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孟婵

孟婵(宋哲宗赵煦皇后)

孟婵简介

孟婵:元祐皇后,生于1073年,卒于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被称为元祐孟皇后,洺州(今属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

孟婵传记——

档案:

姓名:孟婵

生卒年:1076~1135年

籍贯:名州平赫

婚配:宋哲宗赵煦

封号:皇后

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

孟氏名叫孟婵,名州平赫(今河北永年县)人。父孟彦弼,并不显赫,但是她的祖父孟元却曾官至眉州(今四川乐山)防御使兼军马都虞候。1092年,她十六岁,由于出身名门,性情温柔贤良,因此被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看中,认为她是母仪天下的合适人选,于是册立她为宋哲宗的皇后。贵为一国之母的皇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尊地位,身为皇室成员,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享受万民敬仰,这样的生活是古代多少女人一生的梦想。然而,身为皇室成员就不免要卷入汹涌的政治斗争的湍流之中,历代帝王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众多的女人,哪一个不是国色天香仙女下凡的美貌?哪一个不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心机深重?想在这样的一群女人中脱颖而出,得到帝王的宠爱,不拼上身家性命又怎么能成事?再加上或明或暗的政治斗争,王朝的兴衰,有时她们的命运甚至比普通人的命运更难以预测和把握。能求得一生安稳算是好的结局了,否则就会很悲惨。宋哲宗的皇后孟氏的一生就充满了坎坷,她的一生都成为了政治和后宫争宠的牺牲品,就算她端庄贤淑,温婉如玉,但政治斗争的漩涡始终把她裹挟在风口浪尖之上,一生可谓命运多舛。

“婚”不逢时

元祐七年(1092年),赵煦已到了大婚和亲政的年龄,高太皇太后和向太后于是下令在百余名世家少女中选秀。经过认真挑选,与赵煦同岁的孟氏,由于生得文静,端雅贤淑,而且出身名门,同时被两位太后看上。两位太后亲自教她妇道礼仪,甚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亲自言传身教。孟氏也是冰雪聪明,一学就会,不久宫中繁琐的礼仪,就都做得娴熟自如,优雅有度,于是这两个太后都决定立她为后,可是这件事情却没有得到新郎官的认同。新郎官不是别人,正是宋哲宗,是北宋皇帝神宗的儿子。神宗死后,他继位为帝,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所以,此时在朝堂上掌权的并不是宋哲宗,而是高太后,婚姻大事哪里容得宋哲宗说一个不字!于是这桩包办婚姻就这样在新郎反对、新娘不知的情况下定下来了。本来就对高太后掌权不满,现在连婚姻也来干涉,宋哲宗是恨屋及乌,还没有见面就已经开始对孟氏不满了,可是高太后已经发话了,这皇后是不娶也得娶啊。

高太后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提倡节约型王朝的太后,一生也都很节俭,但是在孙子的婚礼这件事情上却无比大方豪华。高太后亲自出面,命翰林学士起草制词、召见台谏会同礼官,议定一套正规的册立皇后的六礼仪制。并组建了主持六仪的一套专班,成员都是来自内阁的各部长官,这阵容是非常强大的。皇家的大婚典礼,自是盛况空前。卤簿仪仗,导舆簇拥,百官宗室,列班迎候。笙乐喧天,钟鼓和鸣,赵煦就在文德殿册立孟氏为皇后。

到了洞房时刻,宋哲宗心里更是不开心了,为什么呢?人生四喜之一,新郎官怎么还愁起来了呢?原来,太史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记载,认为五月十六日是个黄道吉日,是举行册礼大典的日子,皇帝和皇后一乾一坤,正是天和地、阴和阳的象征,此日交合,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但是,按道教的说法,这一天是天地交合之日,夫妻不宜同居。否则将损福折寿,宋哲宗比较信道教,所以心里颇感忌讳。再加上盖头揭去后,赵煦见孟氏姿容并非想象中的美艳,心里就有些失望,虽然高太后安慰宋哲宗说:得贤内助,是国家的幸事。孟氏能执妇道,足以胜任皇后的职责。可是宋哲宗赵煦对皇后的判词仍旧是:皇后有德,只恐无福,将来国家遭遇不幸,她怕是要承担责任了。这新婚之夜,新郎官就给新娘子下了这么一句判词,这婚姻生活能好吗?

可以说,孟氏这坎坷的皇家生活路,就此开端。谁举荐她做皇后不好,偏偏是让宋哲宗讨厌的高太后;什么日子结婚不好,偏偏要在这一日出嫁;嫁给谁不好,偏偏要在这个日子嫁给笃信道教的宋哲宗,可以说是“婚”不逢时啊。

本来就不喜欢皇后的宋哲宗,越来越疏离了皇后,但是也没到结仇的地步。直到元祐七年(1092年)十一月,赵煦前往南郊祀天,大文豪苏轼担任卤簿使。突然在前行的路上,出现了十余辆红伞青盖的牛车(宋时宫人乘坐牛车),面对皇上的仪仗,也不回避。苏轼派御营巡检使上前查问,这一查不要紧,苏轼也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皇后和高太后的女儿魏国大长公主。若是一般的百姓,苏轼定会给她定一个欺君罔上的罪名,即使不杀头流放也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是皇后,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这两口子的事情,苏轼他一个外臣也掺合不起啊,两边谁也得罪不起,还是乖乖地汇报了事。于是,苏轼向哲宗汇报了此事。赵煦觉得憋气,还说皇后贤德呐,连皇家的规矩都不懂。与皇帝争道,皇后和大长公主也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赵煦越想越气愤,当即就命苏轼在车中草拟了一道急就奏疏,快马牒呈给高太后。虽然高太后第二天便下诏整肃仪卫,但是这样一个裂痕还是留在了夫妻二人之间:你不就是有高太后宠爱吗?就敢不给我堂堂一朝真命天子九五之尊让路?那边的皇后就想了:不就是没有及时给你让路吗,就算你不宠爱我,我好歹也是名义上的皇后啊,在宫里你不宠幸也就罢了,到了皇宫外面这点面子也不留给我?

谁知还有更加不幸的事情等待着这位婚不逢时的皇后,那就是宋哲宗一纸诏书彻底结束了这段不逢时的婚姻。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间,不到三岁的福庆公主突然得病,孟氏病急乱投医,竟然允许了姐姐将符咒带入宫中,荒唐的是在女儿死之后,更是让各种宗教人士在宫内摆各种祭坛。一向对孟氏不满的刘贵妃终于抓住机会置孟氏于死地。对哲宗大吹枕头风,添油加醋,捕风捉影,说皇后在诅咒赵煦,还拿出纸钱作为“证据”,说孟氏的目的是要把五月十六日结婚的不吉利的运气转嫁到赵煦头上。这可是宋哲宗赵煦的一块大心病,赵煦听到这些挑拨之言后,不禁触动心病,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勃然大怒。于是宋哲宗拿出皇帝的威严,下令入内押班梁从政、勾当御药院苏圭,到皇城司立案审查。

于是孟皇后的养母燕氏、尼姑法端与供奉宦官王坚等三十余人被逮捕。赵煦命侍御史董敦逸复审。董敦逸见宦官、宫女们一个个遍体鳞伤、血肉模糊的样子,就知道这是屈打成招。可是真相却又没有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查明,也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孟皇后的黑或者白,董敦逸疑惑满腹,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下笔。宰辅等人见他犹豫,就向他施加压力,甚至威胁恫吓。董敦逸权衡利害,立场发生了动摇,只求明哲保身,遂将原案(伪造的供词)奏呈皇上。哲宗赵煦于是立即下诏,废去孟后,说:“皇后孟氏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化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宋朝的历史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皇后被废之后,直接就是被废为道姑,不知道这是帝王们的什么用意,是让已经被自己所废的皇后在出家的时候有时间为自己念经来祈祷自己长命百岁吗?不管这用意是什么,随着这一纸诏书,两个人的婚姻结束了。

宋代的“女胤礽”

说起孟氏,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康熙帝的二儿子胤礽,大家绝对是知晓的,这个一生经过二立二废的“皇太子”,历来是谜团较多的一位皇太子。说孟氏是宋代女版胤礽,是因为,在孟氏这充满坎坷的一生当中,也曾经历过数次废立,不过胤礽终究还是比孟氏幸运的,因为就算胤礽在宗人府里面受到囚禁,但是在宗人府外毕竟还有康熙帝为他牵挂,可是几次被赶出皇宫的孟氏,却是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有何人能够牵挂于她。

一立: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孟氏被立为皇后。

一废:绍圣三年(1096年),在刘贵妃等人的挑拨下,孟氏被废,并被赶出寝宫,居瑶华宫。孟皇后居住的瑶华宫,名为宫,实际上只是几间透风漏雨的破屋子,围成一处小院,杂在街巷之内。孟皇后一夜之间高峰变深谷,从母仪天下的皇后到沦落为凡尘的平民,更何况她一直身处于富贵的环境中,在强烈的前后生活反差之下,心里的失落和悲苦尤为沉痛。在这里,她不能随便走动,一举一动都有人监督,形同软禁。自然没有人敢与她往来。更可笑的是,那些在瑶华宫周围摆摊小贩们的叫卖声,也会无辜受她株连。据《鸡肋集》记载,汴京城里有个卖饼子的商贩,他吆喝时,拖腔吆喝:“亏便亏我也!”每逢来到瑶华宫附近,总要如此吆喝。不料这日倒霉,才吆喝了几声,就被抓进了监狱。原来官差以为他说“亏便亏我也”是明目张胆地为孟氏叫屈鸣冤,这小贩也是,你在哪里吆喝不好偏偏在这里吆喝,你吆喝什么不好,偏偏吆喝这个歧义句,最终这小贩吃了官府一百大板,此后再不敢如此吆喝了。

青玉鹤衔枝佩 北宋

二立: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下诏接孟皇后回宫,向氏当年和高太后一起举荐孟氏为皇后,如今再下诏把她召回,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因为刘氏已被尊为元符皇后,所以只能尊孟氏为元祐皇后。

二废:崇宁元年也就是1102年,向太后薨,赵佶改元“崇宁”。先是,昌州判官冯懈上书,主张解除孟氏的位号,接着是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人又联合上书,言辞恳切:“韩忠彦、曾布听信布衣何大正的狂言,复立瑶华宫废后,当时议论就已汹汹,就连远方小臣都至阙上书,忠义激切,坚决反对,现在应断以大义,不要受流浴非正之论的牵制,有累圣朝之德。”宋徽宗就没有好好思考一下,地方小小官吏认识这孟氏吗?根本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弹劾的资格?明明就是有人在胡编乱造。重量级的选手还是孟氏的老对头——刘氏。元符皇后刘氏更是从旁煽风点火,再次兴风作浪,与蔡京内外勾结,逼徽宗下诏废去孟皇后。就这样,孟氏被再次贬居宫外的瑶华宫做女道士,号为妙静仙师。

三立:北宋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农历四月的时候,侵宋的金兵立当时的张邦昌为新皇帝后北返。剩下的事情,金兵就撒手不管了。这个时候家不家国不国的,赵氏皇族大部分人也都被金兵掳去了北国,做了阶下囚。此时,就有人想起了孟氏,这位曾经的皇后,更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已经是皇室里唯一有号召力的成员了,虽然已经被废了两次,但是可以两废两立,那也不差这三立了,于是张邦昌听取了大臣吕好问的意见,重新迎元祐皇后孟氏入延福宫,而且她也重新被宋臣尊称为元祐皇后并请她垂帘听政。

四立:北宋靖康二年五月的时候,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是为高宗。同日,元祐太后在京城宣布撤帘还政。后来元祐太后离汴南下,她被赵构尊奉为隆祐太后。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一代慈母贤后

孟氏虽然一生没有得到宋哲宗的宠爱,但是在短暂的夫妻缘分里,孟氏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虽然只活了两年,与孟氏只有两年的母女情缘,但是,孟氏的一生却都与这个女儿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元祐八年就是1092年,孟氏入宫的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唤做福庆公主,然而宋哲宗不宠爱孟氏,孟氏只得与女儿静静地厮守空房,“朱颜未衰恩先断,斜依纱笼到天明”。就这样清冷度日也好,然而,宫闱无情,若是母女可以就这样安稳度日也不错了,可天总是不跟随人的心愿。

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间,不到三岁的福庆公主突然得病。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而皇宫中的御医们又都是束手无策,于是爱女心切的孟皇后就有些病急乱投医。恰巧此时京城里新来了一个道士,善能书符治病。颇懂医理的姐姐,以前也曾治好过孟氏的急症,这次被召进宫为外甥女治病,可是她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术,遂出宫去延请名医,她听说了这道士,于是便向道士求了书符咒水,带入皇宫为公主治病,所以实际上把符咒带进皇宫不是孟氏,而是皇上的大姨子,可是承担这恶果的却是孟氏,但是为了救自己唯一的女儿,孟氏也豁出去了。等哲宗闻讯来看望女儿时,孟皇后还是有些害怕,还是向宋哲宗一一说明了。宋哲宗当时并未介意,也觉得不妨一试,说:“此乃人之常情,做父母的,哪能不操心儿女的健康呢?”但是孟氏仍旧当着赵煦的面将符咒烧掉了。

在《宋史·后妃列传·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中这样记载了这件事情:“会后女福庆公主疾,后有姊颇知医,尝已后危疾,以故出入禁掖。公主药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后惊曰:‘姊宁知宫中禁严,与外间异邪?’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帝曰:‘此人之常情耳。’后即热符于帝前。”原本这件事情得到了宋哲宗的许诺也就过去了。可是谁知小公主福薄,后来医治无效就死去了。孟皇后万分悲痛,也许是爱女心切,一时失去理智,竟一反常态地允许道士在后宫大张旗鼓地做祈福法会,开水陆道场,为女儿的亡灵祈福。也正是因此,让刘贵妃得到机会,刘氏捕风捉影在宋哲宗面前搬弄是非,宋哲宗一气之下,就将孟氏废掉,让她出家。若不是因为爱女心切,孟氏就不会乱投医,也不会让刘氏找到机会。但是,常言道福祸相依。也正是因为自己成了废后被赵氏王朝赶出皇宫,才躲过一劫。

宋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的时候,金兵攻陷了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大抢一番之后,便把当时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和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那些皇亲国戚掳往北国。这就是当年的“靖康之耻”,北宋也随之亡国了。而这一次的孟氏,又一次被幸运之神照顾了一下,由于被贬居宫外已经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所以在皇室的名册之上已经被除了名,就是皇室成员中并没有孟氏这个人了,所以孟氏在这场浩劫里,幸免于难,奇迹般地保全了自己,没有被金国掳去。孟氏晚年,经常回想起与自己仅有两年母女缘分的福庆公主,由衷叹息:“我一生因祸得福,都是因为她,她确是我的救星啊!”

孟氏对自己唯一的女儿几乎是倾尽生命去爱,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天性,然而,作为一位皇后,她的贤德也是值得称颂的。

北宋靖康二年,侵宋的金兵立当时的张邦昌为新皇帝,之后北返。剩下的事情,便撒手不管了。此时的宋朝已经不复存在,赵氏王族也都跟金兵去了北国,做了阶下囚,谁还能有这个号召力呢?此时,有人想起了孟氏,这位曾经的皇后,更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已经是皇室里唯一有号召力的成员了,于是张邦昌听取了大臣吕好问的意见,重新迎孟氏入延福宫,而且她也重新被宋臣尊称为元祐皇后并垂帘听政。孟氏在北宋危难的时候毅然地挑起了重担,在这段时间里她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收拾由于金兵入侵给百姓和官员带来的严重的灾难,以及稳定朝中的政治还有国人的心。更重要的事情是她在积极地寻找北宋逃过此劫难的皇室后人——康王赵构。在孟氏听政之后,她便立即派遣尚书左丞为奉迎使,执诏书到济州去迎接因出使而同样逃过一劫的徽宗九子康王赵构,请他即皇帝之位,是为南宋高宗。正是孟氏在这危急时刻保住了赵氏王族的皇权,没有让宋王朝的历史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就终止。后来,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为帝,并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孟氏的不恋权又一次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她也得到了高宗皇帝和朝臣们的尊敬和爱戴。赵构对孟氏的眷顾之情感激涕零,尊孟氏为隆祐太后,礼之如母,特别是后来孟氏晚年患病,赵构经常几日几夜衣不解带,在她的床边侍疾,足见赵构对她的爱戴。

在历史上,后宫争宠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孟氏为了顾全大局,却从未与其他嫔妃一争长短,甚至有些时候委屈自己,尤其是对刘氏的忍让,真可谓大度。孟氏被废后,很大程度上是刘氏一手策划的,但是当孟氏受到向太后的支持而复位的时候,她并没有报复刘氏,足见其胸襟广阔。要知道刘氏可没少刁难这位贤德的皇后。

这位刘氏是在宋哲宗十四岁那年,以招收“乳母”为名,秘密招进宫的。刘氏不但貌美,而且才艺双绝,很快被封为婕妤。刘氏很会揣摩哲宗的心意,又能曲意加以侍奉,所以哲宗面对美人言听计从。因为得到皇帝的专宠,刘氏恃宠成骄,孟皇后她也不放在眼里,经常冒犯皇后,见面也不循礼法。绍圣三年,孟皇后率诸嫔妃等朝拜景灵宫,礼毕,依礼只有孟皇后可以就座,诸嫔妃只能站在一边恭敬地侍立。刘婕妤不但不肯侍立,反而独自退至帘下拈花。孟皇后侍女陈迎儿口齿伶俐,高声喊道:“帘下何人不肃立?”刘婕妤听了,不但不过来,反而还以颜色,双目冒火,似乎要将陈迎儿燃为灰烬,接着扭转身躯,竟然背对孟皇后。公然藐视之态,形之于色。陈迎儿还想再说,孟皇后示意她就此打住,孟皇后虽内心不快,却为了顾全大局并没有发怒。孟皇后返宫后,刘婕妤脸上犹带三分怒意。后来冬至来临,后妃依例要到隆祐宫谒见向太后,有人捉弄了刘氏,刘氏诬赖皇后,宋哲宗虽然不相信,但是对皇后的感情却越加冷淡了。

然而,面对刘氏一次次的诬赖和顶撞,孟氏始终为了顾全大局,不曾记恨在心。孟氏这一生不与人争宠,不谋取权力,在北宋的皇宫中也算是一代贤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