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桓温

桓温(东晋大司马)

桓温简介

桓温:桓温(312~373),字元子,穆帝时任征西大将军,封南郡公;海西公、简文帝时任大司马;孝武帝追赠丞相,东晋龙亢(今安徽怀远)人。父桓彝,官至宣城太守;母孔氏,赠临贺太夫人。桓温是东晋名将,历任驸马都尉、徐州刺史、都督、大将军、太宰等职,他文武全才,雄豪有威,战功累累,但其心怀异志,有意废立,贻讥后世。

桓温传记——

一、少有雄略 立志北伐

当桓温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太原温峤见到他说:“这个小孩有奇骨,可以试着让他哭一下。”听到他的哭声,温峤说:“真是英雄人物呀!”桓彝因温峤欣赏,于是取名为温。温峤笑着说:“这样的话,以后改成我的姓吧。”

桓彝被韩晁和江播所害,当时桓温十五岁,枕戈泣血,志在复仇。到十八岁时,正赶上江播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居丧,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拿刀进入屋里杀死江播的三个儿子,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佳,面有七星,他娶了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官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出任琅玡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桓温与庾翼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探讨国家大事,庾翼向晋明帝推荐桓温说:“桓温年少而有雄略,希望陛下不要以平常人对待他、以平常的女婿看他,应该委以重任,以让他成就弘济艰难之勋。”庾翼去世以后,桓温担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当时,李势的势力微弱,桓温有志于在西蜀立下功勋。穆帝永和二年(346),他率兵西伐,正是由康献太后临朝的时候。当桓温准备出发,上疏而行时,朝廷认为西蜀险要偏远,而桓温兵力不多,进入敌方,甚为担忧。当初诸葛亮在鱼复平沙上造八阵图,垒石为八行,每行相隔两丈。桓温见到后说:“这是常山蛇势。”文武官员都未能认出。当部队到彭模时,他命令参军周楚、孙盛守卫辎重,自去率领兵步直接奔赴成都。李势派他的叔父李福及兄李权等攻打彭模,周楚等进行防御,李福退却,桓温又进攻李权等,三战三捷,对方兵散,从小路逃跑归往成都。桓温军队越战越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桓温在西蜀停留一个月,举贤旌善,百姓无不称赞。桓温因功进升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石季龙死后,桓温想率兵北征。他先上书请求朝廷讨论水陆哪种方式适宜,时间很久没有音讯。朝廷依靠殷浩等人来制衡桓温,桓温相当愤怒,然而他很了解殷浩,并不怕他。桓温声言北伐,拜表便行,顺流而下,行至武昌,兵力有四五万。殷浩害怕被桓温废掉。既想躲避他,又想用驺虞挡住桓温的军队,人人震骇。简文帝司马昱当时是抚军,给桓温写信言明社稷大计。桓温回军还镇,上疏朝廷言明他的报效国家之志。他被进位太尉,自己固让不拜。

后来,殷浩到洛阳修复园陵,历经数年,屡战屡败,器械全部用光。桓温进督司州,因朝野怨言叠起,于是他启奏免除殷浩,从此内外大权归属桓温一人。他马上统率步骑兵四万奔赴江陵,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到南乡,步兵从淅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进征关中。所到之处居民都不受侵扰,能够安宁地生活。一路上拿酒宰牛迎接桓温的有十之八九。穆帝也派侍中黄门到襄阳慰劳桓温。

桓温起初以为自己的雄姿不凡,风神俱佳,类似于汉宣帝和晋名将刘琨。有人将桓温比作王敦,桓温心中甚为不平。等到北伐征还时,桓温在北方偶然得到一位善于巧作的老婢,询问她的身世,原来是刘琨的歌妓。老婢一看桓温,就潸然泪下。桓温询问原因,老婢回答说:“公非常像刘司空(刘琨)。”桓温一听大喜,连忙出去整理了衣冠,又把老婢唤来询问。老婢说:“脸面很相似,只恨有点薄;眼睛很相似,只恨有点小;胡须很相似,只恨有点赤;身形很相似,只恨有点矮;声音很相似,只恨有点像女人。”桓温一听,大失所望,于是他扔了帽子,解开衣带,昏昏睡去,一连几天都不高兴。

二、数次北伐 劳而无功

桓温的母亲孔氏去世,桓温上疏解职,准备送葬宛陵。穆帝下诏不批准,追赠孔氏以临贺太夫人印绶,谥曰“敬”,并派侍中前往吊祭,谒者监护丧事,十天之内,使者来往八次,官家车马相望于道。桓温办理完丧事后回到官署。他打算修复园陵,迁都洛阳,表疏上奏十多次,朝廷不准。桓温担任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门征伐的任务。

桓温开始再次北伐,从江陵(治今湖北云梦)出发,行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属琅玡郡)时,看见早年为琅玡太守时所栽种的柳树都已经长得粗大约有十围,感慨万分地说:“树已经长成这么大,人是怎么忍受的!”桓温折了柳枝,手拿柳条,不禁泫然流涕。桓温流的不止是他壮志难伸的个人泪,也是刘琨、祖逖等人志在光复中原的英雄泪。当时,晋室南渡已经到了第五代皇帝,中原沦落已五十年,故老都已死去,极少有人主张北伐。

桓温经过淮、泗二水,踏入北方境内,与众位僚属登上平乘楼,眺望中原大地,不禁慨然说:“造成神州陆沉,百年基业成为丘墟,王夷甫(王衍)等人不可推脱罪责!”袁宏说:“国运有盛衰,难道一定是这些人之过!”桓温作色,对着四座僚属说:“常听说刘景升(刘表)有千斤重的大牛,吃豆谷十倍于普通牛,但大牛负重远行,还不如一匹病弱的母牛,魏武帝曹操攻入荆州,杀掉了它,以飨军士。”其意在以大牛比喻袁宏,座中众人都大惊失色。

桓温一路拼杀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来到平阳,桓温屯兵在老太极殿前,徒步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诸陵,命令全部修缮被毁的陵寝,并设置陵令。然后回师京都。升平中(359),桓温改封南郡公,封其次子桓济为临驾郡公。

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陷。太和四年(369),桓温开始第三次北伐。他率领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离燕都邺城只有二百里路,但他顿兵枋头,不敢直趋邺城。这时,晋军的形势已很不妙,水运不通,粮草不继,退军已经是必然的了。此后,桓温几次与燕军交战都未取胜,又听说前秦军将至,就命令烧掉船只,弃掉辎重从陆路退军。晋军为怕燕军在上流放毒,一路上凿井而饮。慕容垂亲率骑兵八千跟踪于后,又使慕容德率精骑四千埋伏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东涧中。桓温见燕军未来追赶,十分放心,命令晋军兼程而进。慕容垂命令部下急速追赶,在襄邑追上晋军。慕容垂与慕容德前后夹击,大败桓温,晋军被杀者达三万人之多。此后,前秦救兵苟池又于半路阻击桓温,晋军又死伤一万余人。十月,桓温收拾散卒,驻军于山阳(今山东金乡西北)。桓温的第三次北伐遂以惨败告终。

桓温三次北伐,除第二次有些成果外,皆无功而返,而第三次更以惨败告终。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桓温主观上来说,其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欲以功名镇慑江东,伺机取晋室而代之。因此,桓温在作战中务求持重,在大好形势下常常观望不进,贻误战机。另外,桓温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事家,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却略逊一筹,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无意恢复失地,志在割江自保,又见桓温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

尽管如此,桓温的三次北伐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打击了少数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是符合当时中原人民愿望的。

桓温在北伐的过程中,多次在朝廷进行周旋。当时,朝廷下诏书给桓温,不准他北伐,改授他并、司、冀三州,罢免他的都督。桓温上表不受,又加他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

桓温既然总督内外,就不宜再次远征。他又上疏陈述应该做的七件事:其一,朋党雷同,私议沸腾,应该抑制这种倾向,不宜扩展;其二,人口减少,不应该仍旧按汉时规模设郡,应该并官省职,让他们稳定地尽其职责;其三,国家机关工作不能停废,平时的行文档案应该限定日期;其四,应该提倡长幼之礼,奖赏忠公的官吏;其五,褒贬赏罚,应该实事求是;其六,应该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应该选建史官,编写晋书。不久,桓温加羽葆鼓吹,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他只接受鼓吹,其余的全部辞让。他又率船进军合肥,兼扬州牧、录尚书事,朝廷又把他召回。

三、擅自废立 久怀异志

桓温素有野心,他曾躺在床上对亲信说:“为人寂然无所作为,将会被汉文帝、汉景帝所笑”,接着又按着枕头坐起来说:“男子汉既然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其部下见桓温出此不臣之言,没有人敢答对。桓温对于叛逆王敦甚为倾慕,有一次经过王敦墓,连声说:“可人,可人”,称赞王敦能行非常之举。桓温叛乱之心如此。据说当时桓温家中来了一位比丘尼,由于这位比丘尼言谈举止,很不一般,桓温十分敬待她。但这位尼姑每次洗浴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桓温非常奇怪,偷偷前往窥视。只见比丘尼赤身裸体,用刀子划破肚子,接着砍断两只脚,桓温惊骇奔走。等到比丘尼洗完澡走出浴室,桓温见她身形完好无损。桓温十分奇怪,探问其中缘故,比丘尼回答说:“你要是作天子,也应当是这样的下场。”尽管如此,桓温并不死心。

桓温虽官居大司马之职,还想夺取皇帝宝座。直接篡位吧,他还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并且会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于是他先走出了第一步。参军郗超建议他废帝以重立威权,他觉得此计可行。考虑到当时的皇帝海西公司马奕平素谨慎小心,没有什么过错,而利用床笫之事则容易对他进行诬陷,两人便在太后面前诬陷晋帝阳萎,三个儿子不是亲生,将混乱司马氏血统。

晋废帝太和六年(372),桓温逼褚太后下诏废掉皇帝司马奕,并把他事先起草好的诏令交给太后。太后没办法,只好提笔加了一句话:“我不幸遭受了这样的种种忧患,想到死去的和活着的,心如刀绞!”桓温召集百官于朝堂,宣读太后诏令,废皇帝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皇帝。接着,他叫人收缴了司马奕的皇帝玺绶。废帝身穿白袷单衣,步下西堂,乘坐一辆犊车,垂头丧气地出了神虎门,由一百人的卫队护送到东海王府第。随后,桓温又率领百官到会稽王府去迎接司马昱。司马昱“东向流涕,拜受玺绶”,即皇帝位,是为简文帝。桓温导演的一出废立戏便这样收场了。

桓温的脚有毛病,简文帝诏令可以让他乘车进入殿堂。桓温事先准备好辞章,想陈述他黜废司马奕的本意,简文帝引见,一见他便流下了眼泪,桓温见此,有些战战兢兢,始终没能说出一句话。

桓温改立新帝后,开始陷害一些政见与他不合的皇族和大臣,将殷、庾两大强族的势力削除殆尽。

广州刺史庾蕴,是庾希的弟弟,一直和桓温有隔阂。桓温厌恨殷涓、庾蕴宗族的强大,想要灭掉他们。桓温派他的弟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到西堂去叩头自述,称与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刘强、散骑常侍庾柔等阴谋反叛。简文帝面对他流下了眼泪,桓温把他们全都抓起来送交廷尉。庾倩、庾柔,都是庾蕴的弟弟。

桓温杀掉了东海王司马奕的三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御史中丞谯王司马恬禀承桓温的旨意,请求依据法律。简文帝下达诏令说:“悲痛惋惜,惊恐不安,不忍心耳闻,何况是诉说呢!再仔细商议吧!”桓温再次进上表章,坚持请求杀掉司马恬,言词非常激烈恳切。简文帝于是就亲手写下诏令赐予桓温说:“如果晋王朝的神灵悠长,你就不必请示,尊奉执行以前的诏令;如果晋王朝的大运已去,我就请求避让贤人晋升之路。”桓温看了以后,惊慌失色,汗流满面,于是就奏请黜废司马恬及他的三个儿子,将其家人全都迁徙到新安郡。黜免新蔡王司马晃为庶人,将他迁徙到衡阳,殷涓、庾倩、曹秀、刘强、庾柔全都被满门诛杀,庾蕴服毒而死。庾蕴的哥哥东阳太守庾友的儿媳,是桓豁的女儿,所以桓温特别赦免了她。庾希听说了这桩灾难,与弟弟会稽参军庾邈及儿子庾攸之逃到了海陵的湖泽中。

桓温诛杀了殷、庾等人以后,威势显赫至极,侍中谢安看见桓温,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叩拜。桓温吃惊地说:“谢安,你为什么要这样呢?”谢安说:“没有君主叩拜于前,臣下拱手还礼于后的。”

前秦王苻坚听说了桓温废立皇帝的事情,对群臣们说:“桓温先在灞上失败,后又在枋头失败,不能反思过错自我贬责以向百姓谢罪,反而还废黜君主以自我解说,六十岁的老叟,举动如此,将怎样自容于天下呢!”

四、意欲篡晋 未逞而死

桓温威振朝廷内外,简文帝虽然身处帝王的至尊地位,但慑于桓温权势,常惧被废,实际上也仅仅是拱手沉默而已。此前,火星居于太微、南蕃之间,过了一个月,司马奕就被废黜。后来,火星又逆行进入太微星垣,简文帝对此很讨厌。中书侍郎郗超在宫中当班,简文帝对郗超说:“命运长短,本来就并不计较,所以应该不再出现前不久废黜皇帝那样的事情了吧?”郗超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我愿用百余家口来保他,不会发生那种不正常的事变。”等到郗超急于要请假回去看望他父亲时,简文帝说:“告诉尊父,宗族国家之事,最终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我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卫的缘故,惭愧慨叹之深,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便吟诵了庾阐的诗,道:“志士为朝廷危险而痛心,忠臣为君主受辱而悲哀。”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

简文帝在位不到二年,便忧愤而病。简文帝命其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他又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接连发出四道诏令,桓温推辞不来。简文帝下达遗诏:“大司马桓温依据周公的旧例,代理皇帝摄政。”又说:“对年轻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君则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自己手持诏书进入宫中,在简文帝面前把诏书撕掉了。简文帝说:“天下,来自于意外的命运,你有什么不满意的!”王坦之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断专行!”于是简文帝就让王坦之修改了诏书,说:“宗族国家之事,一概听命于大司马桓温,就像诸葛亮、王导辅政时的做法一样。”这一天,简文帝驾崩。

桓温希望简文帝临终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不这样的话,也应当让他摄政。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非常愤怒,给弟弟桓冲写信说:“简文帝遗诏让我按诸葛亮、王导的旧例辅政。王坦之、谢安处理朝廷大事期间,我每天都愤愤不平。”朝廷诏令谢安前去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又推辞了。

宁康元年(373)二月,大司马桓温来建康(今南京)晋见孝武帝,屯重兵于新亭(今南京南)。孝武帝诏令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这时,都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接着晋王室的天下就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则神色不变。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会见朝廷百官,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惊慌失色。谢安和王坦之去见桓温,桓温与谢安笑谈良久。郗超经常作为桓温的主谋,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子中听他们谈话。风吹开了帐子,谢安笑着说:“郗超可谓入帐之宾。”由于谢安应付自如,桓温才没有发难。最终使晋王室得以安稳。

三月,寓居建康的桓温去拜谒高平陵,他登上车,左右见他凭轼起敬,全部暗暗称奇。途中语道:“先帝究竟有灵,你们可得见否?”左右听着,不知他说何鬼话。到了陵前,桓温下车叩拜,边拜边说:“臣不敢!臣不敢!”左右俱莫名其妙。复问左右道:“殷涓身形如何?”左右答称涓身肥矮,桓温不觉失色道:“刚才看见他也曾在先帝左侧呢。”当初,殷浩为桓温所废而死的时候,桓温派人送信吊唁他。殷浩的儿子殷涓没有答复,也没有到桓温那里去,而是与武陵王司马晞游玩。桓温后来害死了殷涓,竟然不认识他。疑心生暗鬼,回来后,桓温就身染重病,于是桓温退兵,回姑孰养病,在建康只呆了十四天。

桓温回至姑孰,病渐沉重,但其野心未已,桓温病重的时候,暗示朝廷给他以加九锡的礼遇,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坦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草拟诏令。袁宏草拟完以后让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赞叹他文辞的优美,接着说:“你本来是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写这样的文章让别人看呢!”谢安见到了袁宏写的草稿,就对其加以修改,因此前后十多天也没有最后定稿。袁宏暗地里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说:“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严重,应该不会再支持多久了,自然可以再稍微晚一点回复。”

宁康元年七月,桓温病重身死,年六十二岁。终于没能实现他先加九锡,再渐移晋室的野心。孝武帝下诏,安葬桓温依据汉代霍光及安平献王的旧例。皇太后与孝武帝亲临朝堂三日,下诏赐九命君王的礼服,又加朝服一具,衣一袭,东园秘器,钱二百万,布两千匹,腊五百斤,以供丧事。丧葬规模一如太宰安平献王、汉朝大将军霍光,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辒辌车,挽歌两部。羽葆鼓吹,武贲班剑一百人,优册即前南郡公增七千五百户,寝地方园三百里,赐钱五千万,绢两万匹,布十万匹,追赠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