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婉约词派代表)

女中俊杰 一代词人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

生卒年:1084 ~1155年

性格特点:豪情满怀,多愁善感。

历史功过: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名家评点:婉约派代表词人。”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传记

出身大户人家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著名的《一剪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离愁与相思,从遥远的宋朝一直唱到了现在。今人了解李清照多是由读她的词开始,这些词清丽婉约、临水照人,一如她的名字嵌入人心。这位女词人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呢?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济南府章丘明水镇一个大户李姓人家诞生了一名女婴,她就是后来名震北宋词坛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

李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聪颖好学,为官太学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后升任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不仅学富识高,而且遇事有独立见解。在他青少年时代,礼部按照传统方式,以诗赋取士,而他却注意研究经学,写作了《礼记说》数十万言,对经书的《礼记》多有阐发论说,引起了当政者的重视,并由此考取了进士。李格非不图虚名,重视实际,识见确在一般士大夫之上,比如,当时爱好写文章的士大夫,都把用的墨看得很重,喜欢藏墨,而他偏偏写了一篇《破墨癖说》。文章写道……今墨之所用在书,苟有用于书,与凡墨无异,则亦凡墨而已焉,乌在所宝者?嗟呼!非徒墨也,世之人不考其实用眩于虚名者,多矣,此天下寒弱祸败之所由兆也。吾安可以不辨于墨?”不重实际,而图虚名,实际关乎国家的衰败兴亡,这是由“辨墨”而生发出来的很深刻的见解了。李格非的个性还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绍圣元年(1094年)章悖当宰相,编元佑章奏,要李格非参加,而被李格非谢绝了。这件事实际涉及到了宋代的党争。

宋哲宗元佑年间,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争斗异常激烈。哲宗绍圣年间编“元佑章奏"的目的是“外为检讨”,而李格非谢绝不就,很可以看出他对“党争”的看法。可是,绵延不绝的“党争”又和他的仕途升降,以及李清照的生活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自然是后话了。还有一件事也很可以说明李格非的个性。有一个道士能说人祸福,据说往往甚准。道士出必乘车,百姓都很信奉。一次李格非在道路上与道士相遇,他命令左右将道士从车中拽出,“穷治其奸”,狠狠地揍了一顿,驱逐出境。

李格非为元佑明士,又是一位著辞章的能手。在李清照六岁的那一年,他担任了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他于是在屋前种了大片竹子。起名为“有竹堂”,专门从事写作。他的同门朋友晁补之经常造访,自然是品诗论文,极为投契,后来晁以赞赏的心情写了一篇《有竹堂记》,其中写道:“为文章,日十数篇不休,如茧抽绪,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发,须臾盈卷轴。”李格非的才思敏捷、文如泉涌以及著文时的潇洒自得恍如就在我们的眼前。李格非还著有《洛阳名园记》,宋人邵博在这部书的跋语中说:“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靖康后,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其知言哉!”洛阳的著名园林皆毁于靖康之难;但《洛阳名园记》不仅是记载保留了名园当日的繁盛,也同时寄寓了作者有关国家的废兴感叹。这就愈发地显示出李格非不仅能文,而且有识。

李格非对于著文也有自己的见解,说:“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这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吾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强调文章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强调为文要自然天成,这是很进步的文学主张,而且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李格非诚恳处世的品格。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写词作文章。《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翰”。如此富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对李清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李清照聪慧、多才、活泼、可爱,除了作画习文,她还全身心地投人到大自然的怀抱。她斗草,打秋千,划船,这既陶冶了情操,又给她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在《如梦令》中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清照动情地记述了一次夏季远游,归来迷路的情景。当一个夏日的傍晚,因贪恋美景而归迟,当兴尽泛舟归,又误人荷花深处,从而出现了惊起鸥鹭齐飞和人舟争渡的热烈画面。清照少女时代的自得自乐以及洋溢着的青春活力,都像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样。在一首《怨王孙》写道: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幕,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一片深秋凄清的景象,而女词人感到那正是说不尽无穷好的山光水色。女词人热爱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她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女词人欣赏自然,留恋忘返,可又偏说“眠沙鸥鹭不回头”的远飞,是“似也恨、人归早?”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反映出女词人天真俏皮和无拘无束的自然天性。

和普通富贵人家的女人一样,荡秋千是闺门中最常玩的一种游戏。清照在《点绛唇》中写道: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女词人在一个“露浓花瘦"的清晨,荡秋千时的轻盈体态和娇憨神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表现出清照少女时代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父辈们的熏染之下,李清照对国家政事渐渐关心,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她十六七岁时,写了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诗。

张文潜即张耒,是李格非的朋友,张来被罢官时,李格非曾亲自相送。张来曾作《浯溪中兴颂碑》诗,歌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功高盖世,并慨叹时过境迁,和瓜果,然后夫妻对坐,一面欣赏碑文,一面品尝食品,那可真是像“葛天氏之民”一样地无拘无束啊!结婚的第二年,赵明诚拿到俸禄,生活明显富裕了,于是就广泛搜求天下碑帖,日积月累,日渐堆积。也就在这一年,赵挺之当了右丞相。亲戚朋友也多在馆阁任职,他们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传抄内府秘籍,达到不能自己的程度。

他们时或遇到古今名人书画,夏商周三代奇器,总是爱不释手,甚至脱下穿的衣服交换。这期间,曾经有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当时虽然是富家子弟,二十万钱岂能够轻易办到?只好又回还给了人家。多少天之后夫妻二人还因未收集到这幅名画而相向叹息。

婚后的李清照夫妻恩爱,情感甚笃。丈夫赵明诚以及收集古文石刻都成了李清照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李清照虽由一名少女变成了少妇,她那天真烂漫、喜好自然的性格仍时时流露出来。春天,她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观灯、闹元宵,秋天她驾小舟远游,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自然,赵明诚或朋友诗酒相会,或外出为官,暂时的分别是不可避免的,李清照在词中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分别时的感情。在《点绛唇》(闺中)写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可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女词人闺中惜花,而阵阵春雨催花开花落,只能是惜春春流去。而丈夫远行未归,瞻望归来路,看到的只有连天芳草。主人翁的那种惜春伤别,怀念远方之人的慵态深情,就再清楚不过了。此间,清照还作有《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时序已经人秋,荷花香尽,床上的竹席已嫌凉意。

女词人追慕大好秋光,“轻解罗裳”,荡舟远游。但眼前景又无法排除对远方人的思念,当大雁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南飞的时候,当月满西楼的时候,遥望云中,谁又能寄锦书报亲人的音讯呢?夫妻之间的离别思念,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真实感情之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这种相互思念之情作了高度凝炼的概括。而“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则形象地写出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

此间清照伤秋的作品莫过于《醉花阴》了,她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金秋季节,又正逢重阳,应该是万里秋色无限。可是女词人或许丈夫的远行未归,面对萧瑟秋景引起了无限的愁思。主人翁先在“凉初透"的秋夜“愁永昼”;傍晚的把酒赏东篱菊花也并没有引起多少喜悦;倒是阵阵卷帘的西风,更加触动了心中的烦怨愁苦,吟出了“人比黄花瘦”的妙语。人和黄花相比,主人的孱弱,主人的多情,甚至主人的美丽,都在这一丰美的形象中了。据记载,李清照将此词寄给了赵明诚,明诚大加赞叹,自愧自己不如,因而下决心要超过清照。于是他谢绝宾客,废寝忘食地作了三日三夜,写出了五十阕同一题目的词,并将清照的词杂于其中,让朋友陆德夫欣赏。陆德夫反复吟诵欣赏,说:“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赶紧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恰恰正是李清照所作。这虽然是传说,但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才气。

清照的闺中生活充满了对丈夫思念的“闲愁",也有着有身份的少妇的闲适。她在一首小词《如梦令》中写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写到了人物的对话,而对话又极符合人物的身份。一夜的风雨袭击,主人翁清早自然要问所喜爱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可是“卷帘”的婢女根本不懂主人的心思。反说:“海棠还是老样子。”于是主人翁很不满意地又迫不及待地告诉她:“知道吗,知道吗?绿叶肥了而红花谢了。”主人翁浓睡乍起的慵态,对海棠花的喜爱,以及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了。清照的这首词传出后,据说士人们无不击节赞赏。同时代人胡仔说:“‘绿肥红瘦'此语甚新。”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当时词坛的地位了。

李清照从事大量词的创作,同时又钻研前代的词作词人,此间她还写下了我国第一篇后人称之为《词论》的词学专文。在《词论》中,清照先回顾了词的发展历史,她认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到五代,由于干戈四起,四海瓜分,“斯文道息”。只有南唐“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到本朝宋代,词得到大发展,先有柳永“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下。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又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女,虽极研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壁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对于李清照的《词论》,自古就毁誉不一。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研究词发展史的文章。她讲到了词盛于唐,讲到南唐李璟李虞词的尚文尚雅,讲到北宋柳永作新声,讲到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等等,都是符合词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至于有人批评她对词的创作否定过多,并提出“词别是一家”,也应该分析对待。诚然,清照对几乎所有的词人都指出了他们的不足,表现出十分的自尊自信,可能对他们的评价不够全面;但我们又必须看到,李清照指出的他们的问题又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说南唐李氏君臣的词是“尚文雅”,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实际上指出了晚唐五代词状物则风花雪月、绮罗香泽,抒情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的特色。比如,苏轼等人的以诗为词,其积极作用是打破了词只是“娱宾遣兴之资”的作用,将词用于记游怀古、赠答、送别……大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但也必须看到他的有些词有不符合词律要求的地方,清照《词论》批评他“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是符合实际的。再比如对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人的批评,既指出他们词作的可取,又主要指出其不足,体现出李清照要求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的主张。至于她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也符合实际。无论所表达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词与诗的要求的确有所不同。李清照是几百年前的词人,她对词的认识不可能处处全面,而且她后来的创作实践也打破了早年作《词论》时的主张,更重要的,她以一个女子的身份,纵论词的发展历史,批评卓尔大家的历代词人,提出自己对词的认识,显示出一般闺阁妇女少有的豪气。这使我们认识到李清照性格的另外一个方面。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相得、伉俪情深,春花秋月,时序更替,他们悄悄地打发着时日。但是朝中的争斗却没能让他们安逸的生活继续下去。

在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崇宁元年)七月,蔡京担任尚书左丞,政局发生了变化。朝廷登记元佑党人的姓名,不准许在京作官。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属元佑旧党,被赶出京,担任了提点京东刑狱的官职。到九月,宋徽宗又把元佑。元符党人的姓名亲自书写在碑上,让人刻石,立于端门之前。蔡京仍觉得未惬意,又将苏轼李格非、秦观、张来等一百二十人打成奸党,李格非因此被罢官。赵明诚的父亲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正受到蔡京的重用,这一年他担任了尚书右仆射,也即副丞相。本是儿女亲家,现在却形同水火。

李清照自然心急如焚,于是写诗给赵挺之救父,其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受到世人的同情。清照对朝中的政治形势也颇为清醒,她看出奸相蔡京的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又写诗给她的公公,其中有“灸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对公公的处境十分担心。同年作的《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中又说:“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把唐代张说比成赵挺之。暗指其终被蔡京所卖。李清照的观察是异常敏锐的,事实上赵挺之担任右相不久,就与蔡京不和,赵挺之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三月去世,去世才三天,蔡京就兴大狱治罪赵家,时间一直持续了四五个月。虽然无查出任何事实,但把赵挺之生前死后的一些官职都递夺了。连带赵明诚也无法在朝中做官,就在这一年回到了故乡青州。

幸福短暂时光

青州是赵明诚的故乡,这次是罢官归乡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庆幸的是与李清照趣味相投、夫妻恩爱,还多少减少了一些心中的烦恼。赵明诚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归来堂”,清照还亲自题字,他们倾慕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既表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也同时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清照本来就喜欢菊花,已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佳句为世人赞叹,如今闲居乡间,菊花的高洁又一次引起她的神往,她写了一首咏菊的《多丽》词:“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玉肌”,对无情风雨摧伤白菊充满无限同情。但是,“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糜,风雨后的白菊,在微风中依然像酴醵那样芬芳多情,只有陶渊明和屈原才能和她风韵相宜,词的下半阕写道:“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如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女词人爱惜留恋菊花的凋谢,叹息年华流逝,又以菊花的孤傲高洁相自许。

饮酒赏花度良辰,是李清照重要的生活内容,她在一首《渔家傲》中写道:

雪里巳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绿蚁”即酒。词写出了乍开白梅的晶莹剔透、妩媚多姿,写出了月下饮酒赏花,花月遇辉,生机盎然,充满青春的活力和蓬勃朝气。大自然的美景让李清照陶醉,驱散了父亲和明诚官场蹉跎的阴影。

回到家乡后,清照明诚闲暇无事,于是又重操旧业,收集古籍碑帖。或在集市采买,或至民间访求,每得到一本古书,都喜不自禁,夫妻二人一同整理校勘,并题签编集。如果得到书画。彝鼎,二人则“摩玩舒卷"爱不释手,也指出其毛病所在。

他们是太喜欢这些古董了,以至于通宵达旦,展玩不已。后来,只好作了个规定,燃完一支蜡烛就必须上床休息。每吃过饭后,清照还与丈夫作一种游戏,他们坐在归来堂上,烹好茶,指着堆满的图书,说出某事在某书的第几卷第几行,以猜中还是猜不中,来决定饮茶的先后。清照每每猜中,举杯大笑,茶水常常倒在怀中而站起,反倒饮不成了。这该是何等舒心的时候啊!由于收集到的古书文物愈来愈多,他们在归来堂建起书库,置办大书橱,将图书分广别类地加以整理,并对缺损进行修补。

到政和七年(1117年)赵明诚编纂《金石录》已基本就绪,这其中也包含有清照的大量心血。赵明诚请他的朋友刘鼓为《金石录》写了一篇序言。刘鼓在《题古器物铭赠得甫简诸友》诗中说:“沉酣夏商周,余嗜到两汉。铭识文字祖,曾玄成籀篆。颇通《苍》《雅》字,不畏鱼鲁眩。”对赵明诚的学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李清照与丈夫一同享受到了胜利的欢乐。

乡间生活平静安然,而朝中政治则风云变幻。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即清照屏居青州的第四年,由于赵挺之遗媚,即赵明诚的母亲请示,撤销了对赵挺之的种种处分,由此赵家的政治地位又有了转机。第二年,即政和二年七月明诚大哥赵存诚以秘书少监的身份上书言事:“诸州取访遗书,乞委监官总领,庶天下之书,悉归秘府。”这虽然只是建议朝廷统领收藏天下遗书,算不上什么宏谋,但被朝廷采纳了。这也说明赵家的地位正在好转。又过了八九年的时间,专权日久作恶多端的蔡京罢官,当年,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府,五年之后,又被任命为淄州知府。

明诚的再次出仕,李清照自然非常高兴,一连好长时间都沉浸在扬眉吐气的喜悦之中。开始的时候,清照并没有与明诚一同去莱州,夫妻恩爱,乍离乍别,特别在闺房独处或是在花前月下,良辰美景之际,往往抑制不住到丈夫的思念。又是初春季节,春风骀荡,细雨飘洒,柳已绽眼,梅已露腮,春光无限,而女词人却难以消遣离情别恨,只好是“酒意诗情谁与共”,“夜阑犹剪灯花弄"。又是七月七乞巧的时候,盼望天上牛郎织女喜渡鹊桥,也盼望自己能和夫君相会,可在这寂寞的秋夜里: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阴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天上是离愁,人间是别恨,虫鸣叶落,云遮月影,特别是“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蔓儿风”的秋风秋雨,把“人间天上愁浓”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诚出仕莱州几个月后,清照也由青州赴莱州丈夫任所。途中路过昌乐县,便在馆驿中住了下来。清照一边听着窗外萧萧的雨声,又回忆起闺中姐妹们送别自己的情景: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清照青州乡间十多年的生活,和闺中姐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突然分离,其情难分难舍。自身虽已在馆舍,望断远山,可再也望不到自己姊妹的身影。又回忆临别仓促,忘记惜别酒盏里酒的深浅,心中又一次感到歉意。值得庆幸的是莱州青州相隔不远,还可鸿雁传书,互致问候。李清照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看重友情,这首致远方姊妹的词,从侧面了解到她闺中另一方面的生活。

明诚知莱州和淄州一段时间的生活,还是相当平静的。他把挣来的俸禄钱,几乎都用来购置书籍、金石、字画。每得到一书,夫妻总是反复把玩、品赏,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此间,明诚还经常外出访求石碑古器。莱州南山有一块后魏郑羲碑,明诚和同僚们登山寻访,并且在碑下徘徊了很久。宣和五年(1123年),青州临淄县有个农夫在齐故城遗址耕地,发现古器数十枚,刻着文字,最多的一枚有近五百字。

明诚十分珍惜地摹写下来。靖康元年(1126年)明诚在淄州寻访时,发现一处水清林茂,环境优美的村子。村中有位名叫邢有嘉的人,看赵明诚身为太守却能造访农家,于是很殷勤地接待了他。这年夏天再去的时候,邢有嘉把自已所珍藏的白居易手书《楞严经》拿给了他。明诚如获至宝,上马急驰而归。到家时已过二更天。明诚酒渴,清照为之烹茶,二人一面喝茶,一面欣赏,心中非常高兴。明诚亲自在上面写了跋语,记载下意外的收获和二人展玩时的情景。

明诚收集编写《金石录》的工作进展很顺利,把收集到的古籍古物先作初步整理,每十卷装成一。帙。然后每天晚上“更散”后,校勘两卷,写作跋题一卷。成年累月地搜集整理,古籍古器已经是“盈箱溢箧”,颇成规模了。

然而,时局的动荡,没有使赵明诚夫妇将搜集工作继续下去,随着金兵的南下和攻克汴京,整个中国都陷人了血火之中,赵明诚和李清照一家与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开始了战乱中颠簸流离和生离死别。

在宋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有辽和金国。辽多次进逼中原,对宋朝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宋朝为联合金国共同对付辽,答应将原来贡献给辽朝的“岁币”,全部贡献给金朝。公元1125年2月,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虏。金在灭辽之后,并不满足进贡的“岁币”,把侵略的目标指向了宋朝。金国的第一。次南侵兵分两路:一路由完颜宗翰(粘罕)率领,进取太原;一路由完颜宗望率领进取燕京。两路兵马在宋朝的东京(今开封)会合。宗望一路进兵神速,很快取燕京,人中山府,兵临东京城下。宋徽宗惊慌失措,慌忙退位,传位给太子赵恒,十二月赵恒即皇帝位,是为钦宗,改年号为靖康。钦宗继续执行投降路线,以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条件,与金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宗望的军队刚刚北返,进攻太原的宗翰军队又大举南侵,金兵很快攻克太原,并两部合兵,下真定,人中山,并渡过黄河。虽然李纲等抗战派将领和各地守土军民奋力抵抗,也没能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靖康二年,微、钦二帝被金兵扣押在营中,后又俘掳北去,北宋灭亡了。这年的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皇帝位,称高宗,重建宋朝,是为南宋,改年号为建炎。

建炎元年,对李清照一家来说,国事不幸,家事也不幸。三月,赵明诚的母亲病逝于金陵,明诚和清照南行奔丧。考虑到金兵已陷汴京,青州的陷落只是早晚问题,所以他们非常担心的是已经有十余屋的藏书。这毕竟是他们多少年心血的结晶啊!思忖再三,决定尽量多地把书带到南方。可是装车之后,因为实在太多,无法都能运走;于是“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玩之无款识者。复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减到最后,还是装了满满十五大车。剩下实在无法装车运走的,就封存在十几间大屋子里,准备明年春天再运走。

可是到十二月间,金人就攻陷了青州,十几间房子连同书册什物都化作了灰烬。李清照和赵明诚带着这十五车书,经过千难万险,先运至东海(今江苏东北部与山东连接一带),后换船渡过淮河,又沿运河南下,渡过长江,最后到达建康。

建康虽然尚未遭金兵侵略,但朝廷内的主张战和两派的争论以及沦陷区人民惨痛生活方面的消息,却是不断传来。高宗即位之初,迫于压力,不得不标榜“中兴”,起用主张抗金的李纲为宰相,令副元帅宗泽作开封知府并领兵进驻东京。但同时,又起用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预政务,汪伯彦同枢密院事,执掌军权。

黄汪实际是投降派的代表,处处与李纲宗泽作对。李纲、宗泽力主高宗整顿军马,收复失地,还都东京抗金;而黄、汪劝高宗放弃中原,继续南逃。宗泽到东京后,整顿城市,稳定秩序,平折物价,上书高宗回汴,而黄汪却说“东南方才力富盛,足以待敌”。李纲重用河北抗金的义军,而黄、汪却暗中反对,并制造事端,说李纲“狂诞刚愎”,“兹遣防秋,实为渡河之扰”。结果是李纲罢相。南宋小朝廷开始南逃,先是逃到扬州,接着又逃到镇江、杭州。

李清照于国破家亡之际,对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屈辱投降政策,极为不满;对李纲、宗泽等人的抗金壮举,表示出热烈的赞颂和同情。三年(公元1129年),宗泽部署大军,拟渡黄河全面反攻,可是奏章报到朝廷,黄、汪之流反说宗泽发了狂,拒不允准。70多岁的老将终于忧愤成疾,背发疽而死。临死前,对部下诸将说:“诸君能为我歼灭强敌,我死也不恨了。”最后长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又大呼三声“过河”而死。此间,抗金名将岳飞也奏请恢复中原,朝廷不准,并罢官。清照有感时局纷乱和朝廷的黑暗,在所作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屈原《九歌●国殇》中有诗云“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是颂悼为国捐躯将士们的祭歌,清照此时此刻想到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英灵,其对抗金英雄们的赞颂之情就不言自明了。项羽在乌江战败,乌江亭长曾劝他渡河,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已经足以为王了,请大王马上渡河。”项羽笑了笑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河呢?况且我项籍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能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埋怨我,我难道心里就不感到惭愧吗?”

在这里,李清照借项羽知惭而不肯过江东,来讽刺不以失地丧国为耻的宋高宗,其用心之迹也甚明。此间,清照还有诗直指宋高宗和南宋小朝廷的逃跑行为。全诗已不能见,其残旬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宋高宗畏惧金兵南侵,一路南逃,尚且害怕吴江的寒冷,而被金人掳掠北去当奴隶的徽、钦二帝不是更感易水的寒冷吗?这应该说是对宋高宗背亲忘祖的直接谴责和讽刺了。王导是东晋元帝的丞相,东晋南渡不久,上下笼罩在一片哀苦投降的气氛中。过江人士,每至闲暇之日,相约到新亭饮宴。有人就感叹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的人都相视流涕。只有王导“愀然变色”,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刘琨是西晋怀帝时人,永嘉元年出任并州刺史,召募流亡与北方刘渊、刘聪对抗,兵败,父母遇害。晋愍帝时又受命都督并、冀、幽三州军事,又为石勒所败。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碑。后被俘缢杀。刘琨在北方五胡十六国南侵之际,积极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战争。李清照在国家危难,衮衮诸公纷纷南逃之时,想起东晋渡江后“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王导;在二帝蒙难,被金兵掳掠北上之时,想起国家缺少像刘琨一样的抗敌英雄,表现出对南宋朝廷投降派的愤激之情。

清照和明诚在建康住了近两年的时间,明诚在到建康的第二年被任命为建康知府。虽然是在战乱之中,但建康尚一直安宁,夫妻又可整理旧籍或约亲朋聚会,填词作诗,但那景象已远非过江之前相比了。赵明诚在清照经千难万险带到建康的《蔡襄书赵氏神妙贴》上写了跋语,说:“此贴章氏子售之京师,予以二百千得之。

去年秋西兵之变,余家所资,荡然无遗,老妻独携此而逃,未儿,江外之盗再掠镇江,此贴独存,信其神工妙翰,有物护持也。”其凄惨之状溢于言表。清照在上巳节,也曾召集族人饮酒,写下了《临江仙》和《蝶恋花》。《临江仙》的序中说:“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语,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欧阳修的《蝶恋花》原有“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诗句,这与清照青春已失,韶华不驻的心情是一致的。特别是流离江南,客居建康,更加触动愁怅心情,《临江仙》写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通篇词笼罩着一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特别是“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表现出词人愁容满面的情态和嗟老叹悲,一事无成,百无聊赖的心境。在(蝶恋花》中,又有“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词句,是对沦陷于敌手的汴京的深深的怀念,对“长安”的魂牵梦绕,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哀思。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被罢免建康知府官职。夫妇离开建康,乘船先到芜湖、姑苏,准备在赣江边找个地方居住下来。五月,当行至池阳时,明诚接到朝廷圣旨,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并要他到行都(建康)。上殿见过皇帝后赴任。清照于是在池阳居住下来,送明诚独去赴任。多少年后,清照还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起当时送别时的情景:“六月十二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烂烂,光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日:‘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日:

‘从众。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简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亡失也。’遂驰马而去。”这或许是与丈夫离别给清照留下极深印象的缘故,她把明诚的神态描绘得如此真切生动。因为天气炎热,明诚急于赶路,到达建康后,就病倒了。七月底,清照得到消息,心中非常着急,因为她知道明诚一向性急,如果是得了疟疾发热时,就一定会吃凉药,这样就很危险了。于是她就立即。

乘船顺流而下,一。日夜行三百里,到达建康后,明诚果然是得的疟疾。又大服凉药,结果是疟疾又加痢疾,已是病人膏肓了。清照悲痛不已,仓促之间连后事都未来得及问。八月十八日,明诚勉强爬起,写了一。首绝命诗,就去世了,没留下任何遗言。

清照强忍悲痛,料理完了丈夫的后事。国破家亡,而如今又丧夫,其悲痛就可想而知了。她写了一篇《祭赵湖州文》,来寄托对丈夫的哀悼思念,其中说:“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坠,忧杞妇之悲深。”“庞翁”指庞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居:土,文中用庞翁人灭的典故,写明诚正当壮年不幸早逝;“杞妇”指杞梁殖妻,春秋时齐杞梁殖战死,其妻乃枕尸于城下大哭,路过之人无不为之流涕,十日城为之崩塌。清照比自己为“杞妇”,寄托失去丈夫的悲痛心情。

悲伤过后临灾

建炎三年(1129年),即赵明诚去世的这一年的五月,高宗由杭州北上,进驻江宁,改为建康府,派洪皓为使者向宗翰求和。宗翰扣留了宋使。八月高宗又派杜时亮为“奉使大金军前使"求和,在求和书中写道:“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朝夕调认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赦己也。”又说:“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其无耻软弱到如此境地。

但是,金朝统治者并不理睬宋高宗的摇尾乞怜,而是再次引兵南侵,金兵很快拿下山东登州,渡过黄河、长江,连续攻下杭州越州、明州、定海。南宋小朝廷继续从海路南逃温州。金兵追击时在海上遇风雨,又被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大船冲散,才退回明州。后又在杭州大肆掳掠后北还。

清照在丈夫病逝后,由于极度悲伤和劳累,大病一场。病还未痊愈,迫于形势急迫,先让门人将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送到洪州赵明诚的妹婿家里。清照一方面在建康养病,一方面看形势发展再定夺去留。谁知一场灾难又落在了她的头上。

原来在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个叫张飞卿的学士拿着一个玉壶来看赵明诚,然后又把玉壶拿走了。其实,那个玉壶是石头作的。可是不知什么人这时造谣说,赵明诚让张飞卿拿了玉壶去投降金朝,且传说已有人向朝廷密奏了这件事。李清照非常害怕,自己知道虽然无辜,但朝廷完全可能以通敌治罪。于是就准备将家中所有金石文物贡献给朝廷。其时宋高宗已经南逃,于是清照沿着高宗南逃的路线,经杭州、越州。一直追赶到明州。高宗由明州入海,清照只好陆行,经奉化、剡县、台州,到达黄岩。在黄岩终于赶上了高宗逃难的船只。追随龙舟到达了温州。后随御舟离开温州回到越州,便在越州居住下来。

中间又到衙州躲避了几个月,于第二年(1131年)又迁回越州。清照于逃难途中,风餐露宿,颠簸流离,担惊受怕,其悲惨之状可想而知。在越州清照暂时住在一位钟姓家中,随身带的五七簏书画就放在住室以供随身翻阅。不幸的是,盗贼在墙上凿了个洞,偷走了五簏。清照出重赏希望能够赎回,但也只得到十八个卷轴。第二年,清照才知道自己失窃的东西被当时著名画家吴说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去了;而盗窃者就是钟姓家的一个邻居。在这之前的前两年,金人攻陷洪州的时候,清照运往明诚妹婿家的所有金石、书册,也都散为了云烟。可怜夫妇半世心血,至此已经十去其七八了。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高宗返回杭州。此时金国军队北还,南宋小朝廷尚控制着半壁江山。时局相对安定后,清照也移居杭州。

三月,高宗开科取士,张九成以第一人及第。据《宋史●张九成传》,他对策中要旨有三:(一)中兴之术,以刚为心去谗节欲,勿畏金人;(二)迎还二帝;(三)勿使宦官干政。这些建议应该说是很好的,文章传诵一时。但其中用词却有不甚庄重之处,如说:“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享此乐,必日:西风凄动,两宫得无忧乎?”清照戏作一联道:“荷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柳三变,即柳咏,北宋初年词人,其词格调不高,清照把头名进士张九成比作柳三变,既是对其文风的讥讽,同时,也是对朝廷无愤志图强之心的担忧。

在宋金对峙的形势下,金一方面对南宋施加军事压力,一。方面则利用汉奸,建立所谓的朝廷。早在钦宗建康二年,金立宋投降派头目张邦昌作傀儡皇帝,国号楚。建炎四年(1130年)又立降金的原宋朝济南知府刘豫在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作“大齐”皇帝,两年后,刘豫又迁都到东京(今开封)。清照对这些汉奸卖国贼,深恶痛绝,她曾在《绝句》中写道: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新室"指王莽的新朝。诗中把北宋南宋比作两汉之时的西汉、东汉,虽说是两个朝代,但还一脉相承;而所谓的“大齐”等等傀儡,就像西汉末的王莽建新朝一样,只不过是人身上的多余的赘物而已。“嵇中散”即嵇康,他反对司马氏篡魏,因在一篇文字中写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而被杀。清照对他的赞扬,流露出赞颂之情。这首词通过对王莽的鞭挞和对嵇康的赞颂,表现出清照的爱国之情。

在国难当头之际,清照的个人生活又遇到不幸。明诚去世,整日的逃难,清照一直处在极度压抑之中,所以身体一直很坏。近来又旧病加重,虽然有个弟弟服侍吃药,但病“欲至膏肓”。正当清照孤立无援之际,媒人登门以“如簧之说”、“似锦之言”劝其嫁张汝舟。弟弟年幼无有主意,自已又疾病缠身,清照犹豫再三,最后很勉强地同意了。可是婚后不久,张汝舟就露出了本来的世侩嘴脸。原来,他对清照毫无感情,骗婚只是为了贪图她的财物,目的达到之后,对清照即加虐待,天天凌辱,日日殴打。清照毕生崇尚气节,怎能甘心忍受,于是告发到朝廷。按照宋代《刑统》的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也要服徒刑二年。结果,清照被关在狱中。在狱中,清照痛苦而且非常后悔,她只希望离开张汝舟,至于财物是否归她,也不敢生任何希望。她甚至觉得受此祸难或许就是命里注定的。李清照这一遭遇被翰林学士綦崇礼知道了。綦崇礼在朝廷南逃时曾与高宗患难与共,很得高宗信任,又与清照有亲戚关系,所以极力搭救。清照只在狱中关了九天就被放出来了,而张汝舟则被开除公职,流放于柳州编管。清照像一场恶梦一样的再婚就这样结束了。事情结束后,清照对綦崇礼十分感激,写了一封长信《上内翰綦公启》,讲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并表示“感戴鸿恩"。

家庭变故,并未使清照消沉下去,她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派枢密韩肖胄、工部尚书胡公出使金国,与金议和。李清照写了《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一诗为他们送行。韩肖胄是北宋大臣韩琦的曾孙,李清照的父祖都出韩琦门下,因此与韩肖胄关系又多了一层亲切,诗所以写得更直接。清照对高宗的投降政策一向坚决反对,所以她一开始就批评高宗的软弱无力和屈辱卑怯:“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何必羹舍肉,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后汉大将军窦宪曾率兵大破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西晋时桓温曾北伐苻坚,途经金城,看到自己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心中非常感慨。清照此处用典,正批评高宗不能奋力挥师北伐,收复国土。名义上迎接二帝,通使和好,实则是丧权辱国、出卖土地和玉帛。清照对于冒着危险毅然使金的韩、胡,由衷地赞颂,“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径持紫泥诏,直人黄龙城。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言,狂生休请缨。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这虽是想象之词,但流露出很强的民族自豪感。清照非常惦记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灵光虽在应萧条,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氓岂尚种桑麻?败将如闻保城郭",希望使者能带回故乡人民抗金斗争的消息。清照想起漂泊流离的生活,更加怀念故土,“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在最后的七律中写道: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诗中想象到韩、胡北使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表示深深的同情;并指出朝廷对敌要有理有信,而屡败屡盟的投降政策,是不能改变这种动乱不止的局面的。

李清照南渡以后的生活与南渡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的、个人的种种不幸遭遇,直接影响到创作。这不仅在诗歌中表现非常明显,词的创作也一改以前轻婉淡雅,而逐渐显露出深厚凝重,不仅在词的创作技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内容上也有了突破。她在《菩萨蛮》中写道: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即使在心情好的时候,女词人也忘不了沦陷区的故乡,委婉曲折地表现出热爱故国之情。这与南宋统治者的文恬武嬉的投降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间,清照还写下了在词坛上享有盛誉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首的三句叠字的运用,受到历代批评家的激赏。它准确、生动地传达出女主人孤寂痛苦的感情变化。因百无聊赖所以要“寻觅",越“寻觅"越感到“冷清",“冷清”

更触到凄惨的情感。再加之在“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时候,看到旧时雁飞过,怎不令人觉得往事如烟,物是人非。词的下半阕通过“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等环境描写,暗示寂寞中时间的难耐,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集中概括出凄苦的心境。清照的愁自然包括失去丈夫后的痛苦,同时也包括对国家破亡的悲愁。联系清照的家国之恨,就更懂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分量。

怀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李清照在绍兴四年(1134年)的八月写成了《金石录后序》。《金石录》中记载的许多珍贵图书和器物已经在战乱中失散了,但夫妇二人收集时的情景就还好象在眼前一样,整理《金石录》曾经是他们的生活组成部分,甚至是他们的生命寄托。如今,睹物伤情,胸中的感情极其复杂。清照在《后序》中回忆了他们夫妇半生的经历,充满了对亡夫的深切思念。在文章的最后,无限辛酸感慨地写道:“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瑷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晋朝陆机二十岁作《文赋》,“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清照谓己从十八岁开始适明诚;蘧瑷字伯玉,春秋时卫人,史载他“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过蘧瑷知非之两岁”,清照又谓已作此文时52岁,自从嫁给明诚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三十四春秋。

绍兴四年的九十月间,金人与伪齐刘豫一同发动了对南宋的军事进攻,先是合兵进犯淮上,又进攻滁州(今安徽滁县)、毫州(今安徽亳县)、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一带)等地。宋高宗的朝野又是一片惊恐。清照后来回忆那场变乱说;“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人城市,居城市者诸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一片狼奔鼠窜的惨痛之状。清照也随着这股逃难的人流离开临安,前往金华避难。

从临安出发,溯江流而上,到达桐庐的严陵濑,已经是深夜。不敢久留,当夜就又出发了。清照写下了《夜发严滩》的诗: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汉代严光字子陵,少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光武帝即位,他变易姓名,隐而不见。光武帝赐谏议大夫之了,不就,耕于富春山,后人就名其垂钓之处为严陵濑……清照想起这位隐居不仕的古人,与眼前只顾追逐名利、畏敌如虎、仓促逃命的官宦们相比较,表示出了很深的蔑视和讽刺挖苦感情。

金兵的这次南侵,由于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很快就北撤了。南宋小朝廷的江南半壁江山很快又平静下来。清照在金华也相对安定下来。她还像以前那样登高远游,还像以前那样与闺中之友博戏玩笑,还像以前那样赋诗填词,但其情其景都非同往昔可比了。在避难金华的第二年(1135年)她登上了金华城郊的八咏楼,赋诗日: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清照此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八咏楼为著名古迹,沈约曾为之撰写碑记,并因作有八咏诗而得名,当然是“千古风流”了。可是如此的大好河山,统治者却无力抵御外族的入侵,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沦陷敌手,这“后人愁”蕴含诗人多少的痛苦!清照毕竟有性格豪壮的一面,诗最后两句从纵横交叉上写出了八咏楼的气势,表现出作者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

清照从小喜爱博弈,而且争胜心极强。金华闲暇之日,她把打马博弈游戏作改革,作了《打马图序》,详细讲解这种游戏的法则并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赋》既是对博弈之戏的描绘,更寄托作者抵抗金兵、恢复失地的激切心情。“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勋;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成剑阁之勋",指桓温伐蜀中李势;“破准淝之贼”,指谢安、谢玄大破前秦苻坚;“今日岂无元子(桓温字元子),明时不乏安石(谢安字安石),”作者将恢复中兴的希望寄托在像桓温、谢安一样的抗敌名将的身上。赋的最后写道:

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徒。满眼骅骝及脲骅,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佛狸"魏太武帝的小名。佛狸“卯年死”,比喻金寇即将灭亡。“骅骝”“咏弭”

为周穆王八骏中的两匹。真的骏马在国家危亡之时就应该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清照希望在不久将来消灭金寇,恢复中原,自己虽然年老不能为国杀敌,但也希望“相将”渡过淮水,回到自己的故乡。

清照在金华住了一年多的时间,于第二年(绍兴五年)待时局安定,就又回到了临安,并且在这里度过了她的晚年。清照的为人和才华在当时的社会上层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人胡仔编成《苕溪渔隐丛话》收人李清照《词论》一篇。她曾代亲戚中的一位贵妇人撰写三首《端午帖子词》进献给朝廷。她曾拿着自己收藏中幸存的米芾的书帖访米友仁求跋,米友仁题了两则,其一日:“易安居士一日携前人墨迹。

临顾,中有先子留题,拜观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而为之,今之数句,可比黄金千两耳。呵呵!"当时有一富家孙夫人,幼有淑质,清照曾想收为徒弟,教其文辞。这都很符合清照的性格。

晚年的落寞孤寂,使清照往往陷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又往往带来更深的伤悲,她怀念丈夫赵明诚写下了《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舂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既是对丈夫的怀念,又是自已坎坷经历的总结。那“载不动"的“许多愁”,既是个人生活的悲愁,又有国破家亡的悲愁。

临安的元宵佳节,照旧是非常热闹,‘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可她辞谢“香车宝马”,“酒友诗侣”,回忆起当年中州元宵佳节的情景: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雾鬟,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元霄》

当年中州过元宵佳节,是何等的重视,穿戴打扮得齐齐整整,漂漂亮亮,去游会逛灯;而今已近老境,容颜憔悴,谁还有心思夜间出去呢?倒不如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中间包含有多少古今盛衰的凄楚之感。

在临安,清照过了二十几年的贫困生活,大约70余岁时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