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格林瓦尔德之战

格林瓦尔德之战(坦南贝格会战)

挫败条顿骑士团

格林瓦尔德之战简介

格林瓦尔德之战:格林瓦尔德战役,德国文献中称为坦南贝格会战,中文又译作坦能堡会战,是1410年7月15日,在条顿战争(1409—1411)期间,波兰—立陶宛联军歼灭条顿骑士团的决战。以步兵为主的波兰-立陶宛联军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志愿部队3.9万人在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指挥下,在坦伦堡和格林瓦尔德附近与以身穿甲胃的重装骑兵为主的条顿骑士团约2.7万人的军队展开决战。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精锐尽失,8千名骑士被杀,2千人被俘,骑士团大团长冯·容金根等多数首领阵亡。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波兰由此逐渐收复失地,并获得格但斯克等城镇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波兰作者显克微支根据此战撰写了小说《十字军骑士》。

格林瓦尔德之战过程分析——

格林瓦尔德之战档案

交战双方:波兰、立陶宛、俄罗斯联军VS条顿骑士团

交战时间:1410年7月3日~7月15日

双方将帅:联军统帅为波兰国王亚盖洛;条顿骑土团统帅为云金根

双方投入兵力:联军共3.2万人;条顿骑士团共2.7万人

双方使用兵器:矛、弓箭、盾、臼炮等

交战结果:联军以最终的胜利而告终

历史背景

西欧国家为巩固政权,建立骑士团作为常备武装力量。1198年条顿骑士团建立。14世纪末,条顿骑士团发展到鼎盛期,并将入侵之手伸向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先后侵占了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和爱沙尼亚等国家。条顿骑士团在欧洲东北的属地堵塞了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引起三国与条顿骑士团的矛盾日益加剧,发展到非武力不能解决的地步。

主要过程

1410年,波兰和立陶宛联盟,准备向占据波罗的海区域的条顿骑士团发起进攻,试图将其赶出这一地区,夺回出海口。当时,据守该地区的条顿骑士团兵力主要由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骑士和瑞士、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雇佣兵组成。波、立联军的兵力不足以与之抗衡,于是他们就联合俄罗斯、瓦拉几亚、捷克、摩拉维亚、匈牙利和鞑靼等国,组成91个梭镖骑士队,共3.2万人。

7月3日,各国军队在切尔温斯克地域集结完毕,在波兰国王弗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的率领下向马林堡进发。

条顿骑土团团长乌尔里希·冯·云金根得到联军进攻的消息后,欲在中途的格林瓦尔德地域阻截并歼灭联军。于是他率领主力51个旗共约2。7万条顿骑士部署在该地,以逸待劳。云金根选择了一座前面是平坦的草原的高地驻军,居高临下,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地势。

7月14日,联军到达格林瓦尔德地域,在卢本湖畔的森林里集结休整。这时前哨士兵发现据守高地的条顿骑士,亚盖洛下令做第二天进行会战的准备。

15日,亚盖洛选择在背靠沼泽地和马尔沙河的地方分三线排成2公里长的正面队形。由立陶宛和俄罗斯士兵组成的40个梭镖骑士队在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的率领下部署在右翼;由波兰、俄罗斯和捷克等国的士兵组成的51个梭镖骑士队在皇家元帅兹比格涅夫的率领下部署在左翼。而背后的森林、沼泽地和马尔沙河给联军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不易受到敌人的迂回包抄。

和联军相对应,条顿骑士团依托高地分两线排出2。5公里长的正面队形。利希滕施泰固率领20个旗的兵力部署在右翼,瓦伦罗德率领15个旗部署在左翼,第二线有16个旗作为预备队。双方的白炮和弓箭手都排在阵地的前方。

骑士团的白炮和弓箭手首先发起攻势,但并未给联军造成太大伤亡,联军开始向前压近。联军右翼的维托夫特命令一线向敌人 左翼发起进攻。占据高地有利地势的骑土团居高临下,凶猛的火力迫使联军退缩,联军二、三线士兵的进攻也,被骑士团阻击而退。瓦伦罗德乘胜向退败的联军右翼实施追击。但冲下高地,骑士团的队形也随之变得混乱,出现空当。右翼联军的俄罗斯梭镖队顺势插入敌军,使骑土团左翼兵分两段。同时,由波兰为主力的联军左翼和敌人右翼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兹比格涅夫率兵切入敌人右翼,切断了其两部分的相互联系。溃败的联军见追兵数量较少,遂重新组织实施反攻,歼灭追兵。接着又与俄罗斯军联合,对瓦伦罗德部队形成局部优势,一举将其击溃,转而增援左翼联军。联军左翼二线的俄罗斯、捷克及波兰梭镖骑士队遂投人战斗,与右翼联军形成对条顿骑士团右翼军队的合围之势。见势不妙的云金根调集预备队增援,但被亚盖洛派出的三线军队歼灭。

在联军的包围下,条顿骑士团主力被歼灭,除团长云金根外的所有指挥官全部战死。格林瓦尔德会战以联军的胜利而结束。

重大意义

格林瓦尔德之战,使条顿骑士团遭到重创,阻止了其进一步东侵的步伐,也使条顿骑士团从鼎盛走向衰落。

策略战术

战争中,联军采用三线战斗队形,在地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战术,切割敌人,集中优势歼敌;联军协同作战,合围包抄,挫败敌人。而条顿骑士团战术古板,机动性差,以致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