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密

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

李密简介

李密: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李密出身辽东李氏(赵郡李氏辽东房),辽东李氏四世三公,为高门士族,李密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起义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武德元年腊月三十(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传首长安。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黎阳招抚其余部。徐世勣献黎阳投降,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得到李渊的允许。随后徐世勣将李密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处,坟高七仞。

李密传记——

历史背景

某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曾对历代演义小说的家喻户晓程度作了个问卷调查,结果前三名分别为《三国演义》、《杨家将》和《隋唐演义》。提到《隋唐演义》,就不能不提到瓦岗寨,提到瓦岗寨就不能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李密。因为他是瓦岗寨的老大,《隋唐演义》中的那些英雄差不多都在他手下干过。

那么正史上的李密又是什么样的?

这一切都得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说起。

公元604年都发生了些啥大事呢?在西方,天主教四大“经教博士”之一的教皇圣格列高里一世病逝。而在东方,同样也有一位对历史进程影响巨大的名人逝去,他就是隋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

不过,一般演义传说里说杨坚不是被不肖子杨广所暗杀么?怎么能用“逝去”?

很简单,暗杀说只在演义和一些野史里面被采用。唐修的权威官史《隋书》也只是在《列传第一 后妃》中有过隐约的表示。而文帝以及隋炀帝本纪中则明确认为隋文帝为病死。关于杨广弑父夺位说,史学界也一直在争议,目前多数意见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等角度出发,杨广完全没有必要下此毒手。

无论杨坚是否死于非命,杨广成为大隋王朝第二任天子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

“劬劳日昃,经营四方”,终结南北朝的勤劳皇帝杨坚,在位二十三年,留给儿子的遗产是丰厚的:一个完全统一的庞大帝国、遍布全国的庞大粮仓、数以千万计的人口,长期威胁中原的塞外势力突厥也臣服了。各方面的成就显示,经过两晋南北朝三百二十四年的分裂后,中国的国力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

◎ 清道光维扬堂刊本《四云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

◎ 隋炀帝杨广画像

令人扼腕的是,隋朝的强盛仅仅和夜空中极光一样短暂出现,便永远地消失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朝新君——隋炀帝杨广。平心而论,杨广并非演义之类所丑化的那么罪恶滔天,他也是个想有所有作为的皇帝。

他营建东都洛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他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方资源协调与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他开创科举,从而对今后一千二百多年的中国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对外,隋炀帝北破契丹,西击吐谷浑,有力维护了内地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或是经济建设上,隋炀帝的贡献都不可抹杀。《剑桥中国隋唐史》给予他的评价是:“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且他在刚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杨广入继大统仅十四年就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呢?《剑桥中国隋唐史》接下来又评价道:“但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或他追求豪华壮观的欲望,这就使他的判断力不能发挥出来。那种骄奢淫逸的作风只能使阿谀奉承之辈得势,而他身边确实有这样一批人,这对他是致命的。”

营建洛阳和开发运河,虽然功泽后世,但很明显有隋炀帝好大喜功、追求奢侈的想法在内。而且工程花费巨大,也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如东都工程每月役丁二百多万,又“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官吏又催督不已,致使“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而光开发通济渠就前后征发河南、淮北等郡民夫百余万。运河初步开通后,杨广率后妃宗室等乘船巡游江都,单沿路州县所献食物,多者一州竟达百余车。后宫吃不了这么多,干脆挖坑埋掉。而这些被白白糟蹋的粮食背后,却是无数农民的血汗。

隋炀帝又是个狂热的旅游爱好者,每年都要逛遍祖国大江南北。每次出行随行队伍即达十万人之多,花费巨大。以至于天下“租赋之外,一切征敛。”贪官污吏乘机从中盘剥,中饱私囊。物价飞涨,有些贡物的价格竟涨千倍之巨。催办又急,“长吏叩扉而达曙,猛犬迎吠而终夕”,扰民不已,百姓们无力负担,年年有无数人抛家逃难。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杨广的最后一句评价是:“远征高丽——这种企图的目的我相信是合理的,即使是传统的——随着每次失败,却使他越来越着迷。而着迷对于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揭示了大隋灭亡的直接原因:持续不断的对外战争。

一、大隋即将倾覆

隋炀帝修建长城,定西域,击契丹和吐谷浑,保证了中原政权的稳定,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建长城的民工发动百万,死者大半;在西域设郡,大开屯田,发西部各郡运粮供给,在途中累死和被强盗杀死的人们死亡相继。而三征辽东,则成了结束隋王朝短暂生命的毒药!在详细介绍这个历史事件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隋朝的周边形势。

◎ 隋初突厥势力范围

活跃于边疆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游牧民族经济生活极不稳定,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为了抢夺更多的生存资源,游牧民族时常南下掳掠。春秋战国时的戎狄、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唐和吐蕃、宋与党项和契丹……大抵历代中原政权,都避免不了或来自塞外或来自西北或东北方向的威胁。隋朝的游牧冤家,除了先前介绍过的契丹与吐谷浑外,最大的一个莫过于盘踞在漠北草原的突厥。

突厥人一开始先灭掉了长期奴役自己的草原霸主柔然,而后东破契丹,西征高昌、吐谷浑。公元567年,突厥著名首领阿史那室点密联合萨珊波斯帝国攻灭当时的中亚巨无霸嚈哒。至此突厥帝国达到了极盛。东至辽东,西控西域,“北狄悉归之”。

强大的突厥对当时的中原形成了绝对强势。当时北齐和北周政权争夺北方统治权正达白热化阶段。为取得突厥的支持,两国争相向突厥献媚,年岁贡礼无数,突厥佗钵可汗为此得意地说:“我在南边有两个孝顺崽子,根本不担心会饿死!”

公元581年,中原争夺战中最终胜出的北周政权被外戚杨坚篡夺,八年后杨坚又南下灭南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三个多世纪的乱世。杨坚改革制度、修订法律、均田检地、发展经济,使隋朝国力迅速走向强盛。

中原王朝的坐大可不是游牧政权所愿意看到的,加之下嫁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不断恳求首领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娘家复仇。沙钵略遂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起率众四十万大举入寇。隋军全力反击,第二年四月大破突厥主力于白道川。隋朝名将长孙晟也利用他对突厥风土人情的熟悉,在敌人内部全力活动,离间达头、阿波等小可汗与沙钵略之间的关系。结果突厥国内四分五裂,可汗之间攻伐不已,势力迅速衰落下去,沙钵略只得请和。从此,突厥反而沦为隋朝的附庸。

◎ 公元6世纪到8世纪的突厥人

从沙钵略死后,突厥历经其弟处罗侯(莫何可汗)、儿子雍虞闾(都蓝可汗)、侄儿染干(启民可汗)几代领袖,与隋朝的关系虽不时有反复和战争,但总体而言还算是和谐的。

一片和平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因一个不速之客的出现而被打破了。

这年冬季,隋炀帝驾临启民可汗营帐。宾主相聚间,一个人被唤出来,朝炀帝敬酒。看到这个人,炀帝满脸的笑容瞬间凝固。这个人不是突厥人,从他的装扮来看,他是个高句丽人。换而言之,他是高句丽派来联络突厥的使者。

如果在首都长安见到高句丽使者,杨广会满面春风。如果在突厥之地见到的是别的胡族使者,杨广也会不以为意。但现在是出现了这个完全不该出现在此地的人,那情况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 高句丽文化遗址(今吉林集安洞沟古墓群)

这意味着,高句丽王国在偷偷勾结突厥!

这里有必要介绍下高句丽的情况:西汉末年,东北少数民族贵族高朱蒙在辽东一带建立了这个王国。东汉时期它开始了集权化统治,并与中原政权以及相邻近的由马韩、辰韩、弁韩等半岛原住民建立的百济、新罗两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公元4世纪左右,高句丽在传奇帝王好太王的统治下先后击败后燕、百济、契丹等强敌,使领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

本来呢,高句丽再怎么闹腾,也就限于辽东。隋朝忙于南方,对半岛的事也懒得管。可是据高丽官修史书《三国史记》记载,自平原王起,高句丽与南陈的来往就十分密切,高句丽连年朝贡不说,平原王更接受了陈文帝的宁东将军任命。隋灭陈后,这些来往记录全部落入杨坚之手。平原王高朱汤对此十分恐惧,厉兵秣马,加紧防备隋朝的侵略。杨坚见状,也只是写信将其训斥了一顿而已。不想高朱汤更加害怕,当年就连吓带病而死。

高朱汤死后,他儿子高朱元继为阳王。阳王觉得和隋翻脸是迟早的事,不如先动手为好,于是在继位的第二年率靺鞨骑兵万余入侵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杨坚大怒,命汉王杨谅为帅,发兵征讨高句丽。不巧连日暴雨,陆军粮食供应不继。水军更倒霉,途中遇上风暴,船多沉没。隋军尚未交战,士死十之八九,只得退军。然而就这样一场失败的北伐,也足以吓得阳王心惊胆颤,赶紧遣使伏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朝得足了面子,也就不再计较,与高句丽和好如初。

◎ 隋时的朝鲜半岛——高句丽(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分而治之

但暂时的和平并不意味着隋完全放松了对高句丽的警惕。如今在突厥见到他们的使者,这说明阳王高朱元一直在背地里搞小动作!突厥一旦与高句丽联手,则隋朝自漠北到辽东一线,差不多整个北方边境的安全将严重受到威胁!

怒气填膺的杨广一回到长安,就要求高朱元入朝觐见。杨广威胁说如果阳王敢抗旨,他将亲率突厥大军横扫高句丽。信发出了,高朱元迟迟没有动作,贡礼却越来越少。

够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杨广一声令下,目标,高句丽!杨广要把战火烧向对自己不敬的异国领土,与此同时,他却没有注意到,他也在玩火自焚!

◎ 隋炀帝时期的边疆形势

大隋庞大的国家机器立刻全力开动起来。国内广为征马、征兵、征粮,为出征作准备。大隋的行政效率一向很高,天子命令一下,下面的机关人员立刻不打任何折扣地执行。问题是,他们“执行”得有些过头了,而丝毫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幽州总管元弘嗣奉命在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们督促工程,工匠、役丁们昼夜立在水中,不敢停下稍微休息一下,许多人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十之有三!炀帝尽发两河及江淮民夫供应军需,运粮船只首尾绵延千余里,往来运送军器者常有数十万人,昼夜不停,累死者相枕于道,臭气熏天。春季正是农耕时节,农民和耕牛们却忙着服劳役,农田多被荒废,又时值饥荒,米价暴涨,东北地区一斗米竟售价数百文,米质也极为粗劣,杨广却强令百姓购下以弥补损失。

隋朝运粮多用小车,被征民夫超过六十万。路途艰险,每二三人只能运三石米,这些米还不够民夫自己吃的。到达目的地时候,已没有多少人能按数缴纳,车夫只得纷纷逃亡。

杨广动员军需把全国动员到枯竭,人们再也无法忍受了,只能“始相聚为群盗”。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邹平人王薄号称知世郎,在长白山举起了第一面反旗。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被徭役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人们陆续前往投奔。平原人刘霸道起于豆子(豆子为地名,在平原郡东),号“阿舅贼”;贝州人张金称、窦建德、高士达起于河曲、清河(今河北清河)。自此群盗蜂起,徒众多者竟达十余万。攻城陷邑、不可遏止。

对于国内越发恶化的治安问题,隋炀帝是完全不放在心上的,只是命令各郡都尉、鹰扬郎将(各地军事基地最高指挥官)配合地方进行围剿。此时他的主要精力已经完全放在御驾亲征高句丽这件事上了。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隋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行动终于拉开序幕。隋军分为左右十二军,总计一百一十余万,号二百万。加上负责后勤的民夫,隋朝远征军共达三百多万人。旌旗相连千里,军势之盛,亘古未有。

陈兵百万,对手却连自己一郡人口都不到。杨广根本不是去教训一下高句丽,更像是去耍威风的。杨广相信,这百万大军朝高句丽一摆,不用打,吓都能吓死对方。

战争的结果跌破杨广的眼镜,兵力绝对优势的隋军大败,三十余万人战死!

为什么会输得这么惨?原因还是出在杨广自己身上。高句丽人野战能力远逊于隋军,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对付这样的敌人,唯有用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举将城拿下。战前合水令庾质与兵部尚书段文振早已这样建议,然而死要面子的杨广却下令各路军马必须一齐行动,摆出了硬碰硬的架势。又下令所有军事行动必须奏报自己方可实行。结果在残酷的攻城战中,隋军的数量和野战优势完全被抵消,直到战争结束,高句丽各个城池依旧固若金汤。

要说例外也有,那就是高句丽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这座城市几度险些被啃下。然而隋军又被“遇事必请示”的迂腐条文束住了手脚,每当高句丽人宣称要投降的时候,隋军便停止攻势,奏报炀帝定夺。等炀帝的“同意”批文下来,高句丽人早已抓紧时机加固了城防,又拒不投降。如是几次,即便是杨广疾言厉色地下了死命令,辽东城还是奇迹(隋炀帝送来的)般地挺到了最后。

隋军主力在高句丽人的乌龟阵前被卡死了,偏师却玩了招大胆穿插。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江淮水军四万人直取高句丽首都平壤。高句丽人诈败,引诱其入城。来护儿军军纪不佳,进城后四处抢掠,队伍散乱,高句丽伏兵大起。来护儿大败而逃,残军仅剩数千。

水军刚退,陆军又来,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九路三十万大军渡江追击。却中了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的骄兵之计。士卒连日作战,已无力攻城,乙支文德又派人来假装请和,宇文述军粮尽,只得撤退。于萨水(今朝鲜平壤以东)渡河过程中遭高句丽军偷袭,诸军俱溃。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余人。隋炀帝见各路均遭惨败,冬季又将近,只得还军。

举全国之力的第一次征辽战役就这样在隋朝昏君庸将的共同“努力”下失败了。数十万中国人成了异乡的鬼。战后高句丽军将战死隋军尸体筑成“京观”,成为中国外战史上的永久耻辱。

◎ 舞踊墓壁画——狩猎图(今吉林集安洞沟古墓群)

本想去尽情羞辱东方狄夷一番,不想却被对方的重拳打肿了眼。好大喜功的杨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隋炀帝又下令征召天下之兵集结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并重修辽东古城作为粮仓,准备二征高句丽!

隋炀帝的双目已经完全被仇恨的情绪所蔽,他的眼里现在只容得下这么几件事:整军、备战、复仇。他看不到,全国性的水灾、大旱和瘟疫正在肆虐,一个接一个的生命正在悄无声息地消逝;他也看不到,丧尽天良的官吏们在征发时盘剥克扣,赚得盆盈钵满,无数因此倾家荡产的黎民却在早春的寒风中哀号;他还看不到,山东、河北、陇西一带的盗贼已经多如过江之鲫,人民的愤怒正在一天天升温;他更看不到,不单是贫苦百姓,连王公贵族中也已有人欲杀他以谢天下。

二、李密初出茅庐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四月,长安。尽管全国上下已烽火处处,京师似乎依旧一片宁静。但在这片宁静的角落里,却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阴谋:造反。

在天子脚下谋反,胆子不可不谓大到非同寻常。而谋反者的身份同样非同寻常:一位是堂堂的上柱国(南北朝和隋唐极高的荣誉职称,一般只赐予勋臣及其后人),而另一位则贵为蒲山郡公。

上柱国的名字叫杨玄感,官衔为户部尚书,实际差遣为征辽大军军资督运。

蒲山郡公的名字叫李密,字法主,官衔和实际差遣均为白身。他,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公。

这两个年轻人除了志向一致外,出身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当朝勋贵之后,也就是当时俗称的世家。李密曾祖父李弼,北魏时为司徒,北周时任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邢国公;父亲李宽,为北周猛将,战功显赫,入隋时被封为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密的蒲山郡公,就是继承他父亲的。而杨玄感的老爹说出来就更不得了了,他就是当朝大名鼎鼎的司徒、越国公杨素。

这两个年轻人的结识颇有一些天赐机缘的味道。李密自幼勤奋好学,通读《史记》、《汉书》等古典名著,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甚至托病辞去因父亲荫泽而得来的东宫千牛备身的职务,从此专心读书。为了让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李密遍访良师益友。当他听说著名学者包恺教授此时正定居在缑山(今河南偃师县)时,立刻前去拜访。

要说李密到底也是世家子弟,家道应该还算比较殷实的,可惜他生性过于乐善好施,把几分家产全都资助了穷亲戚、穷朋友和门下的食客了。结果李密自己远赴河南时,连个马都骑不起,干脆牵了头老黄牛,披上铺垫,当作坐骑。

都窘迫成这样了,李密还不忘文雅一把。他带着几册《汉书》,抽出一本边走边读,剩下的就用绳子系了,往牛角上一挂。慢点就慢点吧,正好好好看书。这也为日后留下了一段佳话:“牛角挂书”。

◎ 牛角挂书图(范曾先生作品)

不过在当时,奇特的一人一牛组合一路上可没少招来奇异的眼神,各种各样的嘲笑想必也是少不了的。李密丝毫不以为意,继续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旅程。

“小伙子,你满刻苦的嘛。请问你是谁家的孩子?”一个声音突然在身边响起。正沉浸在西汉时空,与刘邦、萧何、卫青等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李密一下子被拉回了现实中。只见一个衣着华丽的老者正缓缓按辔与之并行。

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当朝重臣,越国公杨素。他与李密正好同路,一下被其极富个性的作风所吸引。于是悄悄从后面跟了上去,李密竟丝毫没有发觉。

李密也是世家出身,认得越国公,慌忙下牛叩拜。杨素也不加责怪,只是询问李密读的是何书。当得知让李密如此聚精会神的是《项羽传》时,大为惊奇,对面前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就这样,一老一少走了一路,聊了一路,如同一对老朋友一般。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杨素回到家里,对着儿子感慨道。

听父亲这么一夸,杨玄感也对素未谋面的李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杨玄感弓马娴熟,但对文学也是如糖似蜜般喜爱。经常在府中接见来自四方的名士。于是,杨玄感干脆主动前去认识李密。两人坐而论道,倾心相交,很快成了莫逆朋友。

那是什么时候两人在交往中产生了要谋逆的念头呢?这又要从杨家说起了。

伴君如伴虎,朝臣不好当,功臣更不好当,说不准哪天皇帝就怕你功高震主,随便找个罪名把你解决了。杨素在杨坚和杨广时期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功臣。文帝朝他东伐尉迟炯、北破突厥、南定江南,可以说是文帝的定基之臣。而杨广还是晋王时,曾密谋陷害太子杨勇而代之,在这个阴谋的实施过程中,杨素出力甚大。当杨广登基,汉王杨谅不服造反,又是杨素予以平定。因此又可以说他是炀帝的拥立之臣。

因为这些重大功勋,杨素在文帝、炀帝两朝都备受宠幸,位极人臣,官至司徒。亲属受其恩泽,封官无数,杨玄感的上柱国就是这么来的。然而正是因为这些重大功勋,杨素也备受猜忌,隋炀帝甚至在他病重的时候询问医人,只盼他早死。

这种情况,自然使得杨玄感如坐针毡。更别说,此人极富才干和野心。杨玄感曾担任过郢州(今湖北钟祥)、宋州(今河南商丘)等地的刺史,都政绩显著。多年的地方官生涯,让杨玄感对大隋朝政的逐渐黑暗、腐朽深有体会。皇上对自己父亲乃至家族的猜忌更让他觉得愈加不安。杨广亲征吐谷浑时,杨玄感就曾计划袭击行宫,被叔叔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劝阻。从此他韬光养晦,一面讨炀帝的欢心,一面暗中等待时机。

两征高句丽搞得天怒人怨,王薄、孟让、郭方遇、刘霸道、张金称、郝孝德、孟海公等人先后起义,山东、河北盗贼如蚁,隋王朝的堂屋正在一点一点被蛀空。圣上不管不顾,执意继续亲征,国内兵力空虚。这些都让杨玄感觉得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造反这个事,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成功的。杨玄感早已约下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作为同谋。但这些都不是能挑大梁的料,要真正找个诸葛亮那样的人物才行。

“行军打仗,杀人放火,我不如公。把天下贤士揉捏成一个整体,公就不如我了。”杨玄感想起了当年与李密耍笑时的对话。于是杨玄感秘密派人前往京城通知李密,他的决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李密的人生。

后方基地已经暗流涌动,远在辽东的杨广一点也不知道,还在一面津津有味地欣赏属下猛攻辽东城,一面催促黎阳加紧运输军粮,他不想让第一次远征的悲剧重演。

粮食来不了了,来的是噩耗:督运杨玄感杀掉同为监督的治中侍御史游元,谎称来护儿谋反,进入黎阳,闭门大索男丁为兵,同时传檄各郡,以讨叛为名要求他们发兵集结黎阳。

当杨玄感从运粮的民工中挑选了八千精壮后,他就再也不需要讨逆这个幌子了。大业九年六月,杨玄感杀三牲,在黎阳誓师,正式声讨暴君杨广。行动近乎完美,只是最后出了点小纰漏。杨玄感委任的怀州刺史唐祎瞅机会溜回河内(今河南沁阳)告密去了。

隋末第一支官家谋反队成立了,杨玄感是第一个,却不是最后一个。今后的数年时光里,刘武周、王世充、薛举、李轨、萧铣、梁师都、李渊等一个又一个体制内的反叛者将投身乱世的大潮中,为昔日侍奉的王朝早日归西,尽各自的一份力。

调回头,我们再说杨玄感。杨玄感在完成了初步部署后,有两个远方来客也赶到了黎阳,一个是他的弟弟杨玄挺,另一个就是李密。

《隋书 列传第三十五》记载了两人之间的密谋。

李密为杨玄感出了三策。上策是直插蓟地(今天津一带),掐断还在辽东的杨广军的退路。昏君进退不得,不出十天半个月粮饷用完,杨玄感只要挥挥旗帜,敌军必将土崩瓦解。中策,是挺进关中。虽然关中位置险要,但守将卫文升不足为虑。只要能直取长安,把那里的豪杰和百姓全都争取过来,昏君就算平安回国,失掉了老窝,也就失去了继续统治的实力。下策则是猛攻东都洛阳,从而号令天下。但洛阳坚固,又有留守兵力,唐祎也已经逃脱,洛阳那里有了防备,可没那么好打了。况且时间一旦拖久了,援军开到,就很危险。所以是下策。

◎ 隋代武士

但杨玄感是个性急的人,觉得上策和中策都不合他的意。杨玄感认为,朝廷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拿下洛阳后把他们扣押起来做人质,还有人会给杨广卖命么?于是决定采取下策。

可是即便是下策,从一开始起也没有被真正采纳。李密的建议是直取东都,杨玄感偏要一路攻城略地,显示军威。结果杨玄挺的前军在河内郡就吃了苦头,早有防备的东都通知修武县(今河南修武)严防要道临清关,义军主力也被挡住了,杨玄感只好绕汲郡以南的路线。好在讨厌杨广的人实在太多了,沿途从者如市,而东都派出的阻击部队士气全无,总是一战即溃,杨玄感顺利开到洛阳城外。

杨玄感将军队屯于上春门,不停煽动百姓起来反抗。东都留守樊子盖却在城内以杀立威,结果连韩擒虎、虞世基、来护儿、裴蕴等隋朝老臣的儿子们都投降了杨玄感。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主动要求投军的日以千计,杨玄感的兵力急剧扩张到五万多人。虎牢关守将见杨玄感势大,也投降了。东都岌岌可危。

镇守关中的代王杨侑赶紧派大将卫文升领军救援。杨玄感此时又犯了个错误:由于卫文升在出发前挖了杨素的坟,焚了杨素遗骨,杨玄感对其恨之入骨,抛下东都率领主力去迎击卫文升,从而让东都缓过劲来。

卫文升确实如李密所料,根本不是啥人物。杨玄感打他又格外起劲,每次作战都亲自冲锋在前,再加上数量上的优势,卫文升基本是被杨玄感见一次痛扁一次。几场仗下来,义军越打越多,卫文升军却已折损大半。但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在作战中中箭而死,义军稍为退却,卫文升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虽然在战场上打得难看了点,但卫文升到底完成了拖住义军主力的任务。在辽东的杨广听说后院起火,立刻下令各军回师平乱。隋军野战能力强,高句丽不敢马上追击,等隋军主力远去,才消灭了殿后的几千老弱。第二次征辽草草收场。

杨玄感善抚士卒,人多愿为其所用,很快他的人马就达到十万之多,但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内部,杨玄感信任新降的隋朝官员韦福嗣和李子雄,开始疏远李密。外部,屈突通、宇文述、来护儿等征辽主力陆续接近中原,战场上的局势开始悄然扭转。

三、避祸终上瓦岗

十月,行动最迅速的征辽军屈突通部开到河阳(今河南吉利、孟州一带)。杨玄感接受李子雄建议,试图掐住洛水渡口,然而东都城内的樊子盖此时却主动出击,牵制住了杨玄感。屈突通部渡河,杨玄感只得分兵抵御。樊子盖乘机来回冲杀,杨玄感军队虽多,但多为临时加入的老百姓,战斗力实在不强,屡次不敌樊子盖。

眼看攻取洛阳已毫无希望,杨玄感只得接受李子雄和李密的建议,在华阴杨氏族人的指引下改道关中,一路谎称攻略关西。然而此时杨玄感的决策再度出现失误:行至弘农郡(今河南灵宝)时,当地父老告知弘农空虚,粮食充足,可取之。弘农太守杨智积也看出了杨玄感的真实意图是关中,为了拖住义军,他站在城垣上朝义军破口大骂。两件事令杨玄感头脑发热,下决心要攻下弘农。李密苦劝:“追兵就在后面,如果我们不先取潼关为守。拿什么抵御他们?你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杨玄感不听。

杨智积守城还是有一套的,杨玄感连攻三天而不下,宇文述、屈突通等追兵却已经跟上来了。杨玄感只得弃而西走,然而只跑到阌乡(今灵宝县)就被官兵追上了。隋军四合,杨玄感列阵五十里,仍然无法抵御,一天之内连败三次。他且战且走。八月初一,双方在阌乡西南的董杜原展开决战。

杨玄感武艺和勇气都是无可指摘的,每次作战他都手执长矛,亲自冲击敌阵,无人能当之,时人因此将他比作西楚霸王项羽。但再高的武功和再强的勇气,也无法弥补因冲动、短视造成的损失。董杜原成了“杨项羽”的垓下!一方是乌合之众,一方是隋军精锐,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杨玄感只剩十余骑,逃往上洛(今河南商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玄感的表现确实颇有霸王风范。追兵眼看就要赶上他,杨玄感回头怒目圆睁,一声大喝。追兵们吓得魂不附体,拨马逃去。当来到葭芦戍时,杨玄感身边只剩弟弟杨积善相随了。更要命的是,他们的战马已死,徒步是无法摆脱骑兵的追击的。杨玄感知道今天自己是活不成了,他不想让自己的命被隋军拿去,于是示意杨积善结果自己。强忍着热泪,杨积善杀死了哥哥,然后自杀。但没能当场死去,追兵追上来将他和杨玄感的首级一起送到圣驾行营,在那里,杨广下令将杨玄感的尸体车裂,陈于市中。三天后又将尸体剁为肉酱,纵火焚烧。

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自项羽之后,历代号称霸王的人均不得善终,如南北朝名将高敖曹、隋末枭雄薛举、五胡军阀冉闵等,现在再加上个惨死的杨玄感。看来有些绰号真是被诅咒的。

杨家兄弟已死,杨玄感的亲属、同党也大多被抓获处决,三万多人死于非命,被放逐者有六千余人。斛斯政投奔了高句丽。李密也未能幸免,他抄小道进了函谷关,躲在杨玄感堂叔杨询的妻子家里,但不久就被邻居告发,被抓进了京兆监狱。

此时隋炀帝行营已经到了高阳(今河北高阳县),李密以及一批犯人很快就被朝那里送。到时候还能有活路么?李密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脑子一动,想出了个法子:他发现同伴们身边还带有一些金子,立刻吩咐全拿出来,集中使用。

“大人,您这几天押解我们辛苦了。我们这些人反正免不了一死,这些金子就留给您吧。除了我们的丧葬费外,剩下的您笑纳。”面对押运专员,李密一脸谄笑。

“恩,去吧,包在我身上,保证不让你们光着身子入土就是。”专员被金子晃晕了眼,哪还分得清是否是计。

花钱好办事,被糖衣炮弹腐蚀的押解专员警惕性逐渐松懈下来。李密一行甚至能沿途买肉沽酒,整夜大吃大喝。看起来简直不像远赴刑场,而是去旅游的。

警戒工作都松到这个地步了,再不出问题就有鬼。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李密一行七人凿墙而逃。

大难不死的李密一点后福也没有,他先是去投平原义军首领郝孝德。郝孝德盗匪出身,看不上这些拿笔杆子的,李密差点没饿死,只得气忿忿地来到淮阳(今河南周口),改名刘智远,在当地村庄教书为生。

李密学问不错,这样下去或许能在淮阳平静地用假身份度过他的余生。但如此一来,他的名字将永远从中国的历史上抹去,而后世也不会有什么瓦岗英雄的传说了。命运会允许么?

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是命运之手撩动了下李密那颗不安分的心。李密有一天一时没忍住,大笔一挥,题诗一首:“金凤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空轸郁陶心。眺听良多感,慷慨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不安分的心构思出一首不安分的诗,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已经很让人疑心了。偏偏李密作诗时又双泪横流,于是淮阳太守赵他得到密报:郡内有个叫刘智远的乡村教师形迹可疑,疑为杨玄感余党,可速速收捕之。

李密没安定几个月,又得逃了,好在他终归逃了出来。这回他躲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当地县令丘君明是他的妹夫。纵使这样,丘君明也不敢收容他,而把他安排在当地游侠王秀才家。性格豪爽的王秀才倒挺高兴,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密。可命中注定李密这段人生灾星闪耀,新婚的幸福没体验多久,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又朝官府告发。梁郡通守杨汪派兵收捕,恰好李密外出,幸免于难。妹夫丘君明和丈人王秀才却因此被处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李密觉得自己已是全国通缉的要犯,不能再连累别人了。要躲,就只能躲到隋朝王法管不到的地方!于是李密将落脚点定格在荥阳、梁郡交界处。因为他听说那里现在活动着多支义军队伍。

李密作出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选择,同时,他也将迎来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翟让。

翟让,本是洛阳的法曹,因犯事被下狱,眼看就要被处决,狱吏黄君汉敬佩他的武勇,不忍看他沦为阴间的冤魂,于是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放了出去。位于今河南安阳滑县南部的瓦岗寨,接纳了这个逃犯。

瓦岗山的地形,确实是亡命之徒的绝佳藏身之处。由于紧邻黄河,这里成了黄泛重灾区,造就了沙丘起伏、草木丛生的地形特点,十分易于隐藏、埋伏。地理位置上,瓦岗北临黄河白马渡、南接通济渠,进可攻,退可守,可谓军事要地。因此翟让在此建设根据地的时候,同乡单雄信振臂一呼,附近的游侠群盗接踵而来,一个初具规模的山寨在瓦岗山上形成。这就是千古扬名的瓦岗寨。

◎隋代平民

当然,入伙的不仅仅是土匪强盗之流。客居东郡卫南(今属河南浚县)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徐世绩就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公子。徐世绩与其说是来上山的,不如说是为了东郡一带百姓的幸福而来做说客的。他给翟让出主意:“东郡于公与勖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

时年十七岁的徐世绩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翟让在这一带据海为寇后,果然收入丰厚,部众很快便发展到一万多人。翟让在二郡水路尝到了甜头,其余势力便尾随而来。外黄人王当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举、雍丘人李公逸等在此各划地盘。一时二郡匪患大增,当地政府根本无力弹压。

现在,李密也来了,这片区域将是他这条困龙的活水!

起初李密的游说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各家山寨大王多出身草莽,最烦书呆子讲天下之类的大道理。李密一时甚至人见人厌。但李密并不气馁,在他努力不懈地劝说下,各家寨主们逐渐接受了他的主张,进而对他有了几分敬意。李密又观察到,二郡水路各个势力当中,翟让的号召力是最强的,必须做好他的说服工作。可惜还没等李密施展口舌之功呢,翟让先把他请去了。当然不是请他去演讲,而是把他请进了自己的水寨大牢。因为有人告诉翟让,此人是杨玄感余党,留着会引来朝廷大军的。李密慌了手脚,好在他的关系网已经打下。王伯当好一阵说情,翟让才把李密放了出来。作为考验,翟让要他去说服其他路人马归顺自己。

这对已经有了相当群众基础的李密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很快荥阳、梁郡的各支大大小小的水匪全部投奔了翟让。翟让开始对他有了几分好感。李密趁热打铁,劝说翟让效仿刘邦、刘秀等辈,一举推翻腐败的隋朝。可惜翟让此时还只是个十足的土财主而已,对李密的大志根本提不起兴趣。

李密知道单凭自己说服力有限,于是请来了外援——东都逃亡者李玄英。他在各处山寨给李密做宣传,说近日民间有一首叫《桃李章》的歌谣,内容大抵是李密将会代隋而立云云。有了舆论支持,加上原宋城县尉房彦藻的大为造势,汉、沔等地的豪杰数百人追随李密脚步来到翟让大营,这让李密在翟让心中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翟让的军师贾雄善于占卜,翟让对他言听计从。他也说李密将来贵不可言,还说翟让的翟字是沼泽的泽的意思,而李密号蒲山公,蒲无泽不生,两人是命中注定的搭档。翟让大喜,与李密日益亲密。

成功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李密给翟让出了第一个点子:

“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廪,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伏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翟让从之。金堤关和荥阳各县郡先后被瓦岗军攻陷。荥阳太守是个无能的家伙,根本无力制止。可荥阳是中原和江淮一带的重要粮仓,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以此为基地,彻底拖垮了楚王项羽的军队。杨广虽然昏庸,但并不糊涂,他不想丢掉这里。为此,他不惜打出了一张王牌——从山东前线调来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捕讨大使张须陀。

四、洛口米仓放粮

张须陀是个平叛专家,包括知事郎王薄在内的多股农民军都曾被他沉重打击过,翟让之前也败在此人手里好几场。这次听说来者是他,翟让吓得登时就要打退堂鼓。李密拦住了他。

在杨玄感手下混过的李密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区区一个张须陀,在他看来就是有勇无谋的一介莽夫而已。况且之前对农民军全无败绩的记录,也使这支队伍多少滋生了骄傲情绪。这对李密来说,都是可以利用的弱点。

在李密的一再鼓励下,翟让硬着头皮上阵。战斗在大海寺进行。翟让军根本不是张须陀的对手,一开打就大败亏输。从没把翟让放眼里的张须陀不假思索,一路撵着翟让败军的屁股猛攻。追击到大海寺(今河南郑州以西)以北的树林的时候,千余伏兵在李密的率领下杀出,打了张须陀一个措手不及。翟让回身攻击,将隋军团团包围。张须陀为救护自己的部下,当场战死。大海寺之战震动了整个河南道的郡县,最凶猛的猫居然被老鼠吃了。河南隋军大受打击,哀声遍地。隋炀帝只得任命光禄大夫裴仁基继任之。

此战也彻底打出了李密的威风。翟让对李密已不单是信任,而是真正的尊敬,他允许李密单独招募了一支人马,名字就叫蒲山公营。李密信心膨胀,又建议翟让直取东都附近的洛口仓,而后开仓分粮,借机招兵买马,称雄天下。

洛口仓兴建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大多囤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石,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按此记载计算,洛口仓约可容纳粮食两千四百万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此时山东、河南饥民满地,李密的建议可谓极富战略眼光,可惜翟让还是土财主心态,认为用度充足,已经没有必要再冒险,干脆带着人回了瓦岗。李密失望之余,自率蒲山公营朝西发展,打下了好几座城市,大获储资。翟让眼红不已,又厚着脸皮回来了,李密也不计较,毕竟目标就在眼前了,两人应该同心协力才是。

◎瓦岗军开仓放粮

◎李密、翟让起兵路线

经历过杨玄感之乱后,有人曾劝告隋炀帝加强洛口仓的防备力量,却被讥笑为胆小鬼。皇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底下的官员们自然好不到哪去。东都守备力量空虚,训练废弛,大家只顾着拉帮结派,推诿扯皮,留守的越王杨侗年幼,根本无力约束,所以瓦岗军仅以七千精兵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洛口仓。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洛口仓前人头攒动。饥饿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争相赶来。李密和翟让满面笑容,指挥部下向人群免费发放粮食。今天发出去的是粮食,明天就能收获更多的人心。

回头说说隋朝那边。一座粮仓的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染指大隋这座大粮仓的硕鼠已经越来越多了,而隋炀帝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两次征高句丽都失败而回,并没有让隋炀帝发热的脑子冷却下来。杨玄感之乱平定一年后,他就发动了第三次征辽战争。这次高句丽终于吃不住,高朱元写信求饶,炀帝本来就是为了争个面子而已,现在恶气出了,他就不顾来护儿等大将的反对,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

杨广以为高句丽这下真被打服了,回到西京大兴城后他就要求阳王来见他,哪知人家连个信也懒得回。杨广又被耍了一回,大怒之下竟决定第四次远征辽东。他也不想想,国家还经得起这样折腾么?

◎突厥骑兵

这还不算,杨广还要继续按照惯例,进行一年一度巡游全国的计划。大臣中谁有半句异议,马上被残忍处死。他没想到的是,他一生中最狼狈的阶段即将开始了。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视太原时,突然被数十万突厥骑兵团团包围。御驾一行只得进入雁门关避险。在突厥骑兵猛攻下,雁门四十一座转眼间被攻破了三十九座,乱箭甚至射到了杨广身前。面对危局,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隋天子完全慌了手脚,整天只顾着抱着儿子杨杲痛哭流涕,丑态尽显。

突厥突然翻脸完全是杨广自己造的孽。先前的可汗启民是隋文帝立的,自然终生忠心大隋。他死后,儿子始毕可汗对隋朝就没有那么深的感情了。炀帝为了制约始毕,先是引诱他的弟弟叱吉设自立,又诱杀了始毕身边的能臣史蜀胡。这两件事大大激怒了始毕,从此他就开始策划着报复。这次杨广远巡,轻于防备,就被始毕抓住了空子。

隋炀帝眼看情势紧急,只得接受纳言苏威的建议,宣布取消征辽计划,并许诺重赏将士们。隋军士气大振,奋勇作战,始毕一时无法得手。隋先前一直奉行与突厥和亲的政策,下嫁启民可汗的隋宗室女义成公主谎称突厥北面的回纥、铁勒等部落突然发动叛乱,始毕上当,撤兵而去。

杨广等险情一解除,立刻对先前的承诺加以反悔。不仅大大削减了封赏人数,还要求重新准备远征高句丽。匹夫尚重信用,一言九鼎的天子竟把诺言不当一回事,众将士愤怒不已,从此炀帝连军心也失掉了。

有这么荒唐的皇帝,就有更荒唐的局面。反隋起义在大江南北不断爆发,这回连隋朝地方官员都参与了进来:涿郡留守罗艺和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都借助自己的威望,在当地扯旗造反,罗艺自称幽州总管,刘武周自称马邑太守。刘武周还借靠近边境之便,朝始毕可汗求助。始毕正求之不得,一口答应。突厥掺合进来,大隋的天下就更乱了。

在这一片乱局中,瓦岗军以洛口仓放粮的壮举,自然成为众目焦点。越王杨侗虽然暗弱,内部管理不力,但硕鼠进家要赶还是懂的。虎贲郎将刘长恭和光禄少卿房崱被委以此任。洛阳人以为瓦岗军和那些一打就散的流寇没啥两样,许多书生和贵族子弟都争着朝讨伐军里钻,想乘机捞个功名。主将刘长恭更是求胜心切,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赶着过河列阵。李密让翟让先上去顶着,等了好一阵才亲率主力横冲过去。隋军此时又饿又累,哪里抵挡得住一鼓作气的瓦岗军,被打得大败,士卒战死大半,刘长恭把衣甲都甩了才逃得一命。

◎隋末群雄割据图

瓦岗军在东都又打出了大名声,附近各路人马排队加入:长白山贼帅孟让率众来归;朝散大夫时德睿举尉氏县,鞏县县长柴孝和及侍御史郑颐举鞏县,裴仁基和儿子裴行俨举虎牢关投降。瓦岗军成了中原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军,李密则成了瓦岗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强人。翟让想想,能有今天,自己的功劳真不算大,干脆顺水推舟,主动将李密推举为瓦岗军大首领。李密起先不依,“拗不过”众将坚持,也就答应了。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十九日,瓦岗军设坛场,为李密举行了正式即位仪式。李密自号魏公,开行军元帅府,称元年,大赦天下,置三司、六卫,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分别封单雄信和徐世绩为左右武侯大将军、房彦藻为元帅左长史。其余如孟让、裴仁基等,也都各有封职。瓦岗寨建立正式政权后,气势更盛,两河以南、江淮以北剧盗如平原郝孝德、黎阳李文相、齐郡徐圆朗等莫不响应。许多隋朝官员见势也转身投奔。《隋唐演义》中的“三猛”之首罗士信,以及排名第二和第六的瓦岗英雄秦叔宝、程知节(即程咬金)就是在这时候加入李密阵营的。

兵力足了,人才也有了,瓦岗军已具备和东都城一决胜负的实力。李密派孟让和裴仁基又拿下了回洛仓,火烧天津桥。之后,东都反击,二人败走。李密亲自来战,于仓北大破隋军段达、刘长恭等。随即李密一面在东都城外大修营垒,进行围困,一面让手下的记室祖君彦写了封讨伐檄文《为李密檄洛州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把昏君骂了个狗血淋头。

反贼作檄骂天子,这在之前的历史上都是异常罕见的。瓦岗寨此时可以说是豪气十足,可破船还有三千钉,东都守军虽然战一次败一次,可毕竟还有二十多万,瓦岗军一时还真没法得手。

新入伙的柴孝和远见不在李密之下,颇为李密所重。他劝李密不要在洛阳城下继续折腾,向西入关中,直取长安。李密认同他的想法,但却以部下多为山东人且未得洛阳西进难以服众为由拒绝了。其实李密并非无谋,这个法子他在追随杨玄感起义的时候就设想过,然而杨玄感最终惨死于进军关中路上的结局却让他想起就感到后怕。如今瓦岗军扩充太快,成分复杂,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李密确实不敢再随意冒险了。但作为折衷办法,李密还是拨给柴孝和数十骑兵,让他去关中闯荡。柴孝和能力确实不错,没多久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李密一时打得兴起,直杀入东都的园苑。官军在那里防备森严,顿时乱箭如雨下,李密竟被射落马下,虽未当场丧命,一场大败却是免不了的。关中那头的人马听说东边输了,一哄而散,柴孝和只得带着原来的几十个人回到洛阳。

有时上天的机会只肯给一次,李密这次没有成功在关中开辟根据地,以后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等他养好伤,整军再战的时候,他发现连洛阳都已经更难过去了,因为隋廷已经调来了一个水平不在他之下的人来专门对付他。

这人的名字,叫做王世充。

五、围攻东都洛阳

如果说翟让是李密生命中的贵人的话,王世充就是李密命中的祸星。在演义小说里,王世充是个恶棍。在正史中,他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人。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姓支,祖上是西域来的胡人。王世充的祖父支颓辱早死,祖母年纪轻轻就守了寡,那滋味很不好受。胡人生性又放得开,很快与一个叫王粲的人勾搭上了,还有了个私生子。好在这个王粲比较负责任,没有始乱终弃,还将情人娶进门做了妾。世充他爹支收当时还是个小娃娃,跟着老妈一起进了王家。王粲挺喜欢他,收为养子。世充这才姓了王。

王粲也是个有身份的人,《隋书》说他是个“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不小的荣誉职称。也许就是靠着干祖父这层关系,王世充后来官至汴州长史。

王世充不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史书称“充卷发豺声,沉猜多诡诈”。胡汉混血不仅让他具备了胡人的外貌和汉人的狡诈,还让他在胡人的勇悍之外熟谙汉人的为官之道。

以军功,王世充拜仪同三司,授兵部员外郎,又迁幽州长史。炀帝时他做了江都(今江苏江都)郡丞。但他最厉害的还是有一条利舌,能把白的说成黑的,错的说成对的,势利小人吹成正人君子。别人明知他胡说八道,却往往辩不过他。在隋炀帝面前,王世充的舌头却转了性,专拣隋炀帝爱听的话说。杨广每次来江都,都被他那二两马屁话捧得晕乎乎,一高兴就又让他当了江都通守兼宫监。《剑桥中国隋唐史》里提到的阿谀奉承之辈,王世充绝对排得上号。

嘴上功夫强,手上也不弱。王世充知道隋炀帝好色喜奢侈,于是他精心修饰江都行宫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座雕塑。宫里也常常备有来自各国的稀世珍宝,又广收江淮美女进献之。把隋炀帝乐得都不想回长安。

◎隋末义军进军路线

要在主子眼中的众多红人里脱颖而出,光物质上和精神上献媚是不够的,必要的时候你得给主子分忧。这个道理,王世充很清楚。隋炀帝被始毕可汗围在雁门关,号召天下勤王。王世充离得比较远,本是赶不及的,但他还是悉起江都军马北上。一路上更嚎哭累日,终日不洗脸不洗澡,睡觉也就抓把草当枕头,比给亲爹守孝还虔诚。炀帝得知后,大为感动。

除了在皇帝蒙难时深刻展示了自己的忠心外,王世充在完成剿匪任务时,所交出的答卷也一点不差。

大盗孟让、格谦、卢明月等都有栽在王世充手上的记录。杨玄感起事时,余杭人刘元进也在当地响应,吴郡人朱燮、毗陵(今江苏常州)人管崇也来帮忙,有众七万。隋朝猛将吐万绪、鱼俱罗进剿,一时不能摆平。隋廷改派王世充,刘元进和朱燮都被其击杀,余众溃散。

随后,王世充在天台山名寺通玄寺的佛像前折香为誓,宣布投降者一概不杀。不少人心动了,最终有三万多人真的来投降。王世充把他们统统安排在一个叫黄亭涧的地方,随后将其全部屠杀。黄亭涧的惨案激怒了幸存下来的刘元进部众,他们不再抱有幻想,重新拿起了反抗的武器。直到隋朝灭亡,这一带也没能安宁。但这并不影响隋炀帝对王世充的嘉奖。因为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死一些百姓不算什么,他们要的是能杀百姓的官。

可是,往往真正想要朝廷命的反而是那些官们。当时李渊起于太原,窦建德大闹河间,薛举、李轨、梁师都争夺甘陇,南方又有杜伏威和萧铣。隋炀帝觉得反正局面也没法收拾了,索性巡游到了江都后就不走了,成天醉生梦死。

但隋炀帝毕竟还是皇帝,完全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越王杨侗的告急文书一再发来,可杨广手下剩下的名将都被牵制在山东、河北一带,中原实在没啥人可派的,隋炀帝只好让王世充担当起重任。至少,在隋炀帝的眼里,此人还算忠诚。

这一年七月,隋炀帝诏王世充与将军王隆、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各领所部奔赴东都前线。由于原计划节度各路援军的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在七里井遭窦建德偷袭,羞怒而死。杨广干脆委任王世充为援军总指挥。

于是又一场精彩的对决要上演了,我们先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兵力方面,李密在隋援军到来之前用徐世绩计,又袭破了黎阳仓,并开仓放粮。武阳、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等郡相继出降,瓦岗军又得兵二十余万。加上原来的,估计不下三十多万。

王世充这边略逊,自己的江淮人马会合韦霁、王辩以及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都尉独孤武的部队,再加上东都方面刘长恭、庞玉部,也只有十来万人。

◎程咬金(连环画)

但论质量,王世充可就占上风了。瓦岗军多为投诚的各地盗贼以及临时招募的百姓,在军事素质方面,显然不能和王世充的正规军相比。特别是王世充的江都兵团,在江淮剿匪战场上作战多年,战斗力相当可观,可以说是瓦岗军一大威胁。

论军心,双方兵马都出自多个方面,短时间内很难做到配合默契。李密为人慷慨,所得金银珠宝全部分给部下,因此他的嫡系蒲山公营皆愿为其效力。然而王世充这方面也不差,江都兵团成员多为身犯重罪的江淮大盗,是王世充赦免了他们,平日里无论军功还是战利品,王世充均归于下,所以江都士兵也都争为其用。而江都兵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应该都在蒲山公营之上,这方面,王世充胜出。

论人才,瓦岗军智士猛将不少,文有祖君彦、柴孝和及新加入的魏征等,武有罗士信、程知节、秦叔宝、单雄信、徐世绩。王世充这边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人物。但是东都几场大战下来,李密手下的能臣猛将们并没有多少人有出彩表现。这方面,两人可以说为平手。

综合来看,其实隋军实力还略胜一筹,现在就看双方临场发挥了。

三个月后双方在洛水以北第一次交战,李密就吃不住了,连连败退,连智囊柴孝和也掉进河里淹死。好在李密脑子转得快,他立刻让主力退守月城,吸引王世充的注意。自己则率精兵万余,悄悄渡过洛南,袭击王世充在黑石的大营。王世充看到告警的烽火,回兵来救,结果半路上中了李密的埋伏,折兵二千多。

洛水一战李密虽然反败为胜,但也暴露出以农民为主的瓦岗军不擅野战的弱点。李密吸取了这个教训。在接下来的石子河之战中,他从一开始就祭出对付张须陀和刘长恭的法子——让翟让先上。翟让的老弱很快就败下阵来,王世充中计来追,结果被李密和王伯当、裴仁基的伏兵夹为三段,再次大败,狼狈西逃。

就在这个月,从太原起兵的唐国公李渊完成了李密未竟的事业,一路打进了关中。李家出身陇西,关陇一带的世家大族多与其有联系,一路支援不绝。李家军很快就攻陷了长安,立留守的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隋恭帝。还在东都和王世充相持的李密听到这个消息,想必心中是十分懊恼的。不过他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去找后悔药吃,因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正摆在他的眼前:翟让。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友谊,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人的思想和情感。

自决定进军东都起,李密在瓦岗军决策层中的地位就日益重要。凡是大仗硬仗,任指挥的都是李密,翟让反而成了配角。翟让生性豪爽,倒不是那么在乎,然而翟让身边的瓦岗老兄弟却很是愤愤不平,平日里他们一碰上蒲山公营的士兵,非上前侮辱一顿不可。李密军纪严明,因此他的手下多只敢怒而不敢言,李密为了大局,也不好说些什么。然而李密当上魏公,开辟了自己的行军元帅府后,翟让手下的态度还是和以前一样,这就让李密有些不能忍受了。而翟让不知是把李密的忍让看作理所当然的报恩还是咋的,渐渐也开始对元帅府的人横加欺凌,总管崔世枢、元帅府记室邢义期、左长史房彦藻等李密亲信都遭到过翟让的勒索甚至毒打。李密嘴上不说,心里却恼火得很。而真正促使矛盾激化的,还是有关瓦岗寨的权力分配问题。

司马王儒信见李密威望日高,怕翟让被彻底边缘化,劝他自封大冢宰(北周旧官名,总揽国政)。翟让的哥哥翟宽是个粗人,心里藏不住话,对翟让发牢骚说:“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听者无意,翟让只是一笑置之。但闻者有心,李密可不会像翟让那么心宽,况且还有人在他身边煽风点火。

“翟让越来越放肆了,再放任下去,他还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来。不如尽早解决了他。”房彦藻恨恨道。

“大敌当前,我怎么好自乱窝里呢?”李密声音依旧平静,房彦藻的话说到了他心里。但有些话实在不应该由他来说。

“毒蛇螫手,壮士解腕,所全者大故也。彼先得志,悔无所及。”李密的左司马郑颐说道。

李密的眼神不再闪烁,其实他早有此念。只是要等着翟让把人都赶到他这头之后。

于是,石子河大捷两天后,翟让收到请帖,请他到元帅府中赴宴。翟让没有任何疑心就去了,和他同行的还有翟宽、侄儿翟摩侯、王儒信。

酒席宴上,翟让正欲举杯,李密用一件物什制住了他:那是一把好弓。武人对上等兵器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李密看出了翟让目光里的贪婪,毫不犹豫地把弓交给翟让,让他展示下自己的箭术。欣喜不已的翟让根本没有多想,跳起来就拉了个满月。刚拉开弓,翟让就被李密的侍卫蔡建从背后一刀砍倒。翟宽、翟摩侯、王儒信随之被杀。徐世绩的脖子也被砍中,倒地不起,多亏王伯当赶紧喝止,他这才逃得一命。至于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单雄信,也被吓得叩头如捣蒜。

善后工作比李密预想的要顺利。翟让、翟摩侯、王儒信的死,看上去似乎没人为之悲痛,瓦岗权力回收手续在平静中完成。当然,鸿门宴的效果并不像表面那么完美。大家也许不会在意翟让的死,但是李密对待恩主的方式,竟然如此残忍而又果决,使得瓦岗老兄弟离心,为日后瓦岗军的分崩离析埋下火种。

处理完了与翟让的内部矛盾,李密开始集中精力解决和隋朝的外部矛盾。他亲自审问隋军降卒后,得知王世充最近在不停地招兵买马,不停地给士兵发赏钱。这一做法有悖常理:求战不得,正常情况下粮食应该快完了,怎么反而要继续增兵呢?李密稍一思索,立刻明白了王世充的下一步计划:加强力量,而后来劫瓦岗军的军粮。

因此当王世充夜袭洛口仓的时候,遭到了王伯当的伏击。但粮食的诱惑让饱受饥饿威胁的隋军士兵产生了巨大的动力,王伯当军阵线很快被冲破,幸亏瓦岗军总管鲁儒率军堵住缺口,王世充军一时冲突不入。王伯当整理好队伍后,从后侧猛袭王世充军。遭遇前后夹击的隋军支持不住,朝洛水方向溃逃,战死、溺死者又有千余人,骁将费青奴被王伯当亲手所杀。

杨侗听说王世充又折一阵,遣使来慰问,王世充大倒苦水:他的兵马本来就不多,打了几次败仗后已经无力再战了。杨侗还能怎样,只好好言抚慰王世充,同时给他加派了七万援军。王世充恢复生气,再度进击,扳回一城,乘胜进军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以北。

转眼到了大业十三年(公元618年)正月十五,没有元宵,没有灯笼,只有漫山遍野的喊杀声。王世充命各部在洛水上架设浮桥,强攻李密军营。虎贲郎将王辨最为勇猛,一举攻破瓦岗军外围工事。对正面对决毫无信心的瓦岗军乱作一团,眼看一场大崩溃就要上演,对岸的隋军阵营却突然响起了收兵的号角声。

没人知道为什么,只能解释为各军架设浮桥的速度有快有慢,王辨部动作太快,把其他友军都甩在后面了,王世充见他久久没有出来,以为已经全军覆没,所以下令撤军。这一错误判断给隋军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李密已经组织了几百人的敢死队,乘机追袭王辨军,王辨当场战死。隋军各部本来就行动不一,紧急撤退起来更加混乱,瓦岗军来攻,这回轮到隋军崩盘了,大批大批的人马掉到洛水里溺死。据事后统计,起码有上万人。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中间为瓦岗军势力范围

洛水惨败,王世充再也没有脸回去见越王了。他灰溜溜地带着残兵败将朝河阳而去。

时值暴风雪来临,隋军衣甲单薄,于路倒毙者竟达数万。当王世充回到河阳的时候,身边只剩几千个冻伤饿瘪的残兵败将了!纵使王世充再能言善辩,也无法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了。他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五花大绑关进牢房里。越王杨侗哭笑不得,隋朝精兵猛将死的死,降的降,离了王世充,还真没别人可以抵挡李密。他派人把王世充请了回来,又赏黄金又赏美女,总算稍稍宽了这个屡败之将的心。哪知王世充觉得怎么也玩不过李密,干脆收拢残部,躲进了附近的含嘉城,怎么叫也不出来。

与王世充的凄凄惨惨相比,李密却是风光无限。当下他的三十万大军已将洛阳城团团包围,战鼓声震天动地,东都的皇宫在鼓声中微微地颤抖着。隋朝的官员们又一次成群结队地投降李密,瓦岗军也派使者四处游说,河南境内几乎已经遍插“李”字大旗。

六、击败宇文化及

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李密却难得地保持了清新的头脑。当部下裴仁基等上表,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等的使者也都劝其称帝之时,李密却一一给予了拒绝。

因为大胜之余的李密清楚地知道,现在各路人马都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自己若不能至少占领一座具有政治意义的城市,是难以号令天下的。长安已被他人夺去,那就只有全力争取洛阳了。再者,隋朝再怎么衰败,终归还是大家心中的正统,隋炀帝也还活着,自己如果现在称帝,那就不是为天下讨伐无道,而是十足的篡逆了。自己势力虽大,还仅限于中原,别处不服自己的力量比比皆是,要作曹丕(废东汉献帝自立者,一般认为东汉到他称帝时才亡),时机尚未成熟。

正当李密摩拳擦掌,准备对东都来一次致命一击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这条消息彻底改变了各家义军的行动走向,也包括李密的,使得李密不单放弃了围攻行动,还决定与昔日的敌人和解。东都从此转危为安。

什么样的消息能将时局来个如此厉害的大逆转?消息内容是:杨广死了!

杨广暴死是必然的结局,他的所作所为让无数人恨不能生食其肉。只是,他死的方式有点出人意料:全国各地那么多路讨炀义军,没有一个人亲手拿下他的头颅,杨广是死在他的亲随手上的。说到这事,有个人不能不提提,他的名字叫宇文化及。

演义爱好者对他不会陌生:昏君身边第一权臣,演义第一条好汉宇文成都的父亲,弑君刽子手。事实上,只有最后一条符合史实。杨广确实是死于宇文化及之手,然而现实中的宇文化及完全没有演义中那么风光。

杨广能打败原太子杨勇,夺取储君,有两个人出力最大,一是前文提到的杨素,另一个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宇文述也是文帝时代的老人了,从破尉迟炯到平江南,宇文述功不可没。杨广得以登基,宇文述立下的功劳更大,包括杨素在内的同谋者,都是宇文述负责牵线搭桥。所以杨广成了隋炀帝后,宇文述受宠遇程度不下于杨素,官拜左卫大将军、许国公。每年正冬朝会,赐鼓吹一部。和杨素一样,宇文述相当有军事才能,但道德问题极大。有权在手,他疯狂贪污受贿,后庭养着宠妾数百,家中金银更是堆积如山。

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品行也很恶劣。宇文化及尤甚,他贪财好色、粗鲁刻薄,京师人皆鄙夷之。在敛财方面,宇文化及比他父亲更出彩。他不但公然受贿,还跟屠户、商贩混在一起做生意,全不顾父亲的名声。大概对自己的经商才能太有信心,宇文兄弟竟把生意做到了突厥人头上,还是在陪同隋炀帝巡视边境的时候。

事情败露,炀帝大怒,甚至一度想将他们斩首示众。最后还是看在化及的弟弟士及是驸马的份上饶了他们一命,只是削去官职,发给宇文述为奴。虽然皇帝宽宏大量,两兄弟却已深深怀恨在心。

宇文述死前,哀告炀帝照顾自己的儿子。杨广心一软,又把宇文化及提拔为右屯卫将军,以智及为将作少监,游江都时也把他们带在身边。杨广怎么也没想到,他这是在磨亮割断自己脖子的刀。隋炀帝最后一次游江都,不知是因为王世充招待得太好,还是因为李密占住中原要道洛口,总之他一住下就再也不动身了。更荒唐的是,他居然当众宣布,准备迁都丹杨。

◎隋煬帝的牙齿 ◎隋煬帝墓文物“彩绘甲骑具装俑”
◎隋煬帝墓文物“蹀躞金玉带” ◎隋煬帝墓文物“双人首蛇身俑”

◎隋煬帝墓文物“彩绘执盾武士俑”

隋炀帝还是晋王的时候,亲自指挥了灭陈战争,此后他在江南待了好些年。格外仰慕当地文化的他,曾精心参与过当地建设,现在迁都故地,他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适应。

可你喜欢待在这,不代表着别人也喜欢。隋炀帝身边的骁果(隋御林军)多是关中人,思乡心切,逃亡者日众,留下的人,也都想着怎么脱身。骁果统领司马德戡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找来一帮要好的大臣,商议西逃。其中有个叫赵行枢的人,是宇文智及的外甥,他把这事告诉了舅舅。宇文智及觉得复仇和捞取功名的机会到了。

大业十三年(公元618年)三月的一个晚上,众人正准备逃跑,宇文智及却提议只有诛杀昏君,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于是弑君计划很快被制定出来,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被推为首领。

三月初十,所有人一起动作。里应外合之下,隋炀帝很快就被抓住。当他被拖出宫城的时候,悲哀地发现,自己身边一个亲近的人都没有。

隋炀帝最后遗言是这样的:“你们谁是主谋?”司马德戡回答:“问什么问?天下人谁不想要你的命?”

于是隋炀帝解下了自己的练巾交给校尉令狐行达,隋炀帝就此被缢死。

昏君杨广死了,带着千万子民的诅咒去了地狱。没人会为他惋惜。相反,百姓们只会觉得,这个昏君死得太晚了。而对某些反王者来说,杨广的死未必是好事。自己是打着讨伐无道的旗号起家的,现在昏君死了,自己拿什么理由继续造反?当然,对于那些脑子灵活的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立刻有了个更冠冕堂皇的目标:讨逆,惩凶!

吴兴太守沈法兴率先以为隋炀帝复仇为由,起兵占据江表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窦建德边给隋炀帝发丧边宣称:“我为大隋百姓数十年了,宇文化及敢杀我君主,就是我的仇人,我要消灭它!”李渊在长安放声大哭:“我身为臣子,不能挽救君主,实在是遗憾!”当然,他一回头,又立马授意傀儡杨侑禅位于他去了。

这些人扯旗造反的时候,数落炀帝之罪该万死,一个比一个狠。等炀帝真死了,又一个比一个更像忠臣。变脸之快,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面对这种形势,李密觉得自己也该改变下战略了。因此当已经升级为大隋天子的杨侗(隋炀帝被弑消息传到东都,留守官员们便拥戴越王为皇帝,年号皇泰,史称皇泰主)给李密发来招安令的时候,李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并主动申请追捕凶手宇文化及。隋廷赞其忠,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毕竟局势未明的时候,自己在道德舆论上不能被别人甩在后面。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追捕”宇文化及的行动,当时已经开始了。

说“追捕”其实并不准确,宇文化及是主动送上门来的。原因也很简单,江都的粮仓已经见底,十多万军人的嘴巴要吃饭,宇文化及总不能给他们画饼充饥,只好取道回长安。这要西归,李密的地盘是绕不过去的。李密占领了巩洛(今河南洛阳),不放宇文化及过去。弑君者只好改道东郡,可没走多久又被挡在了黎阳。

守备黎阳仓城的是徐世绩,宇文化及兵分几路包围仓城,李密则率领两万步、骑驻扎在清淇。每当宇文化及敲打黎阳仓的时候,李密就猛攻其侧后。

在平原上正面对决,瓦岗军尚且不是王世充的对手,何况面对的是百里挑一的大隋骁果?但宇文化及的软肋在于没带多少粮食,因此李密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和宇文化及正面接触,等隋军军粮空了,再精锐的部队也会不战自溃。当然,要这样必须先得保证有个稳定的后方,因此李密之前才会与东都隋廷和解。

总之,李密的计策完全奏效了,宇文化及像一只笨拙的狗熊,空被蜜蜂蜇得满头包,却什么也得不到。黎阳在徐世绩的坚守下,也一直岿然不动。徐世绩甚至还在城外的壕沟里挖了几条地道,偷袭宇文化及军营,焚毁了全部攻城用具。

李密在牵制宇文化及的同时,已经偷偷把用于防备洛阳的瓦岗精锐调到东边前线,然后假意派人与宇文化及求和。宇文化及果然上当,他以为和占着几个大粮仓的李密和解了,问他要点援助不成问题。于是宇文化及不再限制士卒的食量,任他们放开肚皮猛吃。然而在李密的计划中,当宇文化及最后一点粮食消耗一光之时,就是瓦岗军的总攻之时。但人算不如天算,李密手下有个军士犯了军法,怕被处死,于是投奔宇文化及,从而泄露了李密的密谋。

宇文化及这才知道上了李密的当,可为时已晚,因为此时他军中的军粮已经见底。盛怒之下的宇文化及也没有退路了,他带着所有人马渡过永济渠,找李密决战。李密的计划虽然被打乱,但他此时已经基本完成部署,于是双方决战于童山。

恶战整整持续了一天,双方谁也没能吃掉谁,但却拼了一个两败俱伤。连李密本人也中箭昏迷,险些被宇文化及捉获。多亏得个秦琼秦叔宝死命来救,李密才逃脱了一劫。

拼死一战没能消灭瓦岗军,宇文化及真黔驴技穷了。宇文化及派人把汲郡、东郡的官员全抓起来,严刑拷打,逼他们交出粮食。可中原的粮仓已经都在李密手里,连东都都没有多少存粮,周围州郡情况能比宇文军好到哪去?可饿极了的宇文化及,催逼得越来越紧。东郡通守王轨等人被逼无奈,偷偷投降了李密。于是李密一下子就获得了宇文化及从江都掠夺而来存放在东郡的金银财宝。

连番碰壁的宇文化及,只能另作打算。他本打算在汲郡以北先打下片地盘,可他那些部下已经再也不听指挥了,骁果将领陈智略、樊文超、张童儿都率部归顺李密。宇文化及军队散去大半,只得一路向北,攻打魏县去了。

虽然没能亲手抓住宇文化及,但把他赶离了东都,也算大功一件。李密顿时觉得放眼天下,自己已无敌手。因此他准备进东都拜见下皇泰主,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可还没等动身,李密就发现,东都的大门已经进不去了。

七、惨败于王世充

隋廷用高官厚禄招安了李密,委以军事大权,王世充对此分外恼火。那本是属于他的特殊待遇,现在却被自己的仇人享受着。这是个什么滋味?而且招安李密,是内史令元文都和卢楚的意思,本是想让李密和宇文化及斗个两败俱伤,再从中取事。可现在李密打了胜仗,这些人都面带喜色,对李密的态度也开始暧昧起来。

联想到前不久东都城内出过内鬼,企图接应李渊和李密,于是王世充开始怀疑这些人会不会也受了影响,打算假戏真做。再加上,王世充考虑到元文都和卢楚对李密有招安之恩,将来事成,他们绝对前途无量。可自己和李密恶战多场,要是李密入主东都,自己必然没有好果子吃。

因此,王世充和招安派官员的隔阂一天比一天深。这些人密谋伏击王世充,不料计划外泄,王世充抢先动了手,元文都和卢楚等都被杀死。此后,皇泰主以王世充为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王世充搬进尚书省住,家人同党涌入朝廷,从而把持了整个东都的政局。

面对东都的变局,李密大失所望。王世充把持东都大权,他再想进去,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可这回却轮到李密连出昏招了。

东都缺粮,每天都有人跑来投奔瓦岗寨,李密对这些人厚加笼络,却冷落了原来的弟兄们,引起瓦岗军旧部的普遍不满,军心开始动摇。徐世绩看不下去,发了几句牢骚,李密就把他赶回了黎阳。

东都没有粮食,但多的是精美绸缎。瓦岗军粮食多得吃不完,却缺乏保暖的衣服,冬季将近,许多人冷得发抖。王世充乘机和李密提出互相交易的建议。李密犹豫不决,长史邴元真等人却贪图回扣,极力劝说李密答应了下来。结果先前东都每天有几百人投降,有了粮食后,投降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李密大为后悔。除此之外,瓦岗军还有两大不利因素:童山之战,精锐损失惨重,士卒疲敝;李密本人也在这时病倒。

得知这些情况后,王世充觉得自己还是有相当把握取胜的。于是他开始修缮器械,犒赏士兵。为了稳定军心,王世充还找来巫师,宣称李密不死,则王世充军人皆将暴病身亡。王世充军士兵多楚人,非常迷信,听了后纷纷主动请战。王世充知部队可用,精心挑选出两万多名步兵、两千骑兵,驻于通济渠。李密得知后,留王伯当守后方,自己也带着主力迎了上去。

在决战之前,瓦岗寨内部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这场会议决定了战役的结局,也决定了李密和瓦岗军的命运。裴仁基主张用东西游击的方式来拖垮王世充军。李密则觉得王军士气正旺,不如高壁深垒坚守,等王世充粮尽再出击。但单雄信和新降的陈智略、樊文超等认为瓦岗军人数明显占优势,加上新归附的隋军也争着立功,正好决一死战。这个提议很有说服力,到最后绝大多数将领都要求这么办。裴仁基坚决反对,可惜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

也许是会场气氛过于狂热,更可能是这些年来胜多败少的经历让李密滋生了自大情绪,他竟然也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同意出战。正在瓦岗军中的魏征劝李密正视自身不足,谨慎行事,可惜李密已经听不进去。魏征遭到长史郑颐的嘲笑,气得拂袖而去。

战端一开就不出魏征所料,王世充用少量骑兵对李密的第一仗就占了上风。瓦岗军猛将十余人身负重伤,其中裴行俨步李密后尘,中箭落马,程知节把他拉上自己的马,又杀条血路才突围了出去。

这一小场战斗的胜利令王世充信心更足。王世充预先在军中找了个与李密长得很像的人,又派二百多名骑兵埋伏于北邙山上。邙山,处于洛阳以北,海拔只有二百五十多米,然而它却是历代皇族青睐的归葬之所,东汉、三国、西晋、北魏的帝王大臣们有千余人选择安葬在此。邙山又是洛阳的北部屏障,它东接孟津,西连河阳古城,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魏时期的两大枭雄高欢和宇文泰就曾多次在这里展开血战。如今,邙山又要见证李密和他的瓦岗军的衰亡!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十二日,王世充在开战前对士兵发表了这样的演讲:“今日之战,非直争胜负;死生之分,在此一举。若其捷也,富贵固所不论;若其不捷,必无一人获免。所争者死,非独为国,各宜勉之!”

在王世充充满煽动性的演说的刺激下,他麾下的士兵开始不要命地朝瓦岗军冲杀过去。

相比之下,李密却准备松懈,甚至连队列都没来得及排好,根本无力抵挡江淮健儿们的猛扑,阵型大乱。王世充适时抛出第一张牌,那个酷似李密的家伙被五花大绑,绕着王世充军阵地走了一圈。牵着“俘虏”的人大呼道:“已经抓住李密了!”战斗短暂被打断,双方均是一愣,紧接着又厮杀起来。王世充的兵信以为真,更加兴奋,攻势更猛。而瓦岗军同样信以为真,士气大跌,抵抗更加微弱了。

就在这时,王世充打出了他第二张牌,也是他的必杀技——伏兵。那两百名骑兵从山上杀出,居高临下猛冲,但他们的目标不是瓦岗军,而是瓦岗军营。正在全力抵御王世充主力的瓦岗军军营防备薄弱,很快被攻破。王世充的骑兵四处放火,瓦岗军寨烈焰熏天。

见后方也陷于敌手,处于各种压力下的瓦岗军再也支持不住了,雪崩一样四散奔逃!王世充大获全胜,陈智略、张童儿等前隋军将领又回归了旧阵营。李密带着一万多人逃亡洛口。李密主力一败,先前瓦岗军内部埋藏的种种矛盾立刻爆发。偃师守将郑颐打算坚守,然而他的部下却劫持了他,迎王世充入城。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人被俘。

逃到了洛口的李密,精兵猛将尽失,守将邴元真也开始暗中联络王世充。李密知道后也不做声,打算将计就计在洛水伏击王世充军。可李密派出的斥候没能发现悄悄渡河的王世充军,使其顺利渡河。而翟让旧部如单雄信等也乘机按兵不动,李密没法坚持,只能弃洛口而去,单雄信和邴元真旋即投降。

曾几何时,瓦岗军有众数十万,纵横中原,所向克捷,威风八面。现在,仅仅一战下来,这一切都在瞬间瓦解冰消。究其原因,其实也不复杂。瓦岗军实质就是两河、山东、江淮的盗贼联盟,而盗贼们的本性就是胜则聚,败则散。更何况许多新加盟的人马纯粹是跟风而已,对李密等领袖毫无忠诚可言。这在柴孝和入关中时已有实证。而且瓦岗军的核心部分——瓦岗老兄弟们,这些人彼此情感更深一些,凝聚力也更强些。但李密毕竟是个外来户,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始终比不上翟让。而李密也确实缺乏控制这些非嫡系部队的手段,或者助手。

乱世中,最可依靠的人莫过于自己的亲人,而从头到尾李密的亲属都没出场过。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早已在逃亡时被隋炀帝所杀。因此,李密始终很孤单,除了元帅府那些近随,他找不到更多支持他的人。这样,一旦他失败,众人弃他而去也就理所当然了。

八、覆灭于刑公岘

李密继续北逃,有人建议他去黎阳,被李密拒绝。李密认为徐世绩当初差点被自己害死,后来又被自己排挤,现在不是徐世绩肯不肯收容李密的问题,而是李密敢不敢去投奔徐世绩的问题。

因为东都近郊领地都丢掉了,王伯当只得放弃金墉城,和李密会合于河阳。李密还想占据河阳为根据地,将领提醒他,要是停下,人就都跑光了。李密悔恨交加,试图自杀,王伯当抱住他大哭,他才作罢。

府掾柳燮就此提议,何不去投奔唐国公李渊?首先,李渊尊崇过主公的;其次,李渊能轻取长安,主公隔断江淮,功不可没。因此柳燮的提议得到众人一致赞同。

于是,李密率最后的两万多名追随者踏上了入关的路。中原那些前瓦岗的势力则与江淮、中原各路反王一起被隋廷招安。这说明天下人其实很大部分反的不是大隋,而只是杨广而已。从这点来说,李密没能找到个隋朝宗室做自己的道德护身符,也算是一大失策吧。

李密是满怀着自信去长安的。他以为以自己的号召力,在李渊那至少能位列三公,可已是天子身份(炀帝一死,李渊立刻接受代王杨侑禅让,国号为唐,从此开启了大唐历史)的李渊却不这么想。因为李渊虽然以善待人才而闻名,但他最容不下的就是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前反王们。所以,当李密到了长安,唐朝给他的待遇与他期盼的相去甚远。他只得到了个光禄卿的位置,封邢国公、上柱国。也就是说他其实只配给李唐家族的人准备酒席,管管杂物。至于唐朝的上柱国也很廉价,当初李渊在进军路上一口气封了一大堆,以至于唐初有着“柱国满街走,国公多如狗”之说。

李渊本人对李密倒是还算客气,见面就称呼他为“弟”,还把外甥女独孤氏嫁给李密。可唐朝的大臣们谁也不把这个所谓“外戚”当回事,对李密动不动呼来喝去的,甚至有人公然朝李密索贿。这可很让李密火冒三丈。李密手下的人才倒有不少被重用的,魏征拜秘书丞,负责招降潼关以东,徐世绩就是在他的劝说下投降的。徐世绩归顺前,将黎阳的户口、军力等账簿全部以李密的名义上交。李渊感慨他的忠义,赐姓为李。大唐双李之一的李世绩就是这么来的。

这一年的大朝会,唐朝君臣饮酒高歌,好不欢喜。李密却只配热酒备菜。那一刻,他觉得从来没有这么耻辱过。

对比自己和部下的差别待遇,李密觉得忍不下去了。于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李密向唐高祖李渊提交申请,前往黎阳收服自己的旧部。高祖予以恩准,还让王伯当和李密旧臣贾闰甫随行。

临出发前,李渊赐酒饯行:“大丈夫一诺千金。有人让朕不要放兄弟走。朕赤心待你,别人想离间是不可能的。望兄弟早建功勋而回。”

李密手中的杯子在微微发颤,李渊这是在拐着弯地敲打他。

刚出华州不久,三人突然接到诏书:别人可以先走,李密必须独自回京,另有安排,因为李密有个手下揭发他想借机叛逃。

此时李密已到稠桑,情急之下,就此叛唐。贾闰甫流泪相劝,反而差点被大怒的李密杀掉,多亏王伯当苦劝才保住一命。此后,贾闰甫逃往熊州(今河南宜阳)。王伯当虽然不赞成李密的做法,但二人情深,还是决定跟李密同生共死。

几天后,长安接到报告,李密派人假扮随军家眷,攻陷桃林县(今属河南灵宝)。驱赶附近的百姓直奔南山,声称要去洛州。洛州在洛阳东北,李密到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却调头向南。他的真实目的地其实是伊州,那里的刺史张善相是瓦岗旧部。

李密一生算计别人无数,这一次他又想重施故伎。问题是,他的对手不是隋朝那些无能将官们,而是能人如云的唐廷。

当李密的队伍行进到一座叫刑公岘的山谷口,眼看就要过完时,熊州行军总管盛彦师的伏兵出击了。唐军出击的时机和地点都把握得特别好,李密军从中间被截断,首尾不能救应。李密和王伯当在几乎毫无抵御能力的情况下双双被杀。

李密的首级很快被传回京城,没人为他鸣冤。只有还在黎阳镇守的李世绩上表,请求收葬这个并没有多少知遇之恩的前主公。李渊又一次被他的忠义打动,将李密的尸体交给了他。李世绩率领全军戴孝,按君主的礼节埋葬了李密。不知魏公他在天有灵,心里该会对自己当年的猜忌羞愧到何等程度!

李密死后不久,王世充就废杀皇泰主,在东都建国号大郑。这个叛逆政权实在不得人心,仅两年就被李唐所灭,王世充在流放蜀中的路上被仇人杀死。东都城破的时候,单雄信被俘,坚决不降而死。李世绩救之不得,大哭,从自己腿上割下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愿此肉追随兄长于地下。”其人重义如此。邴元真的下场也不好,王世充派他镇守滑州。李密旧将杜才干痛恨他的背叛,假意归顺,趁其不备砍下了他的头,送到李密坟头祭奠。

今天的瓦岗寨已经改名为瓦岗寨乡,隶属河南滑县行政范围。拜演义所赐,时至今日这里依旧年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2006年滑县人民政府干脆投资三亿元,兴建起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太玄林、八阵图、瓦岗军寨等,大抵是新世纪的产物,因为瓦岗军确实没有在这里待多久。

但当我们徜徉在洋溢着现代气息的“瓦岗景点”时,脑子里想着演义里那些好汉的矫健身影和传奇事迹,相信每个人心里还是会升起一股莫名的激动的。

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逝去的时代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