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汤显祖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

戏剧名家

汤显祖简介

汤显祖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1583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为著名。在戏曲史上,他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历史评价:汤显祖在东方剧坛占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他的作品和戏剧活动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临川四梦”里的许多精彩片段还保留在昆剧舞台上。石凌鹤改编的赣剧弋阴腔《还魂记》,还被拍摄成彩色影片,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汤显祖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文化伟人之一。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汤显祖大事记

1550年 生于书香世家。

1587年 完成《紫钗记》。

1591年 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随即遭到贬窜。

1593年 任浙江遂昌知县。

1598年 春,不待上级批准上了辞呈,回到老家临川。同年完成《牡丹亭》的写作。

1600年 作《南柯记》。

1601年 作《邯郸记》。

1616年 逝世。

人物关系

汤显祖传记

天资聪慧

泰州学派

泰州人王艮创建,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汤显祖的老家在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江西抚州)。 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青年时期就声名鹊起,14岁入县学,21岁中举,是令人瞩目的青年才俊。他的人生规划与成长过程,和同传统世家或富家的子弟一样,读圣贤书,科举入仕,光宗耀祖。13岁开始,他就随阳明学的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道德规范,影响了他后来的出处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他于1571年及1574年两次赴京会试,仕途道路的失败并没有给他造成多大的打击,他依旧豪情万丈写下《红泉遗草》。

▲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内汤显祖雕像

宦场沉浮

1577年,汤显祖第三次进京会试, 面临着他一生事业前途的最大抉择。此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为了安排自己儿子及第,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入“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架构,也为儿子的政治前途建立后援基础。更为迫切的是,张居正身为首相,子弟高中科举,难免让人怀疑有营私舞弊之嫌。结纳前来赶考的天下名士,一来显示自己礼贤下士,二来可把应考的精英收在自己旗下,三来又能陪衬出自己儿子这一榜都是高才士,让天下人无话可说。张居正罗致的就有汤显祖及其好友沈懋学,汤显祖拒绝了邀请,而沈懋学则成了相府贵客。放榜的结果是汤显祖名落孙山,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这段经历对汤显祖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给其重要的人生启示。人虽然可无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

会试

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参加的人是举人,由礼部主持,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

两年后,汤显祖再次进京会试。张居正的三儿子懋修也参加这次会试,张居正又来邀请显祖了,而且一再到旅邸来拜访。张府再三垂青,礼数不可谓薄,然而显祖却“ 报谒不遇”,避开接触的机会。这一次放榜,显祖仍旧落第,张懋修以一甲一名赐进士及第,独占鳌头,荣登状元高位。张居正的长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进士之列。

▲明刻本《牡丹亭》

然而,1582年张居正死后,一年之间张氏家族便遭抄家惨祸,第二代的功名全遭剥夺,舆论也就不留情面了。汤显祖在张家遭殃之时中了进士。次月,万历皇帝就派员查抄了张家,敲骨吸髓,逼得长子张敬修上吊而死,也引得显祖感叹:“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使汤显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做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出任无关紧要的闲职,先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詹事府主簿,继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共8年之久,闭门读书,同时从事诗文创作。

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挂职而去

1591年,他对官场的龌龊贪黩再也无法忍受,便打开了虚掩的门,上了轰动一时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上疏后汤显祖就遭到贬窜,发配到雷州半岛的徐闻,也就是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慨叹“青山一发是中原”之地。在这天涯海角的荒陬,汤显祖遇到了流放到此的张居正次子嗣修,十四五年前其不愿意巴结的贵胄公子。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握语雷阳,风趣殊苦”,不但让显祖感到仕途险恶,甚至觉得人生如梦,世事荒诞无常。

由于朝中有人斡旋,汤显祖得以离开贬所,于1593年到浙江遂昌任知县。他在这个浙江山区“最称僻瘠”、连城墙都修不起的小县,一待就是六年,不得升迁。最后他抛弃了形同鸡肋的官位,在1598年春,不待上级批准,上了辞呈,甘冒“擅离职守”的风险,效法陶渊明,“彭泽孤舟一赋归”,回到了老家临川,在城里构筑了玉茗堂,完成了《牡丹亭》的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明志,不与郡县州官周旋。

文艺成就

汤显祖在28岁时,始作《紫箫记》,因被时人议为影射“秉国首揆”而辍笔。但他志向未泯,十年后又改为《紫钗记》。由是,一发而不可止,于1598年弃官返乡后作《还魂记》(《牡丹亭》),1600年夏作《南柯记》,1601年秋作《邯郸记》。 这四大传奇均有梦境构想,故并称“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剧作既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同时又显示出高度的浪漫主义精神。《牡丹亭》以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无情地抨击了腐朽封建道学的理念束缚。它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死。其后梦梅掘坟开棺,丽娘复活,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思想。

《紫钗记》同样体现着作者的“情至”观念。它通过爱情题材,反映政治斗争,鞭挞了封建权贵卢太尉,歌颂了理想的义侠黄衫客,使剧作具有更深的思想意义。

《南柯记》和《邯郸记》是寓言性的讽世剧。二剧借梦中之景,写现实之事,举凡社会的病态、人情的险诈、官场的黑暗以及知识分子的种种心理活动,均跃然纸上。剧本布上了一层“色即是空”“浮世芬芬蚁子群”的佛家和道家思想的迷雾,流露出消极的厌世情绪,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历史观局限。但从主要倾向来看,仍不失为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极负盛名。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富有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

▲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

汤显祖在戏曲批评和表演、导演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董解元的 《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其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尤其是作于1602年前后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不仅记述了弋阴腔的演唱情况,而且对表演、导演艺术发表了精辟见解,强调演员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领会曲意,在生活上和艺术上严于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观众。他自己勤于艺术实践,“为情作使,劬于伎剧”,同临川一带上千名演唱海盐腔的宜黄班艺人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实际上成为地方戏曲运动的领袖。他还亲自为演员解释曲意,指导排练,“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汤显祖不仅精通古文诗词,而且对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也有所涉列。26岁时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 (未传),第三部诗集《问棘邮草》。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可惜未完成。

▲汤显祖纪念馆内汤显祖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