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保保

王保保(元朝将领)

天下奇男

王保保简介

王保保生平:王保保(?~1375),本姓王,小字保保。其家世居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父亲为北方汉人-,母亲为畏兀儿人,由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赐名为扩廓帖木儿。元末著名将领。他参与了元朝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活动,曾立下大功。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回到漠北之后,王保保成为北元政权的支柱。

历史评价: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的斗争加速了元朝的灭亡,但在面临明军的攻势却依旧忠心耿耿,堪称元末名将。他连续败于徐达之手,不一定是自己的指挥水平不如后者,更多是因为明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故。面对元政权腐败不堪、明政权朝气蓬勃的时代大势,奇男子王保保也无能为力。但是他在屡战屡败之余,仍能够毫不气馁,最终总结经验教训,一举击败明朝第一名将徐达。这不仅洗刷了自身多年的耻辱,也为元政权延长了数十年时间。

王保保大事记

1352年 随养父察罕帖木儿投身军旅。

1362年 继承养父的军队。

1365年 被封河南王,总领天下兵马。

1368年 在大同被徐达击败,元朝灭亡。

1370年 在沈儿峪口再败于徐达之手。

1372年 于岭北大败徐达。

1375年 去世。

人物关系

王保保传记

少年领军 转战北方

太尉

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地位十分崇高。

王保保是一名混血儿,他的父亲是汉族人,母亲是畏兀儿人,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王保保后来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顺帝遂赐他改名为扩廓帖木儿。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察罕帖木儿于至正十二年(1352)组织军队,镇压农民军,王保保也投身其中。察罕帖木儿在数年间转战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击败了刘福通的红巾军,几乎平定了北方地区,累官至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中丞。至正二十二年,察罕帖木儿在围攻益都(今山东青州)时被叛将田丰、王士诚刺死。王保保在军中将士的拥护下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朝廷也下令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尉 、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总其父兵”。王保保在攻打益都城时,采取地道的形式,在攻下益都城之后攻打莒州(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平定了山东。此役过后他的名声大振,受到了朝廷的倚重。

▲察罕帖木儿(?~1362),元末将领

▲孛罗帖木儿(?~1365),元末将领

王保保平定北方后,便陷入了元军将领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从此无力自拔。察罕帖木儿在世时,曾与驻守大同(今山西大同)的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发生冲突,二人为了争夺陕西、河北两省的地盘,多次兵戎相见,元顺帝也无法调停。察罕帖木儿被刺杀后,孛罗帖木儿乘机侵占了他的防地,王保保对此无法容忍,于是内讧再起。与此同时,大都城内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和自己的儿子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也正斗得不可开交。爱猷识理达腊太子拉拢了王保保做外援,元顺帝则立即向孛罗贴木示好,两派人马开展了数次斗争。至元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大都(今 北京),太子逃到了太原(今山西太原)王保保的地盘。第二年,太子在王保保军中宣布调岭北、甘肃、辽阳、陕西各地军队,共同征讨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战事不利,在大都城中酗酒杀人,喜怒无常。这引起了元顺帝的强烈不满,派人将他刺死。随后,王保保领大军护送太子回到大都,被封为太傅、左丞相。朝廷还封其为河南王,总领天下兵马,代皇太子亲征,负责镇压南方的起义军。

由于王保保并非世代的蒙古贵族出身,资历和名望都不够,关中有名的四位将领李思齐、脱列伯、孔兴、张思道在当时为与王保保的养父地位相当的人物,所以极其不甘心在王保保下行事。至正二十六年,王保保调动各处兵马出发南征,上述四人均不听调遣,王保保长叹道:“我总领天下的兵马,但是手下的将领却不听命令,这让我怎么去打仗?”于是他让自己的弟弟脱因帖木儿分兵防备朱元璋,自己则率军前去攻打李思齐等人。双方混战一年有余,难分胜负。元顺帝此时也逐渐对王保保产生猜疑。于至正二十八年下令削去了王保保的所有官职,并命诸将合力攻打他。王保保的部下貊高、关保也先后背叛,王保保被迫交出了兵权。有趣的是,朱元璋听说王保保被元顺帝围剿的时候,立即遣使招降,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王保保将使者杀死,表明了绝不背叛元朝的决心。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亲赴河南,祭祀察罕帖木儿,并派人为其守墓。可惜这些意在笼络王保保的怀疑策略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

大厦将倾 独木难撑

元朝统治者内部的激烈斗争,为南方的朱元璋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没有了元朝军队的压力,使他能够从容地巩固、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步击败两个对手——张士诚与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水战,大获全胜。陈友谅中箭身亡,其子陈理于次年宣布投降朱元璋。到正正二十七年,徐达率军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被俘,至此朱元璋完成了对江南的统一。

为了早日灭亡元王朝,统一全国,朱元璋马不停蹄,随后制定了北伐的战略:先攻取山东,其次进攻河南,再次攻占陕西潼关,一步步翦除元朝中央政府的羽翼,最后再进军大都。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由淮河进入大运河,北取中原。战事进展得十分顺利,元朝益都守将魏赛因不花投降,大军占领山东。随后大军沿黄河进入河南,王保保的弟弟脱因帖木儿在洛水北岸被击败逃走,元朝梁王阿鲁台(察罕帖木儿的父亲,王保保的外公)投降;大军直捣潼关,兵发华州(今陕西华县),李思齐等人闻风而逃。徐达、常遇春一路都基本避开了王保保的地盘——山西。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正式宣布即皇帝位,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当年七月,徐达率军领兵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州区),直逼大都(今北京)。原本大都城防坚固,王保保也正率军赶来救援,大都之战本可以坚持一年以上。但是元顺帝早已吓得六神无主,于七月底率领太子、后妃、百官逃出城外。仓皇出逃的元顺帝此时才想起王保保的好处,封他为梁王,命其率军克复大都。徐达则想出一条妙计,乘王保保率军攻打大都之时,与常遇春兵分两路前去袭击太原,王保保得知后火速率部回救。双方在太原城下相遇,明军以精兵夜袭元军,并以王保保的部将豁鼻马为内应。王保保被迫逃亡,身边仅有18人相随,明军乘势攻取山西。此后王保保继续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与明军作战。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西征王保保;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北伐元顺帝。王保保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北)与徐达交战最后大败,抱着一根木头渡过了黄河,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原。而元顺帝于四月病死应昌(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元昭宗(元政权退出中原之后还在漠北残存了一段时间,史称北元)。五月,李文忠攻破应昌,元昭宗逃亡至和林(今蒙古国中部哈拉和林),与王保保会和。

▲李文忠(1339~1384),明朝开国元勋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

大败徐达 洗刷耻辱

虽然退至塞外漠北,但是元政权及王保保的实力并没有消耗殆尽,元军趁明军后撤之机,四面出击,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到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并不断骚扰长城沿线。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再度派遣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携麾下李文忠、冯胜、蓝玉、傅友德等名将率领15万大军出击,准备彻底消灭元朝势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冷静地分析局面,自知无论是士兵数量还是战斗力方面都无法与徐达相提并论,于是决定以小股兵力诱敌深入,主力以逸待劳,伏击对手。他与元将贺宗哲商议好,在岭北(元朝行政区划名,治所在和林,包括今西伯利亚中部及蒙古国大部)地区设下埋伏,自己不断出兵与明军接触,却故意战败,将明军一步步带入圈套。五月,徐达追击王保保来到岭北山区,此时贺宗哲的军队突然杀出,明军没有防备,死伤惨重。之后王保保与贺宗哲兵合一处,准备一举歼灭徐达的大军。好在徐达保持了冷静,沉着地指挥全军撤退,这才挡住了王保保数十次进攻,活着回到了中原。这次大战明军损失极大。明军在遭受损失后的很长的时间里不敢再次作战,而王保保凭借此次胜利,顺利洗刷耻辱,使北方政权转危为安。洪武八年,王保保死于阿尔泰山的哈喇那海(今哈腊湖)。

朱元璋对王保保十分欣赏,曾多次派人去劝降,但都被其拒绝了。他曾感叹道:“天下统一,但是却有三件大事未了:一是传国玉玺不知下落;二是不能生擒王保保;三是元朝太子毫无音信。”有一次大宴群臣,朱元璋问手下的将领:“大家觉得谁是天下间的奇男子?”众人都回答道:“常遇春只率领不过一万人马,就能够横行无敌,他堪称天下的奇男子。”朱元璋笑着说:“常遇春虽然是人中豪杰,但是他成了我的臣子。我想尽办法,却不能令王保保臣服于我,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常遇春是明初第二名将,仅次于徐达,但在朱元璋心中尚不及王保保,由此可见王保保的威名显赫,以及王保保在当时的地位十分高崇,百姓也十分敬佩他。

▲湖南邵阳蓝玉雕像

▲傅友德(?~1394),明朝开国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