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广

杨广(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

杨广简介

杨广生平: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604 ~ 618年在位),在位14年。隋文帝杨坚次子,母独孤皇后。在位期间修建京杭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但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且其性情暴躁,善猜疑,最终引得人人反之。

历史评价:隋炀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三征辽东消耗了大量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兵役太重。修建大运河本身就严重伤民,再加上开疆拓土的战争,消耗过大。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征高句丽失败,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也与后世的个人偏见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其实,杨广时期也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下令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

杨广大事记

569年 出生。

581年 被立为晋王。

587年 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之后,进位雍州牧、内史令(宰相)。

589年 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被封为太尉。

600年 被立为太子。

604年 文帝病逝于仁寿宫大宝殿,太子杨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

618年 去世。

人物关系

杨广传记

屡立战功 意谋太子

(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郑振铎

杨广共兄弟五人,均为独孤皇后所生,哥哥杨勇是长子,三皇子是杨俊,四皇子是杨秀,五皇子是杨谅。杨坚称帝后,杨勇被立为太子,封杨广为晋王。除了王位外,杨坚还让杨广做了并州(今山西太原)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杨广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有其深层次考虑,那就是吸取了北周因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王韶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陈,刚20岁的杨广担任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军队进驻建康(今江苏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被晋升为太尉。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600年,北上击败进犯的突厥。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不可追及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杨广认为自己作战有功,又发现文帝对太子杨勇的行为很不满,于是就渐渐有了自己当太子的念头。

韩擒虎(538~592),原名擒豹,字子通,今河南新安县人,隋朝名将。容仪魁伟,有胆略,好读书。

▲隋炀帝杨广画像

巧于心计 弑父杀兄

为了实现做太子、以后做皇帝的梦想,杨广时常伪装自己,而太子杨勇却缺少杨广那样的心机。明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杨勇却偏喜欢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不仅如此,他还对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非常冷落。这都使得父母都对他有怨气,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这就为杨广夺太子位提供了好机会。

杨广和杨勇的行为却恰恰相反,他知道父母都很节俭,他也很简朴。听说父母要来时,他就让其他姬妾都躲藏起来,自己和正妻萧氏一同亲自到门口迎接,还让年老、面貌一般的妇人穿着破旧衣服侍奉父母亲。杨广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他经常贿赂父母身边的随从,给他们送些礼物,这些人回去便都说杨广的好话,使得文帝和独孤皇后越来越喜欢次子杨广。

为了加快夺太子位的步伐,杨广在一次进宫回来向母亲告别时,哭得很伤心,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哥哥杨勇想谋害他。母亲因为平时就对杨勇印象不好,听杨广这么一说,不由更加气愤。哥哥杨素很受隋文帝杨坚的信任,为了说服杨素帮助自己,向杨坚提出废除太子之事,杨广让宇文述先找杨约,因为杨约和杨素的关系非常密切。宇文述先是经常陪杨约赌博,而且故意输给他很多的钱,然后借机将杨广的意图告诉了他。杨约急忙问自己应该怎么做,宇文述便请他说服哥哥杨素,顺应皇上已有废太子之意,推荐杨广继任太子之位。杨素兄弟最终答应了杨广的要求。在杨素的努力下,支持杨勇的大臣被逐数清除,最后使杨坚下决心将杨勇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604年七月,文帝病危,招太子杨广入住大宝殿,杨广担心时间长了,自己之前的行为露馅,认为目前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已经到了,便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文帝的宠姬宣华夫人陈氏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在她来的途中调戏她,文帝顿悟,拍床大骂,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密报后,逼死了文帝。杨广又假传文帝遗诏,要杨勇自尽,杨勇未及回答,就被派去的人杀死。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改元大业。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博雷塘数亩田。

▲隋朝运河示意图

开凿运河 毁誉参半

隋炀帝时期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形成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1 710千米,对于南北水运起到关键作用。

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大运河利于交通,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大运河作为中国唯一一条贯通南北的水路,沟通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农副产品的交换与商品的流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运河不仅是京都粮食、物资的主要运输线,也是商业交通的重要航道。不仅淮南、江南等地的粮食、丝茶诸多产品从水路运来,北方的枣、梨、药材也由此路运向南方。

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运河之上,可以通文书、运士兵。但由于隋朝存在时间较短,大运河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后代王朝特别是唐宋王朝对全国政治和军事的控制。

虽然后世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多有责难,认为其是隋朝灭亡的诱因。但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大运河的历史功绩也一点点显露出来了,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面也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的一份功劳。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途经城市示意图

三征高句丽 终取灭亡

隋炀帝前后三次对高句丽的用兵使隋朝的国力大减。这也是隋朝灭亡的一个重大原因。612年,开始第一次征伐高句丽,诸军士兵士气皆盛,一路破高句丽城450余座。但是后来由于渡过辽河,围攻辽东城,久攻不下。由海路进攻的海军,进攻至平壤,一路皆胜,进入城市后由于放松了警惕,被伏兵奇袭,只得撤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句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据载,30多万人的队伍,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

第二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眼看辽东城即将被攻破之际,后方却出现了杨素儿子杨玄感的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隋炀帝听到消息大惊,赶忙退兵援救洛阳。军事物资、营帐等都被丢弃在了前线。第二次征伐被迫撤兵。

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水军大败高句丽军,在毕奢城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高句丽王高元大为恐惧,遣使请降,并将上一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了回来。隋炀帝答应了高元的请求,班师回朝。

高句(gōu)丽(lí)

简称“句丽”,不同于高丽,是公元前1~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隋炀帝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