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灭宋之战(元朝建,南宋亡)

忽必烈灭宋之战简介

忽必烈灭宋之战:忽必烈灭宋之战是元世祖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的战争。1268年元世祖发起元灭宋之战,首先派刘整与阿术率军攻打襄阳,史称襄樊之战。1274年元军攻下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随后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颜率军顺汉水南下长江,目标建康。1275年降将吕文焕率元水陆联军于芜湖击溃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元军。然而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张世杰与陈宜中等大臣持续在江西、福建与广东等地抗元。元军陆续攻下华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隔年3月,张弘范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海军,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地区,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七个封建正统皇朝。

忽必烈灭宋之战过程分析——

忽必烈伐宋:公元1259年,蒙古宪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诸王争立。翌年,忽必烈即帝位开平。内乱稍定,1262年,命阿术南征。

襄樊攻防战:1259年围襄樊,至1273年陷之。

鄂州攻防战:1274年12月渡江攻鄂州,即陷之,遂下沿江州郡。

丁家渊会战:1275年,宋宰相贾似道抗大军拒元军于丁家洲,大败二元军遂陷建康。

江陵亦陷。

攻临安之战:1275年10月二元分兵三道攻临安,翌年1月陷之。宋亡。

元追捕宋二王之战:1276年追捕宋二王,经三次发动追击,自温州而福州、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广州沿海,至于雷州。最后于二一七九年,追至匿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会战,始灭之。

战前一般情势

一、忽必烈自立于开平

先是宪宗蒙哥,指定桓州为其驻夏之所。意宗六年(一二五六),忽必烈命博学之佛僧刘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独石口东北约二百二十里之能岗,建立城郭。中毓元年(一二六○)工毕,定名开平府(按中外地名典注:开平府本金桓州时,元置开平府为上都路治,清于其地置多伦诺而应,民国改为多伦县)。当蒙哥皇帝之崩也,忽必烈方围攻鄂州(今武昌)。宋贾似道密遣使谒蒙古营求和,请称臣纳币,忽必烈初不许。会闻脱里赤,阿蓝答儿等谋立阿里不哥,因召讲将议事,郝经曰:“阿里不哥已据和林,今脱里赤行省事于燕都(今北平),既据两京,若称受遗诏,便正位号,欲帝得乎?愿大王与宋议和,率轻骑早归,迳造燕都”。忽必烈从之。会宋使复至,请称臣割江南为界,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忽必烈许之。遂拔营北返。留张节,阎旺以偏师候湖南兀良合台之兵。(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三卷一章)

中统元年(一二六○)1月,忽必烈营于燕都城下,以阿里不哥调发人丁银菩,遣使责之。阿里不哥报以好言,用安其心,计语忽必烈及其征属,赴其在阿勒卜山蒙哥之大斡耳朵中所召集之会葬大会。乃遗脱里赤往延忽必烈及其军中诸王,诸王答称:“俟将所部军队送还驻地后,然后赴会”。脱里赤使人以告阿里不哥,而自随忽必烈赴开平。迨至,忽必烈弟末哥,窝阔台子合丹斡赤斤那颜子脱合察儿及左手诸王统将等开大会,群以亲王旭烈兀既在波斯,术赤察合台两系诸王,因道远未能召集,情形急迫,难以展期,遂一致推戴忽必烈,不必再开车里尔台大会,依用习俗礼仪,奉立即位,同年(中统元年、宋理宗景定元年王(月四日也。忽必烈年方四十有四。诸宗王统将等并将推戴忽必烈事,遣使往告阿里不哥。脱里赤闻变逃走,被执,投之狱逼讯之,遂尽吐宪宗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在和林之阴谋。忽必烈命不里子阿必失合主察合台汗国(今新疆及俄属中亚细亚各地)事,偕其弟还国,道出陕西,为阿里不哥所囚。(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三卷一章)

二、阿里木哥自立于哈剌和林

阿里不哥所进行之争位行动,正积极进行中,一方面命阿蓝答儿发兵于汉北诸部,同时分遣腹心,易置将佐,敝金帛,签士卒,又命刘太平霍鲁梭拘收关中钱谷。时浑都海自先朝即将兵屯六盘山,刘太平等阴相结纳。浑都海复分遣人约成都密里霍者、青居乞台不花同皋事。阿里不哥遂自立于哈剌和林。其党拥戴最力者为蒙哥之正后忽都台,蒙哥子阿速台、玉笼答失。昔里吉及察合台孙数人。

三、忽必烈先定关陇(下见多桑蒙古史三二卷一章)

中统元年(一二六○)夏,忽必烈、阿里不哥遣使往还,皆无要领。及秋,阿里不哥命旭烈兀子出木哈儿偕哈剌察儿所将忽必烈军之前锋,战不胜。阿里不哥后军闻之惊溃。阿里不哥杀所囚之二王及使者百人,率残众退走乞儿吉思之地(乞儿吉思潮,在外蒙科布乡东北二百里),盖其驻多之所也。其驻夏之所则在阿尔泰山中,其领地即为其母沙儿合黑帖泥之领地,地广三日程。

阿里不哥之党徒之在陕西者亦遭失败。忽必烈即位之初,命畏兀儿人廉希宪为陕西四川抚宣使,处太平霍鲁怀闻廉希宪将至,急入京兆(今长安),谋为变,越2日,廉希宪亦至,宣示诏旨。未几,尽得刘太平霍鲁怀等阴谋,遂分遣人掩捕之,会有赦诏至,廉希宪命杀刘太平等于狱,方出迎诏。

廉希宪遗刘黑马诛密里霍者于成都,遗汪惟正株乞台不花于青居。又命宗王合丹与汪良臣入春分三道进讨潭都海,潭都海退渡黄河,与阿蓝答儿合兵于甘州。合丹及二将之兵合击败之。杀浑都海阿答儿,于是关陇悉平。

四、忽必烈进军哈剌和林

中和二年(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10月,忽必烈自率军进向哈剌和林,驻各于汪吉河。哈剌和林恃中国之食为食,兹粮道既为忽必烈军所断,因苦饯。阿里不哥军之兵械食粮俱匮,遂于危急中命拜答儿子阿鲁忽主察合台汗国国事。阿鲁忽时在其所,阿里不哥乃与之约以二事:一以兵被粮食来济,二守只浑河境(按多桑蒙古史译锡尔河为细浑河或只浑河),以阻拒旭烈兀、别儿哥二王求援忽必烈之军东进。阿里不哥尚在谦州之地,恐忽必烈乘机来袭,乃遣使至忽必烈处,谬言颢悔所为,奉兄为主,将入觐,惟须俟马肥。并待所约阿鲁忽、旭烈兀、别儿哥(术赤之子嗣位钦察汗),及其他诸宗王等至,同来解决帝位继承事。

忽必烈答之曰:“我信弟言,显弟于三王到达以前,先圃一晤。”乃命其从弟也孙哥率一军留屯哈剌和林之地,以待阿里不哥之至,迎之赴斡耳朵,自返开平,遣余军务蹄驻所。(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二二卷一章)

五、阿里不哥之乱平定

中统二年(公元1261)春夏两季既过,阿里不哥休养士马毕,辽进兵,遣使给也孙哥,言来归命,也孙哥信之,不设备,阿里不哥以兵掩至,击溃其军,乘胜踰漠而南,迳迫忽必烈住所。忽必烈闻惊,亟集兵,进御其弟。同年(中统二年)终,此兄弟二人战于戈壁边界附近,阿里不哥全军败绩,忽必烈下令诺军勿追,曰:“是为轻躁之徒,或者思而自侮”。越10日,阿里不哥闻其兄兵退,遂还军,再与其兄军战,战甚剧烈,及夜各收军退。翌年(中统三年)全年,双方无战争,盖以阿鲁忽既奉阿里不哥命主察合台汗国事,遂赴别失八里(今新疆迪化东),取权于哈剌旭烈兀(察合台汗之继承者)寡妇斡尔合纳之手,时其统治地自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犂)之地,达于只潭河眫,当时有兵十五万人。阿里不哥战败以后,百物奇缺,遣使者三人至阿鲁忽国中,征发牲畜兵械货财,所徽既富,因启阿鲁忽之贪心,欲不与焉。乃杀阿里不哥使者,而归命于忽必烈。阿里不哥不意阿鲁忽之出斯皋也,闻之惊怒!乃皋兵讨阿鲁忽,败之。阿里不哥,纵兵大掠,军心离散,由是阿里不哥兵财俱缺,遂于至元元年(一二六四),归命忽必烈,蒙古内乱以平。时蒙古西北三大藩王为钦察汗别儿哥、伊尔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未几阿里不哥与三大藩王相继死去。忙哥帖木儿,阿八哈,木八刺沙分别主三大汗国。至于海都继阿里不哥扰乱于西北之事,则另于次章群述之。

战争之导因及战略指导

一、郝经之被拘留

阿里不哥之叛变虽平,海都仍在构兵作配。但并未能阻止忽必烈之征宋野心。盖忽必烈欲完成虞吉思汗诸子从未放弃之筑一中圃之企念也。食有宋人拘留使臣之事,忽必烈遂有所藉口。先是忽必烈在鄂州与贾似道和议,北还,就帝位于开平。夏似道剐自鄂还朝,语败为胜,谲顼鄂功,宋理宗被蒙蔽,及至元世祖忽必烈遣翰林侍謮士郝经为国信使,入宋告即位,且徵前日鄂州讲和之议。经既入宋,贾似道深恐其泄前此议和真相,遂命人拘郝经于真州(今江苏仪征),时为一二六○年7月。且尽除知此和议之人。蒙古遗详问官来访问经等所在,因以稽留信使,侵扰疆场、诘问于宋。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奏蒙古使者久留真州,如何处置?亦不报。此事遂成为宋元此次战争之衅端。

二、李坛之反正(下引见多桑蒙古卷二章)

忽必烈既知使臣被留,乃于中统三年(一二六二)9月谕将土举兵攻宋。诏曰:“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务远图,伺我小隙,反启边衅,东剽西掠,曾无宁日。朕今春还宫,诸大臣皆以举兵南伐为请,朕重以两国生灵之故,犹待信使还归,庶有悛心,以成和议。信使留而不返者,今又半载矣,从来之礼遽绝,侵扰之暴不已。彼尝以衣冠礼乐之国自居,理当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见,今遗王道贞往谕,卿等当整尔士卒,砺尔戈矛,矫尔弓矢,约会诸将,秋高马肥,水陆分道而进,以为问罪之举!倘赖宗庙社稷之灵,其克有勋。卿等宣布朕心,明谕将士,各当自勉!毋替肤命”。忽必烈虽有此作战准备命诏,然因北御阿里不哥之变,当时并未南征。及两败阿里不哥军后,同年2月,南入燕京,又闻李璮叛于山东,以地投归宋室。李璮者李全之子也。先降于蒙古,官拜江淮大都督,尝攻陷宋海州涟水军。忽必烈即位,璮始萌南归之志,密召其子彦简于开平,修筑济南益都等城壁,遂殄蒙古戍军,以涟海诸城归宋,献京东州县,请赎父罪。宋廷诏授李璮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诸路军马,封齐郡王。忽必烈乃于是年4月,命诸王哈必赤,右丞相史天泽总诸道兵击李璮,围济南。璮固守,粮尽以人为食,被围4月,璮知城且破,乃手刃妻妾,乘舟入大明湖,投身水中,水浅不得死,为蒙古军所获,史天泽杀之,宋虽遣兵往援,然救军至鲁南不敢进,不战而还,山东遂复为蒙古所有。

三、刘整降元

宋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公元1264)10月,宋理宗死,太子赵禥即帝位,是为度宗。先是宋潼川安抚副使刘整,以贾似道诛边将异己者,既惧祸将及己。景定二年(1261)4月,贾似道又以素与整有隙之俞兴为四川制置使。兴以会计边费,遣吏于整。刘整自遣使诉于朝,又不得达,心益不安,遂于是年终,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降于蒙古。忽必烈即以整为夔路行省兼安抚使。整宋之骁将也,蒙古既得之,由是尽知宋之虚实。当时李璮之反正,宋人不能掌握,而刘整的北降,却被蒙古所利用,这一出一入,对于双方之作战影响极大。

四、作战准备与战略指导

当蒙哥皇帝既崩,忽必烈以阿里不哥之谋位,而尤贾似道之请和,蒙古内哄,无暇南图者凡六年之久。但南宋既不乘此有利机会,以充实战备,巩固边防,亦不图敦邻修好,弭兵息民,休养国力。惟贾似道是信,谲败为胜,粉饰太平,兵丧于外,民怨于下,自毁长城,挑启衅端,而自速其破亡。反之忽必烈虽以敉平阿里不哥为当前急务,但迄未松弛其对南方之注意力,且将元室统制中心南移(至元元年,自开平入都于燕,号为中都,开平为上都),俾对南宋之军事行动,得为适时适切处理(中统二年以江淮经略使史天泽为中书右丞相),同时广事欲询伐宋之作战意见。并检讨过去对宋作战之得失,从事诸种作战准备,期于策划周密,计出万全。其荦荦大者,如信用史天泽、刘整等(以中国人图中国),置榷场于襄阳。缘刘整既降于蒙古,乃献计于忽必烈曰:“宋人惟恃吕文饶耳!然可以利诱也!请遣使赂以玉带,求置榷杨于襄阳城外以图之”(吕文德弟文焕知襄阳)。使者至鄂,请于吕文德(知鄂州)。吕文德果许之。遂开榷场于樊城,筑土城于鹿门山(今襄阳县东南三十里),外通互市,内筑堡垒。蒙古又筑堡于白鹞(襄阳县南)。由是军有所守,遏宋南北之援,并时出兵哨掠襄樊城外,蒙古军势由是益炽,及文德既悟,但无及矣!(上引见新元史卷百七十七,吕文焕传)

当刘整之叛宋也,宋亦欲羁糜刘整,抑或欲施以离间,乃授刘整为卢龙军节度使,封燕郡王,遣僧窦告身金印矛符,期致之。僧人蒙古,事觉。忽必烈使人问整,整自军中人见忽必烈,自明其忠。忽必烈赏之使还,诛僧。自是刘整益忠于蒙古。宋度宗成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一二六七)12月,整遂献伐宋方略曰:“襄阳吾故物,弃而勿戍,使宋得窃筑为强藩。若复襄阳,由汉入江,再取荆楚,定江淮,而追临安,以亡宋室。掩有华夏。”中书平章政事宋于贞亦上言。略谓“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若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也。”(多桑蒙古史三卷二章)

蒙军中央突破——襄樊攻防战

一、蒙古军筑城造船、宋军初创

忽必烈既决意伐宋,途于至元四年,宋威淳三年(公元1267)11月,征诸路大兵,命都元帅阿术(兀良合台之子)与刘整进攻襄阳。阿术言于忽必烈日:“所领者蒙古兵,若遇山水砦栅,非汉军不可,宜令史枢率汉军协力进征。”从之。阿术驻马虎头山(今襄阳县西南),顾汉东白河口(今襄阳东北白水入汉之口)曰:“若筑垒于此,以断宋粮道,襄阳易图也”。遽城其地。知襄阳吕文焕大惧:遣人以蜡书告其兄知鄂州文德。文德以为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来春水发,即可往取之,不以为意。翌年9月刘整又与阿术计曰:“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若夺彼所长,造战船、习水军,则事济矣”!乃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划地为船而习之。得练卒七万。遂筑围城,以逼襄阳。阿术又继筑台于汉水中,与夹江堡相应。自是宋军援襄者,皆不能进。至元六年(一二六九)正月,蒙古重又括诸路兵,增兵襄阳,遣史天泽与宗王大臣往经画之。天泽汉军名将也,畏兀儿、波斯、阿拉伯、钦察、阿速等部之人,皆乐为之用。天泽至襄阳,观其形势,见城坚可久守,须断其粮道,乃筑长围起自万山(今襄阳西北),包百丈山(襄阳南),令南北不相通。又筑岘山虎头山为一字城,聊亘诸堡以立久驻必取之基。3月,阿术自白河率兵开始围樊城,筑城于鹿门山。宋荆湖都统制张世杰将兵拒之,战于赤滩浦(襄阳东南,汉江上),败绩。宋沿江制置鄙使夏贵,率师再援襄阳,乘春水涨,轻舟载粮至襄阳城下,惧蒙古军掩袭,仅能与守将吕文焕交语而还。及秋7月大霖雨,汉水溢,夏贵分遗舟师出没于东岸林谷间。阿术谓诸将曰:“此虚形也!不可与战,宜整舟师,以备新拔(蒙古围襄阳,筑十城。此其一在襄阳东南十里)”。明日夏贵果趋新城。军至虎尾州(襄阳县南),为蒙古万户解汝楫等舟师所败,士卒溺汉水死者甚众,战舰五十艘皆没。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贾似道之婿)复以舟师援贵,进至灌予滩(今襄阳县鹿门山南,汉江西岸),亦为阿术所败,文虎以轻舟遁去。(上引见续通鉴卷百七十九)

12月,知鄂州吕文德以忧卒。文德以许蒙古置榷场为恨,每曰:“误国家者我也!”因疽发背,致仕,是月卒。(同上书)

二、蒙军断襄樊粮道

威淳六年(一二七○)正月,宋以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樊。时夏贵范文虎相继大败,恐李庭芝成功。范文虎依贾似道为内援,书似道曰:“吾将兵数万,入襄阳,一战可平。但愿无使听命于京阃,事成则功归恩相矣。”似道即命文虎由朝廷直接指挥。庭芝屡约进兵,文虎但与妓妾嬖幸宴饮为乐,以圣旨未至为辞。宋左丞相江万里屡请增兵援襄樊,贾似道不答,万里遂于是月求去?起居即王应麟亦以为言,贾似道欲逐之,应麟以忧去。2月,襄阳出步骑万余人,兵船百余艘,攻蒙古万山堡(襄阳西北十里),为万户张宏范所败。8月,宋度宗问贾似道曰:“襄阳围已三年,奈何?”对曰:“北兵已退,陛下何由得此言?”帝曰:“适有女嫔言之。”似道诘其人,诬以他事赐死,由是边事虽日急,无政言者。12月,张宏范(张柔之子)书于史天泽曰:“今规取襄阳,周于围而缓于攻者,计待其自毙也!然夏贵乘江涨,送衣粮入城,我无御之者,而江陵归峡,行旅休卒,道出襄阳,南北相继电。宁有自毙之时乎?若筑万山,以断其西,立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毙之之道也。”史天泽从之,遂筑城于万山,徙张宏范军于鹿门。自是襄樊道绝,而粮不继矣!(续通鉴卷百七十九)

三、宋军两度援襄失败

范文虎赴援:是年(一二七○)10月,宋廷诏范文虎(贾似道之壻)总中外诸军救襄樊。明年(一二七一)4月25日戊午,范文虎统率两淮诸军赴援,与阿术等战于湍滩(在襄阳南)军败,统制宋胜等百余人,为蒙军所擒。5月,元世祖忽必烈诏东道兵围襄阳,西道宜进兵以牵制之(淮东方面,因宋水军绝对优势,故未发动)。于是秦蜀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恩丁率诸将水陆并进;郑鼎出嘉定,汪良臣出重庆,北剌不花出泸州,所至顺流纵栰,断浮桥,获将卒战舰甚众。6月范文虎再将殿前司卫卒及两淮舟师十万,进至鹿门,时汉水溢,阿术夹江东西为阵,别令一军趋会舟滩(今襄阳县东南),犯其前锋,诸将顺流鼓噪,文虎军逆战不利,弃旗鼓钟仗,乘夜遁去,蒙古俘其军,获战舰甲仗不可胜计。7月,襄阳遣将米兴国,攻蒙军百丈水蕾,为阿术所败,进至湍滩,杀伤宋军二千余人。

李庭芝赴援:至元九年3月,元将(去年11月改蒙古国号曰大元)阿术刘整,攻破樊城外郭,守将犹守内城,阿术等增筑重围以困之。5月,襄阳被围已五年,援兵不得至,吕文焕竭力拒守,幸城中稍有积栗,所乏者盐薪布帛耳,张汉英守樊城,募善泅者,置蜡书于髻,隐积草下,浮水而出。谓鹿门既筑,势须自荆郢救援,至溢口,元守卒见积草,多钩致,欲为焚衅之用,泅者遂被获。于是荆郢之路亦绝。至是宋廷诏荆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屯郢州、(今钟祥),将帅悉驻新郢(郢州汉南岸)及均州河口,以守要津。庭芝侦知襄阳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出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一舟装敏,左右两舟则虚其庄而掩覆之;出重实募死士,得襄邓山西民兵之骁悍善战者三千人,又求得民兵部辖张顺张贵二人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使为都统,号张贵曰矮张,张顺曰竹围张。

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出,毋败吾事”。人人感奋。是时汉水方涨,乘顺流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又进高头港口,结方阵,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碇出江,以红灯为号,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迳犯重围,至磨洪滩,元兵布舟蔽江,无隙可入,顺等乘锐断铁絙攒栰数亘,转战百二十里,元兵皆披靡以避其锋。黎明抵襄阳城下,城中久援绝,闻顺等至,勇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户逆流而上,被甲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张贵入襄阳,吕文焕固留共守。

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得死土二人,能伏水中,数日不食。持蜡书赴郢,求援于花文虎,时元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镇数十里、列撒星椿,虽鱼虾不能过,二人遇椿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范文虎许发兵五千驻龙尾州(今襄阳东南汉江中)以助夹击。刻日既定,9月初9日甲子,贵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或彼未即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二元兵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河,阿术刘整分率战舰邀击,贵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画,至勿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后撤,贵以为郢兵来会,喜躍而进,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元军也,盖郢兵前2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元军得逃卒之报,先据龙尾州,以逸待劳,贵力困,且出不意,与之战,所部杀伤殆尽,贵身被数十创,力不能支,遂被执,阿术欲降之,贵誓不屉,乃见杀二兀令降卒四人,畀贵尸至襄阳城下曰:“识矮张都统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附葬顺冢,立双庙祀之。(续通鉴卷一七九、一八○)

四、襄阳陷落

宋度宗威淳八年(元至元九年,一二七二)11月,元将阿里海牙奏予元世祖,书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宜先攻樊城,断其声援。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忽必烈以为然。会回回创作亘石炮来献,用力省而所声甚远,命遥襄阳军前用之。

是月,刘整又筑新门子鹿头山(似即鹿门山,在襄阳东三十里,樊城郊外),使千户随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世昌且拒且筑,不终夜而就。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元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宋军列舰江上。世昌乘凰纵火,侥其船。樊城出兵蛊战扩马桥下,世昌奋战,击退之。此为迫攻樊城之战也。

明年(一二七三)正月,樊城守将范天顺(文虎之侄)及部将牛富已被围四年,力战不屈,牛富常射书襄阳城中,期吕文焕相与固守,互为唇齿。初文焕守襄樊,汉水相隔,文焕置一大木江中,缫以铁桓,下造浮桥,以通援兵,樊亦恃此为固。元将阿里海矛得西域圆回阿剌卜丹,伊斯玛因等制造火炮,乃以之攻樊城,破其外郭,张宏范为流矢中其肘,束创谓阿术曰:“襄在江南,樊在江北,我陆攻樊,则襄出舟师来救,终不可取,若截江道,断援兵,水陆夹攻,则樊破而襄亦下矣!”元水军总管张禧曰:“断镇毁木,樊城必下。”阿术从之!以机锯断木,以斧断絙,燔其桥,襄兵不能敦,乃以兵截江而去,锐师薄樊城,是月11日乙丑,城遂破。天顺仰天叹曰:“生为宋臣,死焉宋鬼”,即所守地缢死。牛富率死士百人巷战,元兵伤者甚众,渴饮血水,转战而进,遇民居烧绝街道,牛富身被重伤,以头触柱赴火死。裨将王福亦绝之。(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

襄阳至此,亦以久困援绝,撤屋为薪。文焕每一巡城,南望痛哭而后下,是年2月阿里海牙率总管唆都等移攻樊之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扣雷震,城中汹汹,诸将乡喻域出降,初刘整常跃马独前与文焕语,为文焕伏绎所中,幸甲坚不入,至是欲立碎其城,执文焕以快意。阿里海牙不可,乃亲至城下,宣元主招降诏曰:“尔等拒守孤城,予今五年,宣力于主,固其宜也。然势穷援绝,如数万生灵何?若能纳款,悉赦无罪,且加迁擢。”文焕狐疑未决。阿里海牙因折矢与之盟,文焕乃出降。忽必烈以文焕降,命如诏迁擢,授襄阳大都督,赐其将校有差。(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三卷二章)

元军人举南征——鄂州、丁家洲、江陵之战

一、襄樊突破后宋军战线态势

襄樊已失,宋廷大震!给事中陈宜中言襄樊之失,皆由范文虎怯懦逃遁。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则言,上流吏民皆以襄樊之失,痛哭流涕;谓其祸源,皆由范文虎及俞与父子。文虎以三卫长,闻难怯战。俞兴奴隶庸材,激叛刘整。因降文虎一官,逻单知安庆府,以张世杰督诸军代守郢州。俞兴子大患除名,循州拘管。于是重新部署江汉、江淮军事。遂于是年11月,仍调返李庭芝为淮东制置使袭知扬州,夏贵为淮西制置使兼知庐州,陈突为沿江制置使兼知黄州。

明年(宋威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一二七四)7月,宋度宗崩。贾似道入宫议所立。众以度宗长子建国公是是当立。似道主立嫡子嘉国公悬,时年方四岁,似道利其幼,以便专权也。显遂立,谢太后临朝称制。度宗为太子时,以好色闻。既为帝遂耽于酒色,崩年五十三。君耽于逸乐,权臣贾似道欺君罔上,宋廷由是不振,外寇莫之能御矣。

是月,汪立信移书贸似道,略谓:“今天下之势,十去八九。为今日之计老,其策有三:宜尽出内郡之兵予江干,以实外御。算兵帐,见(现)兵可七十余万人,老弱柔脆,十分汰二,为选兵五十余万。而沿江之守,则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辄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长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刁斗相闻,既饷不绝,互相应援,以为联络之固。选宗室大臣忠良有干用者,立为统制。分东西两府,以莅任得其人,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岁币,以缓师期。不二三年,边运稍休,藩篱称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二策果不得行,则天败我也。街壁与衬之礼(古投降礼),请备以侠。”似道得书大怒,遂罢立信,而以朱禩孙为京湖四川宣抚使兼知江凌府。(续通鉴卷百八十)

当时宋元战争双方相对峙之战线,如下:

一、膠东方面:宋水军活跃子胶州湾青岛等水面,与元之胶州(今山东膠县)对峙。

二、准东方面:宋据扬州为总策源。前线东自海州(今江苏东海),涟州(今涟水县),淮安,至于盱眙之线。

三、淮西方面:宋以庐州(今合肥)为总策源,前线兖自五河口(今安徽五河县南),濠州(今凤阳东北)、寿春(今寿县)、霍邱、固始(光州,今汉川县已陷于元)、大别山北麓、信阳之线。

四、江汉方面:以辽陵为总策源。东自汉阳,经复州(今沔阳),郢州(今钟祥)、均(今均县)、金(今安康)之线。

五、川蜀方面:以夔州(今奉节县),重庆府为策源。前线北自阑(今闽中县东)、蓬(今营山县西)、合(今合川县东、泸(今县)、叙(今宜宾)、嘉定(今乐山)、成都(咸淳八年,至元九年,公元1272,12月,收复)之线。

全线与元军所据之战线,犬矛相错。宋沿江战略要点,则为建康(今南京市)、镇江、太平州(当涂)、安庆、江州(九江)、黄州、鄂州等地。

二、襄樊突破后元廷乘势大举南征

元征南都元帅阿术,既取襄樊,郎奉命东略淮东。盖元廷以取得江北之地,如约划江为界为满足,是时忽必烈方有事予北方,讨诸扳王,尚无渡江之计也。

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一二七四)正月,阿里海牙上言于忽必烈,谓:“荆襄自古用武之地。汉水上流已为我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阿术亦言:“臣略地江淮,见宋兵弱于往昔。今不取之,时不能再,”刘整亦言:“襄阳破,则临安摇矣,若以水军乘胜长驱,则大江必非宋有。”元主趣召史天泽同议。天泽赞南征之谋,并推荐安童、伯颜可为大将,都督诸军,可成事功。阿里海牙复言,大举南征,必分三路,旧军不足,非增兵十万不可。遂诏中书省签军十万以益之。(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

元主南征决策已定,乃予是年3月,改荆湖淮西枢密院为行中君省,伯颜、史天泽(天泽至鄂,病笃,召还)

并为右丞相?阿术为平章政事?阿里海牙为右丞。吕文焕为参知政事、行省事予荆湖。合答为左丞相,刘整为左丞、塔出、董文炳并参知政事,行省事于淮西。兵共二十万南征。于是下诏其诸将曰:“爰自太祖皇帝以来,与宋使介交通。宪宗之世,朕以藩职奉命南伐,彼贾似道复遣宋京诣我,请罢兵息民。朕即位之后,追亿是言,命郝经等奉书住聘,盖为生灵计也。而乃执之,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藉,系累相属,皆彼宋室自祸其民也。襄阳既降之后,冀宋悔祸,或起令图,而乃执迷,无有悛心,所以问罪之师,有不能已者。今遣汝等水陆并进,布告遐迩,使咸知之,无辜之民,初无与焉。将士勿得妄加杀掠,有去逆效顺,别立奇功者。验等第迁赏,其或固拒不从,及逆敌者,俘戳何疑!”(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三卷二章)

8月,史天泽又言:“今大师方兴,荆湖淮西,各置行省,势位即不相下,号令必不能一,后当败事。”忽必烈从之,复改淮西行中书省焉行枢密院。天泽又以病,表请专任伯颜。乃以伯颜领河南等路行中书省,诸路并听节制,伯颜,八邻部人,阔阔出之子,随军宗王旭烈兀西征波斯。因还奏事,元主留之,自右丞进左相,遂为南征元帅焉。

时元四川总帅汪惟正亦上言,谓“蜀未下者效城耳。宜併力攻临安。根本已拔,此将焉往?愿以本兵由嘉陵江下夔、峡,与伯颜会钱塘。”兀主以四川事重,勉之,盖留以牵制宋上流之兵也。

元中害省又言,“江汉未下之州,请令吕文焕率其麾下临城谕之。舍彼知我善遇降将,亦策之善者也。”元主于从之,(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

三、邓州战斗

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9月,伯颜分军三道并进,自率主力军由襄阳沿汉水取郢州,初以吕文焕、刘整为向导。旋别命整自淮西出淮南,博罗惧由东道取扬州,监淮东兵。淮东西皆采牵制攻势,使宋在淮东淮西方面之兵,不得转用其他方面(川蜀方面亦然)。

是月13日丙戌,伯颜自与阿术由襄阳入汉渡江,以吕文焕将舟师为前锋。当伯颜主力军自襄阳南下时,又分为三道而进:唆都将一军由枣阳哨司空山(今南漳县西北与郧阳府—今郧县—接界),翟招讨将一军,由老鸦山(今南漳县南山最险隘)徇荆南,以牵制江陵方面之宋军。自与阿术率阿剌罕、张宏范诸军,水陆并进趋攻郢州,旌旗廷袤,前后数百里。

陆路军前锋万户武秀,在前进中遇水泊,霖雨水温,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使一壮士骑而前导,遂麾诸军毕渡二一10日癸巳,军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大将张世杰严兵以拒之。郢在汉水北岸,以石为城,新郢州在汉水南岸,横铁桓锁战舰。密植椿水中,夹以炮弩。凡要津皆施枞设攻具。元军袭城,世杰力战,无军不得前。遣人招世杰,不应。阿术获俘民言,沿汉九郡精锐,皆集于二郢,若舟师出其闻,骑兵不能获岸,此危道也。不若取下流黄家湾堡(钟祥县南),堡西有沟,南通藤湖(荆门县东南),可由其中拖船入湖,转而下汉,仅三里。吕文焕亦以为便。诸将则以为郢为咽喉之地,不取恐为归途患。伯颜采前者之议,遗总管李庭、刘国杰即攻黄家堡,拔之。诸军遂破竹席地荡舟,由藤湖入汉。伯颜、阿术殿后而下,所率不满百骑。宋副都统赵文义帅精骑二千追之。伯颜、阿术还军迎击之于泉子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在钟祥县东,似不确。应在钟祥县南),文义力战而败,伯颜擒而杀之。其士卒死者五百人,余众皆溃。10月23日乙丑,元军进至沙洋(今镇)遗俘持黄榜檄文入城招降,守将王虎臣、王大用斩俘焚榜,婴城拒之,伯颜后命吕文焕至城下招之,亦不应。24日丙寅,日暮风大起。伯颜命颐风掣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张天,城遂破,生擒虎臣、大用,余悉屠之。进薄新城(吕文焕部将边居谊在沙洋所筑之新城),都统制边居谊力战,文焕列沙洋所馘子城下,传虎臣等至,使招降,居谊不答。明日又至,居谊曰:“吾欲与吕参政语耳。”文焕以为降己,驰马至,伏驽乱发:文焕人马俱中箭,马仆,几为城内钩得之,赖众救得免。文焕攻城,居谊以火具却之。27月己已,元总管李庭攻破外堡,诸军蚁附而上。居谊自度力不能支,赴火死,毕家自焚。所部三千人,皆力战死之。

11月,伯头军逼复州(今沔阳县),宋知州翟贵以城降。诸将请点视仓库军籍,伯颜不听,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盖以奖励降者也。

当复州降时,阿术已先急驰至于蔡店(今汉阳县西六十里),命阿里海牙来请渡江之期,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术乃自来,伯颜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之乎!”阿术潜刻期而去。是月23日乙未,伯颜至蔡店大会诸将,准备渡江。25日丁酉住视汉口形势。时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汉鄂舟师万艘,分据要害;都统制王达守阳逻堡(今汉口市东);京湖宣抚使朱禩孙以游击军扼中流。元军不得进。阿术部将马福言:“自渝河口(今孝惑县东南)穿湖中,可从阳逻堡西沙芜口(今黄坡县南,上通武湖,下达大江)入江。”伯颜遣人觇沙芜口,亦已为夏贵精兵所扼守。乃进围汉阳,声言取汉口(宋在汉口筑有城堡,以街鄂州)渡江。贵果移兵援汉阳。12月初四日丙午,伯颜乘闪遣阿剌罕将奇兵倍道袭沙芜口,夺之。初9日辛亥,遂自汉口开坝引船入沦河,转沙芜口以达江。初10日壬子,战舰万计,相踵而至。以数千艘泊沦河湾口。屯布蒙汉军数十万骑于江北。11日癸丑,伯颜遣人招谕阳逻堡,守将王达等拒之。乃麾诸将以白鹞于千艘攻之,三日不克。伯颜因密谋于阿术曰:“彼谓我必拔此堡,方能渡江。此堡甚坚,攻之徒劳。汝今夜以铁骑三千。汎舟直趋上流为捣虚之计,明日渡江袭南岸,已过则急遣人报我。”阿术亦曰:“攻城下策也,若分军船之半,循岸西上,泊青山矶下(今武昌县东北二十五里大江演),伺隙而动,可以如志。”伯颜没于13日乙卯遣阿里海矛督万户张云范等进薄阳逻堡。

夏贵夜率众来援,阿术即以昏时率四翼军溯流四十里,至青山矶。是夜雪大作。黎明,阿术遥见南岸多露沙洲,即发舟指挥诸将,令径渡,载马后随。万户史格一军先渡,为荆鄂都统程鹏飞所败,格中三创,丧师三百。阿术引兵继之,大战于中流,格中流矢,战益力,鹏飞军却,阿术遂登沙洲,攀峰步斗,散而复合者数四,出马于岸力战,追至鄂东门,鹏飞被七创而走,阿术获其船千余艘,遂起浮桥,列成而渡。然后遣人还报。伯颜大喜,挥诸军急攻阳逻堡。夏贵闻阿术渡江,大惊,引笔下三百艘,先遁,沿流东下,纵火焚西南岸,大掠还庐州。阳逻堡守军王达所部八千人,及定海水军统制刘戍,皆战死二兀诸将请追贵,伯颜曰:“阳逻之捷,吾将遣使往告来人,今卖走是代吾使也。”遂渡江与阿术军会。元诸将议师所向,或欲先取蕲黄,阿术曰:“若赴下流,退无所据,上取鄂汉,虽迟旬日,可以万全。”遂趋鄂州。17日已未焚战舰三千艘,炳焰涨天,城中大恐,时朱禩孙帅师援鄂,道闻阳逻堡已失,夜奔远江陵。18日庚申,知汉阳军王仪以城降元。鄂恃汉阳为蔽,及禩孙已遁,汉阳复失,鄂势遂孤。吕文焕列兵城下曰:“汝国恃者,江淮而已。今大军渡江淮,如蹈平地,汝辈不降何待?”权守张宴然与都统程鹏飞度不能守,遂以州降。因檄下信阳诸郡,以鹏飞为京湖宣抚使,撤宋守兵分隶诸将,取寿昌(今鄂城县)粮四十万斛,以充军饷。是月28日庚午,伯颜又命鹏飞至黄州,招降陈奕。奕使人过江求名爵,伯颜许之,以为沿江大都督。又以书招宋知蕲州管景模,景模拒之。明年(宋帝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正月初1日癸酉,元兵遂入黄州以攻蕲州,景换乃以城降。是月贾似道召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兴国宫吕师变(文德子)为都督府(似道开督府见下)参赞,任中流调遣。师夔拒命,即于是日13日乙酉,与知州钱真孙,遣使至蕲州降元。元军遂顺流入江州。20日壬辰,知安庆军范文虎亦以城降。(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

宋洽江州郡已望风而降(皆原是邑文焕兄弟旧部曲之故),于是元军乃下江淮,以取宋都临安。

四、江淮之战

贾似道出师:鄂州既破,宋廷大惧,群臣上疏以为非师相(贾似道)亲出不可,乃于是年12月诏贾似道都督诸路军马。似道不得已,始开都督府于临安。以孙虎臣总统诸军,以黄万石等参赞军事,所辟官属,皆先命后奏。

发国库金十万两,银五十万两,阻子一千万贯,充都督府公用。王侯邱第,皆输助军钱榖。且霰释道租税,收之以备军用。盖宋府库匮乏故也。并认天下州郡发兵勤王,明年(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年十二年、公元1275)正月,贾似道上表出师,抽诸路精兵十三万以行,装载金帛辎重之舟,舶耪相街,百有余里。命宰执小事寡决,大事则阻白督府,不得寡行。以亲信韩震为殿帅,总禁军,出屯安吉州(即湖州,今浙江吴与县),然后自率大军由新安(今安徽歙县)池口(今贵池县西北)以进,决于芜湖。遣人使知江州吕师夔与元议和,盖此时尚未知江州降元也。

2月,知庐州夏贵引兵会似道于江上。袖中出一书,示似道曰:“宋历三百二十年。”似道俛首而已。初2日癸卯,似道以汪立信为江淮招讨使,使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接江上诸郡。似道又遣元俘曾安抚还报伯颜,且以荔枝黄柑遣赠,后遣使宋京如元军,请称臣奉岁币,如前鄂州之约。阿术谓伯颜曰:“宋人无信,当进军,若避似这不击,恐已降州郡,今夏难守”,伯颜乃答书曰:“未渡江时,议和入贡则可,今沿江州郡已降,欲和当来面议”。

似道不答。和议遂绝。(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三卷二章)

已而元军攻池州,知州王起宗遁走,都统张林开城降。

丁家洲会战:贾似道以池州已陷,乃以精锐七万余人尽属孙虎臣,军于池州下流之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县东北)。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似道自将后军军鲁港(鲁港在芜湖西南长江南岸),以拒元军之东下。

伯颜自池州分步骑夹岸而进,麾战舰合势冲孙虎臣军。阿术与虎臣方对阵,伯颜命举巨炮击虎臣中坚,阿术以划船数千艘,乘风疾进,呼声动天地。虎臣先锋将姜才方接战,虎臣远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噪曰:“步帅遁矣!”军遂乱。夏贵不战而走,以扁舟掠过似道船,呼曰:“彼众我寡,势不支矣!”似道闻之,错愕失措,遂鸣征收军。舳艟簸动,乍分乍合。阿术与镇抚何璋、李庚等,以小旗麾将校左右夹击之,杀溺死者不可胜数,水为之赤,军资器械矗为元军所获。似道是夜退驻珠金沙(今繁昌西北五十里),召贵计事,顷之虎臣亦至。似道抚膺哭曰:“吾兵无一人用命者。”因问计将安出?贵曰:“诸军已胆落,吾何以战!师相惟有入扬州招溃兵,迎驽海上,吾当以死守淮西耳”!遂解舟去。似道乃与虎臣单舰奔还扬州。明日溃兵蔽江而下,似道使人登岸扬旗招抚,皆不应,至有以恶语缦骂者。24日乙丑,似道至扬州,檄列郡如海上迎驽,上书请迁都。太皇太后不许,乃止。

江淮招讨使汪立信在建康(今南京),闻贾似道师溃,伯颜军迫,乃自杀。宋沿江制置大使建康行宫留守赵僭弃城南走,都统徐王荣、翁福等遂以城降。于是,太平(今当涂)、和州(今县)、无为军,及兴国府(今宣城)、与隆府(南昌)守臣,皆或遁或降。(上引见多桑蒙古史,三卷二章续通鉴卷百八十一)

时蒙古信使郝经街留仪真,忽必烈复使经为行栘密院都事,弟郝庸来问拘使者之罪。贾似道震恐,乃遣人送经及其随使诸人归还于元。是月29日庚午,贾似道遂被黜。

五、元军荆湖扩张战果

伯颜与阿术率主力军自黄、靳二州颖流东下之后,宋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正月20日壬辰,元宣抚使签书行中书省事贾居贞谓阿里海牙(伯颜留二人守鄂州见前)曰:“江陵乃宋制关(朝廷所命之方面军)重兵所屯。闻其诸将不睦(朱禩孙先为京湖四川宣抚使兼知江陵府。禩孙敦鄂失败,宋廷乃去其兼职,而以高达为湖北制置副使,知江陵府)。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缺,杜门不敢樵采。当乘隙取之。”阿里海矛以为然。2月,阿里海牙请于元主曰:“江陵,宋之巨镇,地居大江上流,屯精兵不啻数十万。若非乘此破竹之势取之,江水泛滥,鄂汉之城亦恐难守。”元主从其请,乃夏书遣使招降。3月,阿里海牙留贾居贞守鄂州。自率元军溯江而上。是月21日壬辰,阿里海牙攻岳州(今湖南岳阳)。宋湖南安抚使高世杰,会郢(张世杰军)、复、岳三州,及上流诸军,战船数千艘,扼荆江口(今岳阳东北)以拒之。阿里海牙督诸翼水军屯东岸,高世杰乘夜退阵于洞庭湖中。阿里海牙分避击之,世杰败走,方屈乃降。阿里海牙斩之。岳州总制孟之绍(一作子缙)举城降。

阿里海牙乘胜攻江陵,高达迎战屡败。四月初5日丙午,元军攻陷沙市城(今镇),屠之。初7日戊申,朱襈孙与高达等遥以江陵降。阿里海牙入城,命禩孙檄所部州郡归附,于是蹄、峡(宜昌)、郢、役、随、荆门、均、房、施、鼎(常德)、澧、辰、沅、靖、等诸州军,相继皆降。

元主得阿里海牙捷报,谓近臣曰:“伯颜东下,阿里海牙孤军守鄂,朕常忧之。今荆南定,吾东兵可无后患矣。”乃亲作手诏褒之。又授高达参知政事(禩孙至上都死)。阿里海牙以江陵地图上奏,请命海牙开大府以镇江陵。元主急召廉希宪于北京,使为行省事以镇之。希宪录旧官,禁剽夺,与学垦田,民情大悦。

江淮战役及临安外围攻防战——宋亡

一、扬州、焦山战役

伯颜先攻江淮;宋德祐元年(一二七五)3月初2日癸酉,伯颜入建康。时江东大疫,居民乏食。伯颜开仓赈之,遣医治疾,宋民大悦。

伯颜报捷。元主诏伯颜,谓以时方暑,不利行师,命俟秋再举。伯颜奏曰:“宋人保据江海,若虎负蜗。今已扼其吭,稍从即逸。”元主曰:“将在军,不从中制,兵法也。”(此时忽必烈已赞孙子兵法)。遂诏伯颜以行中书省驻建康。于是伯颜分兵四出,一以略定周围要地以固建康,一以准备进攻临安。命阿术渡江趋扬州,与博罗懽、塔出绝宋淮南之援。分兵略银江、常州(今武进)、无锡、平江府(今吴县)、金坛、广德军皆降(当涂、宣城等城降元,说见前)(续通鉴卷百八十一、蒙兀儿史记卷九十)

是月30日辛丑,阿术分兵取扬州。宋知滁州(今滁县)王虎臣以城降。4月21日壬戊,阿术渡江攻真州(今仪徵),宋知州苗再成率兵迎战于老鹳嘴,大败。29日庚午,阿术乘胜趋扬州。先是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统量兵守扬州,元兵东下,所过皆阵,庭芝率励所部固守。及阿术遣使招降,庭芝杀之。至是阿术来攻扬州,庭芝遣都统姜才为三叠阵,拒之于三里沟,击败之。阿术佯退,姜才逐之。阿术还战至扬子桥(江都县南江演津要),两军夹水而阵。元将张弘范率十三骄渡水来攻。才军坚不可动。弘范引却以诱之。才将来追,弘范还战斩之。阿术与弘范乘势街击。才军遂溃,自相蹂踏与陷濠水死者甚聚。才为流矢所中,遂入城死守。阿术筑长围以困之,自扬子桥经瓜州(皆在江都南江演),东北跨渗头(今江都东北仙女庙附近),至黄塘,西北抵丁村务(江都西北)欲久困之。

焦山食战:当常州、平江、东海州(今东海县东北十九里原在海中)、西海州(今东海县)为元所攻而降敌之时(德祐元年3月11日壬午至14日乙酉间),宋廷因诏诸叛将吕文焕、陈奕、范文虎等,使通知于元以求息兵不得(是年3月初四日乙亥),乃决心抗拒。诏张世桀(原守郢州,是年2月将兵入援,攻复饶州,遂至临安)总都督府诸军分道拒敌。世桀建阎顺、李存二将进军广德,谢洪水进军平江,李山进军常州。是日(3月15日丙戌)遂克复广德军(是时宋趣五郡银抚使吕文福——文德兄,屯卢州——将兵入援。文辐杀使者,叛入江州),4月十9日庚申,克复金坛及宁国。5月初7日丁丑环卫官刘师勇,又克复常州(初三日癸酉,复失宁国)。

是月,会元有海都之患,元主忽必烈急召伯颜北还大都(今北平),以拒讨之。暂以万户阿剌罕代伯颜权行中书省事。此时阿术方围扬州。李庭芝在扬州,见张世杰各路反攻,颇有进展,且世杰亲率舟师万余艘,进至镇江江面。乃即命扬州都统姜才等亦乘势反攻。6月27日丙寅,姜才与副将张林,宁步骑二万乘夜攻元军扬子桥木栅。守栅万户史弼,告急于阿术。阿术率总管管如德等,自瓜洲(江都县南江边)将兵赴援,诘且至于栅下。才军夹水为阵。阿术挥骑兵渡水夹击,阵坚不可动。阿术引却。才进逼之,战不利而走。阿术挥步骑乘之,遂大破才军。

张林被擒,士卒死者万余人。

7月初2日辛未,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大出舟师万余艘,次于焦山(镇江东北,江中),令以十舟为方阵,碇江中流,非有号令,毋得发碇,准备与阿术决战。阿术登石公山(今丹徒县东北,与焦山对峙)望之,曰:“可烧而走也。”遂遣健卒善彀者千人,载以巨舰,分两翼夹射之。阿术居中,合势进攻,继以火矢。蓬樯俱焚,烟焰蔽江。宋诸军已碇舟死战,至是欲走不能,前军争赴江死。元将张弘范、董文炳、刘国杰复以锐卒横街。世杰不复能军,而奔阔山(今丹徒县东北,山在江滨)。阿术弘范追之,掳黄白鹞船七百余艘。师勇还常州。虎臣还真州。世杰请济师,不答。

张世杰焦山之战失败后,宋平章军国重事王烩弹奏左丞相兼枢密使诸督诸路军马陈宜中擅权专决致败。又谓“6月出师,诸将无统。”“世杰以诸将心力不一而败。”又谓“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以致败事。”云云。(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一)

二、元攻临安、宋亡

伯颜自上都南下:元将伯颜入建康之后,宋廷君臣以敌骄已逼都郊,乃急急准备临安之保卫战。于是命浙西提刑司准备差遣刘经戍吴江(即吴淞江)。两浙转运司准备差遣罗林贝浙江安抚司参议官张濡戍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四十五里)。山阴县丞徐垓与正将郁天兴戍四安镇(今长兴县西南七里)。太府寺丞赵淮戍银林东坝(今江苏高淳县东)。

宋德祐元年夏秋间,元朝海都之患已息。伯颜在上都乃向元主忽必烈面陈形势,乞复进兵攻宋。元主遂拜伯颜为右丞相。伯颜以阿术功多,自请居后,乃进阿术左丞相。仍诏伯颜进兵直趣临安。于是伯颜命阿术仍攻淮南,阿里海牙攻潭州(今长沙)取湖南,万户宋都触与武秀、荣宝、李恒、吕师夔等取江西。忽必烈并授伯颜灭宋后之方针曰:“宋君相率来附,则赵氏族属,可保无虞,宗庙悉许如故。”(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一)

常州、平江争夺战:宋虽经焦山水战之败,仍极力固守常州及平江,以阻元军之渡江南下。是年(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8月12日庚戌,刘师勇又攻复吕城(今丹阳县东五十里),于是常州益固。是月末,又命文天祥知平江府。旋又命天祥为都督府参赞官,总三路兵,仍知平江。

天祥,江西吉水县人。宋帝淳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至德祐元年2月,贾似道已败于丁家洲,宋廷出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及奉勤王诏,乃发郡豪杰,及结溪峒山蛮万余入街。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使满前。至是痛自抑损,尽以家货为军费。8月二16月甲子,天祥至临安,上疏请建藩辅曰:

本朝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都邑。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中原陆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境内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板于隆兴(南昌);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地大力众,乃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朝议以为迁阔,不报。使知平江府,与刘师勇在常州共同拒敌。(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八十二)

元军三路攻临安;9月,元兵攻破泰州(今江苏泰县),守将孙虎臣自杀。是时宋扬州都统姜才将步骑万五千人,攻元湾头堡(濒江之堡),为阿术所败。江南岸元军又攻陷吕域,遂攻常州。10月,伯颜次湾头。阿剌罕自建康会之,伯颜令复还建康进兵。遂留孛鲁花、阿里伯守湾头。阿术仍攻扬州。而自帅大军渡江,是月25日壬戌,至于镇江。并郎分军三道进政:

阿剌罕为右军,自建康出广德、四安镇(今广德东,与长兴县接界,郎今泗安镇)。趋独松开。

董文炳、姜街帅左军,出江入海。以花文虎为前导,以道江阴,趋澉浦(今浙江海县南)、华亭伯颜及阿塔海将中军,以吕文焕为向导,趋常州。

三路大军约期会于临安。

是月26日癸亥,元军攻常州正急。宋廷遣将张全将兵二千救之。文天祥亦自平江遗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等将三千人赴援。士龙战虞桥先死,玉战五牧(今武进东南),经鏖战之后,亦死之。朱华率广军在五牧继续拒战。及晚,元军边出山后,攻赣军。尹玉力战。张全隔岸不战,尹玉遂败,被擒杀。张全不战而退。天祥欲斩全以儆众。帅府不许,宥之使赎。

11月初1日丁卯,宋将攻溧水者,亦败死。是月12日戊寅,元右军阿剌罕军破银林东坝(今江苏高淳县东),戍将赵淮被擒。元军遂至护牙山(今安徽郎溪县东北),而趋广德军及四安镇。宋右丞相兼枢密使,仓皇发临安民年十五以上者为兵,号武定军。并召文天祥自平工入卫都城。是时湖南潭州,亦已被围。江西隆兴府已降元。

抚州(今临抚县)被攻中,扬州亦仍在被围中。

是月18日甲申,伯颜至常州招降刘师勇等,譬喻百端,终不听。伯颜怒,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运土为垒,上至并人以筑之。且杀之煎油作礮,焚城守者牌权,日夜力攻不息。又命其帐前诸军奋勇争先,四面并进。如此猛攻2日,城破。师勇仅以八骑走平江,其余诺将尽皆死节。伯颜命屠城。

23日己丑,元右军破独松开,守将张濡遁走。邻疆守者亦皆望风而走。于是宋廷大懼。时宋之勤王师约三四万在临安。文天祥与张世杰义,以淮东坚壁(扬州),闽广尚全。

若郎反攻,万一得捷,则淮师以截其后,国事尚有可为。世杰大喜。但陈宜中启太后降诏止之,遂不果。此时元右军独进深入,实予宋以各个击破之机会,世杰、天祥不得行其志,至为可惜。盖此时元中军始破常州,左军始陷汇阴军也。

12月初10日丙午,平江通割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以坟降。明日伯颜遂入平江。是时陈宜中一再遣使于伯颜,求称侄孙纳币请降。伯颜不许。求封为小国称臣,岁贡绢银二十五万两匹,并约伯颜于长安镇(浙江今镇)以议和。宋太皇太后所遣使工部侍郎柳岳,见伯颜于无锡,曾有如下泣请之言:“嗣君幼冲,在哀絰中。自古礼不伏丧。凡今日至此者,皆奸臣贾似道失信误国耳。”伯颜却曰:“汝国执戳我行人(宋德佑元年3月,元使者廉希贤、严忠范至独松开,守将张濡部曲杀忠范,执希贤送临安。旋希贤亦病创死),故我兴师。

钱氏纳土,李氏出降,皆汝国之法也。汝国得天下于小儿。亦失之于小儿,天道如此,尚何多言!”(上引见多桑蒙史三卷二章)

宋廷当乞哀求和之时,亦作南走闽广之准备。故于德佑二年(元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正月初5日辛未,嘉兴府诸关兵溃,知府刘汉杰降元。元右军亦围安吉州之时,于17日癸未,封吉王罡(度宗子,帝系之兄)为益王判福州。信王昺为广王判泉州。是时陈宜中又以元不许和,计无所出。乃率群臣入宫,请迁都。太皇太后不许。宜中泣请,乃许之。

俄而伯颜至长安镇,宜中违约不往议和。18日甲申,伯颜进次皋亭山(今杭县东北),阿剌罕、董文炳之师皆会之,游骑至于临安北关。于是张世杰、文天祥请三宫入海,而己帅众背城一战。宜中不许。白太皇太后遣监察御史扬应奎,上传国玺以降。降麦略云:悬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姦贾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

伏望圣慈垂念,不忍悬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上引见续通鉴舰卷百八十二)伯颜受降,遣使召陈宜中出议降事。是夜宜中遁归温州。太皇太后乃以文天祥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使元军议和。其后留文天祥,拘之北去。

时张世杰、刘师勇及苏刘义等,以朝廷不战而降,遂各率所部离去。次于定海(今县)。元遣使说降,世杰斩之。而师勇则旋郎以时不可为,忧愤纵酒而卒。

2月初,伯颜承制,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命忙古带、范文虎入城治都督事。又令程鹏飞取太皇太后手诏,及三省枢密院吴坚、贾余庆等檄,谕州郡降附。又令张惠、阿剌罕、董文炳、张弘范、唆都等,封府库,收史馆秘省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能宋官府及侍卫军。

3月初,伯颜入临安城,建大将旗鼓,率左右翼万户巡视,登狮子峯,观临安形势,部署诸将。遗管如德招谕诸郡。然后伯颜承制留阿剌罕,董文炳经略闽浙,忙古带镇断西,唆都镇浙东,自取宋全太后及宋帝悬北还。闰3月,伯颜与宋后、帝等至瓜洲,李庭芝与姜才出兵欲截夺之,不果。帝至大都,元主善待之,封瀛国公,全太后、太皇太后谢氏,并封郡夫人。

三、元追击益、广二王

二王南逃:宋驸马都尉杨镇等,乘太皇太后遣使与伯颜议和、朝廷混乱之际,奉益王呈、广王昺秀王与择、及扬淑妃选出临安,欲走婺州(今金华)。当彼等自嘉会门出,渡钱塘江而南时,伯颜闻之,郎遣范文虎将兵追之。杨镇得报即还曰:“我将死于彼,以缓追兵。”遂被执。杨亮节等负二王及杨淑妃,徒步走匿山中凡7日。统制张全率兵数十人亦之,乃同走温州(今永嘉县)。宗正少卿陆秀夫、苏刘义亦追及于道。及至温州,遣人召陈宜中于温州清澳,召张世杰于定海,皆至。于是遂于是年闰3月,共奉盆王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昺副之。以秀王与择为福建察访使,先往闽中抚吏民,檄召诸路忠义,同奖王室。寻二王遂入闽。(续通鉴卷六八十二)

时宋降臣黄万石(原为江西制置使,德佑元年12月降元),从当为福建漕使,欲取全闽以为已功。汀、建诸州,方谋从万石输诚。闻二王至,后闭门以拒万石。南歙(今福建南平)守臣林起鳌遣军逐之,万石败走,其将士乡有来归者。于是二王兵势稍振。宜中等遂傅檄嵌淮,言夏贵(淮西制置使,是时犹守庐州。李庭乏狭守杨州)已复濒江州郡为号召。是年5月初,益王遂即位于祖州是为端宗。遥上尊帝尊号为孝恭懿圣皇帝。尊度宗淑妃扬氏为皇太妃,同听政。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以王刚中知福安。改封广王为卫王。以陈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黼参知政事,张世杰为镊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院,苏刘义主管殿前司。召李庭芝为右丞相,姜才为保康军承宜使(2月,夏贵在广州已降元)。又下诏,以赵缙为江西制置使,进兵邵武(今县),谢枋得(原为江西提刑,隆兴、饶州陷后,走至安仁——今余江县——调淮士张孝忠拒战,又败。走信州——今上饶县——元军追至,遂弃妻子,负母变姓名走建宁——今福建建瓯县——至是被召)为江东制置使,进兵饶州,李世达、方与等进兵浙东,吴俊为江西招谕使、邹凤副之,毛统由海道至淮,约兵会合。时文天祥自镇江循海逃还温州,亦至福州,遂以文天祥为枢密使同督诸路军马。

6月,吴俊等将兵出江西,白广昌(今县)进克南丰(今县),周元军败遵。

是月,元将阿里海牙遣宋降将梁雄飞攻广州。宋广东经略使徐直谅遣将拒于石门(今广东南海县西北),败绩。直谅弃城遁,广州遂陷。

7月,文天祥欲还温州,以图进取。陈宜中欲使张世杰复浙东西之地,乃命天祥开府剑州,经略江西。

是月,扬州守臣李庭芝奉召,欲自海道至闽。而令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自与姜才将兵七千趋泰州,将东入海。庭芝已行,焕郎以城降阿术,阿术遣兵追庭芝至泰州,遂擒之。二人皆不屈死。

是月,宋秀王赵与择进图婺州,为萤文炳所拒却。

元第一次追捕宋二王:9月,元军开始追击端宗,阿剌罕、董文炳、忙古带、唆都率舟师出明州(今浙江鄞县)。塔出与吕师夔、李恒等将骑兵入闽广。阿里海牙自静江(今桂林)入广西。

10月,文天祥师次汀州,遗赵时赏(宋宗室子)等将一军取宁都(江西今县),吴俊将一军取鄂都(今县),刘洙(庐陵人)等自江西起兵会之。是日旋以元军已至,退走漳州。

是月,广州为宋将赵溍与东莞豪杰熊飞所克复,吕师夔遂将兵自梅岭(今大庾岭)入广,连战于南雄、韶州,大破宋军,赵溍弃广州遁,元复取之。

11月,阿剌罕、董文炳入虑州(今浙江丽水),秀王赵与择迎战于端安(温州西南今县),大败,与弟与虑、子孟备,及观察使李世达、监军赵由璃、察访使林温皆被擒不屈死之。知虑州李珏,知瑞安府方洪,俱以城降。同月,塔出与李恒之骑兵,亦自江西入陷邵武军建宁(今建甄)。于是进逼福州。

陈宜中、张世杰,以元军已逼,乃备海舟,奉端宗及卫王、杨太妃等登舟。时军十七万,民兵三十万,淮兵万人。出海之后,与元舟师相遇,幸值夭雾晦冥,乃得遁走。于是王刚中与福建招抚使王积翁,以福州降。

端宗等至泉州(今晋江县),泉州港招抚使蒲寿庚(提举市舶三十年,擅利甚厚)迎谒,并请留驻。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并取其渔舶,世杰不从。经而以舟不足,而掠其舟,并没其货。寿庚怒,因杀宋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州者。陈宜中等乃奉端宗趋潮州(今广东潮安县。时为12月)。寿庚遂与知泉州田子真以城降。陈宜中等决于惠州之甲子门(今广东陆丰东海口),以势已穷,乃遣倪宙奉表诣元军前请降。

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2月,元主忽必烈因诸王昔里吉之叛走和林与海都合势,乃急召其在东南之诸将班师。于是宋君臣乘机复振。4月,使惠州人张镇复取广州。张世杰亦将兵入潮州。文天祥则自梅(今梅县。天祥自漳州至梅州)将兵出江西,复取会昌县。6月取鄠都。7月遂围赣州。张世杰亦攻蒲寿庚于泉州,遣将克复邵武。然是月伯颜已讨平昔里吉之叛乱。于是元军复追击端宗。

八日,元将李恒遣兵援赣,自将袭文天祥于兴国(今县)天祥兵溃,走循州(今广东龙川县),其将赵时赏等皆死之。于是陈宜中奉端宗退还潮州之浅湾(今南澳岛附近)。

元第二次追捕二王:9月,元主忽必烈诏塔出与吕师父、李恒等,将步兵由大庚岭入广东。忙古带、唆多、蒲寿庾及元帅刘深等,以舟师追宋端宗。唆多援泉州蒲寿庚,张世杰解围还浅湾。

塔出令唆多,自泉州泛海,会于广东之富场(今宝安县东南)。唆多途自泉州取漳州(今福建龙溪县),而攻潮州。宋守臣马发竭力拒守。唆乡恐失期,乃舍之而去。至惠州(今惠阳县)与吕师夔合军,遂趋广州,与塔出会师。广州宋制匮使张镇馒以城降元。

是月,元将刘深将兵袭浅湾。张世杰奉端宗走秀山(今宝安县西北虎门镇),遂至井澳(今中山县南海中横琴山下)。旬余士卒桧集,死者过半。刘深后追至井澳,世杰与端宗走谢女峡(亦在中山县境海中),后人海至七里洋(似在今上下川岛附近),欲往占城(今越南境之顺化、广平、广治、广南、广义、平定等省地)。陈宜中请先往谕意。及至,度宋事已不可为,遂不复返。

明年(元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3月,世杰奉端宗迁于洲(今吴川县南,屹立海中,当南北道。似郎今洲岛)。4月,端宗正卒(时年十一岁),群臣乡欲散去。陆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与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末欲绝宋宗,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昺为帝(时年八岁)。杨太妃仍同听政,改元祥兴。升询洲为龙翔县。5月,世杰围攻雷州(今海康县)。城中绝量,其士卒以草为食。元将史格漕钦(今县)、廉(今合浦)、高(今茂名)化县之粮以给之。世杰途解围而退,时宋军所泊,居雷、化犬牙虑,不可以自守。世杰以厓山(今新会县城西南大海中,亦曰厓门山)在钜海中,与奇石山相对立如两扉,潮汐之所出人也,旧有镇戍于此。因此以为天险,可扼以自固。乃于是年6月奉帝昺移驻之。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军屋千余间。时官民兵尚二十余万,多居于舟,资粮取办于广右诸郡。海外四州,复令人匠造舟楫,制器械,至10月始能。时闽广湖南乡有喜壅者。(上引见续通鉴百八十三)

元第三次追捕东二王:元主忽必烈为防宋之残余死灰复燃,再命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副之,以追击宋朝之残余。是年6月,弘范至扬州选将校,发水陆之师二万,分道南进。元主又命塔出留后,以供弘范军需。是年闰11月,弘范袭擒文天祥于五坡岭(今海丰县北)。先是文天祥已自江西败走循州,嗣以母及弟壁在惠州,乃于至元十五年3月趋赴之,并行收兵,出海壹县,遂次丽江浦(今海丰县南)。至是天祥屯兵潮阳(今县),进讨觑盗陈懿等。懿遁,以海舟导张弘范兵来攻。天祥引兵西走海曼,弘范先锋将张弘正(弘范弟)追之。天祥方饭于五坡岭,弘正兵突至,天祥不及督兵迎战,即被擒。

元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正月,张弘范自潮阳港乘舟人海,至甲子门获宋斥堠将,因知宋帝昺所在。乃至涯山。有人建议张世杰据海口以拒战,则不胜犹可西走。世杰恐久在海中,士卒离心,动则必散。乃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遂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一字阵,碇海中。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奉帝昺居中为战死之计。人皆危之。厓山北浅,舟胶不可进。弘范乃由山东转而南人大洋,与世杰之师相遇,薄之。且出骑兵断其汲路。世杰舟坚,突之不能动。乃以舟载茅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世杰战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之来攻。弘范已无如之何,乃以舟师据海口以困之。世桀兵土食干粮十余日,取海水以饮。水咸,欧即呕泄,兵土大困。世杰率苏刘义方与等,旦夕大战。既而李恒自广州率师来会,弘范遂命恒守厓山北以困之。(续通鉴卷百八十四)

2月,宋都统张达乘夜出击,袭弘范军,败还。弘范乃四分其军,相去里许。会诸将曰:“宋舟西舣厓山,潮至必东还,急攻之;闻吾乐作,乃战。违令者斩!”时黑气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元军中作乐,世杰以为敌军且懈,遂不戒备。弘范猝以舟师攻其南。于是世杰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复战。俄有一舟拨旗仆,诸舟之樯旗皆仆。世将知事已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遂溃。弘范率兵进攻宋之中军。会日暮风雨,昏霹四塞,咫尺不能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舟缆,卒十六舟夺港而去。(多桑蒙古史三卷二章)

陆秀夫走至帝昺所居舟中,以其舟稍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先驱其妻子沉之入海。然后谓帝昺曰: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即恭宗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负帝同溺于海死之。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余舟尚八百,尽为弘范所获。越7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因得赵昺之尸及印玺。

世杰已出港,复行收兵。遇杨太圮,欲奉以求赵氏之后再奉之。杨妃知帝昺已死,亦赴海死。世杰葬之于海滨,然后趋占城。占城土豪强之还广东,乃回办艤于南恩之海陵山(今广东阳江县西南七十里海中。今为海陵岛),再行收兵。散滨稍集,图谋入广,而飓风大作。将士劝世杰登岸。世杰曰:“无以为也。”登柁楼,露香祝曰:“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涛愈甚。世杰盐水溺死。至此,宋之残余亦尽矣。(续通鉴卷百八十四)

战后之政局

蒙古人灭宋,征服中国,与蒙古大帝国统治之完成,皆在元世祖忽必烈之时。而蒙古之一切开国规模与各项政治制度之建立,亦在元世祖之时。忽必烈是继承铁木真窝阔台后之一位英明君主,在位三十五年(公元1260~1294年)活到八十多岁,是元朝入主中国之第一任皇帝。兹将元世祖之开国规模、政治建设、军事改革分别说明如下:

一、建国号、定都邑:以前中国历朝所用国号,如周、秦、汉、唐、宋,都是渊源于当初封邑之名。到元世祖时候,在至元八年,采纳刘秉忠建议,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文义,建国号曰“大元”,这是以文义为国号之始,这种创制,正是为一新耳目。

元世祖正式以燕京为大都(今北京),而以开平为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并规定饮时巡辕之制。盖上都为夏都,大都为冬都,皇帝春夏在夏都,秋冬在冬都。从地理上说,大都(燕京)是控制中国本土之政治中心,而上都(多伦)则是控制北方蒙古本土之政治中心。

二、制文字,定国政:蒙古人本来只有言语而无文字,自成吉思汗灭乃蛮后,乃采用乃蛮所用之畏吾儿文字作为蒙古文字。(畏吾儿即回鹘)到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吐蕃后,尊事吐蕃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八思巴博学多才,运用吐蕃文法,另造蒙古新字,也是拼音字,一共四十一个字母,又叫八思巴字或蒙古国字。属于梵文系统,但为直书如汉文。(现存于曲阜孔庙之元圣旨碑,便为八思巴字)

蒙古初起时,除原始之民族迷信外,无所谓宗教信仰。成吉思汗对宗教虽不重视,但对各种宗教亦相当宽容。

所以蒙古兵到处蹂躏宗教之同时,也接受各种不同宗教之影响。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对一切宗教都很尊重,特设宜政院掌管佛教、回教、道教、也里可温教(天主教)等。而在这些宗教中,最受国家尊敬者,是佛教中之喇嘛教。该教为西藏型之佛教,与中国型之佛教不同。忽必烈征服西藏时,颇得力于吐蕃喇嘛之合作,同时吐蕃有一圣僧“八思巴”者,前来谒见,深为世祖所敬重。“八思巴”七岁,便能诵佛经十万言,藏人称为“圣童”,其祖先世代,都是辅佐吐蕃国王,是权威世家。后来元世祖即位,便将八思巴请来中国,尊为国师,而喇嘛教也就无形中成为蒙古人之国教。至元十一年,八思巴辞归吐蕃,世祖又延聘其弟“亦伟贞”为国师,从此成为定制,每逢一位帝师死去或回藏,便再自吐蕃延请一位帝师继任。

三、行政区划:元朝疆城,可分为四大汗国与元朝本部两个范围。元朝首都本在和林,建都燕京(今北京)

后,于和林置行中书省,自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其历代皇帝所真正统治者。仅有本部地方,所谓四大汗国,实际各自为政,自成一系统,而与元朝中央政府,逐渐脱离关系。元朝本部,计分为三个区划:(一)为腹里,(二)为岭北,㈢为中国本部诸行省。腹里为京畿地方,包括今之河北、山东、山西、内蒙一部,由中书省统治之。岭北就是外蒙古,这是蒙古人之发祥地,设岭北行中书省统辖之,省府设在和林。中国本部地方,则分设为十省统辖之,名为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湖广,征东等省。地方行政是三级制,省下为路府州,路府州下为县。

蒙古初起,完全是部落组织,官制简单,大别之只有掌管军事之万户统帅与行政之达鲁花赤两种长官,另外辅佐大汗之宰相,叫大必阁赤。世祖统一中国后,乃命中国学人刘秉忠许街等,模仿汉人,详定官制,以宋为蓝本,而略加改变。中央以中书省总揽行政,以枢密院总揽军事,以御史台总揽监察,形成三权鼎立之中枢,颇似秦汉之丞相、御史、太尉三权分立原则。元朝之宰相,名义甚多,曰中书令,曰左右丞相,曰平章政事,曰参知政事,都是辅佐天子以发布政令,而以中书令为首揆。亦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隶属于中书省。地方行政第一级是行中书省,其行政首长也和中书省相似,有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左右丞等。第二级是路府州,路府设有总管府为行政机构,达鲁花赤下设有都总管、同知、判官。州县均分上中下三等,达鲁花赤下设州尹、同知、判官;县尹、县丞、县尉等。其官制最大特点,即无论中央或地方,首长都是蒙古人,而以汉人南人为副贰。达鲁花赤者,为蒙古语地方行政长官之通称。

四、兵制: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征服金、宋,遂征发中国人为兵。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之民兵,谓之“汉军”;在长江流域之宋人,谓之“新附军”:另外在辽东地方,有所谓“行军”、“契丹军”、“高丽军”;云南有所谓“寸白军”;福建有所谓“余军”,都是地方性之乡兵。

蒙古人是人人皆兵制。汉人南人则为抽丁制,二十人或十人始出一丁为兵。兵役年龄亦较蒙古人为晚,大抵廿以上始充派兵役。蒙古特别重视工匠技艺人才,每征服一地,常征取该地技艺人才,编为特殊部队,名为“匠军”。又为控制异族降将,尝收容降将子弟充军,福为“质子军”。世祖将禁卫军改为“五衙”,正式定名为“侍卫亲军”。又重新编定天下百姓之兵籍,并将精兵集中于中央为捍卫。腹里大河南北一带,派遣亲王统率蒙古探马赤军分别屯驻。远方如南海之地,则以汉军及新附军屯戍。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所。从蒙古之地方军制与行政制度之配合看来,大元帝国,完全建筑在军事力量之控制上。另外蒙古赖以统冶其庞大疆域,保持其全国政治军事与交通之联系,有一项最严密之制度,即是遍于全国各地之“驿站制度”,蒙语为“站赤”。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可以称为一代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