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萨特

萨特(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

萨特简介

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男,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开始了文学创作。1934年写了《论自我的超越性》。代表作品有《存在与虚无》《影像论》等。

萨特传记——

萨特,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的最主要代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曾公开拒绝为他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档案

姓名:让·保罗·萨特

生卒年:1905年~1980年

出生地:巴黎

国籍:法国

身份:哲学家、文学家

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地区的思想文化冲击是巨大的,它造成了时代思潮的大转向。大战以前,人们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充满信心,然而战后欧洲大陆困顿的局面以及美国的兴起,都严重地冲击着人们心中所谓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这时出现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这种悲观情绪像传染病一样弥漫开来,人们开始怀疑所谓的“理性”,反省所谓的“科学”。对理智与科学的这种检讨,甚至一直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古希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更是使人们对过去产生疑问,一种越来越彻底的悲观主义敲响了欧洲美好观念的丧钟。

萨特对于一切既往的东西持反感态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反感。萨特认为精神分析是糟糕的哲学,这样就使得悲观主义思想冲击了乐观向上的思想。而萨特所论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这个时期开始活跃起来。

生平纪事

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于巴黎。萨特幼年之际,作为海军军官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母亲带着萨特寄居在外祖父家中。作为德语教师的外祖父文化修养极高,他对萨特施以启蒙教育。

萨特自幼聪慧异常,学业优良。进入巴斯德中学后,他开始接触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思想对萨特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兴趣广泛,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不但令萨特入迷,而且作品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视角和写作方式对萨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4年,萨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法国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中学会考,获得中学哲学教师学衔。这时,萨特与第二名的波伏瓦相识,以后两人结为终身伴侣。此后,萨特在一所高级中学任教。1933年,萨特作为官费生到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得以接触和钻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等人的学说,接受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回国后,萨特继续任教于中学,并开始从事创作和哲学方面的探索。

1936年8月,萨特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想像力》,对自笛卡儿以来关于论想像力的各种理论,以受业恩师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进行集中阐述。1936年9月,萨特在《哲学研究》中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论自我的超越性》。这篇论文蕴含了其后作为萨特哲学思想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的许多观点。1937年10月,萨特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墙》,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萨特投笔从戎,在1940年被德军俘虏后关入集中营,1941年萨特声称自己是一个被误捕的文职人员而得以获释,此后萨特继续参加法国的地下抵抗运动。从此,一向对政治冷漠的萨特开始介入到政治生活中去。1945年,萨特主持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并于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他积极谴责美国的侵朝战争,反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50年代,萨特曾到访中国。

1964年,“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瑞典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拒绝接受。1968年5月,巴黎爆发反政府的学潮运动,萨特与一大批知识分子站在学生一边,并担任了当时“极左派”报纸《人民事业》和《解放》的主编。

萨特自幼即身体孱弱,晚年更是疾病缠身,双目也相继失明。1980年4月15日,萨特因患肺气肿在巴黎逝世,享年75岁。

思想成就

萨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确立者。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入世”和“干预”的行动哲学,主张哲学干预社会,干预生活,干预人生。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即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意识自行选择和行动的结果。萨特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主张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情绪意志、行为方式等问题,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和行动的意义。由于萨特把人精神中一些非理性因素作为决定性的条件,把自由、自我作为最基本的视角,得出了人生荒谬、前途渺茫悲观的基本判断。

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存在与虚无》是萨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但在这部书面世之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学界才把注意力集中到这部巨著上。这部哲学著作在对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正是凭借着萨特的这部著作才得以逐渐扩大的。

萨特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萨特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著名的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作品《恶心》

发表于1938年,它的成功为萨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才华横溢的萨特因此被人们称为“应被寄予厚望的作家”和“法国的卡夫卡”。这部文学作品表现了萨特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确立了萨特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萨特重要的文学作品还有多卷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剧作《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文学理论著作有《什么是文学?》、《提倡一种境遇剧》等。萨特还著有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等。

影响评述

萨特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绩对二战以后的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一生发表的各种著作多达50多部,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萨特从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主张作家应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不但创作主体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应干预社会生活和政治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几乎是不朽的知识分子,因为他“永不满足,永不妥协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