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萧何

萧何(西汉相国)

公而忘私 成就大业

萧何简介

萧何:江南沛县(今属江苏省)人。萧何从小就十分聪明,读书学习也非常刻苦用心。他努力学习经史,钻研诸子百家著作,对历朝历代辅佐帝王建成霸业的能臣贤才都十分钦佩,所以他自小就非常努力学习治国平天下的各种本事。萧何出身贫寒,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百姓非常同情,自幼就立下了守护国家、抚恤百姓的远大志向,这就为他以后为官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卒年:前257年~前193年

性格特点:性格随和,善于识人,广交朋友。

历史功过:萧何一生勤俭,不尚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清廉,心存百姓,衷心为国,鞠躬尽瘁,不论是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期间,还是在西汉王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现出了一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理政才干,尤其是他独具慧眼﹑举贤荐才的超人才能,千百年来被人们所讴歌和传颂。萧何生前为丞相,拜相国,封酇侯,去世后,被汉惠帝追封为文信侯。

名家评点:名家评点:《史记·萧相国世家》: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萧何传记

志向远大 善交朋友

萧何,出生年不详,逝世于公元前193年,是江南沛县(今属江苏省)人。青年时期,萧何被举荐到沛县担任功曹一职。在县衙功曹的职位上,萧何把幼时所学都用于实践,很快便熟悉了业务,适应了官场的环境。同时,他又为人宽厚,善待同僚,性格随和,上下左右关系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在打理县令交给的业务时,他思维敏捷,办事干练,体恤百姓,为官清廉,深得县令的器重,同僚的敬重和百姓的好评。这期间,萧何还对历朝历代的法律法规又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成为当时熟谙法律的优秀官吏。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萧何利用功曹职位的便利,注重发现和网罗各种有用的人才,用心结交天下各路的英雄豪杰。当时在沛县泗水亭担任亭长的刘邦,在县衙任书吏的曹参,任捕快的樊哙,以及吹鼓手周勃等,都是萧何的心腹之交。在众多的朋友中,萧何最看重刘邦。刘邦,出身贫寒,世代为农,与萧何是同乡。传说刘邦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曾梦见天上的神龙,刘邦出生时长颈高鼻,左肋有七十二颗黑痣,会看面相的人都说他是神龙转世,将来必有大富大贵(当然这都是迷信)。

刘邦长大成人后,身高七尺八寸,仪表堂堂,风骨不凡,虽说是出身农家,但是他从小就不喜欢务农,整天在社会上游荡,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不拘小节,敢作敢为,对朋友宽厚大度。刘邦从小立志高远,很想在社会上干出一番大事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学习管理国家的知识,一点就通,-学就会,不多久便当上了泗水亭长。并与萧何、曹参等人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刘邦经常与他们切磋学习,议论天下的形势,探讨救国救民的方法,大家无拘无束,推心置腹,往往边聊边喝酒,一直到深夜才散。

萧何对朋友的事都是十分关心,当他看到刘邦老大不小还未成家,生活又放荡,喜欢女色,认为这样对他将来的发展不利,就琢磨着应当尽快帮助他娶妻安家。恰好这时县令的朋友吕公携夫人和女儿来避难,县令动员官衙里所有的官员都要出资相助,萧何就动员刘邦去结识吕公,在萧何的介绍下,第二天,刘邦就去拜见吕公,吕公仔细端详刘邦,见他长相非凡,谈吐不俗,就把他待为上宾,马上安排酒宴款待刘邦,在萧何的撮合下,吕公请县令做媒,把他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这样,经萧何这- -引见,刘邦不仅结识了吕公和县令,又娶上了美丽的妻子,心中对萧何更加敬重和感激。

平时,由于刘邦说话随便,不拘小节,又好喝酒亲近女色,难免工作出些差错,得罪小人。每当这个时候,萧何都利用他的职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刘邦上下打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除此之外,萧何对刘邦在经济上也是多有资助,有一次,刘邦奉了县令委派,去秦国的都城咸阳办理公务,县吏们每人都送上三百钱的路费,而萧何却送上五百钱的资助,刘邦对萧何的恩惠是牢记在心。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朝廷颁下诏令,命各县遣送罪犯囚徒去咸阳的骊山,继续修建秦始皇的陵墓。沛县的县令也得到诏令,凑齐了一批罪犯,指派刘邦押送他们去骊山。可是一-出县境,便逃脱了几名,再走出数十里,又有几个不见了,一路走着,罪犯在不断地逃亡,刘邦无奈,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去监管,等到了丰邑县(今属安徽)的大泽,逃往的人越来越多,刘邦看到已经无法交差复命,也就索性不管了。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在监管罪犯的过程中,逃跑的人被抓住要被处死,押送罪犯的人由于监管不利也要被处死,于是刘邦干脆不走了,把剩下的人叫到一起宣布:“各位弟兄们,大家听好,等你们到了骊山,都要去做苦役,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侥幸不死的,说不定还要被活埋,尸骨不能还乡,我现在把大家全部释放,各逃生路去吧,我也只好逃亡了。”

大伙听了真是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刘邦为他们一一松绑。其中有十几名无牵挂而又身强力壮的罪犯,见刘邦如此豪爽仗义,愿追随他一起走,刘邦就带领他们逃亡到芒砀山躲避起来,时间不长,在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的县令久等数日也不见刘邦的消息,便派人出去打探,得知刘邦已经放掉罪犯逃跑了,便把他的妻子吕雉抓起来关进监狱。当时萧何正在咸阳出差,回到县里知道消息后,立即找到曹参和狱吏任敖等人商议,积极营救吕雉。萧何安排任敖利用看管囚犯的便利条件,好好照看吕雉,不让她在狱中受苦,又发动其他人通过关系在县令面前说情。一日任敖探监,发现一个狱吏正在调戏吕雉,任敖赶上前去对那个狱吏一顿猛揍,两个人扭打在一起,随后上诉到县令那里。县令升堂审问,二人各执一词,无法审断,县令请来萧何担当主审,萧何重判了调戏吕雉的狱吏,判任敖的举动是见义勇为,所以无罪释放,并趁机在县令面前为吕雉说情开脱罪责。

他对县令说:“吕雉身为女流之辈,在家里务农教子,不闻外事,刘邦在外犯了事,她并不知情,况且做丈夫的犯了罪也不能株连妻子啊。您不如放了吕雉,也显示出您的仁慈和爱民。”县令听萧何讲的人情人理,加上萧何先前也做了打点,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当堂下令将吕雉释放。随后,萧何又派人把吕雉母子护送到芒砀山,与刘邦团聚。对萧何的救命之恩,让刘邦夫妇甚为感激,终身未忘。

乱世起义 辅佐刘邦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蕲州大泽乡起义反秦,紧接着江南会稽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也起兵反秦,秦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爆发,天下大乱。面对天下风云变幻的形势,萧何经常约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秘密聚会,商讨如何应对混乱的局面,图谋起义发展的大计,并暗中与在芒砀山的刘邦保持联系,让他召集人马,搜罗人才,为起义做好准备。

陈胜、吴广在蕲州起兵之后,号召各地人民一同反秦。东南的各个郡县都纷纷杀掉了守城的县令,起兵响应。沛县与蕲县离得很近,县令怕陈胜攻打,非常恐惧,便与萧何等人商议举城投降,以保住性命。萧何和曹参等人向县令建议:“您是秦朝的官吏,哪能向叛军投降,而且若是城中的人心不服,反倒会招来内乱。不如您自己也招兵买马来保住城池和百姓。

县令听从了建议,便派人四处招募兵员。萧何借机又向县令推荐刘邦,说刘邦为人仗义豪爽,若是这时将他赦罪起用,他一定会感恩图报,辅佐县令保住城池并保护百姓的安全。县令早就知道刘邦平时结交,了很多天下的英雄,而且现在就有一队人马,若是真的肯诚心帮助自己度过这次难关,那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派刘邦的连襟樊哙去芒砀山召回刘邦。临行前,萧何又与曹参和樊哙等人商议,让樊哙趁机劝说刘邦起义,其他人在城内充当起义的内应,找机会杀掉县令,占领沛县,起兵反秦。

萧何等人的策划正好与刘邦的想法不谋而合,刘邦立即整顿人马,带领他- -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沛县城进发。但是事不凑巧,不知是谁向县令密报了起义的计划,县令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关闭城门,派人前去把萧何和曹参抓来,两人得到消息后,赶忙从城中逃走了,在半路上正好与刘邦的人马相遇。当即二人随刘邦的队伍返回到沛县城下。这时城门已经关闭,看来城中早已经做了防备。于是萧何献计说:“如果我们强行攻城,不管是我们的人马还是城中的百姓必有伤亡。

我想,城中的百姓未必都服从县令,不如先投一封书信到城中去做个宣传,号召百姓杀掉县令,免受秦朝的压榨。现在的问题是,城门紧闭,无法投递。”刘邦说:“快快书写信件,我自有办法。”萧何立即写好了书信交给了刘邦,上面写道:“沛县的父老乡亲大家听好,你们被秦朝坑害了多年,可你们还在为秦朝的县令守城,现在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杀到沛县,我为了全城的百姓着想,建议大家不如团结起来,杀掉县官,共同反秦,这样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才能保全,否则危在旦夕啊!”刘邦看完书信,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立即找人把书信捆在箭上,飕的一声,把箭杆射到对面沛县的城头上。城上的守军看到书信,展开一看,说的句句在理,赶忙与城中的百姓们商量,百姓们一- 致赞同刘邦的意见,立即聚集青壮子弟数百人,攻入县衙,杀了县官,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队伍进城。

刘邦进人县城之后,立即召集城中父老商量善后的大计。萧何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好,自然首先发言号召大家推举刘邦任县令,带领大家反秦自立,而自己也心甘情愿追随辅佐刘邦。这个提议得到众父老乡亲的欣然赞成。刘邦认为自己难当大任,所以竭力推辞,众人又劝,说:“我们大家早就听说您生来与众不同,说您是神龙转世,将来必有大富大贵,而且我们也请人算了卦,您当县令最合适,必能保住全城中百姓的平安。”萧何等人也是苦苦相劝,刘邦这才应允出任沛县的县令,自号沛公。

九月初,在萧何等人的筹备下,选定吉日,在城中遍插红色旗帜,朝拜黄帝,祭奠蚩尤。刘邦宣誓就职。礼成之后,刘邦又授予萧何为丞相,曹参为大将,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任敖为门客。刘邦又部署萧何、曹参做好反秦出兵的各项准备工作。时间不长,萧何、曹参就招募了沛中子弟两三千人,粮草也准备就绪。刘邦即下令由樊哙和夏侯婴为大将,带兵攻打胡陵和方与,所过之地,秋毫无犯,受到百姓的欢迎。正在两座城池攻打不下的时候,刘邦忽然接到其母病故的消息,命令军队返回丰乡驻守,军务交由萧何和曹参主持,自己急忙回家治丧。

刘邦为母奔丧,去了好长时间不见返回,萧何坐镇军中十分焦急。恰巧在这时,秦朝派泗川监率兵来攻打丰乡。于是萧何赶紧写信派人送达到刘邦那儿,劝他快点回来。刘邦回来后,萧何便对他说:“沛公您回乡奔丧,本是尽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现在大敌当前,古语说得好‘忠孝不能两全' ,况且当前乱世之中,群雄四起,现如今项梁的大军已发展的声势浩大,大家都想灭秦而得到天下。此时正是各路英豪施展才能,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让别人捷足先登,我们共谋发展的大计就会落空了。”

刘邦听后,连连称是。紧接着带领队伍迎击秦军,秦军大败而逃窜。接下来,萧何又与刘邦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策略。当初项梁、项羽在江南会稽起兵反秦,只有八千子弟兵,后又拥立楚怀王,号召天下,协力反秦,他们顺势而进,攻城略地,已经打到蕲城,发展到一二十万的人马,而刘邦的兵力还不及项军的十分之一,如果能加入项梁的反秦队伍,就可以借力推翻秦朝的统治,共图大业。刘邦听从了萧何的谋划,到蕲城与项梁会面,并商谈借兵的事情。

刘邦和项梁初次见面,项梁见刘邦英姿豪爽,非常喜欢,和刘邦谈论天下的大事,也非常投机。当即答应借给刘邦五千士兵,将官十名,刘邦队伍壮大后,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声名大振。这期间,刘邦又巧遇张良,两人一见如故,说到排兵布阵,张良更是对答如流,刘邦授张良为厩将(管理军马的官),刘邦得到了张良这一军师,更是如虎添翼。

挥师西进 攻占咸阳

刘邦自从听了萧何借船出海的策略,与项梁大军会兵共图大业,这之后,反秦的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在各个战场上都大败秦军,消耗了秦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加速了秦朝统治灭亡的进程。

一天,楚怀王召集各路义军首领议事,说秦二世比其父亲秦始皇更加残暴无道,为早日推翻暴秦的统治,需派--支精兵西人秦关,攻克秦朝的都城咸阳,声称不管是谁先人秦关,便立他为秦王。刘邦和项羽都愿领兵西进,此时项梁已经战死,这让楚怀王左右为难,只好答应让两人分头去做西征的准备,出兵之日再议。会议之后,萧何除了帮助刘邦做好西征的各项准备外,还建议刘邦争取抢先人关。因为第一个人关,不仅能封王,而且占据了八百里秦川后,进可攻,退可守,为以后统一全国,实现霸业打下了基础。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派萧何等人去游说怀王的亲信和老臣,说项羽起兵以来多么残暴,每攻克一座城池便把降兵全部杀掉,还对沿途的百姓烧杀抢掠等等。怀王听从了老臣的建议,下令让刘邦率军西征。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辞别楚怀王,率军西征,一路上又收集了许多项梁和陈胜的被打散的队伍,在加上自己的旧部,约有一万余人。

西征的途中,萧何又建议刘邦吸取项羽起兵以来的教训,一定要严肃军纪,严禁枉杀降兵降将,严禁骚扰百姓,通过招降纳叛的方式来充实壮大自己的力量,沿途还要招贤纳士,为以后建立霸业做好准备。同时,进攻--定要神速,能劝降的不用强攻,争取早日拿下秦都。刘邦听从萧何的谋划,号令三军,严禁抢掠百姓,严禁枉杀降兵,士兵将士如果有违抗的- -律严惩不贷。从此,刘邦的军队所过之处,安抚百姓,优待俘虏,沿途的郡县大多开城投降,百姓夹道迎接。同时,萧何还协助刘邦一路上搜罗了如昌邑人彭越、高阳大儒郦食其等一大批武将、谋臣。刘邦大军挥师西进,能劝降的劝降,不降的刘邦就全力攻打,一路上势如破竹,不久就顺利进人关中,驻军在距咸阳不远的霸上。

当刘邦大军兵临咸阳城下的时候,城内的秦王子婴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惊弓之鸟,既没有良臣献策,又没有大兵可用,只等束手就擒了,况且此时秦廷刚结束了-一场内乱。先是丞相赵高杀死了秦二世,把子婴扶上了帝王的宝座,接着秦王子婴又巧计杀了赵高,内乱刚刚平息。秦王子婴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皇帝,无奈之下,在接到刘邦的劝降书后,便献出了玉玺,向刘邦投降了。至此,统治了十五年的秦朝帝国宣告灭亡。

刘邦的军队进人咸阳后,手下的将士们趁机打开皇家的府库,哄抢库中的金银财宝,一时局面难以控制。刘邦也禁不住诱惑,人住到皇宫中,秦朝的皇宫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尤其是宫内华丽名贵的装饰,普天之下的各种金银财宝珍奇古玩更是成千上万,只把刘邦看得是眼花缭乱,这时从内宫中又出来一群娇艳欲滴的美女,刘邦本来就是好色之徒,看到这个阵势更是神魂颠倒,--连数日,在深宫中再也不想出来。后来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皇宫。相比之下,深谋远虑的萧何,进人咸阳之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宫中的美女,而是带人迅速赶到丞相府和御史库,将秦朝的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府库和图书档案收藏起来,以备日后查询。这些档案为刘邦日后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为汉朝建立初期的经济迅速恢复和政治上的日趋稳定,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萧何不图个人私利,一心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和先见之明。

刘邦又听从张良的建议,下令安抚百姓,整顿军纪,约法三章,向咸阳的百姓通告:“杀人的人要偿命,打伤人的人和偷盗的人一样要定罪,凡是秦朝的严苛刑法一律废除。”并且传下令去,一律不得骚扰百姓,如果违反自己的命令要立斩不怠。此外,还招抚秦朝的官吏,让他们]继续管理政务,一时混乱的局面终于得到了控制,百姓们也开始逐步安居乐业。刘邦率领大军重回霸上驻扎,窥测项羽大军的消息。

慧眼识才 举荐韩信

项羽打败秦军主力,平定了各路诸侯,也率大军来到了咸阳。但是与刘邦的做法相反,项羽先是杀掉了子婴,后来又纵容手下对百姓侵扰不断,抢掠财物,火烧宫室,如一把大火烧了绵延三百里的阿房官,这场大火连烧了三个多月,咸阳城内火到之处,都成为一-片废墟。

更令刘邦不能容忍的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背弃了先前在楚怀王那里的约定。当时刘邦和项羽在伐秦之前在楚怀王那里立下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然而项羽在破秦后违背了先前之约,只把刘邦封为汉王,并只把偏僻的巴蜀和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二,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刘邦为此非常恼怒,对手下的将军们说:“项羽太霸道无礼了,怎么能背弃楚怀王之约呢?我一-定要与他决一死战!”当时樊哙、周勃、灌婴等大将都摩拳擦掌,萧何说:“千万不可以硬拼,边蜀虽然偏远贫瘠,但总可以生存,如果与项羽开战,必死无疑。”刘邦说:“难道去攻打项羽,便- -定很快亡吗?”萧何又引经据典,耐心地对刘邦说:“当前我们的兵力不及项羽的四分之一,敌强我弱,现在去攻打,肯定必败无疑,难道这不是白白送死吗?

历史上的周武王在实力较弱时,曾服从商纣王的指挥,不与争是,因为敌太强,时机不成熟,不得不以屈求伸,但是羽翼丰满后,-举就打败了纣王。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若能先以边蜀为根据地,善待百姓,招贤纳士,发展经济,壮大队伍,养精蓄锐,再挥师东进,攻占三秦,然后再与项羽争天下,到那时也不晚哪!”刘邦听了萧何高瞻远瞩的对时局的分析,不仅有近期的安排打算,还有未来的发展部署,怒气才慢慢消失,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张良以及众将军也认为萧何深谋远虑,讲的句句在理,于是刘邦号令三军从霸上启程,其他各国的将士也感念刘邦的宽厚仁义,也追随他一。起西行,军队扩充至好几万人,过了一段时间,军队来到了汉中的南郑,刘邦封萧何为丞相,并按照萧何的对策,安抚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招贤纳士,积极备战。

有一天,刘邦找到萧何商谈政务,怎么找也找不到萧何的影子,有军官报告说:“萧何只身逃跑了”。果然,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急得刘邦坐立不安,就象失掉了左右手一样的痛苦。正想派更多的人去寻找,萧何疲惫不堪地回来了, 刘邦又是生气又是高兴,对着萧何大发脾气,骂道:“你怎么能背着我悄悄地逃跑呢?”

萧何回答:“我并不是逃跑,而是去追赶逃跑了的都尉韩信。”刘邦大惑不解问:“我们起兵从汉中出发,一路上逃跑了很多的人,你并没有去追赶,现在唯独去追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这明明是骗人的假话。”萧何耐心的解释说:“前面逃跑的那些人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对于他们的去和留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唯独韩信万万不可失去,他可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天才军事家,如果您想永久的在汉中待下去,做您的汉中王,不再求发展,可以不用韩信。但是您要想与项羽争夺天下,只有启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方能取得成功,而且必须马上提拔并重用他,否则他就会投奔到别人那里去了。”

刘邦说:“那就按你所说的提拔韩信做个将军试试。”萧何又说:只是提拔他当将军,恐怕很难留住韩信。”刘邦说:“那就提拔他做大将军,怎么样?”萧何非常高兴,连说了几个好字,萧何又向刘邦建议说:“韩信是天下难得的将才,您不能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傲慢无礼,必须对他敬重有加。您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宣布一下任命,必须要举行高规格的就职仪式才行。首先,您要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其次,您要进行斋戒,最后您还要搭建-一个高台,在高台上举行隆重的任命仪式,当着所有文武百官的面,宣布由韩信担任大将军-一职的任命,这样才能显示出您对人才的渴求和敬重。”刘邦对萧何的建议立即采纳,并把拜大将军的有关事宜责成萧何去准备。

韩信是淮阴人,出身贫寒,从小习文学武,胸怀大志,有勇有谋。天下起兵反秦之后,先是投奔项梁,后又追随项羽,在项羽的军中,韩信多次献策,都一直没有被重视和采纳。于是,他就离开楚军,投奔了汉军。但刘邦只是让韩信当了一个监管粮草的都尉,韩信怀才不遇,非常郁闷。箫何为了帮助刘邦实现霸业,处处留意发现人才,听说韩信是个将才,便找到韩信交谈,经过- -番考察,萧何如获至宝。他发现韩信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而且是满腹经纶,对自己的问话对答如流,说到带兵打仗,排兵布阵,更是头头是道,萧何真是喜出望外,觉得遇到了一位能够辅佐刘邦的军事奇才。萧何当面向韩信表示一定向刘邦推荐他为大将军,但是时间过去快一个月了,韩信还是听不到被重用的消息,心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用爷处,便打点好行装,也不向萧何辞行,一个人悄悄地含愤离去。

萧何听到韩信离去的消息后,异常惊慌和着急,赶忙找来一匹快马,纵身跳上马背,快马加鞭,朝韩信离去的方向迅速追赶而去,萧何不辞辛苦,一路上边打听,边追赶,天已黑了,差不多跑出去了一百多里地,还不见韩信,刚想休息一下,借着月光好像看见一个人在小河边蹈哒,立即策马追赶了过去,上前一看果然是韩信。

萧何此时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他已顾不了许多,跳下马来,一-把抓住了韩信,生怕他再跑了,萧何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可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啊,你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跑了呢?”韩信也一肚子怨气地说:“感谢丞相的知遇之恩,我韩信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既然汉王不用我,您还是让我另谋高就吧。”萧何耐心地劝说韩信:“我们汉王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君,不是他不用将军您,而是因为我政务繁杂,还没有顾得上向他推荐您。千错万错是我的错,希望将军看在我们朋友- -场的缘份上,跟我回去吧。”萧何慧眼识才的真诚终于打动了韩信,这才与萧何乘着月色原路返回了汉营。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的美谈,通过这个事件,表现出萧何求贤若渴、慧眼识才的优秀品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韩信确实是--位难得的军事天才,他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为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最终建立汉朝--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萧何慧眼识才,发现并举荐韩信,当属汉朝的第一功臣。

楚汉战争 坐镇关中

在萧何的举荐下,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凡是今后汉军的对外作战,全权交给韩信指挥,如果有违抗命令者,尽可军法从事,先斩后奏,正如萧何所言,韩信果然不负重托,立即整顿军纪,抓紧操练兵马,众将官见韩信指挥操练得法,各个服从敬佩。时间不长,汉军的面貌--新,声威大震。

汉王元年8月,刘邦决定出师东征,楚汉战争由此拉开序幕。刘邦把汉中根据地的所有军政要务全部托付给萧何,重点要求他全力保障前线做战所需粮草、军械、兵员的供应。刘邦挥师东征后,由于韩信大将军用兵神出鬼没,变化多端,汉军前线捷报频传,节节胜利,真是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汉军出师不到一个月,刘邦便平定了关中,三秦大地又归汉军所有,萧何坐镇后方,军需粮草及时运往做战前线,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刘邦重返汉中后,暂时把汉都定在栎阳。

这时,汉中之地,经过连年的战争,加上项羽人关后的烧杀抢掠,满目疮痍,百业凋敝,农田荒芜,民不聊生。萧何协助刘邦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收拾这残破的局面。一是选贤任能,重新建立各个郡县的统治政权。二是废除秦朝时的苛政刑法,颁布了汉王律令,释放了大批的罪犯,让他们回乡去务农。三是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四是奖励农耕,开放秦朝皇家圈禁的土地,让百姓们去耕种。同时,还让百姓们推举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又是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 每乡推举一个人,再从乡中的“三老”中各推举出一个人担任县里的“三老”,让他们去辅助县令管理地方,教育安抚百姓,维护治安,发展经济。

随着各项法令和政策的实施,百姓们逐渐安居乐业,经济得以稳定和发展,三秦大地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汉王的大军也操练休整得兵强马壮。

冬去春来,三秦大地生机勃勃。按照萧何为刘邦制定的战略部署,汉王率领大军渡过黄河,挥师继续东进,开始与项羽逐鹿中原。萧何坐镇关中,管辖的地盘更加大了,军政事务更加繁忙。除了征发兵卒、运送军需粮草等之外,还要防止外敌人侵和保持内部的稳定,还有安抚出征将士的家属等等很琐碎的事务,每件事情他都是殚精竭虑,细心操办。

每逢军政大事,都派人去前线向刘邦请示报告,刘邦对萧何也是放心、放手、放权,一切关中的要务统统都交给萧何做决断,从不遥控萧何。刘邦率领大军挺进中原后,由于韩信有勇有谋,战事进展得非常顺利,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大军攻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并大摆酒宴庆贺。由于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于防范,韩信这时又留守河南,汉军被楚军重重包围,结果汉军大败,损失惨重,刘邦趁着月黑风高,楚军混乱的时候,才率领数十骑冲出重围,逃回荥阳,楚军大兵压境,形势非常危急,这时关中多数青壮年都已经征调从军,萧何又调拨了留守关中的老弱兵士前去荥阳增援,韩信也率领军队来与汉军会师,刘邦这才得以突出重围、重整旗鼓,准备再战。

接下来,又有几次刘邦被项羽打败,弃军逃跑,当时若是萧何稍微有二心就可以置刘邦于死地。可是萧何每次都能征发关中的兵员,补足汉军的缺口,粮草军需等更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刘邦也因此得以-.次又一次地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在荥阳对峙不下,楚汉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此期间,刘邦三番五次地派人人关,慰问萧何,萧何除了感激汉王的关怀之外,对军政要务的处理更是尽心尽力,也从来没有过其他的杂念。但是萧何的一位叫鲍生的门客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他向萧何说:“汉王在前线作战,非常危险又非常艰苦,本来没有空闲工夫来管后方的事情,但现在却经常派人来慰问丞相您,他- -定对您起了疑心。解决的办法是,您可以从您的子弟和亲戚中挑选--批青壮年,派往前线参军打仗,这样汉王才能消除对您的疑心。”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挑选了很多本族的子弟,让他们押送粮车,迅速赶到荥阳前线。

刘邦对他们一--接见,并问候丞相可好?大家齐声回答:“丞相托汉王的福,身体精神都非常的好。只是常常惦念汉王。您这么一大把年纪,还要到前线去带兵打仗,栉风沐雨,辛苦异常,他恨不得分身相随,为您分担劳苦。现在委派我们前来为您服役,望汉王能够收留我们,派我们到前线去作战吧,以此来效忠汉王。”刘邦听了非常高兴,说:“丞相为国家而忘小家,公而忘私,真是忠贞不二二啊!”从这以后,刘邦对萧何更加信任,不再有什么怀疑的了。

刘邦与项羽两军在荥阳对峙日久,萧何在关中筹措粮草越来越艰难,虽然萧何积极推行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的政策,也带领文武官员节衣缩食支援战争,但是关中毕竟产粮有限,也有粮草接济不上的时候。这时,多亏了萧何当时在咸阳收集的图书档案,帮助汉军解决了缺粮的大问题。按照秦朝当时守卫荥阳战时的需要,在荥阳的西北方向的敖山上建有储存粮食的仓库,叫做敖仓,韩信按照萧何提供的军用地图的方位,很快找到了敖仓,并派大将周勃带兵驻守,在关中运送粮草中断时,就由敖仓拨粮草供应。这都为汉军能在荥阳与楚军长久对峙,并为后来刘邦发起对项羽的反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萧何的先见之明,为日后度过难关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由于连年征战,已经到了兵尽粮绝的地步,手下的将士只剩下十万左右,而且楚军士气低落,恋家思乡的情绪笼罩着楚营上下,项羽无奈之下只好从荥阳撤兵。可刘邦的汉军已经发展到三十万人,而且兵精粮足,士气高涨。此时,楚汉战争的形式发生了逆转,汉军对楚军大举反攻的机会终于到了。在反攻作战中,刘邦又采纳了韩信十面埋伏的计谋,在楚军撤退的路上号炮连天,伏兵四起,汉军像潮水般地涌来,直杀得楚军好像鸡犬一般的四散奔逃,真是兵败如山倒。项羽虽然是勇猛无比,但是看到大势已去,只好杀出一条血路,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垓下。后又在汉军的四面围攻下,项羽只好率残部突围,最后,楚军全军覆灭,项羽单枪匹马败走乌江,终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英雄盖世的项羽在江边自刎身亡。至此,历时几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论功行赏 排次第一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设下酒席大宴群臣,并一一论功行赏。刘邦在宴会上对群臣说:“各位贤臣良将,今天是我们夺取天下后举行的庆功宴会,大家都要尽情欢乐,好好庆祝庆祝。我给在座的各位出一个题目,请大家思考。

我为什么能夺取天下,而功高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会失掉了天下?”群臣你一言我一语,众说纷纭,刘邦最后总结说:“你们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据我看来,成败得失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用人的不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送军需、供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豪杰,我能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所以取得了天下。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能臣范增,还不能重用他,因此最后被我消灭了。”

从上面的刘邦的这番高谈阔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能在生死存亡的楚汉战争中,打败势力比自己强大的项羽,最后夺取了天下,张良、萧何、韩信是不可多得的功臣。这三个人也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而萧何在这三个人中应该是第- -功臣,除了上面刘邦对萧何所评价的功劳外,萧何慧眼识才, 发现并举荐了韩信,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起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

因此,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最后定萧何为首位功臣,封他为费侯,给他的俸禄也最多。对于萧何的封赏,许多有功的将领心中不服,一-起找到刘邦,问:“我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才得到封赏,而萧何安居关中,并没有立下任何汗马功劳,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罢了,为什么对他的封赏最高,都远远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说:“请问你们知道打猎吗?追杀野兽,依靠的是猎狗,而给猎狗发出指令的是猎人。你们攻城克敌,好比是训练有素的猎狗,而萧何却好比是能发出指令的猎人,如此看来,各位只不过是有功劳的猎狗,而萧何却是个成功的猎人。

而且萧何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而你们又有几个人呢?多的也不过是带两三个家里人罢了,因此,我必须重赏萧何,请你们以后不要在下面随便议论了!”大家听到这里,一个个都无言可答。

刘邦回到内宫,又想起了当年在沛县时,萧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提携和照顾,现在应当对萧何另眼看待和回报,于是又加封了萧何两千户的俸禄。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刘邦向大臣们征求意见,群臣们都说:“平阳侯曹参在战争中英勇善战,身受七十余处战伤,他立下的战功最多,所以他应当排第一。”

刘邦心里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的,一方面萧何曾经是自己在沛县时一起起兵反秦的亲信,另一方面,萧何对自己于公于私都有很大的恩情,但是在前次分封的时候,刘邦已经力排众议,重赏了萧何,所以这次对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应该把萧何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在这个关键时刻,多亏萧何坐镇关中,从关中抽调军队来增援,不仅是兵员,就是粮草也全靠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补给。正是有了萧何在后方坐镇,您才能在前方安心作战,即使多次被项羽打败,多亏了萧何这个坚强的后盾,您才能屡次起死回生,最后积攒力量,战胜了项羽率领的强大楚军。这些都为您创立汉家天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大功劳,与曹参等人所立下的一时的战功,萧何的万世之功显得尤为重要啊!我认为在排位次上,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这番议论,正中刘邦的心意,于是决定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对萧何的父母兄弟一加以封赏 。

蔡东藩先生在他的《前汉演义》中对萧何作了如下的赞赏和评价:“从龙带甲人关中,转粟应推第一-功。为语武夫休击柱,发踪指示孰如公?”这首小诗对萧何前半生的主要功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制定律令 营建宫室

刘邦登基当上皇帝之后,继续任用萧何担任丞相一职。萧何在相位上,继续辅佐刘邦,对国家上下,精心谋划,事必躬亲,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为汉朝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和初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汉朝初年,由于多年的战乱,国力已相当衰微,四海之内百业待举,百废待兴。

壮大国力,发展经济,安抚百姓,政治稳定以及对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等等,任务艰巨,政务繁忙,萧何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萧何除了在人事安排上,为刘邦出谋划策外,主要是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萧何借助当年收集的秦朝的图书档案资料,删除了秦朝法律中苛繁、严酷的条文,保留下了适合汉朝实际的条文,并在此基础上有较多的创新,制作成汉律九章,这是汉朝律令的开端,使汉朝的朝廷行政以及各个郡县的管理有章可循。其文包括朝贺礼仪、内部管理和对外交往等等。都一--制定了规章制度予以规范。

萧何还辅佐刘邦出台了一系列赦免罪犯,减少兵员,减免赋税,奖励农耕等方针政策来发展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多年战争留下来的创伤慢慢复原,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也逐步趋于稳定,国力逐渐强盛。

汉朝定都咸阳后,(后改成长安)萧何又监管都城和皇室宫殿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萧何亲临督造,从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他都一- 一过问, 建立都城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有相当的规模,但国家初定,财力有限,而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也要尽量节省,整个过程谋划得非常辛苦,历时两年,都城和皇宫建设完工,刘邦前来巡视,萧何当时正在建未央宫,已经建好了东阙、北阙(高大的宫门),又开始建前殿、武库、太仓等,刘邦看到都城规划得井井有条,皇宫建设得更是宏伟壮观,心中十分高兴,但是又假装生气地说:“现在天下还不太稳定,百姓还处在疾苦之中,你为什么把皇宫建造得这么豪华呢?”

萧何这时心中有数,皇宫的建设都是按照刘邦的旨意办的,刘邦现在说这样的话是让别人听的,于是不慌不忙地说:“正是因为现在天下还不安定,所以才把皇宫的围墙建造得坚固高大,人民的安全才有保障。皇宫壮观了,也能显示出天子的威严。再说建筑设计是百年大计,一定要为后代子孙的发展留有余地,如果现在建设得太狭小了,后代子孙们再要扩建改造,那就更加浪费,不如一劳永逸,更为划算。”

刘邦这才转怒为喜,满脸堆笑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又错怪你了。”其实当时未央宫的建筑规模并不算很大,规模还不到秦朝的阿房宫的三分之一,加上萧何督造时的精打细算,总体的花费国家还是能承担的,所以,老百姓的怨言并没有很多。萧何又知道刘邦的脾牌气,喜欢外观宏伟而内部装饰简单,这君臣的对话是做给别人看的,好叫老百姓传颂刘邦是--位为国为民,崇尚节俭的明君。从这件事上看,萧何与刘邦的关系相当密切,刘邦对萧何也是非常信任。

计诛韩信 消除叛乱

刘邦称帝后,除分封兄弟子侄为王外,还分封了一些异姓王,让他们驻守各地。后来为了加强刘氏政权的统治,同时也怕这些异姓王造反,便寻找种种借口要消灭异姓王。萧何又投人到刘邦镇压异姓王的反叛、消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去。

有一天,有一个叫周昌的人向刘邦密报,说阳夏侯陈稀招兵买马,阴谋反叛,自立为王,刘邦接到密报后,把朝中大事交付给萧何全权处理,自己率大军前去征讨陈稀。

原来这陈稀也是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武将,刘邦对他也很赏识重,用,当时汉朝初立,刘邦加封陈稀为阳夏侯,并授予他代相的职务,管辖代地的军政要务。代地靠近匈奴,是北方抵御外敌人侵的军事重地,由此看来刘邦对陈稀还是非常器重的。但陈稀和韩信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因为韩信被刘邦冷落后而萌生了反叛之心。这时的韩信,刘邦嫌他功高盖主,先是借故剥夺了他的兵权,楚汉战争期间虽然被迫封了韩信为齐王,战后把他调离了根基很深的齐地,改封为楚王,后来干脆把韩信降为徒有虛名的淮阴侯。韩信是为刘邦夺得天下的重要功臣,最后如此下场,韩信心中充满了对刘邦的不满和愤恨。恰巧此时陈稀奉命去代地赴任前来看望韩信,两人密谋,由陈稀在代地起兵,韩信在都城内作为内应。

刘邦率大军征讨陈稀后,韩信的一个门客向吕后告发,说韩信是陈稀的内应,准备在夜间趁都城空虚,先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再袭击皇后和太子。吕后得到密报后,非常惊慌,急忙把萧何找来商量对策。两人谋划好对策后,由萧何来实施。

第二天,萧何便向朝中的大臣们宣布,今天已经接到前线传来的捷报,说高祖刘邦。率领的大军已经打败了叛军陈稀,就要班师回朝了,让大家都要前去向吕后道贺。

众大臣接到命令后都去向吕后贺喜,只有韩信自称有病,紧闭家门不见任何人,没有前去向吕后道贺。萧何便借着探望韩信病情的理由来到韩信的住所,韩信自然不能再拒绝会面,只好走出卧室与萧何见面。萧何上前一边亲热地拉住韩信的手,一边对他说:“你不过是偶感风寒,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慢慢调养就会好的。今天皇上派人从前线传来捷报,说已经打败了叛军陈稀,众位王侯大臣都已经进宫去向吕后贺喜去了,只有你一个称病不上朝,也不去向吕后道贺,你又是陈稀的好朋友,这已经引起了大家的猜疑和吕后的不满。咱们两人是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为了你的切身利益着想,我还是劝你随我一同进宫,早-.点向吕后道贺,这样就可以消除大家的怀疑和不满。”韩信听着老朋友萧何的话句句在理,情真意切,也就不好再推辞,只好随着萧何一-道进宫。谁知到了吕后的内宫,四周早已经埋伏下不少武士,韩信刚一进门,这些武士们如狼似虎地--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韩信捆绑起来。

韩信高声呼喊萧何来救他,可这时萧何已经悄悄地躲起来了。武士们把韩信押到了长乐殿中,只见吕后阴沉着脸,怒目圆睁地坐在椅子上,对着韩信大声呵问:“大胆的韩信,你为什么要和叛军陈稀暗中联合谋反,你还要在城中做内应,妄图加害我们母子,你要从实招来。”韩信辩解说:“您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这是无中生有的假话,我是冤枉的,请皇后明察。”

吕后严厉地斥责韩信说:“我现在已经接到皇上的诏书,说陈稀已经被捉拿了,经过审问,他已经招供了,他交代说是听了你的唆使,才起来造反的,而且还有你家里的门客,已经来向我告发你,你暗中串通陈稀谋反的信件都在我这里。你们同谋反叛有确凿的证人证词,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吗!”韩信还想再为自己申辩几旬,但是吕后已不容韩信再说,喝令武士们将韩信拉出去处死。武士们将韩信拖到大殿旁的钟室中,将韩信乱刀砍死。一代大将就这样命丧于钟室,死于一个妇人之手。而出了这个计策的人正是萧何。想当初,萧何举荐韩信,劝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将韩信推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现在又是萧何,为吕后献策,诱杀了韩信,将韩信无情地置于死地。所以后来人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哀叹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博信任 自污名节

萧何设计诛杀了韩信之后,刘邦对萧何更是恩宠有加,不仅把萧何进封为相国,而且为萧何加封了五千户的俸禄。同时还派出一名都尉率领五百名士兵到相府保卫萧何。朝中的王侯大臣们都去相府为萧何祝贺,萧何为能得到刘邦的宠幸也很是得意。但是这时萧何府中有一个叫做召平的谋士,却身穿白衣白鞋前来吊丧,说:“丞相您快要大祸临头了。”萧何听到了这样的话非常震惊,忙问这话从何说起。召平说:“皇上连年率兵出征打仗,枪林弹雨,风餐露宿,非常辛苦,而丞相您一直留守在都城,没有汗马功劳,没有特殊的政绩,现在却授予您那么高的奖赏。我暗自揣度皇上的意思,表面上是皇上对您越加恩宠,实际上是皇上开始怀疑您了,您不想一想,淮阴侯韩信足智多谋,为高祖刘邦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不是也被杀掉了吗?难道您丞相的功劳能与淮阴侯相比吗?现在皇上又派了卫队来保护您,表面看是关心您的安全,实际上是监视防范您。”萧何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如何去掉皇上的疑心,保全自己脱离祸患呢?召平又说:“丞相可以向。

皇上辞去封赏,把自己家中的全部财产都捐献给国家,用作军队打仗的费用,这样就可以排除皇上对您的怀疑,就不至于大祸临头了。”萧何便按照召平的建议,恳请刘邦撤回圣命,不接受封赏五千户的俸禄,只接受相国的职衔,并表示要拿出全部的家财去支援军队打仗。这一招果然灵验,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并在群臣中表扬了萧何。

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再一次亲自率兵征讨。刘邦在前方作战,时刻还惦念着朝中的事情,所以每次萧何派人往前线输送军粮的时候,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忙什么呢?”使者当然每次都如实回答:“萧相国,除了尽力办好供应前线的军需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情,京城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说萧相国好的。”可是刘邦听后并没有露出满意的表情,每次都是默不作声。使者很奇怪,回来后告诉给萧何,萧何也不知道高祖刘邦是什么意思。有一天,萧何和他的门客坐下来闲谈,萧何向他们说了这个事情,其中- -位门客说:“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

萧何听了大惊失色,忙问是为什么,那个门客接着说:“您现在的位置是百官之首,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祖刘邦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您呢?况且您自从人关起就体恤百姓,关心农耕,制定律令,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民如子,可以说在百姓中的声望非常高。现在皇上身在前线,却总是关心您的近况,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做出一些反叛的事情啊!

您设想一下,如果您一旦借助自己的威信,把百姓号召起来,闭关自守,那皇上不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了吗?如今解决的办法倒是有,不知道您是否愿意一-试?”萧何向这个]客讨教解决的办法,门客说:“您可以故意把自己的名声搞臭,比如您可以贱价强买民间的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把名声弄得越坏越好,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啊。”萧何听了这个办法,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呢?”门客说:“您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百姓如果知道会体谅您的。”萧何也知道,门客的主意完全是对自己好,并且萧何也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高祖不怕他们有野心,如果他们犯了贪赃枉法的行为,一-定会遭到严惩。但是对自己这样的朝廷重臣,如果干--些贪赃枉法的小事,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并且如果因为这样的话失去了民心,高祖或许还会对自己更放心。所以,为了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了一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败坏自己的名声。果然,不久当有人把萧何的所作所为上告给刘邦时,刘邦只是微微一笑,也并未深究。

当刘邦从前线凯旋时,百姓向刘邦控告萧何凭借权势强夺、贱买民间的田宅,价值数千万,恳请刘邦将萧何法办。刘邦回到长安后,见到了前来拜见的萧何,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批评他说:“你身为相国,不做些安民的事情,怎么能利用强权与百姓争夺利益呢?你自己做了错事,自己解决吧。”刘邦表面上是批评了萧何,可是内心里对萧何失掉了民心非常高兴,自此,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解除了。

但是,萧何是个一心为民的人,因为要保全自己违心地听了门客的建议,干了一些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总是不安,老是想找个机会补偿百姓,来解除自己的内疚。这时,萧何看到京城--带的耕地面积太小,百姓们粮食太少,总是满足不了温饱,而皇上的休闲场所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那里用这些空地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不如把这些荒地腾出来,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后留下的禾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可谓一举两得,既不妨碍天子饲养禽兽,又是-一件利民的好事情。于是,萧何。上书请高祖刘邦恩准,刘邦此时正在病中,看到了这个奏章,见萧何又在做些取悦于民的事情,一怒之下, 就下令将萧何逮捕人狱。满朝文武不知道其中的隐情,以为萧何一定是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过,惹得刘邦大发雷霆,都害怕连累到自己,于是谁都不敢替他申辩。

这时多亏有一个叫王卫尉的人,平时非常敬佩萧何的为人,见到萧何人狱,决定要搭救他。所以,王卫尉就利用自己侍卫刘邦的时候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惹您生这么大的气。”刘邦还余怒未消,说:“不要再提他了,说到他,朕就气不打一-处来,当年秦朝李斯当丞相的时候,做了好事都是君主的,如果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可是你看这个萧何,他如今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落个好名声吗?他这样做,又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难道我就不知道关心人民疾苦吗?”

王卫尉听刘邦这样说,总算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就说:“陛下您错怪萧相国了, 相国为百姓着想,解决百姓的疾苦,这正是他作为丞相的职责所在啊。天下的百姓如果要心存感激,也决不会感激萧何-一个人啊,因为他们明白,这样贤良的丞相,正是贤明的君主选用的。还有,您难道忘了,如果萧相国要是真有野心的话,当初您常年在外征战,他一人坐镇关中为您调配粮草,那时他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坐镇关中,称王称霸,但是他没有。现在他又何必以一个小小的上林苑来取悦于民,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高祖刘邦听得认真,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继续说:“您看前朝的历史,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君臣互相不信任,才给了您夺取天下的机会。如果现在您要无端猜疑萧相国,不但看轻了萧何,而且也是看轻了陛下您自己啊!”刘邦听了虽然不高兴,但仔细一想,王卫尉说的也是很有道理,于是就命人放了萧何。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到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感激涕零,诚惶诚恐。因为年岁大了。全身带着刑具,哪里吃得消,所以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在狱中蓬头赤足,污秽不堪,又不敢先回府洗洗再来拜谢刘邦的赦免之恩,就这样上殿谢恩。刘邦看到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说:“让你受委屈了。上次你建议开放上林苑给百姓做农田的事情,你做的并没有错,我却没有允许,是我做得不对。我不过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

我之所以关押相国,也就是让天下的百姓更加了解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虽然刘邦的这段话是言不由衷,也就是说给旁人听的,但是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谨慎恭敬,对国事也很少过问,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

选定曹参 功在千古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刘盈非常赏识萧何的能力,让萧何继任丞相。不过他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太大的精力来料理国家大事了。在此期间,萧何继续秉承着与民休息的政策。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多年的辛苦操劳,终于病倒了, 病势严重,总也没好转。当萧何病危的时候,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向萧何询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任您的位置呢?”萧何听了,挣扎起身,向惠帝叩头,说:“陛下如果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曹参,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早年和萧何都是沛县的官吏,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曹参因为自己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分封的时候,地位却比不上萧何,并且高祖刘邦把萧何称为猎人,而把自己和别的人都视同猎犬,感到非常难堪。所以曹参对萧何就有了看法,两人之间就产生了一些裂缝。

惠帝二年,萧何病危的时候,在临终前,萧何力荐曹参接替自己,表现出了萧何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崇高品质。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都按照前任丞相萧何已经定下的成规办理,没有一点新的举措。有些大臣看到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干脆找到曹参家,想帮他出点治国的主意。但是他们刚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设法把话岔开,弄得别人几次都没法开口。最后客人们都喝得大醉回家。刚登上皇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关心国家的大事,心里很着急,但又不知道是为什么。想当面问个究竟,但--想到曹参是先帝朝中重臣,又不好当面责问。

这个时候,曹参的儿子曹窑正在皇宫中当差,有一天,惠帝就对曹窑说:“哪天你回家的时候试着问问你父亲,他身为丞相,整日和别人饮酒聊天,也不见他对朝政有什么新的重大举措,是不是朕对他有什么亏待的地方,你回去之后婉转地把我的意思讲给他,不过可千万别说是朕要你问的。”

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趁着休假回家的机会,在一次侍候父亲曹参吃饭的时候,按照汉惠帝的旨意向父亲婉转地说了这些话。谁料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国家大事,难道是你这样的小子该问的吗?你还是好好回宫尽心侍奉皇上去吧!”说完,还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很委曲,向惠帝诉说,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第二天,惠帝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问曹参:“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也是我的疑问啊?”曹参不慌不忙地反问惠帝:“陛下您想一想,您和先帝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被问得涨红了脸,说:“我刚刚登基,年龄尚小,又没有什么治国的经验,哪里比得上先帝!"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比得上前代丞相萧何吗?”惠帝实话实说:“似乎你不如萧丞相。”

曹参接着说:“您说得太对了。想当初,先帝出身寒微,南征北战,历尽艰难才夺得了天下,如果是没有大智大勇,能做到吗?在协助先帝治理国家方面,萧相国先后制定了很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这些法令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正确而有效的,并且已形成规模,在天下施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现在我继任丞相一-职,论才能,讲资历都在萧相国之下,所以我只要能奉公守法,遵照萧相国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行事,如果能继续延续他的事业并不出什么差错,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如果我现在自以为是,把萧相国的法令全盘推翻,另立新法,相信--定会导致上下制度的混乱,如不能安民,不就成了扰民了吗?若是这样的话,如果想再求得像现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估计就很困难了。”一席话说得惠帝是心服口服,不禁感叹,萧何真是没有看错人,向自己推荐了一位能干的丞相。

曹参在相位3年,一直贯彻着清静无为的安民政策,遵照着萧何制定的法规继续治理国家,使西汉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曹参死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 -首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继任后,遵守不背离。施政贵清静,百姓享安宁。”这就是历史上“萧规曹随”传说的由来,“萧规曹随”一词也成为历史上的佳话。仔细看来,这首歌谣虽然是在歌颂曹参的,但是,曹参得以无为治天下,得到百姓的拥护,维护了汉朝国家的稳定发展,又何尝不是萧何的功劳呢?

萧何不愧是-位具有深远谋略的“镇国家、抚百姓"的治世能臣,成为后世人景仰的千古帝王师,也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