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唐与吐蕃的战役)

大非川之战简介

大非川之战: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与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原)的重要作战。此战,吐蕃军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给不畅,尤其军中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终陷败局。

大非川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670 年

参战方:李唐;吐蕃

战场: 大非川

主要将帅:薛仁贵、郭待封;论钦陵

战争回放

贞观八年(634), 李唐派出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四员大将分兵出击吐谷浑,双方交战长达九年半,后终击败对手,将吐谷浑王慕容伏允俘获。他的儿子慕容顺光后来被唐朝封为西平郡王,并在唐朝的帮助下复国。之后太宗又将弘化公主远嫁给西平郡王之子吐谷浑河源郡王诺曷钵。

咸亨元年,吐蕃突袭吐谷浑,攻陷安西数座城镇以及白州等18州,夺取了吐谷浑原来的全部领地,并将河源郡王诺曷钵及其夫人弘化公主逐出吐谷浑,这是大非川之战的起因。唐高宗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兵5万攻击吐蕃,并以左卫将军郭待封、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为副总管。表面看来,此次战争的起因似乎只是高宗无法忍受吐蕃袭击附属国、驱逐唐朝公主的行为。实际上,这是唐朝与吐蕃在争夺西北边境上的战略领土。

吐谷浑故地,处于新兴的唐帝国和吐蕃王朝之间,位置大约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地区。由于吐谷浑的特殊地理位置,控制吐谷浑就意味着控制了河西走廊,同时也意味着占据了控制了西北边疆的有利战略位置。吐蕃在隋朝时还没有强盛起来,至唐初吐蕃统一,吐谷浑便成为西北边疆上一个巨大的桥头堡,辅助唐朝抵御吐蕃的。

考虑到一旦控制吐谷浑,退可保守关中而不受到吐蕃兵锋的威胁,进可人藏威胁,吐蕃。所以太宗皇帝出兵吐谷浑,一。方面是为了预防吐蕃的威胁;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控制河西走廊,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而初兴的吐蕃同样也认识到这片土地的重要性,因此从一开始便试图控制吐谷浑,避免它和唐朝交往过密。在吐谷浑与唐联姻之后,表面上吐蕃似乎减少了对它的骚扰,事实上在伺机试图一口将它吞下。咸亨元年吐蕃对吐谷浑的突袭,不但夺取了吐谷浑故地,也袭取了唐安西四镇的领土,充分暴露了吐蕃的真实意图。而高宗皇帝的出兵,也是借题发挥,想一战夺回西北积极防御的战略利益。在这次战役中,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统兵5万进讨吐蕃。逻娑就是吐蕃的都城,即今天的拉萨,以逻娑道命名,可见高宗对于这场战役必胜的信心与决心。

薛仁贵率军途经鄯州,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准备进兵乌海。大非川就是青海共和县西南的切吉平原,此地现在鼠害猖獗,草原已经严重沙漠化,但在当年却是重重沼泽处处水洼,让唐军一筹莫展。薛仁贵以乌海险远,大军辎重不便前行,命令副将左卫将军郭待封树栅栏保护辎重,屯兵两万于大非岭,而自己率率主力和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进军,计划攻吐蕃军之不备,一举将其击败。

此后,在河口(在今青海), 薛仁贵率领的主力部队与吐蕃两军遭遇,由于疏于防备,吐蕃军队果然大败。薛仁贵率军乘胜进占乌海城,等待援军到来。而留守大非岭的郭待封自恃乃名将郭孝恪的后人,不服从薛仁贵管制,擅自率领后队继续前进,又没有及时与主帅会合。结果未至乌海,就与吐蕃相论钦陵率领的40万吐蕃军相遇。两军交战,郭待封大败,辎重、粮草全部丢失,薛仁贵被迫后退保卫大非川。八月,在钦陵指挥下,吐蕃军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粮草供应军需,更无险可守,被吐蕃军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大非川之战最终以唐军的大败而告终。

战役失败的原因似乎很简单:由于郭待封违抗将令,擅自率军前行,导致辎重、粮草尽失,进而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但是也有人认为,即便郭待封屯兵大非岭,薛仁贵进驻乌海城,在青藏高原上以5万唐军对抗数十万吐蕃军队,胜算也不会太大。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历史影响

大非川战役虽然简短,但是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但是唐建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同时直接导致了安西四镇与吐谷浑故地的丢失,唐帝国因为这场战争失去了西北边境防御的战略有利位置。因此,自中唐后,吐蕃兵团,由关中到剑南,屡次入寇,甚至进袭长安,成为唐的心腹大患。大非川之败的危害,一直延续了百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