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灵州、永乐之战

灵州、永乐之战(宋夏战略形势转变)

灵州、永乐之战简介

灵州、永乐之战: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发30万大军,五路出师,大举进攻西夏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区的作战。此战,宋五路大军无主帅,缺乏统一指挥,长途

灵州、永乐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082 年

参战方:宋军、西夏军

战场: 灵州城、永乐城

主要将帅:章粢、元昊

战争回放

宋夏和约订立之后,双方之间虽未爆发大规模战争,但是边境纠纷和冲突却一直不断。

一、元昊骄奢扰民

宋治平元年(1064, 西夏拱化二年),西夏侵扰宋秦、凤等州。

长年以来,西夏军组织军队,侵犯疆陲,扰乱人民,威胁住在边疆的人们,破坏猎户的住所,使百姓流离失所,没有安宁的日子。

宋廷为此屡次下诏责备西夏。夏朝根本没理睬宋朝的指责,依然固我。随着双方冲突的不断发展,又演变成大规模的战争。

随着对抗辽朝战争的胜利和个人势力的增长,元昊志得意满,逐渐陷入骄奢淫逸的泥潭之中。

他不止一次的说: “联乃天子,老天都在帮助朕。”

他大兴土木,在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县境内)修筑宏伟壮丽的宫苑,作为游玩的场所。在兴庆府城内修建避暑宫,亭榭台池,逶延数里。让他的众多妃子们来游玩避暑。

他还派劳夫数万人,在贺兰山东侧建造离宫,大到数十里之广,台阁高十丈多,每天和妃子们在里边寻欢作乐。

元昊的骄奢淫侈不但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元昊尤其好色,他纳大首领没藏讹庞的妹妹为妃子,并对其生的孩子谅柞疼爱有加;他的另外一个妃子即长子宁令受(即宁凌噶)的母亲野利氏对此甚是嫉妒,决定除掉没藏氏,他指使自己的儿子宁令受潜人人元昊的宫内,没想到突然撞到元昊,宁受令便把元昊给杀了。

二、新帝登位

元昊临死前遗嘱传位从弟威噶尔宁。但是大首领没藏讹庞以外戚身份表示不满,他对满朝文武百官说:“我们夏朝的祖上就有的规定,父死子继,这样朝野内外,文武百官才能信服”。

于是他仗着自已的权势把未满周岁的谅祚送上帝位。由于谅祚年幼,没藏讹庞以母舅身份担任国相,并将女儿许配谅祚,手握重权,专横跋扈。

谅祚随着年龄长大,对讹庞的专权极为不满。他时常愤怒的对身边的太监蜀说:“我必除讹庞,假以时日,必亲政。”

于是,谅祚将他乳母的丈夫高怀正、维昌作为亲信。

这二人倚仗谅祚的宠信,时常参与国事,要不就是老拿出民间的传闻在大殿上传播……谅祚心里特别厌恨他们,决定除去二人。

正好逮着一个机会。高怀正将国库的银两私藏,毛维昌偷偷的将元昊盘龙服藏起来了。

讹庞逮着这个机会,将二人抓住,不仅如此,还下令诛其全家。

谅祚知道了,立即派人对讹庞说:“不可。”

讹庞说:“陛下请勿妇人之仁,此二人必除。”

这样更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谅祚也改变了策略,他与讹庞的媳妇梁氏私通。

梁氏一日跑到大殿上告讹庞谋叛。

谅祚于是以此为由,联合讹庞的政敌漫咩将讹庞及其家族全部处死。

那时地位低于讹庞的,平时也看不惯讹庞的作为的人,趁此机会,也纷纷上面状告讹庞,这样使得谅祚更有借口把讹庞除掉。

谅祚为了感谢梁氏,立其为皇后。

谅祚亲政后,下旨列妻弟梁乙埋为家相,遣其给宋朝上书:“我夏愿从汉仪。”

宋治平四年(1067,西夏拱化五年),谅祚死,儿子秉常继立。

秉常年仅7岁,由母梁太后听政,梁乙成了国相,恢复了权利,梁乙为一个有野心的人,他解除了宗室重臣嵬名浪遇的军权。把军权紧抓在自己的手里。

这样梁氏一家便把持了夏朝国政。

九年之后,秉常亲政,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于是他下令:“ 我朝此后以汉礼代暮仪。”

这一举动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不满。

大臣纷纷上书,认为万万不可。

梁太后趁此发动政变,监禁秉常,致使西夏统治集团的对抗和分裂。

此时西夏内部起了内讧。梁太后欲称帝,他的弟弟梁乙亦想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争夺天下,而秉常旧时部下还是念念不忘秉常,时时准备救出他来,继续亲政。这样削弱了西夏自身的力量,给宋以可乘之机。

与西夏内乱不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有为的宋神宗登基。宋神宗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百余年来宋朝在辽夏虎视眈眈之下,萎靡不振,虽竭力以谋自保,尚有惶惶不可终日之势的时候”,便忧愤不已。所以他发誓要一雪前耻, 大力整军经武,巩固边防,励饬战士。

他在军队前庄严发誓:“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建盖世之功。”

但要制服强大一时的辽朝,并非易事。而西夏则相对人少势弱,较易制服,于是宋神宗即位以后,便积极谋划攻打西夏。

三、纷争再起

在宋神宗即位的那年,宋知青涧城种谔突袭西夏绥州,打了胜仗,破降了西夏的守将嵬名山,获户口1.5万,兵1万人。当时谅祚举兵报复,诱杀宋保安军杨定等人。

谅祚死后,宋朝想拿绥州交换在延州之战时被夏占领的安远、塞门二寨,于是派使者对西夏说:“我朝欲以绥州换安远、塞门二寨。”

西夏说:“我西夏想先得绥州。”

宋绝不允许。

宋见谈不下去了,于是将绥州改名绥德城。

宋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八月,夏军大举攻打环庆路,率领了兵马30万,游骑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城下,造成“陕右大震”。

宋朝并不害怕,宋神宗派韩绛宣抚陕西,攻占夏之哕兀城( 今绥德、米脂西北),大破夏军,然后以兵2万增筑哕兀城。

宋神宗很高兴,赐名嗣武寨,以此作为精进攻陕西北部横山地区的基地,居高临下,威過兴、夏地区。

西夏历来视横山为自己的生命线,因此全力反攻,连陷宋新筑的寨堡。宋进取西夏的计划挫败。在此情况下,宋神宗改变西进策略。

早在熙宁元年,王韶就以其“访采边事”的亲身经历,给宋神宗《平戎策》三篇,他认为可以攻打西夏,想攻西夏,应先收复河湟地区,这样一来西夏则腹背受敌,难以抵抗。

所谓河湟地区(即今甘肃临洮、兰州市至今青海省的乐都与西宁一带及其以南沿洮河的地区),当时在这一带居住着吐蕃族的一些互不统属的部落。这一地区北接西夏右厢。

王安石也认为制服西夏,必先控制河湟地区,把居住在西夏南边的那些吐耆独立部落制服,斩断西夏右臂。

这一建议为宋神宗采纳。

熙宁四年八月,宋命王韶为长官,开始经营河湟地区。

熙宁五年五月,又以古渭寨为通远军,由王韶兼任知军事。

八月,王韶率兵打败那里的吐蕃军队,拓地1200里,招附30余万口。

十月,宋在此地设熙河路,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

次年初,王韶率兵占领河州,继又进军1800里,占领宕、岷、叠、洮等州幅员2000余里的广阔地区,先后招抚蕃族30余万帐……宋斩断西夏右臂的战略企图得以实现,讨伐夏时机也已成熟。

宋元丰四年(1081, 西夏大宅七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秉常失位被囚,宋廷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决意西征。夏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再次爆发。

四、攻打米脂寨

元丰四年七月,宋神宗派兵30万,五路分进,攻打西夏,企图一举将西夏荡平。其具体部署是:王中正率兵6万及民夫6万自河东(今太原)西进;种谔率酈延路5。4万及畿内7将兵3。9万,分成7部向北西进;高遵裕率环庆路兵8。7万及民夫9。 5万北向;刘昌祚泾原路兵5万受高遵裕节制北进;李宪率熙河、秦凤兵自熙河向东北进。同时令吐著大首领董毡率兵3万渡过黄河,攻取凉州,以招引和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宋军的作战计划是:泾原、环庆两路兵先攻打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攻取夏州,再攻环州,然后五路会攻兴州。

宋大举兴师的消息传来,梁太后急忙召群臣共商对策,最终她采纳了诱敌深入的策略。

宋军发起进攻后,种谔率部从绥德出发,攻打米脂寨。

夏派来援军,被种谔击败,夏军大溃。宋军乘胜追击,斩首8000级,接连攻占夏州、石州、银州。但当进至夏州索家平时,由于粮草匮乏,又逢天降大雪,士兵溃散,后来只有3万人归队。

王中正部从鄜州出发,渡无定河,循水北进,沿途均是沙湿地区,兵马多遭陷没,当进抵宥州奈王井时,军粮告急,士兵死亡2万人……刘昌祚率部进至磨脐隘( 灵州南100余里),击败二三万守隘夏兵的反抗,夺取关隘,然后乘胜直进,直抵灵州城下。

高遵裕惟恐刘昌祚胜利了,抢了头功,于是他心里打起了“小九九”。他命他暂缓攻城,等待后续部队抵达。但当高遵裕部赶至灵州城下时,夏军早已做好了防御准备。

宋久攻不克。夏还开了黄河水淹灌宋营,又派兵截断宋军粮道。士兵冻溺饿死者甚多,形势十分危急。宋廷下令撤军,高遵裕部在撤退时被夏兵追击而溃散,只剩残兵1.3万人。

李宪部在攻克兰州古城后,占领龛谷(今甘肃榆中县境),然后在天都山下扎寨。获知前线失利的消息,撤军熙河路。宋军此次大举伐夏,最终以失败告终。

灵州之战后,李宪奏请:“我愿在此率兵,集结主力于泾原一路,讨伐西夏。”

种谔则说:“微臣以为先经营横山,巩固和扩大这一地区, 作为进攻西夏的前进基地为妥。横山亘袤,千里沃壤,人物彪悍,善战多马,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据险隘,足以固守。”

沈括也说:“请城古乌延城,以包横山,使夏人不得绝沙漠。”

元丰五年年七月,宋遣徐禧巡视边防,徐禧对宋廷说:“ 老臣以为,我军应在银、夏、宥3州交界处修建永乐城( 今陕西米脂县西)。”这一建议被宋廷采纳。

徐禧于是发动兵民动工修筑。徐禧留下曲珍率万人守城,自率大军退还米脂。

九月,夏军30万进攻永乐城,大将高永亨十分着急,这人很有头脑,他对徐襜说:“我大宋城小人寡,又无水源,难以防御。”

徐禧不听,率领大军进攻永乐城。

夏军进逼城下,高永亨建议说:“我军可趁夏军立足未稳而击之。”

徐禧又不听,说:“尔等休要多言。”

之后,夏军渡河而前,徐禧又拒绝了“乘其半渡而击”的建议。

夏军安然渡河之后,朝宋军展开猛攻,宋军战败。

夏军把永乐城团团包围,并切断城中水源,宋军战死渴死者大半。

宋廷派沈括、李宪率兵增援永乐城,又为夏军所困。

夏军猛攻,永乐城破,徐禧等战死,将士死伤万余人。夏军进至米脂,炫耀了一番撤回。

统计灵州、永乐之战,宋官军死者60万人,钱粮损失不计其数。

神宗受此沉重打击,锐气消尽,他无力地说道:“朕无意再举兵西伐。”而西夏则向宋展开反击。

元丰六年二月,夏军数10万围攻兰州,宋守将李浩见到这阵势,决定闭城拒守。

部将王文郁于夜间率领敢死队700人缒城而下,各持短刀攻击夏军,夏军溃败 。奔渡黄河,溺死者甚多。

五月,夏军再攻兰州,围城9天后撤回。连续不断的争战,使夏宋双方都筋疲力尽。

夏朝说:“长此以往,也不是好计。”

于是他们派使者来到宋朝,说:“我西夏愿意议和。”

宋神宗也愿意议和,便答应其求和,岁赐悉如其旧。

使者又说:“我西夏要求宋朝归还被宋占领的疆土。”

宋神宗说:“痴心妄想。”

议和谈崩了。

夏于是在元丰七年正月,出动号称80万的大军再攻兰州,急攻十日夜不克,因粮尽溃散而去。

元丰八年正月,宋神宗去世。

元佑元年(1086, 西夏天宅礼定元年)七月,夏主秉常也去世,于是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数年。

到了元佑五年,西夏向宋求和,条件是:“望宋归还兰州和米脂等5寨。”

宋朝说:“可以,但是永乐之战时被俘军士我朝要要回。”

后来,一个大臣说:“兰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关系着熙河一。路的安危,倘若失去了,将会后悔不已。”

因此,宋政府只将米脂、葭芦、浮图、安疆四寨归还西夏。因为划界问题悬而未决,边境战争依旧未能停止。

元佑六年,西夏举兵人侵宋熙河、兰岷、鄜延等路及麟、府二州。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夏军又攻打环州,被知庆州章染击败。

宋绍宗三年(1096, 西夏天佑民宅六年)夏梁太后和国主乾顺亲率号称50万的大军,攻宋廊延路,取宋金明寨,宋守将张谕部下2800人均战死。

四年后,宋将吕惠卿等人主张反攻,攻克宥州,并令诸道进筑堡寨以逼夏。

宋在沿边诸路一共修筑城寨50多座。尤其是平夏城、灵平寨,位置正处葫芦川,是夏兵出入要道,北对兴、灵,西趋天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在筑城之时,宋军便不断遭到夏兵侵扰。

绍圣五年十月,梁太后和乾顺率领夏军40万围攻平夏城,日夜急攻。章粢为一名勇士。他在加强防守的同时,派兵出击,打败夏军,西夏为之震动。这下子西夏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宋在新占领地区建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和天都寨(海原县南)。此地区历来是西边的膏腴之地,耕牧衣食便利,农业根基好。

宋占有这一地区后,使夏宋对峙局势为之一变。宋占了优势。

宋元符二年(1099, 西夏永宅元年)春,夏梁太后死了,夏朝派使者告哀于宋,说:“我西夏国君后悔不已,欲上表谢罪,求复和好。”

西夏还求辽朝帮忙说好话。

宋哲宗终于答应了西夏的求和。

宋徽宗即位以后,双方战事仍然时有发生。

宋政和四年(1114, 西夏贞观十四年),宋派童贯为陕西经略使,总领永兴、郎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军事,童贯继续推行“出寨进筑”的战略,步步进逼,西夏形势更是日益危急。最后西夏被迫央求辽出面请和,于宋重和二年(1119,西夏雍宁五年)年下令全线停战。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至此才告结束。

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与西夏立国初期与宋战争屡战屡胜的情形相比,已大为不同,呈现出胜负交织、有胜有败的特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同宋的争战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渐居下风。探讨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战争毕竟乃交战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就宋夏双方的经济实力、军队数量等各方面情况而言,西夏明显处于劣势,难以进行长期而持久的战争。因此,西夏在同宋的交战中,或可取胜于一时,但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夏国小人少物力不足的劣势便自然会日益显露出来。

其次,元昊后期,随着对宋战争的胜利和个人权势的增长,骄奢自满,逐步陷入了腐化享乐的泥坑之中。在他死后,继位者多为幼主,母后主政,外戚专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为争权夺利而不断发生内乱,大大削弱了西夏的力量。而宋朝方面,由于宋神宗时厉行新法,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使宋的实力有所增强。此消彼长,西夏在同宋的对抗中,自然难免处于下风。

再次,宋夏战争中,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虽然抵不住党项骑兵的冲击,但防守城垣却是其所长。北宋后期,为扼制西夏,采取了“筑寨渐进”的战略,选择险要。建筑堡寨,步步为营,层层进通,此举得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西夏不断丧师失地,处境日益艰难。面对困境,西夏束手无策,举措失当,一反其飘忽无常,惯于野战的优长和传统,也仿效宋朝在沿边一带大事兴建城砦,其结果变成了舍长用短。

最后,随着汉化和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党项民族固有的尚武精神逐渐走向衰落。

西夏统治者的一系列“崇儒”、“尚文”之政,加速了西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有益于西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但在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汉族文化所本有的弊端,给西夏军事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了积极进取精神的衰退,崇实尚武风气的衰落。

总之,这一时期的西夏与前期相比,其固有的优长已消亡殆尽,而国土狭小、经济落后、人力物力不足的劣势又日益显著。因而战略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宋朝的方向转化,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宋朝倾斜。只不过由于宋朝在这时也逐渐走向衰亡,才使得西夏得以维持其偏处一隅的统治。

历史影响

西夏同前期相比,其固有的优长已消亡殆尽,劣势又日益显露。因而战略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宋朝的方面转化。只不过由于宋朝在这时也逐步走向衰亡,才使西夏得以维持其偏处一隅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