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简介

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一世(又译优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腊文: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约482年-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皇帝(527-565),史称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早年辅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治国,后作为其养子继位。在内政方面,通过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编纂法典(528-534)和发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国法大全》;镇压尼卡起义(532)改革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对外商贸,引进丝织业;干预宗教事务,迫害阿里乌斯派等异端;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对外,以名将贝利撒留等在东部与萨珊波斯作战,在西部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533-534)、意大利东哥特王国(535-554)并占领西哥特王国南部(552前后)。晚年潜心神学,死后不久帝国在西方的领土便相继丧失。政策被学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为“一个帝国、一个教会和一部法典”,其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古典时期的东罗马帝国向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转型的重要过渡期。565年11月14日逝世。

查士丁尼一世传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482年5月5日(另说483年5月11日)出生于东罗马帝国达尔达尼亚行省的陶勒西恩(又译“陶雷修姆”、“托利希尔姆”、“陶里西厄姆”等,“托莱索”或亦为其译名;拉:Tavrision;英:Tauresium),邻近今马其顿的斯科普里(英:Skoplje),另说斯科普里是其祖籍地。

原名弗拉维乌斯·彼得鲁斯·萨巴提乌斯,出身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使用拉丁语,视拉丁语为“母语”,可能说明受过良好教育,但也可能是因为出身于已经拉丁化的民族。青年时代去君士坦丁堡投奔当时担任高级将领的叔父查士丁,在那里受到更加优良的文化教育。查士丁也对查士丁尼寄予了厚望,收为养子,并加上了自己的姓“查士丁尼亚努斯”,这样,在不附加尊号(凯撒和奥古斯都)以及形容词等的情况下,全名为弗拉维乌斯·彼得鲁斯·萨巴提乌斯·查士丁尼亚努斯(拉: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希:Φλάβιος Πέτρος Σαββάτιος 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辅佐叔父

518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故去,查士丁在查士丁尼的协助下被拥立为拜占廷皇帝,是为查士丁一世。此后以养子身份继续辅佐查士丁一世制订国内外的重要政策,并获得“恺撒”的封号。对内协助养父处死贵族领袖维塔里安(英:VItalian)等人,又取消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宗教政策,暂时平息因宗教冲突造成的社会动荡。对外邀请罗马主教访问君士坦丁堡,与波斯保持和平,同时也与拉卡茨人、埃塞俄比亚人等力量结盟以限制波斯人的扩张。

523年(一说525年)与狄奥多拉(Theodora)结婚。

526年安条克遭遇严重地震,遇难者达25万人(另说30万人)。

登基称帝

527年4月1日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与叔父共同执政。同年8月1日查士丁去世,成为独任的君主。为了争夺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口,以及参加对东方贸易竞争,他很快与萨珊波斯展开争夺战。

528年2月15日下令组成包括特里波尼安在内的十人委员会,开始编写《查士丁尼法典》。同年安条克再度遭受地震。除拨款赈灾外,还免除安条克三年的税负,并曾将该城改名塞奥波里斯(意为“上帝之城”,Theopolis)以安抚民众。

529年4月7日《查士丁尼法典》公布,4月16日生效。同年关闭柏拉图学园,将其中七位知名学者放逐到波斯。撒玛利亚人在巴勒斯坦发动起义,犹太人亦参与其中。

530年撒玛利亚人的起义被镇压下去。同年帝国政府在叙利亚安提阿颁布命令,凡不承认迦克墩公会议的人将被予以放逐。 12月15日又组成十六人编审委员会,开始编辑《学说汇纂》。

尼卡起义

531年任命善于聚敛的乔万尼·卡帕多奇(Giovanni di Cappadocia,即“卡帕多西亚的约翰”,英:John the Cappadocian)为帝国东部的禁军长官(praefecti praetorio Orientis),并采取增加赋税的政策,帝国许多居民沦为贫民,且蜂拥至首都。

532年君士坦丁堡爆发尼卡起义。532年1月11日的赛车会上两党民众请求查士丁尼宽恕自党派被囚禁的死刑犯,遭到拒绝,致使事态激化。12日一些失意的贵族加入起义队伍。15日起义者与政府爆发武装冲突。他们捣毁教堂,焚烧官署,攻打监狱,袭击皇宫,有节奏地呼叫着口号“尼卡”(Nika,意即“胜利”)。1月18日起义者已差不多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并准备推选新皇帝。欲弃城逃跑,在狄奥多拉皇后的力劝下才决定留下不走。经商议,查士丁尼派宦官纳尔西斯(Narses)以金钱贿赂参与起事的蓝党,又派大将贝利萨留和蒙托(意:Mundo;英:Mundus)于同日进入赛车场屠杀准备拥戴新皇帝的民众,被杀害者一说达35000多人。(另有30000人、40000人等说法。)起义被镇压后,又继续斩杀或流放被牵连的贵族。同年开始着手重建被起义破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开疆拓土

532年不惜以赔款11,000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缔结了“永久性的”和平协定。对于巴尔干北部诸蛮族部落的进攻,也是以重金收买酋长的方式求得和平。这样,暂时稳定了东方和北方的边境。随即集中兵力向西发动战争,企图消灭建立在西罗马帝国旧址上的蛮族国家。

533年8月借口其同盟者希尔得西斯被废,派贝利萨留率军进攻汪达王国。11月21日《法学阶梯》公布。12月16日《学说汇纂》公布。12月30日二者生效。同年冬君士坦丁堡遭遇地震。

534年贝利萨留灭亡汪达尔-阿兰王国,兼并北非,占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为统治被征服的领土,在迦太基设立阿非利加长官府和督军署,又把被汪达尔人侵占的土地发还给当地居民和天主教会。为了庆祝国土的光复,在君士坦丁堡为贝利萨留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11月16日修订后的《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查士丁尼修正法典”,Codex Justinianus’ repetitae praelectionis)重新颁布,12月25日起施行。

535年借口东哥特摄政王后爱玛拉森莎被杀害的事件,发动了第一次与东哥特人的战争。贝利萨留率军队在西西里登陆。

536年狄奥多拉皇后的亲信狄奥多西被派往亚历山大任大主教,激起了埃及民众的反抗。反抗虽然被镇压下去,却深深感到继续对一性论教派采用高压手段会危及他的统治,遂采纳了皇后的意见,力图与这一教派妥协,把被放逐的一性论教派的主教找回,并设法调和一性派教徒与帝国政府、官方教会的矛盾。同年贝利萨留攻打罗马。

537年地中海沿岸多个月日光和月光被遮掩,原因不明,可能是因为火山爆发。结果是气候变化和农产品减收。同年圣索非亚大教堂大教堂完工。

540年波斯入侵东罗马帝国,安条克被毁。次年波斯军队又从北方侵入拉齐卡地区。再次任命贝利萨留指挥东方战场,进行一系列反击。

542年春天瘟疫传至君士坦丁堡,随后通过商路和军队远征路线传至整个帝国乃至帝国以外的地区。这次大瘟疫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在君士坦丁堡,命令塞奥佐罗斯负责处理尸体和救济病患,后来又下令在金角湾加拉大挖深坑以掩埋尸体。本人也一度患病,期间有军官策划政变。尽管该阴谋本身因查士丁尼的康复而流产,但包括贝利萨留在内的一批文武官员遭到牵连。同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

544年东哥特人发动起义再度派贝利萨留赴意大利进行镇压。

痛失贤助

548年6月28日狄奥多拉皇后逝世。与此同时,皇位继承、巴尔干北方边界、宗教纷争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困扰查士丁尼后期统治的重要因素。

549年一起针对查士丁尼一世的阴谋被破获。

550年派领贵族衔的利贝里乌斯(Patrician Liberius)率领舰队,以干预西哥特内政为名,占领该国南部的部分国土。该事件年份仍有争议,有552年、554年等不同说法。

553年为缓和基督教卡尔西顿正统派与一性派之间的矛盾,主持了二者的联合会,即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会议最后还是变成了对基督一性论的批判。

554年纳尔西斯(Narses)击败入侵意大利的法兰克人,最终灭东哥特王国。为指导意大利重建,颁布《国事诏书》(Pragmatica sanctio),就东哥特王国遗留下的法律的存废以及一些具体的法律问题做出规定。至该年,科西嘉、撒丁尼亚、巴利阿利群岛以及达尔马提亚等地,都已先后并入拜占廷版图,拜占廷帝国已囊括西罗马帝国除高卢、不列颠外大部分旧有领土,比它原有的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然而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了国家的大量军事和经济实力,继承人最终也未能制止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匈人残部和阿瓦尔人的不断入侵。

晚年统治

555年撒玛利亚人再度发动起义,大批犹太人加以响应。调动驻北非的远征军,于556年起义镇压下去。

557年君士坦丁堡发生强烈地震,圣索非亚大教堂的拱顶塌落。

558年瘟疫在君士坦丁堡复发,此后西里西亚等地也发生疫情。

559年匈人余部(另说保加利亚人)入侵东罗马帝国,抵进君士坦丁堡近郊。被迫启用赋闲的贝利萨留,后者以少量亲兵获得胜利。此后通过外交收买,使匈人部落自相残杀,减轻了其威胁,直至这几支匈人部落被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吞并。同年君士坦丁堡一度因查士丁尼身亡的谣言陷入混乱,直到谣言被澄清。

561年底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媾和,签订为期50年的和约。

562年又一次针对阴谋被破获,圣索非亚大教堂再次建成。

565年11月14日,逝世。查士丁二世继位。此后不久,征服地区大都丧失。

为政举措

政治

在内部政治体制上,打击首都可能威胁皇权的政治力量,并改革地方行政,加强专制皇权。

登基时,帝国的政治生活中仍保留有大量民主制残余,尼残酷镇压尼卡起义,基本上改变了君士坦丁堡民众参与高层政治决策的传统。元老院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也进一步下降了。在地方行政方面,他将数量众多的小行省合并为大省区,并将地方军政权力重新结合,特别是在亚洲领土上率先推行军政权力合二为一的政策;为使拉韦纳和迦太基的最高长官能及时应变,还让他们总揽当地各方面权力。不过,改革也并非全面铺开,部分地区维持不变。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使其所追求的“一个皇帝”的目标得以实现。

经济

经济政策包括调整税制和发展商贸及手工业两方面。为修复被包税人破坏的税制,他废除了包税制,要求全国官员接受税收业务培训,整肃税务机构,并要求官员核查各地税额、重新登记纳税单位以及尽可能让纳税人完税。他将普通税由实物税变为实物和货币混合税。他还取消了贵族地主享有的免税权。批评意见认为他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横征暴敛。

商业政策是施政的重点。他积极采取措施,开通红海和南高加索商路,试图以南北夹击的方式摆脱波斯人对拜占廷工商业的控制。首先,加强了红海东北角和西北岸两个港口的管理,建立了海关以接收来自东方的商品。但由于帝国商船太少,不能保证正常运输。于是,查士丁尼又积极联合东非基督教国家阿比西尼亚的阿克苏姆王国,劝诱他们去印度购买丝绸再转运至拜占廷。但印度各口岸均已被波斯商人垄断,阿比西尼亚人难以插足,计划又告失败。不过此后出现了转机。这就是丝织业的引入。

据普罗柯比记载,有一批来自印度的僧侣帮助查士丁尼从东方的“赛林达”携带蚕种来东罗马,并将养蚕的技术传授给东罗马人。此后丝织业在拜占廷领地上迅速发展起来,君士坦丁堡、贝鲁特、蒂雷、安条克、底比斯等地,乃至埃及的亚历山大,都建起了丝织工厂。桑树也在这些地区普遍种植。由此,丝织产业从亚洲进入欧洲。

有观点认为,查士丁尼瘟疫的爆发与积极的外贸政策有关。

军事

波斯战争公元527年即位,其随即任命名将贝利萨留为元帅,向夙敌波斯帝国宣战。公元528年波斯军大将扎基西斯率3万大军,于次年在尼亚比斯以压倒性兵力逼退贝利萨留,隔年双方军队在两河流域的达拉城再次会战(达拉之战),贝利萨留大胜。随后波斯军一败再败,但还是于531年在卡利尼库斯战役阻挡了贝利萨留的前进步伐,两国终于532年签下停战协议。拜占庭向波斯一次性支付了一笔巨款。

这个和约为在西方重建帝国的计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实际上与波斯的战争本身就已经过度地占用了拜占庭的资源了。但540年这个和平就被打破了。按普罗科匹厄斯的说法,库思老一世害怕罗马帝国重新壮大后就更有力量了,波斯会抵挡不住,此外东哥特人愿意与波斯同盟,以及波斯最大的后方敌人厌哒瓦解,使得波斯少了一个后顾之忧。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双方对科尔喀斯地区的争夺。它一直延续到561年或562年,中间有一次不包括科尔喀斯地区的停火。拜占庭在这段时间里不得不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向东对波斯,在意大利对东哥特人,同时在巴尔干半岛上它受到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的威胁。期间,经历过地震的安条克由于城墙尚未修复,加上缺乏支援,被波斯军队攻破、劫掠和毁坏。

拜占庭的兵力有限,两面作战对它来说非常危险。而560年,波斯也受到突厥人的威胁,因此愿意与拜占庭停火。得以保持科尔喀斯地区,最后一次维护了拜占庭的疆域,但他不得不向波斯每年进贡。

1.汪达尔战争

532年与波斯达成暂时的和平之后,雄心勃勃,再跟汪达尔王国开战,于533年派贝利萨留出征非洲。远征军兵力薄弱,且包含大半粗鲁且毫无组织纪律性可言的蛮族雇佣兵。9月中旬,贝利萨留在迦太基遭遇汪达尔人的大军,经一番错综复杂的迂回使汪达尔人的军队失去了有利地形并分散做几部失去了衔接,将之击败。汪达尔人于534年3月投降,汪达尔王国灭亡。

非洲战役使拜占庭帝国控制了非洲广大的畜牧基地。强势的君主显然并不热衷于和平,哥特也成了查士丁尼的眼中钉。

2.东哥特战争

在意大利对付东哥特人的战事比预先想象的要困难。拜占庭与东哥特人作战的原因是狄奥多利克之死和此后哥特人内部的继承人的斗争。狄奥多利克的女儿阿玛拉逊莎比较亲拜占庭,而狄奥多利克的侄子西奥达则打他自己的主意。阿玛拉逊莎年轻的儿子死后西奥达登上了王位。535年两人之间的不和演化为战争。拜占庭首先进攻达尔马希亚,但没有成功。贝利萨留则率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他很快就占领了那不勒斯。西奥达大败,维提格斯取代了西奥达。维提格斯比较成功地抵抗了贝利萨留,但536年贝利萨留占领罗马。维提格斯未能重新占领罗马。双方之间激烈的战斗对意大利带来了巨大的摧残。538年拜占庭军队占领米兰,但东哥特人经过残酷的战斗又把拜占庭人驱逐出了米兰。不停的战斗还带来了饥荒。

540年5月贝利萨留攻克拉文纳。东哥特贵族表示假如贝利萨留愿意接受西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的话他们就停止抵抗,贝利萨留表示同意。维提格斯被俘,542年他逝世。不清楚的是贝利萨留是不是假意同意领西罗马帝位的,但这很可能。虽然如此早就对贝利萨留持疑心了,这样就更加重了疑心。

由于重税的压迫很快在意大利就有爆发了起义。542年托提拉在帕维亚被推举为新的哥特王。多迪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战略家,他使用宣传战和建立了一支舰队。544年贝利萨留再次获得意大利战场的指挥权,但由于对贝利萨留不信任,他只给了贝利萨留一支很小的军队。这场所谓的第二次哥特人战争从541年/542年一直持续到552年,它比第一次战争更残酷。546年底托提拉占领罗马,但他无法防守罗马。整个意大利陷入战火之中,双方都使用非常残暴的手段。549年贝利萨留受多项指控后被召回君士坦丁堡,他的竞争者纳尔西斯被指令为意大利指挥官。550年托提拉再次占领罗马,但又无法防守该城。这场战争完全摧毁了罗马富有的元老院贵族。到6世纪末这个阶层就完全从历史纪录中消失了。

552年6月初纳尔西斯再次占领拉韦纳,不久托提拉阵亡,这样哥特人就丧失了他们最好的军事家了。10月哥特人在维苏威火山再次战败。此后虽然还有一些哥特人的军队还顽强抵抗,但总地来说他们被战败了。意大利被严重摧残。死后不久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占领了其大部分地区。

3.远征西哥特

534年贝利萨留为阻止西哥特王国援助汪达尔人,曾派军队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但当时还没有征服西班牙的长远计划。后来借助西哥特王国内乱的机会,出兵西征。关于这次远征,史学界少有记载,其时间也有550年、552年、554年等不同说法。这次远征后,东罗马帝国控制了西班牙南部的海港和据点以及西班牙东南部的部分领土,包括古代名城迦太基(并非位于今突尼斯的迦太基古城)、马拉加和科尔多瓦。占领区维持了七十年。

4.军事体制

统治下连续数十年战事不断,原罗马帝国的版图现已大多并入拜占庭,与此同时,拜占庭军队的人数却在减少。公元4-5世纪拜占庭军队的人数为68万,至查士丁尼统治末期下降为15万,不及前者的四分之一。学界有观点认为与查士丁尼的扩张战争消耗兵员有关,另说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人口减员才是关键因素。

此外一改以往军队以步兵阵推进为主的战术,建成新的装甲骑兵团,这是拜占庭在对外扩张战争中的主要支柱。[1]

文化

1.史学发展

时代的杰出史学家,首推普罗柯比(又译普罗科匹厄斯等,英:Procopius of Caesarea),有《战史》、《建筑》和《秘史》传世。他具有古希腊史书朴实流畅、思辨严谨的文学特点,而在选材叙事等方面又体现出修昔底德的文风。其他代表人物还包括查士丁尼亲自任命的史官利底亚人约翰(英:Jhon of Lydian),小亚细亚的法学家阿亚塞阿斯(英文:Agathias)等等。他们及其作品成为查士丁尼时代史学发展的标志,也带动了当时教会史、圣徒传记和其他文学写作的发展。此外,查士丁尼时代对开通东西方新商路的鼓励,还催生了科斯马斯(英:Cosmas Indicopleustes)这样勇于冒险的商人及其著名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

2.扶植艺术

统治时期是拜占庭镶嵌画的鼎盛时期,拉韦纳的圣维塔莱教堂中还保存有反映查士丁尼及其随从、狄奥多拉及其随从的镶嵌画。

雕塑艺术也得到了延续。例如,在君士坦丁堡奥古斯塔大会场(Forum Augustation),原有为自己铸造的骑马塑像,该塑像树立于一根石柱(一说高达100英尺,英:Column of Justinian)上,形象模拟阿喀琉斯。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二世将之摧毁。

执政官象牙板的生产接近了尾声,但是皇帝的双联象牙板却有作品传世。有一件名为“巴尔贝里尼浮雕”(英:Barberini Ivory)的作品,浮雕的中央的骑马人物据猜测可能为查士丁尼一世。它展示了当时颂扬胜利之王的社会风气:帝王之威已经广布四海,拟人化的地球被踩在脚下;在他的右前方,一个人正向他递交胜利女神的雕像。

时代在艺术上最重要的成就还是在建筑艺术领域,他重建被地震毁坏的城市、铺设输水管道、加固防御工事等,以及建造孤儿院、隐修院、旅店、大教堂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532年起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由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尔负责工程设计和指挥。工程仅用了五年时间即告完成。558年-562年,小伊西多尔负责重建了该教堂的穹顶。它气势宏大,半圆形的大穹顶直径达31米,凌空飞架于几个小穹顶上,距地面51米,使其成为当时欧洲最高的建筑之一;占地宽广,仅中央大厅就达5600多平方米;装饰精美,大量使用金、银、象牙、各类宝石、大理石、镶嵌画等进行内外装饰。而陶制建材的使用,穹顶、天窗和柱廊的设置,也体现出先进的建筑技术。作为拜占庭式建筑的范例,它深刻影响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建筑的发展。

宗教

1.政教关系

在东罗马帝国的政教关系中,皇帝的至尊权主要体现于:召开基督教大会的权力,对高级神职人员的任免权,以及参与教会事务、仲裁教会争端的权力。这些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削弱,但仍能比较有效地掌握上述权力。他还干预基督教审定教义和人事组织的权力,并把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

2.打压异端

自诩为正统国教(“三位一体”派)的保护人,他一面力图平息各教派之间的争端,一面强令异教徒改信国教,并使用高压手段打压不愿屈服的异端派。

528年迫害宗教异端阿里乌斯派。

529年颁布法律,强行关闭雅典新柏拉图学校(约于公元4世纪末期由普鲁塔克创立,也有将之算作“柏拉图学园”者),此后雅典的学术活动再未繁荣,而雅典多神教也随着雅典学术的没落走向末路。同时持非正统教义的基督徒被限令于3个月内皈依正统国教,否则将进行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迫害。

狄奥多拉皇后所倾向的基督一性论,同样属于眼中的异端学说,但皇帝在皇后生前并未严格执行自己的限令,大规模迫害在皇后去世后开始。

553年召开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决定严厉惩处一性论派信徒,并宣布《谴责三章》敕令,改变卡尔西顿公会议的决定,绝罚三名坚持“基督二性论”、被认为倾向于聂斯脱利派的主教,对此持有异议的罗马主教维吉里(Vigilius,537—555年在位)被扣留在君士坦丁堡,并被迫同意上述处理措施。

3.兴建教堂

有统计称,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内,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新建和改建了多达25座教堂。此外,东罗马帝国的其他城市也兴建教堂,总数超过1000座。

法律

在位期间,对罗马法进行了整理,包括:

(1)《查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aneus):528年开始编纂,次年颁布施行。它汇集与审定历代皇帝敕令与元老院决议,并取舍整理而成。以往历代皇帝颁布的敕令凡未被收入进去的一律作废。后发现在汇编过程中有疏漏,旋即组成一个新的法典编纂委员会继续进行整理,其中部分修改以查士丁尼新的立法为依据,534年颁布修订本,共12卷。所载敕令按年月日顺序编排,附注颁布各敕令的皇帝名字,内容为教会法、渊源、高级官吏职务、私法、刑法、行政法等。

(2)《学说汇纂》(Digesta):由包括16名法学家的委员会,在特里波尼安主持下于530-533年间草拟完成。《汇纂》摘录1-4世纪初罗马著名法学家的著述,共分50卷,9200段,均具备法律效力。同时宣布未被选入其中的法理陈述均属无效,禁止以后在法律上引用。在此过程中,为了解决以往法学家之间的分歧意见,查士丁尼曾于529-531年作出过一系列决定,合计约50条,通称为“五十项决定”(Quinquaginta decisiones)。

(3)《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从为法律学校一年级学生编写基础教程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特里波尼安建议,以盖尤斯的《法学阶梯》为蓝本所编成的私法初级教科书。分人、物(包括债)、诉讼3篇,4卷,于533年颁行,有法律效力。

(4)《新律》(Novellae):死后,法学家将他在535-565年颁布的敕令整理而成,有124条、134条、168条(含7条在查士丁尼去世后的敕令)三个版本。

以上四部分曾被合称为《法学大全》(Corpus Juris)。后来(一说1583年),为了与《宗教法大全》(Corpus Juris Canonici)对称,又被合称为《国法大全》(又译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其中宣布皇帝有无限制的权力,维护国教的特权,保护私有财产,确定奴隶与国有隶农的无权地位。严格说来,《国法大全》只是对以往法律的汇编和对罗马主要法学家言论意见的摘录,并不构成一部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典。但作为罗马法的集大成之作,其对后世“私法”仍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影响巨大,从形式到内容都被较完整地继承下来,成为大陆法系的基础。教会法、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在有关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吸收其原则。对它的注释在11至13世纪达到高潮,以致形成了一个法学流派即注释法学派。同时,它也是后世研究罗马法的主要史料。

编纂法典之外,还对法律教育进行改革:制订钦定法律教育大纲,学制5年,学习及格者发给证书,并以此作为在罗马执行司法职务的条件。在简化司法程序方面亦有举措。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生父
萨巴提乌斯
又译萨巴第,Sabatius
生母
维吉兰提娅
Vigilantia
叔父
查士丁一世
查士丁尼生母之兄
妻子
狄奥多拉皇后
她与查士丁尼未有生育
堂兄弟
哲尔曼努斯(Germanus
曾与查士丁二世同为候选继位人,但后来在征伐意大利期间去世。
妹妹
维吉兰提娅
Vigilantia
侄子
查士丁二世
 
侄女
普拉杰克塔Prajecta
 
侄媳
索菲亚Sophia
狄奥多拉的侄女

后世纪念

墓葬

被安葬在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Holy Apostales),该教堂始建于君士坦丁时期,重建。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帝国后,该教堂及其中诸帝后陵墓摧毁。

雕像

在故乡斯科普里,树立有纪念他的雕像;此外在美国众议院会客厅陈列的二十三位立法者浮雕头像中,同样有属于查士丁尼的一件。

和他的妻子狄奥多拉都被东正教尊为圣人。圣查士丁尼(英:Saint Justinian)的纪念日被定为每年的11月14日。

人物评价

与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大帝一样是罗马帝国晚期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帝王之一,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他为拜占庭帝国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这个帝国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后来一度成为亚欧大陆西部文明世界硕果仅存的火种。二是《国法大全》,法典在拜占庭帝国衰亡后一度失去其影响力,但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法典重新焕发出它的热力,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欧洲各国的法律,除了英国自成体系之外,多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亚非美等国家的法律。

普罗柯比:①他不喜欢遵守现存的习惯,总是热衷于尝试新办法,简而言之,他是一切高贵传统的最可怕的破坏者。②他本质上是愚蠢和邪恶的特殊混合物。(又译:他是被人们称为道德上既愚蠢又邪恶的那类人)······他一直是个说谎者,不仅随时随地编造谎言,而且在写作中,抑或当着自己臣民的面发下神圣誓言时也是如此。③因此,他从来都不会对任何冒犯者流露出丝毫的气恼,表示出任何愤怒,而是带着温和的面容和平静的表情下令杀害无数无辜者,洗劫众多城市,没收不计其数的财产。

但丁:两重光芒互相交叠在他身上。(两重光芒一说指“立法者和皇帝的两重荣光”,一说指世俗统治者的光辉和基督教神学的光辉。)

孟德斯鸠:但是查士丁尼的恶劣行径,他的浪费,他的迫害,他的掠夺,他的建设、改革、变革的狂热,他的计划的易变,由于长期的衰年而变得更加使人感到不快的、严酷而无能的统治——所有这些,都是同那些徒劳无益的成功和虚幻的光荣混合在一处的真正的不幸。

爱德华·吉本:①他是一位平易近人、耐心受教、谈吐高雅、态度亲切的皇帝,也是一位能控制愤怒情绪的主子。②皇帝把自己看成音乐家、建筑师、诗人和哲学家,也是律师和神学家,即使调停基督教各派系的工作未获得成功,罗马法的整理综合也使他的精神和勤勉获得最高贵的纪念碑。③查士丁尼生前不受人民爱戴,死后无人哀悼。追求名声是深植于他内心的目标,然而贫瘠的野心只能屈从于空洞的头衔、地位和当代人士的赞扬。他努力想要获得罗马人的称颂,却丧失他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阿非利加和意大利战争的规划大胆,又能贯彻执行,靠着惊人的洞察力从军营中拔擢贝利撒留,从皇宫里重用纳尔塞斯,但是皇帝的名声为两位胜利的将领所掩盖。

萨维尼:若非这些汇编,有关罗马法的作品几无存留;若非查士丁尼的作品侧身其间,罗马法无以传承而至现代欧洲;而在所有这些著述中,罗马法的精神清晰可触。不过,很显然,只有在罗马法极度衰败之时,才会出现编纂这些法典的念头。

J.W.汤普逊(James Westfall Thompson,美国学者):当第五世纪过渡性时期的危险过了以后,帝国在查士丁尼(527-565年)的长期统治下,重新获得了坚固立脚点。我们很可以把查士丁尼看作罗马帝国的重建者;他对内曾规定帝国结构的性质,对外曾树立帝国边境政策的路线;他曾赋予帝国以形式和精神,而帝国曾继续保持着这种形式和精神,直到它在千年以后灭亡为止。

约翰 W.巴尔克(John Wesley Barker,美国学者):①查士丁尼的统治,实际上是古罗马的全地中海世界概念的最后一次昙花再现。这种概念是普遍的,也是过时的。从这方面看,查士丁尼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但他演了一个失败的角色。②尽管他有很多错误,但他却使他那个时代一度令人激动、神往、令人倾慕和值得纪念。

诺曼·戴维斯:①查士丁尼主要是因为对罗马法的编纂以及坚持不懈地重申对逝去的帝国西部各省的统治权而令人追忆。他的法律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成就;但是从整个帝国的立场来看,他在西方的当务之急则似乎成了从更紧迫事务中解脱出来的一种娱乐。②从表面上看,查士丁尼恢复了此前大部分帝国的荣耀。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人的内湖。然而,荣耀是表面的:“保持伟大是老朽的表现,甚至是有害的。”

周枏:一些西方学者称优帝的功绩不在其辉煌的战绩、雄伟的教堂,使其名垂不朽的乃是他的法典编纂事业。他把法制提高到治国的战略高度,这对后世不无有益的启迪。

徐家玲:①总地来看,查士丁尼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站立在新旧世界交替的门槛上,既想前进,又要看看后面。②最后中世纪的拜占庭终于在罗马帝国的躯壳内完成了它自身的演变,进入了中世纪亚欧封建国家的行列。在此变化过程中,查士丁尼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奠基人。

陈志强:①应该说,查士丁尼一世生前基本实现了他的理想,无论在内政还是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他都取得了令其后人羡慕的成就,罗马帝国似乎又重放光辉。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成就未能持久。②历史证明查士丁尼一世企图在昔日罗马帝国体制内为早期拜占庭国家寻求出路的计划落空了,拜占庭国家的发展只能寻求新的变革。

人物争议

姓名翻译

“查士丁尼”在拉丁文上有Iustinianus和Justinianus两种写法,中国学者对两者分别有“查士丁尼亚努斯”(徐家玲)和“优斯提尼亚努斯”(周枏)等译法。更多的中国学者据英文Justinian进行转译,一般译为“查士丁尼”、“尤士丁尼安”或“优士丁尼”。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以“尤斯蒂尼安”对译Justinian和Iustinian,但仍将作为专名的Justinian I译为“查士丁尼一世”。有观点认为,依据遵从人名的初始发音的翻译原则,译为“优士丁尼”较“查士丁尼”更为合适。

就查士丁尼的拉丁文全名而言,除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之外,也还有其他形式(如Flavius Anicius Iustinianus,其中I亦可替换为J)。此外,对取得重大功绩者,罗马人有在其姓名后加上形容词、或附以被征服之地的名称作为姓名的第四部分的做法,徐国栋认为《法学阶梯》序言(Imperatoriam敕令)中查士丁尼一世的自称符合这一习惯。他将这段自称翻译为“凯撒·福拉维乌斯·优士丁尼皇帝,阿拉曼尼、哥特、法兰克、日耳曼、安提斯、阿拉尼、汪达尔、阿非利加的征服者,虔敬的、幸福的、声名卓著的、胜利者和获得过凯旋式荣誉的人、永远神圣的”。

民族归属

19世纪末,学界曾围绕查士丁尼的民族出身问题展开讨论。有一派学者认为查士丁尼出身斯拉夫人,其证据是署名狄奥菲鲁斯(Theophilus Abbas)者所著查士丁尼传记中的相关人名。该传记称查士丁尼生母原名比格莱尼札(Bigleniza),生父原名伊斯托克(Istock),查士丁尼本人原名upraudu(意为“正义”)。吉本认可该传记的记载,并称维吉兰提娅( Vigilantia)是查士丁尼母亲将音节柔化后的改称;又从姓名出发,称查士丁尼出身蛮族。后经19世纪末的学者詹姆斯·布莱斯考查,该书为17世纪人所作,不可据信。因此该说后来被抛弃。然而,当代仍有个别中国学者采信这部已被证伪的文献的记载,并声称查士丁尼是哥特人。

排除了斯拉夫人说,对于查士丁尼的民族归属还有如下观点:拉丁化的伊利里亚人(英: Illyrians),色雷斯人(英:Thracians),以及二者混血的后代(英:Thracian-Illyrian)。

西征功过

西征饱受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东罗马帝国来说,西征的成果短暂而代价沉重,既消耗财力,又不利于巴尔干和亚洲的防御;其二,西征具有一定的侵略性,长期的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其三部分中国学者强调查士丁尼的西征是在复辟奴隶制罗马帝国,根据奴隶制这一点,批评查士丁尼的征服及相关政策是反动的。

也有一些学者,在承认查士丁尼的西征总体上得不偿失的同时,对一些传统看法提出了不同观点。首先,恢复罗马帝国版图并不等于复辟奴隶制。查士丁尼时代,传统的奴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新的生产关系成熟起来;而查士丁尼的法典中,也不乏释放和保护奴隶的条款,可见查士丁尼并非坚持奴隶制不放的。其次,在罗马帝国崩溃不久的情况下,查士丁尼恢复罗马的统一的目标有一定合理性。其三,西征对社会经济也并非只有负面影响。罗马的文化和法律在北非、西班牙等地保持了约一个世纪,并为后来的阿拉伯文明所部分吸收;西征后拜占庭帝国对南意大利的长期统治,也使得该地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有利于文艺复兴。而地中海的统一,有利于该地区商贸的发展。最后,在北非和意大利的重建还留下了军政合权的管理模式,后来拜占庭帝国由此发展出了对帝国有重要意义的军区制。

影视形象

在《神曲》中,但丁将查士丁尼列在天堂的“水星天”。

时间
名称
演员
1921年
《狄奥多拉》(Teodora
Ferruccio Biancini
1954年
《传说中的狄奥多拉皇后》(又译“名花倾国两相欢”Teodora,imperatrice di Bisanzio
Georges Marchal
1968年
Kampf um Rom I
奥逊·威尔斯
1969年
Kampf um Rom II - Der Verrat
奥逊·威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