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名将)

戎马一生 抗倭名将

戚继光简介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山东登州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出生于将门,从小时起就立志驰骋疆场,保国卫民,曾挥豪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

生卒年:1528 ~ 1588年

性格特点:思想先进,智勇兼备。

历史功过: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名家评点:在戚继光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东南沿海灭倭,北方练兵御边,可称得上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他还有过歼敌。上千,而“戚家军”竟无一人阵亡的例子。因此被人誉为“自古以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但骁勇善战,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颇多建树,为后人留下了兵家所推崇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

戚继光传记

袭承父职 从军卫国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出生于明朝嘉靖七年(1582年),一个将门之家。父戚景通精通文武,品学兼优,曾在山东。大宁、京师等地历任军职,官至神机营副将。

戚继光自小就立志驰骋疆场,保国卫民。戚景通曾在北京城当神机营(明时使用火器的部队)的副将。到了晚年告老还乡,在家里埋头著书,把他一生的作战经验写成书,戚景通还有一件从不忽视的事情,就是教育自己的儿子。尽管他在58岁的那年才有了长子戚继光,可是他并不因为晚年得子就对戚继光过分地溺爱。

相反,他对儿子要求还极为严格,对他一点儿也不骄纵宠惯,因为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戚继光12岁那年,他家叫了工匠来修缮房屋。戚景通只是让工匠在厅堂的两根立柱间安装四扇镂花门。可是工匠们觉得这不够大户人家的气派,这时他们看到了年幼的戚继光,于是就把他叫到了一边,私下对他说:“公子家世代都是将门,理应安设十二扇门,这样才能显示出豪门贵族的气派啊!”戚继光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就跑到父亲那里,说:“父亲,咱家世代都为官,雕花的门为什么不多安几扇呢?”父亲一听,连连摇头,说:“你将来长大成人,能保住咱戚家这份家业,我就心满意足了。你年纪这么小就知道贪慕虚荣,那将来恐怕连这点产业也不会保住的。”戚继光极为聪明,他琢磨了一下父亲所说的话,马上就明白了父亲话中的意思。

戚继光13岁那年,因为民间兴早订婚,所以戚家人也给继光定了亲。戚继光的姥姥听说了这事,于是就让人给他送来了一双做工讲究、面料华贵的丝鞋作为对自己外孙定亲的贺礼。戚家过日子一向节俭,戚继光还从来没有穿过这样华丽的衣服和鞋子。他见到了这双丝鞋,真是喜出望外,拿在手里越看越喜欢。母亲看见儿子如此喜爱,于是说:“瞧你喜欢的那个样子,干脆你就拿去穿了吧!”戚继光高兴得不得了,他穿着丝鞋便走动个不停,一边走一边眼瞅着脚下穿的鞋子,真是打心眼里喜欢,不知不觉,戚继光走进了前厅里,可巧父亲正坐在那里读书,他一转眼就看见戚继光穿着的那双华丽的丝鞋了,马上就把脸沉了下来,说:“小孩子家为什么要穿这么漂亮的丝鞋?

现在你就知贪图虚荣享受,有了丝鞋,就还会想着要穿锦绣,吃那些山珍海味……”停了一下,脸色显得越发沉重起来,他说:“咱戚家世代都清白做人,不可能会有那么多钱来满足你的奢望。将来有朝一日,你成了领兵的将领,就很难保证你不会侵占士兵的粮饷啊!照如此下去,我戚家的门风岂不要被你给败坏了, 你怎么还能够接替我的事业呢!”戚景通马上命人把丝鞋给烧了,不准许儿子再穿。就这样戚继光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品德,他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文武全才的军人。

到他15岁的时候,戚继光就在家乡一带小有名气了。父亲看着儿子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而且也越来越有出息,心中感到无限地欣慰。戚景通到了晚年,只知道埋头著兵书,没有心思置办田产,过问家里的一些事务,所以家境是一年不如一年,这难免会引得一些浅薄的人在背后对他进行冷嘲热讽:“当了一辈子的官,到老了还不能给后人留些东西,他还自得其乐,这样的人真是傻瓜!”乡人们的这些闲言碎语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戚景通的耳朵里。有一天,他把戚继光叫到自己的身边,说:“儿子,父亲这辈子没能给你留下什么钱财,你是不是感到有些遗憾?”戚继光摇了摇头,十分诚恳地说:“孩儿并不感到遗憾,孩儿从您那里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您传给我知识和武艺,教我如何做一个正直、自强自立的人,我会把父亲的恩德永远牢记在心里。”

戚景通高兴地点了点头,他指着在书案上堆积着的文稿说:“这些兵法书稿都凝聚着我的心血,相信你会好好加以利用,为民为国做出贡献的!”戚继光听了极受感动,当即就跪在地上,涕泪横流地对父亲说:“您教授给孩儿的品德是用任何钱财也买不到的。凭着它,我将没有什么可担忧惧怕的。父亲,您就放心好了戚景通72岁那年,不幸身染重病,眼见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他想趁着自己还未离开人世之前,把身后的事料理一下,尤其是要安排好儿子的前程,于是他决定让戚继光到北京办理承继自已职务的手续。在临行之际,老人在病榻前把写好的文稿放在戚继光的手中,语音颤抖地叮嘱说:“现在我就把它交给你。这是用将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可要好自为之啊!”戚继光听到这里,早已经泣不成声,他发誓说:“儿子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千难万险,也不会把父亲这一生心血而成的书稿丢掉,孩儿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用它来报效国家。”说完,他就拜别双亲,离开了家乡,赶往都城去了。过了一个多月,戚景通便离开了人世。

戚继光依照朝廷当时的惯例,接替了父亲的职位,由此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这一年他才17岁,因袭承了父职,所以他就来到了山东登州,任卫指挥佥事。当时,明朝的海防空虚,兵纪不整,军风败坏,而且守卫山东沿海的那些士兵多半是些老弱残兵,纪律极为涣散。戚继光到了任上后,看到这种情况,就下决心整顿军纪。

练兵抗倭 台州大捷

在我国的古代,人们把日本称为倭奴国,因此就把这些海盗也叫做“倭寇”。他们自从元代开始,就经常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到了明朝,浙江、福建一带的倭寇更加猖獗。那时,明军在宁波一带驻守有八万多人。可是,尽管明军人数众多,可是缺乏统一而又有力的指挥,而且军纪涣散,所以多次被倭寇打败。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朝廷便把戚继光从山东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第二年,又提升他为参将,让他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到任后不久,便招募义乌的矿工和农民,对他们进行训练,教授阵法,由此建立起了一支纪律严明、武艺精强的军队,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有一股八百多人的倭寇又窜到宁波的附近进行劫掠。戚继光得知消息后,立即率军对其进行围剿。他正带兵前进,远远地就看到那些倭寇正分成三路,向自己这边冲杀过来,口中还狂呼乱喊。以前,官军因为打过多次败仗,一见他们就不由地心生胆怯,看见倭寇高举着倭刀气势汹汹地冲杀了过来,马上便有些阵脚不稳了。

戚继光一见,立即指挥官军迎击,可是没有几个回合,那些怕死的军官就往四下里寻找退路。戚继光看到此种情形,心中非常生气。危急时刻,他往四周看了一下,然后飞身跃到了一块巨石上,立在上面,然后挽弓搭箭,稍一瞄准,便发出去一支,只听得“嗖”的一声领头的一个倭寇头目便应声倒地。接下来,戚继光又发出了第二箭,又一个倭寇的头目还没来得及吭一声就断气了。然后戚继光的第三箭又射死了第三路的倭寇头目。那些倭寇看见自已的头领眨眼之间丧命身绝,阵势马上大乱起来,就像一群无头的苍蝇一般,往四下里奔逃。官兵们看见自已的统帅仅用三箭就射死了三名倭寇头目,顿时士气大振,随着戚继光的一声令下,都举刀挥枪,争先恐后地奋勇杀过去。倭寇见状,仓惶撤逃。这一次同倭寇打仗,戚继光率领的官军大获全胜,从此坚定了沿海军民战胜倭寇的信心。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懆悍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了新型军队。队是基本的战斗单位,队员按照年龄、体格的不同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在作战的时候,全队队员都各用其所长,相互配合作战,做到攻守兼备,能够灵活进退。因为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所以人称“鸳鸯阵”。嘉靖四十年(1561年),有一次,大股倭寇自浙江台州沿海登陆,向内陆进犯。戚继光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军队分成三路迎敌。当队伍行进到离台州还有二里远的花街时,正和迎面而来的倭寇相遭遇。双方人马立即摆开了阵势,其中有一名倭寇小头目,左手持矛,右手握刀,由倭军中跳了出来,他口中大叫,向戚继光的军士们叫战。戚继光看见敌人来势凶猛,眼前的这个倭寇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就有意趁此机煞煞敌人的威风,激励一下自己的将士。于是他在阵前把自己身上的银铠甲脱掉了,向手下将士大声宣布:“有谁能杀败这个倭将,我就将这身银铠甲送给他!”他的话音刚落,出来名小校,他跳到阵前,手中挥舞着长枪,跃跃欲试。戚继光向他点了点头,这名小校立即冲了过去,两个人来回只战了几个回合,小校就把那个倭将给挑翻在地。倭寇看见死了一员大将,恼羞成怒,为首的一声令下,全部倭寇立即向戚家军冲了过来。

戚继光神情镇定,屹立在阵前,从容地进行指挥。他挥动令旗,两旁是鼓角声声,显得极是威武。没用半个时辰,那些倭寇便招架不住,纷纷往下溃败,戚家军则趁势由后面掩杀过去。倭寇一见这种情形,只得舍财救命,于是使出惯用伎俩,把那些抢来的金银珠宝漫天抛撒,企图用这些财物来诱惑戚家军,从而停止对他们的追击。可是倭寇哪里知道,戚家军向来军令森严,和以往的明军不一样。他们根本不看满地的金银财宝,只一门心思的奋勇追杀。倭寇见此情景,不由绝望地哀叫:“这回完了!”

这一仗,倭寇损失惨重,大部分的倭寇非死即伤,只剩下一小部分逃回了海上。

自从这次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之后,经过七年的时间,倭寇在哪里骚扰,戚继光的军队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是戚家军的对手,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又九战九捷,倭寇见在陆地上呆不住了,于是被迫逃到了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给予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的倭兵不是被烧死就是掉到海里给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倭寇见浙江防守严密,再也不敢来浙江沿海地区骚扰了。倭寇们一听戚继光的名字就心惊胆战,于是给戚继光取了个绰号叫“戚老虎"。自此以后,浙江一带的倭患就基本上被解除了。戚继光也因为战功卓越。被升为都指挥使。

两度人闽 消除倭患

戚继光又被调到福建平倭。这一年的农历七月,他率领着六千戚家军,自温州的平阳出发,一路上披荆斩棘,穿越了三百里的偏僻小路,进人到福建境内。当时侵扰福建的那些倭寇,主要以横屿、牛田和林墩为据点。其中的横屿是倭寇的大本营,但是倭寇的头目们却都在林墩扎营。戚继光了解了一下实际情况后就决定先破横屿,然后再乘胜攻破牛田,最后一战捣毁林墩的寇巢。横屿是一个小岛,离陆地有十里之遥,四面都是水,地形险隘,尤其是岛,上建有木城,在其周围构筑了许多坚固的防御工事,大概有一千多名倭寇在这里结营,凭借着险要长期盘踞在此,四处掳掠。在此之前,明军也曾几次攻打横屿,可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在附近的宁德、福清地区还有一万多名倭寇,跟他们互相应援,所以很难对付。

戚继光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消枝弱干”的办法,先是发兵进攻横屿对岸的张湾,取下张湾之后,马上张贴告示实行招抚,由此迫使一千多名倭寇的胁从分子纷纷缴械投降。然后,戚继光又率军东进,直攻横屿。从海岸到横屿之间有一处浅滩,海水涨潮的时候,滩就没在水中,成为一片汪洋,可是海水落潮的时候,滩就露了出来,出现的就是一片泥泞,极难通行。八月初的一个早晨,戚继光悄悄地率军来到横屿岛对面的海滩上。戚继光用手指着横屿岛,对手下的将士们说:“对面岛上就是倭寇,眼下正是落潮,等我们赶到岛上时正是涨潮时分。我们上岛之后,只有全歼倭寇,才有生路,否则打了败仗,也是无路可退的。哪个觉得自己胆量不够,可以不去,我不忍心让你们过去白白送死!"戚继光这话,意在激励全军将土。将士们一听,纷纷表态说:“我们]跟随将军来到这里,图的就是能杀敌报国,怎可向倭寇示弱!”“谁不敢去谁就不是男子汉!”戚继光点了点头,他也很受感动,一声令下,戚家军全体赤裸着上身,每个人手里都提着早已备好的一捆稻草出发了。他们把稻草铺在退潮后露出的泥滩上面,然后匍匐前进。戚继光站在一块礁石上,亲自擂鼓,为众将士助威。随着咚咚的鼓声,戚家军迅速地向横屿岛接近。

戚家军一到岛上,就对敌人发起了进攻,喊杀声震天,从岛上一直传到岸边。这横屿是倭寇经营多年的老窝,在这里存有大批的粮食和辎重,他们当然不肯轻易放弃。官兵们同岛上的倭寇展开了肉搏战。双方杀得难解难分。戚继光随后也带领着将士们冲杀了过来。倭寇见戚家军源源不断地来到岛上,军心便开始涣散。到了将近中午,终于再难支撑,开始往四下里奔逃。这场决战用了三个时辰,共消灭了倭寇两千六百多人,被倭寇抢去的大量财物也被夺了回来。戚家军凯旋而归。

接着戚继光又率军南下福清,攻取牛田。牛田距离福清县城有三十里。离海边很近。它跟周围的杞店、上薛、西林、木岭、新塘等倭寇据点连成一气,其势力可达三十多里,势若长蛇。戚继光早就想好了计策,为了麻痹敌人,他故意当着众官兵的面说:“我军自远道而来,需要休整,养精蓄锐,过一段时间,然后再待机而动,况且倭寇并非朝夕之间就能扫除的。”倭寇派出来的探子得知这个消息,向首领作了报告,倭寇果然不作什么戒备。可是就在转过天来的晚上,天色漆黑,没有月亮,这时,戚家军毫无声息地自锦屏山出发,奔袭了杞店,将那尚在睡梦中的倭寇顷刻间给斩杀殆尽。然后,戚家军又回师锦屏山,发现有一队倭寇前来袭营,戚继光一声令下,官兵奋勇冲杀,立即把来袭营的敌人全部给消灭了。接下来,戚家军又乘胜进击,攻击牛田、上薛等地的倭巢,这场战役下来,斩杀俘虏了大批的倭寇。剩余的倭寇都纷纷逃窜到了兴化。

戚家军在福清稍作了一下休整,到了九月中旬,马上又开到了兴化府城,准备攻取城东二十里的林墩。进到城里之后,戚继光表面上不谈战事,从容的会客、赴宴,可是在暗地里则教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息,准备随时对倭寇发动攻击。到了半夜,他立即摇响铜铃,发出行军命令,军队很快就集合在了一起,悄悄地打开了城门,准备对林墩发动一次夜袭。可谁料到,那个向导竟然是个通敌分子,故意把他们引到了一条溪水纵横,泥泞遍地的小路上。等到军队逼近林墩的时候,东方天色已经发白,这样一来,他们的行动马上被倭寇给发觉了。倭寇当时就进入了防御工事,布置防守,并派出了部分人马迂回到戚家军的背后,进行两面夹攻。这样一来,戚家军就腹背受敌,一时间阵脚大乱,士兵们便纷纷往后退缩,处境极其险恶。在这危难之际,戚继光毫不变色,他站在路口,沉着镇定,向军队发出了进攻号令,与此同时,还把十四名退缩的部下当众斩杀了,以此来严肃军纪。将士们见状,重又鼓起百倍的勇气,奋力向前冲杀,与倭敌进行血战。如此一来,倭寇们渐渐的难以支持,往四下里溃逃。戚家军乘胜对敌人实行猛攻,结果连克敌营六十余座,斩杀倭寇九百多人,并活捉倭寇大小头目十三人,还有千余名倭寇在溃逃时落人海里给淹死。

到了天大亮时,兴化府城的居民们早得知此事,纷纷扶老携幼,杀猪宰羊,备好了酒肉,出城十多里,夹道欢迎得胜归来的戚家军。戚继光由此胜利完成了他既定的战略计划,率领军队返回浙江休整待命。当路过福州的时候,当地的乡亲们在于山的平远台特设了酒宴,为。

戚家军庆功饯行。百姓们敲锣打鼓,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戚继光率部下将领,穿过了夹道欢迎的人群,登上了平远台。他接过当地长官献上的酒,把头一仰,一饮而尽,然后拱手作揖,感谢福建百姓对戚家军的支持和援助。当地长官令人抬上来一块纪功碑,立在了平远台上。

戚家军返回浙江之后,那些倭寇收集了残兵败卒,很快又攻占了兴化府,占据平海卫,福建的老百姓再次深受其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戚继光再次率领戚家军进人福建,和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共抗倭寇,取得辉煌的战绩。尤其是海门卫一战,令戚继光声名远震。那时,戚继光率领着一队人马昼夜兼程赶往海门卫,准备会合另一位抗倭将领谭纶,一同扫平这一带的倭寇。 可是,在他到达海门的当天晚上,戚继光便接到探子的报告,说是有三千名倭寇正在向海门这个方向进犯。得到消息后,他马上命令海上的驻军严密监视倭寇的动向,准备在第二天同倭寇决一死战。 可是没料到,海门卫军队平日里松懈惯了,虽然接到了命令,可仍然麻痹大意。海门紧靠着大海,卫城离大海也仅有一里之遥。就在半夜数百名倭寇悄悄地来到城下,并快速地向城上爬去。等到守城官兵发现倭寇时,已经有数十个倭寇爬上了城头。戚继光听到了报告,也来不及整顿队伍,立即飞身上马,手持双剑,打马扬鞭地驰向城门。

当时夜正深,可是城头上已传出的厮杀声,武器的碰撞声响成了一片,火光把城头照得通明。戚继光此时已然手舞双剑,飞马冲上了城头。“戚将军冲上去了那些将官看到戚继光身先士卒,亲自上阵,也都手持兵器,争先恐后的跟着冲上城头。紧接着,谭纶将军也带兵赶到,率领手下将士,呐喊着同倭寇混战在一起,敌人终于被击败了,在城下的大队倭寇见势不妙,也顾不得城头上的那些残兵败将,纷纷往回逃窜。戚继光见时机很好,立即命人打开城门,在后面乘胜追击。在几天的时间内,明军在沿海四处追杀那些逃散的倭寇,共消灭了一千多人,烧毁敌船达三十多艘。

那些穷途末路的倭寇决定做最后的一拼。他们把兵分为五处,分别占据海岸边上的一些山丘,准备据险死守力战。这期间他们还抢来了几十只船,一旦失守,就准备由海上逃走。戚继光早就料知他们的意图,所以他也下定决心,要彻底消灭这股敌人,于是他命令一队人马沿海快速迁回到山背后,悄悄地接近敌人,把他们逃往海上的退路斩断。与此同时,又在海口处留下一条道路,将精兵埋伏在道路两旁,如此一来,就形成一个口袋阵,只等着敌人往里钻。戚继光亲自率领着队伍自正面向倭寇发动猛攻。决战刚开始时,有两个倭寇头目手摇着军令旗,指挥那些倭寇往山下射箭、扔石头。明军一连冲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戚继光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硬攻是不行的,于是他就把弟弟戚继美叫过来。低声对他说了几句,兄弟俩匍匐着身子爬到了阵前,隐蔽在大石头的后面,暗中用弓箭瞄准了那两个摇旗的倭寇头目,同时发箭,两个倭寇身子摇晃了几下,然后扑通倒在地上,那旗子也扔出去好远。

倭寇见无人指挥,顿时乱了阵脚,眼见着明军呐喊着冲了上来,倭寇们纷纷躲避,乘这时,戚继光命令全面出击歼敌。就在这时候,包抄后路的明军也赶了过来,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倭寇只能夺路而逃。这样一来,他们就乖乖地钻进了戚继光早已布置好的口袋阵里。那些埋伏好的明军此时是金鼓齐鸣,杀了过来。倭寇见再也无路可逃,都往大海里跳,一时间又淹死了不少。那些来不及跳海的,干脆就跪在地上磕头求饶,就连这支倭寇的总头目也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般地举手投降了。海门卫大捷极大的振奋了明军士气。自此后, 倭寇一败再败,抗倭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转过年来,戚继光升任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同年11月,又有倭寇2万人来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收全捷。”戚家军在当地民众的密切配合下,把福建的倭寇给彻底剿灭了。自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是望风而逃,长时间危害中国沿海的倭患终于被荡平了。

镇守北疆 防御有方

沿海的倭寇被荡平之后,北方的鞑靼骑兵又来进犯北方边境,在隆庆二年年)五月,戚继光被朝廷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担任了护卫京师的重职。于是,戚继光又领兵来到北部边关镇守。他到任之后,就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辎重营,并使各营成为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的合成军。因为达靼骑兵万马疾驰,来去不定。蓟州防区十分辽阔,兵力又极为薄弱。所以戚继光根据这个特点,决定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他终日奔走在前线,对原旧长城进行了加高加厚,在重要地段修筑了重城重墙,还沿长城创建了可攻可守的空心敌台,从而真正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坚强防线。鞑靼骑兵见到戚继光在此防守,十几年竟然不敢在蓟州越边犯境。在戚继光御边的16年内,“边备修饬,薊广]安然”

戚继光为了保家卫国,可说是费尽了心血。可是,在支持他的首辅大臣张居正死后,那些原来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人立即串通。

起来,对张居正进行攻击,而且还把戚继光说成是张居正的同党。

这样一来,戚继光就被调离了蓟州重地,派往广州驻屯。当戚继光离开蓟州那天,百姓们闻知此事,扶老携幼来到街头,拦住将军的轿子大哭,有的人则跟在轿子后面,久久不愿离去。戚继光怀着痛苦和悲愤的心情,踏上了南行之路。

戚继光来到广东之后,整日里无事可做,实际上等于被闲弃在一边。时间不长,他向朝廷提出回山东老家养老,朝廷恩准了。到此,多年驰骋战场,叱咤风云,名震一世的戚继光,就这样进入了凄凉的晚境。回到老家之后,他不但心情不好,而且还身患重病,这时候,让很多人难以想像的是,他竟然没钱请医生治病。因为多年的征战和晚年所受到的冷遇,戚继光虽然还不到60岁,却成了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8年,60岁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世长辞。

戚继光,不但战功显赫,而且文武兼备,才华卓著。他在抗倭、镇北之余,还进行大量写作,主要的军事著作有《纪效新书》。《纪兵实纪》。《练兵实纪杂集》。另外,戚继光还写了为数不少的诗文,他自己将其编为《止止堂集》,共计五卷。明朝末年,陈子龙等还将戚继光的奏疏议论编成《戚少保文集》五卷。除此之外,戚继光还创制了许多攻守兵器,如狼筅、刚柔牌赛贡铳、艟舫、自犯钢轮火等。这位威震中外的英雄,把他的英名和智慧留给了后来人,他的光辉形象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