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 张献忠之乱)

杰出领袖建奇功

明末农民起义简介

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民变、 晚明民变、 李自成之乱、 张献忠之乱、 等,爆发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乃至清初的一场农民战争。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 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疯狂的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 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过程分析——

明末农民起义,是指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 1644年)三月年间,在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领袖的领导下,农民起义军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推翻明朝的一场农民战争。那么,这场战役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又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

明末掀起起义浪潮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压迫剥削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全国多处爆发农民起义。1627年, 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北巡抚在得知起义之后,因怕朝廷问罪,对起义军充耳不闻,结果使得起义队伍迅速扩大。

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到了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之后,李自成也杀死贪官起兵造反,在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担任“闯将”。

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同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面对蜂拥而至的起义军,明廷首先命令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然而,朝廷根本无力养活大量饥民,已经被安抚的起义军纷纷揭竿再起。最终,杨鹤因此人狱,继督陕西洪承畴转而改用“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攻打陕西起义军。

之后,各部义军先后东进,移至山西。作战也由最初的分散作战,发展为集中作战,互相呼应。其中,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二十余万人,一度攻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

崇祯六年( 1633年)冬,高迎祥等部十余万起义军突破官军包围,转移到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把守、互不协同的缺点,进行流动作战。之后,明朝廷为改变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次年,明朝廷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从四面合击,企图一举歼灭全部起义军。结果,起义军相继转往汉中,围剿计划落空。

接着,明思宗朱由检改任洪承畴为五省总督,调动官军人陕,重新组织围攻。当时,除李自成仍坚持流动在陕甘外,其他各部已再次转人河南,洪承畴随即率主力出关追击。三月,洪承畴军赶到河南,而义军大部又已集中到了陕西,洪承畴只得匆匆回军关内。

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地击败官军,攻破咸阳,逼近西安,而高迎祥、张献忠等则乘官军被牵制在陕之机,三次进军河南。明廷见难以全面围剿起义军,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门负责中原;洪承畴专门负责西北,同时相互协同。

当年年底至次年年初,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接连落败,兵力损失大半,残部则重返陕西,而李自成也在兴平等地屡吃败仗。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命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洪承畴则负责对付陕北的李自成等部。

高迎祥在整屋(今陕西周至)被俘杀,余部归附李自成。清军则破昌平等十六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崇祯十年( 1637年) ,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并增派禁军一千二百人,组织新的围剿。之后,李自成进军四川,破城十余座,但在次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等军袭击,败走岷州。

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也被左良五军击败,退到了谷城。接着,熊文灿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等先后投降或就抚,李自成则率领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农民起义自此陷人低谷。

李自成意外被杀,起义失败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在罗猴山痛歼左良玉军。朱由检杀掉熊文灿,并派兵部尚书杨嗣昌率军进剿。次年年初,罗汝才在香油坪击败官军,但不久之后便和张献忠先后败于玛瑙山和夔州,被迫转往四川。

杨嗣昌率主力追击,李自成则乘机进人河南,并将起义军势力发展到数万人。经过多年的战争实践,起义军日趋成熟。尤其是李自成吸取他人意见后,开始逐步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 取天下”的战略。政治上免粮安民,军事上则流动作战。

崇祯十四年( 1641年)年初,起义军攻占洛阳。张、罗联军在四川大开县黄陵败官军后,于二月间返楚袭破襄阳,杨嗣昌畏罪自杀。罗汝才因意见不合归附李自成,张军在信阳战败,转至安徽。

崇祯十四至十六年( 1641-1643年)间,李自成三攻开封,五次歼灭官军主力,攻破襄阳,并在汝州之战中全歼孙传庭主力。而另- -边,张献忠则攻下汉阳、武昌。至此,战略形势产生根本变化,农民军开始进入战略进攻阶段。

崇祯十七年( 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向北京进军。同年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起义军迫至京师城下。当月十七日,官军三大营率先投降,次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起义军攻破皇城,朱由检自缢身亡,明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接着,张献忠也在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如何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其中又以盘踞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最难对付。吴三桂本打算归降大顺,但得知自己家眷被拘等消息后,转而向关外的清军乞兵,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

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双方在山海关展开激战。最终,李自成告负,随即撤回北京。之后,李自成撤出北京,并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等地进入西安。

顺治元年,即1644年冬,清军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正月,潼关失守,李自成转往武昌。当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过度劳累睡着,结果被当地乡勇误杀,起义军士气受挫。

顺治三年( 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次年七月,张献忠撤离成都,在北上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牺牲于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至此,李自成、张献忠全都牺牲,但农民军残部依旧在坚持战斗。之后,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等人领导,活跃在洞庭湖-带及湖北兴山地区;另一路则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跃在湘鄂赣地区。最终,顺治十五年,即1658年,明末农民军全部被消灭,明末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

明朝统治被推翻

明末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成为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发展,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更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一个全新发展,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与明军相比,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但它和所有以失败告终的农民起义一样,缺乏战略眼光,进入北京后,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最终以失败收场。不过,无论如何,起义军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