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外交家)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创建淮军,发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筹建海军,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镇压农民起义,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被世人骂为“卖国贼”。不论生前还是死后,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始终毁誉参半。

李鸿章传记——

仙鹤少年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安徽合肥人,1823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李鸿章像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1838年于道光帝时考中进士的,曾在刑部任主事,后升任郎中。其母亲李氏,是合肥处士李洪谟之女,与李文安共生有六男二女。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从六岁开始,李鸿章就在家馆中读书,李文安既是严父又是良师。其书房名叫棣华书房,亦称棣华书屋,是一所方塘花树环绕的水阁,环境十分优美安静,李鸿章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家学生活。1843年,李鸿章进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举人考试。次年,李鸿章参加乡试中举人。

1845年春,李鸿章参加京师会试,未中。此时曾国藩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曾国藩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科进士,彼此关系不错,于是李文安便命李鸿章到曾国藩门下学习义理经世之学。李鸿章在曾国藩门下学习,获益匪浅。在跟随曾国藩学习的两年中,李鸿章边发奋攻读经史,边着意学作科举之文。1847年,李鸿章又参加了会试,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被点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十年之后,李鸿章终于如愿以偿。三年后,李鸿章在庶吉士散馆时,以优异的成绩被授翰林院编修。

创建淮军

就在李鸿章中进士,点翰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准备大显身手的之时,农民起义改变了李鸿章的人生轨迹。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并迅速席卷了中国南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政权对立的农民政权。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鼓励各地的汉族地主举办团练,与清军一起对付太平军。于是李鸿章回乡协助安徽地方官举办团练,镇压太平军。1859年,李鸿章前往建昌大营拜见曾国藩,被留下来担任了幕僚。李鸿章受到曾国藩器重,李鸿章到建昌不足十天,曾国藩便决定由李鸿章亲自主持训练皖北军队,该军队是湘军的一部分。8月13日,曾国藩又召其回到身边,帮助他处理军中事务。从此,李鸿章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1860年,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随即便乘胜进攻苏、杭,进而威胁上海。于是,曾国藩命李鸿章回安徽招募淮勇。1862年2月初,皖籍地主张树声、刘铭传、吴长庄、潘鼎新、周盛波等人纷纷响应,很快就编成一支由十三营组成、共计六千五百人的队伍,称准军。其营制、编制都与曾国藩的湘军一致。同年夏天,李鸿章亲率淮军从安庆到达上海,并任江苏巡抚。至此,李鸿章由曾国藩手下的一名幕僚而变成清朝统治集团的一员,并且在军事上还能独当一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起义军。1863年6月,李鸿章决定兵分三路,采取“以剿为堵”、“规取远势,以剪苏州枝叶,而后图其根本”的战略,并伙同常胜军进攻苏、常一带的太平军。1863年12月4日,太平天国将领郜永宽等杀死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投降淮军,淮军遂占领苏州。1864年5月11日,李鸿章攻占常州。按其原计划,李鸿章将戈登的常胜军解散,留下洋炮队六百名、洋枪队三百名士兵,并将其编入淮军。7月19日,湘军将领曾国荃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太平天国灭亡。8月1日,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在攻陷苏、常后,准军已发展到一百二十营,六万人,再加上水师一万多人,共七万多人,而且其武器装备多用洋枪洋炮,并有炮队六营。于是,准军则成为当时清军中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1866年12月12日,清政府命李鸿章负责剿捻。李鸿章采取马队和步兵配合,左右夹击、前后堵截、画河圈地、重重围困的策略,分别于1868年1月和7月先后镇压东、西捻军。因此,李鸿章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并加太子太保衔。这样,李鸿章成为握有军政实权的封疆大吏。

兴办洋务

在王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李鸿章还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工业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

李鸿章初到上海之时,深以中国的武器比不上西方为耻辱。为了学到洋人的技术,李鸿章决定自己设厂制造。1863年,李鸿章雇用英国人马格里与直隶知州刘佐禹一起,首先创办了松江洋炮局,后来又命副将韩殿甲在上海创办了另外两个洋炮局,合称“上海炸弹三局”。1864年,松江局迁到了苏州,并改称苏州机器局。1865年,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购买了一座美国人在上海建立的铁厂,并将其与原来上海的两个洋炮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同年,苏州机器局迁到南京,改为金陵机器局。J870年,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管了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

李鸿章以“求强”、“求富”为目的而兴办洋务事业:在19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以“求强”为目的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但到了70年代,李鸿章以“求富”北洋水师海军公所清为目的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企业。

1872年年底,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其目的是收回长江及航海外运权利。它是洋务运动中由军用企业转向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李鸿章从兴办军事工业企业转向民用工业企业,说明他已经逐渐认识到军事应以经济为基础,这是其洋务思想的一个进步。他创办这些民用工业企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成为我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力量。

筹建海军

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危机严重。1874年,日本派兵三千人入侵台湾。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于是提出了海防的问题。与此同时,英、俄两国也加紧了对我国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正准备率军入疆,收复失地,塞防问题也十分重要。因此,朝廷中出现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这时李鸿章主张专顾海防,放弃塞防;左宗棠则主张二者并重。最后,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

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便命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的海防。1879年,沈葆桢去世,于是筹办海防的大权便全部落在李鸿章手里。

关于如何筹建海军的问题,李鸿章在1874年的《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了四项建泌以购船为主建海军;强调购置铁甲大兵船;各要口添设一二艘即小型炮舰;裁撤各省旧有水师之红单、拖罟、舢板、艇船。从1875年至1879年,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赫德,从英国阿摩土庄兵工厂订造了八艘小型炮舰,以备守口之用,另从该厂订造了两艘巡洋舰。同一时期,福建船政局造船七艘。

于是在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并有窥伺台湾、朝鲜之意,于是清政府命李鸿章速购铁甲船。

1879年11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炮舰来华。1881年9月、10月,从英国订购的镇中、镇边两艘炮舰和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也先后驶回,这样,加上原有的船只,总数已达十四艘,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袭击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南洋海军也受到一定的损失。于是,清政府便希望北洋海军尽快建成,李鸿章深表赞同。1885年10月,清政府又设立了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alt 总理海军事务,任命奕alt 和李鸿章为会办。但实权却掌握在李鸿章手中,他以整顿海防为名,加紧建设北洋海军。

1885年以后,北洋海军共购进舰艇十三只,其中包括1885年到达中国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济远,以及后来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和六艘鱼雷艇。

1888年,这些舰只全部抵达天津大沽。这样,北洋海军加上原有的舰船已达二十五艘,于是北洋舰队宣布建成。此后还建成旅顺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却采取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作战方针。结果,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威海卫陷落之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海军,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力保和局

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李鸿章是一个悲剧性的外交人物。李鸿章在外交上坚持“力保和局”的宗旨,实行“外须和戎”的方针。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重。1870年8月,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集军事、外交大权于一身。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但李鸿章却害怕事件扩大,认为台湾是海外偏隅,不值得大动干戈,主张与日本签订和约。在中日签订《台事专条》后,日本得寸进尺,企图吞并琉球。李鸿章认为琉球是弹丸之地,对其不甚重视。1879年,日本占领了琉球,并改名为冲绳。

在日本侵略台湾时,英国也在进行挑衅,结果发生了“马嘉理事件”,并借机勒索。清政府派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谈判,李鸿章担心和局破裂,于是在1876年与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二十万两白银,允许英国人到云南等省游历,开辟印藏交通等。这一条约为英国入侵云南、西藏等地提供了方便。

1883年12月,法国经过几番试探之后,派兵进攻驻扎在越南以西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清军一路溃败。清政府不得不起用老将冯子材抗法。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等地,致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从而扭转了战局。但是清政府缺乏胜利的信心,李鸿章认为应该知足,趁机求和。李鸿章出访图清并于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允许法国在我国西南开埠通商,使法国的势力侵入云南、广西等省,西南边疆危机更加严重。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慈禧太后决定与日本议和。1895年2月13日,便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议和大臣与日本商订和约。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率领随员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及其子李经方和顾问科士达从天津赴日谈判,于19日到达日本马关。李鸿章和日方首席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七次谈判。李鸿章在谈判中极力维护中国的权益。24日,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回行馆途中,李鸿章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开枪行刺,弹中左颊,血流不止。消息传出之后,中外震惊。因谈判代表遭袭,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大失体面,于是不得不稍作让步,将赔款由三亿两白银减少为二亿两白银。

4月10日,李鸿章伤愈,才又重新开始了谈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表示条款不可再减,只有允与不允而已。对此,李鸿章只好电告清政府。4月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18日,李鸿章一行离开马关回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纷纷谴责李鸿章。清政府于是免去李鸿章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职务。由于《马关条约》,李鸿章便发誓再不踏上日本国土。两年后,李鸿章环游欧美归来时,途经横滨,也不肯上岸。正如后人诗中所说:“舟人那识伤心地,为拔前程是马关。”

晚年生涯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已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的利益,于是俄国便纠集法、德向中、日施加压力。为此,清政府命李鸿章为归还辽旅议约全权大臣,与日本驻北京全权大臣林权助谈判,最终达成协定:清政府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这样,俄国在清政府和李鸿章眼里便成了“救星”。

1896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为了报答俄国,决定派李鸿章为头等专使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递交国书,联络邦交。

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离国,于4月30日到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允许俄国修筑的西伯利亚铁路经过吉林、黑龙江,直达海参崴。

然后,李鸿章又访问了英、德、荷、比、法、美等国,于1896年10月3日回到天津。李鸿章此次出访,长达半年之久,并亲身经历了西方文明,大开眼界。这也使得他曾一度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决心变法,并于16日召见康有为。康有为退下后,军机大臣奏请授康有为总理衙门行走。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后,李鸿章曾推荐康有为任总教习,但未获成功。1899年,因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成立保皇会,慈禧任命李鸿章任两广总督,镇压康、梁余党。李鸿章表面上颁文悬赏以除康梁,私下里却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