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晋、楚两国大战)

诱敌深入成典范

城濮之战简介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城濮之战过程分析——

城濮之战,是指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战役,以晋军获胜告终。该战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经典战役。战役过程中,晋文公兑现“退避三舍”的诺言,下令晋军后退,同时也得以避开楚军锋芒。之后,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诚,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大败,子玉羞愧自杀。城濮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役又对晋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晋楚矛盾日深

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恒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宣告中衰。而就在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准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不过,在楚国势力急剧发展的同时,位于今天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一步步兴盛了起来。公元前636年,长年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执政之后,晋文公任贤使能,发展经济,积极争取邻国,逐步具备了争霸中原的实力。

晋国崛起之后,楚国忧心忡忡,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数次遭到齐国的进攻,随即向楚国求援。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见晋国实力日增,随即转而依附晋国。

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地位,楚国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遏制晋国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早已不甘心局促于黄河以北,随即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的名义,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随即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但因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倘若出师远征,晋军难免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出众,正面交锋并无必胜把握。

就在晋文公犹豫不决之际,狐偃进提议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此解救宋国,晋文公这才决定出兵。公元前632年一月,晋文公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攻击,并于当年三月攻克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然而,曹、卫两国虽相继沦陷,但楚军却不为所动,依旧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随即再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可谓进退两难。如果不出兵驰援,宋国早晚会降楚绝晋,这无疑会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开战,恐怕难以取胜。

之后,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商议。先轸仔细分析之后,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给齐、秦两国送一份厚礼,请求楚军撤兵。与此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以此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本来是和曹、卫结盟的,见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据,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而齐、秦接受了宋国的厚礼,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国作战。

于是,晋文公依计行事。结果,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非常恼火,决定出兵助晋。

子玉骄傲自负,晋国取威定霸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个大国结成联盟,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随即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榖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同时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

然而,子玉骄傲自负,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此消弭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最终同意了子玉的出战请求,希望他能够侥幸取胜。不过,楚成王并没有给子玉增拨充足的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得到援兵后,信心大涨。为了寻找开战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即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便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

之后,晋文公采纳先轸的对策,一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一方面扣留宛春,以此激怒子玉。子玉眼见使者被扣,加上曹、卫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向晋军发动进攻。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随即下令晋军“退避三舍”,撤到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以逸待劳。

面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很多人都觉得事出有因,恐其有诈,主张楚军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全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击。

之后,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而齐、秦、宋等诸国的军队也陆续赶到,与晋军会合。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城濮之战正式爆发。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其侧翼,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之后,晋下军佐将胥臣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也即陈、蔡军发起突袭。陈、蔡军见状,以为是真老虎冲了过来,顿时惊慌失措,溃不成军。结果,楚右翼被晋军迅速歼灭。

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随即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左军。战役开始后,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军后撤。与此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扬起地上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结果,子玉不知有诈,下令左翼军追击。

晋中军主将先轸以及佐将欲臻见楚军中计,当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而晋上军主将狐毛以及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结果,楚左翼陷入了重围,迅速被晋军歼灭。子玉见大势尽去,被迫下令中军迅速撤退,这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撤至西南的连谷,子玉羞愤自杀。至此,城濮之战以晋军大获全胜告终。

城濮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之一。

战役初期,晋文公虚心纳谏,先胜弱敌,夺取了前线基地。之后,晋国又利用谋略,取得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支援,夺取了作战主动权。战争爆发后,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避坚捣虚,最终各个击破敌军,大获全胜。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上楚国的一百乘四马兵车以及一千名步兵俘虏。之后,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由此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