盗们从山洞里、板房里乱哄哄地跑出来,准备抵抗。港湾里停泊着二十几艘海盗船。丁峰命令明军冲杀过去,杀死了守船的海盗,缴获了全部盗船,断绝了海盗的逃路。明军纷纷上岸,在岛上与海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何敬指挥率领的马船也靠了岸。骑兵们牵着战马,顺跳板来到岸上。何敬手执大戟,带领百名骑兵向海盗聚集的地方冲去,在群岛之间回荡,越发增强了声势。海盗们弯刀虽然锋利,可骑兵们的长矛大戈,挥舞起来,海盗根本无法靠近,海盗一个一个地倒下了。何敬勒马纵目,寻找陈祖义,终于在一群海盗中发现了他。何敬双膝把马一夹,那马长嘶一声,直冲过去。何敬在马上大声喊道:“陈祖义,咱俩再战一百回合!”陈祖义高声喊道:“战就战,谁还怕你吗?”

陈祖义舞着弯刀拼死抵抗,何敬纵马执戟冲杀过来。何敬使出马上功夫,一杆长戟左右飞舞,神出鬼没,陈祖义凭着短短的弯刀,抵抗了一阵,终于不敌,被何敬横戟一扫,扑倒在地。几个明军猛扑过来,将陈祖义按住,用绳捆上。海盗们见首领被擒,纷纷跳进海里逃生。

明朝士兵待到中午便把岛上的海盗全部肃清。陆上杀死海盗有二百多人,海里死的无法统计,活捉海盗首领陈祖义及其手下四十多人,全部押上马船。接着,明军又打开了海盗的仓库,把海盗抢掠的财物装上船,然后放火把海盗的巢穴统统烧掉。横行这一带海域十几年的陈祖义匪帮,全部被明军消灭。

郑和率船队于公元1407年10月返回中国,将陈祖义及其被俘海盗交与刑部,关进大牢,刑部的役吏把陈祖义押上大堂,由明成祖朱棣亲自审问。审问时陈祖义倔强不服,说没有在中国的领海作案,中国朝廷管他不着。郑和问:“你率众海盗抢劫我们的船队,难道我们的船不是中国船吗?”

陈祖义答不上话来。朱棣一拍桌子,吩咐把陈祖义推出斩首。其余的海盗,从事劳役,统统发配到偏远地区。

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公元1047年10月),奉诏再次出使西洋。这一次远航,是紧接着第一次回来之后,可能是送那些外国来的使节回国,并顺便作第二次访问。一起同行的人有王景弘、侯显、马欢等人。这次要出访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南巫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麻罗拔)、甘巴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Cam—bay)等国家。

郑和带船队远航访问锡兰国,去一些寺院烧香拜佛,并向寺院布施钱物,受到寺院住持及众僧的热情接待。一天,郑和等来到一处寺院,寺院住持把郑和迎至寺内,寺院规模宏大,殿宇鳞次栉比,壮丽辉煌。寺内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郑和看了,心中暗暗称奇,遂向住持问道:“这座寺院叫什么名字?怎么这般辉煌热闹?”

住持答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座寺院名叫立佛寺,是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之处,故而这般热闹。”

郑和听了,惊喜地说道:“真的吗?那我可要好好跪拜佛祖,求佛祖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一名随从问:“正使大人,什么是佛祖真身舍利,能给我们说说吗?”

郑和看了看众人,点了点头,慢慢地说出了佛祖真身舍利的来历。佛祖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乃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幼年时的悉达多,天资聪慧,相貌端庄,净饭王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够继承自己的王位,做一个开明的君主。悉达多不愿意成为父亲所期望的“转轮王”(轮是古印度一种锐利无比的武器,形状像个轮子,转轮王就是统一天下的圣君)。当时,古印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一等为婆罗门,掌握祭祀文教大权;二等是刹帝利,把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三等是吠舍,是商人及自由职业者;四等是首陀罗,为没有任何权利的仆役、奴隶。他们之间社会地位悬殊,界限森严。悉达多自幼就喜欢沉思,世间很多现象无不引起他的感触和忧虑。面对人世间的种种不平、生老病死,他常思索着这个问题:如何来解脱人间的苦痛呢?他思来想去,却想不出完美的答案,使他感到悲哀和苦恼。悉达多一天独自来到迦毗罗卫城北门外花园,在一株菩提树下端坐思索。这时,一个沙门(修道者)走过来对他说:“解脱之道,不在王宫,而在山林之中。”

西达多因从沙门那里得知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后,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头。

刚满29岁的时候,悉达多在一天夜里悄悄地离开了王宫,离开了迦毗罗卫城,来到了罗摩村,自己剃除了须发,披上袈裟,出家修行,追求解脱痛苦和人生的真理。

乔达摩·悉达多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悟透了一切法(佛教指一切物质、精神现象的总和)无非是缘起(佛教谓宇宙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竟是无我的道理。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来源于“无明”,即对物质的追求所产生的烦恼,如果能够抛弃“无明”,即抛弃对物质的追求,便可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是他所证得的“正觉”。从此,人们称他为无上的佛陀,或称作“佛”,意即真理的觉醒。因其是释迦族人,皈依他的信徒就尊称他为世尊或释迦牟尼(牟尼是“圣人”、“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成了伟大的佛陀后,开始了说法济世的工作。他的足迹遍及恒河两岸,凡是听他说法的人无不深受感化而衷心信仰。

西达多经过45年的化度,80岁那年,成为释迦牟尼。佛陀自知其舍寿的时间快到了,但仍要把握最后的时光。他把全体比丘们召集到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重要的教诲,然后便从毗舍离城向拘尸那伽城步行而去。沿途每经过一个村落,他都要停下来,向民说法,最后到了拘尸那伽城外的婆罗树林。释迦牟尼就选择了这样一处野外树林,作为他入灭的地方。

释迦牟尼涅槊之后,弟子们悲痛万分,把释迦牟尼的遗体运到了拘尸那伽城。7天后,在古印度恒河流域拘尸那伽城郊外的草地上,弟子们点燃了一堆香木,佛祖身上顿时升起了缕缕轻烟,直上九天。待到焚烧遗体的大火熄灭,弟子们收拾灰烬时,惊异地发现,未烧化的一节手指骨、四颗牙齿、一片头盖骨及数根头发,佛祖的真身遗物中,竟然还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圆珠状的结晶体,有白的、黑的、红的。仔细一看,那白色的是骨质,黑色的是发质,红色的是肉质。众弟子俯首合掌,深深敬服佛祖的修行高深莫测。弟子们便将这奇异骨烬颗粒和遗物称为“舍利”。将释迦牟尼火化后的骨灰装在一个金瓶里,安放在国君的大殿中。

佛陀涅槃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古印度各地,七国国王分别派遣使者到拘尸那伽城,向当地的末罗族人要求分给佛舍利。最初罗王不肯分给,各国一时争持不下,皆秣马厉兵,剑拔弩张,眼看一场战争就要爆发。后经协商,才将佛舍利平分给八王。各国分到佛舍利后,皆建塔安奉,并定期举行纪念会。最后迟到的孔雀王分不到佛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留下的骨灰带回去,建塔安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共被分为10处。原来装佛舍利的金瓶,也建塔安奉。

释迦牟尼涅粲200多年后,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古代印度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这次统一战争中,有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俘。阿育王大概出于对残杀生灵的深刻追悔,在战后极力推崇佛教,广为传布佛法。相传阿育王为弘扬佛教,曾遣空中和地下40里之内的所有鬼神,取出所有安奉的佛舍利,分84000份,放置于84000个宝匣之内,外饰以彩绸,分葬于世界各地的84000个寺院之中。锡兰国是当时世界上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有众多的寺院藏有佛舍利,这座立佛寺就是其中之一。

众人听了郑和的叙说,感叹不已。寺院住持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人对我佛祖知道得如此详细,是佛门之大幸啊!”

郑和说道:“今日能到贵寺,是我等的荣幸,烦请大师领路,我等要跪拜佛舍利。”

在住持的引导下,郑和一行来到珍藏佛舍利之处,磕头烧香,托请佛祖保佑他们一路平安。随后,郑和向寺院布施了多种物品。计有:金1000钱,银5000钱,各色紵丝50匹,各色绢50匹,织金紵丝宝幡4对,香油2500斤以及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蜡烛、檀香、金莲花等。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七年二月初一(公元1409年2月15日),立了石碑,记下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我国历史博物馆有其拓片,是用汉文、阿拉伯文和泰米尔文三种文字刻写的。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率船队再次完成了朱棣皇帝奉诏第二次出使西洋历史使命,回到了国内。

郑和率领船队在明成祖永乐七年九月(公元1409年10月),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活动。这一次远航,也是紧接着第二次回来之后,一方面送有关国家使节回国,另一方面顺便再作第三次访问,同时进行贸易关系,促进与各国经济贸易发展。

郑和这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队,有大宝船48艘,官兵27000余人,其中有王景弘、费信、李实、何义宗、彭以胜等人。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同年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第二年年初从福建五虎门开洋。经过10个昼夜的航行,船队到达占城国境内,停泊于新州港。郑和去王城拜见占城国国王,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占城国王也回赠给郑和当地一些特产。随后,双方又进行了友好的贸易交流活动。郑和在占城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对占城国的历史、风情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占城国,也叫占娑国,公元192年由区连建立。中国史籍最初称之为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改称占城。自五代以后,中国正史和《诸蕃志》对占城国均有记载。占城国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的国王在位满30年后,就要宣布退位,出家当和尚,到深山老林中吃素受戒,过独居生活,国家的事情则暂时由其兄弟或子侄来管理。过上一年,如果没被虎狼吃掉或没有病死,回来仍继续当国王,而且倍受尊敬,人们称之为昔曝马哈刺扎(吉祥大王之意)。再如,普通老百姓的婚姻嫁娶也非常有趣。结婚时,男方先到女方家成亲,过上十天、半月之后,男方父母和亲友再用鼓乐迎接新婚夫妇回家,然后饮酒祝贺。他们的酒是将米饭拌上药,放在瓮中,封闭起来,熟后即可饮用。饮酒时,人们围坐在酒瓮的周围,开启酒瓮,根据人数的多少加水,然后用三、四尺长的竹筒插入瓮中,大家就轮流用竹筒吸酒喝。如果瓮中的酒吸干了,再加上水,直到没有酒味才罢休。

郑和船队在占城国作短暂的停留之后,又相继到达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暹罗、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上)、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等地,最后抵达目的地古里。

郑和在古里国,拜见了古里国国王,双方互赠礼物,广泛了解古里国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郑和率船队经过占城国、爪哇国等,来到了满刺加国。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大臣亲自到港口迎接郑和船队。满剌加成千上万地鼓乐齐鸣,号角振天。拜里迷苏剌用当地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中国客人。郑和向拜里迷苏刺宣读了大明皇帝朱棣的诏书。原来满剌加以前叫做王屿,本是隶属于暹罗的一个小国,每年要向暹罗国进贡大量礼品。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永乐元年,拜里迷苏剌派遣使者到中国朝拜明朝皇帝朱棣,希望大明王朝能帮助他国独立。永乐元年十月,明成祖朱棣派中官(即太监)尹庆随使者前来视察,并赏赐给拜里迷苏剌织金文绮、销金帐幔等物品。拜里迷苏刺向尹庆提出,希望中国皇帝把半岛上的主峰,给以封赐。尹庆复命以后,朱棣皇帝非常高兴,赐其国名“满剌加”,并让工部制作了一方“满剌加国王”的金印,还有国王用的袭衣、黄盖等物,并题写了封赐的碑文,让石匠刻在大理石制成的碑上。这次郑和出使,便带来这些物品。

郑和宣读朱棣皇帝册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刺加国王的诏书,将朱棣皇帝赐给满刺加国王的金印和袭衣等物品交给拜里迷苏刺,岛上居民同声欢呼,载歌载舞。郑和又让人把船上那块写着朱棣皇帝册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剌加国王的诏书。其中碑文结尾还有:

西南巨海中国通,输天灌地亿载同。

洗日浴月光景融,雨崖露世草木浓。

金花宝钿生青红,有国于此民俗雍。

王好善义思朝宗,愿比内郡依华风。

出入导从张盖重,仪文裼袭礼虔恭。

大书贞石表尔忠,尔国西山永镇封。

山君海伯翕扈从,皇考陟降在彼穹。

后天监视久弥隆,尔众子孙万福崇。

诗的大理石碑抬下来,树立在半岛的主峰上,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过了几天后带着给明朝皇帝的贡品,来到主船拜会郑和。拜里迷苏剌说道:“正使大人,满剌加居民平常以捕鱼为生,虽然所属各岛几乎都有可以种植的平地,但人们却不会耕种,只能用海产品去和暹罗交换粮食。现在满刺加独立了,我们也不再和暹罗交换粮食了,上国的船队里有粮船,能不能把你们的粮食卖些给我们呢?”

郑和想了一会儿,说道:“把我们船队的粮食分出一些给你们是可以的,但贵国人口众多,长此下去,全靠买粮食度日,终是受制于人。为何不自力更生,开垦岛上的土地,自己生产粮食呢?”

拜里迷苏刺国王说:“我们祖祖辈辈只会打鱼捞鲜,不会耕种呀。”

郑和回答说:“在远古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靠渔猎为生的。后来出了农业,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样吧,我们的将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我挑选出一些人来教你们耕种土地,再从我们的粮食中,选出些好的作种子,船上有木匠和铁匠,让他们再打些农具,我们帮你把农业发展起来,怎么样?”

拜里迷苏剌听了,万分高兴,连声说道:“多谢!多谢!我代表满剌加国全体人民,感谢正使大人。不过,我还有一事想向正使大人请教。”

郑和说:“国王请讲。”

拜里迷苏剌说:“正使大人带着庞大的船队去西洋各国,不是做生意吗?”

郑和看着拜里迷苏剌的表情,点了点头。

拜里迷苏剌不解地说:“商人总是喜欢卖短缺的货物,那样才能卖出好价钱。比如说你卖粮食,还不是随你说价钱吗?可是你呢这就怪了,不趁这个机会抬高粮价,反倒要帮助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粮食,那你还赚什么呢?”

郑和听了,大声笑道:“我怎么能不赚呢?我赚的是双方的友谊,友谊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呀!至于说做生意,主要是互通有无,大家都有利。乘人之危抬高物价,那发的是不义之财,我们绝对不会那样干!”

拜里迷苏剌听了,非常感动。双方当场商定,由船队挑选100名年纪较大或身体较差的农家出身的将士,留在满剌加,教当地百姓耕种田地,种子由船队供给。又派10名铁匠和10名木工,打造农具。满剌加国百姓听说要学种粮食,纷纷报名参加。船队挑选的人也派出来了,木工、铁匠先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农具,用来开垦田地。郑和又发动整个船队,除留少数人看守船只外,其余全部帮助满剌加国开荒三天。一时满剌加主岛和附近岛屿上,到处是热气腾腾、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郑和、王景弘等人也脱下官服、换上短衣,参加开荒。拜里迷苏刺感到非常惊奇,梦想不到地位这么高的船队首领、明朝政府的正使、副使,也会干农活!拜里迷苏剌也赶紧把王服脱下,拿了一把铁镐,站在郑和身边,学着郑和的样子,一下一下地刨起来。没有几天的功夫,满剌加国的荒地全被开垦出来了,一片一片平展展的农田出现在拜里迷苏剌的面前。拜里迷苏剌高兴极了,感谢郑和对他们的帮助,同时也想着办法报答郑和。一天,郑和正在主船上休息,拜里迷苏剌前来拜见郑和。他向郑和问道;“正使大人,你的船队以后会经常到我们满剌加国来吗?”

郑和回答:“当然,贵国是海上交通要道,我们到西洋各国去,都要经过这儿,以后会常常麻烦你的,希望你多帮助罗!”

拜里迷苏剌说:“既然如此,正使大人,我现在就想帮助你。”

郑和问:“噢,你现在如何帮助我们?说说你的想法。”

拜里迷苏剌说:“正使大人,既然船队要经常到我国来,你们把货物装在船上,带来带去很不方便。因此,我想拨一个岛屿给你,你在岛上修个仓库,买来的或准备卖出的货物可以临时存放在仓库里,省得船队重载跑来跑去了,你看如何?”

郑和高兴地说:“国王陛下!你想得很周到,你拨一个岛屿给我,我可以付租金。就让教你们耕种的那些人来看仓库,也是一举两得。我多谢你啦。”

拜里迷苏剌说道:“正使你可太见外了,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明朝皇帝帮助我国独立,赏赐给我们许多礼品,你又帮助我们学习耕种田地,使我国人民有粮食吃,区区一个小岛,何足挂齿,这些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们才好。”

两个人亲热地拉着手大笑起来。

郑和借此良机说干就干,没用多长时间,仓库就修好。当中是木板搭起的一座座仓房,四周又用圆木修成排栅城垣,每个角上搭一座望楼,昼夜有哨兵值勤,以防海盗骚扰。船队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去各国的船只,回航时都在这里聚齐,装点货物,开航回国。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中间转运站。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船队大小船只悬灯结彩,装扮一新。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带着大臣们到船上拜年,许多老百姓也上船来参观。郑和吩咐数十艘大宝船上大摆宴席,款待大家。人们开怀痛饮,船队将士和水手们的思乡情绪也抛到九霄云外。呈现欢乐节日气氛。

郑和离开满剌加国后,船队继续西行。船队来到锡兰山海域,锡兰王亚烈苦奈儿派大臣在岸边迎接郑和。这个亚烈苦奈儿,是位残暴贪婪的家伙,不但跟邻邦不睦,而且还常常抢劫往来的使臣和客商,是这一带海域的地头蛇。当他得知郑和去西洋各国、船上载有许多宝物后,就想把郑和骗至王城,以便找机会杀掉郑和,抢劫宝船。郑和对亚烈苦奈儿的横暴早有了解,郑和没有上岸去见亚烈苦奈儿,而是命令船队加快速度,迅速离开了锡兰山海域,亚烈苦奈儿的阴谋落了空。

郑和率船队返回时,又来到了锡兰山海域。锡兰王亚烈苦奈儿为实现他的阴谋,又亲自到岸边迎接郑和。船队停航后,亚烈苦奈儿登上主船,向郑和说道:“敝国国王亚烈苦奈儿,拜上天朝正使大人。听说大人率领船队来与我西洋各国友好通商,我及国中百姓十分盼望。不料正使大人瞧不起敝邦小国,不知是何缘故不愿上岸与敝国通商?”

他沉吟了一下,说:“只因船队行程紧促,故没敢打扰贵国。我即刻随你上岸”

亚烈苦奈儿高兴地说道:“那太好了,我给正使大人带路。”他心里想:我的计划快要实现,郑和已经上当了。

亚烈苦奈儿在当天大摆宴席,招待郑和等人。席间,亚烈苦奈儿告诉郑和,“他已经在翠蓝屿开设了市场,中国船队可在那儿进行贸易”,郑和随口答应了。这宴席双方一直吃到深夜才结束。

郑和回到主船后,对都指挥丁峰说:“亚烈苦奈儿为人狡诈,我们不可不防。明天你带领一部分将士,扮作脚夫,保护贸易安全进行。亚烈苦奈儿前来骚扰,抢劫货物,你就布成车阵抵抗,我率大队人马,去抄他的后路。”

丁峰说:“请正使大人放心,卑职一切听从大人的吩咐。”

到了第二天早晨,户部郎中指挥买办和办事,把船上装着货物的二百多辆小木车,顺着跳板推上岸去,直奔锡兰王亚烈苦奈儿指定的贸易地点翠蓝屿。这儿是一大片平坦的草地。小货车来到后,那穿上商员服装的都指挥丁峰,吩咐那些扮作脚夫的将士,将小货车团团地围成一个大圆圈。小货车是独轮的,铺着厚厚的木板,出售的商品摆在木板上面。这时锡兰国的百姓陆续地赶来作买卖。他们带来的多是珍珠和宝石。这儿盛产宝石,有红雅姑、青雅姑、黄雅姑、昔剌泥、窟没蓝等品种,价值连城,十分名贵。当地百姓购买的主要是中国的丝织品。因为锡兰国不产布帛,许多人常年裸体,以树叶遮住下身,古代又称此地为“裸形国”。贸易平平静静地进行着,一上午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中午时分,船上派人送来午饭,大伙就地聚餐,当地百姓大都回去吃饭去了。饭后,丁峰对大家说:“各位听着,现在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下午还要……”

丁峰的话还没有说完,远处传来“呜呜呜”的号角声,接着就见许多身上没有寸纱、只用树叶遮着腰部前后的裸形大汉,头上插着各种颜色的羽毛,脸上涂着五颜六色,舞着弯刀、弓箭和梭镖,“嗷嗷嗷”地吼叫着,跳跃而来。丁峰一看,心中冷笑一声,命令将士们把小货车上的商品摆到地上,把小货车一竖,一辆紧接一辆,车面向外,组成一道圆形的木城。将士们弯身藏在车后,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领头来的正是锡兰王亚烈苦奈儿。他把郑和船队骗上岸后,又假惺惺地宴请郑和,指定地点进行贸易,目的是拖延时间,一是麻痹郑和,一中调集兵士,准备抢劫宝船。亚烈苦奈儿把一切准备停当后,即率五万部众,来到翠蓝屿贸易地点,企图夺走货物。亚烈苦奈儿带领士兵赶到翠蓝屿,把木城团团围住,竹箭“砰砰啪啪”地射了过去,明军隐蔽在小车后面,丝毫没有受到损伤。亚烈苦奈儿心中着急,命令部下停止射箭,舞着弯刀和梭镖,直向木城冲去。丁峰马上命令将士们把藏在小货车里的火铳拿出来,从木城的缝隙伸了出去。土人越来越近了,丁峰大喊一声“打!”四面的火铳一齐开火。霎时间木城周围冒起一股股烟雾,火焰喷射而出,声音宛如雷鸣。

为使射击不留一点间隙,丁峰把将士们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射击过后,退了下来,重新装填火药和铁砂,第二部分这时便替补上去,等候命令。又一声“打!”“砰砰啪啪”,排铳又响了。第二部分打过退下,第三部分又换了上来。等到第三部分打过,第一部分已准备好,便再次换了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任凭敌人有多少,也无法靠近木城。

经过一阵火镜射打,锡兰土人不少受了伤,痛得“哇哇”直叫。亚烈苦奈儿倚仗人多,仍旧挥舞着弯刀,命令部下拼命攻击木城。

锡兰土人们尝到了火铳的利害,学得乖了,他们看火铳射程不远,便在铁砂打不着的地方,一边叫喊,一边射箭,引诱明军射击。

丁峰看到锡兰土人不来进攻,便下令停止射击,两方僵持起来。

亚烈苦奈儿走出人群,对着明军喊道:“你们被包围了,赶紧把货物交出来,我们就放你们回去。”

丁峰说道:“亚烈苦奈儿,你这个贪婪无耻的家伙,休想抢走我们的东西,有本事你就上来吧!”

亚烈苦奈儿听后恼羞成怒地挥舞着弯刀,大声命令部下向明军进攻,这时丁峰喊“打!”火铳一齐开火,打退了锡兰人的进攻。

双方也边打边停,一时难分胜负。

郑和迅速率500名骑兵,1500名步兵,抄近道直袭锡兰王城。锡兰土人们没想到中国人有这招,猝不及防,纷纷溃败。明军将士一直冲进王宫,把亚烈苦奈儿的妻子、儿女和大臣生擒活捉。紧接着,郑和命令步兵押着俘虏回船,亲自率领骑兵,抄袭亚烈苦奈儿的后路。锡兰土人以为来的是天兵天将,哪里还敢抵抗,便一哄而散,四处逃命。亚烈苦奈儿一看形势不妙,拔腿想跑,郑和拍马赶过去,不出两个回合便把亚烈苦奈儿活捉。郑和吩咐拆了车阵,运货物回船,亚烈苦奈儿及俘虏们被押上船。船队驶出锡兰山海域,循原路向祖国。

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把亚烈苦奈儿和他的两个妻子,三个儿女以及十几位大臣,一齐押跪在朱棣皇帝面前。郑和向皇上叙述了事情的经过,亚烈苦奈儿也承认不讳。朱棣皇帝想了一会儿,让通事费信问那些大臣:“你们锡兰国中,谁最贤良?”

锡兰国大臣们一致推荐邪把乃那。原来这邪把乃那是亚烈苦奈儿的叔叔,为人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一直反对亚烈苦奈儿抢劫客船货物。

朱棣皇帝见锡兰国大臣们一齐称赞邪把乃那贤良,便对他们说道:“朕现在想册封邪把乃那为新的锡兰王,你们意下如何?”

锡兰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同意,我们同意,天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皇帝遂诏命礼部铸造锡兰国王金印,册封邪把乃那为锡兰王,并让郑和派一艘大船把邪把乃那及大臣们送回锡兰国,亚烈苦奈儿一家则被留在了明朝。朱棣皇帝在若干年后,才命郑和把亚烈苦奈儿一家送回他的国土锡兰。

朱棣皇帝在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命令郑和第四次远航。为完成新出使,郑和到处寻求人材。他专程前往陕西西安,聘大清真寺的掌教哈三当翻译。这次充任翻译的除了哈三外,还有马欢和郭崇礼。费信因于1412年至1414年随奉使少监杨敕往榜葛剌等国,未能同往。随同出使的有王衡、林子宣、胡复、陆通、马贵等。船队这次出使西洋,还是先抵达占城。在那里作短暂的停留之后,派出一支船队到彭亨和急兰丹,郑和率领主船队驶往爪哇国。此次随郑和出使的马欢,在他所著《瀛涯胜览》一书中,对爪哇国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爪哇,原称阇婆,为南洋大国,东汉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2年),即已和中国有了外交关系。“爪哇”一名,始见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中。其国内有四大城镇:杜板、新村、苏鲁马盖、满者伯夷。满者伯夷为王城,是国王所在地。爪哇各地均有中国人居住。特别是新村,原来是一片沙滩荒凉之地,到明朝初年,新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爪哇国内把中国铜钱作为通用的货币是中国的铜钱。

郑和船队从爪哇起航后,经过旧港、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柯枝、古里等地,最终到达忽鲁谟斯(位于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忽鲁谟斯国依山傍海,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场所。不仅非洲的米息儿(今埃及)、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今佐法尔)、阿丹(今亚丁)、印度半岛的古里、柯枝以及东部的一些国家从海上来忽鲁漠斯国进行贸易,中东及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也从陆路来此做买卖。这里汇集了五光十色宝石、金刚石、珍珠、琥珀、珊瑚、玉器、各种毛织品等商品。

郑和船队到达忽鲁谟斯国后,国王率文武大臣亲自将郑和等迎至王宫。郑和宣读了明朝皇帝的诏谕,并赠送给国王许多礼物。国王感谢明朝朱棣皇帝的恩德,大宴三日,款待郑和等人。郑和船队在贸易市场上购买了各种珠宝异物,事毕启船回国。忽鲁谟斯国王差遣使臣,驾驶船舶,载着狮子、麒麟、名马、斗羊、驼鸡、珍珠、宝石等,备好金叶表文,跟随郑和船队来大明天朝朝贡,扩大文化交流,加深两国友谊。

郑和率船队内。这次航行,越过了印度以西,到达了波斯湾,终于在明成祖永乐十三年七月(公元1415年8月)顺利地返回了祖国。

郑和率船队在第四次远航。有一天,船队来到了苏门答剌国境内,前哨船一位指挥来到主船,对郑和说道:“正使大人,我船队已来到苏门答剌国,只是目前这国王正处于危难之际,您看如何办?”

郑和说道:“这国王有什么困难,你详细讲来。”

前哨那位指挥说:“苏门答刺国先前的国王,名字叫作行勒,因姑儿国国王(又号花面王)率兵来侵,行勒顽强抵抗,身中药箭而死,花面王占领了苏门答剌国。因行勒国王之子年幼,不能为父亲报仇,其妻遂出下一道榜文,招贤纳士,言如果谁能替她的丈夫报仇雪恨,收复国土,情愿以身事之,以国与之。三天之后,有一个撒网的渔翁揭了招贤榜文,高喊他能为死去的国王报仇,收复国土。国王之妻给与他鞍马、披挂、兵器等项,又交给他一支军马。那渔翁终于打败了花面王,赶走了姑儿国军队,收复了国土。国王的妻子不负前约,与渔翁结为夫妇,尊敬他做个老王,国中一切大事,全由他掌管。若干年后,那行勒国王的儿子宰奴里阿必丁长大成人,带兵杀死了渔翁,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掌管了苏门答刺国。不料渔翁的儿子苏干刺,扬言要替父王报仇,每天与宰奴里阿必丁厮杀不已。”

郑和问:“双方胜负如何?”

前哨那位指挥说:“苏干刺常胜,宰奴里阿必丁常输。”

郑和急忙说:“济弱扶危,维护和平,我们不能不管。”便迅速命令马贵、张通率军前去增援宰奴里阿必丁。

这时苏干刺与宰奴里阿必丁双方正打得难解难分。只听三通鼓响,呐喊一声,宰奴里阿必丁阵上涌出一支军队,为首的马贵、张通骑着战马,高声喊:“哪个是苏干刺,还不下马受降!”

苏干刺听了,心里吃了一惊:这些威武的将士不是本国的,也不是西洋诸国的,是哪里来的生主儿,怎么叫我名字?

宰奴里阿必丁被弄糊涂了,他连忙问左右道:“这些天兵天将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帮助我们?”

左右人员说:“这是大明天朝正使大人派来的。”

宰奴里阿必丁一边说着:“难怪这么威武,真是天助我也!”一边抖擞精神,率军杀敌。

苏干刺遇到明朝将士,哪有还手之力,遂一败涂地,弃甲曳兵,大败而逃。马贵、张通率军追赶。不出两个回合,便将苏干剌活捉。剩余兵卒看到首领被捉,吓破了胆,举起双手,缴械投降。马贵令军士将他们一一捆绑结实。这时,宰奴里阿必丁也赶来了,他翻身下马,跪在地上,对马贵、张通说道:“多谢二位将军助我苏门答刺国。”

马贵忙说:“国王不必多礼,这都是我们大人安排的。”宰奴里阿必丁跟着马贵、张通,来到主船,拜见了郑和。郑和对宰奴里阿必丁说:“苏门答剌国现已和平,身为国王,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发展生产,做到国富民强。苏干剌等人,就关押在此,由你处置。”宰奴里阿必丁接连点头,致谢处理苏干刺等人,治理自己国家。

郑和率船队便于第二天离开苏门答剌国,继续西行,然后再返回大明王朝。

朱棣帝在明成祖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命令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顺便再进行友好访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公元1417年冬,郑和率船队开始了第五次远航。行至泉州,郑和曾在泉州城外回教先贤墓行香,乞求圣灵保佑他远航一路平安。郑和率远航船队还是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达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剌、南渤里、锡兰、沙里弯尼(位于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等国。在锡兰,郑和派出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位于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位于今肯尼亚境内)等地。在古里,郑和船队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船队直达忽鲁谟斯;一部分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等地。另一部分郑和船队这是第一次到达阿拉伯半岛。

郑和船队每到一国,进行友好访问,都赠送给各国国王礼物,各国也回赠礼物。如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的麒麟和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的花福禄、狮子;卜剌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鸡(即驼鸟)等。郑和船队回来的时候,有十七国的使节可随同来中国访问,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郑和船队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419年8月8日),回到了大明天朝。

郑和率领船队在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开始了第六次远航。这次出使,除了照例访问各国以外,是把十七国的使节送回本国。随行的人员有王景弘、马欢、郭崇礼等。所到的国家有:占城、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刺、南渤里、锡兰、甘巴里、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阿丹、木骨都束、卜刺哇等。郑和船队在阿丹,国王率领大小官员,到海滨迎接船队,并告谕人民,有珍宝的都可以进行买卖。郑和船队在阿丹买到了二钱重的大块猫眼石、色泽光艳的宝石、晶莹硕大的珍珠、高达二尺的珊瑚树以及麒麟、狮子、金钱豹、白鸠等珍禽异兽。郑和船队在祖法儿,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祖法儿国王差遣大臣告谕人民,可同中国船队做买卖。人们拿乳香、没药、安息香、芦荟、苏合油、木别子等物品,换取中国的紵丝和瓷器。郑和船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公元1422年9月3日),随船来访的有遏罗、苏门答剌、阿丹等国家的使节,郑和率船队又一次顺利地完成了第五次远航任务,平安地返回了大明天朝。

郑和奉朱棣命令在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公元1424年二月十六日),率船队出使旧港。郑和还没有回来,朱棣皇帝就死了,太子朱高炽继位。郑和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他的力量。朱高炽认为,郑和下西洋耗费太多,是先朝一项弊政,遂罢“西洋宝船”。只因郑和是先朝旧臣,而且立过许多功劳,朱高炽皇上命55岁的郑和为南京守备。

朱高炽是个短命皇帝,登上皇帝宝座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长子朱瞻基于公元1426年即位。郑和依然任南京守备。

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帝宝座后,看来朝的外国使节及进贡的礼物越来越少,决定要继承他祖父朱棣的事业,再次组织下西洋的船队。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六月,朱瞻基诏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诸国。郑和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他受命不辞,迅速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船队。这次下西洋,也是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

郑和率船队在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公元1431年1月19日),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开航,随行人员有王景弘、李兴、朱良、周满、洪宝、杨真、张达、吴忠、朱真、王衡、马欢、郭崇礼、费信、巩珍等,共27550人。船队拥有“清和”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清远”号等大型宝船61艘。船队于2月3日到达刘家港。郑和等在刘家港树立了《通番事迹记》石碑,记下了他们前六次出使的历程,乞求神灵保佑这次出使平安无事。船队于4月8日到达福建长乐,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并把一块《天妃灵应之记》的石碑立在南山三峰塔寺。

郑和船队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432年1月12日),驶出五虎门,踏上了远洋航行的征程。这次出使,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刺、锡兰、古里、忽鲁谟斯、溜山、木骨都束、卜刺哇、竹步(今非洲东岸的Djobo)、祖法儿、阿丹、剌撒等国家。船队到达古里国时,正值古里国王差人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便派通事七人,随着古里的国船,访问了麦加,并在麦加购买了各种珍宝、异兽,画了天堂图。

郑和在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七月,率领船队回国。苏门答剌等十七国使节也随船队来,访问明朝政府。

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圆满完成任务,归来不久,因病去世。以郑和为统帅的大规模的远航活动也随之停止。

郑和历时近30年,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余国,扩大了我国同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中国海外航运,促进国际文化和经济各方面交流,增加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增强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友谊。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一次伟大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发展,使明朝的造船业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的造船业,自唐宋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已能制造近40丈长、12帆的大型船舶了。明朝对造船业更加重视,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造船体系。为了造船,明朝政府在南京钟山设桐园、漆园、棕园,植树数千株;在南京西北建立了长350丈、宽138丈的造船场,调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江苏等地四百多户熟练的造船工匠,到南京造船。并在江苏太仓、淮南清江、辽宁金州、海州、河北直沽(今天津市)、山东登州、浙江明州、福建漳州、泉州、福州等地都设有造船场。造船场内分工细致,有木工、工、箬篷工、橹工、铁工、漆工等。一些大的造船场,还附设有手工作坊,如帆篷作坊、缆索作坊、铁铸作坊等,并设有木材、漆、麻类等物的堆放仓库。其造船的数量也十分惊人,仅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就建造和改造海船近2000艘。船舶类型也很多,仅战舰一类就有20余种。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船舶,就是明代造船业发达的标志。其二是促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以大量的中国丝织品和瓷器,换取海外各国的土特产品、珍珠、玛瑙、香料、药材等,这在客观上为扩大丝织业、瓷器业等手工业品的生产开辟了道路。以瓷器业为例,当时景德镇是全国的瓷器制造业中心。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到宣德年间,已增至58座。不仅官窑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所造瓷器的质量也大有提高。永乐年间制造的压手杯,杯外青华深翠,式样精妙,最受西洋各国欢迎,是明代瓷器的珍品。其三是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素的增长。以出口最多的丝织业为例,明代中叶以后,家庭手工业逐渐地向工场手工业转变,已经出现了封建末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素的增长,还有其他中国社会内在的原因,不能完全用郑和下西洋来说明一切。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刺激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刺激了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对国际交通航线有较大促进和发展。从郑和在第五、第六、第七三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到达了红海及东非洲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祖法儿、麦加等地方。虽然在郑和之前,中国的使者、商人和巡礼者可能已经到过欧洲东部、阿拉伯半岛及非洲的埃及,但走的都是陆路而不是海道。率领中国船队到红海和东非洲一带,郑和是第一人。从国际交通方面来说,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红海及东非洲一带航道的第一人。他在国际交通史上的地位,可与张骞、甘英、法显、玄奘等人比拟。张骞是打通亚洲大陆国际路线的第一人;甘英是打通亚、欧国际路线的第一人;法显是中国旅行家中航行印度洋的第一人;玄奘是中国旅行家中遍游五印度的第一人;郑和则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洲航道的第一人。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到达东非洲的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地的时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74年,比葡萄牙人发现欧、非、亚三洲航道早79年,他是一个航海事业伟大先导者。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使中国人民的海外地理和航海技术的科学知识有了充分提高。具有历史价值的郑和率船远航《航海地图》分20图40面,清楚地绘出从南京到东南亚沿海、北印度洋沿岸、非洲东海岸的航路,标明了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航海的方法、各国的方位等,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对后代的航海也有重大的影响。该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法,犹如一幅长卷山水画,一字展开,沿途的山脉河流、岛屿浅滩、港口码头、城镇庙宇等,都形象地展现在眼前,自右至左。《航海地图》还是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最详尽的一部亚非地图。它所收集的亚非地名多达500个,其中中国约占200个,亚非其他诸国约占300个,是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所收的外国地名的三倍。从而说明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人对东南亚、北印度洋及东非国家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前代,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科学知识。另外还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都详细记述了他们所历30余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状况,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在爪哇,如果父母去世,儿女先问是火葬、水葬还是犬食。若死者嘱其子女犬食,死后就将尸体抬到海边或田野,任狗来吃。吃光了,儿女们高高兴兴;吃不光,则悲号哭泣,把尸体的残余部分扔入大海。富贵人家还有“殉葬”之俗。主人将死,他所宠爱的婢妾就发誓“死则同往”。主人死后,焚尸火势正旺的时候,发誓的那些婢妾,头戴草花,身披五色花巾,蹬跳号哭一阵,钻入火中,同其主人一起死去。再如,他们对某些国家的社会状况也作了生动的描述。柯枝国人分五等:一等南昆,二等回回,三等哲地,四等革令,五等木瓜。“木瓜者,至低贱之人也。至今此辈在海滨居住,房檐高不过三尺,高者有罪;其穿衣上不过脐,下不过膝;其出于途,如遇南昆、哲地人,即伏于地,候过即起而行。木瓜之辈,专以渔、樵及抬负挑担为生。”(马欢:《瀛涯胜览·柯枝国》)。这段话把木瓜人的困苦状况和社会地位描述得一清二楚,这些生动资料,为研究古鳊的社会及世界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船队,是一支兼有通商和外交使命的和平友好的船队,这支船队为中国人民和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从而说明在十五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先进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则是比较落后的,个别地区甚至还处于渔捞采集、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扩大了的海外贸易,使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诸国输入了精美的中国手工业品,也输入了高度发展了的中国封建文化。这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中国铜钱在爪哇、南渤里、旧港等地的普遍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中国瓷器的输入,使原来以蕉叶盛食的一些地区,开始使用青花瓷盘作为餐具。中国的丝织品,使一些地区的人民衣着更加舒适和漂亮。丰富和提高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地区人民的友谊。

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中国和南洋(即东南亚地区)的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自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朝时,我国就有使臣到达南洋海域。唐朝时,已有不少中国人散居在南洋各地,当地的居民称他们为“唐人”。元朝时,东南沿海的许多劳动人民和爱国人士,不堪忍受蒙古统治者的掠夺和剥削,纷纷渡海跑到南洋地区。这些人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华侨。他们在南洋群岛定居、生息,成为南洋群岛的主要开发者。明朝初期郑和出使西洋时,在南洋群岛各地,到处都可遇到华侨。仅旧港一地就有华侨数千人。爪哇岛上的新村,原本是一片沙滩,由于中国人的定居、开发,才成为有千余家华侨聚居的村落。即便郑和船队的人员中,也有在南洋定居落户的。一次远航中,洪宝所属的一艘宝船有300人,遇上了风暴,到处漂泊。经过18年,回到国内的只有府军卫的士兵赵旺等3人。余者200多人,有的可能葬身于大海或异乡,但定居于异域他乡的也肯定不在少数。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交通的发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到南洋去的中国人就更多了。明朝后期时,至少有十多万华侨散居于南洋各地,其中住在吕宋(今菲律宾)的华侨有三、四万人,住在爪哇的有二、三万人。这些到南洋谋生的华侨,大部分是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还有一部分是受国内统治者迫害的人。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居住国的开发、建设。他们有的开垦荒地,种植稻子、甘蔗、胡椒和茶树;有的上山开矿,经营金矿、锡矿;有的行医,为当地人民解除痛苦;还有的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同居住国人民一起开发了当地的资源,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一互通婚姻,加强了我国人民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正因为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促进了南洋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南洋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增强了中国人民与海外诸国人民的友谊,所以南洋各地至今流传着各种关于郑和的传说。当地人民怀念郑和,不少地方以郑和的名字来命名。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垅、三宝公庙、三宝墩、三宝井等。在中国,三宝(三保)太监郑和出使下西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世代传颂。

郑和船队从海外诸国带回来的药材,如血竭、没药、安息香、乳香、苏合油、芦荟、木香、苏木、降香、龙涎香等,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健康。他们买回来的西洋布、胡椒等香料,也有益于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提高。

郑和下西洋,在明朝初期的历史上,就是所谓“宝船弊政”。因为郑和出使西洋,所耗费的钱粮、赏赐、物品是十分浩繁的。而它以大量的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换取的大部分则是供封建帝王、统治阶级玩赏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等奢侈品,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毫无益处,以至于到明仁宗朱高炽时,把“西洋宝船”列为劳民伤财的弊政,毅然决然地加以取消。明朝成化年间,车骑郎中刘大夏也曾说过:“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不仅如此,郑和这支庞大的船队,实际上垄断了明朝的大部分海外贸易,这就妨碍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但总起来看,郑和七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明朝宦官郑和出使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率领船队在当时世界上是规模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首屈一指。其伟大航海活动比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探险活动早,比他们大、时间比他们长。由此可见,郑和出使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创出了伟大业绩,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郑和的名字列入历史名册,世代流传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