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澶州军变

澶州军变(郭威称帝建后周)

澶州军变简介

澶州军变:澶州军变是发生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的一场兵变。公元950年,契丹攻陷饶阳,镇州、邢州告急。十二月,太后派侍中郭威率军北上,大军渡过黄河,驻扎在澶州。一天早上,士兵翻墙进入郭威所住驿馆,拥立郭威登基,即帝位,并将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作为皇袍(此时已有黄袍加身)。澶州军变后,郭威率军返回大梁,后汉君臣出降,后汉灭亡。次年正月,郭威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五代时期进入最后一个朝代。

澶州军变过程分析——

郭威平定关西三叛

后周的开国君主郭威、第二代君主柴荣,是五代最好的两位帝王。他们既为宋朝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又培养出了赵匡胤这位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

郭威,今河北隆尧人。父亲郭简当过晋王属下顺州刺史。藩镇混战中,幽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郭简被杀。郭威少孤,投靠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兵,郭威十八岁应募当牙兵。李继韬背叛晋王,归降后梁。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时,李继韬被杀,其部属均被编入后唐从马直(禁军)。郭威读过书,粗通书算,略知兵法,被擢为侍卫军吏。当时,刘知远是李存勖的侍卫都虞候,对郭威“尤亲爱之”,常为随从。契丹消灭后唐,扶立儿皇帝石敬瑭建立后晋,刘知远在晋阳任河东节度使,郭威成为刘知远亲信。后来契丹又消灭后晋,刘知远在晋阳称帝,郭威有鞍前马后之功。刘知远入汴京,改国号为后汉,拜郭威为枢密副使。刘知远驾崩,次子刘承祐继位为后汉隐帝,郭威以枢密使辅政“主征伐”。李太后(刘知远皇后)称郭威是“吾家故旧”,赞扬他“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新五代史·汉家人传》)。

后汉高祖刘知远于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去世,三月就爆发了关西三叛——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长安军校赵思绾、凤翔巡检使王景崇相勾结发动叛乱,后汉政权面临严峻挑战。朝廷命郭威为统帅,领军平定关西三叛。郭威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县),问策于三朝元老冯道,冯道提醒他“合诸将之兵以攻一城”(《新五代史·李守贞传》)。郭威召集诸将商量,河中(今山西永济)、长安、凤翔,先打哪一个?多数人提出先打长安或凤翔,最后打河中。唯独镇国军(治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扈从珂坚持先打河中。他说,关西三叛的中心不在长安,也不在凤翔,在河中。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是这次叛乱的头子,擒贼先擒王。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河中与陕州、潼关隔河相望,扼控水陆交通,如果先打长安、凤翔,李守贞很容易越过黄河从背后切断后汉军粮道和归路,对后汉军构成极大威胁。郭威采纳扈从珂建议,亲率主力攻打河中。在郭威主持下,从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四月至翌年十二月,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关西三叛被彻底平定,擒杀了关西“三虎”。郭威班师回到汴京,胜而不骄,头脑非常清醒。隐帝刘承祐要重赏他,郭威说,我受命一年才打下河中一城,何功之有!而且,我将兵在外,保卫京师、供应前线,都是朝中大臣们的功劳,皇上要奖,就请奖赏大家吧!隐帝果真“遍赐宰相、枢密、宣徽、三司、侍卫使九人,与威如一”,皆大欢喜(《资治通鉴·后汉纪三》)。在五代各位著名将领中,郭威的胸怀、境界,显然高于其他人。

郭威奉命镇守邺都防辽军

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十月开始,辽军又开始南侵。当时平定关西三叛尚未结束,后汉腾不出手来回击。年底,刚刚平定关西三叛的郭威所率领的后汉大军尚在河中,主动请缨,就地出发,反击辽军。朝廷没有同意,郭威班师回朝。第二年四月,朝廷决定派郭威进驻邺都,总督河北诸将,以抗辽军。侍卫使史弘肇提议郭威仍然兼任枢密使,这样可使“诸军畏服,号令行矣”。中书侍郎苏逢吉反对说:“不宜以外制内。”当时后汉隐帝对郭威还比较信任,采纳了史弘肇的提议,保留郭威枢密使职务,同时任命他为邺都留守兼天雄节度使,河北兵甲钱谷,皆归郭威调遣。郭威既感激隐帝对自己的信任,又对隐帝亲近小人、疏远老臣的行为有些担心。临行前,他很真诚地提醒隐帝刘承祐说:“太后从先帝久,多历天下事,陛下富于春秋,有事宜秉其教而行之。亲近忠直,放远谗邪,善恶之间,所宜明审……至于疆场之事,臣愿竭其愚驽,庶不负驱策。”隐帝刘承祐觉得郭威有教训他的口气,不太高兴,“敛容谢之”(《资治通鉴·后汉纪四》)。

朝廷骤然起波澜

郭威刚刚离开汴京不久,朝廷政局就骤然间起了波澜。其一,“帝左右嬖幸浸用事”;其二,“太后亲戚亦干预朝政”;其三,枢密使杨邠、侍卫使史弘肇也恃权摆威,对隐帝、李太后、佞臣的许多无理要求“屡裁抑之”,方法过于生硬。李太后有位故旧找她,想为儿子谋个军职。掌管禁军的史弘肇不仅没有同意,反而把那个年轻人一刀斩了。有一次杨邠、史弘肇在御前商议事情,隐帝插话说,你们商量仔细点,“勿令人有言”。杨邠生硬地制止隐帝说:“陛下但禁声。”隐帝虽然年轻,但君颜不可冒犯啊!他对这几位执政大臣的“霸道”忍无可忍,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左右佞臣煽动隐帝说:“邠等专恣,终当为乱。”隐帝刘承祐一听就信了。夜里隐隐传来打铁声,隐帝“疑有急兵,达旦不寐”,神经紧张到这种程度,朝廷里还能风平浪静吗?中书侍郎苏逢吉不学无术,贪婪嗜杀,与侍卫使史弘肇矛盾很深。他从旁挑拨,火上浇油。于是,隐帝刘承祐与李业、聂文进、后匡赞、郭允明、刘铢等密谋,决心除掉枢密使杨邠、侍卫使史弘肇等人。他向李太后报告这件事,李太后一听就急了:“这样大的事情你们也能乱来吗?快去把宰相找来商量商量。”李太后的弟弟李业却在一旁插嘴说:“先帝说过,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他们怯懦误人。”李太后说:“不行,还是把宰相叫来商量商量好。”隐帝刘承祐已经失去理智,顶撞母亲道:“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拂衣而出,他简直“疯”了。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丙子日,文武百官都来上早朝,“有甲士数十自广政殿出”,把枢密使杨邠、侍卫使史弘肇、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三位大臣杀于大殿东庑下。接着四处搜捕、追杀杨邠、史弘肇、王章的部属及族人。郭威留在汴京的家属也被杀光,“婴孺无免者”,手段极其残忍。

隐帝刘承祐派近臣孟业带上密诏赴澶州(治今河南清丰),命节度使李洪义杀掉邺都留守郭威、监军王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三位将领。李洪义怎敢下手?他把孟业领去见王殷,王殷把孟业抓起来,从他身上搜出密诏,立即派指挥副使陈光穗送给郭威。郭威把枢密院官吏魏仁浦叫去,把密诏交给他看,问:“怎么办?”魏仁浦回答说:“你虽然是国家重臣,功勋卓著,手握重兵,占据重镇,但一旦被群小诬陷,你想解释也解释不清。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你不能坐以待毙!”隐帝和朝廷的举动,已经把郭威逼到了不得不奋起反击的地步。郭威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向他们通报了汴京事变,告诉大家隐帝送来密诏要杀他,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可以奉诏行事,取我首级,以报天子,我们互不连累!”众将都被隐帝刘承祐的昏庸和朝廷佞臣的无道激怒了,都说:“你一个人怨死刀下有什么用?不如顺众心,拥兵南下,除奸佞,救天下!”十一月十五日,郭威留下养子柴荣在邺都留守,率领大军向汴京进发,“除君侧之恶,共安天下”(《旧五代史·周书·周太祖纪一》)。

隐帝刘承祐听说郭威领兵往汴京而来,派叔父慕容彦超(刘知远同母弟)领兵前去阻击。慕容彦超对隐帝刘承祐说大话:“你明天如果有兴趣,跟我一起到城外,看我怎么杀掉郭威一伙。”李太后制止道:“慎勿轻出!”隐帝不听,出城到了慕容彦超屯兵地七里店(又名七里寨,在今河南开封北二十里)。南、北军在刘子坡(封丘之南、汴郊之北)相遇,郭威派何福进、王彦超、李筠等率骑兵应战。慕容彦超坐骑跌倒,差一点被擒,重新上马后带领十余骑逃往山东兖州,其余将领纷纷向郭威投降。郭威传令军中,此次举兵进汴京,意在清除奸佞恶人,不得伤害隐帝。隐帝仅带数骑从七里店逃回汴京。但参加汴京事变的开封尹刘铢,翻脸不认君,在城头上大声问隐帝刘承祐带去的军队都到哪里去了?并指挥士兵向隐帝刘承祐随从射箭。隐帝刘承祐无法进城,转身逃到城西北赵村,下马进入民家,恰好追兵赶到,隐帝刘承祐“为乱兵所弑”。苏逢吉、阎晋卿、郭允明等事变骨干,均自杀。

郭威的军队进入汴京,情绪失控,与朝廷为敌,大肆抢掠,“通夕烟火四发”。王殷、郭崇威来找郭威说:“不止剽掠,今夕止有空城耳。”郭威下令诸将立即出动,禁止士兵抢掠,“不从则斩之”,到天亮才得以制止。

郭威原想,隐帝已死了,凭自己的威望,后汉大臣们都会对他劝进。太师冯道带领朝廷百官前来迎接郭威。郭威先拜太师,太师“受拜如平时”,对郭威既不劝进,也不奉承。只淡淡说了一句:“侍中此行不易!”郭威一听,有些丧气。他马上清醒过来,“称帝之事,难!”隐帝刘承祐虽然死了,后汉宗室的力量仍不可小视。山西晋阳河东节度使刘崇、河南许州忠武节度使刘信、山东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淮北徐州武宁节度使刘赟是刘知远的侄子(刘崇之子)。如果郭威急于称帝,三镇联合起来打出匡复后汉的旗号,肯定有人响应,这就很难对付。

郭威立即改变策略,带领百官前去拜见李太后,奏称:“军国事殷,请早立嗣君。”郭威率领百官正式奏请武宁节度使刘赟继承大统,并派太师冯道、枢密直学士王度、秘书监赵上交等前往徐州奉迎刘赟。这些人出发后,郭威又率领百官奏报李太后说,皇帝到京尚有时日,国事繁密,“请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从之。

澶州兵变,郭威称帝建后周

这时,恰逢辽军入侵,攻占了河北内丘、饶阳,李太后命郭威统兵反击辽军。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二月一日,郭威从汴京领兵出发,至滑州,停留数日。从徐州西来准备继位的刘赟,遣使前往滑州慰劳将士。将领们私下议论,“我辈屠陷京城,其罪大矣”,一旦刘赟继位,还有我们的活路吗?空气里出现了火药味。郭威继续领兵前往澶州,同时派苏禹珪前往宋州(治今河南商丘)迎接嗣君刘赟。十二月二十日,郭威率军从澶州向北出发,忽然有数千士兵大声呼喊起来:“天子应当由侍中来当,我们早与刘家势不两立!”大家把黄旗撕了,披在郭威身上,高呼万岁,簇拥着郭威向南返回。

朝廷王峻、王殷闻知澶州兵变,叛军正往汴京而来,立即命侍卫马军都指挥郭崇威“将七百骑往拒之”。但郭崇威没有去“拒”郭威,而是直奔宋州陈兵于嗣君刘赟府外,“赟大惊,阖门登楼诘之”。郭崇威回答道:“澶州军变,郭公虑陛下未察,故遣崇威来宿卫,无他也。”护送刘赟的徐州刺史董裔,看出苗头不对,对刘赟说:“外面传说郭威已经称帝,陛下继续前往汴京,大祸即将临头。赶快把护驾指挥使张令超叫来,晓以利害,命他晚上袭击郭崇威,把他的兵夺过来,然后北走晋阳,这是上策!”刘赟犹豫不决。当晚,张令超反被郭崇威争取了过去。郭崇威“迁赟于外馆,杀其心腹董裔、贾贞等数人”。

郭威从澶州返回汴京时,提前“上太后笺,请奉宗庙,事太后为母”,先把李太后哄住。并致书刘赟说,本人眼下为诸军所迫,派去接你的几个人,让冯道先回来,其他几位留下继续奉侍。冯道去向刘赟辞行,刘赟问冯道:“寡人此来所恃者,以公三十年旧相,故无疑耳。今崇威夺吾卫兵,事危矣,公何以为计?”冯道默然不对。

郭威回到汴京,李太后见事已如此,连下两道诰命:(一)“废赟为湘阴公”;(二)“以侍中(郭威)监国”(《资治通鉴·后汉纪四》)。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汉太后下诰”,授监国符宝,郭威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迁李太后居西宫,上尊号昭圣皇太后(《资治通鉴·后周纪一》)。郭威称帝,中原各藩镇多数支持,但后汉宗室势力不服。刘知远的同母弟慕容彦超,以及刘赟在徐州的留守巩廷美先后叛乱,均被平定。刘知远弟、刘赟之父、河东节度使刘崇则勾结辽国,在晋阳称帝,国号北汉,与后周长期交战,未能消灭。

郭威除弊革新

在五代帝王中,郭威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他幼年失怙,长期寄人篱下,这种孤苦经历,是他人生进取的不竭动力。他从一名普通牙兵逐步提升至后汉最高军事长官,经受了长期的军旅历练,因而办事踏实稳妥,善于应对复杂局面。他又亲历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代更替的血雨腥风,成败得失,世事洞明。这一切,都是他称帝后决心革新除弊、治国安民的内在因素。他的主要革新内容有:(一)除苛征。废除“斗余”、“秤耗”等加征名目。禁止进献税赋以外的“羡余物”及奇珍异宝。废除后梁以来实行的耕牛税。郭威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二)罢营田(军阀屯垦),营田农户改隶各州县,住屋、耕牛、农具,均赐给使用者所有。(三)废酷刑。责令废除前朝酷刑条规,非反逆罪不得诛杀亲族及没收家产。(四)任贤能。郭威深知近小人、信谗言、杀功臣危害之烈,故他的用人原则是正直、勤勉、才略。不嫌出身贫寒,不避直言陈辞。他曾下诏:“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其事,勿事辞藻”(《资治通鉴·后周纪一》)。唐太宗之后,如此豁达的帝王,郭威是五代十国第一人。周太祖郭威推出这些革新措施,是五代末期出现的一个好兆头,说明这个时代开始发生质变,新生力量的种子开始萌动,历史即将迎来新一轮曙光。但郭威在位时间太短,三年后就去世了。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郭威养子柴荣(又名郭荣)继位,是为后周第二代君主周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