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哥拉之战

安哥拉之战(Battle of Angora / Battle of Ankara)

西亚鏖兵

安哥拉之战简介

安哥拉之战:安哥拉之战(Battle of Angora / Battle of Ankara),指1402年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发生于今土耳其安卡拉(旧译安哥拉)附近的战役。1402年春,帖木儿率大军15万人左右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数月之间即兵临安卡拉城下。奥斯曼苏丹“闪电”巴耶塞特一世率军7万人左右利用瑟瓦斯一旁的森林设防,以降低帖木儿骑兵的机动优势。帖木儿遂于7月20日率军由南面迂回攻击安哥拉,迫使巴耶塞特回军救援。双方不久相会于平原之上,帖木儿遂发挥骑兵优势集中兵力攻击巴耶塞特军左翼。激战半日后,巴耶塞特军中的鞑靼军队和安纳托利亚联军先后倒向帖木儿,巴耶塞特本军随即崩溃,其本人被俘。帖木儿获胜后并没有继续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因为正获得探子来的情报而迅速回师撒马尔罕,筹备征服中国。这次失败使奥斯曼帝国大伤元气,延缓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同时也解除了帖木儿入侵中国时的后顾之忧。

安哥拉之战过程分析——

安哥拉之战档案

交战双方:帖木儿军队VS奥斯曼军队

交战时间:1402年

双方将帅:帖木儿军队统帅为帖木儿;奥斯曼军队统帅为巴耶赛特一世

双方投入兵力:帖木儿军队30万大军;奥斯曼军略少

双方使用兵器:矛、斧、弓箭、刀剑等

交战结果:帖木儿战败奥斯曼

历史背景

14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扩张的道路上几乎是一帆风顺,欧洲各国对它感到恐惧,因此它也成了欧洲的最大敌人。这一时期,突厥人帖木儿带领族人逐渐发展起来,陆续征服了花刺子模、伊尔汗国、阿富汗及亚美尼亚等地的部落政权,并且北征俄罗斯,南伐印度,原来蒙古帝国所属的国家几乎全被帖木儿攻占。野心勃勃的帖木儿开始对欧洲产生兴趣,而横在通向西方道路中间的奥斯曼帝国就成了帖木儿势必要清除的绊脚石。

主要过程

139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赛特一世带兵在东南欧节节胜利,先攻下亚得里亚堡,又在科索沃大败巴尔干等诸国联军,还一举攻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皇帝立即写信求助帖木儿的支援。帖木儿觉得这正是出兵的大好机会,于是他调集大军30万人,开始了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奥斯曼帝国国内不满苏丹统治的臣民和受它侵略的小亚细亚国家,纷纷倒戈,帖木儿的进军非常顺利。1400 年,帖木儿一举攻下了防御严密且易守难攻的锡瓦斯城,俘虏了巴耶赛特世的儿子。

巴耶赛特一世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随即从君士坦丁堡撤军,改攻帖木儿大军。牧民出身的帖木儿这时正转战于西亚各国,他们擅长远距离作战,行踪更是飘忽不定,巴耶赛特一世扑了个空。1402年,帖木儿开始大规模向小亚细亚地区进军。巴耶赛特一世在安哥拉列队相迎,以阻击帖木儿的人侵。巴耶赛特一-世带领他的军队多年来几乎是所向披靡,差不多所有的欧洲国家听到他的盛名都感到恐惧和震慑。尤其是他的近卫军,都是从各地挑选的体力和智力非常优秀的男童,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是一支绝对服从、意志刚毅、凶猛勇悍、视死如归的精锐部队。

两强相抗,双方僵持不下。巴耶赛特一世命令近卫军从中路冲出。这些身经百战的精兵,像狮子一样向敌人冲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刀剑、战斧、长枪、长矛,在帖木儿军队中横冲直撞。帖木儿的军队开始混乱,但是经过调整,双方又进入僵持状态。

足智多谋的帖木儿知道只靠死打硬拼很难击退敌人。于是他利用自己军队擅长游击和远距离迂回包抄的特点,一面用优势兵力牵制敌军,一面派人截断敌人的水源,并令骑兵从两侧迂回。缺水的奥斯曼士兵时间一长,干渴难耐,有的开起小差,军心一片慌乱,坚持战斗的近卫军渐渐失去了侧翼的掩护和配合。帖木儿见敌人士气低落,立即命令迂回的骑兵发起总攻。帖木儿身先士卒,带兵冲入敌军。负责截断水源的部队从敌人后方也杀了过来。帖木儿军队从四面对巴耶赛特一世军队形成包围之势。

帖木儿军队从四面向中间围来,本已干渴缺水的奥斯曼军队很快溃败,只剩下顽强的巴耶赛特一世率领近卫军做最后的挣扎。巴耶赛特一世试图在近卫军的保护下冲出重围,但几次努力都失败了。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精力衰竭而被俘,后来在监狱中忧郁而亡。

重大意义

安哥拉之战,使拜占庭帝国逃过一劫,整个欧洲对奥斯曼帝国也松了口气;另一方面,奠定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的基础。

策略战术

安哥拉之战,帖木儿灵活多变,抓住持久战敌人需要饮水的特点而断其水源,扰乱敌军军心;还采取迂回包抄、围攻合击的战术,一举击溃敌军。巴耶赛特一世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又骄傲轻敌,致使这次战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