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清代明相)

纳兰明珠简介

纳兰明珠生平:纳兰明珠(1635~1708),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人称“明相”。名噪一时,权倾朝野,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历史评价: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三藩执掌权力过大之时,他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作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作为臣子,是尽忠的。而其能力还不仅仅在此。 纳兰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佐领、兵部尚书,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 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而后更赐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载,可见其能力非同寻常。身为封建权臣,他也倚重皇帝对自己的宠信,独揽朝政、卖官鬻爵、贪财纳贿、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因为在他从政晚期,曾被康熙帝罢相,致使许多关于他的资料都湮没不详。

纳兰明珠大事记

1669年 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1681年 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为武英殿大学士,并长期掌管兵部尚书的要职。

1683年 协助康熙帝收复台湾。

1686年 与俄国谈判使团谈判,为日后《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688年 康熙帝以八款罪处置纳兰明珠。

1708年 在北京逝世。

人物关系

纳兰明珠传记

明珠发光 扶摇直上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明珠的家族是满族非常有名的叶赫部,但到明珠出生时,这个部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他的父亲尼雅哈只得了骑都尉世职,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由于历史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还有着姻亲关系,因而明珠在小时候就有机会进皇宫。

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阿济格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更无法无天,被顺治帝赐死。明珠与其女的婚姻,非但没有给明珠好处,反而影响了他的前途。但纳兰明珠始终是颗璀璨的明珠,黑暗终究掩盖不住其光芒。明珠为人善解人意、聪明干练,又通满文、汉文两种语言,能言善辩,遇人嘘寒问暖,善结人心。这才是他为官顺风顺水的重要原因。

明珠最初出任云麾使,此职是负责皇帝出巡时的车驾仪仗的小官,是个权力很小的差使。但他善解人意、聪慧机警,熟悉典章制度,很快就得到掌卫事内大臣遏必隆的赏识。康熙帝继位后,遏必隆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立即推荐明珠升任郎中,后来又做了内务府总管,成了皇室内部事务的管家。因此明珠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康熙帝、皇室成员及王公大臣,观察宫廷内部的争斗,为他将来进一步施展才华奠定了基础。

▲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像

纳兰明珠善于观察,特别能够揣摩康熙帝的想法,无论何时都能遵从康熙帝的意愿,这也是他能位及相位二十载的原因。

平三藩乱 备受器重

明珠得到康熙帝的格外青睐是从议撤三藩开始的。当时三藩手握重兵,每年消耗的粮饷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他们权力很大,雄踞一方,其中吴三桂甚至可以自由选任云南、贵州两省的官员,号称“西选”。加之三藩骄横无忌,残害百姓,不久之后便成清朝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年轻的康熙把处理三藩问题作为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并把它写下来时刻警示自己,日夜思考解决的办法。

后来,吴三桂挑起了“三藩之乱”。清廷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全国震动,而那些反对撤藩的大臣活跃起来,他们主张以和为重,纷纷建议康熙帝取消撤藩的谕令。当时主持朝政的大学士索额图请求杀掉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安抚吴三桂。唯有明珠明白康熙帝的想法,他联合几位大臣,强烈支持康熙帝撤藩,主张以武力大举讨伐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和欢心。为向天下表示铲除吴三桂的能力和决心,明珠向康熙帝建议,应将在京城的吴世霖、吴应熊立即处死,康熙帝认为言之有理,当即同意。吴三桂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深知遇上强劲对手了,气势已经弱了三分。

此后,明珠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叛战争中,协助康熙帝运筹帷幄,他除了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还经常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析敌我军情,制定应对策略,调兵遣将,供应粮饷,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时,任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并长期让他掌管兵部尚书的重要职位。

▲施琅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 出谋划策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塽袭台湾延平王位。福建总督姚启圣请求朝廷合兵进剿,明珠等人也认为,应该利用郑氏集团相互猜忌的机会,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和明珠等人商议后,任命福建将军、巡抚、总督、提督等人,同心合力,剿抚并用,平定海疆。明珠认为总督和提督一起指挥势必互相牵制,可能徒劳无功,而由一个人来统一指挥,其意志则容易得到执行。康熙帝认为明珠的建议可行,让福建提督施琅一人统兵进发,伺机进剿。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遣使求降,台湾问题顺利解决。

清军占据台湾后,对于郑氏集团人物的安排,康熙帝原打算将他们安插到直隶、河南等处,但为了防止郑克塽滋事,最后接受了明珠的主张,将他们编入旗人中,严加看管,以免生事。另外,康熙帝还采纳了明珠的建议,提拔了不少有作为的人物。

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明珠的态度也十分的鲜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人主张弃守台湾,在他们看来,驻守台湾肯定会给朝廷的财政加重负担,没有利益可图,甚至还要将其拱手让于荷兰。施琅等人则坚决主张固守台湾,指出台湾对于大陆,无论在政治、国防、经济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明珠赞同施琅的建议,并最终取得康熙帝的同意,下令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更加密切。

▲索额图画像

明珠之罪名虽为朋党,但其忠心却是可鉴的,他对清王朝几乎付出了一切,但在位极人臣之时,却为了家族复兴留下了永久的骂名。

结党营私 宦海浮沉

宦海风浪千丈高。像明珠这样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作为依托,靠个人能力绕过前进道路上的急流暗礁,反而一路扶摇直上的官僚,必有其独到的为官之术。

索额图、明珠等人勾结在一起,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当时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要做官,问索三(索额图);要讲情,问老明(明珠)”的民谣。康熙帝每次任命官员,明珠事先都会得知消息,就对那人说:“你的职位是我给你推荐的。”每有皇帝对人不满,他就说:“这是皇上不喜欢你,我会替你说好话的。”内阁对明珠也是唯命是从,从不敢说半个“不”字。湖广总督张千是明珠举荐的,后来却被人弹劾,康熙帝要追究举荐人的责任,他竟然不敢说出明珠的名字。

明珠还靠自己的权势,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家里的财宝堆积如山。遇有地方官职空缺,便公然议价,由余柱国等人出面联络,开价出售。科道言官有内升出差的,明珠一伙都要居功索要。他还利用考核官吏、赈灾救灾等机会,拼命敛财。

对于明珠的所作所为,康熙早有耳闻,但他要用纳兰明珠来牵制索额图的势力。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终于处置明珠,列其罪行八款,包括假托圣旨、收买人心、买官卖官、广结党羽、收受贿赂、控制言路等。康熙帝下令革去明珠和勒德洪的大学士职务。此后,康熙帝又任明珠为内大臣、议政大臣等,虽然康熙仍把他留在身边,但明珠的势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与清王朝统治阶级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乾隆帝在国史修纂《明珠传》时指出,确核明珠罪案,只是在于徇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恪守为官的戒律,并不至于像明代的严嵩等人那样窃弄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