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赵雍)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简介

赵武灵王生平:赵武灵王(公元前340 ~ 前295),赢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在位时期,采取“胡服骑射”的政策,使国家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先后灭掉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等国,新建代、云中、雁门三郡,扩大了赵国所属版图。公元前295年,死于沙丘之乱,被追谥号为赵武灵王。

历史评价:纵观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也难逃其中。他虽开创了“胡服骑射”,但在军事上用心过重,而忽略了对国家政治的把握,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又显得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终造成内讧,死于饥饿。尽管如此,赵武灵王仍是一个难得的英主,他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中原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军事家和改革家。梁启超称赞这位杰出旷世君主:“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而四役之中其最足为吾侪子孙矜式者,惟赵武灵!”

赵武灵王大事记

公元前340年 出生。

公元前326年 赵肃侯死后继位。

公元前307年 下令推行“胡服骑射”政策。

公元前299年 传位于幼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

公元前295年 在沙丘之乱中饿死于沙丘宫。

人物关系

赵武灵王传记

胡服骑射 功在千秋

▲河北邯郸丛台广场上的赵武灵王铜像

战国中后期,天下时局动荡不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攻战不已。各路诸侯为求能在乱世中生存,纷纷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当时,赵国都城是邯郸,其周围被中山、林胡、楼烦、胡、魏、秦、燕等国包围,其形势之险堪忧。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秦、魏等国欺负他年少,多次对赵用兵,打得赵国毫无还手之力,楼烦、林胡等国也乘机袭扰赵国边境,赵国政权摇摇欲坠。

胡服

古代汉人对西方、北方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后亦泛称汉人除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行动便利。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为盔甲装备。他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缩短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二者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河北邯郸赵武灵王塑像

几年后,赵武灵王渐渐长大,他决定奋发图强,振兴走向衰败的赵国。他仔细分析了赵国当前的境况,认真研究国家振兴之方法,以超凡的魄力,毅然做出决定,抛弃以前的穿戴装束和作战方式,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要改变赵国当前被动挨打的局面,依靠传统步兵与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为步兵无法应对冲击性、机动性很强的骑兵,战车也只适合在平坦的地方作战,所以必须先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不断壮大自身,然后再用骑兵对抗骑兵,逐步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同时,中原宽肥的衣服不适合马上作战,只有胡人的短衣紧袖才能适应骑兵作战。在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他敢于突破,敢于改革,敢于用胡服取代汉服,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然而,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政策才一制定,便引发了朝廷上下一片反对之声。他的儿子赵成说:“父王变更古人之道,变更民风民俗,一定会不得人心,还是就此打住吧。”赵武灵王说:“有大才的人做事,要根据现状来决定实施什么样的策略,如果对国家有利,如果能使国家走向富强,我们就应大力倡导。”赵成听后,还想再出言劝阻,此时,赵武灵王突然拉弓引箭,只听“嗖”的一声,一箭射出,深深地射入城楼上的梁木中,随后向赵成等人说:“谁还反对这次改革,当如此木。”赵成等人面容失色,不再出言反对。

“胡服骑射”政策实施初期,赵武灵王率军夺取原阳。此地水草丰美,是一个绝佳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之地。于是,赵武灵王便把此地当作“胡服骑射”政策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不久,此地训练的士兵使战斗力得到极大增强,赵武灵王大喜,遂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胡服骑射”。

为了更好地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武灵王特意从北方边境人民之中挑选出体格彪悍、善于骑射之人,为他们配备马匹和良弓,另外,他还收编了国家边境的游牧骑队,加以训练,多管齐下,从而培养出更为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了。

▲河北平山东中山国遗址

沙丘宫怀古

清·吴存礼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杯。

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申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随着“胡服骑射”政策的推行,赵国军事力量日渐强盛,常年被别国攻打的被动局面大为改善。赵武灵王一声令下,骑兵纵马北上杀敌,一举灭掉中山国,重创林胡和楼烦两国。赵国也由此一跃成为北方地区的军事强国,其影响力甚远,一直到其他六国联盟瓦解,纷纷向秦国示好时,赵国军队还能西抗秦军,北拒匈奴。

在打败林胡和楼烦两国后,为了免受胡骑袭扰,赵武灵王在北方边境地区修筑长城,大致范围是:西起高阙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地区),东至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之外)。长城修筑完成后,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边境人民的生活重归安宁,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北方地区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还在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代、云中、雁门三郡,归还奴隶们的自由,让他们去三郡定居垦荒,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家土地私有化进程。

“胡服骑射”政策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仅局限于战国时期,对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赵武灵王让人们穿胡服,原本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但后来人们发现,身穿胡服更利于参加劳动耕作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对后世人民产生巨大影响。如齐、楚两国争先效仿;汉朝时将胡服作为武官专用衣服;南北朝后,文武官员皆身穿胡服;乃至后来,无论男女老幼,都开始穿胡服,胡服的实用性渐渐被中原人民所认知和接受。

赵武灵王倡导骑射也对中国以后的战争与交通产生了重大影响。春秋之前,中原地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般都使用战车,马只不过是驾车的工具,交通方面亦如此。赵武灵王在全国范围内倡导骑射,无形中推动了中原骑射的发展,使我国古代战争开始由车战向骑战过渡,这对古代军事的发展影响巨大。后来,马渐渐被骑乘,成为新的交通工具,使两地间的交通更快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其作用不止于军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欲谋中原 饿死沙丘

边境局势稳定后,赵武灵王将目光移至中原地区,他渴望攻灭中原各国,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他手中拿着中原七国的地形图,以一种极为凝重的眼神看着西方的秦国版图,他知道如今天下能与己国抗衡的国家只有秦国。为此,他打破君死新君方立的传统,于公元前299年将王位传给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任命贤臣肥义为相国,辅佐新王,自己则号称“主父”,从繁杂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开始专心训练骑兵,静待时机以攻灭秦国。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赵武灵王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化装成使者,冒险进入秦国,窥探秦国地形地势,研究袭击秦国的方略。赵武灵王在秦国停留些许时间后,悄悄随使回国,直到离开秦国国境时,秦王才得知赵武灵王在使者行列之中,急忙命军追赶,可惜人早已不见踪影。

▲胡服骑射邮票

宗周削弱列侯强,

僭拟谁知有陛堂。

独有武灵知大节,

称君已足不称王。

——宋·徐钧

▲山西灵丘赵武灵王墓地

正当赵武灵王欲率兵踏破秦地之时,赵国内部却发生了叛乱。这要从赵武灵王立新王说起。他立幼子赵何为王,引得长子章不悦,他也觉得对不起章,便想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于赵,赵章于代。但在他还没拿定主意之时,两子争夺王位的战争就开始了。《史记·赵世家》曾讲道,公元前295年公子章造反,杀死贤臣肥义,公子成、李兑起兵靖难,败公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率兵将主父的沙丘宫包围,之后闯入行宫,杀死公子章。两人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困在沙丘宫。主父出不去,渐渐粮食断绝,为了充饥,主父只得依靠捕捉小鸟充饥,三个月后,主父饿死在沙丘宫。就这样,赵武灵王这位旷世雄主在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反倒死在了儿子们的内讧之中。

“武灵王”其意为:“克敌制胜,保家卫国是为‘武’;内讧之中而没有损害威严,是为‘灵’”。对于赵武灵王来说,这样的褒奖也算是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