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步枪

步枪(19世纪过渡时期步枪简史)

步枪简介

步枪:19世纪时,随着欧洲的化学、冶炼、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的飞跃发展,欧洲军事力量雄霸全球。步枪词典将向您讲述这段时期里,欧洲军械研究者发明的各种武器以及这些致命武器在战场上的雄姿。

步枪·历史词解——

手持式管形火器

自13世纪出现手持式管形火器后,枪械经过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击发枪四个阶段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段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被称为步枪变革的年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1855—1888年)。在这段时间里,步枪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况。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从未有如此多的步枪在短短几十年里争相出场,各领风骚。在此之前,燧发前装枪及其改进型火帽前装枪一统天下两百年,在此之后,是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只有在这个历史惯性和技术进步冲撞得如此激烈的过渡时期,枪械设计师们才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如此多种类的步枪。

在介绍过渡时期的步枪前,我们先简单回溯下枪械的发展史:最早出现的火门枪采用明火引燃引信发射,中国最早的是元代的铜火铳,西方则是马达法(Mardafa,阿拉伯语中对步兵使用的一种手炮的称呼)。之后,欧洲人结合点火机构与火铳,发明了火绳枪(Matchlock)。这种步枪使用简单的C型弯钩,一端夹住火绳,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可以绕轴转动。火绳采用化学处理,能够缓慢燃烧。发射时扣下扳机,火绳向下运动,点燃药池里的火药,继而通过传火孔引燃枪膛里的发射药,这样,枪手可在举枪瞄准的同时射击。火绳枪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使用带明火的火绳引燃,使用时必须小心,不但需小心自身携带的火药,还要小心旁边射手身上的火药。因此,火绳枪射手的队列不能密集。火绳枪装弹较慢,这极大影响了火力密度和射速。夜间,火绳的亮光极容易暴露目标,据说,火绳燃烧的气味也会被某些嗅觉敏锐的人觉察到,因此特别不适合伏击、偷袭之类的战斗。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经典力作《七武士》里就有这样一个桥段,久藏嗅到空气中火绳燃烧的味道后,发现了埋伏的山贼。

接下来出现的是簧轮枪,靠发条驱动的钢轮与黄铁矿石摩擦产生火花,从而点燃引火药。簧轮结构既复杂又昂贵,因此很快被燧发枪取代,燧发枪有几种结构,17世纪初法国人马林·布尔吉瓦设计的燧石发火(Flint lock,击铁和药池盖联动式)结构成为最成功的设计,一直被使用到击发枪出现。

◎火门枪

◎火绳枪

◎火绳枪运作原理图

燧发枪使用更强力的板簧驱动击铁,通过击铁上夹着的燧石与药池上方的火镰钢片敲击产生火花,点燃药池里的引火药。燧发枪的扳机力和扳动击锤花费的力气比火绳枪都要大,相对火绳枪的优势也很明显。使用燧发枪时,不仅不用担心夜晚有燃烧火绳的光和气味,而且队形可以更密集,射速也更高。燧发枪与法国巴荣纳城发明的刺刀结合后,步兵的武器被统一成一种,长矛被取消,阵列纵深被压缩——传统的方阵变为横队和纵队,冷兵器以来的战争方式彻底变了。与火绳枪只有50%左右的点火成功率相比,燧发枪的点火成功率有85%。17世纪初出现的纸包子弹与燧发枪结合,让燧发枪的射速进一步提高。纸包子弹用纸质药筒将火药和子弹包装在一起,使用时咬开子弹的反端,将火药倒在药池和枪管里,弹丸和包装纸用通条塞入枪管捣实,包装纸还能起到一定闭气作用。咬开子弹包装的一个小副作用就是,士兵们在战斗中会变成满嘴乌黑的乌鸦。

◎燧发机

1793年,苏格兰牧师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斯在试验中提炼出一种灰褐色晶状粉末,即雷汞。雷汞非常活跃,受到轻微撞击就会发生爆炸。1807年,福赛斯与詹姆斯·瓦特合作,制造了第一支击发枪。接着,福赛斯创立了福赛斯枪械公司,生产名为香水瓶的击发枪。香水瓶击发枪采用器皿装雷汞。使用时,装在香水瓶里的雷汞撒在底火盘,扣动扳机后击锤击打底火盘,雷汞起爆。后来,福赛斯又把雷汞放在两张纸之间制成纸火帽。1808年,法国枪械工程师包利应用纸火帽,使用针刺发火。1814年,美国人齐叔亚·肖发明铜制火帽,使击发点火技术进一步发展。1825年,美国人德林杰发明了使用火帽的击发手枪,德林杰手枪成为最早成功的击发枪,并因是杀死林肯的凶器而名声大噪。

◎纸包子弹的演变

◎刺杀林肯的德林杰手枪

击发枪的发火率比燧发枪提高了一大截,从每7次射击就会出现1次瞎火提高到每200次射击才会出现1次瞎火。因为不需要再向药池倒发火药,也就不用关药池盖,击发枪的射击步骤比燧发枪减少了,射击速度因此提高。此外,火帽对天气的适应性也更好,风雨对枪械使用的影响降低了。比如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滂沱大雨里英军派出的就是使用贝克式击发枪的连队来解围。击发枪的出现刺激着枪械迅速发展,膛线与火帽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步枪的射击精度和射程。圆锥形的米涅子弹把线膛枪的射击速度提高到滑膛枪的水平。精度上,线膛枪比滑膛枪有质的飞跃,200码距离上,线膛枪精度是滑膛枪的2倍,300码处是滑膛枪的5倍,400码处是10倍,甚至在800码处,线膛枪还可以射击连横队目标。克里米亚战争中,使用米涅弹的英法和撒丁军队击败了使用滑膛枪的俄军,显示出前装线膛枪的巨大优势。但当时风头正劲的米涅步枪已落后,后装步枪出现并成熟起来,枪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初期就迎来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南北战争。

◎各种前装线膛子弹

◎南北战争中使用过的恩菲尔德M1853、斯普林菲尔德M1861、雷明顿M1863、M1855 US骑兵短枪、柯尔特3号转轮手枪、亨利1860杠杆步枪。

子弹和步枪带来的新时代

在了解步枪发展前,先了解一下过渡时期的子弹。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议不同,步枪和子弹的发展肯定是先有弹才有枪。事实上,关于枪弹,有这样一种说法:枪械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子弹的威力。最初的定装子弹将前装枪使用的纸包子弹和底火简单结合起来,击发药在子弹的中部,改进型的夏斯波步枪弹则布置在底部。1828年,巴黎著名的枪械工程师勒富夏(Casimir Lefaucheaux)发明了针刺发火枪弹(pinfire)。刚开始,这种针刺发火枪弹的弹壳是纸质的,只有底部是金属的,勒富夏将击发药装在底部。尽管这种枪弹比全部是纸壳的枪弹进了一步,但其还是属于纸壳枪弹。后来,他使用了全金属弹壳,这种弹壳很奇特,弹壳壁上伸出一根金属针,击锤通过打击金属针撞击击发药,这就是带针枪弹或针刺发火枪弹。

◎德莱塞步枪弹和夏斯波步枪弹(法)

1835—1847年间,法国枪械工程师福芬拜发明了将击发药装在弹底缘周围、击针撞击底缘即可发火的底缘发火枪弹。1866年,伯丹和伯克塞分别在美国、英国发明了中央发火式底火,即伯丹式底火(BERDAN PRIMER)和伯克塞式底火(BOXER PRIMER,或翻译为拳师式底火)。这些发明为后装步枪的出现准备了技术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伯丹式底火虽然是在美国发明的,但它在欧洲却非常流行,伯克塞式底火虽然在英国发明却更受美国人喜爱。因为伯克塞式底火更方便自己复装弹药,只需要用冲子一顶底火就能取下;伯丹式底火则需要专用设备才能拆除底火,而且很容易伤到击砧。喜欢动手重装弹药的美国人自然更欣赏伯克式底火枪弹。我国国内曾常见的猎枪弹使用的也是伯克塞式底火。在勒贝尔步枪弹出现前,枪弹使用的还是黑火药发射药,裸铅弹头。裸铅弹头穿透力差但杀伤力高,由于弹头钝圆,因此可以应用于管式弹仓 。

◎勒富夏弹 ◎勒富夏弹及转轮手枪
◎凸缘式底火枪弹 ◎伯克塞式和伯丹式底火

通过子弹,简单梳理过渡时期的各种步枪,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出现最早的其实是旋转后拉式步枪。德莱塞击针步枪是在让·塞缪尔·泡利(Jean Samuel Pauly)的发明基础上由约翰·尼古拉斯·冯·德莱塞(Johann Nikolaus von Dreyse)在1824年设计制造的。使用时,射手从后方将子弹推入枪膛,扣动扳机时击针刺破弹壳,撞击位于中部的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子弹射出枪膛。因为发射时击针穿破弹壳底部,所以叫作针刺发火枪。这种非金属定装弹步枪打开了一个时代的先河,从后方装填的步枪不仅射速比前装枪快,而且与需要将步枪竖起装填的前装枪相比,后装步枪可以在移动或卧姿、跪姿射击时装填子弹。

◎怎么拆除伯丹式底火

◎毛瑟11mm黑火药弹和7.92mm无烟弹

◎手动后膛步枪的主要款式,包括皮博迪步枪、沃恩德尔步枪、维特利步枪、维特利-威利兹步枪、雷明顿步枪、士乃得步枪、皮博迪-马提尼步枪、亨利-马提尼步枪、斯潘塞步枪、毛瑟M71步枪、毛瑟71/84步枪、曼利夏M88步枪、Schweizer Gewehr M89步枪、莫辛纳干步枪、勒贝尔1886步枪、李-迈特福德步枪、88委员会步枪、李海军步枪、西班牙毛瑟M93步枪、曼利夏M93步枪、毛瑟98步枪。

◎德莱塞击针步枪

新式枪械再次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在普奥战争中,装备德莱塞击针步枪的普鲁士军击败了奥地利军队。新式步枪让普军总参谋长毛奇相信,一场武器杀伤效果的革命正在进行,他曾这样写道:“很明显,阵地攻击比防御更为困难,防御战斗的第一阶段往往具有压倒优势,巧妙进攻的任务也包括迫使敌人攻击我方选择的阵地。当敌伤亡惨重、士气低落、疲惫不堪时,我们就进行战术进攻……我们的战略必须是进攻性的,战术是防御性的。步枪在1864、1866和1871年的战争中造成85%~90%的伤亡,这与19世纪初期的情况明显不同。步枪超过大炮,成为主要的杀伤火力。德莱塞击针枪存在严重的漏气现象,火药燃气能够直接与击针接触,对击针有腐蚀作用。1857年,法国圣埃迪安兵工厂工程师安东尼·阿方索·夏斯波(Antoine Alphonse Chassepot)发明的夏斯波步枪枪机上附有橡皮圈,射击时能起到一定闭气作用,在精度和射程方面比德莱塞更优良,但仍有漏气现象。泄露的燃气对射手存在威胁,每次射击后橡胶都会因为燃气作用收缩变硬,因此橡胶圈需要经常更换。”

◎夏斯波步枪的结构

其他主要步枪有1848年出现的落下式枪机步枪,落下的枪机配合金属弹底更能有效实现闭气,能让步枪使用更大威力的步枪弹;然后是1860年前后出现的各种活门式步枪;1860年出现的杠杆式步枪;1862年出现的皮博迪起落式步枪;1863年出现的枪机下转式步枪。除了这几种外,还有几种较少见的,比如霍尔式、卡曼尔莱德式(kammerlader)、枪膛上升式(Rising Breech)、奥匈的M1867沃恩德尔-霍布(Werndl-Holub)步枪。

◎几种后装步枪结构,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撅把式(Break-action,也就是猎枪中常见的撅把式结构)、霍尔式、皮博迪、枪管偏转式、落下式枪机的夏普斯、活门式步枪。

◎卡曼尔莱德式步枪

◎枪膛上升式步枪 ◎沃恩德尔-霍布步枪

落下式枪机步枪

我们最先要介绍的是落下式枪机步枪。落下式枪机步枪从结构上看,与之前的霍尔式枪机和之后的起落式枪机步枪有相通之处,他们的关系也很密切。但落下式枪机的枪机结构为滑动式,枪机在杠杆作用下上下滑动,向下拉动杠杆枪机向下运动,枪膛露出,此时可以装弹;杠杆向上收起,枪机向上滑动实现闭锁。而与起落式枪机相比,落下式枪机的长度更小,整枪的长度也相应缩短。落下式枪机步枪流行一时,包括夏普斯步枪。

比利时的康布莱恩(Comblain)、智利的M1872米伦纳斯(Mylonas)、英国的法夸尔森(Farquharson rifle)、美国的1890斯蒂文森(Stevens)、夏普斯-博查特M1878(Sharps-Borchardt Model 1878)、温彻斯特M1885(Winchester Model 1885)、勃朗宁M1885(Browning model 1885)、勃朗宁M78(Browning M78)和鲁格1号步枪(Ruger No.1)应用都非常广泛。

落下式枪机主要是民用,其远距离射击精度冠绝一时。在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出现前,美国队在世界步枪射击比赛中长期使用夏普斯步枪。1877年的长岛克里德摩尔世界步枪射击比赛中,美国队6名射手中3人使用雷明顿步枪,3人使用夏普斯步枪,另2名替补队员也是使用夏普斯步枪。当时的射击比赛每名选手要射击45发,其中800、900、1000码每天各射击15发。美国队的拉斯伯恩(Rathbone)打出402环的最高成绩时,使用的就是夏普斯M1877长距离NO.1号步枪。

◎夏普斯步枪

◎康布莱恩步枪枪机

夏普斯步枪的设计者克里斯汀·夏普斯生于新泽西州华盛顿市,20岁时来到弗吉尼亚的哈珀斯费里兵工厂做学徒,师傅是约翰·霍尔——霍尔式后装枪的设计者。1848年,夏普斯设计了夏普斯M1849步枪,该枪使用的还是纸壳弹,装入子弹后,关闭枪机同时切掉药包尾部,让火药外露,然后装上火帽,扳动扳机击发火帽,进而引燃发射药。该枪发展到M1852时已经非常完善了,改用紫铜弹壳定装弹。夏普斯步枪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扳动击锤到装弹保险位置,向下扳动兼任扳机护圈的杠杆,将枪机降下,从后方机匣上的U型凹槽上将枪弹装入弹膛,然后回扳杠杆,使枪机复位,完成闭锁,接着再向后扳动击锤到待机位置,完成装弹。

夏普斯步枪的M1852、M1853、M1855型号,枪机起落滑动方向与枪管轴线不垂直,枪管与枪机间有缝隙,射击时会有火药燃气泄漏。从M1869型起,枪机起落滑动方向改为与枪管轴线垂直,大大减小了火药燃气的泄漏。也是从M1869型起,弹膛左侧安装了一个抛壳器,向下扳动枪机杠杆时,枪机下降,抛壳器自动翘起将弹壳抛出弹膛。

夏普斯步枪最早为美国人所知是源于约翰·布朗。约翰·布朗,著名废奴主义者,在斯普林菲尔德成立民兵组织基列人同盟后,购买了很多夏普斯M1850步枪。1859年10月16日,约翰·布朗率领22名白人和黑人组成的队伍进攻哈泊斯费里,占领军火库,与海军陆战队血战了两昼夜。大部分起义者战死,包括布朗的两个儿子。1859年12月,布朗被判处绞刑。布朗起义震动美国的同时,也让美国人知道了夏普斯步枪。

在之后的内战中,夏普斯步枪成为联邦军队的制式武器,深受士兵们的喜爱。海勒姆·柏丹(Hiram berdan)上校组建了第一和第二神射手团,使用夏普斯步枪、柯尔特五发转轮步枪、摩根·詹姆斯·塔吉特步枪进行狙击作战,其他联邦步兵团也建立了自己的神射手部队。柏丹上校的特等射手团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狙击部队,应征者们必须通过严格的射击测试——在200码的距离射击10发,每发必须落在10英寸直径的圆圈内。经过严格训练后,士兵们的射击成绩在600英尺距离上10枪散布不超过5英寸。第一特等射手团编为10个连,第二特等射手团下辖8个连。射手们身着暗绿色上衣、头戴绿色法国平顶帽、穿着蓝色裤子(后来是绿色裤子),“绿装杀手”很快在阵线上威名远震。

◎夏普斯步枪装弹

◎约翰·布朗 ◎陆战队进攻布朗的阵地
◎夏普斯射手 ◎海勒姆·柏丹
◎柏丹绿衣射手 ◎南军逼迫黑人装弹

1862年4月,北军在麦克莱伦的指挥下对弗吉尼亚州约克镇(Yorktown)发动攻势,特等射手被指派为前锋部队。在最初前进的几千米中,神射手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行进了大约30千米后,他们在溪流交叉口发现了一个临时土木工事。柏丹下令一个连队成散兵阵型对工事发起进攻,其余连队作为火力支援。

“我们马上布置好散兵并向据点靠近,那里只有一撮炮兵,我们盯得很紧,他们只要一从工事里露头出来就会被我们击毙。”柏丹的手下都“以树桩和其他物体作掩护,让叛军们找不到可以瞄准和射击的目标。”这一撮炮兵很识相地撤离了工事。

到达约克镇外围后,柏丹的射手被命令去压制敌人的炮兵火力,当时的前膛滑膛炮有效射程尚不如夏普斯步枪。从南军那儿逃过来的奴隶曾经讲述了发生在1862年4月5日的“屠杀”:

当时,“南军在桃园附近有一个连的炮兵,到第二天早上就只剩下12个能动的了”。由于前装火炮装填需士兵绕到大炮前面——装填手将完全暴露于敌方的射手枪口下,伤亡尤其严重,因此,南军甚至用枪逼着黑人去装填弹药。

柏丹手下有许多让叛军心惊胆战的神射手。其中,第一特等射手团有一个叫作杜鲁门·海德(Truman Head)的射手,尤其让叛军士兵感到害怕。海德生于1809年,当内战爆发时已52岁。1861年12月,他在华盛顿参加第一特等射手团,获得了同伴的好感和高度评价,同伴都叫他“加州大兵(California Joe)”。他第一次参战就是在约克镇,他的名字出现在当时很多神射手关于约克镇一战的记录里,他被称为第一叛军杀手。有一次,叛军的一门32磅大炮正在轰击,海德和几个射手被命令对付它。他们在黎明前靠近了阵线,然后,海德看到炮组正准备装弹。当一个炮手刚要把手伸向炮刷,海德就打倒了他——他在约克镇的第一个战果。紧接着是第二个炮手、第三个炮手。在海德的监视下,那一天,没有一个炮手摸到了炮刷。

“对方一枪打过来,我们立刻就会还上一枪,然后对方每个一千码射程内的枪眼都会归于沉寂。”瑞普利中校这样骄傲地描述他们的成绩。柏丹手下的神射手们也有力压制了叛军轻武器的火力。他写道:“叛军的步兵刚开始还能对我们进行有力地回击,但他们发现只要一露头就会面临被打死的危险后,就不敢轻易露头了。”

当时,大部分南军军官还没有意识到狙击手的威胁,经常暴露在壕沟外。一次,一名穿白衬衫的叛军军官走出工事,海德说:“这真是个好靶子啊!”他迅速瞄准目标,射击,目标倒地。除了海德,还有很多射手,波特将军曾命令几名射手把一名在远处工事的南军军官“从他负责修筑的那些工程上赶走”。随后,其中一个神射手跟随参谋来到前线。当参谋把目标人物指给他之后,这个神射手马上找到一个好位置,然后小心地瞄准并开火。第一枪他失败了。调整射程后,他又试了两枪,都放空了。因为距离太远,对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成了别人的目标。反复检查后,射手将枪口抬高又开了一枪。这一次,目标倒下了——据说,当时的距离已经超过1000码。柏丹射手的战绩甚至引来了南军的狙击手,双方展开了对决。

“到达约克镇后不久,我们就发现叛军也有了装备着夏普斯步枪的神射手,”一名第一特等神射手团的军官写道,“我敢说,他们的枪法都非常好,一点儿也不比我见过的差。”

有一次,1名使用夏普斯步枪的南军神射手与8名使用柯尔特五发转轮步枪的柏丹射手展开对决,打死了一名特等射手。北军的回应与斯大林格勒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完全不同,史密斯·布朗中尉跑到附近的第三纽约炮兵连,让他们用一发炮弹把那个南军射手及其掩体送上了天。类似兵临城下的对决大概有一次,一个南军的黑人神射手躲在1000码距离上的一棵中空树干里,不断射击北军警戒哨。第一特等射手团G连的布朗和另一名射手被派来解决这个麻烦。他们埋伏了很长时间,但这个黑人一直没有再开枪暴露自己的位置。天快黑的时候,南军射手忍不住射了一枪,一名神射手反击了一枪,没有击中对方,却吓得他从隐蔽处跳了出来,与此同时,布朗开枪击倒了这名黑人。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战绩是杜鲁门·海德的,第十一罗德岛志愿兵团的团史说他们的营地有一颗约6.5米围长的中空大树,叛军的黑人夏普斯射手就是被加州大兵射杀在这里的。

总之,约克镇的南军士兵陷入了噩梦,身穿暗绿色制服的特等射手活跃在阵线上。一个南军工事里的老黑人说:“我们只要竖起一顶帽子,马上就会有一颗子弹在它上面开个洞。”整个内战,联邦军队共装备了9141支夏普斯步枪、80512支夏普斯卡宾枪。

战后,夏普斯步枪成为成功的狩猎步枪,亨利、斯潘塞和温彻斯特杠杆连珠枪威力过小,用于自卫还可以,狩猎的话大概只能打到兔子。夏普斯.50-70步枪弹威力大得多,甚至出现了使用.50-120的大威力步枪,发射药使用9g黑火药,枪口初速达到413m/s,足以在914米的距离上猎杀一头北美野牛,成为野牛猎人们最喜欢的武器。

杠杆式步枪

1845年,法国枪械设计师尼古拉斯·福洛拜(Nicolas Flobert)设计的.22英寸底缘发火枪弹出现了。很快,这种枪弹就被史密斯维森用在第一种转轮手枪上。

不久后出现了.22L弹,也就是.22长弹,随后又出现了加长弹头的.22长步枪弹,并被用在步枪上。这种.22LR弹恐怕是世界上最普遍的金属定装弹,我们俗称的小口径步枪就是使用这种弹。它也是美国最普遍的子弹,因为实在是便宜——促销时,1000发才20美元——虽然杀伤力不足,但因为庞大的使用量,它成了美国杀人最多的子弹。后来,更大口径的底缘发火枪弹也陆续出现,并在美国内战中登场。这就导致亨利式步枪和斯潘塞步枪这两种杠杆式“连珠”步枪的出现。

◎史密斯维森Model.1

◎斯潘塞步枪结构

◎斯潘塞动作示意图

如果简单说杠杆的话,夏普斯类的落下式枪机、皮博迪类的起落式枪机都是用杠杆来实现枪机运作,但它们都不叫杠杆步枪,只有亨利、斯潘塞及后继的温彻斯特才被叫作杠杆步枪。绝大多数杠杆式步枪使用底缘发火枪弹,只有温彻斯特M1894和M1895是采用中心发火枪弹的杠杆枪,尤其是温彻斯特Modle1895为了使用大威力步枪弹,结构相当复杂,比同类的旋转后拉式步枪复杂得多。亨利式步枪使用.44亨利弹,16发弹管,弹管在护木里,每分钟射速高达28发。

斯潘塞步枪使用.56-56斯潘塞弹,7发弹管,弹管在枪托里,可以抽出快速更换,射速14-20发。

这两种步枪在美国内战中赢得了火山步枪 和装一次弹打一周的传说。1862年,美国海军测试了亨利枪,测试报告称:“在快速射击中,3分36秒射击了187发(不含装填时间)或5分45秒射击120发(含装填时间),打完枪里的15发弹最快只需10.8秒。精度测试中,向348码外边长45厘米的正方形靶子射击15枪,命中14发。耐力测试中,不清理弹膛射击1040次后,拆开枪机检查,发现弹膛和枪膛里满是火药残渣和弹头上刮下的铅粉末,膛线都塞满了,但所有部件完好无损,不需要更换。”

从1862年开始,不停有军人给生产亨利枪的新港武器公司(New Haven Arms Company)去信,讲述自己手中连珠枪的优异性能和获得的战功。来自肯塔基第12骑兵团的威尔森上尉,遇到7个南军围攻,他用亨利枪8发打倒了全部敌人;1863年7月,威尔森上尉与装备了亨利枪的67名部下,遭遇近400名南军骑兵的攻击,战斗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他以伤亡6人的代价打死南军31人、打伤南军40人。

与亨利步枪相比,作为军用步枪设计的斯潘塞维护性和可靠性更好,价格也便宜一点。不过,该枪40美元的售价是当时单价18美元的前装线膛枪的2倍,即使当时的后装夏普斯也只要28美元一支。亨利步枪这种民用货更贵一点,是42美元一支,到后来斯潘塞产量大增后的短管骑兵卡宾型才把价格降低到25美元。但因这枪可怕的子弹消耗能力,使用这种步枪对后勤军官来说还是噩梦,以至于到1865年时也只有4.8万支斯潘塞被销售出去(私人购买和军事采购)。

内战中,北军发展出了诡诈战术,先用连珠枪射一枪,然后停止等待,当习惯单发步枪的南军以为己方人员正在装弹而射击时,再连续速射打得南军措手不及。南军也非常青睐斯潘塞和亨利步枪,但他们无法大量生产该枪的子弹,只能依靠缴获,导致仓库里堆积了千余支无弹可用的连珠枪。

美国内战后,杠杆式步枪——主要是亨利步枪的后继型号温彻斯特(曾译作云者士得)M1866、M1873等型号,在美国西部被大量使用,成为西部片里与柯尔特转轮并列的两大标志性武器,被称为“征服西部之枪”,这些枪甚至被散布到了印第安人手中。在印第安战争中使用杠杆式步枪(亨利、斯潘塞等退役武器以及温彻斯特M1866)的印第安战士,用炽热的火力淹没了使用斯普林菲尔德活门式步枪的美国骑兵,赢得了小巨角河战役的胜利。战场附近一座山头因被发现大量亨利步枪弹壳而被命名为亨利山。

该战役的美军指挥官乔治·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1839—1876)生于俄亥俄州的新鲁姆雷,于1857年1月1日进入西点军校,是该校第1966名毕业生,以最后一名毕业。南北战争期>间,他对杠杆式连发步枪一点都不陌生。葛底斯堡战役之前,卡斯特指挥的骑兵旅就有两个密歇根骑兵团装备了斯潘塞步枪,并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击退了斯图亚特将军数倍骑兵的进攻。战役之后,卡斯特给斯潘塞公司写信:“如果我的部下能全部装备上斯宾赛卡宾枪,我有信心打败两倍的南军骑兵。”在温切斯特,他手下的500名密歇根骑兵击溃了整整一个南军骑兵旅,俘虏了720人。后来,卡斯特还想发动关系给自己的骑兵旅全部换装斯潘塞,但因其价格实在太贵而作罢。南北战争期间,他表现出惊人的勇气,置个人的生死于不顾,使他迅速从中尉升至少将。他曾经身先士卒冲杀在枪林弹雨中,却从未负伤——因而被老百姓认为是一个英雄,但不受自己部下的信任和爱戴。虽然他自己未曾受伤,但在战争中他部下官兵的伤亡人数比同期其他骑兵部队要多——战士们不想拥护一位随时都可能让他们捐躯的指挥官。

◎卡斯特中校

战后,美军的装备是活门式的单发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不知卡斯特在周围弹落如雨时心里作何感想。1874—1875年,他负责阿伯拉罕·林肯堡的防务,率兵摧毁沃希托河畔夏延人村庄。1876年春季,作为特瑞将军指挥纵队的一部分,第七骑兵团向苏族前进一个月后,抵达了罗斯巴德河(Rosebud river)河口。卡斯特派侦察兵推测出苏族驻扎在小巨角河河畔。特瑞将军派遣卡斯特的第七骑兵团往西南行,到山上去,而他自己的部队则带着大炮从侧边逼近。他的战略是包围印第安人,以全军之力在小巨角河击溃他们。

三天后,卡斯特和他的骑兵团接近搭建在小巨角河河畔的巨大印第安营帐。也许卡斯特是没有发现印第安人的营地有4000~5000名印第安人(其中约2500名战士),又或者他是急于挽回自己岌岌可危的声誉故视而不见。卡斯特不理会特瑞让他按兵不动等待会合的命令,准备立刻发动攻击。1876年6月25日,他面对优势敌人又一次分兵:把骑兵团分成三路,两路从侧边进攻,他自己则带着211名骑兵从正面进攻。

◎《晨星之子》海报 ◎疯马酋长 ◎坐牛酋长

卡斯特的独断招致了覆灭性的结果:他的部队很快陷入重围,被印第安战士四面攻打。骑兵们依托死马拼死抵抗,但这抵抗是无力的。三个小时后,由卡斯特亲自率领从正面进击的211名骑兵除3人外全部战死,印第安战士战死40余人,疯马酋长身中数弹仍在战斗,最终摧垮美军阵线。其他两路美军部队也遭受到猛烈的进攻,一直到两天后特瑞率军而来,剩余部队才被解救。以此为背景,美国拍摄了《晨星之子》和《魂断伤膝谷》。《晨星之子》是以卡斯特为主角的较早的一部影片,后一部则是以坐牛酋长为主角。后者的电影道具很真实,可以看到印第安人使用杠杆式连珠枪,美军使用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与历史照片一致。

◎《魂断伤膝谷》剧照中,坐牛与卡斯特正在会谈的情景。

◎苏族印第安战士

杠杆式步枪的世界流行

杠杆式步枪在美国之外的其他地方也很流行,主要是温彻斯特M1866及其发展型号M1873。温彻斯特M1866还曾被满清政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瑞士、墨西哥等多国使用,作为军用武器它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其近距离火力的猛烈当时可是首屈一指。

M1866定型投产后,温切斯特就极有远见地送了几支特制的豪华版给土耳其高官,从1869年开始,土耳其陆续定购了5000支卡宾型和4.5万支带刺刀的M1866步枪以及数百万发子弹。

1877年俄土普列文纳战役中,土军装备有两种步枪:皮博迪-马提尼步枪和温彻斯特M1866,前者是皮博迪系统(下落式枪机)的大威力步枪。与俄军装备的卡恩克步枪(活门式步枪)、M1868别旦1式(活门式步枪)、M1870别旦2型步枪(旋转后拉式栓动步枪)相比,皮博迪步枪性能上没有什么优势。因此俄军认为,他们的步枪优于土军,只要士兵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一旦接战就会迅速击溃土军。俄军的训练一向残酷,造就了“灰色牲口”般坚韧强悍的战斗力,执行命令坚决且迅速。虽然俄军做决策比较慢,但一旦进入状态就将不可阻挡。

大规模的军购完全无法保密,因此俄军虽然可能知道土军装备有温彻斯特步枪,但并不在意——大概是因为底缘发火枪弹有严重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它的强度——底火位于弹壳后端的弹壳底板,即底缘里,对枪支的设计与使用带来很大的方便,然而,弹壳底板也是弹壳的一部分,为了让枪支的击锤能经过打击有效引发底火,弹壳不能太厚。如果用在较大口径或装药量高的子弹上,火药气体膨胀后就会造成弹壳与弹壳底板的分裂,而这也就是大口径底缘发火子弹停止应用的原因。温彻斯特M1866使用的.44亨利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该弹长34毫米,弹壳长22.2毫米,弹头重13克,发射药重1.8克。这个药量大概相当于马提尼-亨利步枪0.577弹的35%。装药少,射程就近,一个平均水平的射手能有效命中目标的距离只有200码。威力低,穿透力也小,影片《与狼共舞》里科斯特纳在10米的距离内连发数枪才打倒一头水牛。即使是.50的斯潘塞步枪也有这个问题。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田纳西的塔拉霍马战役中,自费装备斯潘塞步枪的印第安纳闪电骑兵旅,在怀尔德上校指挥下迂回攻击南军侧翼,强大的火力让南军的哈迪(Hardee)将军以为自己碰到了北军主力,下令撤退了24千米,第二道防线还没布置好就被下马骑兵冲破了。两次交火中,北军士兵们几乎打光了携带的142发子弹,对方的伤亡却不到500人,可见其杀伤力。不过,这个射击次数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奢侈。当时,在前装枪的传统影响下,士兵的携弹数量很少超过70发。如果估计战斗烈度不强,士兵仅会携带容弹量为40发的弹药带或20发的弹药盒,与这种弹药盒或弹药带相比,斯潘塞的弹药盒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

◎马提尼-亨利弹药带 ◎20发弹药盒

◎斯潘塞弹药盒

◎俄土战争地图

◎尼克珀尔投降图

鉴于这些问题,俄军并不觉得温彻斯特步枪在几万军队拉开阵势的战场上会起什么作用,这个轻忽就造成了“土耳其式开局”的悲剧。

1877年,西路俄军在尼古拉斯大公(Grand Duke Nicholas)的指挥下越过了多瑙河。7月16日,俄军在努里帕夏的援军到达前攻克了尼克珀尔(Nikopol),努里帕夏不得不转向增援普列文纳。俄军则马不停蹄进攻重镇普列文纳。7月18日,1500名俄国骑兵抵达普列文纳外围,轻易驱散了少量土军。经过侦察,俄军认为普列文纳只有少量防御力量。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这次战斗前,帕夏仅有4000人。

此后,俄军不断增兵。到9月初,加上3万罗马尼亚军队后,俄罗联军的总兵力达到8.4万人,424门火炮(其中有12门24磅攻城炮)。9月7日清晨,俄军开始对土军防线进行持续四天四夜的炮击。后来,土军的报告称,大规模炮击对战壕里的士兵没多少效果,因为土军的锯齿形战壕有效减少了杀伤力。

11日中午,俄军开始进攻。与前一次攻势一样,队形密集,各路部队毫无协同意识。比前一次更糟糕的是,预备队的集结处就在进攻发起点后几百码处,离土军防线才1000多码。结果,预备队还没投入战斗就遭到土军火炮和远射程步枪皮博迪-马提尼式的沉重打击。进攻部队的命运更糟,靠近防线后还要面对连珠枪射出的火墙。克勒纳及其参谋似乎从上一次的失败中什么也没学到。

格瑞维提撒一号堡垒(Gravitza Ridge Redoubt No.1)是克勒纳将军特别重视的目标,付出重大伤亡的俄军终于攻克该阵地,将旗帜插在了阵地上。但占领阵地的俄军却发现,一直保持沉默的格瑞维提撒二号堡垒突然爆发。在其火力的扫荡下,俄军不得不放弃了付出高昂成本夺来的阵地,向下撤退。斯科别列夫试图阻止军队撤退,但溃退已不可阻挡。

第二天中午,战斗就结束了。俄军损失了300名军官和1.25万名士兵,罗马尼亚损失56名军官和2500名士兵,土军伤亡只有4000人。斯科别列夫的英勇努力勉强取得了一点成果,俄军占据了靠近城镇的14、15号堡垒,但周围的友军都撤退了。坚持了24小时后,得不到增援的斯科别列夫部于12日下午撤退,损失高达8000人,超过兵力的53%。10月19日,罗马尼亚工兵把战壕接近到2号堡垒40码,罗军向其指挥官卡罗尔求战,为了不打击士兵的求战热情,卡罗尔同意了罗军的作战计划。

战斗开始后,土军堡垒不停喷出火焰。帕夏对堡垒进行了改进,三层战壕1分钟可喷射出2万发子弹。在密集火雨的打击下,罗军依然夺取了第一道战壕。但20分钟后,罗军顶不住了。付出1000人伤亡的代价后,罗军停止了这次为时25分钟的攻势,此后也不敢再提出继续攻击的请求。普列文纳战役失败的消息传出后,欧洲各大交易所里俄国股票全部崩盘,卢布贬值逾三分之一,各家银行都拒绝再购买俄国的战争公债。

杠杆式连珠枪最早进入中国的是斯潘塞七连发,被左宗棠誉为“剿捻平回最利”,但从未实现国产。温彻斯特步枪在中国也相当流行,被称为十三音云者士得,广东、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枪炮局都生产过该枪,金陵厂产的质量最佳。该枪使用范围也极广,使用时间长达70年。中法之战中,冯子材在镇南关曾集中一批杠杆式连珠枪,痛击了法军。此后,甲午、庚子均大量使用此枪,甚至滇西反攻时还有民团使用。

普列文纳阻击战

◎普列文纳防御图(1877年12月10日)

7月20日,得到侦察报告的俄军指挥官尤里·希尔德-司库德纳(Youri Schilder-Schuldner,1816—1878)命令他的主力7500名俄军步兵在少量炮火支援后进攻城镇,少量土军被驱赶进镇里,俄军认为土军已经无力再战,便入城了。但帕夏一直隐藏着自己的主力,将他们埋伏在街巷的房屋和仓库里。因此,放松警惕的俄军被埋伏在镇内的土军痛击了。温切斯特枪在这种近距离交火中体现了极大的优势,溃退的俄军又遭到皮博迪步枪的追射。在不到20分钟的战斗中,俄军伤亡2845人(74名军官和2771名士兵,其中包括1名旅长和2名团长),遗弃了17车弹药。土军仅30人受伤、12人阵亡。俄军这次轻率的进攻损失惨重。

此后10天,双方都大量增兵,奥斯曼努里帕夏指挥的土军达到4.5万人(一说2.2万人),拥有的温切斯特枪数量不详,据后来估计有8000~12000支。俄军也得到了部分增援,包括罗马尼亚卡罗尔亲王指挥的罗马尼亚军队,但总人数只有2.6万。俄军总司令尼古拉斯大公也到了后方营地,他和他的参谋人员意识到,无法绕过普列文纳。根据大公的情报,普列文纳的土军仅有2.7万人,但其拥有远射程的克虏伯大炮。7月31日,大公下令前线指挥官克勒纳(Krudner)中将立即进攻。《俄土1877战争》(The Russo-Turkish War 1877)一书里,土军拥有2.2万人和58门炮,俄军3.5万人和170门炮。

克勒纳中将回报,他只有2.6万名士兵,对面的土军有5万人。大公却回复,根据他的情报土军只有2.7万人,应立即进攻!

◎皮博迪-马提尼步枪

◎普列文纳战役

迈克尔·斯科别列夫(Michael Skobeleff)将军指挥的第11旅强渡奥斯马河(osma),试图驱逐普列文纳南部约32千米的洛维奇的土军。他发现了大量的土军,但并没意识到普列文纳双方的兵力对比已出现巨大变化。

克勒纳中将在得到大量弹药补给后决定进攻。这是一次三面钳形攻势,分别从普列文纳东边和北边发起,东边是俄军左翼,左翼外侧为斯科别列夫(Skobeleff)少将指挥的1个哥萨克旅和16门野战炮;左翼内侧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沙霍夫斯科伊亲王(Schachowskoi,一个以野蛮和猪突战术出名的指挥官)指挥的2个步兵旅、2个枪骑兵中队和48门野战炮;另有两个枪骑兵中队在中央负责联络。

俄军右翼外侧是拉扎列夫(Loscharef)少将指挥的1个团和1个骑炮连(6门);内侧是这次进攻的主力,维利亚米诺夫(Veliaminof)中将指挥的2个步兵师和80门野战炮;同样,2个枪骑兵中队负责联络。

中路是总指挥克勒纳中将控制的预备队:1个步兵旅、4个枪骑兵中队和30门大炮。

俄军不但兵力处于劣势,作战计划也是一大败笔,左右翼距离太远,攻势开始后无法相互支援。对俄国人更不利的是,土军共修了三道战壕,由于地形起伏,俄军在接近第一道战壕前看不到后两道战壕。

7月30日清晨,双方开始炮击。俄军炮火对有良好掩护的土军杀伤很小,土军的克虏伯大炮却给进攻的俄国人不小的打击,炮战持续到下午3点仍没有结束。俄军展开攻势,在左翼外侧,斯科别列夫少将一直将大炮推进到离土军防线600码处,结果被步枪火力大批杀伤,只好把炮兵撤到后方。这时,沙霍夫斯科伊亲王率部攻占双方战线之间的一个村子,消灭了屈指可数的土耳其守军。被这次胜利所鼓舞,沙霍夫斯科伊亲王不顾命令——占领村子后原地待命——决定进攻。下午2点,他指挥的2个步兵旅排成横队,向土军的第一道战壕前进。

战后,俄军的幸存者称他们在3000码外就受到土军步枪火力的杀伤,这肯定是夸大,因为当时土军装备的皮博迪-马提尼式步枪的初速为410米/秒,最大射程只有3200码,在3000码外几乎没有杀伤力。大约从2000码起,队伍中不断有人被击中倒地,随着距离的接近,损失数字也在逐渐增加。到了六七百码处,俄军原来整齐的队列已开始破碎,一些士兵卧倒在地躲避四射的子弹,但他们马上被军官们踢着屁股爬起来继续前进。

土军步枪的火网持续收割着俄国大兵的生命,同时还有后方大炮射出的榴霰弹加强效果。随着俄军的前进,土耳其军官不断发出调整步枪表尺的命令。在士兵们的身后,安静地躺着无数支温切斯特连珠枪和大量500发的弹药箱。

一向以坚忍和服从著称的俄国步兵顶着弹雨前进着,一直到土军战壕前200码处。这时,土耳其人的大炮停止了轰鸣,士兵们换上连珠枪将更加密集的弹雨倒在俄国人头上。但俄国人没有被吓倒,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开始冲锋,准备用拿手的肉搏战击溃土耳其人。土军却没有计划拼刺刀,当俄国兵距离战壕50码时,他们就迅速撤退到了第二道战壕。已经损失惨重的俄军无力追击,只能跳进战壕里躲避土军居高临下从第二道战壕发出的弹雨。

这时,沙霍夫斯科伊亲王收到通知,一个团正从中路赶来支援。但一直等到下午4点,援军都没有出现(后来得知是迷路了)。于是,沙霍夫斯科伊亲王决定就用现存的力量进攻土军的第二道防线。同样的一幕发生了,土军在远距离上使用皮博迪-马提尼步枪射击,等俄国人靠近了就换上连珠枪。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俄军仍突破了土军的几处防线,有2个连甚至冲进了普列文纳。但土军司令努里帕夏准备了强大的预备队,很快夺回突破口。

到下午6点,俄军的两翼都停止了攻势。总司令克勒纳中将却在这时投入预备队谢尔普霍夫团,从中路进攻,但这个团连第一道防线没拿下就被击退了。指挥官博节日诺夫(Bojerianof)将军阵亡,就倒在土军防线外100码处。

下午7点,左翼,土军已经完全夺回第二道防线,开始攻击正在后撤的俄军,沙霍夫斯科伊亲王给其左侧的斯科别列夫少将送去了一封短信:“尽你所能赶快撤退,我撤回来的部队每个连只剩5~10个人了。”沙霍夫斯科伊亲王的警卫也全部战死了,他本人在一小队哥萨克的掩护下逃回了普列文纳北方6.5千米的营地。因为土军不停追击,俄军所有伤员都被遗弃在战场上,入夜后被土耳其人全部杀死。

一些记者这样报道:“上一次俄军这样被摧毁还得追溯到拿破仑战争。”俄军军官也报告说,接近土军战壕时火力密集得如同进了地狱。

第二次普列文纳之战落幕,俄军的伤亡为169名军官和7136名士兵,占总兵力的30%,土军伤亡约2000人。

以上内容节选自理查德·邓肯(Richard T.Trenk)的《普列文纳阻击战》(The Plevna Delay)

活门式步枪

虽然旋转后拉式步枪最早出现,杠杆式步枪最出风头,但在第一代金属定装弹后装步枪中,它们却不是最普遍的装备。当时,各国普遍装备的是各种活门步枪(扩大点说是铰链闭合式枪机步枪)。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费用问题。

在后装枪前,大量装备部队的是各种前装击发枪,数量巨大,如要全部换装新式步枪,花费也将是巨大的。于是,除了少数小国家,军事大国们都选择将现役的前装线膛枪进行改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枪膛部分截掉,加一个铰链活门作为闭锁——前装步枪就成了后装步枪。为了减小工序,通常将击针布置在侧面。活门步枪包括上开活门的斯普林菲尔德M186518661868187018731888型步枪、侧开活门的英国M1853/66&1866士乃的步枪,奥地利的万泽尔(Wanzl)M1854/67 & M1862/67步枪,比利时的特森(Terssen)M1777/1868 & M1848/68、阿尔比尼-布伦特林(Albini-Braendlin)步枪M1777/67,M1841/53/67、M1853/67 &1873(南澳大利亚、意大利以及日本也使用该步枪)。特森与阿尔比尼步枪差异不大,它们是由一种步枪改造而成的。同样是侧开活门的俄国卡恩克步枪,西班牙使用的西班牙伯丹M1859/67,西班牙伯丹步枪属于较老式的活门枪。瑞士米尔班克-阿姆斯勒(Swiss Milbank-Amsler)M1842/59/67。

活门步枪大同小异,差异仅在活门的开启方向上。活门步枪中,性能较好的是斯普林菲尔德M1865步枪。该枪是内战后,美国政府考虑到资金因素选用的一款步枪,由斯普林菲尔德工厂总设计师厄斯金·奥林设计。当时,与其竞争的是雷明顿公司开发的M1866枪机下转式步枪。与雷明顿这种全新设计的步枪相比,这款步枪是从内战中总产量达70万支的斯普林菲尔德M1863步枪改造的,比采购全新的雷明顿要便宜得多,算上每支5美元的改造费,与夏普思步枪每支42美元的价格相比,便宜太多了。虽然M1865系活门枪相当成功,被称为最好的活门步枪,但比起雷明顿还是要差一点,后者参加1867年巴黎世博会时被评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步枪,为世界多国广泛装备,包括阿根廷、中国、埃及、卢森堡、墨西哥、丹麦、新西兰、挪威、教皇国、秘鲁、西班牙、瑞典、乌拉圭。后来还出现了使用7毫米毛瑟小口径弹的雷明顿M1897型,在1916年的美墨冲突中用来对抗美国的新锐步枪斯普林菲尔德M1903。

◎斯普林菲尔德步枪 ◎上开活门步枪
◎特森步枪 ◎阿尔比尼结构图
◎阿尔比尼步枪 ◎侧开活门的卡恩克步枪

◎侧开活门步枪

◎西班牙伯丹 ◎斯普林菲尔德1866细节

与其他活门枪一样,斯普林菲尔德M1865的活门起闭锁作用,尾部有个突笋用来在关闭时卡住。为了方便射手用右手扳开击锤,活门步枪的击锤往往设计在枪身右侧,因此击针就不得不倾斜向下安置在活门中。扣动扳机后,击锤回转击打击针,进而击发枪弹。早期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枪击锤有两个挡,分别为保险装弹和待击。将击锤扳到上方位置为保险装弹,此时可打开活门装弹。装弹后将击锤继续向后扳,进入待击挡。后期型号击锤分为三挡:保险、装弹和待击。活门连着一个抛壳器,实际上就是一个金属片,这样打开活门后,弹壳随即会被抛出。但这个功能并不是总好用,纯铜弹壳受热后容易过度膨胀造成抽壳故障,只能用小刀将弹壳撬出。在小巨角河战斗中,卡斯特部队使用的M1873型步枪据信就遇到了类似问题。此后的0.45-70政府型枪弹就换成了黄铜弹壳。斯普林菲尔德M1866型在生产过程中,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将采购的一半用于普法战争。

◎斯普林菲尔德M1863

总体上,面对印第安人使用的温彻斯特杠杆步枪,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枪并非不堪一战。该枪的射速虽然不如连珠枪,但其射程威力远胜使用小威力短弹的连珠枪,而且该枪的射速也不是特别慢,1分钟10发左右的射速还是可以达到。正规军队选择斯普林菲尔德作为步兵武器更能兼顾射速和威力,各型号的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枪总产量高达69万支,在活门枪中仅次于士乃得步枪。

◎斯普林菲尔德击针和抛壳器 ◎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演示
◎斯普林菲尔德击锤三个挡位 ◎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枪装弹过程

士乃得-恩菲尔德步枪设计于1860年,是在M1853恩菲尔德步枪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同样是减少支出的产物。恩菲尔德M1853产量高达150万支,要替换自然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改装则便宜得多,费用大概是每支1英镑。改装的士乃得-恩菲尔德步枪总产量高达87万支,是产量最大的活门步枪,使用国家包括英国、日本、奥斯曼土耳其、葡萄牙、埃及、加拿大北西警察、中国、阿富汗等,参加了阿富汗战争、祖鲁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新西兰战争。它的性能一般,与上开式的斯普林菲尔德相比,侧开活门的步枪没有抛壳器,需要手动退壳,严重影响射速。俄国的卡恩克步枪也没有抛壳器,但其有垫片垫起底缘,方便退壳。另外,卡恩克将击针设计在中间,击锤设计成拐角,这个设计避免了击针在活门里倾斜到中间,有效缩短了活门长度,使卡恩克步枪成为活门步枪中活门最短的步枪。击针设计在中间的还有比利时的阿尔比尼-布伦特林系步枪,以及其俄国仿制品巴拉诺夫(Baranov)步枪,但它们的活门都没有卡恩克步枪的短。活门步枪最麻烦的是装弹,而且活门闭锁也不太严密,因此,各国研制出新的步枪后,就纷纷将其退役,活门步枪因此成为过渡时期最短命的步枪。

枪机下转式步枪

南北战争导致各式新步枪新鲜出炉,纷纷投入这个大试验场。作为最早采用镗孔制造膛线身管和生产装配线的雷明顿枪炮厂,成为当时大生产线制造枪械的引领者。雷明顿公司的设计师雷纳德·盖格(Leonard Geiger)在1863年设计出了0.46英寸定装铅弹的后膛步枪,并生产了5000支装备联邦军骑兵。后继生产的15000支0.50口径则没赶上南北战争的末班车,被急需武器的法国政府买去服役普法战争。约瑟夫·立德改进该枪,在1866年推出了较成熟的0.50-70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该枪成为最成功的后膛单发步枪,产量高达400万,使用国家也很多。普法战争时,法国购买了21万支这种枪,是第一个将该枪用于实战的国家。后来,雷明顿被改成各种口径,直到1914年还有使用。10多万支只用8毫米勒贝尔弹的改型被法国人订购作为紧急补充,一直生产到1916年。使用过该枪的国家有二十多个,其中不乏军事大国,如奥匈、法国、意大利、日本,甚至英国海军也订购过4500支用来武装蒸汽船船员,很多欧洲和南美小国更是直接采购或者授权生产该枪作为制式武器。

雷明顿公司原本希望该枪进入联邦政府的新型后膛步枪采购计划,但由于美国政府压缩开支,选择了便宜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雷明顿被推荐给美国海军,海军觉得雷明顿步枪非常可靠,于是订购了5000支短管的M1867海军型卡宾枪。由于当时的美国是军事小国,雷明顿公司因此把目光投向了海外。1867年,雷明顿公司携其新产品参加巴黎世博会,在展会上一经展出就受到各国重视,被誉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步枪”。第一笔大订单来自北欧三国:丹麦4.18万支、挪威和瑞典各订购了1万支和2万支,三国还购买了生产权。挪威由国家兵工厂康斯贝格兵工厂生产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以生产射击比赛用枪著称的挪威斯图鲁斯公司生产部分零部件。

◎雷明顿步枪(第二支除外)

◎雷明顿枪击结构

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能够获得如此的好评和追捧,原因就在于它拥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枪机下转式闭锁结构。这种闭锁结构比同期的活门步枪要简单可靠得多:动作连贯、射速更高。下转式枪机被固定销连接在机匣上,枪机可绕固定销转动,击针布置在枪机内部,位于枪机后方的击锤也由固定销连接在机匣上。扳开击锤使其处待击状态,扳动枪机上的枪机扳杆,向后扳动枪机,枪机下转露出弹膛,装入枪弹,向前扳动枪机,枪机回转完成闭锁。扣动扳机,击锤回转时随着击锤向前运动,枪机下方的圆形突笋旋转,防止枪机被燃气打开,击锤击打枪机上露出的击针,击针向前动作击发枪弹。射击过后,再向后扳动击锤进入待击状态,向后扳动枪机的同时,枪机上的抛壳钩把子弹抛出,进入再装填状态。虽然不如弹仓装弹步枪快,但熟练射手还是能达到每分钟20发左右的射速。

◎雷明顿工作原理 ◎雷明顿装弹 ◎雷明顿后膛

◎雷明顿枪机

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在海外的成功也吸引了美国陆军的目光。陆军虽然已经装备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枪,但得知海军两次订购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也产生了兴趣。由于雷明顿公司海外订单太多,忙得不可开交,便将陆军的订单交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生产,陆续生产了10万支。另外,纽约州国民警卫队也订购了2万支。美国国内更多的市场来自民用,在雷明顿之前,狩猎用枪基本被夏普斯占领。雷明顿公司利用广告,在报纸上做足了宣传。1877年,美国长岛世界步枪射击比赛中,美国队装备了3支雷明顿步枪。到1881年,雷明顿逼得夏普斯步枪制造公司破产后,完全垄断了大威力狩猎步枪市场。

美国军队装备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的时间不长,很快就换装了卡拉克乔根森步枪。该枪也很短命,不久就被斯普林菲尔德M1903(也就是俗称的春田03步枪)代替。在美国,雷明顿主要参加了印第安战争和菲律宾战争,短暂服役期后,退出美国军用步枪市场。不过,1916年美墨冲突时,美军还跟使用雷明顿的敌军交过一次手。

墨西哥当时有大量使用7mm毛瑟步枪弹的M1897型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不仅独裁者迪亚斯和韦尔塔的军队大量装备该枪,墨西哥农民军也是。美国支持迪亚斯独裁统治,惹恼了农民领袖弗朗西斯科·潘乔·比利亚。他决定对美国施以颜色——骚扰美国境内。他得到情报新墨西哥州哥伦布镇仅驻扎着少量美国士兵后,遂决定带领500名骑兵突袭哥伦布镇。1916年3月9日清晨,比利亚的部队越过美墨边境。

但比利亚的情报并不准确,因为美国第13骑兵团的330名骑兵刚刚调防到哥伦布镇附近。战斗初期,美军措手不及,但很快镇定下来,借助两挺哈奇开斯M1909机枪对比利亚进行反击,镇内居民也纷纷参战。8个小时的激战后,墨西哥人虽然摧毁了镇内很多建筑设施,但最终被击退。战斗中,美军18死8伤,比利亚军伤亡80余人。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以此为借口,马上命令潘兴将军率军武装干涉墨西哥革命。

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在中国被称为林明敦滚轮式步枪、林明敦边针或林明敦中针枪,由江南制造局大量制造,但官办兵工厂的生产质量一贯不佳。即使是从美国进口的雷明顿步枪,到1894年时也使用了20余年,以清军的储存和保养习惯,早已不能使用了。翰林编修曾广均曾经在呈文里将清军洋枪分为三等,德国毛瑟、德国新马提尼(.402口径)、单音哈奇开斯、黎意和快利被列为甲等,英国马提尼、十三音云者士得为乙等,林明敦为丙等。“系美国极旧之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万杆,除已发各营外,实存六十余万杆。”“后膛走火,又易炸裂,又不甚准。”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林明敦中针兵枪多有走火之弊,故各营未肯领用”。考虑到满清洋务运动低效的生产能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起落式枪机步枪

起落式枪机步枪指的就是皮博迪(Peabody)系步枪,包括各种皮博迪、皮博迪-马提尼、皮博迪-马提尼-亨利、马提尼、亨利步枪以及巴伐利亚的温德尔步枪。该枪机结构由亨利·皮博迪于186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发明,是当时最坚固的闭锁结构,因此,皮博迪系步枪也是当时威力最大的军用步枪,标尺射程高达3200码,实际射程也有2000码。俄土战争中,俄军就宣传他们遭到3200码外装备了M1872皮博迪-马提尼步枪的土军的射击。如果这不是俄军被吓得惊慌失措了,就是土军训练太差,与清军一样喜欢盲目远射。

皮博迪系起落式枪机使用扳机护圈作为杠杆实现枪机起落,因此也算是一种杠杆步枪。但与杠杆式连发步枪相比,它使用中央发火式枪弹,枪机结构更大。皮博迪步枪与之后的马提尼步枪的差异是,皮博迪步枪有击锤,必须手动扳起击锤待击,通过击锤敲击击针击发枪弹,枪机下降时自动抛出弹壳。1866年,瑞士设计师弗里德里希·冯·马提尼改进了这一设计,将笨重的外露击锤改为内置式弹簧击针,并重新设计了机匣,加固了抽壳钩。这些改进使得击发时间更短,从而大大提高了射击移动目标的准确性。

马提尼在向瑞士军方推荐无果后于1867年来到英国,参加英国陆军选型。当时,英国陆军对士乃得步枪很不满,宣布将选择一种步枪为替代品。从1868年起,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制造厂开始测试马提尼步枪,并在1873年被英军正式采用。该枪使用了苏格兰工程师亚历山大·亨利设计的线膛枪管,因此被命名为马提尼-亨利步枪。与皮博迪步枪相比,马提尼步枪不再用扳机护圈作为杠杆,而是单独设计了杠杆由射手用三指下压杠杆实现枪机起落,较皮博迪结构更省力。射手向下压动杠杆,击针缩进枪机前部;枪机回转下落露出弹膛;扳机嵌入阻铁槽;装入枪弹,松回杠杆,枪机升起,实现闭锁,进入待击状态。待机指示器在机匣右侧,呈水滴状,待机时指向十点钟方向,击发后指向十二点钟方向。

◎皮博迪的运动方式 ◎马提尼的结构图

◎马提尼运动方式

◎开闭锁状态的马提尼步枪 ◎马提尼保险

该枪使用范围很广,如果算上皮博迪步枪的话,使用国家有十几个,参加过英国殖民战争、俄土战争、南美硝石战争、祖鲁战争、希土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第二次希土战争。中国更是一个重要客户,李鸿章在其奏折中曾称马提尼步枪“实为第一等好枪”,采购价为白银20两,“惜乎太贵”。但中国军队仍多有装备,甘军改编的武卫后军装备的就是马提尼。

马提尼步枪的缺点也很明显,后坐力较大,因为其使用的.577/450弹装药太多。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子弹,尤其是早期型号的子弹。因为该枪的卷制弹壳子弹使用伯克式底火,卷制黄铜皮弹壳,铁制弹壳底部。这个设计有很多问题,薄铜皮弹壳易变形、撕裂、受潮,而且经过连续发射后温度升高,薄铜皮会粘在弹膛阻碍抽壳;强行撬出弹壳又会导致铁制弹壳底与弹壳撕裂,黄铜皮弹壳留在枪膛里,一旦出现这个故障,就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因此,后来用黄铜弹壳取代了卷制弹壳。

马提尼步枪的杀伤力很大,裸铅弹停止效果好,枪口动能高达2533~2634焦耳,对人员杀伤效果好。这枪在银幕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英国拍摄的祖鲁战争影片《祖鲁》(ZULU)和《祖鲁黎明》(ZULU DAWN),尤其是第一部充分反映了马提尼步枪的杀伤力。此外,该枪还在其他影片出现过,如《成为国王的人》——描写一个冒险家在帕米尔山中找到亚历山大大帝宝藏的故事,以及描写英国与苏丹战争的《四根羽毛》。

◎士乃得弹、马提尼弹与.303弹尺寸比较,左二为马提尼-亨利步枪早期使用的黄铜卷制子弹,右二为黄铜弹壳,弹壳上露出的白色物质是纸垫(弹壳内衬),右一为.303步枪弹,左一为士乃得步枪弹。可以看出,马提尼步枪弹明显比士乃得弹大。

洛克渡口之战发生在祖鲁战争中著名的伊散德尔瓦纳战役后。伊散德尔瓦纳是影片《祖鲁黎明》主要描述的战斗,由于指挥失误,1700名英军被全歼。9.7公里外的洛克渡口变成祖鲁军队的下一个目标,2名从伊散德尔瓦纳战场逃出来的士兵给洛克渡口守军带来了英军惨败的消息,以及祖鲁军队正在接近的情报。洛克渡口位于图盖拉河支流水牛河(图盖拉河和水牛河是祖鲁与纳塔尔的边界),水流宽阔平缓,属于吉米·洛克(Jim Rorke)。渡口是他修建的,因此被命名为洛克渡口。战争爆发时,英军工程师在这里建造了两条拉缆渡船,并在渡口的传教点布置了仓库和野战医院。

◎《祖鲁黎明》宣传海报

当时,进攻的祖鲁军有4个兵团,3000~4000名士兵。英军则只有第24步兵团2营B连和约翰·查德中尉指挥的皇家工程兵团第5战地连的小分队,总兵力139~141人,另有平民4人、殖民地步兵11人,以及第2、3纳塔尔土著辅助部队100~350人。B连有82人,连长是33岁的中尉布鲁海德。布鲁海德有严重的听力问题,因此被安排看守渡口这种没有风险的工作。除了B连的士兵,还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和修养的伤兵以及代理粮秣助理多尔顿指挥的几名负责后勤的士兵。另有约100名纳塔尔土著骑兵,他们在开战前1小时由亨德森中尉指挥从伊散德尔瓦纳战场撤退到渡口,并自愿留守。但开战后,纳塔尔土著士兵就逃走了,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用玉米袋构建了防御阵地。

◎《祖鲁》宣传海报

◎洛克滩

渡口之前的负责人是斯波尔丁少校,一名文职军官。22日,他离开渡口去寻找G连,任命资历较深的查德为临时指挥官。午饭时一切还风平浪静,查德也没想过会有危险,毕竟祖鲁人和他们之间有英军大部队。

后来,士兵们看到了伊散德尔瓦纳方向升起的硝烟,但爬上山顶后也看不到什么。人们听着隆隆炮声议论纷纷,对英军的失败毫无准备。一点钟发生了日食,士兵们发现伊散德尔瓦纳山后面有大队秩序井然的土著,以为是纳塔尔土著兵团。到三点钟时,一名H连的士兵逃到渡口,告诉官兵们伊散德尔瓦纳的惨败。当时,查德正在修路,布鲁海德立刻派人去找他。接到祖鲁军接近的消息后,查德召开临时军事会议。代理粮秣助理多尔顿指出,寻找G连需要携带伤员和辎重穿过开阔地带,在野外很可能被祖鲁军击败,因此,他们决定坚守渡口。士兵们用玉米袋垒成胸墙,胸墙连接着仓库、医院和畜栏,医院在防线的西部。(见洛克渡口防御图)

◎洛克渡口的指挥官,从左到右分别为约翰·查德、布鲁海德、梅尔维尔、柯吉尔

◎洛克渡口防御图

伤员们用枪支在建筑外墙上凿出射口,用家具堵住建筑外门,所有的窗口都用床垫堵住。从医院东南角开始,用玉米袋垒成的胸墙连到了仓库。英军为节省时间,用两辆堆满箱子和玉米袋的牛车搭建了部分工事。仓库也开凿了射击口,门和窗户同样被堵死。仓库构成防线的东南、东北部是畜栏。胸墙沿着原来的石阶搭建,较外侧高约2米,内部及胸高。

祖鲁军早上8点出发,急行军30公里,8个半小时后于到达了洛克渡口。他们使用轻型短矛和牛皮盾牌,部分士兵拥有缴获的英国步枪。但祖鲁人对枪械并不感冒,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懦夫武器,而且他们也不怎么会使用。在为时11小时的战斗中,只有5名英军士兵被枪械打死。

4点20分,执行警戒任务的土著骑兵与祖鲁前锋交战,但很快逃走了。他们的逃跑吓坏了本来士气就不高的土著辅助部队,后者也跟着逃走了。辅助部队的一名英国军官在逃走过程中被B连士兵打死。此时,守军只剩下139人,主要是B连和医院里39名伤员,能作战的只有80人。查德不得不缩短防御阵地,用饼干盒垒了一堵胸墙,以便不利时放弃医院退守仓库。当时,作为军用干粮的饼干是用燕麦粉、小麦粉、小苏打加盐做成的,硬的能砸死人,士兵一般需要把它煮上半个多小时才能吃,用来垒工事倒也是不错的选择。所幸补给站子弹较多,大约有2万发,如果是野战的话,以英军当时70发子弹的单兵携带量,他们必死无疑。战后经过点验只剩下900发子弹,平均每人打了137发。为什么英军单兵携弹量会那么少呢?一是传统,保守的旧军官们认为,不能让士兵们乱放枪,他们年轻时,打一场战只需要五六十发;二是当时的大口径黑火药步枪弹很重,马提尼的.577裸铅弹头重350~500格令,标定为480格令,装药79格令,即36克,加上弹壳,重量直奔50克。70发就是3.5千克,再多就带不动了。

最开始,少数祖鲁士兵大声呼喝,试图诱使英军射击,查德命令不得开火。仓库顶上的哨兵发现祖鲁人大约有4000人。进攻洛克渡口的祖鲁兵团是其预备队,没有参加过伊散德尔瓦纳的战斗,对其他队伍的战果非常羡慕。祖鲁人的指挥官是祖鲁王开西瓦(CetshwayokaMpande)的弟弟达布拉曼姿(Dabulamanzi kaMpande)。他非常鲁莽,决定越过边境攻击纳塔尔。洛克渡口力量薄弱,正是个好目标。路上,他们还劫掠了几个纳塔尔村子。他们的行军速度在这种山地里算是相当惊人了,用整齐的步伐慢跑是祖鲁兵团的拿手好戏,他们是整个非洲最有纪律和战斗力的军队,也是其他部族模仿的对象。可以说,电影里的对他们令行禁止、勇猛无畏的描述并不夸张。祖鲁兵团的恩戈尼人模仿者后来还上演过人海攻击车阵(有马克沁机枪加强)的传说。但这个4挺机枪杀5000人的传说,既夸大了战果,又无视了参战的250名殖民地民兵和1000名土著辅兵,甚至把229名南非警察、224名边境警察也无视了。按理说,漏了谁也不能漏了边境警察啊,因为那4挺机枪是他们的。

600名祖鲁人首先从南方发起进攻,距离英军600码时开火。祖鲁人阵型密集,不断有士兵被击中,但这无法阻挡祖鲁兵团的攻击。祖鲁人冲到距英军50码处时,英军突然排枪齐射。猛烈的火力阻遏了祖鲁人的进攻。另有上千人从西面的灌木丛发起攻势,祖鲁人猛攻西北角。很快就有祖鲁战士冲到胸墙下面,有的开始挖胸墙的底部,有的试图翻越胸墙,但没有成功。他们蹲在墙下,用短矛向上挥砍,试图抓住伸出的枪管夺走步枪。一队祖鲁战士冲到医院门口,试图打开门窗,但布鲁海德发起反击,并在屋顶士兵的火力支援下,打退了这次进攻。

不久,医院的屋顶就起了火苗——祖鲁人点燃了屋顶。夜色已经降临,英军原本担心天黑后祖鲁人会有更大优势,但燃烧的屋顶照亮了战场。查德发现很难防御这么长的防线,便下令撤出医院的伤员,所有人退守第二道防线,集中防御仓库。祖鲁人三面包围了医院,并进入到医院内部。英军不得不在墙壁上凿洞转移伤员,2名伤员被杀,1名士兵被拖住没能通过墙洞。英军逐屋穿墙,终于把伤员转移到医院东面。燃烧的医院屋顶被烧塌,医院成了一片火海,这反而阻止了祖鲁人从这里进攻。

19点,天色完全黑下来,很多祖鲁人渗透到仓库墙角,试图再次火攻。借着医院的火光,英军不断射击。22点钟,祖鲁人势头明显弱了,他们从8点出发后就一刻没有休息,也没吃过饭。最重要的是,这次攻击并没有得到开西瓦的同意,完全是达布拉曼姿的主意。英军也到了极限,弹药越来越少。如果祖鲁人继续进攻,他们也坚持不到天亮。因为祖鲁人不留战俘且经常肢解敌人,厨师希契(Hitch)甚至请求战友打死自己。但也是因祖鲁人不留战俘的习惯迫使英军坚持到底。

午夜,祖鲁人不再发动进攻,医院的火熄灭后,祖鲁人也没有借着黑暗发动进攻,英军士兵都不敢相信战斗结束了。英军死亡14人、伤13人,另有1名纳塔尔骑警死亡、2名纳塔尔辅助士兵死亡。祖鲁人约有500~600人死亡。纳塔尔骑警在记录中写道:“我们埋葬了375名祖鲁士兵,并且将伤兵投入坑中。在见到医院的伤员被肢解后……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所以没有放过受伤的祖鲁士兵。”B连的一名战士则对《西部邮报》说:“我们估计(杀死的祖鲁人)有875人,但官方会告诉你只有400~500人。”

栓动式步枪

手动步枪竞争中最后的成功者是栓动式步枪。从德莱塞开始,经过夏斯波步枪、格拉斯(Gras)步枪、毛瑟1871步枪、伯丹式步枪,克罗帕切克步枪(Kropatchek,旧称呿暗士得),最终发展出毛瑟式(毛瑟Kar98、日本三八式、九九式、春田M1903)、李-恩菲尔德式、莫辛纳干式、勒贝尔及混合式五种枪机,淘汰了曼利夏枪机后完全统治了手动步枪世界。

其中,过渡时期较为成功的有毛瑟71/84步枪,该枪是毛瑟兄弟在法国夏斯波步枪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而成。普法战争中,德军发现自己使用的德莱塞击针枪不如法国人的夏斯波步枪后决定换一种步枪。在竞争中,毛瑟71击败了巴伐利亚温德尔步枪(一种在皮博迪起落式枪机步枪基础上开发的步枪,其杠杆在上部),成为德军的制式步枪,并推广到海外市场。中国和毛瑟的渊源起自1880年伊犁危机。当时,各国从俄国冲突中看到商机,纷纷向清廷推销武器。德国接着为中国建造镇远、定远的机会,向李鸿章推销了2万支毛瑟步枪。以此为契机,毛瑟步枪迅猛抢占中国市场。

普列文纳战役让德国人学到了重要的一课,他们意识到了单发步枪面对弹仓步枪时的劣势,于是考虑采用一种弹仓式连发步枪代替71步枪。保罗·毛瑟参考了温彻斯特步枪的弹仓,在71步枪的下枪管护木中安装了一个管式弹仓,该枪被命名为71/84步枪。管式弹仓可以容纳8发子弹,加上弹膛里的1发,共可携弹9发。在中国,它被叫作9响毛瑟,俗称9响棒棒。71/84步枪在中国装备非常广泛,西部的军阀一直使用到抗战初期,红军在长征中与贵州军阀王家烈、四川军阀和青马、宁马的交手中都缴获过相当数量的该型步枪。由于子弹供应困难以及实在过于落后,红军销毁了这些武器。

◎温德尔结构 ◎开锁状态的温德尔

不管是11毫米的德国毛瑟,还是9毫米的土耳其9.5毫米步枪,毛瑟71/84步枪一直使用黑火药弹。一战时期,德国本土的部队基本不使用该枪了,但在非洲的海外殖民地里,由土著组成的步兵还装备该枪。在与英印军进行的坦噶战役中,英印军组织混乱轻敌冒进,钻进了德军的伏击圈。激战中,躲藏在猴面包树上的东非步兵用毛瑟71/84步枪射击英印军,黑火药步枪冒出的白色硝烟浓密巨大,大部分是文盲的印度士兵以为德国人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吓得丧胆而逃,一口气逃到海边跳进海水里。

栓动式步枪中比较特别的一个是曼利夏步枪,采用5发弹仓的曼利夏步枪包括M1886、M1888/1890以及M1895步枪。M1886和M1888采用的直拉枪机下方有个楔子,因此又被叫作楔闩式闭锁,枪机运动时,楔子被与拉机柄相连的衬套推倒或竖起,起开闭锁作用,保险位于枪机左侧。

◎毛瑟71步枪

◎毛瑟71/84供弹结构

◎曼利夏枪机的三个状态

曼利夏步枪枪机有闭锁不稳固的缺点,因此很快便被M1895取代,M95步枪采用直拉式枪机。这种枪机可以说是现代回转枪机的始祖,依靠枪机体内侧突耳,通过机头上的曲线槽导引机头回转达到开闭锁枪膛的目的,而且机头曲线槽上还带有直槽。这两条对称的直槽与抽壳钩尾部的突起相配合,这个突起会在闭锁及开锁时分别卡在枪机头的两个直槽上。

M1895与之前的步枪外形上最容易辨识的是,M95步枪的弹仓与扳机护圈连接在一起,之前的M86/88/90是分开的。曼利夏步枪枪机结构比较复杂,制造难度大,同时,直动式枪机的开锁速度比旋转后拉式枪机要慢得多,原因是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抽壳钩抓住发射完的弹壳后,在机柄向上运动的同时,弹膛内会产生杠杆作用将弹壳拉出弹膛,实现同时开锁,向后拉枪机时能顺势抽出弹壳。而直动式枪机不产生这个杠杆作用,且由于枪机与机头分离,枪机后坐行程较长,枪机的开锁速度要比旋转后拉式枪机慢。但开锁后,直动式枪机的运动很顺畅。曼利夏的另一个特色是弹仓,装弹原理跟后来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颇有相似之处,必须使用五发弹夹,装弹时将枪机拉到机匣尾部,露出装弹口,弹夹插入弹仓,到位后弹仓后上方的卡笋便将弹夹固定在弹仓里,向前推枪机时推弹入膛。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后,再将枪机拉到机匣尾部露出弹夹,按下扳机护圈后的按钮,弹仓内的弹簧机构就把弹夹弹出。

◎曼利夏M1895结构图 ◎曼利夏M1895装弹

◎威利兹步枪

◎维特利步枪,在瑞士步枪选型中击败了马提尼设计的步枪,最早的设计为单发步枪,由SIG的设计师弗雷德里希·维特利(Friedrich Vetterli)在1866年设计。后来的1867式采用12发管式弹仓,加上弹仓那发就是13发,1869型为11发弹仓。侧面的空洞就是装弹孔。

◎弹仓布置

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是瑞士的维特利步枪,该枪的一个改进型M1870/87在中国被称为威利兹步枪。

维特利步枪的枪机结构后来为意大利卡尔卡诺步枪所借鉴。卡尔卡诺步枪由于意大利糟糕的战绩和薄弱的工业似乎在军事史上名气并不大,但在政治史上却颇有名气。肯尼迪就是被一支卡尔卡诺卡宾枪打死在敞篷汽车里,从那以后,美国总统都不坐非防弹轿车了。

从勒贝尔步枪开始,制式步枪便不再使用管式弹仓,新式弹仓的布置有几种形式。

过渡时期使用的步枪

晚清时,中国政局混乱,军事采购方面各自为政。从洪杨之乱起,各地督抚就自行购买枪械,但绝大多数官员对枪械一窍不通,常常被洋商玩弄于股掌之间。因此,枪械采购异常混乱,性能并不在考量之内,回扣才是重中之重。大批被西洋淘汰的武器倾销到中国,以至于当时各国生产的枪械在中国都可以看到。除采购枪械外,还有品种繁多仿造的枪械。

清廷裁汰湘淮改为防军后,各军武器也得到了整理。盛军(淮军提督周盛传所部)在小站驻防初期装备士乃得、云者士得等枪万余支,伊犁危机时购进哈乞开斯步枪6000支,冬训中以三百步悬靶五枪全中者为上。直隶练军一直装备着最先进的武器,光绪十年(1884年)前主要是林明敦、士乃得步枪,之后为黎意和毛瑟步枪,原用旧枪调拨其他各省练军。至甲午战争,淮军主要装备马提尼、士乃得、哈乞开斯、老毛瑟、林明敦和黎意步枪。

其他练军装备则很差,东北练军有大小洋枪1784支、来福枪648支、鸟枪23支、抬枪67支、云者士得枪270支、马林枪440支和哈乞开斯枪1073支,七项共4272支。

山东部队装备更差,李秉衡奏称:“旧存军械本属无多,现经各营纷纷请领,几无以应。且尽系旧式洋枪,难以及远……战端一起,各地督抚大量采购外国枪炮,饥不择食之下乱买一通。驻德国公使许景澄购得新式小口径五连珠快枪3000支、十响毛瑟1250支、平响毛瑟5000支。刘坤一购得马提尼14000支、毛瑟马枪1000支、比利时快枪10000支。李鸿章买的更多,包括哈乞开斯7000支、毛瑟枪12000支、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10000支、马提尼10000支。吴大徵购得奥地利小口径快枪8000支……”

相对日军当时装备的单发村田13/18步枪,清军在枪械上并不落后,组织混乱和落后才是致命缺陷。士兵缺乏训练,军官素质低下,致使装备不能发挥作用。袁世凯在发给盛宣怀的电报中说:“至兵枪,只知托平乱打,不起码牌(标尺),故弹及近,难命中,有用弹数十条,伤寇十余人,何能御敌。”清军有先进枪械,却并不是一支近代军队,对近代军队的内涵所知甚少,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