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宋楚争霸宋国败)

泓水之战简介

泓水之战: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泓水之战过程分析——

泓水之战是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一带)发生的一场战争,以宋国失败告终。该战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宋襄公又犯了怎样的致命错误呢?

天下一片散沙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领导人,天下转眼成为一片散沙。因君位继承问题,齐国发生内乱,国势日渐衰落。

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继承君位,统领齐国。而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则趁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向中原地区渗透,国力日益强盛。

楚国在中原列国眼中素为“蛮夷之邦”,楚军不断北进,让中原诸国人心惶惶。随后,宋襄公便想凭借宋国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曾领导诸侯平定齐乱的余威,出面领导中原各诸侯抗衡楚国,顺便接过中原的霸主地位。然而,宋国国力有限,强大的楚国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宋、齐、楚三国的君主在齐国集会,商定当年秋天在宋国召集诸侯参加盟会。结果,盟会当天,宋国、楚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和郑国如约赴会,齐国和鲁国则没有参加。

盟会在盂地(今河南省唯县西北)召开,会前,宋国公子目夷深知楚国对宋国早已看不顺眼,随即建议宋襄公赴会时多带一些兵马,以防不测。然而,宋襄公却坚持“仁义”思想,轻车简从赴会。

结果,宋襄公刚刚赶到盂地,就被楚国军队抓了起来。紧接着,楚军乘势向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发动攻势,幸亏宋国太宰子鱼率领宋军预强抵抗,商丘才得以保全。

攻宋未果,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最终将宋襄公释放回国。回国之后,宋襄公气得不行,一方面痛恨楚成王毫无信义;一方面也对中原列国见风使舵,亲近楚国耿耿于怀。为了解心头之恨,宋襄公决定给中原诸国一点颜色看看。宋襄公明白,以宋国的实力,短时间内难以和楚国抗衡,于是把矛头指向了实力较弱的郑国。不过,宋国公子目夷以及大司马公孙固,并不支持宋襄公的做法,在他们看来,郑国虽然弱小,但俨然已经是楚国的“拥趸”,贸然向郑国发兵,很可能会招致楚国的还击。

但是,宋襄公并没有听取目夷等人的意见,坚决起兵攻郑。结果,不出目夷等人预料,被宋军围困的郑国不久便向楚国发出求救信号,楚军果断出兵攻宋,以解郑国燃眉之急。宋襄公得知楚军进军宋国,大为惊愕,当即率领宋军撤回宋国境内,严阵以待。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楚军抵达泓水南岸,宋军则在泓水北岸列好阵势,静候楚军来犯,泓水之战一触即发。

宋襄公以礼用兵

十一月初一,楚军抵达泓水南岸,随即开始渡河。宋国大司马公孙固清楚敌众我寡,于是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人多势众,渡河后恐怕难以阻挡,希望主公趁楚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出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不想,宋襄公却断然拒绝了公孙固的建议,回答说:“宋军是仁义之师,绝不乘人之危,胜之不武。”

之后,楚军顺利渡河,并开始排兵布阵。这时,公孙固再次劝宋襄公趁着楚军阵势凌乱,发动猛攻,结果又一次被宋襄公拒绝。过了一段时间,楚军布阵完毕,宋襄公这才一声令下,让宋军进攻楚军。可想而知,弱小的宋军哪是楚军的对手,厮杀过后,宋军兵溃如山倒,宋襄公身负重伤,仓皇逃回宋国。泓水之战以宋军惨败告终。

泓水战败之后,宋襄公“执迷不悟”,向宋国臣民辩解说:“古人打仗,从来都是以礼用兵,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不乘人之危,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我哪里有做错的地方?”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宋襄公伤重不治,带着愤恨离开人世,宋国霸业终成一梦。

诡诈奇谋登上舞台

经此一战,宋国国力日衰,逐步退出诸侯争霸的舞台;而楚国则扫清了进军中原的最后阻力,一度将势力扩大到黄河以北,直到城濮之战后,才受到遏制。

此外,泓水之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寿终正寝,而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新型作战方式日益崛起。随着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以及作战阵法的不断变化,以礼用兵的作战方式终将成为历史,而泓水之战中的宋襄公,算得上这一陈旧作战观念的最后殉葬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