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贤

李贤(明代名臣)

立身以德 修行赖智

李贤简介

李贤:李贤(1409年-1467年),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代名臣。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著有《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李贤入阁后,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名臣多为其所识拔。他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明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但他压制叶盛,排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王鏊亦称“国朝自三杨后,相业无如李贤。其得君最久,亦能展布才猷。然在当时以贿闻,亦颇恣横。”

李贤传记——

李贤(1408-1466),字原德,河南郑州人,宣德年间考中进士,后奉命到河南河津赈灾,正统初年,他曾上奏疏给英宗说:“塞外投降的蒙古人,居京师者众多;每个投降的蒙古人月领米各十七石五斗,然而指挥使虽说月给俸禄三十五石,但实际领到的仅一石。这样看起来,一个降人相当十七个半官的俸禄。臣意认为应将降入逐步迁出北京之外,这样不仅可减少费用支出,且可以消除遗患于未萌。”但这一正确建议未被采用。景泰二年(1451)他又向皇帝上奏,建议十策,内容是:一日勤圣学,二日顾过警,三日戒嗜欲,四日绝玩好,五日慎举措,六日崇节俭,七日畏天变,八日勉贵戚,九日振士风,十曰结民心。景帝对此非常赞赏,命翰林官员将其写成条幅挂之于左右,以便随时阅览警省自己。不久李贤又上疏建议改革军队,广泛采用车战、运用火器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也受到景帝的赞赏。同年冬他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任户部侍郎。英宗复位后,李贤仍任翰林学士,不久为文渊阁大学士,与徐有贞同预机务。不久又提升为户部尚书。由于李贤性格端庄。出言谨慎,每有奏时都能切中时弊,故深得皇帝的信任。天顺三年山东发生灾荒,英宗诏徐有贞与李贤商议,徐有贞说:“负责赈灾的官员,多有贪污中饱之人。应该立即停止赈灾。”李贤说:“如果仅考虑有贪污中饱而不赈灾,那么视民于水火而无动于衷,也是因噎废食。”英宗听到这里,立时下定了决心,命增加赈济的钱粮。夺门之变后,石亨、曹吉祥日益骄横,引起了英宗的厌恶,曾将所有人摒除后对李贤说:“这班人现在专横干政,四方奏事先要至其府内,这样一定会出乱子的,怎样解决才好呢?”李贤说:“陛下应当机立断,否则日久必生祸患。”不久石亨与曹吉祥果然密谋叛乱,为李贤发觉,他协助英宗将其平叛,一日英宗与李贤议及夺门之变,李贤说:“这一事件应该叫做迎贺,而不能叫做夺门;天下本来就是陛下的,如果叫做夺门就不能体现顺应天意了。”英宗帝醒悟,认为李贤的提法一语中的,从此之后英宗对李贤更是言听计从。终天顺年间,李贤一直为内阁首辅。不久英宗生病,这时有人向英宗挑拨太子与帝的关系,英宗犹豫不决,特将李贤秘密诏入宫内向其询问。李贤听到这件事后,跪拜在地说:“外间小人,流言蜚语,不足为据。太子为天下根本,如此大事望陛下三思。”英宗帝又问是否只有传位给太子,他最合适吗?李贤又跪拜回说:“如此宗社幸甚。”英宗听到这里后,扶病立起,立即诏见太子,太子来后看到英宗病重抱英宗哭泣,英宗已泪流满面,经此事故,英宗方才信任太子,而谗言也不攻自破。宪宗继位后,李贤被进太子少保衔,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出现日食,李贤借此向皇帝上疏说:“日映君象,君德明,则日光亮,现天日无光,惟有陛下修身敬,体民艰苦,勤于朝政方可使天象日和。”宪宗问其现在应做什么,李贤说:“目前宫内阴气太重,因自宣德至天顺年间选入的宫女太多,尤其洗衣局没收的妇人及后宫宫女不下万千,她们怨仇尤甚,宜放还其回家。”宪宗欣然听从,上万名妇女出宫之后,百姓欢悦。由于李贤后多病,多次请求退休才获朝廷批准。后来有人散布流言蜚语诬害李贤,宪宗特命侍卫保工其家,护送其出入,成化二年(1466)病率,年59岁。宪宗帝十分痛惜,赠其太子太师衔,谥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