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董卓讨伐战

董卓讨伐战(征讨董卓)

分崩离析开始

董卓讨伐战简介

董卓讨伐战: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董卓讨伐战过程分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己吾(今河南宁陵县附近)。

屋外,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屋内,炭火熊熊,暖人心扉。

两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炭火旁讨论着时局。个子较为矮小的叫作曹操,字孟德,不久之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不过,他拒绝了这个任命,只身从帝国的京城洛阳逃了出来。个子较高的叫作鲍信,字书业,刚刚被推荐为代理破虏将军。

只听鲍信语气坚定地说道:”所谓略不世出,如今天下能够总揽英雄、拨乱反正的人,我看只有孟德你了!有的人虽然目前貌似很有前途,但最终一定会失败!”

曹操沉默不语,他很明白鲍信说的“有的人”指的是谁。他更清楚,如今天下大乱,奸臣当道,自己势力单薄,只有联合所能联合的力量才能铲除奸臣、复兴汉室。不过,以如今的形势,大家能团结一心铲除董卓这个奸贼吗?先好好打完这场仗再说!

曹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转眼望着屋外的天空。此刻,或许他的脑海里依然在回忆着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战争起因

从东汉中叶开始,外戚与宦官争权便成了朝廷的主旋律。到了东汉末斯,应协们实到了最后。他们把持朝政,加剧了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激起了士大夫阶层与宦官的矛盾和冲突。在这场矛盾和冲突中,外戚自然选择和士大夫阶层站在同一阵线。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灵帝还来不及将儿子刘协扶上皇帝的宝座就突然驾崩,弥留之际才将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按照灵帝的愿望,原本应该是刘协登上皇位的,可是,灵帝突然驾崩使得一切都变成了未知数。至此,何进与蹇硕围绕继承人的矛盾也空前尖锐起来。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干掉何进消除隐患,保证刘协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而何进也不甘示弱,为了拥立外甥刘辩为帝,迅速团结朝中众多反对宦官专权的官僚士大夫组成联合阵线,并抢在蹇硕前面拥立刘辩为帝。不甘心失败的蹇硕打算利用何进入宫之时杀掉何进。不料事情败露,何进将蹇硕杀死并控制了东汉帝国的精锐之师——西园军。这时候袁绍代表官僚士大夫则向何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消灭整个宦官集团,铲除危害东汉帝国百余年的政治毒瘤。一时间洛阳的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

在袁绍极力怂恿下,何进表示同意士大夫们的意见,当何进向何太后(也就是之前灵帝的何皇后)表述诛杀宦官意见时,何太后却表示强烈反对,这让何进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召集天下的精兵强将进入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用武力威胁何太后诛杀宦官。何进采纳了袁绍的意见,向洛阳进军的命令立即被发往全国各地。

随着各地方武装陆续向洛阳集结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师,宦官们愈发恐慌。此后,大将军何进任命袁绍担任直隶校尉,并授予袁绍假节、专命击断的特殊权力,又将一向反对宦官专权的王云提拔为河南尹。同时他命令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兵二百人控制了宫廷宫门。而一直力主诛杀宦官的袁绍则利用手中权力加大了对宦官的监控力度,同时督促各地方武装加快进军洛阳的速度,并轮流上奏皇帝要求罢免宦官。如此一来,不但宦官们人心惶惶,就连何太后也感到了空前的压力。迫于形势,何太后不得不罢免了大多数宦官,只允许少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宦官留任,希望以此来平息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眼看着胜利在望,何进突然又犹豫起来。毕竟他与妹妹何太后都是凭借这些宦官的极力扶持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面对着不少前来自己府中谢罪的宦官,何进心软了。原定诛杀宦官的计划也因此停滞不前。看到这种情形,万分焦急的袁绍等不住了。他立即向各州郡发布文书,谎称大将军何进命令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家属。袁绍这个惊人之举一下子使得局势急转而下、剑拔弩张。原本还对何进抱有一丝幻想的宦官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只能为了生存放手一搏。他们想方设法说服何太后将他们全部官复原职。然后,宦官们谎称何太后召见,利用何进不加提防之时将其斩杀于嘉德殿前。

斩杀何进的行动成功之后,宦官们随即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他们假传圣旨罢免袁绍和王允,打算用樊陵和许相接替袁绍和王允的职位,对外戚及士大夫进行镇压。在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袁绍的行动也开始了。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率兵进攻宫门,袁术烧毁南宫青琐门。袁绍与叔父袁隗则杀掉了宦官们刚刚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和河南尹许相,接着又杀了宦官赵忠等人。在扫清了皇宫之外的亲宦官势力之后,袁绍指挥城中的军队包围了南北宫门,搜捕宦官,并下令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是宦官就格杀勿论。士兵们为了执行命令,在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发展到后来只要看见没长胡子的就杀,很多没长胡子的平民百姓也因此被杀,更多人则是不得不脱下裤子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整个洛阳城一夜之间成了屠场,不到一天工夫,已经有两千多人在这场杀戮中丧命。

眼见大势已去,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只得挟持年幼的皇帝从皇宫后门夺路而逃,向小平津一带狂奔,最后被朝臣卢植等人在黄河岸边追上。张让、段珪走投无路,跳河而亡。其他宦官也被卢植等悉数杀死。曾经反复争斗并造成东汉帝国日渐衰落的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得意洋洋、欢庆胜利的袁绍及朝中的官僚士大夫。

不过,城外由远而近的马蹄声也让人们意识到:这次行动还远没有结束,城外还有多支依照何进命令进京的地方武装。那些都是征战多年的虎狼之师,其中就有董卓率领的凉州军队。当董卓大军进入洛阳之后,洛阳局势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卓进入洛阳后,策反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控制了洛阳城中的军事力量。他废掉刘辩而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并开始专权乱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的局面从此无法逆转。董卓的暴行在洛阳很快引起连锁反应。袁绍带头逃出洛阳前往勃海,准备利用强大的号召力对抗董卓。曹操也拒绝了董卓的拉拢,秘密离开洛阳,投靠了好友、时任陈留太守的张邈。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己吾地区正式起兵,成为最早公开宣布征讨董卓的武装力量之一。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油、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颍川太守李旻、广陵太守张超等各地诸侯正式起兵,聚众十余万,公推袁绍为盟主,于是反抗董卓专权的关东联军成立。由此,一场由中原各诸侯所组成的关东联军与董卓率领的凉州、并州大军对垒的战斗爆发。

战前部署

战争开打之前,双方都积极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部署和调整。关东联军成立之际,所率人马达十余万人,在人数上占有-定优势。在盟主袁绍的指挥和调度下,联军迅速展开战略部署:

(1)北线一以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为主,进驻洛阳以北的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王匡所部驻守河阳津地区(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南)。他们时刻准备渡过黄河向洛阳发动进攻。冀州牧韩馥坐镇冀州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提供后勤保障,同时以部下赵浮、程涣率部万余人,配备战船百艘及强弩万张驻守孟津地区(今河南省孟津县南),以防董卓军队北渡偷袭。兵力数万人。

(2)南线一以后将军袁术为首,驻扎在洛阳以南的鲁阳地区(今河南省鲁山县),兵力数万人。

(3)东线一以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及代理奋武将军曹操为主,统兵十余万,驻扎在。

酸枣地区(今河南省延津县以西)。

(4)东南线一以豫州刺史孔佃为主,颍川太守李旻屯兵颍川(今河南省禹州)。

关东联军的兵力部署,对占据洛阳的董卓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而洛阳以西对于董卓来说也不是一片安全之地,十余万白波叛军攻陷了河东,一旦白波叛军挥师南下,董卓将四面楚歌。因此,打败董卓最佳的方案是将董卓牢牢地钳制在洛阳地区,多点开花,这样才有机会将其一举歼灭。如果让董卓离开洛阳逃回老巢凉州,战局会变得难以预料。

自袁绍逃出洛阳之后,董卓立刻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将会是关东各路诸侯武装的对抗。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孤立,缓和与士大夫及各路诸侯之间的矛盾,秉政伊始的董卓接受了朝臣周毖、伍琼等人的建议,提拔任用了一批士人,对士大夫及各路诸侯进行拉拢。这其中就包括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由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甚至对擅离京师的袁绍也既往不咎,还授以勃海太守之职。不过,此时的关东各路诸侯早已看出董卓专权、王室衰微,正是他们大显身手、扩充势力的良机。关东联军也正是这个原因应运而生,因此,董卓的这个计划并未奏效。

为抵御关东联军的进攻,董卓调整了部署。他亲自坐镇洛阳,对洛阳外围的防御进行了一系列安排:

一部镇守 黄河岸边的孟津、小平津-线以巩固洛阳的北部防御:一部据守成皋、荥阳、輾辕关、太古关一线以稳固洛阳东部防线;另外一部以广成关、伊阙关为据点扼守南线。

不久,从西部地区传来令董卓兴奋的好消息:白波军在攻陷河东地区后,并没有挥军东来直捣洛阳以切断洛阳与凉州的交通线,董卓的补给并未受到威胁,这让董卓大为欣慰。

在做好以上部署的同时,董卓立即毒杀了被他罢黜的皇帝、现为弘农王的刘辩,将仍然留在洛阳的袁家宗亲包括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等人在内五十余口全部杀害,连几岁大的婴儿都没能幸免。同时,董卓还大肆发掘皇陵以及公卿的冢墓,盗取宝物。

之后,董卓又以关东联军实力雄厚为由胁迫朝廷迁都长安,驱赶洛阳数百万居民一起前往长安,将洛阳皇宫放火焚烧。洛阳附近二百里范围内房屋尽毁,鸡犬不留。被迫迁徙的百姓在董卓大军的驱赶、掠夺之下,尸横遍野,其惨状令人发指。在董卓的暴行之下,洛阳地区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为防止关东联军势力进一步扩大, 董卓征召皇室宗亲、幽州牧刘虞为太傅,避免刘虞加入关东联军的阵营。不过,因为路途遥远不畅,这个任命始终未能送达刘虞手中。不久,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壤等五人分别前往河内及鲁阳,对王匡和袁术进行劝降。不料这五人分别到达目的地后,不但未能成功说服王匡和袁术,除了大鸿胪韩融,其余四人皆被处死。董卓的劝降之计并未能成功。

在双方战前部署完成之后,战斗并没有如意料中迅速展开。数条战线上毫无厮杀之声,双方也并没有实质性接触。那么,这场战争何时才打响呢?

曹操的惨败与东线的瓦解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联军与董卓军队的部署都已经完毕。就在大家都认为-场大战在所难免的时候,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却犹豫了。

他们非常惧怕董卓的凉州铁骑,无人愿意主动发起进攻,担心这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因此,战事未开打便陷入停滞状态。

代理奋武将军曹操对此非常气愤,立刻找到了刘岱、张邈等人。曹操表示:

这次我们举兵讨董,就是为了推翻董卓的暴政。现在董卓焚烧宫室,挟持天子迁都,四海之内为之震动,人神共愤。如今大军已经云集在此,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尽快消灭董卓。我认为咱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只要打一仗就能够安定天下,千万不能错失良机!

但是,曹操的慷慨陈词并没有打动张邈、刘岱等人。无奈之下,曹操只好主动请缨,计划攻占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威胁洛阳东部地区。此时,关东联军对董卓的第一次较量才算正式开始,战斗打响了!

同年二月,曹操率部数千人及张邈的部将卫兹、鲍滔等部从酸枣出发,进军成皋。同时,董卓手下大将徐荣的大军也在向成皋地区集结,双方在荥阳附近的汴水岸边展开激战。

两军刚一交锋,曹操的军队便落于下风,陷入苦战。徐荣大军趁曹操阵势尚未布置完毕,突然发动进攻。曹军大惊,慌忙抵抗。卫兹、鲍韬先后战死,曹操被乱箭射中,多处负伤,坐骑也被敌军的弓箭射中。曹军的士兵看到主将负伤,援军又未至,无心恋战,全线崩溃。幸好堂弟曹洪将坐骑让给曹操,曹操趁夜幕,终于冲出了敌军的重围,侥幸逃脱,在其个人军事生涯中写下了一段悲壮而惨痛的一页。

经过汴水一役,曹操军力严重削弱,队伍伤亡惨重。曹操不得已回到联军大本营一酸枣,然而此时酸枣地区的形势让曹操更加愤懑。十余万人云集此地,但谁都没把酸枣当成战争的前线,而是把这里当成喝酒聚会的场所。将领们整天就知道摆设宴席,相互吹捧。曹操心急万分,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曹操认为:联军如果以袁绍带领河内大军进逼孟津,酸枣的大军防守成皋,占据熬仓,封锁輾辕和太古关口,袁术率领南阳的大军进驻丹水和析县抢占武关,就足以震动长安一带。到时候联军只要高垒深壁,增设疑兵,向天下展示围攻的态势,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天下很快就能平定。但如今关东联军口口声声表示是为了正义而联合起兵集合了众多兵马,却因为恐惧和疑惑不敢进兵,实在是让天下人失望,自己也感到非常羞耻!

曹操的一通宣泄使张邈等人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个人采纳曹操的建议,这让曹操感到绝望。不过,坚信终将打败董卓的曹操又想出了- -个主意:马上去补充兵员,恢复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继续与董卓决一死战。于是,曹操立即派人找来了夏侯惇等人,决定一起去扬州募兵。

没多久,曹操就和夏侯惇一起来到扬州。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一听说曹操募兵是为了消灭董卓,对曹操非常热情。时间不长,曹操就通过他们的帮助募得四千人。就在曹操率领这四千多人回来的路上到达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的时候,夜里新兵们发生哗变,并放火焚烧了曹操的大帐。曹操亲手杀死了数十人,其他人望风而逃。天亮清点人数时只剩下数百人。幸好这个时候,曹洪在谯县带来了家兵千余人,他还利用以前与扬州刺史陈温的良好关系,在庐江地区募得具有作战经验的士兵两千多人,另外他又在丹阳募兵千余人。丹阳太守周昕听说曹操在扬州募兵时险遭不测,又特意给曹操送来了一些新兵。曹操随后率兵渡过黄河,来到河内地区与袁绍会合。不过,此时关东联军的东线却发生了重大变故。

由于军粮吃尽,不少将领带兵离开酸枣,所谓的关东联军名存实亡。之后,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爆发冲突,刘岱率兵杀死桥瑁强占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以南),并任命部下王肱兼任东郡太守。原本打算共同对抗董卓的青州刺史焦和又因黄巾军叛乱自顾不暇,青州局势-片混乱, 焦和因此也郁郁而亡。袁绍只得委派广陵人、名士臧洪兼任青州刺史去稳定当地局势、镇压黄巾军。至此,关东联军的东线完全瓦解。

关东联军东线的瓦解,让原本非常紧张的董卓放心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联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兵折将,接下来,该董卓出手了。

董卓的反扑与袁绍的算盘

关东联军内部混乱让董卓看到了希望。早在联军成立之时,朝臣郑泰就曾告诉董卓:袁绍等人养尊处优多年,毫无战争经验,联军士兵大都没有经过战火洗礼,战斗力低下:而董卓所率凉州大军则常年在西北边陲与外族作战,作战经验丰富,骁勇善战。尽管关东联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却不是董卓的对手。当时,董卓对郑泰的话半信半疑,等到战事打响,关东联军的表现确如郑泰所言不堪一击,这让董卓气焰更加炽盛。在完成迁都及洛阳地区防务布置之后,董卓不甘心消极防御,主动发起了进攻。这次,他将关东联军的南线、北线作为袭击的主要目标。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董卓以数万步骑向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发动进攻。大军先遣部队由胡轸率领,所部数千余众,很快便到达了鲁阳城东。此时镇守鲁阳的是长沙太守孙坚。

征讨董卓战争开始后,孙坚星夜兼程,从长沙赶到了南阳,又从南阳率部来到了鲁阳。此时的他正在鲁阳城东设下帐幔与部下摆开宴席喝酒聊天,为自己手下的长史公仇称送行。董卓大军的突然出现使孙坚猝不及防。幸好孙坚临危不惧,在席间谈笑风生,命令部众整顿队伍,不得轻举妄动。直到敌军身影在不远处越来越多的时候,孙坚才慢慢撤座,领导部队入城。胡轸听闻孙坚在此之后,立即率数十人前去查看。胡轸见孙坚阵容整齐,以为孙坚早有埋伏,不敢攻城,引兵撤退了。事后孙坚对部下解释,刚才之所以没有立即起身率部回城,是唯恐兵众慌乱互相践踏,敌军乘机发动进攻,那样必败无疑。这场仗也因此没能打起来,于是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南线作战的同时,董卓立即对北线发动了进攻。北线河内太守王匡所部尽管人数不多,但却是精锐的泰山兵,以强弩为主,实力强劲,且距离洛阳最近,对董卓的威胁巨大,董卓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以保障洛阳北面的安全。

战事开始之后,董卓命令部下佯渡平阴津(今河南省孟州市以东),将王匡的注意力吸引至平阴津一线。 之后以精锐部队秘密由小平津北渡黄河,运动到王匡的侧后,在渡口的北岸地区大败王匡,王匡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无法对洛阳北部地区形成真正的威胁。关东联军的北线也因此名存实亡。

东线的停滞及北线的惨败,使得关东联军内部出现巨大恐慌。诸侯们开始反思当初联合讨董的决定是否正确,消灭董卓、迎回皇帝的愿望是否还有必要。既然董卓如此强悍,将其消灭势必会出现重大伤亡,这是这些- -心想着利用天下大乱之际发展实力的诸侯绝对不会去做的。既然无法消灭董卓,迎回皇帝的愿望自然也就无法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既不消耗自己的实力,又能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呢?袁绍、韩馥等人首先想到一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办法。

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袁绍、韩馥等人商议,打算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打起了另立朝廷的主意。袁绍等人认为,献帝年幼,不仅被董卓所控制,而且远在长安,与中原地区千里相隔,不知生死。幽州牧刘虞是宗室成员当中最为贤明之人,不如干脆拥立刘虞为帝。袁绍等人的意图很明显:既然无法在董卓控制下的汉献帝旗下占有一席之地,还不如另立新君,这样就无须再理会董卓,也不用再管远在长安的汉献帝。只要能控制刘虞这个新君,就能够在汉末复杂的政治局面下为所欲为。

袁绍等人的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曹操的强烈反对。曹操认为:董卓的罪行国人皆知,因此我们兴兵才会得到天下响应。这说明我们的举动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现在长安的皇帝虽然是董卓所立,但毕竟也是皇室宗亲。我们要推翻的是董卓的暴政而不是这个皇帝。再说皇帝虽然年幼,没有什么建树,但毕竟是大汉皇权的象征。目前正处在国贼董卓的挟持之下,他也是个受害者!更何况他也没有出现像以前的昌邑王那样破坏汉家制度的过错。如果你们另立刘虞就等于私自废掉了这个皇帝,那天下还有谁心服呢?你们要强行这么干,那我就单枪匹马杀向长安迎接皇帝回来。

在遭到曹操的驳斥之后,袁绍仍不死心,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袁术寻求支持,结果又遭到袁术的拒绝。随后,袁绍与韩馥派出原乐浪太守张岐赶往幽州面见刘虞,希望刘虞能支持自己的建议担任皇帝。刘虞听完张岐的话之后非常生气,断然拒绝了袁绍等人的要求。袁绍等人见一计不成再生- -计,以为刘虞只是不愿意背负骂名,于是又请他任录尚书事,并以皇帝的名义任命各级官员,变相架空身在长安的汉献帝的权力。刘虞再次拒绝,为了重申自己的坚定决心,刘虞甚至表示:如果袁绍等人继续强迫他做皇帝,他就离开幽州跑到匈奴那里去避难。袁绍等人无计可施,另立朝廷的意图最终未能实现。至此,关东联军成立之时计划通过讨伐董卓、复兴汉室的宏愿已经变成泡影。所谓的关东联军只不过是各路诸侯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招兵买马、扩充各自实力而已。

就在袁绍、曹操、袁术、韩馥等人在是否拥立新帝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的时候,南部战线出现突变,联军在南线取得重大胜利,战争形势也因此很快发生了逆转,这也让一心想着另立新君的部分关东诸侯目瞪口呆。

那么,究竟是谁有如此能力改变了整个战局呢?

孙坚一个人的胜利

改变战局的人,是孙坚。

经过去年冬天在鲁阳城下的遭遇之后,孙坚迅速招兵买马,并与袁术结成了盟友,将之前占据的南阳地区让给了袁术。袁术投桃报李,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孙坚乘机占据豫州大部地区,实力大增。

孙坚的反击开始了。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孙坚集合兵力,向梁县以东地区(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南)展开攻击,准备向南线驻守的董卓军队发动进攻。而此时董卓的部下徐荣、李蒙等人也正在向梁县活动,准备对孙坚的军队进行突袭。双方不期而遇,战斗随即展开。孙坚不敌,遭遇失败,只能带着数十名亲随突围。徐荣等人在后苦苦追赶。眼看追兵越来越近,孙坚灵机-动,将戴在头上的红色头巾交给部将祖茂,命祖茂假扮自己冲向其他方向,而自己则率领少数兵士从小路突围。徐荣等人误以为戴着红色头巾的祖茂就是孙坚,大军主力争相追逐祖茂,孙坚趁机从小路逃脱,幸免于难。配合孙坚作战的颍川太守李旻、豫州从事李延、联军将领张安及众多士兵被俘。为了震慑孙坚,董卓命人将李旻、李延和张安放在锅里烹死,被俘的联军士兵则被董卓的士兵以布缠身、倒立在地上,再用滚烫的油灌下,联军士兵在惨叫声中死亡。但是,在董卓的暴行面前,联军将士视死如归,慷慨就义。颍川太守李旻和联军将领张安在临死之前还幽默地开起了玩笑:“不同日生,乃同日烹。”

此战失利,并未动摇孙坚的信心。他聚合残部向梁县的阳人(今河南省汝州市以西)地区进军,并占据该城驻守。此时,董卓也派遣五千步骑赶到阳人地区迎战。董卓的这支军队由凉州和并州两地的士兵混编而成,最高指挥官是大督护、凉州人胡轸,其次是骑督、并州人吕布。胡轸自恃是董卓的同乡、亲信,不把吕布等并州将领放在眼里,这引起了吕布及部分并州籍将领的强烈不满。因此,这场战事的进程也变得非常离奇。

胡轸的大军赶到距离阳人仅有数十里的广成地区(今河南省汝阳县东)时,得知孙坚所部已经占领了阳人。此时正是傍晚时分,大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

按照董卓之前制订的作战计划,如果得知孙坚已占领阳人,便在广“成地区停下来进行休整,士兵吃饭,战马喂料,然后趁着夜色悄悄向阳人行进,在拂晓时分向孙坚发动突然袭击。但是由于胡轸与吕布之间的矛盾,吕布等人不愿意胡轸抢得头功,决定对胡轸的计划进行捣乱、破坏。

在胡轸准备命令全军进行休整之时,吕布等人宣称:驻扎在阳人地区的孙坚所部听说大军将至,已经望风而逃,阳人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如果不趁着孙坚仓皇逃窜的有利时机进行追击,就将丧失战争的主动权。胡轸不知真假,连忙命令大军向阳人急行军,终于在当晚赶到阳人城下。等到了阳人才发现孙坚所部不仅占据该城,而且防御措施做得非常完善,丝毫不存在偷袭成功的可能性。无奈之下,胡轸只得下令大军就地休息。此时已近深夜,董卓大军人困马乏,又饥又饿,士兵们连防御的壕沟壁垒都来不及做,脱掉身上的盔甲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吕布等人一看如此情景,马上命人在全军散布谣言,谎称孙坚的军队正杀向自己,谣言很快在军中蔓延。士兵们士气全无、乱成一团,连兵器、盔甲、鞍马都顾不上,仓皇逃窜,-直退到距离阳人十余里才停了下来,此时已经天色渐亮。等到胡轸派人返回侦察后才发现,孙坚的大军根本没有迈出阳人一步。胡轸哭笑不得,只能命令士兵再度返回。等士兵们满脸疲惫回到城下,却发现孙坚早已严阵以待,城下的壕沟也被进一步加固。胡轸眼看取胜无望,打算率部撤回,但为时已晚。孙坚率部立即对来犯的胡轸等人发动进攻。毫无斗志的胡轸所部早已筋疲力尽,毫无斗志,很快被孙坚击败,都督华雄在这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中被孙坚杀死。关东联军在与董卓交战一年之后终于意外地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孙坚的胜利让打算另立新君的诸侯们不得不闭上了嘴巴,同时也让刚刚与孙坚结盟的袁术紧张了。此时,驻扎在鲁阳的袁术非常担心这场胜利会削弱孙坚对自己的依赖,因此,袁术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孙坚的同盟关系。他打算找个合适的理由教训一下孙坚,给孙坚提个醒:没有自己,孙坚将一事无成。

袁术的小算盘没有逃过部下的眼睛。有部下看出了袁术的心思,向袁术表示:一旦孙坚成功打败董卓占领洛阳,孙坚势必难以控制。这就等于除了董卓这匹狼,却又成就了一只更为凶猛的老虎。袁术听罢,深以为然,于是下令不再给前线的孙坚运送军粮。孙坚下一步进攻洛阳的计划无端受阻,大军不得不停止前进,眼巴巴地滞留在阳人地区等待粮草补给。

袁术的行径使孙坚非常震惊。他不顾疲劳,从一百多里外的阳人星夜飞奔赶到鲁阳。孙坚见到袁术后直截了当对袁术表示:我之所以不顾生死与敌军决战,上为国家铲除董卓这个奸贼,下为将军你报当年董卓诛杀你全家五十余口的私仇,而我与董卓并无什么刻骨的仇恨。将军怎么能够听信谗言,对我如此猜忌?

如今大功即将告成,而军粮供应却得不到保证,这就像是当年战国时期吴起在西河痛苦叹息、乐毅为即将到手的胜利而觉得遗憾的原因呀!请将军好好考虑一下,何去何从完全在将军的一念之间。

孙坚变相的保证终于发挥了作用。袁术惭愧之余向孙坚表示,立即向阳人前线运输军粮,保证孙坚下一步作战的后勤供应。一场风波得以平息,孙坚得以贯彻自己的战略计划,向洛阳进军。关东联军征讨董卓最为关键的战斗即将打响。

胜利之后是悲愤

得知孙坚击溃胡轸、吕布,向洛阳进发的消息,董卓非常震惊。对于孙坚,董卓并不陌生。当年董卓曾与孙坚-起征讨凉州叛军, 对孙坚的能力非常了解。

董卓对长史刘艾表示:如今关东联军与自己交锋数次,毫无胜绩,都非常惧怕我,他们最终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只有孙坚这个愣头青比较厉害,又善于用人,战略、战术都不错。我应当早点通知部下将领,小心这个孙坚。

为对付孙坚这个劲敌,董卓重新进行了战略部署。他亲率大军驻扎在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一线抵挡孙坚的进攻。同时,董卓又派出大将李催对孙坚进行劝降。

李催到达孙坚军营,转达了董卓的和亲建议,同时表示如果孙坚愿意归顺董卓,可以随意列出一个刺史、郡守之类的官职名单,让自己中意的亲属担任,董卓-定会完全遵从孙坚的意思进行任命。面对董卓的利诱,孙坚严词拒绝。孙坚表示:董卓大逆不道,自己恨不得诛灭董卓的三族以昭示天下,否则自己将会死不瞑目。面对这样的奸贼,怎么还会与他联姻?至此,董卓的诱降之计失败。随着孙坚大军进抵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关(今河南省洛阳南),董卓与孙坚之间的决战-触即发。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关东联军征讨董卓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在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线打响。孙坚大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打败了董卓。董卓眼见形势不妙,留下吕布留守洛阳,自己率部向西仓皇逃窜,临行前放火焚烧了洛阳。孙坚随即直捣洛阳,在洛阳宣阳门击溃留守的吕布,进入洛阳城。至此,董卓盘踞数年之久的旧都洛阳,落在了关东联军之手。当孙坚看到洛阳城满目疮痍、数百里毫无人烟的惨状之时,不禁痛哭流涕,命令部下修复被董卓盗挖的汉代皇家陵墓,打扫皇家宗庙,以太牢之礼进行祭祀。

为扩大战果,孙坚在占据洛阳之后,随即部署大军追击董卓,打算在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以西)一带将董卓败军截住并包围歼灭。为了消除孙坚的巨大威胁,董卓也在西撤之时调整了战略部署。以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东中郎将董越驻守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以西)、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眼看又-场大战即将开打,不料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孙坚突然放弃洛阳,退回鲁阳。董卓手下河南尹朱俊趁机重新占领洛阳。孙坚浴血奋战得到的洛阳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易主了。

原来,看到孙坚占据洛阳、袁术与孙坚的力量逐渐强大,早就与袁术分道扬镳的袁绍终于耐不住了。就在孙坚占据洛阳不久,袁绍与曹操合谋,任命会稽人、时任曹操手下军师的周喁为豫州刺史,向阳城发动进攻,意欲抢夺孙坚控制的豫州地区。袁绍和曹操的行动立即遭到孙坚盟友袁术的强烈反击。袁术派人一面截击周隅,-面紧急通知正打算追击董卓的孙坚。孙坚闻讯后,悲愤莫名,不禁仰天长叹:“原本大家-起举义兵征讨董卓,拯救国家于危难。眼看董卓这个奸贼即将被消灭,我们内部却出现如此内讧,这让我以后与谁一起同心协力为国家效命呢?"孙坚立即取消原订计划,紧急回军豫州,与周喁爆发数次激战,终于将其从豫州境内赶走。是年为汉献帝初平二年( 公元191年)三月。

随着孙坚主动退出、董卓部将朱俊重返洛阳,关东联军与董卓之间为时一年多的战争宣告结束。从此,汉末社会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时代。

战事总结

关东联军征讨董卓之战,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开始,至次年三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战争规模波及青州、冀州、豫州、司隶、关中地区、兖州、豫州等地区,双方参战人数超过二十万,是汉末第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但是战争的进程却与规模不成正比。除了寥寥可数的几次战斗之外,双方真正激战的次数很少,实际交战时间并不长。战争的最后结果最多是打了个平手。

那么,双方在战略、战术上有何得失呢?

作为董卓而言,当关东联军布局完毕之后,董卓的战略是比较成功的,他以逸待劳,逐个击破。在战术使用上,董卓采取的是以部分兵力留守洛阳,派出强大的凉州铁骑进行快速机动作战,并集中突击关东联军其中的- -线,迫使关东联军的北线和东线崩溃。但由于内部矛盾,董卓在南线与孙坚的战事中离奇失利,洛阳成为孙坚的攻击目标。面对孙坚的攻势,董卓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此时他已完成了汉献帝西迁长安的转移,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长安而不是洛阳,这也导致了洛阳之战失败。董卓被迫将主力向长安一线转移, 逐渐失去了对中原形势的控制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董卓不是获益者。仅仅两年之后,董卓就在自己认为苦心经营的长安遭到王允及吕布的暗算,死于非命。

作为关东联军来说,总兵力多于董卓的军队,加上政治上的优势,如果关东联军计划得当、措施坚决,能从四线同时向董卓盘踞的洛阳发动进攻,董卓的兵力分配必将捉襟见肘、无法应付,是完全有可能打败董卓的。但遗憾的是,自始至终,关东联军都没有采取这种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最终却被董卓各个击破,战场态势出现逆转。

从这场战争的进程来看,曹操、王匡在与董卓交战的时候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但并未对关东联军的实力造成重大影响。一年之后,孙坚凭借一-己之力,孤军深入,便将董卓主力击溃并占领洛阳。董卓被迫进行战略收缩,主力退回长安,放弃对洛阳及中原地区的控制,这也足见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并非是兵力的多寡,而是在于决策、执行的态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关东联军畏敌如虎、裏足不前、相互拆台而导致一场原本可以取胜的战争变成如斯局面呢?

战争背后的秘密

造成如此局面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心怀鬼胎,一心想着借天下大乱之际扩充实力,不愿意为征讨董卓而消耗力量。这一点在益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孙坚、袁绍袁术兄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袁绍在勃海的时候,韩馥唯恐袁绍起兵,派出手下带兵守住了勃海外围,将袁绍牢牢地控制了起来。韩馥担心袁绍起兵与董卓对抗,到时候自己的态度将成为众矢之的。此时的韩馥左右为难,摇摆不定。这也反映出韩馥在局势尚未明朗之时的谨慎态度:两头不得罪。之后,关东联军讨董逐渐变成现实,韩馥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就讨董;要么,就跟随董卓讨逆。为了解局,韩馥找来手下几位从事。韩馥提出的问题是:到底是帮袁绍呢,还是助董卓?这时候站出来表态的是治中从事、中山人刘子惠。刘子惠认为:“如今是兴兵为国,何必说什么袁绍或者是董卓?”这话让韩馥非常惭愧,刘子惠又说:“举兵打仗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不能做出头鸟。咱们应该先派人去别的州了解情况。如果他们举兵了,咱们再响应。冀州实力雄厚,如果真的举兵,获得的功劳别的州也望尘莫及。”刘子惠“兴兵为国”说得倒是义正词严,但其真实想法却并非如此。刘子惠的真实用意其实就是让韩馥拥兵自重、保存实力、伺机而动。刘子惠的言论使韩馥豁然开朗。他正式加入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并屯兵邺城,负责袁绍军队的粮草供应,避免了与董卓强大的凉州军团正面冲突。而在进攻受挫之后,韩馥马上附和袁绍拥立新君的提议,实际上也是想为自己捞好处。

至于豫州剌史孙坚在这场战争中也并不光彩。得到关东诸侯征讨董卓的消息之后,孙坚立即从长沙出发赶往前线,想利用自己的英勇赢得足够的战功进而飞黄腾达。但是,孙坚首先对付的并不是董卓,而是同为一个阵营的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王睿之前与孙坚不睦,孙坚便假借武陵太守曹寅伪造的光禄大夫温毅檄文,便将顶头上司逼得吞金自杀;之后,孙坚又借口张咨不愿提供军粮将这位堂堂的南阳太守杀害。孙坚的目的无非是利用北上征讨董卓的有利时机,借机控制荆州地区。

孙坚控制南阳之后,遇到了关东联军中实力强劲的袁术。为了讨好袁术,孙坚主动将南阳地区让给袁术,以此来换取袁术的信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交换,袁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默许他在豫州地区发展势力。然而,当孙坚打败胡轸、吕布之后,袁术对这一同盟产生了怀疑,断了孙坚的军粮,逼迫孙坚表态效忠。

如果说韩馥、孙坚仅仅是关东联军的小角色,并不足以影响大局的话,那么作为关东联军的正副统帅袁绍、袁术兄弟的拙劣表现,则是造成这场战争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的罪魁祸首。

作为关东联军的统帅,这场战争开始之后,袁绍便心怀叵测。他不但没有履行指挥各路诸侯齐心协力打败董卓的责任,反而一心想着如何利用联军统帅的声望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当战事不顺之时,袁绍提出另立新君,就是为了扩大影响,为日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聚拢人心、众志成城、消灭董卓。如果说讨伐董卓是袁绍为了谋求恢复东汉中叶之前正常的社会秩序、继续发挥世家大族在社会中的支配性地位的话,那么,拥立刘虞无疑是袁绍希望变成割据诸侯的一个政治信号。从此,袁绍也和其他割据势力一样,走上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道路。

在这样的统帅指挥下,联军人心涣散,四条战线都自行其是,各打各的,没有一次联合行动,这也造成了东线联军自行解散、北线溃败、南线孙坚孤立无援只能单凭一 己之力发动进攻。

袁绍的这种私欲也同时导致了关东联军内部固有矛盾的迅速爆发。除了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兵戎相见,原本就与其政治见解不同且关系不佳的兄弟袁术很快便自立门户,与袁绍分道扬镳,与孙坚结盟。此时的袁绍不仅没有设法缓解兄弟之间的矛盾,反而火上浇油,他利用孙坚占领洛阳、豫州空虚之际,指使周喁去抢地盘。如此统帅,焉能打好这场战争?因此,在这场战争开始一年时间内,关东联军便分化成两大阵营。-方是以袁绍、曹操为首,另一方是以袁术、孙坚为首。双方都在为扩充实力、暗中较劲,并在孙坚占领洛阳之后激化。

也因此出现袁绍、曹操等人指使手下抢夺袁术、孙坚所占据的豫州地区所爆发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消灭董卓、复兴汉室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关东联军征讨董卓之战对汉末时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正是因为孙坚、曹操等联军官兵的浴血奋战,迫使残暴的董卓不得不龟缩于长安一线。同时,这场战争从根本上打破了汉代数百年来大- -统的格局,开启了一个乱世割据的局面和天下势力重新洗牌的过程。战后不久,袁绍夺取冀州,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实力最为强劲的割据势力:袁术与孙坚-起扩充势力,成为江淮一带的割据势力;曹操虽在战时寄寓袁绍的手下,但之后不久便开始向兖州、徐州方向发展实力,并脱离袁绍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汉末的局面从此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后话

多年之后,曹操回忆起当年声势浩大却虎头蛇尾的关东联军征讨董卓之战,不胜唏嘘,写了《蒿里行》诗一首,对战争做了这样的描述: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作为关东联军征讨董卓之战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曹操总结了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也看到了在这场战争中平民百姓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正是这场战争,东汉历史进入了战乱不止、精彩纷呈的前三国时期。曹操通过这场战争对时局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看清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兵微将寡的他,即将为实现理想而展开艰苦卓绝的奋斗。

不过,历史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在汉末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成为实力最强者的并不是曹操,而是关东联军原统帅、汉末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一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