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中兴名臣 千古完人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生卒年:1811 ~1872年

性格特点: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

历史功过: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名家评点: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出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曾国藩传记

巧过御试 青云直上

曾国藩在28岁时就考中了进士,自此之后,他便踏上了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正是有了这位老师的提携,才会有曾国藩的发迹。有一天,穆彰阿对他说:“明天我要在朝上,向皇帝正式推荐你,所以你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你念过的那些书要多加背诵,我想,皇上一定要试一下你的才学。”曾国藩一听,简直是受宠若惊,忙躬身作揖说:“多谢恩师对晚生的栽培,我自当珍惜这个难得的机遇,绝不会辜负恩师的重望。”第二天,穆彰阿就在朝堂之上向道光皇帝保奏曾国藩,请求皇上能给予重用。

道光皇帝听了,便开口问道:“你说你的这个门生可堪当重用,朕却不知他有何超人才能。”这一下倒把穆影阿给问住了,穆彰阿脑子转得快,他马上脱口而出:“要说到曾国藩的超人才能,臣倒是知道他是善于留神,有着过目不忘之功。”道光皇帝当时也没说什么,穆彰阿便向皇上告退。穆彰阿回到家里,心里感到懊丧无比,他责怪自己只说了那么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完全没有把曾国藩所具有的那种真正才能给讲出来。心想,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可是道光皇帝却把穆影阿的那句话当真了,他想,如果曾国藩真的像穆彰阿所说的那样,那此人还真可以重用。于是,道光皇帝便决定试试曾国藩是否真的有才华。过了两天,道光皇帝把穆彰阿叫了来,告诉他自己想见一下曾国藩,让曾国藩在初一卯时在中和殿候见。穆彰阿心中大喜,他忙派人把曾国藩叫到自己府中,向他说了这件事,并对他嘱咐了数遍,要他一定要做好准备,他无论如何都要把握好这次机会。曾国藩连连点头,信誓旦旦地表示决不会负恩师所望。就在初一这天,天还没有亮,曾国藩就沐浴完毕,穿戴整齐,来到了皇宫,马上有太监迎着,带着他来到了中和殿。到了殿里面,太监命他在这里等着,然后他关上殿门去向皇上禀报。

曾国藩在大殿里环视了一周,见殿内装饰的金碧辉煌,尤其是气氛,显得极为肃穆。他初到这样的地方,不敢就座,也不敢四处移动,就挺直着身子站在那里,两只耳朵仔细地谛听门外的动静。可是,等了很长的时间,也没见那个太监回来,他心里不由得惶恐起来,不知道此行是凶还是吉。

到了后来,他站得腰都酸了,于是就在大殿上来回踱步,这时他看到大殿的四壁上挂的都是些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因为他心神不定,所以也没有心思细看。等过了些时,那个太监终于回来了,对他说:“皇上今天没有时间,命你明日再过来。”曾国藩这时心里有些不高兴,当他走出皇宫大门时,才发现已经快到晌午时分了。他急忙三步并做两步地来到军机大臣府,把自己上午的情况向恩师作了禀告。穆彰阿听了,觉得这事有些可疑之处,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间他问了一句:“刚才你说大殿四壁上挂的都是历代先皇的圣训,你可记住了上面的内容?”曾国藩不知老师问这个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就摇了播头说:“当时我心里挺紧张,看不到皇上过来,心里就更慌了,哪留意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只注意殿外是否有什么动静了。”

穆彰阿禁不住喊道:“这下可糟了,这肯定是皇上故意要试你是否有善于留神、过目不忘的才能,所以才做这样的安排。说不定皇上会马上叫人来再次召你去宫里,这可怎么办呢?”听了恩师这么一说,曾国藩可就有些胆怵了。他连忙跪倒在地,口中连称:“恩师一定要 救我!”穆彰阿让他站起来,他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极力想办法。可正当这个时候,守门的家丁进来禀报,说皇宫总管太监王公公来了, 想要求见。穆彰阿此时是满脸地不高兴,他吩咐说:“你就对王公公说我今日谁也不想见,让他改日再来。”家丁转身刚要走,但突然又被主人给叫住了,告诉他让王公公在正厅里等着相见。然后就回过头来对曾国藩说:“真是天意啊,咱们的救星来了,你先回避一下。”

穆彰阿热情地接待了王公公,请他坐了上座,这使得王公公受宠若惊。当主宾坐定之后,王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此次前来,是想询问大人一下,关于我那外甥作知县差使的事,是否有些眉目。”穆彰阿说:“这是一桩小事 ,怎么会劳王公公的大驾呢。你放心好了,这事我已办好,不出三日即可上任。”

老太监神情极是感激,他说:“大人如果有要小人效劳的事。请尽管吩咐。”穆彰阿装作好像想起什么事的样子,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了起来。这两天我正要撰写一份大清历代先皇功绩录,有劳你能否将中和殿上所挂的历代先皇的圣训抄好给我送来,晚上我撰写时正好要用,这个你能办得到吗?”王公公马上笑着说:“要说别的事我还需考虑,至于这点小事,真是太容易不过了。”

果然,到了傍晚的时候,王公公再次登门,把大清历代先皇圣训抄录好送了过来。等王公公一走,穆彰阿就把曾国藩叫了出来,让他今天晚上务必把圣训全部背得滚瓜烂熟,并一再告诚他说:“你的前途如何,就在此一举 了。”曾国藩一再拜谢不已。他接过抄录,回到住处,彻夜诵读,结果都记住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太监来传圣旨,要曾国藩马上去面见圣上。这次,道光皇帝在保和殿已经等候了。曾国藩参拜完毕,道光皇帝接下来就问:“昨天你在中和殿上呆了那么长时间,想必是已经看到了壁上所挂的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你是否留意壁上先皇的圣训都说了些什么?”曾国藩马上背了起来,真是倒背如流。这一下,使得道光皇帝惊喜异常,心说:“果真如穆彰阿所言,此人还真是个过目不忘的奇才啊,我倒真应当重用此人。”几天过后,曾国藩接到了圣旨,皇上任命他为吏部侍郎。自此之后,曾国藩踏上了青云直上的仕途。

年初,道光皇帝因病去世,咸丰皇帝登基。即位后,他就道光遗命四条中“无庸郊配,无庸庙拊”二条交大臣们详议。曾国藩上《遵议大礼疏》,颇得咸丰嘉许。咸丰元年(1851年) ,洪秀全在广西组织农民发动了起义,在桂平县冲破了清军的重围之后,实力日益壮大,大有一举席卷全国之势。满清的八旗、绿营军只要一和起义军交锋,马上就溃败下来。刚即位不久的咸丰帝马上:下诏让朝中大臣们评议朝政得失,提出灭敌建议。这时的曾国藩就定了一份《应诏陈言疏》,他认为解决人才的问题是极其关键的。他说:自古以来,帝王治世不外是招贤能,安定百姓正社会风气三件事。如果能够让那些有贤德的人来掌权,治理天下,那么人民也就会丰衣足食,人民丰衣足食了,社会也就随之安定了。咸丰帝当时的批语是:剀切明辨,切中事情。

创办湘军 屡败屡战

咸丰二年(1852年) ,朝廷派他往江西去主考乡试,曾国藩随即悄然南下。可是行至中途就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曾国藩于是星夜赶奔家乡,为母亲守孝。就在咸丰二年的年底,一个改变他命运的绝大机遇降临了,这就是太平军冲出了广西,正在向江南进军,横扫湖南湘江流城各县。这使得东南各省都陷入了战乱之中。

因为这时正是太平天国势力发展的高峰期,所以曾国藩的家乡湖南也已经被太平军占据部分地方,并曾一度围困长沙。为了配合正规军的作战,清廷下令各地在籍的朝廷大员训练乡勇办团练,以图扼制太平军的进一步发展。 曾国藩就是其中位。所谓的团练,就是后来的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进行训练,平日里无事就拿锄头干农活,一旦有战事发生就拿起刀枪参与战斗。这种组织在县城以下的各乡都有。

各省的团练大臣都只是沿袭旧例,仅在县、乡一带办团练。曾国藩受命之后,立即向朝廷上奏,认为办团练已经无济于事,而当时的国家正规部队绿营兵也是不堪使用,所以他建议应当按照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办法来组建新军。请求在省城内建一大团,把湘乡的1000人马全部调进省城,以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然后招募那些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使用当地的儒生担当军官之职,后来皇帝批准了他的要求。由此便编练成了一支军队,称其为湘勇。

湘军是曾国藩亲手创建的,它跟清政府的其他军队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由政府进行编练。当遇到战事的时候,清朝廷便调遣将领,统兵出征,可是战事过后,就又会把军权给缴回。可是湘军则不是这样,士兵都是由各哨官亲自选募的,哨官则是由营官亲自选募的,而营官都是曾国藩的那些亲朋好友,包括同学、同乡门生等。可见,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 ,从士兵到营官所有的人都是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人的。

这样一支具有浓烈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的军队,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别的团体或个人想要对他加以调遣,都是极为困难的,甚至可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乡勇不属于国家正规军,所以,乡勇的军饷费用就要靠在当地自筹,其中的大部分要靠地方乡绅捐助而得,由此,曾国藩的湘军是靠“吃大户”而起家的。因为没有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所以曾国藩就得想法得到公众的支持。否则的话,他的湘军就无法支撑下去。他知道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军及绿营军战斗力差,纪律腐败,所以给公众的形象也极差。因此,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坚决不靠政府提供军饷,以避免受到官僚的控制,导致出跟绿营军同样的结果。

他希望自己组建的这支部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能获得民心的支持。基于此,曾国藩对湘军的军纪要求十分严明,以杜绝绿营军中经常出现的骚扰百姓的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求湘军的各级将领跟正规军及地方政府划清界限。曾国藩的一位下属曾因与湖南巡抚走得太近,并接受了一万两的军饷而导致曾国藩断绝跟他的隶属关系。虽然湘军并非正规军,可是地方官吏的支持同样也必不可少。当初曾国藩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他的团练计划屡受掣肘和排挤,湘军和地方统治阶层之间的大小摩擦也总是不断,所以湘军不得不于咸丰三年八月从长沙移师到了衡阳。

到了衡阳之后,他才忽有所悟,知道自己不依靠地方官吏的支持是很难成事的,于是自此之后,他改变了态度,同意接受地方官吏给予的支持,而且还和他们主动加强联系,这样一来,他发展湘军练兵变得极为顺利起来。就在这时,他将团练扩大到了5000人,曾国藩认为,南方水多,要想战胜太平军,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水师部队,经朝廷同意,他又建立了水师,和陆军一样,湘军的水师每营也是五百人,当时拥有长龙。舢板若干艘,每艘设有哨长。在湘潭集结湘军成立后,曾国藩觉得自己的军队已经练好了,可以出兵和太平军进行较量了。这时他力荐满族塔齐布为湘军大将,荐举多隆阿为湖北湘军的将领,他这样做就是想要争取满州贵族的信任。

咸丰四年(1854年2月12日),太平军西征军在湖北黄州大获全胜,烧毁清军兵营11座,湖广总督吴文熔投水而死。咸丰帝得报,急令曾国藩统带炮船兵勇,顺江而下,直达武汉。2月25日,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兵17000余人,浩浩荡荡,挥师北年2月27日,太平军占领岳州,连下湘阴、靖港、宁乡,形成长驱直人的形势,前锋距湖南省城长沙仅有六七十里,长沙城内一片慌乱。曾国藩立即派塔齐布周凤山、杨载福分率水陆湘军沿湘江北上迎击。太平军见湘军来势汹汹,便退出岳州,撤往湖北。湘军占领岳州后,塔齐布、周凤山乘势进占湖北通城。湘军另一路由曾国藩率领,于4月28日攻打靖港。五营水兵尽遭歼灭。陆军见状也纷纷溃逃,曾国藩看到自己训练的湘军一败涂地,痛不欲生,便投水自杀,被他的左右及时救起,这也是他的第一次自杀。

接下来他重整旗鼓,此后他用兵更为谨慎。到了10月份,就攻取了武昌,被朝廷任命为湖北巡抚。湘军把武昌打下来之后,曾国藩接下来就向朝廷建议部队沿长江东下,分为南北中三路大军一并推进,除北路是湖北都督统率的绿营之外,南路和中路都是湘军,曾国藩本人是这三路人马的总指挥,朝廷对他的这个建议十分赞同,很快得到了批准。

这样一来,曾国藩的湘军便成为了太平军的头号对手,由此,一个省的团练便成了国家武装力量中的王牌部队。可是好景不长,清政府怕他势力过于强大无法驾驭,所以又解除了他的任命,只是长期给他以侍郎的虚衔带兵。到了咸丰五年初,他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带领部队前来支援,用计将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引诱到了鄱阳湖里,然后封锁住了湖口,这样一来,就使得仍在长江中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困住了,然后又施以火攻。结果湘军的水师大船有数十艘被毁,曾国藩率领他的残部只得狼狈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他的座船又遭太平军的围困。曾国藩这时又投水自杀,但马上被他的随从给捞起接着武汉又被太平军给攻克。曾国藩只得退守南昌,身处太平军的包围之中,当时真是“呼救无人”,几乎惊魂欲断。

接下来,他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以至使他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都吃不好睡不好。虽然还不到50岁,可是就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了,面对这一切,曾国藩坚持了下来。当时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并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块儿吞。”由此也表现了他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都由自己来担当的自强品格。

咸丰八年,朝廷让他去办理浙江军务。这时,石达开的部队已经进入了福建,于是,清廷下达命令,让他增援福建;后来,石达开向湖南进兵,围攻宝庆,清廷怕四川会出什么问题,于是又命令他赶紧援助四川。可是曾国藩却一定坚持要先解决安徽,以去金陵屏障的战略,等他攻克了景德镇之后,才进军安徽,围攻安庆。

咸丰十年的春天,太平军跟湘军之间的战事出现了一个突变,朝廷驻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给击溃,清军统帅逃的逃,自杀的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则潜逃到了苏州,苏州巡抚紧闭城门不纳,他只得仓皇逃到了上海。江南面临着危机,朝廷此时手脚失措,士'(极是低落,曾国藩此时冷静至极,他对全局的认识十分清醒,于是就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了两面制胜的谋略。清廷由此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来对付太平军了。为了能够尽快地将太平天国的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廷给他加封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下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由此,曾国藩取得了军政大权。

第二年,太平军为了解安庆之围,兵分两路向西挺进。英王陈玉成攻克黄州向武昌进逼;忠王李秀成攻克了景德镇,自此断了曾国藩驻地祁门的粮道。曾国藩决定先进攻徽州,好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当部队来到休宁时,被李秀成给包围了,经过一。番苦战,湘军的八个营被击溃。曾国藩这时写好了遗嘱让人送回到老家,而后又一次准备自杀,可是被左宗棠等人给救下,转危为安。就在同年的秋天他督促他的弟弟曾国荃率军攻取安庆。11月,他被朝廷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是他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 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其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以安庆为大本营,命令曾国荃率部队顺江东下,同时命左宗棠率部自江西出发攻取浙江,又命李鸿章率部由。上海去攻取苏南,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对天京的战略包围。同治三年十月,湘军跟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终于攻破了天京城池。曾国藩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后,终于取得了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曾国藩也因此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朝廷在给予厚封的同时,又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湘军给予了高度警惕。

居功不傲 知荣守辱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对曾国藩来说已经功成名就了。可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得意,也没有那种飘飘然的感觉。相反,他越来越惶恐,越来越谨慎了。当时和曾氏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虽然表面上对曾国藩颂扬恭维,可是在暗中则竭力挑刺,恨不得一棒子将他打死,就在自已的九弟及其他人忙于抢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国藩也在尽力地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在这个时候想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想起了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曾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导致身败名裂的往事。担心自已会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于是,他向朝廷上奏说这次能消灭太平军并非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把灭太平军的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认为自己做的事并不多。接下来他写信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劝他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叫他的弟弟认真回忆一下当湘军攻陷天京后是怎样渡过一次次政治危机的。原来,湘军进入了天京城以后,就大肆地洗劫抢掠,城内金银财宝,就数他的弟弟曾国荃抢的最多。左宗棠等大臣就这件事向朝廷上奏弹劾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罪,清朝廷当时就想追查此事,曾国藩极是知趣,进城之后,怕自已功高震主,树大招风,于是急办了三件事情:(1)盖贡院,当年就举行了分试,提拔江南人士建造南京旗兵营房,把北京的那些闲散旗兵请来驻防,并发给全饷;(3)裁撤湘军达4万人,以此来显示自已并非是在谋取权势。这三件事一办,马上使多方面的矛盾都缓和了下来,那些原来准备想要弹劾他的人也都住手,不再上奏弹劾了,清廷为此也只得不再给予追究。

同时,他又上奏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已经很长了,由此难免会沾染上一些旧军队的恶习,且已然没有了昔日的那种生气,所以他向朝廷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给遣散。曾国藩想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证明,自已无意拥军,并非是什么谋私利的野心家,而是一位忠于清廷的卫士。曾国藩想得很周到。他在奏折里面尽管请求遣散湘军,可是对于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只字不提。因为他心里明白,如果自己在奏折里面说自已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使朝廷怀疑自已贪权恋钱;如果在奏折中明确地请求自己解职回归故里的话,那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会让清廷以为他不愿再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同时还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的猜忌。

其实,自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清廷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曾国藩拥有朝廷不能调动的一支强大军队,对清朝廷是一个潜在的大危险。清廷的大臣们可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依照清廷的办法去加以解决,不但湘军难以保住,曾国藩的地位肯定也不会保住。正在朝廷想着如何解决时,曾国藩此时的主动请求,正中朝廷的下怀,于是马上下令遣散了大部分的湘军。因为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所以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清政府仍然让他担任两江总督之职。

同治四年,他奉朝廷之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军务,对捻军起义进行镇压。他把军队驻扎在徐州,采用了重点设防的方针,在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口和徐州驻扎重兵,这样一来,一个地方有难,三个地方都能进行援救。可是因为兵力单薄,而没有达到十分有效的效果。同治五年,他又采用了聚兵防河的办法,就是在北面的黄河、东面的运河、南面的淮河、西面的贾鲁河和沙河河岸筑深沟高墙,设置重兵进行防守,其意图就是想把捻军给困死,可是又失败了。转过年来的冬季,清廷改派李鸿章来接替,命他仍回两江总督本任,后来他又被调任直隶总督。

年6月,天津发生了教案,他奉命前往查办,在处理这个案子的过程中,他屈从于法国势力,处决了官民数十人,由此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到了9月,他又还任两江总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注重使用西洋枪炮。早年枪炮大多是由国外购进的。到了后来他就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思想,1861年,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 ,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 年,造成了“黄鹄”号轮船,并派人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地筹措经费,派遣学童到美国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曾国藩毕生推崇程朱理学,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可他始终都是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在古文、诗词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被当时人奉为桐城派的后期领袖。

曾国藩所处时期,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的时期,当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而曾国藩本人也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核心人物,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还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午后,曾国藩由长子曾纪泽陪同散步,忽感不适,被扶至书房,很快就去世了,终年61岁。清政府追赠太傅,谥文正,并在江宁湖南、安徽、湖北等地建立专祠,在国史馆立传,6月25日,曾国藩灵柩运达长沙。7月19日出殡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1874 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平塘伏龙山。后世人将他的诗文。奏章。信函汇总成《曾文正公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