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河中之战

河中之战(唐朝平定李怀光叛乱)

河中之战简介

河中之战:从唐兴元元年(784年)七月至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唐廷命河中节度副元帅马燧等平定河中李怀光叛乱的作战。马燧亲自到长春宫下招降守将徐庭光。马燧率诸军到河西(今陕西合阳东),河中军士惊慌,怀光无法控制局势,自缢身亡。朔方将牛名俊砍断李怀光首级出城投降。这时河中兵还有1.6万人,马燧斩杀了阎晏等七名首要犯,其余皆不问罪,叛乱被平定。

河中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784年一785年

参战方:唐军;李怀光

战场:陶城,长春宫

主要将帅:马燧、浑堿;李怀光

战争回放

兴元元年(784) 六月,德宗自兴元出发回京,七月回到长安。李怀光的判官高郢劝他归顺朝廷,于是李怀光就派儿子李璀前往谢罪,请求允许他回朝认罪。德宗任命事中孔巢父作使臣到河中宣慰,并恢复他被免的官爵。孔巢父到河中后,李怀光穿着朴素等候判罪。李怀光的左右见他穿着如此落魄,还以为李怀光已被削夺官爵,没等宣召就愤怒地杀了孔巢父,李怀光也不加制止,后又整顿兵事,准备抵御朝廷的讨伐。

讨伐李怀光

德宗见李怀光反复无常,心中忧虑,此时李泌已经调回京师担任散骑常侍。

德宗召见他时就问道:“ 河中密迩京城,朔方兵索称精锐,如达奚小俊等皆万人敌,朕昼夕忧之,奈何?”

李泌回答说:“天下事甚有可忧者,若惟河中,不足。也。。。今陛下已还宫阙,怀光不柬身归罪,乃虐杀使臣、鼠伏河中,如梦魇之人耳!但恐不日为帐下所枭,使诸将无以藉手也。”

德宗就下诏讨伐李怀光,任命浑碱为河中、绛州节度使,以及河中、同华、陕虢行营副元帅,同时任命马燧为奉诚军、晋、慈、隰的节度使,同时兼任内诸军行营副元帅,与镇国节度使骆元光、鄢、坊节度使唐朝臣等,共同出兵进攻河中。同时又命李晟兼凤翔、陇右节度使及四镇、北庭、泾原行营副元帅,负责关中西部军事,防止吐蕃侵扰,以保证讨伐李怀光后方基地的安全。十月,有官员因为李怀光的部将数万与李怀光一同谋反不发给他们冬衣。

为分化瓦解叛军,德宗说:“ 朔方军累代忠义,今为怀光所制耳,将士何罪?”特地下诏:“朔方及诸军在怀光所者,冬衣及赏钱皆当别贮,俟道路稍通,即时给之。”后来李怀光部众相继归降唐军,除了军事因素外,德宗的这种政策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覆灭李怀光

李怀光派部将阎晏进攻同州,唐军在沙苑迎击,但是遭到失败。德宗命邻州的军队前往援助,韩遊璐亲自率领6000人前来紧急援助。马燧的军队直逼绛州,一鼓作气将它拿下,之后又分兵攻下周围的几个县,然后进屯宝鼎。在陶城大败李怀光军,杀了一万多人,乘胜和浑碱军队一同直逼河中。贞元元年(785) 四月,马燧、浑城军队在长春宫南边大败李怀光军队,掘战壕围宫城,李怀光部下大将都相继前来投降。

由于连年旱荒,资粮匮乏,朝臣多次请求赦免李怀光的罪。

李鼠则认为不可,指出:“赦怀光有五不可:河中距长安才三百里,同州当其冲,多兵则未为示信,少兵则不足提防,忽惊东偏,何以制之,一也;今赦怀光,必以晋、绛、慈、隰还之,浑琅既无所诣,康日知又应迁移,土字不安,何以奖励,二也;陛下连兵一年,讨除小丑,兵力未穷,遽赦其反逆之罪。今西有吐蕃,北有回纥,南有淮西,皆观我强弱,不谓陛下施德泽,爱黎元,乃谓兵屈于人而自罢耳,必竞起窺觎之心,三也;怀光既赦,则朔方将士皆应叙勋行赏,今府库方虚,赏不满望,是愈激之使叛。四也;即解河中,罢诸道兵,赏典不举,怨言必起,五也。今河中斗米500,刍藁且尽,墙壁之间,饿殍甚众。且军中大将杀戮略尽,陛下但敕诸道围守旬时,彼必有内溃之变,何必养腹心之疾为他日之悔哉!”他还请求发兵2万,自备资粮,单独出发讨伐李怀光。

不久,马燧人朝也奏称不可赦免李怀光,指出如果能补充一月的粮草,就一定能扫平叛乱。德宗对李怀光宿怨已久,自然也同意不予赦免。

八月,马燧返回行营,与将领们商议说:“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就直接到城下,呼守将徐庭光名,劝他不要与朝廷作对,徐庭光表示愿意归顺朝廷。于是,马燧与浑碱、韩避琅等转向攻打河中。

到焦离堡的时候,守将尉理率众归降。

那天傍晚,李怀光举起火炬,但各营不响应。河中这座城位于黄河分为东西城,城中军士相互矛盾,西城军土说东城想归降,东城人说西城已降,于是,军士都自动改号为“太平”二字。

李怀光见军心如此,知道大势已去,就自缢而死,其将牛名俊捧着他的首级出来投降。此时,河中降兵共计1。7万人,马燧只斩李怀光部将阎晏等7人,其他都不追究。马燧从长安辞别德宗赴行营,到攻下河中,共计27天时间,其间并无大的战斗,就扫平了李怀光叛乱。

历史影响

在扫平李怀光叛乱中,李晟、浑堿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吐蕃贵族害怕他们掌握兵权,对他们不利,就采用离间的计策。唐德宗本来猜忌功臣,又中了吐蕃贵族的计,把李晟的兵权撒了,神策军归宦官掌握。从此,藩镇割据没有解决,宦官的权力倒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