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晋战争

秦晋战争(春秋四方混战)

秦晋战争简介

秦晋战争:春秋中期,晋为独霸中原,阻止秦东进图霸而进行的重要战争。自前627年至前558年,70多年间,秦晋经过崤之战,韩原之战,麻隧之战等重要战役,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了河西地区(秦晋大峡谷中下段的黄河西部区域)的诸多城池。晋国得以长期称霸中原,秦国则独霸西戎。在秦晋争霸战事的同时期,晋国不得不南下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展开晋楚争霸。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先前在秦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晋国为了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最终晋国将秦、楚两个大国完全压制,实现了长期独霸中原。

秦晋战争过程分析——

秦晋关系

秦、晋两国世代联姻,“秦晋之好”这句成语流传至今。但秦、晋两国既是“亲家”,更是“冤家”,交战不断。秦、晋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强国,都想向东发展。这种地缘关系和战略图谋重叠在一起,使秦、晋两国既想竭力搞好关系,又无法避免剧烈冲突,两国间经常是“嫁女”和“交兵”交替进行。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联姻”、“和亲”之类,都是“战争”二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倒影。

秦穆公在位长达三十九年,不仅对秦国的强大有过卓著建树,对晋国崛起称霸也功不可没。由于秦穆公是晋献公的女婿,晋国每次发生内乱他都不能不管。从晋献公去世到晋文公称霸的二十多年间,秦穆公有“三定晋室”之功,但就在这期间,秦、晋两国也经常爆发战争。

韩原之战

晋献公死后,诸子争立,晋国内乱。秦穆公扶立夷吾回国继位,曾问夷吾何以报答?夷吾表示愿将黄河两岸“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这片战略要地割让给秦国。上述地区包括潼关至函谷关黄河两岸晋属五城及大片土地,是晋国遏阻秦国东出关中与其争锋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由于晋国一直控制着这片战略要地,死死卡住了秦国的脖子,使它不能向函谷关以东扩张。夷吾这一许诺,使秦穆公高兴得不行。谁知夷吾在秦兵护送下一脚踏上晋国土地,马上侧转脸去对身边的人耳语道:“快吩咐下去,加强边境防卫,严防秦兵入侵!”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继位大典毕,他立刻遣使对秦穆公说,上述战略要地是晋国的命脉根基,一城一地都不能给秦国。秦穆公勃然大怒,亲率大军以武力夺取了这片战略要地,晋惠公也当了俘虏。秦穆公把晋惠公抓在手里,派遣秦国官员前去接管上述地区,却遭到晋国州兵的顽强抵抗。后来经过秦穆公夫人穆姬苦苦劝说,秦穆公才放弃割地要求,将晋惠公放归晋国复位。女人还是为娘家说话的多。

崤函之战

崤函之战发生在晋文公去世后。晋文公虽然是秦穆公的女婿,但两国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却不可调和。周襄王落难时,吁求秦、晋两国共同勤王救驾,晋文公却把老丈人秦穆公耍了,大功独揽。另一次,晋、秦联合攻郑,秦穆公反过来把女婿晋文公耍了,暗中与郑结盟,不辞而别,独自撤军西去,使晋文公功败垂成。从此,秦、晋关系恶化,为后来的崤函之战播下了种子。

秦穆公当时从郑国独自撤军时,暗中留下了三位大夫及少量秦兵,协助郑国守都。公元前628年,郑文公与晋文公相继去世。留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向秦穆公送回情报,说他已经掌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卫戍任务,请秦穆公速速派兵前来偷袭,定可一举“破郑定霸”。雄才大略的秦穆公,东向图霸心切,觉得眼下郑、晋两国丧君,正是天赐良机。他真是老糊涂了,竟没有来得及细想,立刻派兵袭郑。从秦国到郑都远达一千五百多华里,其中西起桃林塞,东至河南渑池长达三百二十多华里的崤函孔道是晋国的属地。如果公开向晋国“借道”,晋国未必同意;如果不向晋国通报,无异于入侵晋国,极有可能引发秦、晋军事冲突。蹇叔等人一再劝阻,但秦穆公一意孤行,任命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为主将,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他让三名年轻将领率兵车三百乘,越过晋国国境,东征伐郑。秦军于当年冬天出发,第二年春天才到达滑国(今河南偃师以东)。

这时,发生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商人救国”的一个经典例子。郑国商人弦高,正在滑国贩牛。他发现大批秦军从西边开来,一探听,是要去袭击郑国。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者,说是郑国国君派他来的,给秦军大营送去十几头牛表示慰问。一转身,他就把秦军来袭的消息送回了郑国。秦军三位年轻将领被弦高的举动搞糊涂了,主将孟明视据此分析认为,郑国对秦军来袭已有准备,偷袭成功的希望已经没有,不如就地改打滑国,多缴获一些财物带回去向秦穆公复命交差,两位副将表示同意。秦军一举攻灭滑国,掳掠了一批财物装满战车,撤军回国。

秦军擅自越过晋国国境去袭击郑国,震动了晋国朝野。晋国大臣中有亲秦派、反秦派。反秦派以先轸为首,他认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滑国与晋国同姓姬)”,不仁不义,坚决主张截击返回的秦军。亲秦派以栾枝为代表,他认为秦国对晋国有恩,应该放过秦军。先轸强烈反驳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新继位的晋襄公同意先轸意见,拦击秦军。晋襄公是秦穆公的亲外孙,外孙打外公,那也没商量。晋军在崤函险要地段(大约在今三门峡附近)预设埋伏,归途中的秦军惨遭伏击,全军覆灭,“匹马只轮未回”。孟明视等三名秦将都当了晋军的俘虏,被押回晋都。先轸等人主张把三名秦将杀掉,晋襄公的母亲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苦苦哀求儿子,晋襄公总算同意把孟明视等三名秦将放归秦国。这是又一个女儿为娘家说话的例子。

秦军在崤函之战中的惨败,反倒使秦穆公清醒了过来。他很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有人主张追究孟明视等三将之罪,秦穆公坚决不同意:“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他继续重用孟明视等三人在秦军中担当重任。秦穆公的大度和开明,不失为一代雄主。

秦军崤函惨败后,秦、晋关系彻底破裂,连年交兵。从公元前625年至公元前623年,先后发生了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在王官之战中,秦军主将仍是在崤函之战被晋军俘获过的孟明视。这一次,他率领秦军渡过黄河后下令焚毁舟船,一举攻占晋邑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并进抵晋国旧都翼城,晋军坚守不出。孟明视率秦军南下,进抵崤函,搜集掩埋了三年前被晋军伏兵袭杀阵亡的将士遗骨,并举行了祭祀仪式,班师返秦。

麻隧之战

这时秦穆公已去世四十三年。这期间,秦国经历的康公、共公、桓公三代,都是守成之君,没有大的作为。晋国经历了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四代,其中晋景公是一位有为之君,使晋国霸业得以中兴。

晋景公在军事谋略上很有大局观,他为了同楚国争霸中原,在分化楚国东、西两翼上大做文章。东部“助吴制楚”,借助吴国的力量从侧背牵制楚国;西部“稳楚制秦”,主动改善与楚国长达七八十年的敌对关系,稳住楚国,先把秦国制服,最后再回过头去集中力量对付楚国。在晋景公的这个战略计划中,秦国是晋国要直接打击的首要目标。当时秦国君臣的政治嗅觉十分迟钝,对于晋国“稳楚击秦”的战略图谋竟毫无察觉,或者虽然有所察觉,却不知如何去化解日益迫近的战争危机,因而在处理同晋国的关系上应对失当,授人以柄,终于遭到晋国的痛击。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突然去世,新继位的晋厉公为了先稳定一下局面,约秦桓公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南)会盟。秦桓公开始答应了,到了会盟日期却临时背约,不去。不但不去,还想乘晋景公新亡,南联楚国,北联狄族,共同伐晋。由于晋、楚刚刚成为“盟友”,楚共王立即把秦国的这一动向捅给了晋国。这一下,晋国抓住了惩罚秦国的理由,晋、秦麻隧之战爆发。

麻隧之战打响前,晋厉公先派魏相赴秦递交《绝秦书》,这使我们看到了古代战争史上“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的一个经典例子。这份《绝秦书》实际上是一份声讨书、宣战书,它将晋、秦两国的世代姻缘与晋国的委曲求全、以德报怨,秦国的负情寡义、唯利是图,一桩桩、一件件,表达得淋漓尽致。战争尚未打响,晋国就在宣传战上占得上风。后人评论这篇《绝秦书》乃“开战国策士游说之辞的先河,也是后世檄文之祖”。战书既下,晋国就联合鲁、齐、卫、郑、曹、邾、滕等国攻秦,联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大败秦军。秦军残部败退至咸阳一带,联军渡过泾水追击至侯丽(今陕西礼泉县东),眼看秦军已无力回击,遂班师。

麻隧一战,秦军主力几被全歼,使秦军“数世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