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镐

杨镐(明朝末年将领)

杨镐简介

杨镐: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的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在东北地区的藩篱也逐渐丧失,后来虽调兵谴将,但直至王朝覆灭也没能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权。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就是杨镐。杨镐是进士出身,历任知县、御史、参政、右佥都御史,曾经略朝鲜军务。万历四十六年,起用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指挥四路大军与后金军战于萨尔浒,结果惨遭大败。后遭言官弹劾,被下狱处死。

杨镐传记——

杨镐,字京甫,号凤筠,商丘(今河南商丘)人。万历八年(1580 年),杨镐考中进士,先后出任南昌(今属江西)、蠡县(今属河北)县令。后来因政绩突出被调人京师,担任御史。不久,杨镐因为过错而被贬为大理(今属云南)评事。杨镐在大理几年,因为政绩不错,又被提升为山东参议,分守辽海道。在辽海道任上,杨镐曾与大帅董一元夜度墨山,奇袭蒙古酋长炒花的军帐,并取得大胜。杨镐因功晋升为辽海道的副使。此后,杨镐带领驻守的士兵一边训练,一边垦荒。 因政绩突出又提升为参政。

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二月,日本丰臣秀吉再次率军人侵朝鲜。明朝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淞的水军共十四万,再度增援朝鲜。杨镐被朝廷提升为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经略一职始 自万历援朝之役,一般由兵部侍郎担任。在万历二十年的援朝之役中,担任经略的宋应昌只是总理军中大小事务,在军事指挥方面并没有多大决定权,军事方面的总指挥实际上由备倭总兵李如松担任。而在这次援朝之役中,从各地抽调的大部明军集结于朝鲜半岛,军中先后出现了三位备倭总兵:麻贵、李如梅和刘铤。为了避免出现多头指挥,明廷将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文人出身的杨镐身上。从此以后,明朝文官领导武将也逐渐发展为一种常规。九月,杨镐抵达王京。在杨镐的指挥下,明军先后取得稷山之役、青山之役和鸣梁海战的胜利。

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明军在蔚山大败。蔚山之役,不仅谋划了很长时间,而且是倾尽了明朝的全国兵力,会集朝鲜通国之众,因此,这一失败给明朝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但是,作为经略的杨镐逃奔到庆州后,又将兵力全部撤回到王京。随后,与总督邢玢向朝廷诡词报捷,讳败为胜。不明真相的神宗,看了杨镐的奏折,以为真的大胜倭寇,非常高兴,还颁赐给杨镐许多金银。不久,赞画主事丁应泰了解到杨镐的败况,于是。 上疏神宗,将杨镐的败况全部列于其上。神宗大怒,立即罢免了杨镐,让他等候审讯。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杨镐复出,就任辽东巡抚。杨镐在巡抚任上再次偷袭蒙古酋长炒花,并大获全胜。此后,杨镐极力推荐起用李如梅为大将,被给事中麻僖、御史杨州鹤所弹劾。为此,杨镐上疏辩解,并请求退休回乡,神宗对此不闻不问,杨镐竟然自行退休回乡。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开始与明朝分庭抗礼。

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四月,努尔哈赤以杀祖杀父等“七大恨”告天,誓师反明。四月十五日,抚顺在后金人的里应外合下失陷,朝廷震惊。明朝政府为了守住辽东,决定对后金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剿灭战争。经大臣廷议,认为杨镐谙熟辽东战事,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朝廷又将他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命其出任辽东经略。

五月,杨镐出关,到达辽东。

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以明军八万八千人、朝鲜军一万人及女真叶赫部一万多人,分四路围剿后金,计划会师赫图阿拉。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雅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铤指挥,出宽甸,从东面抄后。面对明军的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李永芳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四路明军原计划“分进合击”,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战死在阿布达里岗,李如柏也仓皇撤退。结果明军损失四万多人,朝鲜军全部投降,努尔哈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战后,御史杨鹤弹劾杨镐,奏章却被内阁大臣扣留,没有报知神宗。但其后不久辽东北部边防重镇开原、铁岭也相继失守。至此,言官交相上疏,弹劾杨镐,于是神宗下令逮捕杨镐,将他下狱,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

崇祯二年(1629 年),杨镐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