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侯惇

夏侯惇(魏国大将军)

曹操的“疑似”族弟夏侯惇

夏侯惇简介

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157年出生,220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夏侯惇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谥号忠侯。他身经百战,屡委重任,为魏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在战斗第一线左眼致残,人称盲夏侯。他性格刚烈却操行清俭,身在军旅却热爱读书,位居侯位却乐为捐助。

夏侯惇传记——

一 血亲将军

夏侯惇(157年-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独目亦能堪重任,魏国基石性刚烈。

刀剑丛里飘书香,马上将军乐捐助。

曹操的DNA问题

2009年12月底,河南安阳宣布发现“曹操墓”,并且还说发现了曹操的头盖骨。关于该墓的真假问题,一直议论纷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出声明,说可以征集曹姓和夏侯姓志愿者以验证曹操的DNA。网民“才高八斗曹植”发帖说自己是正宗的曹植后代,为曹操第82代后裔。他愿意验DNA,为鉴定“曹操墓”的真假出力。“才高八斗曹植”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公镇曹家村人,名叫曹建鸥。《三国演义》第五回,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曹操是夏侯氏后代的说法,影响甚广,所以复旦大学要验证曹操的DNA,征召夏侯姓的志愿者。

真的可以用夏侯姓的人来验证曹操的DNA吗?这还得从公元146年前说起。

如果评选公元146年最快乐的人,那曹腾可以作为候选人,因为这一年汉桓帝即位,拜他为大长秋;如果评选公元146年最痛苦的人,那曹腾也可以作为候选人,因为他没有儿子,这在汉代是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大长秋的聘任条件里有一条:必须是太监,因为大长秋是全国太监总头目。有时,最快乐的背后可能是最痛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曹腾为没有儿子而愁眉苦脸的时候,某人却在为儿子多而愁眉苦脸。某人皱着眉头看着呱呱而泣的小儿子,很后悔自己那一夜的冲动,导致了这个小家伙来到世间。他冲妻子嚷道:“你不会不让他哭?烦人!”妻子委屈地掏出干瘪的乳房,送到小家伙的嘴边,小家伙看到希望,不哭了,拱到妈妈怀里,小嘴唇含住了妈妈的乳头。可是,可怜的小家伙使出浑身的劲,也没吮出一滴乳液。他失望了,又哇哇地哭了起来。某人不高兴了,对妻子提出严正抗议:“一个女人,连孩子也不会哄!”妻子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她对丈夫表示强烈不满:“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奶牛还得吃草呢!”她两天没吃饭,不是瑜伽辟谷,也不是减肥绝食,而是因为无米可炊。某人下定决心说:“反正孩子在我们手里也是饿死,我们把他送人吧!”妻子白他一眼:“想得美!兵荒马乱的,大家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成,谁还会为你养儿子?”某人说:“太监!太监没儿子,又都在宫里,把皇帝吃剩下的随便打包回来,就够我们儿子吃的!”

这可真是一个好主意。

于是,曹腾有了儿子。他抱着出生以来第一次吃饱了肚子的孩子,贪婪地看着,越看越喜欢,他屈起指头,轻轻地弹着孩子娇嫩的脸,说:“宝贝儿子,从今儿起,你就改叫曹嵩了。”曹嵩要是一直跟着亲生父母生活,没准早就饿死了。可是,自从小家伙改名为曹嵩,运气来了。曹腾四朝元老,给他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人气,别人拼搏一辈子也追求不到的,曹嵩从改姓曹的那一刻起,就自然都拥有了。曹嵩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又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桓帝末年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可是,义务与权利并存。

这一天,年迈的曹腾对曹嵩说:“你在我这里该拿的拿了,该得的得了,你也该给我们老曹家出点力了!”曹嵩不耐烦地想:凭什么让我给你们出力?可是,圆滑的他不动声色地说:“但凭父亲大人吩咐!”曹腾说:“你也该为曹家生个儿子了!”曹嵩松了一口气,生儿子这事还非得由他亲自出力才行。

于是,曹操奉命来到了人间。

曹操的使命本来是解决曹家的香火问题,可是,他却超额完成任务,建立了魏国,人们称之为曹魏。其实,根据遗传学,曹操的身上流着某人而不是曹腾的血。在他由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23对染色体中,没有一对姓曹。曹魏曹魏,其实和曹家无半点血缘关系,这着实有点搞笑。

那么,这个神秘的“某人”到底是谁呢?搞清“某人”的身份很重要,因为这个“某人”决定了曹操的DNA。

曹操基因疑似夏侯

这个“某人”,就是曹嵩的父亲,他才是曹操的亲生祖父。

研究三国历史最有权威的《三国志》,对曹腾的身世只令人费解地说了一句:“莫能审其(曹嵩)生出本末。”曹腾从哪里抱养的曹嵩,这已经成了一个谜了。老狐狸曹腾精通世故,抱养孩子时第一条要遵守的就是要对他的身世绝对保密,否则,自己辛辛苦苦养大了儿子,再跑出去寻亲,那就成三国版的《错爱》了。曹腾带着曹嵩的身世之谜到棺材里去了,曹嵩的身世就永远无人得知了。

这样一来,曹操的身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永久的秘密。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曹嵩不是孙悟空,绝对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怎么也得有亲生父母。

这就需要我们从史书里“八卦”一下曹操的DNA了。

《三国志》裴注引《曹瞒传》和《世说新语》,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于惇为从兄弟,从这里看,曹操不但是假一罚十的夏侯氏之子,而且还和他手下最重要的大将夏侯惇是堂兄弟。但是,《曹瞒传》是当时吴人作品,是曹魏的“敌对宣传”,其真实性向来可疑。《世说新语》更像是八卦故事,可信度也较低。可是,《曹瞒传》固然有一些恶意污蔑曹操的内容,但是,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似乎也没什么污蔑的意思。夏侯氏是汉初名将夏侯婴之后,也算是高贵血统。再就是,即使是污蔑,那为什么非说是夏侯氏之子,而不说其他氏之子?这里面肯定有文章。《世说新语》虽是八卦故事,但是血统问题是大问题,杜撰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更耐人寻味的是,陈寿《三国志·魏书》第一篇便把诸夏侯和诸曹合传,这是不是表明陈寿对夏侯和曹氏血缘的一种暗示?出生在三国,生活在晋代的陈寿,对曹操的身世应该是清楚的。那既如此,《三国志·武帝纪》为何又说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恐怕是为了“保密纪律”吧。封建社会,血统决定王位,曹氏绝对不愿承认自己源于夏侯氏的事实,夏侯氏也不敢声张在自家的血缘谱系上有魏王这一事———谁声张谁就是想篡位呀!

曹操似乎也知道自己和夏侯的血缘关系,这从他对诸夏侯的格外重用和亲信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人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在消灭曹爽的同时,也把在外征战的夏侯玄召回京城,夺其兵权。当时,夏侯玄草木皆兵,吓得直接到蜀国政治避难去了。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擅权,曹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曹芳决心捍卫王权尊严,铲除司马氏。这时,他所依靠的力量也只有夏侯氏,于是就把这一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了夏侯玄。

历朝历代,魏国曹氏对夏侯氏的倚重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很值得揣摩。再综合《三国志》诸夏侯曹合传且是夏侯在前,还有《曹瞒传》和《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夏侯氏之子的可能性很大。

可是,这样说有人不愿意了。

有人说,曹氏与夏侯氏累世婚姻,所以《三国志》才把诸夏侯曹合传。持此论者,理直气壮地说:同姓不婚是古代礼仪,曹氏与夏侯氏累世联姻,根本就不可能是同出一族。这里有个伪前提:曹操父子是守礼仪的。其实,东汉末年,礼崩乐坏,曹操父子更是率先破坏所谓纲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篡汉称帝,其对风化的破坏,岂是同姓通婚所能比的?曹魏最搞笑的,就是汉献帝是曹操女婿,而曹丕却娶了妹夫献帝的两个女儿,这辈分还真不知道怎么算,献帝在地下碰到老曹该叫“岳父”还是“亲家”?这么有伤风化的事情,曹氏都能做得出!更伤风化的是,曹操死后,“一七”未过,曹丕就把侍奉父亲的宫女叫到了自己的床上。如此曹氏,还顾及同姓通婚吗?何况,那时同姓通婚的,又不止夏侯和曹两家。当时的王基和王沈两位重臣是亲家,且两王还都是当时一代大家名儒。濮阳太守刘暇和同姓刘畴也通婚。何况,户口本上,夏侯惇和曹操两家,一个姓夏侯一个姓曹。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权力博弈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夏侯氏手握军权,曹氏借婚姻关系对此进行拉拢或牵制也是理所当然的。再一点,曹操和夏侯氏仅仅是同族,早就出了五服,血缘关系近似为零了,仅在族谱上还能看出N年以前是一家人。即使今天的婚姻法也只是禁止三代以内血统的婚姻。因此,婚姻关系不能排除曹操与夏侯的血缘关系。

又有人说,曹腾兄弟若干,他完全可以从兄弟那里抱养一个孩子。这个说法被袁绍驳倒了。官渡之战前,袁绍照例先进行政治谴责,他找来全国知名作家陈琳写了一篇通电性质的檄文,说曹操的父亲曹嵩“乞丐携养”,这就是骂曹嵩不知是从哪里讨来的野孩子。双方为敌,都愿意用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在极重门阀出身的东汉末年,骂曹操是野种,其杀伤力相当于核武器。

袁绍和曹操是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发小,二人还一起做过抢人家新娘子的勾当,彼此知根知底。袁绍的话起码推翻了曹嵩是从曹腾的弟兄们那里抱养的判断。如果曹嵩真是曹腾从弟兄们那里抱养的,那就叫“过继”,不叫“乞丐携养”。

曹腾官至大长秋,是全国太监总头目,不会随便讨养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否则,要是有遗传病咋办?因此,曹腾必须领养一个知根知底的孩子。太监天天窝在宫里,也就是认识京城里的同僚,可是这些同僚不会平白无故地把儿子送给他的,即使人家愿意送,曹腾也不一定愿意养———养大了人家再要回去咋办?幸好,曹腾并非出生于花果山,他的老家在沛国谯县。在那里,有一家人,是贵族之后,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早已经没落,连儿子也养不起了。这就是夏侯氏。

汝阴侯夏侯婴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官至太仆,掌管皇帝舆马和出行,是皇帝的心腹。夏侯婴最大的功劳是救了汉朝的第二任皇帝孝惠帝刘盈,不过,当时刘盈还不是皇帝,仅是一个孩子;要害刘盈的也不是别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刘邦。

当时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乘车马急速逃去,驾车的就是夏侯婴。半路上夏侯婴遇到了同样逃亡的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收上车来。马已跑得十分疲乏,敌人又紧追在后,汉王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婴下车把他们收上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夏侯婴赶着车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抱紧了自己的脖子之后,才驾车奔驰。汉王为此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他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把孝惠帝、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再也不用扔下孩子不管就逃跑了。孝惠帝和吕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在逃亡路上救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意思是说“这样可以离我最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格外尊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汉时显赫一时的夏侯家,到了东汉,已呈衰颓之势,到了连孩子也养不起的地步。《魏略》记载,夏侯渊曾经因为贫穷而把小儿子遗弃了。出身好,遗传基因良好,知根知底,这正好是曹腾抱养孩子的标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夏侯渊遗弃的这个倒霉孩子就是曹嵩。但是,结合前文论述和《曹瞒传》《世说新语》等的描述,我们可以断定曹操是夏侯氏之子。不过,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们还是加上“疑似”二字更好。《三国演义》就采信了曹操的DNA源于夏侯氏的说法,在第十回里说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是同族。按照遗传学,曹魏之说应改成“夏侯魏”才对。

二 风烈将军

爱臭美的瞎眼将军

曹营,清晨,帅帐门口。左边,卫兵甲;右边,卫兵乙。

甲:“盲夏侯干什么去了?”乙:“他应该是巡营去了。” 甲看看远处,压低声音说:“嘘———别说了,盲夏侯来了。”乙看去,只见夏侯惇大踏步走来。甲和乙急忙立正站好,迎接夏侯惇的到来。夏侯惇并没有注意到卫兵对他敬礼,他气呼呼地闯进营帐。甲和乙会心一笑:他们经常看到夏侯惇威风凛凛地出去巡营,又气呼呼地回来。

两个不称职的卫兵压低声音说起了悄悄话———甲:“呵呵,这次不知是哪个新兵蛋子又在背后喊‘盲夏侯’这个绰号了!”乙:“嘿嘿,这个绰号起得太有才了!盲,一只眼瞎了;夏,夏侯的夏;侯,他不是被封为高安乡侯吗?”甲探头向营帐里觑觑,又缩回头来说:“快响了吧?”乙:“差不多快响了,我们开始倒计时吧!小点声啊!”甲:“5”乙:“4”甲:“3”乙:“2”甲:“1”。

嘭———

咣当———

营帐里面传出东西倒地的声音。甲和乙相视而笑,站好,等待夏侯惇出来。夏侯惇气冲冲地出来,气冲冲地走远了。看着夏侯惇越走越远,甲和乙再也憋不住了,捂着嘴笑了起来。作为夏侯惇的帐外卫兵,他们太了解夏侯惇每天早晨的三部曲了:巡营听到士兵叫自己的绰号———回来照镜子,然后把镜子推倒———离开营帐出去散心。

夏侯惇左眼是瞎的,士兵们赐给他一个外号:盲夏侯。这外号是谁起的,已不可考,但是盲夏侯这一外号是“特征+姓+地位”的组合,言简意赅,特有才!所以,这一外号很快在曹营传开了,并且成了最流行的语言之一。全军上下,在私下里都直接称呼夏侯惇为盲夏侯。其实大家也没什么恶意,只是觉得好玩罢了。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大家天天把脑袋拴在裤腰袋上,挺紧张的,没什么乐子,叫叫主帅的绰号,挺宣泄的,也算是增强战斗力了。

夏侯惇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当听到谁叫他盲夏侯时,他也只能是装作没听见。但是,他非常不认可这一增强战斗力的另类方法。每当他听到有人叫他的绰号,他就很生气,却不便发作,只好折回来,回到营帐里,站在镜子前照个不停,越看自己的那只瞎眼越生气,生气到一定程度,他就一下子把镜子推倒,走出帐外散心。

这让我们想起一个故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越照越生气,就用九齿钉耙把镜子砸了。以前的镜子是铜做的,比较重,都是放在一个架子上。夏侯惇没有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不能砸镜子,只好把镜子推倒泄愤。

曹营,士兵宿舍,士兵们在闲聊。某新兵谦虚而不解地问:“俺不明白夏侯将军怎么那么臭美呢!他又不是小年轻的,一个大将军,独眼龙就独眼龙呗,怕什么?至于对着镜子照个不停,最后还得把镜子推倒!这是为什么?”这新兵善于思考:一个大将军,至于把相貌放在心上吗?可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大家都岔开话题,说其他的了。新兵还在傻乎乎地问:“他那只眼是怎么瞎的?”甲厉声对他说:“闭嘴!不要再说这个了!”新兵困惑地看看甲:“给个理由先?”乙站起来,来到新兵面前,严肃地说:“我可不想陪着你犯错误!”说完,他走出了宿舍,甲也走出了宿舍,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新兵连脚指头也用上,也没想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害怕谈论这个话题。

拔矢啖睛的可能原因

新兵蛋子不知道:叫夏侯惇为“盲夏侯”是开玩笑,谈论他的眼为什么瞎了一只,那就是侮辱夏侯惇了。矮人面前不说短话,败将面前谈论他的失败那是侮辱。侮辱主帅,不想活了?本来,独眼龙就独眼龙,一个大男人,不去选秀,谁在乎这个?可是,这只瞎眼却见证着主人的失败。所以,当别人叫他盲夏侯时,他就想起自己是个失败者。因此,别人喊他的绰号,他从来不发脾气,只知道对着无辜的镜子发脾气。

193年,张邈联合吕布反叛占领兖州。东征徐州的曹操急忙回兵,进攻已被吕布占领的濮阳。吕布摆好了弓箭阵,静待曹操和夏侯惇的到来。冷兵器时代,守城方最好的武器就是弓箭。躲在箭楼上,居高临下,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看看谁先靠近就先射谁,一射一个准。曹操下达攻城令,夏侯惇为先锋。只要是夏侯惇在,先锋位置非他莫属。夏侯惇大吼一声,策马前驱,长枪横卧,向敌阵冲去。城墙上,吕布看着一马当先的夏侯惇,冷笑着说:找死!他一声令下:对准前面那个大将,射!弓箭手们就射了。弓箭蝗虫一样地飞向夏侯惇。夏侯惇冒着敌人的箭雨,前进,前进,前进进!很快,他到了城墙下。

城墙上,一个士兵感冒了,向吕布请假未获批准。他懒洋洋地把箭搭在弓上,做出射箭的样子,但是不射。战友们都射了十支箭了,他却一支也没射。这是一个老兵,知道怎么应付长官。突然,他打了一个喷嚏,手一紧,一哆嗦,箭飞了出去。他吓了一跳,怔怔地看着自己射出去的箭。那支等待已久的箭像认识夏侯惇似的,直奔他的左眼而去。那个感冒的士兵惊讶地看着这支箭扎进夏侯惇的左眼,在他的眼眶上还一颤一颤的。这个兵油子热泪盈眶,他知道是他而不是别人射中了曹操的先锋,他知道自己买彩票中大奖了,他知道从这一支箭扎进夏侯惇的眼球的这一刻起,他的人生要拐个弯。他手舞足蹈地喊道:“我射中了!”吕布眉飞色舞,重重地奖赏了那个射中夏侯惇的士兵。一战便伤及敌方主将,这是很鼓舞士气的。幸亏射箭的兄弟射术不精,要是他是冷兵器时代的狙击手的话,盲夏侯就成夏侯烈士了。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具体描写了这一事件。首先罗贯中把射中夏侯惇这一功劳划给了吕布手下猛将曹性,但是史书上只说夏侯惇“为流矢所中,伤左目”,既是“乱矢”,那曹性立功的概率最多也就是万分之一,因为当时濮阳守军估计至少要有一万。其次,罗贯中以生花妙笔写夏侯惇被射中左眼后,急于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也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接着夏侯惇把眼珠放在口内吞了下去,仍复挺枪纵马,一枪刺死曹性。“拔矢啖睛”固然勇猛,但总是血腥有余,远不如断喝长坂坡、温酒斩华雄等桥段光辉。

其实,夏侯惇“拔矢啖睛”倒也符合其风烈个性。他的风烈个性在14岁那年就出名了。

夏侯惇曾是少年杀人犯

夏侯惇14岁,正处于心理学上说的“人生最危险的时期”。谯县大街小巷轰动了:夏侯惇杀人了。一个14岁的孩子,竟然成了杀人犯,这在当时太具有新闻价值了,在今天则太具有史料价值了。

可是,时间、地点、被害人、案发现场、作案过程、凶器、目击证人,这些记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要素,我们从史书上找不到蛛丝马迹,若有人描绘夏侯惇杀人情景,那纯属文学创作。可是,《三国志》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14岁凶手的杀人动机: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是,舆论对夏侯惇很有利。“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在西汉初年就已经深入人心,师道尊严得到社会广泛充分承认。人们在打听夏侯惇杀人细节的同时,也在随机发表着新闻评论:“夏侯惇同学敢为老师出头杀人,真是一个好同学!”“他应该是无罪吧,他又不是出于私愤!”“这小伙子义薄云天,以后能成大事!”……

从此,夏侯惇“成名”了:“(夏侯惇)由是以烈气闻”。

夏侯惇的烈气,使他冒着箭雨在濮阳大战中身先士卒,结果失去了左眼。瞎了左眼的夏侯惇惭愧地对曹操说:“属下无能,给你丢脸了!”曹操说:“不,你是我的骄傲!”曹操所言不虚:夏侯惇冒着敌人的箭雨,前进,前进,前进进,给其他将领做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可是,夏侯惇却不能原谅自己,他始终为自己失去左眼这件事情耿耿于怀。他这个盲夏侯一次次地对着镜子,用右眼看着镜子里成为黑窝窝的左眼眶,失败的滋味在他的内心沸腾,到了沸点,他就把镜子推倒。夏侯惇将军,也因此显得可爱。

夏侯惇失去眼球不久,吕布军队和曹操军队也因为发生饥荒各自撤兵,从此,历史上再无夏侯惇杀伐的记载。罗贯中为何设计了一个夏侯惇生吞自己眼球的血腥细节呢?很多人会从文学塑造的角度来考虑,但是有人说当时夏侯惇饿坏了,舍不得自己的眼球掉在地上,所以来不及烹调就生吞了,这一设想虽然更加血腥,但是也契合了夏侯惇此后主要的工作:屯田种粮。

在失去左眼之前,夏侯惇差点儿失去性命。

一张可怜巴巴的肉票

久在战场飘,哪能不挨刀?久在河边站,焉能不湿鞋?

夏侯惇从曹操陈留起兵就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过着一种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生活。这正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夏侯惇是幸运的,一次次的挣脱死亡女神的拥抱,却也多次被死亡女神亲吻。

在让夏侯惇失去左眼的濮阳大战之前,夏侯惇这个倒霉蛋早就遇上过一件很轰动的糗事———被吕布的人挟持,当了一张可怜巴巴的肉票。没有人会劫持街上的叫花子做肉票,劫持了叫花子还得管他饭,不划算。被劫持的,往往是一些有钱有分量的人物。当然不能用钱来衡量夏侯惇。夏侯惇被绑票,是因为他在曹营太重要了。

189年12月,朔风劲吹。陈留郡己吾村(今河南宁陵县己吾村),曹操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手臂举起,剑锋指天,发表了一通煽情演讲,兴兵讨伐董卓。张邈、陈宫、边让等当地名人在下面纷纷鼓掌。董卓专政,为患朝堂,天下人莫不义愤填膺,但是也都明哲保身,谁也不愿做出头鸟。现在曹操率先树起反董大旗,天下云集响应。陈留太守张邈把部分兵权交给了他,兖州的政治明星陈宫又四处游说,让曹操做上了兖州牧的位子。

当时曹操因为不接受董卓的封官而四处逃亡,张邈和陈宫不但接纳了他,而且还给他兵权和政权———这一切都太顺利了。不能排除张邈和陈宫的正义性,他们是为了反董而拥曹。可是也不能排除一点:当时董卓气焰正盛,天下莫敢触其锋。可是现在曹操这个愣头青挑头反董,张邈和陈宫正好推波助澜,自己借机反董。

这正是:跟在别人后面,让别人承担责任吧。万一反董失败,自己也就是一个从犯,到时再辩解自己是被曹操引诱、胁迫,有罪也能从宽呀。似乎没有人愿意甘居人下,像张邈和陈宫这些在当地数一数二的人物,更是有着强烈的“一把手”情结,那他们作为“地头蛇”,又怎能甘心让曹操在自己面前发号施令?其实很明显,曹操是个被架空的“一把手”。张邈是当地老干部,根深叶茂;陈宫是当地实力派,手可遮天。所以,曹操虽然拉起了一支5000人的讨董队伍,但是,主力部队的指挥权还是在张邈和陈宫手里。

曹操想:张邈和陈宫呀,你们大大的狡猾,出头得罪人的事情让我做,只拿我做摆设,没门!曹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要搞渗透,搞和平演变。于是,他给夏侯兄弟们和曹氏兄弟们下了个通知:弟兄们,老少爷们,请跟我来!夏侯惇夏侯渊来了!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来了!当然,还来了一个当地人———典韦。来人不少,都等着曹操封官呢。

他把自己弟兄们和侄子们补充进部队———先让自己的人成为骨干,再慢慢渗透,让整支军队成为彻底的曹家军。这一天,曹操宣布人事任免文件,对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一一封官:夏侯惇———司马;夏侯渊———别部司马;曹仁———别部司马;曹纯———议郎,参司空军事;曹洪和曹休———史无记载,估计是轮到他俩,曹操掌握的提干名额就用完了。

当时,曹操和身份是奋武将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军长,以此类推:司马是师长,别部司马是旅长,议郎也就是一个旅团级的政委。这里面,曹操给谁的官最大?夏侯惇!别忘了,曹仁是曹操的堂兄。曹操虽然疑似夏侯家的种,但却是曹家的苗,树干和枝叶更是吸收着曹家的营养。可是,我们却从这里看出一点:夏侯惇,高人一筹,备受信任。

曹操在作战的时候,常常让夏侯惇而不是让曹仁做裨将。裨将,就是副将。曹操自己是大将,是部队“一把手”,负责宏观把握,微观的事情就让夏侯惇这个“二把手”具体去做。夏侯惇理所当然地成了曹氏集团的第一代领导人核心。

在多高的位子上,就有多高的风险,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吧。兖州黄巾军已灭,曹操收复了黄巾军降卒三十万人,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真正的军队———青州军。大军在握,曹操手心发痒,就东征陶谦去了。本来,张邈等人和曹操合作,是指望借他的旗帜镇压黄巾军,顺便反董,大家也都跟着在政治舞台上秀一把。可是,依靠夏侯惇等人渐渐掌握军队控制权的曹操就不那么听话了。

目送曹操把大军带走后,张邈和陈宫在兖州开起了小会,商量着找机会把曹操除掉。张邈:“好你个曹阿瞒,把兖州的部队调走以报私仇,不应该呀!”陈宫:“就是嘛,他以为只有他才是兖州的主人,要是没我们,他还不就是一个太监的后代!”张邈:“过河拆桥!”陈宫:“我多次和他说,陶谦和我很铁,求他不要动陶谦,可是,他……”张邈:“这小子黑着呢!”陈宫:“他还杀了好人边让,太黑太暴力了!边让妻子也被他占了,太黄太下流了!”边让是九江太守,他多次劝说曹操,边让是儒士,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曹操说不过他,就不再和他说了,指着边让,对身边的人说:“拉下去,砍了!”

按理说,那年头人命比鸡贱,杀和被杀司空见惯,只是曹操杀人后把人家的老婆也霸占了,就太不地道了。陈宫颇有正义感,这件事情使他对曹操彻底绝望。正好张邈有自卑心理,唯恐曹操和袁绍联合废了自己。陈宫说:“吕布正好来了,这小子战斗力很强大,我们就把他推出来吧!”张邈和陈宫天生愿意做配角,反董推曹操,反曹推吕布。他们拿着吕布做旗号,借用他的知名度,树起了反曹大旗。张邈和陈宫在兖州根深叶茂,他们振臂一呼,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几天过去,兖州大地遍插“吕”字旗帜。只有荀彧防守的鄄城、夏侯惇驻扎的濮阳、靳允镇守的范城、枣祗镇守的东阿四城还飘扬着“曹”字旗帜。

在徐州忙着指挥杀人的曹操很快得报:自己的后院兖州起火了。本钱被烧,火烧屁股了,曹操带军向兖州方向赶。半路上,有人来报:“夏侯惇镇守的濮阳也换上了‘吕’字旗帜!”夏侯惇可是他最信任的人啊,可是他镇守濮阳却……曹操差一点从马上栽下来,他不敢再想下去了。

曹操并不担心夏侯惇会背叛自己,也不担心他的能力。夏侯惇是他带出来的,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一个持重谨慎的军事人才。曹操还记得东征前一夜两人的对话。夏侯惇:“我也要去东征!”曹操:“不行,陈宫、张邈这俩家伙和我面合心不合,我要是走了,他们可能会断我的退路。”夏侯惇:“怎么办?”曹操:“有你啊!”夏侯惇:“我?”曹操:“给你一支大军,屯在濮阳,你一定要守住,这是我们的火种。万一有一天我们无路可走,可借此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夏侯惇神情凝重地点头领命。

曹操想:以夏侯惇的能力,濮阳不会这么快就失守,那么,濮阳失守的背后肯定会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分散了夏侯惇的精力。曹操这样想的时候,本该镇守濮阳的夏侯惇却身在鄄城。当时,镇守濮阳的夏侯惇得到荀彧急报:吕布进军鄄城。夏侯惇闻言大惊。曹操当时把家安在鄄城,他的所有家人都在那里。夏侯惇当机立断,立马组织敢死队,打开濮阳城门,向鄄城方向急驰而去。行至半途,邂逅吕布。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场厮杀,就地展开。

战斗正酣,吕布退军。夏侯惇来不及追赶,继续驱马前往鄄城。赶到鄄城的夏侯惇和防守鄄城的荀彧胜利会师。他接过荀彧亲手奉上的香茶,很受用地听着感谢的话。这碗茶还未喝完,探马来报:吕布进占濮阳。夏侯惇闻报,手上一颤,茶碗掉落于地。荀彧说:“怪不得吕布半途退兵,原来他志在濮阳啊!”夏侯惇喃喃自语:“调虎离山之计,吕布贼子,诡计多端呀!”谁说吕布有勇无谋?濮阳有夏侯惇镇守,自是铜墙铁壁,攻亦不易。吕布做出袭击鄄城的架势,逼得夏侯惇出城救急,然后乘虚入濮阳。

后来,夏侯惇向曹操作检讨:“末将无能,中了吕布诡计,失了濮阳。”曹操拍着他的肩膀说:“元让何必自责?不是足下无能,是吕布太狡猾,你当时如果不救鄄城,他就会擒获我一家老小,要是真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啊!”要是没有夏侯惇,自己的一家老小早就成了吕布的刀下鬼了,曹操对夏侯惇是心存感激的。

吕布站在濮阳的城楼上,做出酷酷的样子,嘴角抿着笑,问自己:吕布呀吕布,你怎么这么聪明?不费一兵一卒,便在濮阳升起了“吕”字大旗,一个字———爽!三国时候什么最重要?城池?非也!城池今天是你的,明天就可能成为别人的。三国时候人才最重要!有了谋臣武将,就能夺取天下所有城池。对吕布来说,当前形势一派大好,整个兖州,只有鄄城、东阿和范县还姓曹,其余的,都改姓吕了。可是,吕布还是皱起了眉头:程昱、荀彧和夏侯惇这三个人,能抵百万雄师。要不是荀彧的坚守,鄄城也就归顺了;要不是程昱的游说,东阿和范县也就投降了;要不是夏侯惇在兖州坐镇,荀彧和程昱也就没有底气了。抓矛盾就要抓主要矛盾,吕布决定先把夏侯惇废了。

这一天,夏侯惇军营前来了几个精干的士兵。卫兵们长枪一横,喝道:“什么人?”来人说:“吕布的人!”当这几个人被押到了夏侯惇面前时,他们说自己是来投降的。夏侯惇一番审问:姓名籍贯年龄职位主要经历投降原因等等,来人一一作答,并无破绽。来人分别叫张三、李四、郭五、马六。正史上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我们只好这样称呼他们。

那年月,群雄并起,都有自己的旗号,都说自己是正统,都说自己要匡扶汉室,跟着谁打仗也都有理由,其实真正的理由是当兵吃粮。所以,哗变、叛变,和今天的跳槽辞职一样司空见惯。当时只有自己的人弃明投暗奔向吕布,现在居然有人弃暗投明奔向曹操,夏侯惇其欣喜则何如?

夏侯惇眉飞色舞,命人给张三们松绑。获得自由的张三等人跨前一步,一边说着:“谢将军!”一边做出下跪的样子。夏侯惇咧着大嘴,正从脑子里搜索着给张三等人洗脑的词语,眼前却明晃晃的一闪———张三等人在弯腰的同时从马靴里各自掏出短剑,从前后左右四个角把夏侯将军围住,各自把明晃晃的短剑抵着他的颈部。一看就知道是演练了N次。夏侯惇知道自己又中计了———诈降计。

江湖传言吕布有勇无谋,看来全是妄言。

把我这张肉票撕了吧

士兵们看着自己的主将成了可怜巴巴的肉票,束手无策。张三们围成一个圈,短剑抵在夏侯惇颈部,警惕地看着四周。现在的绑架犯和他们比并无多少创意,只不过是把短剑换成了枪或炸药而已。

你猜对了,下一步他们该提要求了。张三说:限你们一个时辰之内拿出1000两黄金,否则……夏侯惇很纳闷:吕布派这几个人来就是为了搞点金子?张三们的使命本来是以诈降的名义混进曹营,然后寻机接近夏侯惇而行刺。吕布的算盘很精明,以几个人换取对方主将。可是,在吕布、曹操、张邈这些英雄们挖空心思争霸天下的时候,张三们这些任人摆布的棋子却在挖空心思地想活命,在保证活命的前提下,他们还想活得舒服一点。

张三们在路上就做了一番充分论证:接受任务前去诈降,刺杀失败,被曹营的人杀死,死于失败;接受任务前去诈降,刺杀成功,也逃不出曹营,死于成功;拒绝任务不去诈降,被吕布杀死;半路逃亡,战乱频仍,被不知谁的军队杀死。结论:败死,成亦死;去死,不去亦死。解决方案:有钱能使鬼推磨,敲诈夏侯惇一笔金子,然后亡命天涯,如果邂逅死亡,就把金子送给持刀的人。

他们的缜密和精细,并不亚于吕布和夏侯惇对战争的考虑。因此,他们得手后就提出了1000两的赎金,他们也早就商量好了———50两也行———甚至,一两也不给,只要能放他们走就行。这时,夏侯惇的部下韩浩闻讯赶来。韩浩,字元嗣,河内(今河南北部地区)人,以忠诚勇敢闻名。说起来,夏侯惇对韩浩有知遇之恩。起初,夏侯惇听说了韩浩大名,把他请来相见,认为他是奇才,就让他带领部队跟着自己征伐四方。韩浩对夏侯惇说:“大人受苦了!”夏侯惇说:“别管我,快把这几个小蟊贼灭了!”张三手一紧,剑锋往夏侯惇的肉里压了一下,他狠狠地说:“先死的应该是你!”所有的人都看到剑锋下已经渗出了血。

那时候,人们生活艰难,很多人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王公大臣被绑架的事情时有发生。从光武帝时起就有一条法律:对绑架案,相关官吏“不得拘质迫盗,应该“合击”,就是说,接到报案的警察,不能因为人质在歹徒手里就迁就歹徒,而应该不顾人质安危而击杀歹徒。从局部看,这个规定对人质不利,但是从整体看,能打击犯罪,震慑歹徒。可是,每次案发,都是局部,面对歹徒刀剑下的歹徒,人们还是选择迁就歹徒支付赎金。

夏侯惇成了肉票,现在军中管事的是韩浩。所有的人都在看着韩浩,揣摩着他会和歹徒怎么还价。歹徒漫天要价1000两,而且是黄金,简直是狮子大开口。韩浩会选择一个怎样的价位呢?800两?600两?500两?200两?可是夏韩浩却选择了弯下身子,屈腿下跪。

所有人———夏侯惇、曹军将士、张三们都大惊。军费都被曹操拿去征伐陶谦了,1000两黄金是难筹了一点,但是单凭下跪也不解决问题呀。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可是,韩浩实实在在地跪下了。张三说:“别来这一套,我不要你下跪,我要金子!”张三高估了自己,轻看了韩浩,韩浩不是给他们而是给夏侯惇下跪。韩浩跪在夏侯惇脚下,泪流满面地说:“大人,我知道你对我有恩,我们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可是我奈何不了国法啊!呜呜呜呜呜……”众人闻言大惊:莫非,韩将军真的要按照法律击杀歹徒,可是,夏侯将军的安全怎么办?

韩浩站起来,厉声斥责张三们:“你们这些歹徒,竟敢挟持我军主将,我看你们是活腻了!现在我按照法律缉拿你们,难道会因为一个大将而放掉你们吗?”说着,他指挥士兵围住了张三们。张三们本来以为掌握了夏侯惇就掌握了主动,可是眼前这个愣头青不按牌理出牌,连主将也不顾了,只顾法律。他们傻眼了,面面相觑,就放下刀,一起跪在韩浩面前,连连叩头,哀求说:“我们只要点路费就行!”韩浩没给他们路费,因为黄泉路上是不需要路费的。韩浩把他们一一问斩了。

夏侯惇得救了。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件事,表扬韩浩说:“你这个做法可以为万世所效法。”曹操就此专门颁发了一道法令:“自令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不要顾忌人质。”从这以后,“劫质者遂绝”。正史有时也不可全信。按照《三国志》,夏侯惇是最后一个肉票———这显然不可能,陈寿在这里夸大了韩浩的影响。

有人说,韩浩处理人质事件不顾夏侯惇安危,曹操不但不怪罪,反而表扬他,这说明夏侯惇在曹操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兖州是曹操的根据地,他把它交给夏侯惇。曹操东征徐州,胜负难料,败了他只有兖州可以栖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夏侯惇不是一般的信任。

夏侯惇镇守一兖州,却让他兼任东郡(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太守。问:曹操为什么让夏侯惇做东郡太守而不是做其他郡的太守?又问:曹操为什么让夏侯惇而不是别人做东郡太守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虚拟一下当时曹操和夏侯惇的对话。夏侯惇:“为什么让我而不是别人做东郡太守?”曹操:“信任!”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也可以信任呀!”曹操:“此二人只可信不可任,能力不如你!”夏侯惇:“那为什么让我去东郡而不是其他地方?”曹操:“过几天我就把家人搬到鄄城。”鄄城,在东郡治下。夏侯惇凝重地点了点头。

曹操把家人交给夏侯惇保护,又让他到濮阳驻扎,保存一支少量的火种一样的部队,然后自己放心地踏上了东征之途。从这里我们看出,曹操是相当倚重夏侯惇的。既然如此,那韩浩置夏侯惇性命于不顾,为什么还能获得曹操首肯?韩浩能够得到曹操首肯,是因为他做到了两全:既打击了罪犯,挫败了吕布的阴谋,又保全了夏侯惇的性命。最关键的,是韩浩保证了夏侯惇的安全。如果结果是诈降的人真的要拼个鱼死网破,临死拉个垫背的,在自己死之前先把夏侯惇杀了,那曹操还会表扬韩浩吗?那时曹操会说:好你个韩浩,折我股肱大将,你偿命去吧!

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夏侯惇后来和韩浩计较:好小子,当时你要我死呢!或者他和曹操要求:韩浩要我死,你得给我出气,那曹操还能表扬韩浩吗?我们还可以虚拟一下韩浩跪下时的情景。夏侯惇(催促):“别磨蹭了,把我这个肉票撕了吧!”韩浩(犹豫):……夏侯惇(坚定):“我军哪来这么多黄金?有黄金还要做军费呢!再说了,我们要给主公树立一个威严形象,哪能随便屈服?”韩浩(哭泣):“是呀,我们能奈国法何?”于是,韩浩,手一挥,士兵们群拥而上,把张三们围住……

如果没有夏侯惇的坚定从容,韩浩又怎会果断下令?一个人的气度和意志,在危险到来时体现得更真实更充分。刀剑加于身而志不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夏侯惇。14岁时替老师出头杀人的风烈少年,长大后成了随时可以献出生命的风烈将军。

然而,他这个风烈将军,却是一个“常败将军”。

三 “常败”将军

曹操的雷人礼物

从他当肉票开始,他失败的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194年,中吕布的诈降计,身为主将却被人挟持———一败;同年,救鄄城,被吕布所乘,失了濮阳———二败;同年,跟着攻打濮阳百余日,不克———三败;198年,吕布讨刘备,前往救援,为高顺所败———四败;202年,刘备屯兵新野,烧掉军营假装逃走。他不听李典劝阻,率军追赶,中埋伏,大败———五败。正史里,夏侯惇出彩的胜仗一次也没有。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却在曹操那里任最重要的职位,做最大的官,得最高的赏赐,受到最亲近的待遇。

曹操东征陶谦,把家眷放在夏侯惇治内的东郡的鄄城。曹操北讨袁绍,大军前行,夏侯惇为大将军殿后掩护,独当一面。204年,曹操消灭袁绍,任夏侯惇为伏波将军,兼领河南尹,军政大员夏侯惇还获得不用请示和命令便可自主行事的特权。216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南伐孙权,217年曹操率军北还,留下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驻守居巢,南御孙权。当时,曹仁、张辽、臧霸等名将都在夏侯惇的领导下。220年,夏侯惇又带领这些军队返回寿春。

好家伙,夏侯惇替曹操守南大门,一守就是四年。看门这活挺寂寞的,主要是不能和家人团聚,那时还不让家属随军。但是,夏侯惇的居巢生活却是快乐无边,日日拥红偎翠,夜夜抱香揽玉。他哪来的特权?他哪来的女人?答:曹操给他的特权,曹操送来的女人。

曹操北还前,把夏侯惇叫来,说:“我要回去了,留下你在这里受苦,不忍心呀!”夏侯惇急忙表态:“为主公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曹操暧昧地看着夏侯惇,神秘地说:“你留在南方,离家远,难熬啊!我送给你一些礼物为你解解闷吧。”夏侯惇已经习惯了曹操经常做一些无厘头的事情,但他却拿不准曹操送给自己怎样的解闷礼物。

曹操诡异地笑笑,向后面一拍掌,掌声未落,里面走出来一队美女。环肥燕瘦,唇红齿白,端庄妩媚,静淑风骚,风格各异,风情万种,总有一个你会喜欢,就算喜欢一个时间长了,审美疲劳了,也可以换一个类型来审美。这些美女都是当时的倡优,带着妩媚,带着乐器,带着才艺,吹拉弹唱皆可,当然也有几个魔鬼身材,一看就知道是搞舞蹈的。夏侯惇不敢相信:用这来犒赏?也太雷人了吧!

曹操指着这些美女说:“你的!”夏侯惇摇摇头:“不敢当!”夏侯惇的意思并不是说曹操的“礼物”多贵重,那年月,曹操这种人送一些伎乐倡女和送金银一样容易。夏侯惇的意思是说自己身为都督,蓄养伎乐倡女,有违工作条例。曹操却认为夏侯惇有资格搞特殊搞腐败,《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对夏侯惇“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请大家注意,曹操是“令”夏侯惇接受自己的另类“礼物”。

魏绛,春秋时晋国人。他提出并实施了和戎之策,使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晋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了魏绛。在曹操看来,夏侯惇的功劳,比魏绛还要大。

曹操和夏侯惇惺惺相惜,同样好色的曹操当然一眼就看出了夏侯惇这个哥们有什么爱好。还是在任陈留太守的时候,夏侯惇宴请属下,满座都是男性,没有美女点缀。夏侯惇居然走火入魔地对计吏卫臻说:“你把你老婆叫来陪酒吧!”夏侯惇在工作场合以安排工作的方式让别人的老婆来陪酒,哪来的胆量?除了说明他好色,更能说明他是曹操身前的大红人。卫臻是名士之后,当然不会拿老婆作为礼物来为自己升官铺路,他当时当众斥责了夏侯惇这一要求是“非礼之正”。夏侯惇的暴脾气上来了,当即命人把卫臻抓了起来。不久,夏侯惇就放了卫臻,也许他觉得理亏,也许他幼时风烈仗义的一面还未丧失殆尽吧。

从赠送伎乐这件事情上看出曹操已经不仅仅把夏侯惇看成是一个部属,而且还把他看成是一个哥们。对于三国时的曹操来说,敌人到处是,朋友何处觅?幸亏还有夏侯惇!

和曹操是哥们

219年,曹操在摩陂(今河南省襄城县境内)建行宫,指挥反击关羽的襄樊战役。其间,夏侯惇经常和曹操同乘一辆车巡察,而且还能随便出入曹操的卧房。整个魏国,没有第二个大将和曹操如此亲近。

有一次,曹操就直接说自己和夏侯惇是朋友而不是君臣。当时,曹军诸将都接受的是魏国的官职封号,只有夏侯惇是汉官。这样说来,曹操是魏王,和诸将是君臣关系,和夏侯惇是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臣和君是不能成为朋友的。曹操不让夏侯惇受魏官,很可能是因为不想失去他这个几乎是唯一的朋友。

可是,低调而理智的夏侯惇很明白,曹操已经不是陈留起兵时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士了,已是实际上的君了,自己必须正视和尊重这一现实。再说,作为曹操的私募军队的骨干,他认为自己更应该拥护曹操的地位。所以,他就给曹操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曹操批示说:“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曹操的意思一言以蔽之:我和你本来是朋友,让你做魏国的臣,让你受委屈。可是,盲夏侯看问题一目了然,他知道人活着必须低调,就坚决请求受封魏国,曹操没办法,就拜他为前将军。也许,夏侯惇德高望重,曹操不好意思主动封他魏国官职,现在他主动提出来,于是半推半就把这个和自己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封成了臣子。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夏侯惇与曹操的亲密关系。孙权上书称臣,顺便拍曹操马屁说:“你该做天子了。”应该说,孙权说出了曹操的心里话。可是,一些事情是只可在心里想想而不能说出来的。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号令天下,到头来自己做皇帝,曹操害怕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所以,他认为孙权是在害他,就说:“孙权这个小家伙,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呢!”孙权拍马屁拍到了驴蹄上。这时,夏侯惇站出来说:“天下人都知道汉朝的运数已尽,就应该有另外一个朝代来代替。从古以来,能为民除害且能让百姓归顺的人,就是百姓的主人。现在你征战三十年,功德显著,就应该顺应民意称帝,还犹豫什么呢?”

看看人家夏侯惇,说话多直接啊。用个贬义词的话,那叫“露骨”。他甚至暗示曹操三十年来一直就想称帝。这可不得了!可是,曹操知道夏侯惇这哥们是为他好,就难得地说了句心里话:如果上天真让我做皇帝,那我就做周文王吧。周文王伐纣,打下了天下,但是自己没称王,他的儿子坐享其成,登上王位,是为周武王。曹操在夏侯惇面前毫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这么大年纪了,该退休了,就算了,还是让我儿子来做皇帝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是“同志的信任”。

问题又来了:“常败”将军夏侯惇何以被曹操如此信任和亲近?

“常败”将军战功伟

历史上,曹操以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而著称。可是,面对夏侯惇,曹操似乎没体现出应有的风格。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对待夏侯惇,曹操真正体现了自己的“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夏侯惇忠诚,可以信;夏侯惇善战,可以任。不以成败论英雄,战争一盘棋,不能计较一子之得失。有时需要舍车保帅,那么这个被舍的车,功劳大焉。很多时候,夏侯惇就是这个车。

我们看看前面所写的夏侯惇的五大糗事:

1.关于做“肉票”。中吕布诈降计,被挟持做人质,从侧面说明了夏侯惇为人坦诚,不谙诡计。夏侯惇一贯是忠于曹操的,但是有一次他却“背叛”了曹操。他和三国时期著名的义士田畴交情甚厚,当时曹操一直想把田畴收归己用,但是田畴誓死不从。后来让夏侯惇去劝田畴,临行前曹操告诉夏侯惇说:你去了以后要动之以情,不要说是我的意思。夏侯惇这哥们却不会欺骗朋友,一见到田畴就说:田先生,我家主公真心请您,您就不能考虑考虑吗?性格决定命运,夏侯惇中诈降计,侧面反映了他敦厚的一面,这也正是曹操重用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关于失濮阳。194年,夏侯惇失濮阳,那是因为曹操东征陶谦,重兵带走,只留给了夏侯惇少量军队,而吕布是举兖州之兵,猛虎难敌群狼啊。何况,夏侯惇是为保护鄄城曹操家眷而主动放弃濮阳的。夏侯惇失了濮阳,却保了鄄城。至于跟随曹操参加夺回濮阳的大战无功而返,那是因为天灾、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现象。这种情况下,除非奥特曼和孙悟空,换了别人,谁也得撤兵。至于被射伤而从此残疾的左眼,更是荣誉的勋章,那是他身先士卒的见证。

3.关于败给高顺。刘备受吕布攻打,求助曹操。曹操派夏侯惇前去,结果败给高顺。曹操救刘备,能山上滚石头———实打实吗?估计曹操没有给夏侯惇多少人马,只是派夏侯惇去当差。夏侯惇和曹操心有灵犀,当时很可能只是象征性地放了几下空箭,然后就说败退了。当然,也许夏侯惇真心想打赢高顺,但是高顺的陷阵营有几个人能确保打得过呢?败给三国知名特种部队高顺陷阵营,不算丢人。

4.关于博望坡中伏。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以为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其实这是哪儿跟哪儿呀!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是刘备的杰作,而诸葛亮出山在建安十二年。另外,刘备并非火攻夏侯惇,而是自烧营屯,假装败逃,以引诱曹兵追赶中计。当时,夏侯惇虽然失败,但是有李典救援,刘备很快就撤退了,所以,最终还是曹军胜利。曹兵损失并不大,没有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时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告,率军追赶刘备,结果中计失利。其实,那时情报工作都不怎么受重视,夏侯惇也没在刘备那里安排人潜伏,情况掌握不了,一看刘备退兵,他就不顾危险而去追赶,这也是求战心切。夏侯惇和曹操从无到有,共同奠基了魏国基业,必须具备海盗性格和探险家气魄才能打开局面。遗憾的是,在风烈之外,夏侯惇缺少谋略。

战争是一盘棋,一步得失是常事。曹操早期的战斗,夏侯惇作用很大,虽有败仗,但是他作为一颗棋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种地的功劳可不小

夏侯惇更大的功劳,不在战场在农田。

张邈叛曹,偌大的兖州,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小城还在曹操名下。曹操大军匆忙回到兖州,驻扎在鄄城,人要吃粮,马要喂草,消耗很大。单凭鄄城、东阿、范县三个小地方,又怎能满足供应?祸不单行,这时闹蝗灾,又逢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发生饥荒。这一年,一斛谷子卖到五十万钱还要多。按照汉光武帝时一两银子制钱一千二百算,五十万钱约相当于417两银子,而一斛相当于现代的125斤。也就说,当时三两多银子才能买一斤谷子!当时,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人吃人的惨剧。

失去根据地的曹操,只能打游击。游击战的最大问题向来是军粮问题。当时,因为缺少粮食,曹操被迫解散了一些新招募的士兵和官吏。粮食,已经成了关系曹操势力集团存亡的第一问题。

天要绝曹操。但是夏侯惇在,曹操就绝不了。夏侯惇截断太寿水,人工制造堰塞湖,然后再围湖造田。工地上,彩旗飘飘,将士们干得热火朝天。问:大家怎么如此热情高涨,大家指着不远处一个背着土的人,说:“将军一马当先,我等岂敢懈怠?”夏侯惇的特征很突出,他只有一只眼睛嘛!所以,每个士兵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主将正在汗流浃背地背土。

夏侯惇当时是什么官呢?他那时同时担任陈留、济阴两郡太守,还身居军职建武将军。当时曹操也就只是拥有四五个郡的地盘,可却交给了夏侯惇两个郡。平安时做官,权利大于责任;困难时做官,责任大于权利。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夏侯惇做的官多,大,责任最重。夏侯惇不负使命,身为将军,“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解决了曹军饥荒年月里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曹操势力集团的生存问题。

也许曹操就是从夏侯惇的屯田工作中得到启发,在官渡之战中,他先断了袁绍的粮道,扼住了他的七寸。那时的将军,谁不愿意挺枪跃马,驰骋疆场,斩将立功?那时种稻子又种不成袁隆平,在农田里累死也不如在战场上挨一刀光荣。夏侯惇却能一门心思窝在农田里,看着别人吃着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的粮食,该需要一种何等的定力呢!

三国时候,军粮问题一直是决定战争走势的首要问题。关羽降服于禁七军,一下子多了三万张嘴,于禁士兵是北方人,饭量又大,关羽很快遇到了军粮荒,就到孙权地盘上去抢割水稻,结果授人以口实,有了夷陵之败,蜀汉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三国演义》里写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历史上是二出祁山,四次伐魏。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几乎每次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被逼撤兵,他在最后才意识到屯田的重要性,可惜为时已晚。最后一次北伐,他就是在军粮耗尽的情况下死的。曹操集团最终能够做大做强,与曹操一向重视屯田工作是分不开的。曹操为了更好地屯田,还设置了“屯田都尉”这一官职,进行行政的专人管理。而曹操集团的早期,实力不强,屯田工作更显得重要,而曹操早期的屯田工作,主要是夏侯惇带动起来的。

夸张一点说,曹魏的天下,就是靠夏侯惇那时一筐土一筐土背出来的。

魏晋大功臣

夏侯惇是曹魏集团第一代领导人的二号人物,是魏国王权大厦的最主要奠基人之一。

《三国志》是公认的研究三国历史的最主要的依据。《三国志》的“魏书”部分,第一篇就是《诸夏侯曹传》,主要是为曹营八虎骑立传,而“诸夏侯曹传”第一人,则是夏侯惇。我们可以从此一窥夏侯惇对魏国的作用和在魏国的地位。

194年,夏侯惇被封为高安乡侯。他是曹魏集团除曹操外第一个封侯的人。207年,朝廷(其实就是曹操)记录夏侯惇前前后后的功劳,封邑增至两千五百户。他是曹操时代封邑最多的人。曹操时代,曹操的连襟夏侯渊的封邑为八百户,曹操的堂弟曹仁的封邑为一千五百户,两人封邑之和,还不如夏侯惇一人。

文帝即王位后,拜夏侯惇为三军最高统帅、百官领袖大将军。纵观曹魏集团,文武百官,地位之尊崇,再无第二人。夏侯惇死后,文帝赐谥忠侯。在“天下定,谋臣死”的帝王思维里,又是在生性好疑的曹氏那里落个“忠”的谥号,唯夏侯惇矣。

地位源于实力,实力源于贡献。曹丕做上了皇帝,喝水不忘挖井人,对夏侯惇这个革命前辈感恩戴德。他拜夏侯惇为大将军,可惜几个月后夏侯惇死了。一般老子死后,只能有一人继承爵位。可是,曹丕却一口气把夏侯惇的七子十二孙都封为关内侯,这在魏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四 书香将军

军营有书香

作为曹魏集团的第一代领导群里的核心人物,夏侯惇不骄不躁。虽然有好色之癖,但是其个性以风烈为主。他虽是军人,可是时时用诗书来浸染峥嵘岁月。这个14岁时替老师出头杀人的将军,虽然早早地封为高安乡侯,但是依然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亲自把老师接到军中。

夏侯惇将军读书,不是为了学历,不是为了晋级,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一种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知识的向往。他在2世纪,就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现代理念。戎马倥偬,鞍马劳顿,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生死倏忽间,有人马上醉饮琵琶,有人马下博戏聚赌。夏侯惇将军少不了帐下舞美人,但也有红袖添香之雅。夏侯惇的军帐里,书香充盈。无数个夜晚,寂静的军营里,夏侯将军手捧书卷,他以剑挑起灯花,睁大右眼,神情专注,或吟或诵,构成那个血腥岁月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呢!

三国时代的裸捐

他是曹操时的前将军,是曹丕时的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荣华富贵,呼之即来。可是,这一天,他却来向公家借银子。他尴尬地说:“我又是月光族了!”人家很痛快地满足了他的要求,因为他向来是发了俸禄先还债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在三国时也是真理。

问:盲夏侯的钱哪里去了?答:捐赠。夏侯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夏侯惇的“余财”去向有两个:分和施,“分”就是分发,把财产分给有需要的同僚、部下、乡人等,“施”就是施舍,就是捐赠给不相干的人。

三国时代,战火连绵,无数的人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按照曹操的话说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夏侯惇将军,南征北战,每到一处,看到需要救助的人,就把自己的财产捐出去。而且,他的捐助还是裸捐,捐到自己只能和公家借银子的地步。他的捐助,绝不是为了上电视上报纸,绝不是为了炒作,绝不是为了广告,更不是汶川地震后某些文化名人的“假捐”,而是一种纯粹的慈善,一种真正的高尚。

他,是三国时的慈善家。他“不治产业”,身无长物。一个三国时候的大将,却践行着20世纪美国钢铁大王、世界首富卡内基的观点: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三国战场,更是一个名利场。驰骋疆场的夏侯惇,却做到了视金钱如粪土。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呢!

夏侯楙出轨了

戎马倥偬,曹操、曹丕父子忙里偷闲,宴请夏侯惇。夏侯惇呷一口酒,长叹一声,放下酒杯。曹操关切地问:“元让何忧?”夏侯惇说:“犬子楙至今未能婚配,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抱上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呀!”曹丕沉吟片刻,欲言又止。曹操对曹丕说:“你想说什么,但说无妨,你夏侯大叔也不是外人嘛!”曹丕站起来,对夏侯惇说:“请稍假片刻。”说完,他拉着曹操到了另一间房子去。曹操说:“你搞什么搞?喝酒正酣,你要干什么?”曹丕示意父亲压低声音说:“我看把妹妹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楙那小子吧!”曹操一怔:“我正打算把她许配给丁仪呢?”丁仪,是当时知名青年作家。曹丕说:“丁仪是盲人,和我家成亲,有碍观瞻。”其实,曹丕说丁仪是盲人,是危言耸听。《三国志》记载:丁仪左眼眇,最多算是独眼龙。曹操一听:对呀,我曹操的女儿不能嫁给一个残疾人!曹丕趁热打铁说:“夏侯惇现在掌握重兵,我们曹家得在夏侯家有人潜伏呀!”曹操点头称是。

决心已定,曹操父子出去继续和夏侯惇饮酒。曹操端起酒杯对夏侯惇说:“清河公主至今尚未婚配,我想和你做亲家,怎么样?”夏侯惇除了答应,除了谢恩,还能怎样?他知道清河公主泼辣刁钻,有点野蛮女友的性格,可是,他能拒绝这门亲事吗?就这样,夏侯楙娶了清河公主。

夏侯惇的卓越功勋,还帮助儿子夏侯楙躲过了一场因管不住个人身体而引发的生命危机。夏侯楙曾以安西将军身份镇守关外。大漠秋风塞外,风沙茫茫不见人,守关生活分外冷清。夏侯楙这小子耐不住寂寞,经常消费一些三陪女,可能还包了几个二房。这哥们色胆包天,让堂堂大魏公主戴绿帽子。

绯闻的传播速度向来比神六还快。清河公主知道了夏侯楙出轨的事情,怒火中烧,柳眉倒竖,银牙咬碎,却也无可奈何。一来,夏侯楙远在西凉,清河公主想狮吼河东,也威慑不了那个臭男人;二来,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夏侯楙的行为也算是一种无可非议的时尚。可是,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哪怕她贵为公主。从此,小两口感情破裂。

后来,夏侯楙调回京城,和清河公主还有弟弟们天天生活在一起。和很多家庭一样,老子做英雄,儿子做公子哥儿。夏侯楙的六个弟弟年纪轻轻,就封为侯爷,便有些挥霍无度,飞扬跋扈。父亲去世,夏侯楙也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大哥,看弟弟们没出息,就把弟弟们叫来“上课”。有几个不知趣地顶了几句嘴,夏侯楙生气了,说:“好,你们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夏侯楙扔下这句恫吓的话,匆匆上班去了。弟弟们在家里吓坏了。可是,毕竟出生在权贵之家,耳濡目染,他们也习得一些权术。经过讨论,他们决定采用借刀杀人之计,联合清河公主,一起告发夏侯楙诽谤皇帝。

清河公主一直泡在醋坛子里,她很乐意和小叔子们一起去陷害丈夫。当时的魏明帝曹叡一看姑姑揭发姑父,当然姑姑的话可信度高,就说:不用调查了,事实清楚,先把他抓进来再说。于是,他就派人把姑父抓了进去,想从重从快把他杀了。

清河公主和夏侯楙的感情纠葛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地球人都知道这两口子不和。负责这个案件的段默说:“这必定是清河公主和夏侯楙不和睦而陷害他,得好好地调查一下才能结案。况且,伏波与先帝一起安定了天下,功劳那么大,我们现在整他的儿子,得三思呀!”夏侯惇曾被封为伏波将军,时人就用“伏波”来敬称夏侯惇。曹叡一听,段默说得有道理呀,就下令调查此案,为夏侯楙洗清了冤情。夏侯楙出狱,到父亲坟上烧纸磕头,感谢父亲在阴间凭在阳间立下的汗马功劳救了他一命。

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去世。四个月后,夏侯惇追随曹操而去。

《三国演义》里,曹操得病后被他杀过的伏皇后、董贵人、伏完等人的鬼魂索命而死。数月后,夏侯惇也以相同原因死去。鬼神之说,当然是杜撰妄说。历史上,曹操和夏侯惇都是因病去世。不过,死之前,他们也许会想起自己杀过的人。

滚滚长江,谁流经了谁那里?漫漫人生,谁翻动了谁的红尘?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再大的功劳,再高的封赏,都不能挽留住生命渐行渐远的足音。

地下,在牛头马面跟前,夏侯惇再也不会因为自己左眼残疾而推倒镜子了吧。地下,夏侯惇也许还和曹操同坐一车,听着地上依然马蹄声碎杀声阵阵。这时,他会和曹操说:“阿瞒,我再也不用为你以身负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