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洪承畴

洪承畴(千古贰臣)

洪承畴简介

洪承畴生平: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末降清大臣。1641年率明军兵败松山,翌年城陷,俘至沈阳,降清。洪承畴降清后杀黄道周、金声、夏完淳等南明抗清义士,平定了江南抗清义军和南明鲁王、唐王(隆武)政权,对南明桂王(永历)政权所属抗清力量实行长期军事围剿并督清军攻占云南,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1665年卒,谥文襄。清乾隆皇帝因其为叛明降清之人,列其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历史评价:明末之将,除了曹文诏便是洪承畴了。自其在陕西一战成名后更是锐不可当,成为明朝主力。他在指挥作战中表现出优异的军事才华,然而松山之战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了清朝问鼎中原的转折点。此外,他在任上也提出了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建议。后人在评说他的时候,有人说他是千古贰臣,也有人说他是保天下的功臣。洪承畴在清入主中原之后,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跨度长达16年,他的许多建议和举措对促进清朝迅速完成统一大业起了积极作用。

洪承畴大事记

1593年 出生。

1615年 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

1616年 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出身。

1622年 擢升浙江提学佥事。

1630年 被任命为延绥巡抚。

1642年 兵败被俘,投降皇太极。

1645年 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

1651年 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

1665年 去世。

人物关系

洪承畴传记

少小发奋

▲福建泉州洪承畴故居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便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于是,免费收洪承畴为徒,使其重返学堂。洪承畴学习很刻苦,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深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明思宗朱由检坐像

松山恶战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以后,清政权机构日臻完善,国力、军力得以极大增长。但是,清的地盘仍限山海关以东。在这个有限的地盘中,还有几个明军困守的据点,比如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山海关,等等,这些据点是清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统一东北并把势力扩展到内地, 清军必须拔除这些据点。为此,皇太极下决心要攻克山海关和锦州,打通去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为灭亡明朝、夺取北京创造条件。1638年秋,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锦州的围攻。

明崇祯帝也极力加强对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

1640年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1641年春,在危急关头,明朝派洪承畴增援,与清兵会战。

洪承畴控制了松山至锦州的制高点,以凌厉攻势重挫清军,锦州局势开始好转。洪承畴本不想出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崇祯皇帝也希望速战速决。

七月,洪承畴领兵援锦州。此时辽东巡抚邱民仰驻军松山北,洪承畴便将骑兵布置在松山东、南、西三面,将步兵布置在离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岗,准备与清军决战。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病死,其孙吴世璠继其吴周皇帝位。

两军交战后,洪承畴背松山列阵,派兵冲击清营,一冲不破,便决定撤退。因军中乏粮,诸将各怀去志,遂不待军令。大同总兵王朴乘天黑率部遁走,马科、吴三桂两镇兵也争相率军逃奔杏山。清军乘势追击,前堵后追。当他们逃到杏山时,又决定撤奔宁远,结果再次遭到伏击,部卒伤亡惨重。洪承畴由于事先没有决战的决心,使得明兵两镇六总兵败溃,10余万人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5.3万余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不计其数,仅剩下自己带领的残兵万余人,洪承畴被清军团团围困在松山,饷援皆绝。

洪承畴被俘后,久被围困的锦州明军已筋疲力尽,粮尽援绝,又见松山、杏山的明军已败,待援无望。四月,锦州守将祖大寿便走出内城,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除宁远(今兴城)一地外,全部落入清军手中。在清军与农民军两大势力东西交攻之下,明朝已濒临灭亡。

▲松山之战示意图

▲吴三桂画像

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被俘后,宁肯绝食以明志,也不肯投降。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便派十多个美女陪伴,也没起到任何效果。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只口不提招降之事,而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朝廷重臣的建议,礼遇洪承畴。据传当夜,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博尔济吉特氏便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被美色所诱惑,开始卸下设防。

皇太极到太庙看望洪承畴,可其却见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承畴瞠视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大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像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越发死心塌地地效忠清朝。

▲孝庄文皇后(1613~1688)

背负骂名

北京前门外有两座关帝庙。通常,关帝庙供的都是关羽的塑像,可前门外的关帝庙却供过洪承畴的塑像,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与皇太极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1641年,从东北忽然传来了洪承畴战死的消息,一时间北京城里乱作一团,百姓如坐针毡,纷纷准备逃难。皇宫里的崇祯皇帝更是惶惶不安,但是为了给文武百官打气壮胆,他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稳坐金銮殿的样子。所以,在接到洪承畴阵亡的消息后,他立刻下了一道圣旨:全国为洪承畴致哀,并在北京为洪承畴塑像,供奉在前门外的一座关帝庙里。

▲清太宗皇太极坐像

圣旨一下,工部立刻照办。他们从关帝庙里请出了协天大帝关羽,找石匠立刻动工塑洪承畴的像,一个多月后才把像塑完。这一天,崇祯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关帝庙前,人人戴孝,全朝举哀。正在这时,和洪承畴一起作战的随军太监从东北清营里逃出来,回到了京城,向崇祯皇帝禀报了事实。原来洪承畴并没有死,而是投降了清军。崇祯帝一听,立刻命石匠把塑像毁掉。崇祯帝离开后,洪承畴投降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北京城,百姓们把打碎的雕像丢进了茅坑里。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屡立战功,还献计献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清世祖福临于1644年登上了金銮宝殿后大赏文武百官,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所以封他为当朝一品。

清军进关后第一个春节,夜里的北京城十分热闹,鞭炮齐鸣。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了卧堂,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交给了他。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顿时涨得像个紫茄子,他气急败坏地问:“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护军说:“今晨刚敲过五更,我到门外巡视,看见府门口又有人在贴对联,我就大喊一声追了过去,那人看见我,仓惶而逃。”洪承畴为什么气成这样?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

▲北京南锣鼓巷洪承畴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