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白居易

白居易(诗王)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传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县境)。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又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做了许多有益于当地人民的好事。在仕途生涯的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辞官,闲居洛阳,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与白公堤

有一年,杭州大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都干得裂开了口,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求县太爷,放西湖水灌溉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们,只知道整天在西湖河畔寻欢作乐,对此不管不顾。

这一天,又有很多百姓赶到衙门,要求县太爷放西湖水救助农田。县太爷怒气冲冲地走到衙门口,对百姓说:“你们这些愚民,谁敢再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湖里的龙王在哪栖息呀!”

这时,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走出人群,反问县太爷道:“龙王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县太爷一听,气呼呼地说:“你们这些愚民,谁敢再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茭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菱茭与稻米相比,哪一个重要?”

县太爷一听,气急败坏地说:“你们这些愚民,谁敢再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县太爷是想说对自己的官运不利,但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加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重要?假如没有老百姓种稻谷供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见这位老汉说地句句有理,都高兴得回应说:“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县太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你是什么人?竟胆敢当众顶撞本大老爷,煽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是谁,我是白居易!”

县太爷一听,原来是新上任的刺史大人到了。这老头儿,听说当今皇上也忌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赔笑说道:“原来是新任刺史白大人到了,下官有失远迎,望乞恕罪。请到衙内休息!”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写的关心百姓疾苦的诗篇,都说:“白大人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的西湖水,就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像喝了甘露一般,“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潺潺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的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于老百姓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够灌溉多少顷田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心设计了这个工程,而感动得热泪滚滚。大家纷纷议论说,这位大老爷真是好呀,要为他向朝廷请功。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阻止,还沉痛地做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期间,对这浅湖水管理得特别严格。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就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禀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老百姓的西湖,你怎可一人独占?现罚你开田一百亩。”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知道刺史说一不二,只好派人挖了一百亩湖泥。

还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

“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积聚起来,再无法造福百姓,那怎么行呢?就罚你补种十株树吧!”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治理得山青水绿,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他们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钉,偷偷地把他写的妁《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发。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别的地方去做官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手下佣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好箱子,准备带走,白居易看见了,说:“把它放到库里去吧,留着今后治理西湖用!”白居易把别人送给他的绫罗绸缎分给了杭州的百姓。

杭州的百姓听到白居易要离开的消息,心里都非常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有听到开锣喝道的声音,没有看到抬着满箱金银绸缎的队伍,只看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走来,后面有两个佣人抬着两块天竺石。他一路走,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许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在杭州三年,惭愧没有什么政绩,只不过是未脱诗人的气质,做了十多首诗歌,临行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恐怕这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老百姓一直亲切地称他为“白舍人”。有的人把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抄了他的诗贴在墙上。以至于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改叫“白公堤”,以纪念这位诗人!

历史笔记

白居易生活的岁月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中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但无论环境如何,白居易都有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心。从“白公堤”的传说中,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一颗令人敬仰的爱民之心。

长安米贵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传说他在十六岁时,作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言律诗,其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其无限的生命力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到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地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知道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自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是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请顾况指点。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凭藉自己的聪明才学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才不过二十五岁。

历史笔记

白居易少年成名,靠的是自己的惊世才华,当他的名字遭到戏弄的时候,他并没有灰心急躁而是拿出自己的诗集让顾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