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忽必烈

忽必烈(元世祖)

元朝开国

忽必烈简介

忽必烈生平: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蒙古族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汗之弟。蒙哥死后,他于1260年自立为蒙古大汗,并击败了与自己争夺汗位的弟弟阿里不哥。1271年,忽必烈将“大蒙古国”的国号改为“大元”,正式建立了元朝,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几年后消灭了南宋政权,统一了中国,去世后庙号为元世祖,蒙古语尊号为薛禅皇帝。

历史评价:忽必烈是元朝的实际开创者,他的蒙古铁骑灭亡了南宋王朝,结束了宋、辽、夏、金、蒙古多政权长达300多年的争战局面,完成了大统一,吐蕃地区也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他在位期间,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蒙古族完成了封建化,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以此为基础,中国的科技文化也有了相应的进步。但是他为了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权力,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在全国还是继承和推广了民族压迫政策。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挑起了新的民族矛盾,为元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忽必烈大事记

1215年 出生。

1251年 总领大漠以南汉人土地事务。

1254年 率军攻破大理。

1260年 于开平即大汗位。

1264年 阿里不哥投降。

1271年 改国号为“大元”。

1276年 消灭南宋。

1294年 去世于大都。

人物关系

忽必烈传记

统领汉地 征服大理

忽必烈出生、成长之时,正是蒙古帝国开疆辟土、对外扩张的黄金时期,他也时刻以祖父成吉思汗、父亲拖雷为榜样,希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史书上记载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而且为人“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1251年,忽必烈的长兄蒙哥登基为蒙古大汗,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大漠以南汉人土地的所有事务,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力。忽必烈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批汉族幕僚与儒生,网罗和培养了许多治国人才,并提出了摒弃一些蒙古旧习俗、“行汉法”的主张。当时著名的文人元好问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自己也“好儒学,喜衣冠,崇礼让”,这都为他日后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根据谋士刘秉忠等人的建议,忽必烈在自己的辖境内实行“新政”,设置了邢州(今河北邢台)安抚司、河南经略司及陕西宣抚司,举荐名士大儒担任长官,惩办不法官吏,奖励农桑,均平赋税。这些举措都深得人心。

当时,蒙古与南宋之间战事激烈,南宋依据长江天险,蒙古军队无法从下面进攻。于是忽必烈奏请蒙哥,先取大理(今云南),从侧后方包抄南宋。1253年,忽必烈从六盘山(中国西部山脉,位于宁夏西南,甘肃东部)出兵,取道吐蕃(今西藏),于次年包围了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与权臣高泰祥杀了蒙古的劝降使者,忽必烈大怒,急攻大理城。段、高二人出城迎敌,大败之后弃城逃跑。忽必烈入城之后,接受张文谦、刘秉忠等人意见,传令禁止屠城,并命姚枢搜访大理图书典籍,妥善保存。1254年,他留下兀良合台继续攻略大理未服诸部,自己领兵北返。至1255年,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之地尽归蒙古所有。云南地区自唐代南诏国割据以来,历经500余年,至此终于与内地复归统一,忽必烈对此功不可没。

▲刘秉忠(1216~1274),元朝宰相

时运所至 登上汗位

▲姚枢(1201~1278),元朝大臣

忽必烈在中原一带的新政举措不免侵犯了蒙古贵族们的利益,他们不断向蒙古哥进谗言,诋毁忽必烈。1257年,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核查京兆(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河南财赋,旨在罗织罪名、撤除忽必烈所任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蒙哥还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命他“在家休息养病”。

1258年,蒙哥率大军分三路入蜀,计划沿长江而下,进攻南宋。但是由塔察儿率领的左路军连战不利,蒙哥不得已命忽必烈出山,统领左路军。1259年七月,蒙哥在攻打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城东钓鱼山上)时遭到守城军民重创,病死于此地。他死后三个弟弟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旭烈兀早于1256年成为波斯汗,其领地远离蒙古草原,对大汗之位没有要求,争夺主要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展开。阿里不哥此时驻守蒙古本土,他计划在蒙古召开“忽里台大会”选汗大会,以保证自己当选。1260年,忽必烈会同了兀良合台的军队北返至燕京,便不愿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基地。四月,他在开平城(即上都,位于今内蒙古多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宣布即大汗位,建元中统。阿里不哥不甘归顺,自立为汗,于是庞大的蒙古帝国出现了两位大汗。1260年秋冬,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的军队,进军至蒙古本土,阿里不哥则撤退至叶尼塞河上游。此时忽必烈由于担心中原的政局,没有继续追击阿里不哥,而是留了一支军队驻守和林(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自己率主力南返。中统二年(1261)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驻军,并进军迎战忽必烈。双方在戈壁边境上打了两仗。第一仗忽必烈获胜,然而他再次错误地没有追击阿里不哥;10天后打了第二仗,尽管战斗十分激烈,但仍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宋恭帝赵显(1271~1323),南宋第七位皇帝

战争初期,蒙古诸汗国的贵族们大多倾向于阿里不哥。忽必烈为扭转局势,展开了外交攻势。他宣布将阿姆河以西至埃及边境的土地正式划由旭烈兀统治,后者建立了伊儿汗国(其实旭烈兀早就占有了这一地区,忽必烈此时只是给了他合法的地位);将阿尔泰山至阿姆河的土地划归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在取得这两人的支持后,忽必烈掌握了主动权,而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与阿鲁忽作战,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改年号为至元。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没有杀死阿里不哥,但是将他囚禁起来,直至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趁着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斗,西方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纷纷自立。这三个汗国再加上旭烈兀的伊儿汗国,统称为四大汗国。忽必烈虽贵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但是他已经基本无法控制这四大汗国。元朝表面上为尊主,实际已无法控制四大汗国。蒙古帝国至此分裂,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宋端宗赵昰(1269~1278),南宋第八位皇帝

建立元朝 统一天下

刘整(1212~1275),字武仲,河南邓县(今邓州)人,曾以12骑袭破金国信阳,军中呼为“赛(李)存孝”。宋理宗景定二年(1262)任潼川府路安抚副使兼知泸州时,以所领15军、州,户口30万向忽必烈投拜。致使南宋方面丢失大半个四川,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叛降后,刘整划策绕过长江、嘉陵江上易守难攻的山城,改从襄阳中路突破。元兵遂得长驱南宋都城临安,灭亡南宋。文天祥和后代史家分别认定:“亡宋贼臣,整罪居首”。

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以来,蒙古都是以族名为国名,号称大蒙古国,没有像辽、夏、金那样建立国号。忽必烈称汗后,也只是建元中统。直到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的统治地位已经巩固,遂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语。这一点表明忽必烈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再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第二年,忽必烈又改中都(即燕京,今北京)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大都代替了和林与开平,成为元帝国的政治中心。

正式建国之后,忽必烈眼前的敌人就只剩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了。早在中统二年(1261),南宋大将刘整就投降了蒙古,并为忽必烈献计献策,攻打南宋。至元五年,忽必烈命刘整与阿术进攻襄阳,二人训练水军,五年后终于攻破了这座长江重镇,南宋的防御体系被突破了。此后忽必烈乘胜追击,在第二年以伯颜、史天泽为统帅,阿术、阿里海牙、刘整等大将领军,起兵20万伐宋。在出征前他还特意告诫诸将,勿得妄加杀掠。大军沿长江一路东进,势如破竹,南宋军队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首都临安城(今浙江杭州)被围得水泄不通。至元十三年二月,南宋谢太后及宋恭帝赵显奉传国玺及降表降元。

而逃离临安的大臣陆秀夫等人,先后扶持了两位皇子赵昰和赵昺为帝,建立流亡政权,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和元军对抗。直到至元十六年农历二月六日,崖山海战过后,南宋海军大败,丞相陆秀夫挟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至此,天下一统,元朝结束了中国自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史·地理志》中说:“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忽必烈正是这个大一统国家的最终建成者和统治者。

在至元十八年和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和太子真金相继去世,亲人的离开带给他极大的打击。1294年,忽必烈在大都去世,其孙铁穆耳即位,为忽必烈上庙号为元世祖。

▲宋末帝赵昺(1272~1279),宋朝最后一个皇帝

《元世祖出猎图》,其中黑马白衣者为老年的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