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懿贵妃

懿贵妃(清文宗奕詝贵妃)

懿贵妃简介

懿贵妃:懿贵妃(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运动,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

懿贵妃传记——

档案:

姓名:叶赫那拉氏

生卒年:1835~1908年

籍贯:不详

婚配:清文宗奕詝

封号:懿贵妃

徽号:慈禧

谥号:孝钦显

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1835年,叶赫那拉氏出生于北京一个世代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父亲、曾祖父都是京官。叶赫那拉氏从小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尤其擅长于行书、楷书,绘画的作品有花卉等流传于世。咸丰元年,即1851年,叶赫那拉氏入宫,被封为贵人。后因生子载淳(同治帝),被晋封为懿贵妃。同治帝即位后,与恭亲王等密谋杀肃顺,开始垂帘听政。在光绪即位后,仍然听政,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次日,慈禧也薨逝。葬于东陵。

生逢末世,智得帝宠

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惠徵曾做过几年地方官,后来在安徽宁池广太道任道员。叶赫那拉氏在家中排行第三,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叫照祥,后来官至护军都领,承袭恩公;一个叫桂祥,官至都统,也就是光绪皇后隆裕的父亲。她的妹妹后来嫁给了醇亲王,即光绪的母亲。那拉氏从小随着父亲南来北往,见识较多,善于察言观色,更学会了官场中逢迎拍马,尔虞我诈的权术。

1851年,叶赫那拉氏被选为秀女入宫,初被分配到皇家园林圆明园当差。那拉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平时喜欢打扮,入宫后越发打扮得婀娜多姿。她很有心计,一次,咸丰到圆明园散步,她便躲在林荫深处,唱起了拿手的江南小调,歌声优美动听,咸丰听到后立刻问随从是哪位女子在唱歌,内侍答说是兰儿姑娘。咸丰于是召见了兰儿,见她长得很漂亮,口齿伶俐,所以对她十分喜爱,当天晚上便召幸了她,第二天就被封为贵人,那一年她十六岁,比刚刚即位的咸丰皇帝小四岁。但是皇宫佳丽万千,咸丰很快就忘记了她。

后来,兰贵人到皇后钮祜禄氏居住的坤宁宫当差,起早贪晚,勤劳侍奉,她深知皇后的地位不可撼动,于是处处奉迎,颇得皇后的喜爱。一天,咸丰帝退朝入宫,正好赶上皇后奉太后之召,前往慈宁宫。宫娥们前呼后拥,侍候皇后,一见皇帝驾到,纷纷上前请安。兰贵人也在其中,时隔四年不见,咸丰见她依旧美丽动人,风姿俏美,不禁旧情复燃,便独自留下了她。此后,她对皇上着意迎奉,小心伺候,常常逗得龙颜大悦,逐渐得到了咸丰的宠信。不仅如此,对上她巴结皇太后,对下讨好皇帝身边得宠的太监,再加上皇后的美言,不久,叶赫那拉氏便由贵人晋升为懿嫔。

对叶赫那拉氏来说,能否继续往上熬,最主要的就看自己能否生儿子了。

咸丰在即位时还没有一儿半女,他结婚后的七八年时间里,将近二十个后妃没有一个能给他生下一儿半女,这不免让人感觉蹊跷。1855年,即咸丰五年,终于,后妃中有了动静,第一个怀孕的是与叶赫那拉氏同时进宫的丽嫔他他拉氏,生下了一位公主。紧接着,懿嫔叶赫那拉氏也有了身孕,而且在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了大阿哥载淳,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皇帝兴奋不已,马上将懿嫔晋升为懿贵妃,名位仅次于皇后。

本来权欲就极强的叶赫那拉氏,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参与朝政,为日后垂帘听政打起了基础。

实际上,咸丰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欣赏风平浪静的生活,喜欢歌舞升平的气氛,更陶醉于粉黛簇拥的情调,面对即位以来如同一团乱麻的内政外交,他无能为力,不胜其烦。生性机敏的懿贵妃已经看出这一点,天性脆弱的咸丰承受不了如此强大的重负,已经烦到连奏章都懒得看的地步。但是,现实是逃避不了的,于是,天生对政治感兴趣的懿贵妃就主动提出帮助咸丰处理奏章,对政务治理的实践,使得懿贵妃如鱼得水,开始逐渐积淀了驾驭臣僚的经验。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迅速发展。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而且发展迅猛,很快就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各地告急的奏章纷纷呈到宫中,咸丰帝坐立不安,慌了神。叶赫那拉氏趁机帮咸丰出主意,策划镇压农民起义。

当时,清廷腐败,“八旗”和“绿营”军都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连连败北。咸丰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就命令长江南北的官僚地主兴办地主武装。于咸丰三年在家守母丧的曾国藩,便领头办起了湘军,攻打太平军。叶赫那拉氏看中了曾国藩的才干,就不断劝说咸丰帝重用他,供给湘军粮饷。从此,曾国藩扶摇直上,成为满族统治者信任的汉族官僚。叶赫那拉氏也以此为契机,逐步参与政事,滋长了夺权的野心。

此时,英、法两国利用太平天国起义所造成的清朝统治者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外部事务的机会,在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英、法、美等西方列强要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而此时的清朝政府也并非软弱无能,绝不会同意,并开始设法拒绝。尽管咸丰很想避免战事的发生,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触即发。

篡权听政,三人同治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进攻连连取得胜利。他们打天津,犯通州,向京师逼近。

咸丰闻讯后,带着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大阿哥载淳等人慌忙地逃到了热河的避暑山庄。咸丰到达这里时,天气已经渐渐转凉,但是他的荒淫无度早已弄坏了身体,在逃往热河的路上他就已经累得吐了血,而且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所有的奏折都要懿贵妃过目批阅,如此一来,她对朝廷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动态,摸得一清二楚。

不久,咸丰病死在避暑山庄,他临终时,命大臣代笔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皇太子,由于当时载淳不满六岁,无法独立执政,便命其宠信的以肃顺为首的八位王公大臣辅政。他把刻有“御赏”的印颁给钮祜禄氏;把刻有“同道堂”的印颁给载淳,“同道堂”暂由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代管,待小皇帝亲政后归还。这样,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之间相互制约,避免了专权的出现。咸丰在位初期,为了施展宏图大志,重用肃顺等人,后来咸丰雄心日减,耽于声色,朝政便由他们把持了。在这八个人当中,肃顺胆大有远见,办事果断,他是核心,但是因他骄傲自大,结怨甚多。咸丰的这种安排,朝中上下许多人都心怀不满,其中最有意见的就是慈禧。

皇太子载淳即位后,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在给钮祜禄氏所上的尊号中的头两个字是“慈安”,亦称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因钮祜禄氏居住的钟粹宫在紫禁城的东路,民间又称慈安为东太后。而在给叶赫那拉氏所上的尊号中的头两个字是“慈禧”,亦称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因慈禧居住的储秀宫在紫禁城的西路,故民间又称慈禧为西太后。

慈禧太后像

八大臣给新皇帝拟的年号是“祺祥”。

慈禧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咸丰帝在世的时候,她就对肃顺等人包揽政权,无视她的存在而怀恨在心,只是不敢表现出来而已。咸丰一死,在权欲和仇恨的驱使下,慈禧发动政变,要消灭肃顺等人,掌握政权。为此,慈禧进行了周密的谋划,采取一系列主动的行动。

慈禧首先利用自己是皇帝生母的身份,控制了“同道堂”的印章,八大臣对此极为不满。慈禧怂恿皇帝不用印章,这样,辅政大臣首次发给地方官员和内阁的咨文就没有印章,最后肃顺等人只好妥协退让,慈禧在第一回合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咸丰帝以两宫皇太后牵制八大臣的安排,已经让一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琢磨出其中含而不宣的意图——两宫垂帘,而慈禧正是最先对垂帘听政产生念头的一个。但清朝从开国以来,从无太后垂帘听政的惯例,要改变祖制,单凭她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首先需要说服慈安同意共同垂帘。而慈安是个贤妻良母类型的人,她对政务毫无兴趣,但是出于对小皇帝的考虑,避免大权旁落到辅政大臣手中,最后,慈安还是勉强答应了。

八大臣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向两宫施加压力,来了个集体撂挑子——用当时的话来讲就是“搁车”。八大臣的强硬态度,反而愈发坚定了慈安支持慈禧实行两宫垂帘听政的决心。然而,单凭慈禧和慈安是绝对斗不过八大臣的,她们必须联合那些对肃顺等人不满的人,来共同对付顾命大臣。慈禧联合的最主要对象就是在京城的六爷奕。恭亲王奕是咸丰皇帝奕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死前,由于和六弟关系不好,没有把奕列入辅政大臣之中,咸丰死后,肃顺等人又不许奕到热河奔丧。这一切,对于有政治野心的奕来说,内心极为不满,他的心境和慈禧的非常相似。对于慈禧来说,奕不仅在内阁和军队里一直有众多的支持者,而且还得到了洋人的信赖,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对于奕来说,慈禧是一把“尚方宝剑”,所以,当慈禧派宠信太监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联络奕时,双方一拍即合。奕不顾肃顺等人的阻止,强行来热河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祭祀咸丰皇帝。之后,慈禧单独召见了他,叔嫂密谋策划了政变的具体方案。然后,奕回到北京,开始联络人员,组织力量,为政变积极做着准备。

不久,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舆论的导向。慈禧和奕开始策动一批官员弹劾肃顺等辅政大臣,制造两宫垂帘的舆论。一些咸丰在位时不得宠的大臣,纷纷指责肃顺等人独揽军国大权,同时,提出“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这样,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撤销顾命大臣的呼声响遍了朝野。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大胆地做了一些政变前的试探,削减了几个辅臣的军权,对于慈禧的步步紧逼,肃顺主张“先行下手”,但是却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

1861年,咸丰皇帝的灵柩要运回北京。慈禧以护送灵柩任务重要为由,让肃顺等人护送,自己却和慈安、载淳绕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后,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诉说了肃顺等人的罪状,并说辅政之事是肃顺等人伪造的诏书,并不是咸丰皇帝的钦命。大学士周祖培和贾桢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后听政。英法使馆也扬言:“只要朝廷不在北京,肃顺等人继续掌权,我们就不认为中国已经确实承认了条约。”满朝文武见此情形,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没有一个敢反对的。

随后,慈禧将肃顺等大臣革职拿问,并严行议罪,后又突然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逮捕,逼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肃顺处斩,其余五人或革职或发遣。与此同时,拥护慈禧垂帘的人都得到了嘉赏,其中,恭亲王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掌握了军政大权。

1861年10月9日,载淳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改年号“祺祥”为“同治”,以示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11月1日,同治奉两宫皇太后到养心殿垂帘听政。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为“辛酉政变”,又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北京,外国人多称为“北京政变”。

无论是恭亲王还是两宫皇太后都意识到,要把政变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所以,在当时,尽管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都是肃顺所重用的人,但江南半壁同太平军的战事还要依仗这些人,他们不仅未受到政变的牵连,反而依旧得到重用。这样,咸丰之后的政坛三巨头,在反对八大臣的问题上一拍即合,而动荡的局势,也迫使他们必须同舟共济。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由洪秀全掀起的反清浪潮基本被平息,这样,在晚清的政坛上,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繁荣景象。

号“老佛爷”,隐秘生活

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和戏曲中,慈禧太后被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并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清朝立国后,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慈禧这个称号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光绪初年,刚满四十岁的慈禧太后,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朝中总有人反对,慈禧的心中大为不快。心腹太监李莲英猜到了她的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慈禧听完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来到了万寿寺,直奔大雄宝殿。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到后殿御览。”

慈禧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见一尊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的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大半儿,但她仍装着什么也不知道,说:“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老佛爷您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这样一说,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传遍了整个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这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慈禧执政晚清近五十年,在他人的眼中,她是一个集大权于一身高高在上的人,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有和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

传说,慈禧有男宠。光绪八年的春天,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古董商,经李莲英介绍得幸于慈禧。当时慈禧已经四十六岁,白某在宫里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慈禧怀孕,慈安太后得知后大怒,召礼部大臣,问废后之礼。礼部大臣说:“此事不可为,愿我太后明哲保身。”当夜,慈安就猝死了。

此外,慈禧身边还有一个非常得宠的太监李莲英。李莲英在入宫后,以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得到慈禧的赏识,他的值班房离慈禧的住所不远,有时太后到他屋里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过的八张椅子全部包上黄布,慈禧连连称赞他忠诚细心,对他愈加信任。清朝祖制,规定太监品秩不得超过四品,慈禧执政时,打破祖制,赏李莲英为二品。多年来,慈禧对李莲英宠爱有加,二人常在一起并坐听戏,凡李莲英喜欢吃的东西,慈禧多在膳食中为他留下来。李莲英为人极为聪敏,善解人意,对待其他人也比较和善,不似安德海那样气焰嚣张,所以能够得到善终。

走向独尊,罔闻国忧

维持三巨头共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慈禧的权欲太强了。本来两宫同恭亲王的联合就各有各的动机,慈安主要是不愿小皇帝受制于八大臣,而慈禧则是为了借助奕的力量实现垂帘,至于既有能力又有雄心的奕,不过是想推翻八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取而代之。

慈禧垂帘听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各种阴谋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在朝廷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不可冒犯的大独裁者。

1873年,同治皇帝已经十八岁了,到了慈禧答应还政的年龄。依照祖制,同治十四岁的时候,就应该接管政权,可是慈禧根本不提这码事,直到皇帝十七岁时,慈禧才不得不应允在次年还政。在慈禧的眼里,权力比儿子重要一百倍。同治也与她没有多少母子情谊,去给慈安请安的时候,还留下说一会话,等到了慈禧那里,反而连一句话也没有,母子之间关系越来越差。多年来,慈禧的党羽和势力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同治即使掌握了政权,实际上也当不了多大的家,对于这一点,同治心里也十分清楚,在执政前后,也与慈禧发生过几次冲突,表示了他的不满,但最终也没起什么作用。而同治自己也不争气,不甘忍受慈禧干预他的私生活,对于她制造的后妃之间的矛盾更是嗤之以鼻,索性让太监领着,出去到花街柳巷寻欢作乐,结果染上了重病,十九岁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

同治驾崩,没有留下孩子。按照规矩,可以在下一辈中选一个年长的继承皇位。但是这样一来,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就不便于再继续听政。她提出了立载淳的堂弟载湉来继位的提案,首先,载湉与同治皇帝载淳是同辈人,慈禧仍可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其次载湉才只有四岁,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制十几年政权;再次,载湉不仅是咸丰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便于控制。那些王公大臣,心里都明白,可嘴上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1875年,载湉继承皇位,改元光绪。不到两天,慈禧就宣布:“皇帝年龄太小,现在时事艰难,万机待理,不得已,还要实行垂帘听政。”于是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尽管慈安权欲心不强,性情比较平和,但慈安毕竟是咸丰的皇后,只要慈安还存在,在后宫就不可能形成慈禧独尊的局面。论才智、权变,慈安都比不上慈禧,但她以前坚持着同慈禧一起抑制恭亲王,又同恭亲王联合除掉安德海,那都是为同治亲政做准备,她不能让同治受制于他人,而慈禧才不会念及她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的感情,早已把慈安恨之入骨。现在光绪即位,虽然他是慈禧的亲外甥,但只要有慈安活着,载湉就会像载淳一样把慈安当亲妈,她绝不能让光绪成为第二个同治,倚仗慈安和自己作对。据说,咸丰帝死前,担心慈禧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专横无理,到那时善良的皇后不是她的对手,于是特意留下一道密诏给慈安,叮嘱她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命大臣除掉她。慈禧知道后,就在慈安面前甜言蜜语地套话,最后慈安竟然把这道遗诏当着她的面烧掉了。慈禧表面上称谢,心里反而更恨慈安。

1881年,慈安去世,年仅四十四岁。对于慈安的死,当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对于她的死因,也没有人深入地追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从此,慈禧独揽了听政的大权。

在封建社会,共同治理国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个人独裁却永远是那样有根基。且不说前朝只说本朝,在太祖去世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也就坚持了四五年,就变成皇太极一人独尊;顺治即位初期,郑王与睿王联合辅政连头带尾也就半年;至于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辅政,还不到六年就形成鳌拜专权的局面。

其实,早在两宫垂帘的时候,慈禧就故意找奕的麻烦,旨在把他从三巨头中排挤出去。恭亲王被两宫召见时,每次都要商议国内外的大事,一说就是一两个时辰,两宫也都预备下赏赐的茶水,谈的时间长了,两宫中的一位必然会说“给六爷茶”。然而,有一次却没有预备,唇焦口燥的恭亲王下意识地从御案上拿起个茶盅,一看不是自己平时用的,赶紧又放了回去,水没喝到,反而被慈禧抓到把柄——竟敢擅自动用两宫的御用茶盅。还有一次,跪着回答两宫问话的奕,说的时间长了就自己站了起来。这类事情在垂帘之初慈禧也未必较真,但在收复南京后她觉得削弱奕权力的机会到了,想以同治的名义罢免奕的一切职务,但内阁一致反对,这才作罢。政变成功后,奕以功臣的身份集宫内外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军机处里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很赏识,不觉得有些飘飘然起来,有时做事竟不再把慈禧这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这让慈禧不能容忍。1884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法国入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慈禧立即抓住机会,以奕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由此,慈禧的绝对统治地位大大地得到了巩固。

奕被罢免后,慈禧开始起用醇亲王奕主持军机事务,奕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鉴于这种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参与军机处事务,奕本人也再三推辞。但慈禧心意已决,她之所以这样做,不仅因为醇亲王是自己的亲妹夫,更看好的是他胆小怕事,很好控制。

如果从同治即位算起,慈禧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宫中到朝廷的大权独揽。而在这二十二年中,特别是在1864年清军攻克太平天国占领的南京至中法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年,清王朝的决策人并没有抓住这个实现“自强”的机遇,而是把精力用于内部的权力之争上。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了避免战争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她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侵略者谈判,并乞求英美政府出现调停,希望大事化小,苟安于现状。后来,法国侵略者气焰嚣张,全面战争开始,就在中国军队处于优势,频频传来捷报的情况下,慈禧仍然下令停战,还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不仅让爱国的官兵非常气愤,就连法国政府也感到十分的意外。慈禧利用一系列的内耗建立了个人独裁,清王朝不仅与“自强”失之交臂,也始终没有跨过从洋务到维新的关键一步。

修建三海,豪奢生活

1889年,十九岁的光绪帝完婚,慈禧已经找不到任何的理由继续听政,在归政之前,她提出给自己建造一个好的“怡养之处”。于是,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工程开始大规模地动工修建。

当时,内忧外患不断,财政入不敷出,统治岌岌可危,大清王朝已到了朝不保夕的险境。人民生活困苦,连年发生多次旱灾,北京城内饥民随处可见。慈禧哪管民众的死活,竟动用巨额军费为满足自己“颐养”、游乐之欲而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园林。

修建三海所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相当惊人的。园中房屋所用的都是上好的紫檀楠木,有些成套的硬木桌椅,都是不远万里,不惜重金从香港或东南亚采办回来的。由于工期紧张,要求高,为工程监督和监修的官吏就有一百多人,仅是工程所需木工就招雇了一万多人。慈禧对工程要求极为苛刻,殿阁内外的油饰和糊饰,一律要“见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旨意设置,不许擅自改动。她一天两次派宠信太监李连英去工地察看、督促,就像催命一样。三海工程花掉了二千余万两军费,而当时一艘德国的战舰才不过白银四百万两,这些浪费掉的钱可以买五艘战舰。三海工程结束后,慈禧便搬了进去,开始了她的“归政怡养”生活。

慈禧生性喜欢享乐,曾几次想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终因花费实在太大,在恭亲王和醇亲王及李鸿章等一批王公大臣的联手反对下不了了之。此后,“修个花园”始终是慈禧的一个情结。

在慈禧即将归政时,她想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便借口“修个花园”颐养天年。这时,恭亲王已经失宠,醇亲王为在慈禧面前表现,就想以在昆明湖边设机器局的名义重建清漪园。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昆明国,在首都长安挖掘了一个大湖,名为昆明池,以操练水军。在昆明池练水师当然是“形式”大于“内容”,颇有娱乐性质,所以此制后来便被废除。一年后,清廷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不久,水师学堂竣工,里面安装有电灯、锅炉房等“现代化”设备。当时,建造轮船枪炮、架设电线、修筑铁路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近代化”事业阻力重重,被认为是“奇技淫巧”,是“用夷变夏”。然而,慈禧对直接供自己享用的“洋器”,却是要求用最先进的,毫无顾忌。

1889年,李鸿章把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做各种表演,与岸上的陆军同向坐在南湖岛岚翠间的“阅兵台”上的慈禧摇旗呐喊,欢呼致敬。这次“阅兵”让慈禧兴奋不已,她的虚荣心又一次得到满足。表面上,显示了慈禧对海军的关心和作为全国军队最高统帅的绝对权威,企图向世人表明“修园”并非为己享乐,真的是为了大清海军的建设!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慈禧每次吃饭,要上整整一百盘的菜,每日两顿正餐,另有两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十至五十碗左右。有次,慈禧坐火车去奉天,火车上光炉灶就排了五十个,每个炉灶上配一个大厨,每个大厨每次就做两样菜。因为有时候一个菜都需要两至三天才能做成。慈禧喜欢吃鸭子,大厨炖一只鸭子就需要两至三天才能做成。每个炉灶还要配一个小厨,这小厨是专管生火的。所以慈禧一说自己饿了,五十个小厨拿着芭蕉扇就开始扇风点火。用餐时,慈禧一个人坐着独享,有时命身边女官德龄等陪她同吃,德龄等也只能站着吃。慈禧若爱上了较远的某一种,就吩咐侍膳的太监端近前来。慈禧每餐尝过的菜至多不过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毕,便一齐撤下。这些菜或当即扔掉,或由女官、宫女、高级太监等依次取食,其中十之八九还是没有动过的,像供祖先撤下来的祭菜一样。

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老太太为自己的生日准备的首饰合黄金一万两,合白银三十八万两;置办衣服花去黄金二十三万两;从颐和园回紫禁城所经道路的景点设置与装饰,花去白银二百四十万两。慈禧这个生日,约花了白银一千万两,相当于整个北洋舰队的经费。就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人民一片谴责,声讨卖国贼。而慈禧把失地赔款的责任推给光绪以后,就带上李连英跑到颐和园归养去了。

1902年,在慈禧六十七岁生日时,满朝文武官员为了博“老佛爷”的欢心和宠信,纷纷挖空心思地呈献自己最如意的贡品。其间,宠臣袁世凯可谓“独出心裁”,献上了一辆汽车!经专家鉴定,这件时髦的“洋贡品”系美国图利亚公司于1896年所生产的十三辆汽车中的一辆,它装有一台横置式汽缸、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由旁边的齿轮变速箱传递给后轴,最高时速可达十九公里。这辆汽车虽说至今已度过了百年时光,虽说其外观模样与当代汽车有不小的差异,但其驱动原理、悬挂结构、转向系统、传动系统等均已与今日汽车十分接近。

镇压变法,废立光绪

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光绪亲政的年龄,慈禧也没有办法,只得让位。但慈禧心有不甘,决定把娘家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册立为皇后,以便能在光绪的身边安插一个耳目。光绪亲政后,认为慈禧将近三十年的统治经验已经难以应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必须改弦更张。

当时的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刚刚结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改良主义思潮。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举起“变法”和“维新”的旗帜,向封建专制提出挑战。在这种局势下,光绪希望利用改良派这股力量对付后党,将慈禧手中的大权夺过来,使自己和国家的处境得到改善。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同维新人士开始来往。一向唯慈禧之命是听的光绪,这次竟让庆王转告慈禧:“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宁逊位而已。”这实在太出乎慈禧的预料了,按照慈禧的性子,她恨不得立即把光绪废了。

1898年,光绪发表诏书,正式表示了变法的决心。接着,他任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连发布了几十道改革的命令,决定修铁路、采矿业、办实业、开银行、兴办新式学堂、改革官制等,这些法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这次革新很快受到了守旧大臣的反对,他们纷纷向慈禧反映,希望尽快阻止。慈禧表面上不露声色,装出“既归政,则不再干政”的淡漠态度,但是正当光绪推行新政到了最热烈的时候,她突然动手,打了光绪一个措手不及。慈禧先是下令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都必须到她面前谢恩,从而控制了用人权。并且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的北洋三军,之后又取消了已经采取的各项变法措施,亲手葬送了这次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机会。

镇压了变法维新运动以后,慈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慈禧大为恼火,她开始下起了毒手,随后,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慈禧火冒三丈,她开始对洋人怀恨在心,但是对他们也是无可奈何,于是就把火都撒在了光绪身上。慈禧囚禁了光绪,可对外界却宣布光绪病得很重。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纷纷给朝廷推荐各地的名医来给光绪皇帝治病,其中还有外国医生,慈禧只能假戏真唱,但光绪的脉象是“六脉平和”,根本就没病,从内到外的阻力都让慈禧怒不可遏。

慈禧对光绪公开反对自己,实行变法运动一直耿耿于怀,她觉得自己有能力立光绪为天子,也有能力把他贬为庶人。慈禧要找一个听话的皇帝,不久,她选中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准备继承皇位。她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很多外国公使的反对,庆典当天竟没人来祝贺,这让慈禧很是下不来台。

螭龙纹玉带扣 清

当时,以“灭洋”为宗旨的义和团,在山东遭到巡抚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便转移到直隶一带。义和团为了避免在直隶遭到镇压的命运,便公开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这恰恰与慈禧对洋人的愤怒心情一致。但是,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慈禧镇压义和团,慈禧举旗不定,徘徊在“剿”和“抚”之间。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谣言传入慈禧的耳朵,那就是洋人发出了最后的通牒,要求她把政权交给光绪。这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她大怒,决定向英、法、美等八个国家宣战。

宣战,说起来容易,只要把战书送到使馆、限使馆人员撤离就行了。但要准备应付宣战后的局面则是一个极其严峻问题,慈禧根本连战略战术也都没有认真研究过。当时,荣禄、李鸿章、袁世凯以及地方有影响的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都反对打这场毫无准备的战争。就连当了将近两年哑巴的光绪,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开口说道:“洋兵利,能以骨肉相搏乎?奈何以民命为儿戏?”独断专行的慈禧,确实痛快了一时,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当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在大沽登陆后,慈禧决定出逃。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慈禧扮成农妇模样,带着光绪和大阿哥逃到了西安,她带着光绪,并不是关心光绪的安全,而是怕光绪在同洋人的谈判中得到权力。西逃的过程中,慈禧吃尽了苦头,但是逃到西安后,境况有所好转,她又威风起来,把巡抚衙门当成了行宫,过起了奢华的生活。单是每顿饭的菜谱就有一百多种,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可慈禧却说,这可比在北京的时候节约多了!

这时的北京城,已在八国联军占领下陷入了一片血海。而逃到西安的慈禧,竟一点脾气也没了,彻底被洋人打服了。她先是派李鸿章充当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谈判求和,随后又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赖掉她“宣战”的责任,接着找了一些主战派大臣作为替罪羊,斩杀了主“抚”义和团的刚毅、徐桐等人。八国联军经过一阵烧杀抢夺后,鉴于慈禧还算比较听话,仍可以作为殖民统治的工具,也表示不再追究,于是和清军勾结起来,扼杀了义和团运动。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的权力不仅保住了,而且从西安回銮。1901年农历八月,西安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慈禧一行三百多辆马车,满载着金银、古董,浩浩荡荡地起驾回京。三个月后,慈禧回到了北京,结束了西逃生活。经过此次颠沛流离,慈禧终于了解了洋人:列强并不在乎谁掌权,他们要的是在华推销商品与投资的权力;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数额是多了点,但可以分三十九年还清,连本带利九亿八千万两,摊到每个大清子民身上也就是一二两;拆毁大沽炮台,那本来就是个摆设,每次也没能把洋人的军队给挡住,拆了也无所谓。慈禧到京后的第十天,就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及夫人,极尽献媚求宠之事。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大阿哥因生父端王载漪支持义和团而被革去名分,光绪依旧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庚子拳变”把废立推上高峰,《辛丑条约》则又使废立偃旗息鼓。但是,隐藏在平静后面的却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已经迫在眉睫。

慈禧末日,厚葬东陵

慈禧从西安逃回北京后,仍然将光绪囚禁在瀛台,自己独揽大权。她开始把一些维新措施捡起来,诸如废除科举、取消捐纳、派遣留学生出国等,整顿一些政事。然而,维新志士的鲜血、义和团民众的鲜血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反清组织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慈禧也很诚实地说:“我们现在全力实行整顿改革,就是为了以后给各国提供更大的实惠。”于是,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1905年,慈禧凭着几十年的从政手腕,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经过一番对日本及欧美等国的考察,慈禧开始玩起了“预备立宪”的骗局,忙乎了两年,也就敷衍出一个“预备立宪”,而且预备期至少是十年,当时,慈禧已经七十二岁,以她当时的体质想再活十年,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她绝不会在有生之年使自己的权力受到任何削弱,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把权力紧紧地攥在手里。在玩弄权术方面,慈禧把历朝历代的经验都熟烂于胸,而且运用自如。

慈禧这个荒淫无度的女人,哪怕是在她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利用权力及时行乐。1903年,慈禧心血来潮,提出坐火车去谒祭东西祖陵,但当时北京到东西陵并没有通铁路,为了满足慈禧的要求,只得立即抢修。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慈禧请美国画家卡尔进宫为她画像,她喜怒无常,动不动就要杀人。有一次,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句:“奴才杀老祖宗这匹马。”慈禧听后大怒,说:“我杀你一家子!”叫人把这个太监拉下去,活活打死了。

慈禧的霸道和专横人尽皆知,到了晚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醇亲王对太后恭谦得都有点令人肉麻,但当他去世后还因坟前的一棵树而引起轩然大波。据记载,醇亲王的陵墓前有一株粗大的银杏树,一些迷信风水的人说:醇王墓有帝王陵墓的气象,醇亲王的后代依然会入承大统。慈禧听信了这话,立刻令人去砍掉那棵树。光绪在得知自己父亲坟上的一棵树都保不住后,气得下谕说:谁敢砍这棵树,先来砍他光绪的头。但慈禧还是在光绪赶到墓地前把树砍了,光绪悲忍不住号啕大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慈禧虽然砍了银杏树,结果仍然要从醇亲王的后裔中去选择皇位继承人。

慈禧临终前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大清王朝选择皇位继承人。光绪帝刚刚驾崩,她就立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帝,定年号为“宣统”。当时小皇帝只有三岁,因此,慈禧又一次发布懿旨:“小皇帝年纪还小,应当专心学习,所有军国政事,都按我的训令施行。”第二天,慈禧便死在了中海仪鸾殿,终年七十三岁。

慈禧一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她死后,慑于她的余威,清政府对她实行了厚葬,浪费了国家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慈禧生前,就对自己的陵寝大力重修,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如果不是慈禧大限已到,陵寝的工程还会持续下去。重新建成的三殿,所用木料都是最名贵的黄花梨,殿内的彩绘用的是贴金,墙壁是扫金,地面的雕砖上也都用扫金装饰。重修后的慈禧陵寝,不仅在清东陵中是最豪华的,即使把建在易县的清西陵以及建在昌平的明十三陵都加在一起,在骄奢淫逸方面也没有一座能达到慈禧陵寝的水平。

慈禧死后的随葬品之丰富珍贵,是世界上任何帝王都难以比拟的。李莲英有记录,单是慈禧头戴的凤冠上一颗珍珠,就重四两,大如鸡蛋,当时价值白银约上千万两。慈禧手执玉莲花一枝,头前方有蚌佛十八尊,头顶一翡翠荷叶。头两侧有金、翠玉佛十尊,手边各置玉雕马八匹,玉罗汉十八尊。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红宝石佛一百零八尊;翠桃十个。翡翠白菜两颗,绿叶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只满绿的蝈蝈,绿色的菜叶旁有两只黄色的马蜂。当宝物殓葬完毕,发现棺内尚有孔隙,又倒进四升珍珠,红蓝宝石、祖母绿宝石数千块。据估计,慈禧的随葬品值白银亿两不算过分。

1928年,军阀孙殿英借军事演习的名义,将部队开进东陵,炸开慈禧的坟墓。慈禧陵被盗,在全国各界的强烈谴责下,蒋介石下令严惩首恶孙殿英。孙殿英通过各种关系,将墓中的珍宝九龙宝剑,慈禧口含的夜明珠、翡翠西瓜等,分别送给了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和戴笠等人,此案才不了了之。被盗的慈禧陵,初由溥仪进行收拾殓葬,后来经过有关部门重新整理,将慈禧尸体进行防腐处理,重新入棺,向游人开放。

慈禧生前不可一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死后竟然会被人挖掘坟墓,落得尸骨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