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始皇统一战争

秦始皇统一战争(为秦始皇统一打开通路)

秦始皇统一战争简介

秦始皇统一战争:秦始皇统一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五十年的混战局面,江山一统,全国一帝,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时代。

秦始皇统一战争过程分析——

秦始皇传奇身世

秦始皇,千古一帝,大功大过,功大于过。他十三岁继位当秦王,二十二岁亲政,二十三岁发动统一战争,三十九岁统一中国,称秦始皇十二年而亡。前后在位共三十七年,终年五十岁,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秦始皇,姓嬴,名政。由于他出生在赵国,幼年随母亲姓赵,回到秦国后归宗姓嬴。他出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故名“正”。不知是谁的主意,给他的“正”字加了个反文旁,变成“政”。初衷也许是想让他长大后多一点“文”气,由于加的是反文旁,结果适得其反,他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对文人很不尊重,所以后世多数文人对他没有太大好感。历史学家对他公正一点,功是功,过是过。

秦始皇功大于过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后来的所有封建帝王们,都是在秦始皇最早搭建起来的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剧。美国人罗兹·墨菲写的《亚洲史》,在讲到秦始皇时说,他“手段尽管严酷,却在一团纷乱中建成了一个帝国,并且奠定了秦及其后代中华帝国的大部分基础”,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史记》中有一篇《吕不韦列传》,实际上是通过吕不韦其人,在讲述秦始皇和他父亲两代人的传奇经历。吕不韦,河南阳翟人,最早是赵都邯郸城里的一位珠宝商。一天,吕不韦在邯郸街上闲逛,迎面遇到一位落泊少年,气质不同平民。一打听,原来是秦昭襄王的一位王孙,名叫异人,在赵国当人质。由于异人是秦昭襄王太子安国君的庶出儿子,所以把他扔在赵国不管不问。又由于秦、赵两国经常交战,异人在邯郸也受尽冷落,日子过得寒碜。吕不韦以商人的目光一眼看出异人身上的潜在价值。他在心里一算计:秦昭襄王毕竟老了,余年无多。他一死,太子安国君就要继位当秦王,安国君继位后同样要立太子。安国君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宠爱的华阳夫人却膝下无子,他的二十多位儿子必有一争。异人眼下虽然落泊,但只要舍得往他身上投资,他就有希望争立为太子,再下一步就可能当上秦王。这样一来,将比做什么买卖获利都大。吕不韦想到这里心情挺激动,晚上回到家里就同他父亲讨论起来。他问父亲:“耕田之赢几倍?”曰:“十倍。”又问:“珠宝之赢几倍?”曰:“百倍。”又问:“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吕不韦就说,是啊,“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饱食;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后世,愿往事之”。他对父亲说,他准备去做一笔助人“定国立君”的政治买卖(《战国策》)。

吕不韦认准“从政获利大于商”之后,就上门去拜访异人。他对异人说,我可以帮助你光大门庭。异人听后凄然一笑,说,你还是先去光大你自己的门庭吧。吕不韦却说,我的门庭要靠你来光大。异人问,怎么讲?吕不韦说,你祖父秦昭襄王老了,你父亲安国君继位在即,他一继位,立谁为太子就必有一争。你在二十多个兄弟中处在中间位置,上不上,下不下,按照立嗣一般规律,要么立长,要么立幼,你没有任何优势。但有一条特殊途径,我可以帮助你去争取。异人问,什么途径?吕不韦说,把你提前过继到华阳夫人名下,做他的儿子,你亲亲热热叫她一声“妈”,将来立太子就没有别人争得过你。异人被吕不韦鼓动得热血沸腾,立刻许愿说,如果你能帮助我谋成此事,我愿“分秦与君共之”。

商量既毕,按计划实施。吕不韦先给异人五百金,让他置车马,养宾客,招贤士,先把王孙的门面撑起来,人气先旺起来。又用五百金购买了一批奇玩珍宝,吕不韦亲自西去咸阳,走门子先买通了华阳夫人的姐姐,把这批东西送进去,并捎话给华阳夫人说,异人在赵国非常想念父亲安国君和华阳母亲。华阳夫人得了宝物,听了好话,自然高兴。根据吕不韦的授意,华阳夫人的姐姐慢慢向妹妹渗透说,你现在靠姿色得宠,终不能长久,人总有老的一天,色衰爱弛的道理你也是知道的。我看异人这孩子挺有孝心,不如趁早把他过继到你名下,做你儿子,将来安国君继位后,名正言顺立他为太子,你就有了终身依靠。华阳夫人被说动了,就抹着眼泪对安国君诉说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担忧,提出要把异人过继到她名下做儿子。由于异人的亲生母亲夏姬也曾得宠过,异人小时候安国君也喜欢过,有些感情基础,“安国君许之”。华阳夫人说,空口无凭,逼着安国君“刻玉为证”。马上就有一道玉符从秦都传到邯郸,立异人为华阳夫人之子。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改名子楚,被立为王太孙,成为秦国第三代王储。吕不韦被任命为子楚的师傅。子楚回咸阳去“认母”时,特地穿了一身楚国衣服,亲亲热热地叫了华阳夫人一声“妈”。华阳夫人一见,真像见到亲儿子一般高兴。吕不韦把这一切做得丝丝入扣,点滴不漏。

吕不韦成了子楚的师傅,两人来往自然密切起来。有一回,子楚到吕不韦府上去夜饮,吕不韦命家养舞女们出来歌舞助兴。其中有一位叫赵姬,子楚一见,已无心饮酒,当面向吕不韦要这名舞女。吕不韦早和赵姬“私与居,知有身”,一听子楚要赵姬,“吕不韦怒”,一股醋意借着酒色涌到脸上。又一转念,既然已把全部赌注押在了子楚身上,何惜一名舞女?给!吕不韦顾不得心里酸也痛也,把赵姬给了子楚。赵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得了儿子当然很高兴,立赵姬为夫人。若按《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上述记载,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是从赵姬肚子里带过去的。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赵邯郸之战期间,吕不韦怕赵国追杀子楚,用大量黄金买通了邯郸的守城官吏,带着子楚逃出邯郸,逃到正在攻城的秦军营中寻求保护,辗转回到秦国。可是赵姬母子还在邯郸城里没有带出来,这是秦始皇童年和母亲赵姬在战乱中度过的一段落难经历,九死一生,惊险万分。好在赵姬也是邯郸城里的“豪家女”,家里想尽办法把他们母子俩藏了起来,“以故母子得以活”。那一阵,赵姬母子担惊受怕,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欺。后来秦始皇并灭六国后,有一次出巡邯郸,把母亲家的仇人一个个都抓了起来,“皆坑之”,这是后话。

秦昭襄王执政五十六年而亡,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不出吕不韦所料,秦孝文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把赵姬母子找到,主动送回秦国,向秦国示好,希望改善两国关系。

秦孝文王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子楚得以继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立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亲生母亲夏姬为夏太后,还算有良心。秦庄襄王毕竟与赵姬母子共过患难,继位后立赵姬为王后,立嬴政为太子。秦庄襄王真心感激吕不韦为他所做的深长计谋,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也算兑现了当初“分秦与君共之”的诺言。

秦庄襄王在位也只有三年就去世了。秦嬴政继位时才十三岁,大权都操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被封为“仲父”,这是一个十分可疑的封号。赵姬还年轻,守寡守不住,与吕不韦旧情复萌,私通。随着秦嬴政年长,吕不韦恐事泄致祸,“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把嫪毐的眉毛胡子都拔光,冒充“阉人”,送进宫去,侍候太后。太后“绝爱之”,私与通,致孕。太后为了避人耳目,说是占了一卦,卜辞上说要换个地方,便从咸阳去了雍(今陕西凤翔,春秋时秦国故都,那里有大郑宫)。嫪毐成了太后的宠侍,有恃无恐,养家童千余人、舍人千余人,朝政大事皆“决于嫪毐”。

秦始皇的身世来历,以及他的成长过程,对他的性格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影响之一,他童年跟随母亲在邯郸经历的战乱恐怖,人们在背后说他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议论,以及母亲与嫪毐的淫乱行为,使他的童年和少年一直浸泡在屈辱感、耻辱感之中。这些难以磨灭的心理影响,使他变得早熟、内向,对母亲又爱又恨。洗刷耻辱、报复屈辱的决心日益强烈。影响之二,他继承的又是战国七雄中第一强国的王位,他决心不辱祖宗、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也在与日俱增。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到一起,使他的性格变得乖戾暴烈,也由此形成了他坚定、果决、一意孤行的执政风格。

秦始皇统一前内外形势

秦王政并灭山东六国前的内外形势如下:

一、赵国。赵国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变革以来,曾是山东六国中的军事强国,三晋中惟有它能“西抗强秦”。但赵武灵王晚年没有处理好传位问题,废嫡传庶,留下后患,内乱不止。他自己最后竟被继位的儿子赵惠文王(赵何)围困于河北沙丘的行宫中活活饿死。由于有“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传统,赵国曾经良将辈出,如赵奢、廉颇、乐乘、李牧等,赵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但由于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治国无方,走向衰落。赵国在同秦国的历次交战中,他们经常听信谗言,中反间计,每到关键时刻就临阵换将,招致败绩。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歼灭四十多万赵军主力后,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恢复到全盛时期的军事实力。

二、魏国。魏国原先控制山河之险,是秦国向东争霸的最大障碍。秦、魏两国为争夺河西、河东和河内、河外之地,从公元前418年“秦魏战于少梁”开始,两国经历了一百七十余年战争。魏惠侯迫于秦国日益加剧的军事压力,于公元前361年从山西安邑迁都河南大梁后,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被齐国两次打败,国势日益萎缩。此后,魏国与秦国屡战屡败,河西、河东、河内、河外全部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最后仅剩大梁周围的一小片地盘,相当于秦国一个郡。

三、韩国。三晋中韩国最弱。由于韩国和魏国都地处秦国东向争霸的咽喉要道,秦军每次东征,韩国和魏国都首当其冲,一败再败,一再向秦国割地求和。早在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韩桓惠王已第一个向秦国称臣。秦嬴政继位当秦王时,韩国仅剩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及其城郊,从当时的战争形势图上看,韩国只剩指甲盖大小一块地方了。

四、燕国。燕国地处北方,据有今河北北部至辽东。战国初,燕国一直奉行与秦国交好的政策,与秦国的直接冲突最少。燕王喜在位时,好兵少谋,常与齐、赵交战,屡遭败绩,损兵割地,日趋衰落。后来面对秦国的军事威胁,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引起秦王政对燕国的极大愤恨。

五、齐国。战国初,齐国是东方强国,一度曾与秦国分称东帝、西帝,双雄并峙。齐愍王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率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灭齐,齐愍王逃至莒邑,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齐愍王之子隐姓埋名,逃过劫难,后来在齐国反燕势力支持下复国继位,是为齐襄王。秦王政继位时,齐国是齐襄王之子齐王建在位,母后主政。相国后胜被秦国重金收买,屡劝齐王建不与秦为敌,不修武备攻战,等于束手待毙。

六、楚国。楚国是山东六国中的第一大国,号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实力强大。但秦国不断攻略蚕食其土地,楚顷襄王时期,秦国又夺取了楚都郢、陪都鄢,楚国被迫迁都陈(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时期,迫于秦国连续进攻的军事压力,楚国再度向东迁都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国势江河日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王政继位时,楚国仍是南方第一大国,实力不可小视。

七、秦国。从秦嬴政十三岁继位到他二十二岁亲政的十年间,作为战国七雄之首的秦国,其疆域西至陇西,北至榆中、太原以北,南有巴蜀、黔中,东控黄河流域中游的河西、河东、河内、河外诸郡,以及长江流域中游的楚国郢、鄢二都和汉水流域。也就是说,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中游以西的广阔地域,都已在秦国的掌控之下。西有山河之险,东有千里沃野,物富粮丰,人口密集,兵源充足,气势夺人。

秦国内政却不尽如人意,秦宫内充斥着一股污浊之气,等待着秦始皇对朝廷内部搞一次严厉的整顿。秦嬴政十三岁继位时,毕竟年少,名义上母后赵姬当政,实际上大权都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在秦庄襄王时期就担任相国,秦王政继位后又当了十年,前后十三年。吕不韦对秦国有功有过。从好的一面说,他对秦国的军事、经济、文化都做出过不小的贡献。在他担任秦相期间,始终贯彻前几代秦王的东向扩张政策,继续对山东六国发动攻势,并最终挫败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秦庄襄王三年(前247),秦将王齮攻取了赵国的上党,另一位秦将蒙骜以上党为前进基地,率兵攻魏。蒙骜先攻占了魏国的汲(今河南汲县),从白马津南渡黄河,直指魏都大梁,魏国告急。魏安釐王想起了既有军事才能,又在诸侯各国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弟弟信陵君,派使者去赵国请他火速回国。信陵君因十年前“窃符救赵”触犯了魏国国法,长期滞留在赵国他姐夫平原君赵胜处,十年不敢回国。这次魏安釐王派使者来请,他仍然不肯相见。魏国使者通过两位隐士毛公、薛公去说服信陵君:你虽然在诸侯各国享有崇高声誉,但魏国毕竟是你的祖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你却不肯回国出力,一旦秦国攻破大梁,魏国灭亡,你如何面对世人?信陵君一时泪下,好吧,回国。信陵君回到国内,见到魏安釐王,兄弟相见,百感交集,执手而泣。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带兵抗秦。信陵君利用个人威望,向诸侯各国求援,“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兵救魏”。信陵君指挥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合纵抗秦”,兵分两路,南北夹击秦军,蒙骜败退。五国联军追击秦军至函谷关,秦军据关坚守,不敢出战。这是山东各国“合纵抗秦”获得的最后一次胜利。秦庄襄王对相国吕不韦说,十年前秦国攻打赵都邯郸,败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次秦国攻打魏都大梁,又败于信陵君“合纵抗秦”,必须把信陵君除掉!吕不韦不惜万金,派人到魏国买通了魏国将领晋鄙过去的一位门客,通过他去给魏安釐王传话说,信陵君在诸侯各国的声望超过了你,外面只知魏国有信陵君,不知有大王。信陵君流亡在外十年,早有二心,一直在等待时机南面称王,如今你把魏国兵权交到他手里,不是正中他的下怀吗?魏安釐王中了吕不韦的离间计,听信谗言,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在悲愤中以酒色为乐,抑郁而亡。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从此瓦解。秦王政六年(前241),以赵将庞暖为主帅,率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再次“合纵攻秦”,但已是一盘散沙,不可与信陵君任统帅时同日而语,很快就被秦军击败。吕不韦担任秦相后期,还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修了一条郑国渠。韩国派遣郑国前往秦国使出这一计谋,其目的是想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以缓解秦国对韩国的军事压力。但它并没有缓解秦国的军事扩张,相反使秦国完成了一项长期得益的重大水利工程。吕不韦还组织他的门客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吕不韦将这些文章挂在咸阳街头,谁能增减一字,可赏千金。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做得最成功的出版广告。从坏的一面说,吕不韦骨子里随时随地冒出来的商人习气,以及他以“仲父”自居的专权行为,尤其是他为自己脱身避祸而将嫪毐送入后宫以满足赵太后淫欲等龌龊计谋,都给秦国的政治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秦王政十年,已经二十二岁的秦嬴政横空出世,先以两手霹雳之招整肃秦国内政,荡涤秦廷内部的污浊之气,一是诛杀嫪毐,二是吕不韦罢相,为自己亲政扫清道路。这是秦嬴政为发动统一战争所做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战前准备。

先是嫪毐案发。导火索是嫪毐与官宦赌博喝酒,大醉,争言而斗。嫪毐大声呵斥对方:“我是秦王假父,谁敢与我作对!”对方去向秦王政揭发:嫪毐根本不是什么“阉人”,与太后长期淫乱,生有二子。嫪毐发现有人告发了他,阴谋用太后印玺调兵作乱,攻杀秦王政,以他与太后所生之子取而代之。秦王政暗中派人调查监视,及时发觉,先发制人,派兵追杀嫪毐于好畤(今陕西扶风附近),“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连母后也不放过,一并受到惩罚,“遂迁太后于雍”。

调查中发现,嫪毐之事“连相国吕不韦”。秦王政本来想把吕不韦一起杀掉,但念他曾为父王策划计谋立过大功,“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暂时放下了。秦王政十年(前237)十月,吕不韦终被罢去相国,逐出咸阳,去封地洛阳。经人劝说,秦王政把母后重新接回了咸阳。吕不韦毕竟是商人出身,会来事,回到洛阳后依然宾客盈门,秦王政“恐其为变”,写信严厉斥责吕不韦的不轨行为,去其封侯,命其举家迁蜀流放。吕不韦“恐诛”,赴蜀途中饮鸩自杀。

从此,强大的秦国真正拥有了一位英年气盛、号令一切的雄武之王。秦王政起用年轻廷尉李斯为相国,李斯成为辅佐秦王政统一中国的得力助手。

秦灭二周

司马迁评价秦始皇时说他“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海内”,把“吞二周”也记在秦始皇的功劳簿上,这不够准确。“吞二周”是由秦始皇的祖父秦昭襄王和他的父王秦庄襄王分两次完成的。

所谓“二周”,并不是指西周、东周,而是指东周末年从王室衍生出来的两个同宗小国。东周考王元年(前440),封其弟姬揭为周桓公,封邑在王城(今洛阳市内王城公园遗址),称“西周”。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分封的理由是“续周公之官”。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制年表,周公摄政是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1021年间的事,到东周考王元年已是六百多年前的事了,忽然又想起来要“续周公之官”,多么荒唐!大凡一个王朝到了气数将尽时,办事都会失去方寸。

东周显王二年(前367),“西周”小国已存在七十余年,其君周威公死,长子继位。但其少子争立,自号周惠公,都于巩(今河南巩义西南),称“东周”。这样,东周王室下面就衍生出来“西周”与“东周”这两个同宗小国,为了区别,姑且称其为“小西周”、“小东周”。

东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到最后依附“小西周”武公过日子。周赧王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前256),秦昭襄王命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又攻取赵国二十余城,斩俘赵军九万。“小西周”武公打着周赧王的旗号,联络中原诸侯“合纵攻秦”,切断了秦国通往韩国阳城的道路。秦将摎(音“九”)率兵讨伐“小西周”,“小西周”武公向秦国投降,献出其治下三十六邑、人口三万,“秦王受献”,“小西周”灭亡。寄居在“小西周”的东周末代天子周赧王也一起被俘入秦。秦昭襄王将“小西周”武公释放了,让他回到原来的封邑去生活。被俘的东周天子周赧王已经年老,当年就老死在秦国。第二年(前255),由于“小西周”已成了秦国的属地,“小西周”百姓人心浮动,都向“小东周”逃亡,王城内人去城空,东周王室寄存在“小西周”王城内的“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七年后,“小东周”君主又策动中原诸侯“合纵攻秦”,秦庄襄王命吕不韦前去讨伐。平定后,吕不韦将“小东周”废君安置在阳人聚(也称阳人邑,今河南临汝县西四十里),东周余脉“小东周”也灭亡。至此,周王朝历经西周、东周三十七王、七百九十年之后,终于彻底灭亡。

这时离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二十八年。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段时间内只有诸侯王,没有“天子”。

秦始皇扫平山东六国

春秋战国打了五百五十年,中国乱得不能再乱了。有位历史学家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在分裂割据的时代,不打仗不可能走向统一。”秦始皇发动的统一战争,有它的历史合理性,是一场推动历史进步的战争。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有他的前辈们百年奋斗打下的雄厚基础,有“续六世之余烈”这个重要前提。但是,假如秦始皇本人不具备“挥剑决浮云,东向扫六合”的雄才大略,前辈为他留下再好的基业,也不能绝对保证他一定可以完成统一中国的空前伟业。历史上有多少封建帝王,祖上传下的基业并不差,到他们手里却一事无成,甚至把祖上的老本折腾得精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下面是秦始皇并灭六国的主要作战经过。

灭赵之战:

赵国是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传统的国家,赵军战斗力很强。尽管四十余万赵军主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全歼后,赵军再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的强大军力,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灭赵之战是打得最为艰苦的,作战时间长达九年,前后经历五战。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冬,秦军第一次攻赵。其时赵军北上伐燕,秦王政认为是个难得的战机,下令攻赵。秦军统帅是王翦,其兵力部署是:从西、南两个方向对赵都邯郸实施钳形合围。王翦亲自率领西路秦军主力在上党地区集结,在此又兵分两路,王翦亲率一路攻克了武安西北的险关阏与,打开了通往邯郸的西部门户;副将杨端和率领部分兵力攻克了阏与以南的轑阳(今山西左权)。南路秦军由桓龁指挥,从南阳(今河南济源县)集结出发,攻克了安阳(今河南安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赵军统帅是李牧,他统一指挥赵军在西线和南线顽强抗击秦军。秦军无法突破赵军坚固防线,对峙长达两年之久。秦王政十三年(前234),秦军第二次攻赵。秦将桓龁率领的南路秦军向赵军再次发起攻击,赵将扈辄依托漳河组织抵抗。桓龁指挥秦军迂回到漳河下游,渡过漳河,从右翼侧后攻破赵军防御,在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大败赵军,斩首十万,赵将扈辄阵亡。赵王(名赵迁)急调正在北线与王翦对峙的李牧挥师南下,阻击秦军。赵军在肥下(今河北藁城西南)、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大败秦军,桓龁退守安阳,形成对峙。秦王政十五年(前232),秦军第三次攻赵。秦将桓龁在南路重新攻占了邺;王翦在北路攻占了太原、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赵将李牧很快又将南北两路秦军击退,双方再次形成僵持。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军第四次攻赵。当时赵国发生严重旱灾,造成饥荒,人心浮动,秦军乘机向赵国大举进攻。王翦亲率主力从北路突击井陉关,准备从北面迂回进攻赵都邯郸;杨端和、羌瘣从南路向邯郸方向发起进攻。李牧、司马尚组织赵军顽强抵抗,又将秦军击退,双方又对峙了一年有余。这期间,秦国秘密派人携重金潜入赵国,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使出离间计,诬告李牧与司马尚欲反。赵王迁一听不信,二听不信,经不住三番五次往他耳朵里吹阴风,最后信了。突然一道令下,李牧、司马尚罢将,任命赵葱、颜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赵王迁下令将李牧擒杀,司马尚削职为民。李牧这位宁折不弯的赵国名将惨遭诬陷杀害,成为赵国最终走向灭亡的转折点。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国的离间计成功后,秦军在王翦指挥下立即发起第五次攻赵。这时赵军由于统帅李牧惨遭杀害,满营哀哭,怨声载道,军心涣散,无心再战。新任命的赵葱和颜聚不孚众望,赵军一溃千里,无法收拾。赵葱被秦军斩杀,颜聚逃脱。秦军从太行山高地向下攻击,如山洪下泄,无可阻挡,一举攻克了赵都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公子嘉率领赵氏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邑(今河北蔚县北),自立为代王,并和燕军联合屯驻上谷(今河北怀来西北),做最后抵抗。

灭韩之战:

这是秦国并灭六国中灭得最为轻松的一国,并没有真打,秦军是靠强大声威“不战而灭人之国”。秦军前两次进攻赵国,虽然未能一举拿下赵国,却吓坏了与赵国相邻的韩王安。秦王政十四年(前233),韩王安派韩非去秦国主动“请降”,献上韩国地图、玉玺,表示“愿为藩臣”。秦王政十六年(前231),秦王政遣内使腾赴韩国受地,虏韩王安归秦(杀没杀他不详),将韩国置为秦颍川郡,韩亡。

灭燕之战: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灭赵后,王翦统率的秦军屯驻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易水原是燕、赵界河,赵既灭,就成了秦、燕界河,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眼看“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燕”,派刺客荆轲与其助手秦舞阳前往咸阳,带上燕国地图,以献地为名,刺杀秦王政。荆轲将一把染毒的匕首卷在地图中,带入秦宫。秦王政在大殿上接见荆轲,召集大臣们一起来观看燕国所献之地。结果是“图穷匕首见”,荆轲抓起匕首向秦王政猛力刺去,秦王政一闪,刺中袖子,秦王政断袖而走。荆轲将匕首向秦王政投去,用力过猛,未中秦王,中铜柱。荆轲绕铜柱追杀秦王政,秦王政想抽佩剑砍杀荆轲,剑太长,心急抽不出。旁边有人大声提醒,从背后往上抽!秦王政手腕一转,从右肩上方将长剑从背后抽出,挥剑一砍,将荆轲腿骨砍断,荆轲被碎尸而死。秦王政二十年(前227),下令灭燕。王翦率领秦国大军从中山出发北进,燕、代联军依托易水组织防御。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至易水上游,从山区向燕、代联军右翼发起攻击,大破之。王翦继续挥师北进,攻克燕都蓟(今北京大兴)。燕王喜和太子丹败逃至辽东,代王嘉败走上谷(今北京延庆)。燕、赵两国都留了一点尾巴。后来,秦国名将李信(西汉名将李广的先祖)追击燕王喜与太子丹至辽东,燕王喜被迫杀太子丹,以其首级献秦乞降。

灭魏之战:

这时的魏国,早已被削弱得国不成国了,只剩下大梁周围一些小城。秦军既灭赵、燕,急于转移主要兵力南攻楚国。魏国虽小,隔在中间,成为障碍。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军大举进攻楚国的同时,分出部分兵力,由王翦之子王贲指挥,攻打魏国。魏都大梁的城墙厚实坚固,不易攻破。王贲引狼汤河水(今惠济河)灌大梁。大梁水淹三月,城墙坍塌,魏王(名魏假)出城投降,王贲杀魏王假,魏亡。

灭楚之战:

秦王政发动灭楚之战时,楚国虽然早被秦国蚕食得不成样子,但仍然拥有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两湖东部以及江浙皖赣四省全部,仍是山东六国中最大的国家。开始,秦王政决心起用两名年轻将领去伐灭楚国。在此之前,秦王政曾到灭燕之战前线去劳军,听说老将王翦手下有位年轻将领李信,在追击燕军时表现得十分勇敢,一直追到辽东,逼迫燕王喜杀太子丹献首乞降。他把李信叫来,单独接见。秦王政见到李信,眼前一亮,甚觉兴奋。那时,秦王政本人三十多岁,依他本人的性格,更喜欢年轻勇敢的将领。交谈中,秦王政问李信,“依你之见,灭楚之战需要多少军队?”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秦王政又单独会见老将王翦,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却回答说,楚是大国,没有六十万军队拿不下来。秦王政心想,王翦毕竟老了,保守!他决心起用年轻将领去打下南方最大的楚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他任命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秦军二十万伐楚,务期必胜!对此,老将王翦不能没有一点想法,遂“谢病归频阳故里”(今陕西省富平县)。其实王翦没有什么大病,是心病。他对秦王政如此调兵遣将有看法、有意见,也不放心。自古以来,身经百战的老将,他们的血液是无法冷却的。前线正在厮杀,他却没有仗打,他的灵魂会受到煎熬。

李信与蒙恬两位少帅意气风发,率领二十万秦军去打楚国。预定战场就在今河南省东南与安徽省西北交界处,那里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当时这里已是秦、楚两国交界地区。李信判定楚军会沿东西流向的汝河两岸布防。他决定兵分两路,让蒙恬率一部兵力在左翼,沿汝河北岸向淮阳、商水方向推进;他自己率主力从右翼迂回,沿舞阳、汝南、新蔡、颍上方向推进,预定与蒙恬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集)会合。可是,打仗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楚军统帅项燕(项羽祖父),颇具战略眼光,也是一位指挥打大仗的高手。他深知在无险依托的平原开阔地作战,要害在于主力不能被敌方合围。他的防御部署是以少量兵力在前沿作点状布防,起到监视、报警、牵制的作用,而将主力拉大纵深,集结于深远后方,部署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淮河北岸。李信和蒙恬两路秦军都没有遇到激烈抵抗,顺利突破楚军第一道防线,蒙恬军推进至界首(今豫皖交界),李信军推进至平舆(今河南平舆)。李信下令秦军主力渡过洪河,攻击楚国边城颍上(今安徽颍上)。项燕见李信孤军深入,秦军已前后脱节,立即下令楚军主力全速反击。李信指挥的秦军正在渡河,猝不及防,顿时大乱,大败。李信率残部掉头向预定与蒙恬军会合地点城父急进。李信与蒙恬会合后,又西退至陈(今河南淮阳),筑垒固守,转入防御。项燕指挥楚军紧追不舍,强行军三天三夜,一直追到秦军壁垒前,发起强攻,攻破秦军壁垒数处,杀都尉七人,将秦军逐出楚境。

秦王政得到李信、蒙恬兵败的消息,历史学家用“震怒”二字来形容他那一瞬间的情绪。当初悔不该不听老将王翦的意见,人家到底身经百战,有经验,不服不行。秦王政这时才明白一个道理,大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都好认死理。王翦非用六十万大军不干,看来还得求他挂帅出征。于是,当年年底,秦王政冒着凛冽寒风,坐了四马王辇,前往频阳王翦家宅,看望王翦。秦王政亲自上门,这是给老将王翦最大的面子,王翦能不明白吗?秦王政一生中极富人情味的举动,可能就这么一次。他主动向王翦检讨说:“寡人不用将军之言,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的心里已经动了,但嘴上还说,谢大王高看下臣,我老了,病了,带不动兵了。秦王政笑道:“已矣,勿复言!”王翦心想,这一次想推是推不掉了,便说:“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秦王政这次极为痛快:“善!”秦王政二十三年春天(前224),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东征伐楚。秦王政亲自送出咸阳,送至灞水(今陕西蓝田县境内)。告别时,王翦向秦王政“请美田宅”,提出了一些晚年生活待遇方面的要求。秦王政后来为自己盖阿房宫、造骊山陵,挥霍至极,对部下一向比较抠门,很少见他重赏过谁。这一次,他很大方,大笑而答:“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秦王政这次也想通了另一个问题,老将们出生入死把天下打下来,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待遇是应该做出适当安排。

楚军统帅仍是项燕,他仍用上次打退秦军的经验迎敌。王翦指挥的秦军,行军路线、集结地域、进攻方向,也和上次李信、蒙恬一样。但当秦军推进到陈、商水、上蔡、平舆一线后,王翦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筑垒,固守不出。王翦每天到前沿巡视慰问,令士卒们好好休息,天天如此。项燕指挥的楚军仍像上次那样,将主力集结在寿春地区淮河北岸,等待秦军发起进攻,他可以随时机动击敌。但秦军就是不攻,与楚军相持了好几个月,双方比耐心。这时,楚王负刍沉不住气了,责备项燕“怯战”,不断催促项燕向秦军发起攻击。项燕不得已改变作战计划,向秦军主动发起进攻。秦军阵地壁垒坚固,楚军无法攻破。秦军也不反击,只是坚守不出。项燕见秦军壁垒难以攻破,即将入冬,下令楚军向东回撤。就在这时,王翦突然下令,秦军全线出击,猛攻正在后撤的楚军。楚军前方是涡河,身后秦军已到,瞬即大乱,溃逃。秦军追击至蕲(今安徽宿州东南蕲县),楚军主帅项燕战死,楚军全部溃散。王翦令蒙武前去平定淮北楚地,自己率领秦军主力直捣楚国临时都城寿春,俘获楚王负刍以归,楚亡。

灭齐之战:

灭齐之战前,秦王政命令秦将王贲(王翦之子)先剿灭燕、赵残余势力。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贲率秦军先攻辽东,燕军兵败,燕王喜被俘,燕亡。王贲回攻上谷(今北京延庆),俘获代王嘉,代亡。至此,燕、赵两国残余势力彻底解决。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率军灭齐。这时的齐国已是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堡垒,举国上下都在旦夕不保的恐怖情绪笼罩之下。齐军主力在齐国西部集结,准备抵抗秦军。王贲避实就虚,绕过齐国西部防线,将突击方向选择在齐国北部,直插齐都临淄。齐国的相国是后胜,平时收受了秦国大量贿赂,早已成为齐奸。秦国通过他稳住了齐王建,秦国攻灭山东其他五国时,齐国决不插手。这时,秦军兵临齐都临淄城下,后胜劝齐王建向秦军投降。秦国及时抛出许诺,可以给齐王“封地五百里”。齐王建出城向秦军投降,齐国亡。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发表了一次总结讲话。秦始皇这个人很特别,战前一次讲话都没有,他要等打完了再说。他这篇总结讲话也不是在大会上讲的,是对丞相、御史两个人在小范围讲的。他对两个人说,你们按我的话,去写一份诏书布告天下,秦国为什么要消灭六国。他说: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背)约,与赵、魏合从畔(叛)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背)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楚)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叛)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楚)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从秦始皇的这篇总结讲话中可以发现,他的思维方法非常直接、非常清晰,把因果关系讲得非常简单。他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的道理可讲,你背叛我、挑衅我,我就要消灭你。他讲得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他似乎在向普天下的人发问,如果不消灭这些人,战争到哪一天才能结束?

至此,中国终于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五十年的混战局面,江山一统,全国一帝,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