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白起

白起(人屠)

常胜将军 毁誉参半

白起简介

白起:鄧(今陕西眉县)人。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生卒年:? ~ 公元前257年

性格特点:为人精明强悍,很有智略,善于用兵,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

历史功过:白起为秦国攻取六国七十余座城池,为秦国称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常胜将军白起每战都杀人过多,尤其是秦赵长平之战,诱骗坑杀赵军四十万人之众,留下恶名。白起拒绝领兵再次围赵,其被秦王赐死的悲惨结局可谓是对其杀人如麻的一种报应吧。

名家评点: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上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传记

进攻韩国 初创奇功

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脱颖而出。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小时候,白起就经常听他父亲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长大以后,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有军事天份,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逐渐精通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初步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 ,使魏国大惊。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及他们一半。但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心思,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派精兵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24万,死尸遍野,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

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韩、魏地靠秦国,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二国是秦国“蚕食”的首要目标。

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国又向韩、魏发动了进攻。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为大良造(战国时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也是尊贵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中原重镇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同时宛还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又是冶铁业中心。与此同时,秦昭王派马错占领了韩国另一炼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

宛、邓的被夺取,对秦国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尤其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 ,韩、魏两国在秦国大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畏于秦的强大攻势,遂被迫向秦割让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筹商后,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地给秦,魏割让河东400里地给秦。韩、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国的雄心,加速了秦国向外扩张。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魏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等61城,使魏国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

至此,秦国认为韩魏已不堪一击,对秦国已不构成威胁。决定改变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在加兵赵国楚国之前,秦国于公元前284年,曾联合韩、赵、魏、燕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在白起统帅下战必胜,攻必克,震撼邻国,东方的齐国在齐媛王统治下也大力发展,国力强盛,打败了南方的楚国,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在西边于观津(今山东观城)摧毁了三晋的官兵,之后又与三晋联合攻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公元前286年,齐媛王又挑起战端,攻破宋国,宋偃王逃奔到魏国,死在温城(今河南孟县)。

这时的齐媛王,在屡屡胜利下,雄心大增,攻楚、击三晋之后,目标直接指向已分裂为二的周王朝,扬言要把周天子赶下台,由他来做天子。大臣孤妲因指责他而被绑到街市上斩首。陈举规劝他,齐媛王又把他绑到临淄(齐国都城)东门处决。

齐媛王的倒行逆施,使齐国民怨沸腾。

燕昭王得知齐国臣民对齐王的怨恨,认为机会来了,日夜加强战备,准备伐齐。

燕昭王向乐毅咨询伐齐的事。乐毅说:“齐国是霸王的后代,地广人多,以我们燕国的兵力,单独攻击,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须与赵国、楚国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前往赵国联络赵惠文王,再派其他使节分别出使楚国、魏国,又请赵国去联络秦国,向秦申明伐齐的理由,承诺事成之后分给秦国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机会击败齐国,秦国不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吗。这对今后秦国争霸,并进而吞灭六国,统一天下也就更容易,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请求。其他各国因受齐国侵略,早已对齐熳王的蛮橫自大恨之人骨,早想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他们听说强大的秦国也加入了讨齐的行列,更是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公元前284年,燕国派出全国的兵力,跟秦、赵、魏、韩军队会合,乐毅兼任五国联军总指挥官,以泰山压顶之势向齐国发动进攻。齐媛王急忙调兵遣将,在济西(今山东阳信)与联军会战。齐将触子见联军势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战就下令退兵,只身逃走,齐军大败。部将达子统率余部,继续与联军作战,于秦周(临淄雍门)又战败,达子战死。至此,齐军败局已无可挽回,乐毅见胜利在望,遂请秦军、韩军先行班师,请魏军前往占领原来宋国的领土,请赵军前往夺取河间(今山东高堂、堂邑)。乐毅亲自率领燕国远征军,深人齐国国土,迅速占领了齐国首都。

破齐成功,秦国将进攻的矛头改变。秦军班师不久,即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国。在进攻楚国的战斗中,白起一马当先,所向无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给进攻楚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河南渑池相会,两国修好停战,秦国的北面得到了稳定。外部工作做好之后,秦国便集中优势兵力,着力对抗楚国。

攻下鄢城 迫楚迁都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白起率领主力部队,由汉北地区南下,先夺鄢之后再夺楚都郢;另一路由蜀守张若率领侧翼部队,由四川出发,进攻巫、笮、黔中一带,然后沿长江东下,配合主力部队,牵制楚国兵力,使楚军顾此失彼,首尾无法接应,同时夺取楚国西部地区。

白起率领秦兵包围鄢城后,遭到楚国军民的奋力抵抗,使战斗一时无法向纵深发展。鄢是楚的别都,距离楚国都城郢很近。鄢是郢的西大门,鄢城失守,郢将不保,楚国竭尽全力守卫鄢城。楚王为了保卫京师,派精兵良将,加强守卫。白起深知鄢城战略地位的重要,他决心攻下鄢城,以打开进军楚都的通道。

身经百战,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白起仔细思量,寻找破城方略,他详细审察了鄢城附近的地理形势后,断然决定实行水攻的策略。

原来鄢城西有一条鄢水,发源于荆山与康限山之间,向东南注入汉江。白起就,命士兵在鄢城以西修筑堤堰,拦截鄢水,积水为湖。待水升到一定高度时,他就下令决堤放水。滔滔洪水,一泻而下,一下子就吞没了鄢城。大水从城西灌人,从城东北角溃出。楚国军民猝不及防,一时阵脚大乱。被大水淹死的达数十万。尸体流人河中,时值夏日,尸体腐烂,臭气冲天,人们把那里称为臭池。

白起以水淹之计击溃楚军,顺利地占领了鄢城。又乘胜疾进,攻下安陆(今湖北安陆)。接着乘胜迅速占领了楚都郢。楚军狼狈溃逃,秦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洞庭湖边,并占领沿湖地区。秦兵过西陵(今湖北宜昌县)时,将楚先王之墓夷陵烧毁。楚王在秦军的重创之后,把国都迁往陈(今河南淮阳)地。公元前278年,秦设置了南郡,治所郢,管辖新占领的地区。白起因这次攻楚立了大功,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白起拔郢胜利,楚国已成日落西山之势,楚国从此失去了强国的地位,已不再作为秦国的强劲对手而存在了。白起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又一基础,其功劳是很大的。

秦国打败楚国之后,进攻目标指向赵国和魏国。赵国是秦国进行兼并战争中所剩下的唯一强敌。 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自起率军长途奔袭,一路急行军,与赵、魏联军大战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秦军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攻敌阵。赵、魏联军听说与之对阵的是料敌如神、百战百胜的武安君白起,先已怯了三分,在秦军的迅猛攻击下,落荒而逃。秦军乘胜追击,俘虏魏军三名将领,斩首13万,乘势占领华阳,随后,白起指挥军队进攻贾偃率领的赵军。赵军失去魏军的支持,顿失信心,毫无斗志,与秦军交战不久,即大败而逃。秦军穷追不舍,结果使2万赵军溺毙水中。

长平之战 克敌制胜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秦相魏冉命白起为将,率军远征齐之刚、寿,扩充地盘。恰在这时,魏国人范唯来到秦国,针对秦相魏冉舍近求远、劳师远征、得不偿失的做法,他对秦王说道:“穰侯(魏冉封号)命武安君为将,越韩国、魏国而攻齐之刚寿,其计差矣。齐地离秦甚远,中间夹有韩、魏二国。出兵太少,则不足以害齐,若出师太多,则对秦不利。昔日魏越赵而伐中山国,既克其地,旋即为赵占有。为什么呢?因为中山国与赵相连而远离魏国也。如今伐齐若不克,则为秦师之大辱;若伐齐而克,秦军班师,则所克之地就会被韩、魏所占,如赵之占中山也,于秦有何好处?”接着,范雎向秦王建议道:“于今之计,莫如远交而近攻。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而远,如蚕食叶,渐渐地,天下不难归秦矣。‘秦王听了范雎的巧言相对,龙颜大悦,乃细问如何施行远交近攻之策略。

范睢答道:”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能独存乎?

齐、楚已下,则燕国唾手可得,天下归一矣。“

秦王更是拍案叫绝,即拜范雎为客卿,号为张卿。不久又拜范雎为丞相,以代魏冉之职,号为应侯。听从范雎的建议,决定东伐韩、魏,命白起伐齐之师回朝。

在范雎”远交近攻“总原则指导下,公元前264年,秦昭王命白起率军攻韩,斩首5万,攻占了韩国重镇陉城(今山西曲沃)等5座城池,一路又占领了晋南大部地区。在接二连三的克敌制胜的情况下,白起再接再厉,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到了顶点,指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也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一笔一长平大战。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战争。这次大战的第一仗,是上党之战。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韩,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与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的联系通道,使驻守上党的韩军成为孤军,引起了韩国上下的恐慌。

上党守臣冯亭见大势已去,急中生智想出一条”嫁祸“之计,企图把秦国大军引向他国,自已坐收渔翁之利。他对上党军民说道:”秦军占据野王,则上党非韩所有。与其降秦,不如降赵。一旦上党归赵,秦怒赵得地,必移兵于赵。赵受秦兵,必与韩结好,韩、赵同盟,共抗强秦,或许可以取胜。届时再见机行事,上党也许能再。

回到韩国手里。“这条建议得到了军民的支持。

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持书并上党地图,献于赵孝成王。

一日 ,赵孝成王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身穿一件左右异色的新衣,正好有一条飞龙自天而降,来到自己身前,赵王乘之,龙就向天上飞去。正飞之际,自己突然从龙身掉了下来。落地之后,原以为必死,不料一点事都没有,睁开眼睛一看,见两旁有金玉两座大山,光彩夺目,闪着耀人的光辉。赵王正得意之际,不料梦醒,即召大夫赵禹,把异梦告诉了他。赵禹听后,对赵王说:”左右异色者,合穿也。乘龙上天,有升腾之象。坠地者,象征得地也。金玉成山者,象征货财充足也。大王眼下必有扩地增财之喜,此梦大吉。“

赵王听后非常高兴,但又不敢完全确定,又召专管卜筮的官吏敢来解梦。敢对赵王说:”异衣者,残也,乘龙上天,不至而坠者,事多中变,有名无实也。金玉成山,可观而不可用也。此梦不吉,请大王谨慎从事。“

赵王因崇信赵禹之言,对筮吏之言并没放在心上。三日之后,上党太守冯亭派使者携书至赵。使者说明出使的意图,将书信呈给赵王,赵王打开书一看,书中略日:”秦攻韩急,上党将入于秦矣。其吏民不愿附秦,而愿附赵。臣不敢违吏民之愿,谨将所辖十七城,再拜献之于大王。惟望大王辱收之!“赵王看完后,非常高兴,说:”赵禹所言广地增财之喜,今日验证矣!“平阳君赵豹谏阻道:”臣闻不劳而获,无故受利,必遭祸殃,请大王三思,接受韩国之礼一定要谨慎。“

赵王随声道:”上党之人惧怕强秦而心向赵国,故而来归,怎么能说无故受利?“赵豹对道:”秦蚕食韩国土地,攻占野王城。断绝上党与其国都之道,遂使联系中断。秦眼下自视上党为掌中之物,唾手可得。一旦上党为赵所有,秦干戈苦心经营数年,岂容他人坐收渔利,一定要对赵发动进攻。此臣所谓’无故受利‘也。且冯亭所以不纳地于秦,而纳于赵者,企图嫁祸于赵,以解韩之困也。惟大王详察。“赵王再召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乃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平生最喜结交贤士、广收门客,门客最多时有数千人,他对他们始终待之以宾客,深受门客的欢迎。然而在这件事上他却十分疏忽,使赵国招致灭顶之灾。

他对赵王说道:”以前我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去攻打他国,经岁历年,甚至得不到一城一地。如今我们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得十七城,这样的好事,千载难逢,此时不得,更待何时?“

赵王道:”君之言,正合寡人之意。“

乃使平原君赵胜率兵5万,前往上党领取土地,封冯亭以三万户,号华陵君,仍为上党太守。其县令17人,各封以三千户,皆世袭称侯。

平原君来到冯亭府前,稍作停顿,让人通报冯亭。不料冯亭闭门而泣,拒见平原君。平原君不明其中缘由,坚决要求相见,冯亭让人传话道:”吾有三不义,不可以见使者。为主人守地未死即降,一不义也;卖主人之地而得富贵,二不义也;未得主人命令,擅自作主,将地献给赵国,三不义也。“平原君叹道:”冯亭真忠臣也!“遂在其府前等候三日,不肯离开。

平原君的诚意感动了冯亭,乃出来与之相见。见面时,犹垂泪不止。平原君对之抚慰一番,劝其保重身体,莫太内疚。冯亭表示感谢,并提出交出土地,辞去官职,请另选良守。

平原君竭力挽留道:”君之心事,胜已知之,胜深钦佩君之为人。除君之外,无人能孚上党吏民之望。故请君莫再推辞,仍为上党之守。“冯亭见无法推辞,只得再领太守之印,但辞去了华陵君封号。

过了数日,交割手续了结,平原君将要离开回国。临别之际,冯亭对平原君说道:”上党所以能投降赵国,是因为上党韩军力量太小,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公子回国,还望奏闻赵王,速发大军,急遣名将,方为上策。“平原君道:”请太守放心,我回到邯郸后,马上便向赵王奏请,请求发兵来上党。'

平原君回报赵王,赵王高兴万分,遂大摆筵席,一为平原君接风洗尘,二为赵国兵不血刃,不战而得韩国之地庆贺。他哪里料到,大祸即将降临到赵国头上了。

秦王得知冯亭投奔赵国,大怒,即命王龅率军进兵上党,下令一定要拿下上党,生擒冯亭。冯亭率上党军民,与秦军激战两个月,期待赵军前来增援。然赵军迟迟未至。最后,韩军最后支持不住,冯亭遂率残部向赵国方向退去。上党遂 为秦军占领。

这时,赵王才拜廉颇为上将,率兵20万来援上党。行至长平关(今山西高平县境),遇见冯亭,才知上党被攻破,秦兵已紧紧追来。廉颇乃命在山下列营扎寨,东西各数十个,如列星之状。又分兵1万,使冯亭守光狼城(在高平县南25里)。再分兵2万,派都尉盖负、盖同分,守东西二鄣城,又使裨将赵茄探听秦军消息。

赵茄领军5000,出长平关向西20里,正遇秦军先锋司马梗,同时到达。赵茄见司马梗兵少,便催马上前与之搏斗。双方激战之际,秦军第二哨探张唐率兵赶到。

赵茄见秦兵又至,一时心慌手慢,不知怎样为好,被司马梗一刀斩于马下。秦兵见主将得胜,士气大增,奋勇向前,乱杀赵兵。赵军四散溃逃。

廉颇闻报,知秦兵眼下正因胜利,锐不可当,不可与之争锋,遂传令各营:“用心把守,勿与秦战!”同时命士卒在营中掘上很深的土坑,并注满水,军中将领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图。

王齙大军赶到,距赵营所在金门山10里下寨。王齙先分军攻二鄣城,赵军盖负、盖同分别出战,接连失利,守东西鄣城之赵军全部投降。王乾乘胜攻光狼城,司马梗一马当先,大军随后掩杀。冯亭出兵与战,没有多久,即败下阵来,只得率残部奔金门山赵营而来,投到廉颇营中。

未几,探马来报,秦兵又来攻垒,廉颇传令:“出战者,虽胜亦斩!”王齙久攻不人,便把秦军大营向前推进,距赵营,仅5里左右。王乾又派秦兵前往赵营挑战,并百般在赵营前辱骂。但任凭秦兵如何,赵兵不为所动。正所谓: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秦兵按捺不住,图血气之勇想一举冲破赵营,还没靠近营寨,即被营内赵军弓弩手射杀一大片, 只得退回,王龅见此,叹道:“廉颇老将,久经沙场,其行军持重,无隙可乘,未可破也!”

偏将王陵建议道:“金门山下有条小河,名曰杨谷,秦赵两军都从此河中取水饮用。赵、秦两营分在河之南、西水势自西而流向东南。若能断绝此水,使水不东流,断绝赵军水源,用不了几日,其军心必乱。届时乘乱击之,可破赵军。”

王龅听后,非常赞同,遂命军士将河水阻绝,改流他方。谁知廉颇事先预掘深。

坑,早已储蓄了足够的用水。王齙绝断河水,静等赵军缺水自乱。不料等了四个月,赵营依然如故,秩序井然。后来得知廉颇预掘深坑,有储积的水,乃大骂王陵,钦佩廉颇:老谋深算,有先见之明。没办法,只得派人将情况人告秦王。

秦王接到报告,急忙召范睢商议对策。范雎道:“廉颇乃赵国良将,老谋深算。

他知道秦军眼下土气正旺,不敢与之争锋,所以暂且避之。他以为秦军跨国远征,深人异地,不得地利,又失人和,粮饷、武器、兵源供应不上,故最利速战速决,最忌双方僵持。只要深沟高垒,待秦师力穷气竭,便可徐图之。依臣之见,此人不去,赵军难破矣!”

秦王道:“卿有何计,可以去廉颇?”

范睢悄声对秦王说:“要去廉颇,须用反间计,如此恁般,非费千金不可。”

秦王大喜,派人取千金交付范雎。范雎乃派其腹门客,从间道人邯郸,先买通了赵王左右,让其到处传言,日:“赵将惟马服君(赵奢)最善统兵打仗,闻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赵括为将,定能打败秦军。廉颇年老胆怯,屡战屡败,失亡赵卒三四万,今为秦兵所逼,不久将要投降秦国。”

赵王先闻赵茄等被秦兵斩杀,连失三城,使人往长平督促廉颇出战。廉颇坚决主张以守反攻,不肯出战,赵王被流言所惑又怀疑廉颇胆怯。遂召赵括问道:“卿能为我分忧,击败秦军乎?”

赵括似胸有成竹地说道:“秦若使武安君为将,尚费臣筹划,如王龄乳臭未干,不足道矣。”

王赵道:“为何?”

赵括道:“武安君白起为秦军名将,先败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再攻魏,取大小61城,又南攻楚,拔鄢、郢,定巫黔。又复攻魏,走芒卯,斩首13万。又攻韩,拔5城,斩首5万。又斩赵将贾偃,沉其卒2万人于河。战无不胜,其威名远播,军士畏其英名。臣若与对垒,胜负居半,故尚费筹划。如王龄新为秦将,乘廉颇胆怯,故敢于深人。若是臣,如秋叶之遇狂风,吾当速破秦兵!”

赵王听后,非常欣赏赵括,即刻拜赵括为上将,赐黄金彩帛,派赵括代替廉颇。

同时再拨20万兵卒给赵括,命其率军前往长平。

赵括受封之后,归见其母。其母说道:“你父亲临终嘱咐,告诫你切勿为将,你难道忘了?还不快去向赵王辞之?”

赵括说道:“不是我不愿辞将,无奈朝中无人能胜任!”

赵母见劝不了儿子,乃上书谏日:“我儿赵括徒能读其父之书,但缺乏变通。绝非将才,愿大王不要重用他。'

赵王召见其母,问其根由。其母对道:”括父奢为将,所得赏赐,尽赐与军吏。

受命之日,即从于军,从不问及家事,与士卒同甘苦。每事必咨询大家,不敢独断专行。今赵括为将,所赐金帛悉归私家,为将岂能如此?其父临终曾告诚我曰:’括若为将,必败赵兵!‘我未敢忘其遗言,愿大王别选良将,切不可用括!“赵王道:”寡人意决,请勿复言。“

赵括母道:”大王既不听我言,倘将来兵败,请免我一家连坐之罪。“赵王答应赵母的要求。赵括遂引大军出邯郸,直向长平而去。

范睢所派门客,早已在邯郸打探消息,得知赵括向赵王所说之语,赵王已拜其为大将,择日起程,日夜兼程奔回咸阳报信。秦王与范雎商量道:”秦赵僵持长平,非武安君不能了结此事!“于是秦王委任白起为上将,王乾为副将,传令军中秘密其事,严令:”有敢泄漏武安君为将者,立斩不饶!“再说赵括率军来至长平,廉颇看到代替符节后,即将军籍交付赵括,领亲兵百。

余人,回邯郸去了。赵括接掌帅印,尽改廉颇的作法,军垒合并成大营。时冯亭在军中,固谏不听。不仅如此,赵括又以自己所带将士,易去旧将。严令秦兵若来,一定要争先出战,如果得胜,便行追逐,务使秦军一骑不返!

白起来到军中,听说赵括更改廉颇之令,先派3000秦兵出营挑战。赵括马上派出大军来迎战,秦兵大败而回。白起登高远望赵军,对王乾说:”我知道如何胜赵军了!“

赵括胜了一阵,不禁心中大喜,忘乎所以,使人至秦营下战书。白起使王齙批:

”来日决战!“于是命退军10里,把大营扎在王龄旧屯之处。赵括哪知秦军退后是计,相反,笑道:”秦军害怕我矣!乃命杀牛置酒,犒赏军中将士。同时传令:来日决战,定要生擒王齙,让白起为人耻笑。

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滋长赵括的轻敌思想,白起向诸将发令:先命王贲、王陵率万人列阵,与赵括轮番交战,假装敌不过赵括,引得赵兵来攻秦营,便算一功;命大将司马错、司马梗二人,各引兵一万五千,从间道绕到赵军之后,绝其粮道;命大将胡伤引兵2万,伏于间道,只等赵军开营追击秦军,便立即杀出,务将赵军截为二段;命大将蒙骜、王翦,各率轻骑5000,接应前军。白起与王乾坚守老营。部署完毕,白起脸上露出一丝常人不易觉察的微笑,他要设计擒赵括。

再说赵括吩咐军中,四鼓造饭,五鼓收拾行装,平明列阵前进。行不到5里,便遇见秦兵,两军对垒。赵括派先锋傅豹出马,秦将王贲接战。大战约30余合,王贲假装不敌败走,傅豹不觉中计,纵马追之。赵括再命王容率军帮助,又遇秦将王陵。

王陵略战数合,即败走。赵括见赵军连胜,乃亲率大军来追,企图一举击败秦军。

上党守冯亭固谏道:“秦人多诈,恐怕是计。请元帅勿急于追赶!”赵括不听,急追10余里,直至秦军大营。

王贲、王陵绕营而走,秦营不开。赵括传令,一齐攻打,定要攻破秦营。连打数日,无奈秦营坚固,秦军亦顽强坚守,赵军死伤累累,秦营竟丝毫未损,稳如泰山。

赵括急派人调后军,移营齐进。正在此时,只见赵将苏射飞骑来报:“后营被秦将胡伤引兵杀出阻断,不得前来!”

赵括不禁怒火中烧道:“胡伤如此无礼,吾当亲往讨之!”

赵括派人再探听秦军行动,回报道“秦军西路军马甚多,东路无人。”赵括遂命令大军向东进攻。

行不上二三里,大将蒙骜率军从斜刺里杀出,大叫:“赵括小儿,你中了我武安君之计,还不下马投降!”

赵括大怒,挺戟欲战蒙骜,偏将王容说道:“无须劳驾元帅,让我前往建功!”王。

容便接住蒙骜厮杀。

正在双方击战之际,王翦大军又至,与蒙骜合兵一处,共杀赵兵,赵兵尸横遍野。

赵括见秦军勇猛,无力应敌,乃鸣金收军,就近择水草处安营。冯亭又谏道:

“我军虽一时失利,但元气尚存。倘与秦军力战,或许还能冲出重围,回到大营。若在此扎营,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请元帅三思!”赵括固执己见,命士兵筑起高垒,坚壁自守,一面派人飞奏赵王求援,一面催取后队粮饷。但粮道已被司马梗引兵截断。白起大军遮其前,胡伤、蒙骜等大军截其后,秦军每日传武安君将令,招赵括投降。赵括此时方知白起真在军中,吓得魂不附体。

武安君捷报传到秦王那里,知赵军数十万人马被围在长平,乃亲自来到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命令当地凡年满15以上的男丁,皆须从军,以补充秦军之不足。同时让各路人马,配合主力行动,断绝赵军粮道,使赵军后继无援。

赵军被秦军围困了46日,军中粮草断绝,士兵自相残杀以食,赵括屡禁不止。

赵括见援军不继,再这样下去,无需秦军动手,自己就会消耗殆尽。与其坐以待毙,何如拼死突围,或许有一线希望。赵括乃把军队分为四队:傅豹一队向东,苏射一队向西,冯亭一队向南,王容一队向北。吩咐四队一齐鸣鼓,夺路杀出。如一路打通,赵括便招引其他三路随后跟走。哪知,白起早到料到赵括有此计,吩咐四面八方预埋弓箭手,凡见赵营中冲出来者,一律射杀。故而四队兵马冲突三四次,都毫无结果。赵括无奈,只好下令停止突围。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一月之内,赵军士卒残杀相食者不计其数。赵括不胜其愤,乃精选身强力壮者5000人,号称敢死队,。

皆穿重型铠甲,乘坐骏马。赵括握戟一马当先,傅豹、王容紧随其后,企图孤注一掷,冒死突围。王翦、蒙骜二将见状,率军前往迎战。大战30余合,赵括力不从心,忙虚晃一戟,掉转马头,向赵营奔去。不料马失前蹄,自己亦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秦。

兵见状,一。齐射箭,赵括霎时乱箭穿身,一代“ 纸上名将”,就这样丧命在太行山下。

赵军群龙无首,傅豹、王容亦相继战死,赵军大乱。苏射引冯亭共走,冯亭道:

“我数谏赵括而不从,今至于此,天意亡我。又何逃乎?”乃自刎而死。只有苏射,乘混乱之时,硬是杀开一杀血路,向北投靠胡地去了。

白起见赵军已无力抵抗,乃在高地上竖起一面招降旗,赵军见旗,弃甲丢兵,跪拜三呼“万岁!”白起招降了赵兵,乃使人割下赵括之首,往赵营招抚。此时赵营中士卒尚有20余万,见主帅被杀,纷纷投降,一时间,甲胄器械堆积如山,营中辎重悉为秦有。白起与王酡计议道:“前不久我军拔野王,上党在我掌握中,此地军民不愿降秦,而愿归赵。今赵卒先后投降者,总计将近40余万,倘一旦哗变,准何处之?”

白起乃下令将降卒分为10营,使10将分别看管,配以秦军20万。同时向赵降卒赐以牛酒,声言:“明日武安君将筛选赵军,凡上等精锐能战者,给以器械,带回秦国,听从征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遣回赵国。”赵军大喜。是夜,武安君密传一令于10将:“起更时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凡首无白布者,即为赵卒,当尽杀之。”

秦兵奉令,杀首无白巾者,降卒既没器械又没准备,只好束手受戮。有逃出来的,又有蒙骜、王翦等引军巡逻,见了就砍。40万赵军,一夜俱尽。血流成河,杨谷(当地的一条河)之水皆变为丹色,改名为丹水。武安君命收取赵卒头颅,聚于秦营之前,谓之头颅山。通计长平之战,连同王龄先前投降士卒,前后斩赵卒约45万人,只存年少者240人未杀,放归邯郸,使宣扬秦国之威。

赵王初闻赵括捷报,心中大喜。再后闻赵军困于长平,还没有来得及派军救援,赵括已战死,40万赵军全部降秦,被白起一夜坑杀 ,只放240人还赵。赵王大惊失色。群臣哀叹异常。一时间,邯郸城里一片哭声几天几夜不绝。惟赵括之母不哭,自言:“自托为将时,我已知道他必败无疑,难以生还了。”赵王因括母有言在先,没有受到牵连,反赐粮食绸缎以安慰她。又派人到老将廉颇家致歉感谢,表示悔不当初。

赵国还沉浸在悲伤惊恐之中时,边吏又报:“秦王攻下上党,17城尽皆降秦。

今武安君亲率大军前来,声言直逼邯郸。”赵王急召集群臣,问道:“谁能为寡人退秦兵?”群臣面面相觑,无以应对。

平原君回家,遍问门客,门客也无人能应,恰好苏代此时亦在平原君门下为舍人,闻知此事,乃对平原君说道:“代若至咸阳,必能止秦兵不攻赵。”平原询问对策,苏代乃将自己的详细计划相告,平原君赞同苏代的计划,便告知赵王,赵王也认为可以,于是厚赐金币于苏代,让他前往秦国活动。

苏代连夜兼程,迅速到达咸阳。往见范雎,范雎揖之上坐,问道:“先生为何而来?”

“为君而来。”苏代回道。

范雎心里非常纳闷,不知对方何出此言。既然对方千里迢迢而来,定有其根由,我不妨问他个究竟,乃问道:

“苏先生何以教我?”

“武安君已杀马服子乎?”苏代问道。

“是的。”范雎道。

“今日欲围邯郸乎?”苏代又问。

“是的。”范雎回答。

“武安君用兵如神,身为秦将,攻夺70余城,斩首近百万,虽伊尹、吕望之功。

也不过如此。现在又乘胜围攻邯郸,邯郸必破,赵必亡矣!赵亡,则秦成帝业,秦成帝业,则武安君为头等功臣,如伊尹之于汤,吕望之于周。君虽然权势很高,但只能甘于其下。”苏代抓住范雎的心理,说道。

范雎一听,不觉一怔,乃倾身向前问道:“以先生之意,我该如何是好?”

苏代不急不忙,继续回答道:“君不如允许韩、赵割地以求和于秦。韩、赵割地,则为君之功劳,又解除武安君之兵权,如此一来,在秦国,谁也不能跟你相比,你的地位,稳如泰山了。”

范睢心中大喜,盛宴款待苏代。到了第二天,即对秦王说道:“秦兵在外征战已久,兵疲力尽,宜休养一段时间。现在不如使人晓谕韩、赵,命其割地以求和。”

秦王道:“既如此,那就劳烦相国办理此事。”

范雎于是赠给苏代大量金帛,使往说韩、赵。韩、赵二王惧秦,巴不得割地求和,所以苏代此行非常成功。韩许割垣雍一城( 在今河南原阳境内),赵许割六城,并各遣使求和于秦。秦王初嫌韩只一城太少,韩使者说:“上党17县,都是韩国的土地,如今都归秦有。”秦王当然非常高兴地接纳了。同时下诏将白起召回。

功高糟忌 赐剑自刎

正当白起连战皆捷,乘长平胜利之势,挺进邯郸,欲扫平赵国,为秦国再立新功之时,忽闻班师之诏。初还不信,待接到诏书,方知是真。白起初怨秦王不知时势,不想退师,但君命难违,白起不得不班师回国。待后来得知班师乃是范雎的馊主意,便怒不可遏,说道:“赵自长平大败,人心已摇,邯郸城中一夜十惊,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若一鼓作气,长驱直入,最多不过一个月,邯郸城指日可破。可惜应侯(范雎)不知时势,主张班师,机会丧失,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此话传到秦王耳中,秦王懊丧不已道:“白起既知邯郸可拔,何不早奏?乃再次任命白起为将,欲使其重新伐赵。白起此时因病在身,一时难以痊愈,故不能承命。

秦王无奈,便命大将王陵率10万秦军伐赵,往攻邯郸城。”

赵王自长平大战惨败后,敲响了警钟。他吸取往日的教训,再次启用老将廉颇,使廉颇为将,负责邯郸城的守卫工作,抵御秦军。廉颇从各地迅速招募新兵,严加训练,又以全部家财训练了一~批敢死队员。这些敢死队员常常乘夜下城偷袭秦营,秦军疲于应付,屡吃败仗。

情况传到咸阳,秦王见王陵难以迅速攻占邯郸城,想让白起往代王陵。虽然白起病已经好,但不主张现在攻城,奏道:“邯郸此时实不易攻也。前者赵军长平大败之后,百姓震恐不宁,如再接再厉,乘胜往攻,让赵国攻也不是,守也不是,用不了多久,即可拿下邯郸。今二岁有余,其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双兼老将廉颇,老谋深算,非赵括可比。再者,诸侯见秦刚刚许赵割地求和,今又复攻之,会认为秦不可信,必将合纵,而来救赵,我看秦取胜恐怕是很难的。”

秦王不听,强令其行,白起坚辞不受。秦王复使范雎往请,武安君因恨范雎前阻其功,拒见范雎。范雎吃了个闭门羹。

范雎回来复命,秦王问范雎:“武安君真的病了吗?”

范雎道:“是否病了不知道,然武安君不肯前往攻打,其志已坚。'

秦王听了,命范雎斥责白起说:”以前楚国地方千里,兵士百万,你率领数万秦军入楚,攻破鄢、郢、迫楚迁都,东至,东徙而不敢西向,那是何等的英勇啊。秦和韩魏在伊阙交战,你所将之兵不及韩魏的一半,却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櫓,斩首24万,使韩魏至今都称藩臣服,你功不可没。如今赵国之军在长平之战中已死了十之七八,国内空虚,而我军人数几倍于赵,你过去能以少击众,取胜如神,何况现在以强击弱,以众击寡呢?“

白起说:”那时楚国恃其国大,政治不理,而群臣又互相妒嫉,内部矛盾重重,良臣受斥,小人受用,百姓离心。城池不修。在既无良臣,又无守备的情况下,我才能引兵深人,大胜建功。伊阙之战时,韩魏面和心离,都想避兵锋保实力,所以我得以设疑兵,以待韩军,集中兵力对付魏军。韩魏相继败溃,乘胜逐北,因此建功。这些功勋的建立,皆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所造成,自然而然,何神之有?秦破赵军于长平后,没有乘胜消灭赵国,却让赵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更何况现在赵国已经君臣一心,上下同力,众志成城。今若伐赵,赵必固守;挑战其军,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未必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与其动用国家财力、物力,打一场毫无把握的战争,何如就此休兵罢战,等待下一次机会,再作打算。

秦昭王怎么劝说,白起就是不肯受命。

秦王见白起如此抗拒王命,很不高兴,说道:“白起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他自以为秦国别无良将,非他莫属。昔长平之胜,初用兵者王乾也,王龅难道不如他吗?

寡人之所以这样三番五次请他,是看在他曾有国于功。他既然不愿出征,我们也不必再请他,就让王龀去好了。”

于是秦王又增兵10万,命王龄往代王陵。王陵归国,秦军免其官。

王乾率军围攻邯郸,5个月不能拔之。武安君白起闻之,对客人说:“我早就预言邯郸不易攻下,秦王不听我言,现在又怎么样呢?

有人将白起的话泄漏给范雎,范雎又报告秦王。秦王听后,非常恼怒。亲自面见白起,强行要白起挂帅出征,并强调:”如君不行,寡人恨君,后果不堪设想。“性格耿直的白起见秦王动怒,依然坚持己见,不愿出征。他对秦王说:”我知道这次出征,无功也不会受罪,如果不出征,无罪也要受诛。但我宁肯伏罪受诛,也不愿为辱军之将。'

秦王无奈,只得另作他计。

秦王将白起免职革官,并命令其迁居阴密(今宁夏固原),因为生病,暂时未行。

秦王既贬白起,复发精兵5万,令范雎的恩人郑安平为将,往助王齙,下决心攻下邯郸。赵王听说秦国又增加兵力来攻邯郸,心存畏惧,乃遣使分路求救于诸侯。

平原君赵胜说:“魏国是我的亲家,平素与赵国亲善,魏国肯定会来相救。楚国大而距离远,除非用’合纵‘游说之,否则楚救兵难来,我当亲往游说。”

于是,平原君在其门下食客中,想找文武兼备者20人同往,不料三千门客中,选来选去,只得19人,不足20之数。平原君叹道:“我养门客数十年,竟然选不出20位文武兼备之土?话刚落地,但见门客中有一人站出,自荐道:”像我这样的人,不知可以充数乎?“平原君问其姓名,对道:”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在君门下当食客三年矣。“

平原君笑道:”贤士处世,犹如锥之处于囊中,其颖立露。今先生在胜门下三年,胜未有所闻,难道是先生文武一无所长 乎?“毛遂道:”以前没机会展示,今日臣请处于囊中。假使早处囊中,臣将尽脱而出,岂特露颖而已。'

平原君见毛遂言辞非凡,便让他凑足20人之数。当天率众贤士离开赵国,往陈都(时楚都于陈)进发。

来到陈,先拜见于春申君黄歇。黄歇平素与平原君交厚,便替平原君向楚考烈王求情。平原君黎明入朝,相见礼毕,楚王与平原君坐于殿上,毛遂与19人等均立于阶下。平原君陈述联合退秦的策略。

楚怀王道:“’合纵‘之事,最先发起者是赵国,后来因受张仪游说,’合纵‘之事渐渐淡弱。起初楚王为”纵约长’,攻秦未成功;后齐滑王复为‘纵约长’,因齐滑王想做霸主,诸侯遂背叛了他。由于上述原因,至今列国忌谈‘合纵’,此事说来话长,三言三语难以说清。“

平原君说:”自苏秦倡议‘合纵’,六国约为兄弟,在洹水会盟,共抗强秦,将秦兵遏止在函谷关以西15年,其后齐、魏受犀首(公孙衍)之欺,与秦国结好共同伐赵,怀王受张仪之欺,与秦共同伐齐,故而‘纵’约渐解。假使齐、魏、楚三国坚守洹水之誓,不受秦欺,秦国又能将六国怎样呢?齐媛王名为‘合纵' ,实欲兼并他国,争做霸主,是以诸侯背之,这难道是’合纵‘之错吗?“楚王道:”今日之势,秦强而列国俱强,各扫门前雪,安能有所作为?“平原君说:”秦国虽弱,分制六国则不足;六国虽弱,团结起来,合制秦则有余。

若各图自保,不思相救,一强一弱,秦国就可各个击破,全皆不保!“楚王又道:”秦兵一出而拔上党17城,坑赵卒40余万,合韩、赵二国之力,却战胜不了一一个白起。今又进逼邯郸,楚国僻远,即便出兵,能解决问题吗?“平原君道:”赵王任用赵括,致有长平之败。今王陵、王齙20余万之众,屯于邯郸城下,三年有余,却不能损赵之分毫。若救兵一集,必大挫秦军,从而换来数年之安也。“

楚王道:”秦新通好于楚,我要发兵救赵,秦必迁怒于楚,是代赵而受怨也。“平原君说:”秦之通好于楚者,是欲专心解决三晋问题。三晋既亡,楚国能免除秦国的进攻吗?“

楚王因有畏秦之心,虽然觉得平原君讲得在理,但也没作最后打算。毛遂在阶下顾视日晷,见已当午,乃按剑沿阶而上,谓平原君道:”’合纵‘之利害,两言可决。

今自日出入朝,到现在还没有决定下来,这是为何?“楚王怒问道:”他是何人?“

平原君道:”此臣之门客毛遂。'

楚王道:“寡人与平原君议事,你为何在此插言?”当下将毛遂赶走。

毛遂向前,按剑而言道:“’合纵‘乃天下大事,天下人皆得议之!平原君在此,不用你呵叱!”

楚王态度稍缓,问道:“你有何言,请讲出来。'

毛遂道:”楚地五千余里,自武、文称王,发展到现在,号为盟主。一旦秦人崛起,数败楚兵,怀王囚死。白起竖子,接连攻占鄢、郢,被逼迁都。此百世之怨,三尺童子犹以为羞,大王难道忘记了吗?今日’合纵‘之议,是为楚而不是为赵国也,大王难道不想趁此以雪前耻吗?“

楚王道:”有道理。“

毛遂道:”大王之意已决乎?“

楚王道:”寡人意已决。“

于是歃血为盟,推楚王为纵约长。

楚王既许”合纵“,即命春申君黄歇率8万人救赵。平原君归国,叹道:”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鉴别人才多年,今失之于毛先生,自今之后胜不再鉴别天下人才矣。'

自此平原君以毛遂为上宾,凡事都向毛遂征询意见。

说话间魏王遣大将晋鄙率兵10万救赵。秦王闻诸侯救兵将至,亲至邯郸督:

战。使人谓魏王道:“秦攻邯郸,指日可下。诸侯有敢救之者,秦国就先进攻他!”

魏王摄于秦国力量强大,遣使者追上晋鄙军,让暂停救赵,就地待命。晋鄙乃屯军于邺下。春申君见魏军不进,亦屯兵于武关,观望不进。

这时,邯郸城士兵翘首企盼诸侯救兵。眼看秦兵猛烈进攻,城中军民筋疲力竭,许多人提出了投降。赵王心急如焚。这时,有个叫李同的舍人对平原君说:“邯郸百姓日夜守城,而您却在家里安享富贵,长此下去,没人愿守此城。您若能令夫人以下所有之人,编于行伍之中,为守城尽绵帛之力,再将家中所有财帛,发给将士,将士在危困艰苦之际,易于感恩,重赏之下,拒秦必竭尽全力。”

平原君从其计,拿出自家财产,募得敢死队员3000人,由李同带领出城,乘夜袭营,杀秦兵千余人。王齙大惊,不得不退兵30里下寨。城中人心稍定。李同因伤而亡,平原君恸哭不已,命厚葬李同。

再说信陵君无忌见魏王惧秦,不会发令救赵,乃令人窃得虎符,连夜来到邺下,见过晋鄙,说道:“大王因将军长期在外,体恤将军之苦,特遣无忌前来代劳。”说罢,使随从朱亥捧虎符交与晋鄙验证。

晋鄙接符在手,不禁产生怀疑,想道:“魏王以10万之众托我,我虽愚陋,但没有打败仗。今魏王无尺寸之书,而公子只是手捧虎符前来,代将此事,岂可轻信?”

乃对信陵君说道:“公子暂请消停几日,待某把军伍造成册籍,明白交付,如何?”

信陵君道:“邯郸形势垂危,应立即赴救,岂能耽搁时刻?”

晋鄙道:“实不相瞒,此军机大事,我不敢私作主张,还需再次请示,方敢交军。'

说犹未毕,朱亥大声喝叱道:”元帅不奉王命,便是反叛了!“晋鄙刚回问道:

”你是何人?“只见朱亥袖中出铁锤,重40斤, 向晋鄙当头一击,晋鄙一命呜呼。

信陵君握符,命令各将领道:”魏王有命,使我代晋鄙将军救赵,晋鄙违抗命令,今已诛死。三军安心听命,不得妄动!“营中肃然。

等到卫庆到达时,信陵君已杀晋鄙,统帅魏军了。卫庆见信陵君救赵之志已决,便想辞去。信陵君道:”君已至此,看我破秦之后,请回报魏王也。“卫庆无奈,就先设法密报魏王,自己遂留在军中。

信陵君首先赏赐三军,下令:”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父母;有疾病者,留下就医。“裁汰了十分之二的军队,得精兵8万人,整齐队伍,申明军法。一切准备完成之后,信陵君乃亲率宾客,身先士卒,猛攻秦营。

王龄面对突然而至的魏兵,仓促应战。魏兵奋勇向前,平原君亦开城接应,里应外合,一场厮杀。王齙折兵一半,向汾水大营奔去。秦王见败局已定,乃下令秦。

军解围而去。郑安平以2万人扎营于邯郸东门,为魏兵所阻,不能撤回。无奈之下,他想起自己原是魏人,遂投降魏军。春申君所率之楚军,见邯郸之围已解,秦师已退,率军返回楚国。韩王见秦师已退,也乘机收取上党之地。

秦军丧师失地,损兵折将,秦王心中郁闷,乃迁怒于白起。遂命白起马上出发,不得留在咸阳城中。白起接到王命,叹道:”范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我为秦攻下70余城,故当烹矣!”于是带病出城,至于杜邮这个地方,暂歇以待行李。

范雎对秦王说道:“白起此行,肯定心存积怨。其托病非真,一旦被他国任命,肯定是秦的祸患。”秦王一惊,马上派人赐利剑一把, 命白起自裁。

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