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洛伊滕战役

洛伊滕战役(Battle of Leuten)

洛伊滕战役简介

洛伊滕战役:洛伊滕会战是七年战争时期发生在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的一次会战,因双方主战场围绕洛伊滕村开展,故又称洛伊滕战役。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展开。普军通过机动战术和训练有素的兵种协同,同时利用奥军的战术错误以及轻敌情绪,造成奥军战线过长和兵力过于分散的缺点,对奥军造成沉重打击。洛伊滕会战以奥军大败告终,是役过后,奥军统帅卡尔亲王辞职,由道恩元帅接任。

洛伊滕战役过程分析——

洛伊滕战役档案

交战双方:普鲁士腓特烈大帝VS奥地利-萨克森联军

交战时间:1757年12月5日

交战背景:普鲁士可谓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最大贏家:腓特烈大帝夺取了西里西亚,并通过《亚琛和约》将占领合法化。1740年, 卡尔六世过世后,即位仅数月的腓特烈二世就撕毁《1713国事遗诏》,发起了一场“闪电战”,并于1745年达到了控制整个西里西亚的目的。此后,普鲁士享受了11年的和平。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包括普鲁士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国家均卷入其中。

主要过程

这十余年的和平给了腓特烈充分的时间来反思他在西里西亚战争中运用的战略和犯下的错误。1748年,他写成《战争原理》( Les principes generaux de la guerre),仅限在普鲁士将官内部传阅。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斜线战术”( oblique order),即将主力集中在战线的一侧,击溃对面敌人的侧翼,进而从侧面包抄敌军主力的战术。他在1745年1月的霍亨弗里德堡战役"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战术。

《战争原理》中还有一个深刻的见解:战争背后往往有很强的政治动力。后来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口在《战争论》( On War,1832)中重申了这一观点。

四面受敌

腓特烈称自己从未听说过哈布斯堡王朝控制了西里西亚,因此,他和表兄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于1756年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公约》。

此举导致法国与奥地利结盟。次年,奥地利首相文策尔·冯·考尼茨(Wenzel von Kaunitz)又向沙皇俄国求援,并许诺一旦收复西里西亚,就把东普鲁士划归俄罗斯。

腓特烈大帝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免遭周围强国的包围和瓜分,就必须先发制人。腓特烈决定各个击破:他把普鲁士军队分成三部分,自己亲率一支出击奥地利,不过在这之前,他们必须首先打败萨克森。腓特烈对萨克森的领地觊觎已久,该国虽然宣称中立,却秘密与奥地利缔结了条约。普鲁士迅速打败萨克森后,乘胜追击,战胜奥地利军,一路攻至布拉格。1757年5月6日,在布拉格城外的战役中,腓特烈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此声名大噪。然而这一战使普鲁士转入防御,几乎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6月18日,两军在科林发生激战,奥军兵力远远超过普鲁士,并且占领着高地,因此大败普鲁士。

但在后来的两次战役中,普军重整旗鼓,大获全胜。1757年11月5日的罗斯巴赫战役(The Battle ofRossbach)中,普鲁士以2.1万人迎战兵力两倍于己的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以少胜多,仅以169人死亡、379 人受伤的代价消灭联军5000多人,俘虏5000多人。

一个月后,洛伊滕战役在西里西亚爆发。奥军统帅洛林的卡尔亲王(Prince Charles)和陆军元帅列奥波德,道恩(Leopold Daun)已经攻占了西里西亚大部,并于11月底攻下了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Breslau)。 腓特烈处境十分艰难,得来不易的胜利似乎眼看就要化为泡影。11 月13日,普鲁士大军从图林根(Thuringia) 出发,腓特烈派伟大的骑兵统帅约希姆。冯。齐腾。 (Joachim von Zieten)打先锋,增援西里西亚。

振奋士气

12月3日,腓特烈大帝召集普军指挥官在普罗霍维采召开会议。

这一次他没有使用法语,而是用德语告诉他们:“我们必须打败敌人,否则必死无疑。先生们,请你们记住,我们是为荣誉而战,为保卫家乡而战,为我们的妻儿而……不要有任何顾虑,如果你们之中有人不幸阵亡,我一定善待你们的家人;但如果有人不愿战斗,那么现在就请离开,再也不要乞求我的恩……”普鲁士军队总共仅3.9万人,而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的兵力却多达6.6万人。

双方在洛伊滕村前对阵。联军战线长约4.5英里(7.2 公里),左翼延伸至哥劳村(Gohlau) 外,右翼延伸至尼佩恩(Nipperm)。 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占据高地,拥有火炮210门,而普鲁士仅170门。联军的骑兵部队居中,位于洛伊滕和弗洛贝尔维茨(Frobelwit) 两个村庄之间。

腓特烈军从清晨5 :00就开始行军。一名骑兵抱怨天气寒冷难耐,国王就让他有点耐心,天会很快转暖。在博尔纳村(Borma), 先头部队遭遇并击溃了部分奧地利和萨克森骑兵,俘虏敌方200余人。腓特烈登高仔细研究了奧地利阵线形势,发现敌军左侧有一片池塘和沼泽,奥地利一萨克森联军的左侧并未延伸到这里。腓特烈因此成功地对弗洛贝尔维茨村和尼佩恩之间的敌军右翼进行了佯攻。联军误认为腓特烈要在此决一死战,便调来9个预备役兵团进行增援。而事实上,此地距腓特烈选定的主战场一扎 克舒尔茨(Sagschitz) 南侧非常遥远,行军需一个钟头才能到达。后来联军才发现,调兵至右翼无异于自行撤退。洛林的卡尔亲王说道:“我们的盟友正离我们而去,就让他们平静地走吧。”

杰出战术

腓特烈现在已经充分掌握了地形特点。在骑兵和几座山丘的保护下,他决定派步兵从侧翼包抄奧地利军。腓特烈的步兵时进时停,阵型变化莫测。奥地利军震惊地称之为“ 波茨坦卫兵仪仗队”。随后,腓特烈使用独创性的“斜线进攻”战术,令齐腾率53支骑兵中队和3支步兵军团进攻敌军左翼,安哈尔特一德绍亲王莫里茨(Prince Moritz of Analt一Dessau)率领波美拉尼亚(Pomeranian) 第26军参战。联军中信仰新教的符腾堡军(Wirtemberger)抵挡不住,掉头溃逃。莫里茨下令撤退,士兵却不愿服从指令,他们一边继续猛攻一边高喊 :“撤退就是懦夫!给我子弹!子弹! ”

与此同时,齐腾的中队发起了进攻。奥地利被迫将整条战线向左转,丧失了数量上的优势。奥军上下手忙脚乱,腓特烈趁机深入洛伊滕村,以加农炮猛攻奥地利一萨克森联军。下午3:30, 普鲁士军发起最后一轮冲击,奥军组织骑兵猛击,却被威廉·冯·德利森(Wilhelmvon Driesen)的40支拜罗伊特(Bayreuth) 龙骑兵中队击溃。

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奥军死伤1万余人,1.2万人被俘。普鲁士。

也损失了8000余人。战斗结束后,天降大雪,腓特烈到附近的丽莎城堡(Lissa Castle)躲避,却发现此城堡已经被奧军占领。腓特烈十分冷静地招呼道:“晚上好,先生们,你们一定不希望在这里遇见我吧。”

战场上到处是受伤的士兵,他们唱起“ 感谢我们尊敬的主”(NowThank We All Our God),起初只是个别人的浅吟轻唱,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哼唱起来,竞像是一首大合唱。因此,这首曲子也被人们称作《洛伊滕赞美诗》。

拿破仑把洛伊滕战役称为“战术和决心的杰作”;从政治上说,罗斯巴赫战役的意义比洛伊滕战役更为重大,因为普鲁士就此将法国赶出了欧洲战场。“七年战争”之初,腓特烈企图速战速决,消灭敌人,但是,这一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无休无止的消耗战还将持续下去,洛伊滕战役只不过是这场战争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费边战术”(Fabian Tactics)又将重新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