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辽战争

夏辽战争(元昊坚壁清野)

夏辽战争简介

夏辽战争:北宋时期,辽王朝与西北地区西夏王朝之间的战争。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十月,辽兴宗亲自统领十万骑兵出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皇太弟重元领骑兵七千出南路;东京留守萧孝友率师为后援;北院枢密使萧惠领兵六万出北路,分兵三路,发起大规模进攻,于贺兰山北击败夏兵。元昊见辽军来势凶猛,便以缓兵之计,遣使向辽上表谢罪,请辽退兵。元昊见议和不成;遂退兵近百里。每退三十里,便将方圆数十里田园烧尽。辽军所到之处,兵马无所食。元昊估计辽军这时已经草尽粮绝、人乏马饥,于是又有意拖延几天,然后率兵开始反攻,将辽军大败于河曲,俘虏萧胡靓等大臣数十人。在给辽军以重创之后,元昊再次派人向辽请和,并愿归还俘获。辽兴宗无力再与元昊战,只得与夏讲和,并派人送还先前扣押的夏国使者。辽、夏冲突,暂告结束。

夏辽战争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049 年

参战方:辽军、西夏军

战场:贺兰山

主要将帅:辽兴宗、元昊

战争回放

宋庆历四年(1044, 契丹重熙十六年)五月,辽朝召集军队,准备大举征讨西夏。

他们打出来的旗号是:“元昊背信弃义,实施暴政,恶贯满盈!”

元昊及时获得了这一情报,他派使者对宋朝说:“ 我朝愿意同大宋议和。”

宋朝一听,非常高兴,赶紧和西夏签订了议和协议。这样元昊就可以腾出时间来集中力量对付辽朝。

九月,辽兴宗兵分三路向西夏发起攻势。

临战之前,辽朝的部署是这样的:以耶律重元率骑兵7000人为南路;以萧惠领兵6万为北路,兴宗亲率10万大军作为中路,企图一举荡平 西夏。

辽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渡过黄河,长驱直人400里。

元昊在贺兰山北和萧惠率领的辽北路军大战,都没取胜。

元昊十分着急,他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他对自己说:“辽军兵众势强,难以力胜,我军应采取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的方针,以等候时机破敌。”

元昊一想明白,即刻派使者向辽谢罪请和。对辽说:“若辽军撤退,我主即收拾各叛族奉还辽朝。”

元昊说到做到。不久,元昊果真率领叛逃到西夏的各族首领前来请降。

他还主动折箭为誓,感动了辽朝。

元昊一看,辽朝放松了戒备。他抓紧做好备战工作,等待时机反击辽军。

萧惠对辽兴宗说:“臣以为,应乘夏乞和之机将其歼灭,否则定会后悔莫及。”

辽兴宗拍手称好,说道:“将军与寡人不谋而合。”

元昊听说了,下令退兵,一连后退100余里。辽兵也一路追击。

长途追击的辽军,兵马疲惫,粮草不济,最终有心无力,没有办法,只得答允议和……这回轮到元昊不同意了,他对部下说:“我们要等到辽军人马更加疲惫的时候,向其发起反攻。”

这场大战,一开始夏军被辽军包围,处境危险。不久后,刮起了大风,辽军迷了眼睛,夏军有利。辽军因此大败。

这场战争之后,元昊主动派遣使者去辽,归还俘虏,请求议和。

辽兴宗却咽不下这口气,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以雪耻。

而元昊对辽也是心存戒备,他在临终时曾祝福子谅祚:“以后, 万一我军势单力薄,要依附宋朝,不可屈服契丹。宋朝仁慈,不会灭我们。若是被契丹胁迫,我朝就要灭亡呀。”

宋皇佑元年(1049, 契丹重熙十八年),辽兴宗乘元昊新丧之机,再次大举攻进西夏……其兵力部署依旧是分兵三路:以韩国王萧惠为河南道行军都统,赵王萧孝友、汉王贴不为副都统,率领南路军渡过黄河,向河套地区进军,矛头指向西夏东境;以耶律敌鲁古为北道行军都统,突袭西夏右厢地区,南下进犯凉州。辽兴宗自率中军,以天齐王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二先作先锋,亲率主力随后跟进。

九月,南路辽军沿黄河行军,战舰粮船,绵延数百里。萧惠自以为人多势众,骄傲轻敌,不加防备。

夏军突然从高坡冲下,突击辽军。辽南路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辽中路军闻讯退兵。

十月,北路军到达贺兰,俘获元昊妻及官僚家属,并经过血战歼灭了前来迎战的3000夏兵,辽将萧慈氏弩(慈氏女)战死。至此,辽攻西夏河南、淳州之战,遂以无功而还告终。

尽管夏军两次击败了辽军的大规模进攻,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西夏的综合国力难以同辽长期抗争。

于是,在宋皇佑二年,西夏帝谅祚向辽上书称臣。

历史影响

辽自以为大国颜面得到了保全,加上在战争中接连遭到惨败,感到一时难以消灭西夏,便允许了西夏的请和。此后,由于西夏在同宋的对抗中逐渐失去原先的优势,处境日益危殆,因而对辽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前往辽朝贡庆吊以及乞援的使者不绝于途,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辽被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