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迁回入关

迁回入关(歼灭明朝戍边精锐)

迁回入关简介

迁回入关:迁回入关,是皇太极确定了避关外、扰关内,迁回袭扰、抢掠明朝腹地,逐步削弱明朝军事实力,伺机与之决战的作战方针。迁回入关战役为清军进一步与明军决战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条件。经此迁回入关大小战事,后金(清)歼灭了明朝戍边的精锐力量,将关外明军彻底击溃,极大削弱了明军的实力,同时掠夺来的人畜财物进一步扩充了清军实力。

迁回入关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29 年至1637年

参战方:后金;明朝

战场:直隶大部、山东西部、旅顺及辽东沿海岛屿等地主要将帅: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岳托、阿巴泰、阿济格;祖大寿、洪承畴、孙传庭等

战争回放

皇太极刚即位时,曾经仓促率兵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锦州,结果失败而归。

这使他认识到,没有足够的力量,不能制定出高明的战略和策略,宁锦防线是难以突破的,而打开山海关、人主中原更是无从谈起。

众议攻明方针

经过多年的内政改革和东征朝鲜、向西统一蒙古 、北定黑龙江流城的军事斗争后,后金在政治上趋于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军事力量也大大增强,整个形势不断朝着有利于后金(清)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在不断摸索和调整对明朝的战略和策略。为了麻痹明朝统治者,渙散明廷人心,皇太极致书明帝说:“我国皇父努尔哈赤因为昔日辽、金、元不居其本国而进入汉人领地居住,改朝换代之后,都改变了本族习俗而遵从汉人习俗。所以希望将山海关以西划归汉人管理,辽河以东由我族管理,满汉分开各自作为国家。故军队没有进人山海关便返回,本来便没有争夺中原统治地位的心思。”实际上,皇太极一天也没有放弃人主中原与明王朝争夺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

皇太极于天聪三年(1628)、 四年、七年曾就攻明的问题,多次与诸贝勒、大臣、汉官乃至归服的蒙古贵族进行商讨。贝勒济尔哈朗率先说道:“明朝是我们的敌国,宜攻取靠近明京都的数座城池,长期驻兵等待时机,另屯兵山海东、锦州以西,骚扰他们的春耕秋收,使他们不得安息。再分兵一。半于山海关前立营,另一半绕人关后,成内外夹攻之势。必定能打得敌方措手不及。”

贝勒多尔衮也说:“凡边園困燕京(今北京),截其援兵,毁坏他们的粮國堡垒,作为久驻的计策。对方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贝勒多铎则提出:“ 若只攻山海关外之城,有如只射中鞋履,恐怕不能伤其要害。攻山海关以外之城,与攻燕京、逦州(今属北京市)之城,名字虽然不同,所费劳苦是一样的。臣愚以为,应当直人长城,既可振奋士卒之心,亦合皇上久长之计。”

归附后金的喀喇沁蒙古台吉布尔噶向皇太极进言道:“ 臣愿意与后金联兵,直取京师。”

这些谏言对皇太极制订对明作战方略有着直接影响。

鉴于明宁锦防线防守坚固,海上又全部被明军控制,皇太极对各部将说:“只有穿越西北蒙古之丘陵、河谷及长城之隘口这些明军薄防之地,才能攻入明朝腹地。山海关、锦州防守非常坚固,去攻打只能徒劳我师,进攻它们有什么好处?只有当深入内地之时,攻占那些没有防备的城池才可行。”

于是皇太极确定了避关外、扰关内,迁回袭扰、抢掠明朝腹地,逐步削弱明朝军事实力,伺机与之决战的作战方针。

围困大凌河

天聪四年(1629) 十月,皇太极率10万大军试探性的对明朝腹地进行了远征。大军自盛京出发,分道从辽北西前进,避开宁远、锦州,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到老哈河后分兵前进。二十六日,岳托、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等都分别到了河城下。

同时,新铸的40尊红衣大炮也被运往大凌河。

驻大凌河城明军,原有官兵1。6万多人,后来派出共2200人出城购买战马及驻守宁远,实际上有官兵1。4万多人,再加上夫役商贾1万多人,全城共计3万多人。守将祖大寿部下军队都是精锐,配备大炮火器,防守非常坚固。但该城只动工兴建半个多月,加上在动工后辽东巡抚丘禾嘉又自作主张,同时动工修复右屯城,分散了人力物力,结果大凌河城仅修了一半就不得不仓促迎战。

八月六日,后金军进抵大凌河城下。皇太极汲取了宁、锦两次战败的教训,不再攻坚,而是改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他说:“攻城恐怕伤亡我军士卒,不如掘壕沟筑城墙来围困他们。他们的军队如果攻出来,我军就与之战斗,如果他们有外援到来,我则迎面击退,这样的计策才可行。”

所以他将满洲八旗按方位进行了部署:左翼围城的东北至正南,由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组成;右翼围城的西北至西南,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蒙古各部则填补各结合部。汉军总兵佟养性(辽东人,先世本满洲,居佟佳,以地为氏)带着数尊红衣大炮在锦州大道扎营,担负阻击任务。他在城池四周掘战壕、筑土墙:

第一道壕深、宽各丈许,第二道壕宽5尺、深7。5尺,再在距离壕沟5丈远的地方筑墙。还在各旗营地周围挖掘出一道深宽各5尺的拦马小壕。于是,大凌河城与外界完全隔绝。

后金军围城不久,明朝将领祖大寿派小股部队出城诱敌,后金将领图赖率军迎战,两蓝旗军进攻到城下时,遭到明军火炮轰击,死伤众多。后金军此后不敢再轻易应战。

八月十六日,明军从松山出动了20000 人前去援救大凌河城,被后金阿山、劳萨、图鲁什等军击败。二十六日,辽东巡抚丘禾嘉与总兵吴襄、宋伟联合凑足6000兵马前去赴援,在长山(大凌河城东南)、小凌河间与后金兵大战,然后被逐回锦州。九月,4万明军从锦州出发,再次增援,以解祖大寿的围困。一渡过小凌河,明军就开始掘壕布阵,环绕营地排列枪炮,严阵以待;后金军也同样排列起战车坚盾。两军开始了对峙。

见明军森严壁垒,皇太极不敢轻易出战,决定暂时退军,待明军起行前进时乘隙进击。

见后金撤退,明军便前进至大凌河,在长山口布阵。皇太极出兵2万进行突击,同时他另外又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明军撤退的路上。两军相遇,明军火器齐发,声震天地,子弹如冰雹般落下。后金兵凭借在阵前的车盾,靠近明军进行攻击,然后再让骑兵冲锋,总兵吴襄等临阵脱逃,明军大部队溃散。一天之内,皇太极击溃4万明朝援军,俘获了明监军张春以及他下属的将官30多人。

大凌河城被围2个月,援兵始终没能抵达,结果城内弹尽粮绝,守城兵士只得宰杀战马充饥,战马也大多因无草料而倒毙。城内居民更是几乎断粮,要食死尸求存活,惨不忍睹。皇太极乘机连续发动政治攻势。他先是亲自写信劝降祖大寿,又命令明朝降将20多人共同写信给祖大寿进行劝降,不过都被祖大寿严辞拒绝。

十月中旬,城内粮绝薪尽,士兵、百姓已经开始骚动,互相攻击,祖大寿等力竭计穷。二十五日,祖大寿无奈之下只好让他的儿子祖可法作人质,经过与后金反复谈判,在二十八日献城投降,祖可法被释返还锦州。十一月九日,皇太极下令将大凌河城摧毁,携带3500尊大小火炮等战利品,凯旋沈阳。

大凌河围困这一战长达3 个月,最后以后金获得全胜而告结束。这场战役大大打击了明军的士气,歼灭了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后金能够最终取胜,主要原因在于接受了攻打宁、锦的教训,改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法,从而得以避开了明军较为强大的炮火攻击,在城外平地作战,充分发挥了八旗兵善于野战的优势。其次,战斗中首次使用火器攻城,在进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子章台,后金兵使用红衣大炮进攻,守台的明军在炮火中不能支撑,最终出城投降。其余各台,闻风丧胆,有的不战而降,有的守台将领逃跑。围攻大凌河一战,后金军取得战斗胜利,红衣大炮功不可没。从此以后,后金兵凡行军、攻城,必会携带大炮。

袭扰宣大

天聪八年(1634) 五月,皇太极再次召集诸贝勒大臣共商进军之大计,决定直抵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

五月二十二日,皇太极率大军西进,渡过辽河,经过都尔鼻,与蒙古的诸军在多伦诺尔( 今内蒙古多伦)会合。

七月初,后金兵分四路南下:一路由德格类(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子)率领,向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进军,与主力军在山西朔州会合 ;一路由代善同其子萨哈廉、硕托率领,途径得胜堡(今山西大同北)、大同前往朔州;一路由阿济格、 多尔衮率领经过龙门口( 今河北赤城东之龙门所),与主力军在宣府会合,之后前往大同;皇太极所率的一路军队是主力,从尚方堡(今河北万全县东之膳房堡)出发,经过宣府前往应州( 今山西应县),目的地为大同。后金的各路军队于七月八日进人边境地区,目的在于掠夺财富,削弱明朝军事实力,并侦探北部边防虚实。

在宣、大一帶,明朝的防务很空虚,后金兵从各地奔来,到城墙下时才发觉,守卫的地方官和带兵的将领不战先逃。后金主力部队攻大同而没有攻下,转兵攻宣府、阳和等城,皆未攻下。八月,代州、应州、朔州、灵丘、崞县、忻州(今山西忻县)等地被后金攻占。

由于恐惧后金兵东进,于是明廷宣布京师戒严,并下令总兵官陈洪范严守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则由保定都御丁魁楚等把守,又调动总兵吴襄、尤世威等支授边防。

皇太极多次给明朝驻阳和的总兵张宗衡和大同总兵曹文诏送去劝降书信,都遭到拒绝。

闰八月,后金军攻下万全左卫(今河北万全西),斩杀明守备常汝忠,歼灭近千明军。

七日,皇太极率军从尚方堡班师回朝。

此次皇太极亲征,再次证明了他所制定的迁回作战的战法是可取的。后金军向南深人到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以及山西中部,攻围大小镇、台、堡50多座,袭扰宣、大地区一个多月,杀掠无数,给宜、大地区造成了极大破坏,同时也侦查得知明朝北部边防的实情,基本达到了预定目的。

进袭京畿

天聪十年(1636) 四月,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此时,后金已初步征服朝鲜,统一了 蒙古大部,加之明朝国力空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外患,对后金再次攻明创造了有利形势。五月,皇太极宣布:“联此次下定决心派兵出征,如果诸位将领有不知如何行事处,应当听从武英郡王阿济格的命令。汉人若出城,在城外作战打败他们是非常容易的。”

各将领异口同声道:“臣等遵旨。”

六月,阿济格率大军进人喜峰口,明朝巡关御史王肇坤带领军队进行阻击。战事开始不久,清军领军阿山就率兵攻下了长安岭堡、雕鹑堡,击败明军7次,俘获人畜万余。明廷闻知后金急速突进,立即下令京师戒严,派中军李国辅等各守要隘。

清军避开明军严密防守的隘口,经延庆直人居庸关、昌平,总兵曹丕昌投降,主事王桂、赵悦,太监王希忠等皆被杀。清军在沙河、清河安营扎寨,在西山一带进行掠夺后,继续南下。崇祯帝急忙调来山东、山西、大同、保定及关外等处明兵5万余人前来京师救援,由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各镇援兵。

按照皇太极的谕令,清军此次出兵并非为了占据城池,只是为了掠夺和削弱明军实力,所以就没有在沙河、清河久驻。七月九日,清军转而向良乡进军,转攻宝坻、定兴、涿州、怀柔、密云等地。此次清军入侵,先后攻克了12座城池,大大小小56次战斗全部都取得胜利,获得俘虏、牲畜数量达17。9万。九月一日,清军携带大批人畜、物资,经冷口(今河北迁安东北)返回。

不过清兵攻掠城池时,也受到了汉族军民的奋力抵抗。比如进人居庸关时,当地军民在大同总兵王朴驰援下,俘虏清兵143人,消灭1104人。虽然明朝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但也不乏忠义之士奋起抵抗,如辞官居家的前光禄寺少卿鹿善继,在清兵进攻定兴时,与知州薛一鄂一起坚守城池6天,最后城破身死。

席卷冀鲁

崇德三年(1638), 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托第四次率军迁回入关攻明。此次作战,皇太极打算的是迁回关内和进攻宁、锦相配合,来打通山海关的通道。八月二十三日,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奉命大将军,豪格、阿巴泰为副将,统率左翼兵,由青山关(今河北抚宁北27公里)人边; 扬武大将军岳托,携副将军杜度,统率右翼兵,从墙子岭口(今北京密云东35公里)人边。约定两路兵于通州会合后南下。九月,两路清军按原定计划入边,经迁安、丰润,抵达通州。同时,皇太极亲统大军向山海关进发,以牵制明军。他说:“ 联亲率大军,两至宁、锦等处,原本不是为了攻取城池,而是想牵制他们的军队,使其在东西两侧之间疲于奔命,首尾不能相顾,我西征将土得以从容直捣中原。”

守边将士飞书向明朗廷快报,称两路清军于通州会师,继沿京师城北迂回至涿州,又分兵八路,以宽正面、大纵深之势南下,东路沿运河,西路沿太行山,其余六路分置其间。

闻得清军大举人关南下,明朝上下全部非常震惊。崇祯帝朱由检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最后下令道:“急调各地兵马人京保护皇城!令征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命宣、大总督卢象升率总兵杨国柱、虎大威防易州方向,由敌军西侧进攻;移青州、登州、莱州、天津之兵,从敌军东侧进攻;檄总兵刘泽清以山东兵在敌军前方阻击;总督高起潜部军队自由调度,相机行事。”

十月,驻扎卢沟桥的高起潜部下刘伯禄战败后,崇祯帝就命诸位大臣分守都城城门,又令总督洪承畴与孙传庭合兵15万全部从潼关出发前去支援。但是,清军未攻北京而挥师南下。十一月九日,清军经涿州前去包围了高阳。已经辞官告老还乡的原明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督带领自己的家人以及全城百姓登城守御,誓死不降。

十二日城破,孙承宗被俘后宁死不降,他的子孙共19人皆力战而死。到十二月底,北京附近的48座城镇被清军攻下,清军在直隶(约今河北省)大部地区展开了肆意抢掠。

另一部清军从涞水、新城、定兴出兵,分别向易州、雄县、安肃(今河北徐水)进攻。明督师卢象升退守保定,派出一部分军队前去与清兵作战。卢与清兵先是在庆都开战(今河北望都),随后又战于巨鹿贾庄,但因为寡不敌众,最终战败,死于清军之手。

崇德四年一月,清兵离开顺德( 今河北邢台市)、大名,向东进军。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判断错误,自济南调兵支援德州,造成济南空虚。结果,多尔衮却故意绕开德州,绕道临清、高唐等地直接向济南发起进攻。

清兵攻下济南后,明巡按御史宋学朱、布政使张秉文等被杀,德王被擒获,济南被焚毁一空(史称积尸13万)。接着,清军又攻下东平、阳谷、寿张、莘县、馆陶、充州。明总督孙传庭从晋州(今河北晋县)出发,大学士杨嗣昌自登州、莱州,祖大寿自涿州,安庆巡抚史可法从徐州出兵支援。清兵回师北上,掠夺了沧州后,于三月取道青山口(今河北迁西东北)返回沈阳。

清兵这次迂回入关,席卷直隶大部和山东西部,擒获明朝1位亲王、1位郡王、1名将军,杀5位郡王、6名将军、2名总督,并掠夺大批人畜、物资。

历史影响

此次战役为清军进一步与明军决战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条件。经此迁回入关大小战事,后金(清)歼灭了明朝戍边的精锐力量,将关外明军彻底击溃,极大削弱了明军的实力,同时掠夺来的人畜财物进一步扩充了清军实力。不仅如此,明朝的北部边关守备、京师附近城池部署被后金(清)体察殆尽,清军此次迂回入关为最终攻破山海关、覆灭大明朝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