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渊

李渊(唐高祖)

起兵反隋

李渊简介

李渊生平: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陕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唐朝开国皇帝(618~626年在位)。祖先原来是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李渊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被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李渊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李渊世袭唐国公的封号。

历史评价:李渊奠定了彪炳千秋的280余年的盛唐霸业,并由此受到后人的敬仰;他也因无力阻止亲生骨肉的相互残杀,无奈地被其子李世民“请”下了丹墀,而令后人感叹。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是审慎多算、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胜券在握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李渊大事记

566年 出生。

613年 升为卫尉少卿。

617年 击败杨玄感,被任命为太原留守。

617年 率军3万,在太原正式起兵。

618年 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626年 “玄武门之变”后退位,成为太上皇。

635年 出世。

人物关系

李渊传记

年少得志 太原举兵

李密(582~619),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

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深得隋炀帝的信任。

隋末,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一百多支反隋大军。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在反隋斗争中起义军逐渐走向联合,逐渐形成了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三支主要力量。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杨广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同时,隋朝内部也分崩离析。李渊目睹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以为这正是上天赐予的好机会。

613年,李渊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句丽的战争,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以抵御杨玄感。617年,杨玄感兵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粮饷充足,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准备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大举。617年七月,李渊率军3万,在太原正式起兵反隋,传檄诸郡称“义兵”。

617年十一月,李渊率军进入长安,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此时,李渊已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到618年五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弑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驾崩,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唐高祖李渊画像

平定乱世 奠定基业

李渊称帝时,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

李渊称帝后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统一战争,开始着手消灭其他群雄割据势力,统一战争持续了10年。在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帮助下,他用了6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后一个是梁师都,在628年被平定,这时李渊早已经将皇位让给儿子李世民了。

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采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他对捐税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唐朝的管理和政治措施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李建成(589~626),李渊长子,太宗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642年追赠“隐太子”。

玄武兵变 退居幕后

▲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位后期,安于后宫享乐,纳了很多妃嫔。有妃子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关系,李渊未能及早制止,最终导致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兵戎相见,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并且,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安于享乐,对政治事务不再关心,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

李渊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缺乏给出明确的主见,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来后立其为太子。但李世民回来之后,李渊又反悔,听信后妃们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直接导致了兄弟之间的不和,成为皇子们激烈的太子之争的导火线。

为了争夺皇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明争暗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626年夏,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渊推荐齐王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不料这一密谋被李世民得知。在这紧急关头,李世民先发制人,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审问。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太子、齐王途经玄武门时,李世民及部下将二人杀死,并让心腹尉迟敬德带甲入宫报告李渊。此时李渊正和大臣萧禹、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荡漾在南海池中,他见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立在岸边,十分惊愕。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把他们处死,特派我前来保驾,李渊听后心中已了然。旁边的萧禹等赶忙劝李渊把国事都托付给秦王,尉迟敬德让李渊快点下诏,把军队交给秦王管理,以制止东宫和齐王府军队的骚乱。李渊无奈,被迫写下诏书,命令所有军队悉听秦王处置,并诏立李世民为太子。此时,全国局势基本上被李世民控制,李渊无奈,表示愿早些退位。

贞观九年(635),李渊病逝。大臣们议请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为高祖。高祖临死时交代死后薄葬,但李世民要求厚葬, 最后经与大臣商量,未按照汉长陵九丈高的先例,而是仿效光武帝刘秀的原陵,造六丈高,这就是献陵。

▲陕西三源唐高祖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