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树声

张树声(清末著名爱国将领)

张树声简介

张树声:张树声(1824年—1884年11月),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清代官员。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著有《张靖达公奏议》8卷,《张靖达公杂著》1卷,《庐阳三贤集》16卷。1884年11月病逝于广州,谥靖达。

张树声传记——

张树声(1824~1884),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字振轩。安徽合肥人。他反抗外敌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复兴而勇于改革的魄力有飨于后人。

一、少负志节通达开明

张树声从小就有志向,读书好深沉思索,特别专心于经世之学。经过科举,他成为廪生。咸丰三年(1853),他同其弟树珊、树屏倡练乡闭,与刘铭传等团练相呼应,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咸丰十一年(1861),两江总督曾国藩令李鸿章招募淮军增援上海。李鸿章筹建淮军,张树声就中起过重要作用。他先后出任署理两江总督,兼署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江苏巡抚,贵州巡抚,广西巡抚,直至两广总督。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成为淮系军阀中地位仅次于李鸿章而为清廷所倚重的地方大员。

张树声是地主阶级中一位较少保守思想、通达时务的开明人物。他的著作《张靖达公奏议》、《张靖达公杂著》、《张树声来往函牍》等,不仅记叙了他在各个时期的活动,还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许多洋务派在学习西方时,都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弃而不取。张树声在《遗折》中则大胆地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他解释西方的体与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使铁舰成行、铁路四达,也终难救国;必须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作为清廷大吏能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这样的主张,识见不凡。

二、加强边防心驰疆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树声奉旨调往广西巡抚,同年授两广总督。张树声到任,以身作则,用心整军理财,革除地方恶劣习俗。当时,广东赌风甲天下,尤其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大开赌场,引诱内地人们行赌。这不仅使广东财困民贫,也使社会风气日趋败坏。张树声三次奏请严禁,以除隐患。经他一番苦心经营,广东“风气翕然一变”。这些努力,对于加强边防、巩固边疆有着积极的意义。

法国在越南的侵略活动及其入侵中国的野心,张树声是很清楚的。为了防御法国的北侵,他派记名提督黄桂兰率军在越南谅山、高平等省择要驻防。光绪九年(1883),南方边警告急。张树声积极筹办两广防务。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张树声部署战守十分认真。他派吴宏洛驻扎长洲,扼险而守,并筑新式炮台于虎门、长洲、鱼珠、沙路,又募兵训练,分布要害,从外国订购克虏伯大炮二十余尊,毛瑟枪数千支及水雷炸药等。建议设广州至龙州电线,以通消息;布设水雷于各港口,以阻截法军兵轮。张树声曾两次奏请要求亲自赴越南督战,被清政府拒绝。

同年九月,由于英人在广州先后两次惨杀无辜的中国百姓,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愤怒的群众冲进洋人居住的沙面,放火烧了英美德法各国洋房。人民群众的暴力行动,是张树声不能容忍的。他立即派兵前去弹压,将群众驱散。不过,在“沙面事件”的交涉中。他还是站在了民族立场上,与外国领事据理力争。他对外国法庭判决杀害中国人的凶手罗根为“错误杀人”至为不满,指出这样的判决是外国法庭的官吏庇护凶手,而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并将给外国领事的照会公诸报端,表示强烈的抗议。外国领事为张树声激切的言辞所震惊。

军事、政务、对外交涉等各项事务,张树声都要亲自筹划办理,他黎明即起,日暮不辍,时常批阅公牍至深夜。过度的操劳使他染病渐深,数次咯血。张树声自请开两广总督缺,专治军事。光绪十年(1884)五月奉上谕获准,令山西巡抚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

张树声交御后,亲驻黄埔行营。冒炎暑,沐海风,登山涉海,各处勘察。督率所部各营,加紧训练,演习布放水雷,设靶操练大炮,务求准确轰击目标。虽是病重体衰,仍怀报国之志。

张树声身在病室,心驰疆场,念念不忘防务部署。经医治无效,光绪十年十月,逝世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