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嘉山之战

嘉山之战(郭、李大败史思明)

嘉山之战简介

嘉山之战:嘉山之战,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于嘉山(今河北曲阳东)大败史思明的著名作战。郭子仪、李光弼采取疲敌战术,初败叛军于沙河,继败叛军于嘉山。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运用疲敌战术取胜的典型战例。

嘉山之战过程分析——

嘉山之战是指天宝十五年,即756年的五月,在唐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大败史思明的一次作战。此战过程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利用疲敌战术取胜,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那么,郭、李究竟是如何疲惫敌军的,身为安史之乱祸首之一的史思明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郭、李疲敌取胜

天宝十五年四月,郭子仪、李光弼在九门城南大败史思明,随即一直追围史思明至博陵(今河北定州)。之后,史思明集结兵力固守博陵城,唐军久攻不下。

次月,郭子仪、李光到撤围返回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随即率数万人马尾随追赶。郭子仪见状,挑选了五百名骁勇的骑兵,一边撤退一边诱使史思明军出战。结果,唐骑兵且战且退,三天后抵达行唐(今属河北),而叛军则一边追一边打,疲惫不堪,只好后退。郭子仪乘机反击,大败史思明部于沙河(今河北行唐、新乐之间)。

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急忙命令大将蔡希德率两万步骑驰救史思明,同时命范阳守将牛廷价集结范阳等郡兵一万余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与援军合兵共计五万余人,重新振作。

此后,郭子仪、李光弼率军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史思明随即率众前往阻击。郭子仪见状,下令将士挖深沟筑高垒,不与叛军直接交锋,而是采取疲劳战术,敌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武扬威,晚上偷袭贼营,使得叛军忙于应付,根本无法休息,人困马乏。

当年五月底,郭子仪、李光弼见时机成熟,随即率军出城,与史思明在嘉山展开大战。最终,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四万级,俘获一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匹。此战之中,史思明在战乱中跌下马来,披散着头发,连鞋子都掉了,狼狈地拖着断枪逃回军营,旋即逃往博陵,侥幸保住了性命。李光弼乘胜追击,进围博陵,郭子仪则准备北取范阳。

嘉山大捷之后,唐军声威大振,河北十余郡的地方官吏和军民纷纷杀死叛军守将,归顺唐军。至此,自颜杲卿常山举义以来,叛军从范阳至洛阳的通道再次被切断,叛军间负责往来联络的人只好轻装简从,偷偷过境,但大都被唐军俘获。而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军心动摇。安禄山得知嘉山战况,惊恐万分,痛责高尚、严庄等谋士,召集谋臣商议对策,打算放弃洛阳,撤兵回范阳。就这样,嘉山之战以唐军获胜告终。

安史之乱爆发,史思明佯装归降

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因战功被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

史思明与另一位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后来,二人同时被唐廷封为捉生将。史思明骁勇善战,多次建立战功,颇受玄宗赏识。一次,玄宗召见史思明,并亲自赐座,对他的军事才能大加赞赏。玄宗问史思明多大了,史思明回答说:“已经四十岁了。”玄宗随即拍着他的后背说:“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大有作为。”

唐玄宗在统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宠臣,锐意开发边疆,将边镇节度使增至十个,致使外重内轻,也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天宝十四年,即755年的十一月,史思明与安禄山一道,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南下反唐,安史之乱随即爆发。第二年,叛军攻取洛阳,安禄山随即在洛阳称帝,史思明则被封为范阳节度使,占十三郡,拥兵八万余众。

肃宗至德二年,即757年,史思明包围李光弼驻守的太原城,结果反被李光弼大败。同年十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等人杀死,史思明随即有了自立之心。洛阳失守后,杀父称帝的安庆绪逃往邺郡,随即在邺郡四处征兵。

之后,蔡希德、田承嗣、武令询等人先后投奔,唯独史思明既不派兵,也不派使者。安庆绪便怀疑史思明有二心,于是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三人,率领五千骑兵赶往范阳,名义上是去征兵,实际上则打算去偷袭史思明。

史思明料到安庆绪不怀好意,提前在营帐外设好埋伏,并亲自率领数万士兵前去迎接安庆绪派来的使者。之后,史思明设宴款待使者。酒酣耳热之际,史思明忽然掷出一只酒杯,埋伏在一旁的士兵一拥而入,将三位使者拿下,同时截住了他们带来的队伍,给他们发了些钱财,打发他们回家了。

之后,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声称自己愿意向唐投降。唐肃宗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即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史思明的七个儿子也都被授予了显赫的官位。

杀谋士重新作乱,终死亲子之手

不过,虽然归降,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地招兵买马,这也引起了唐肃宗警觉。乾元元年,即758年的5月,唐肃宗以乌承恩为副使,准备伺机杀掉史思明。不料,这一计划被史思明提前知晓。

为了证实传言,史思明在乌承恩床下埋伏了两个人。一天夜里,乌承恩悄悄地对儿子说:“我奉皇上的命令来除掉逆贼。”听完这话,床下埋伏的两人当即跳了出来。

之后,史思明怒杀乌承恩和他儿子,决定重新反叛。然而,史思明的参谋耿仁智力劝史思明不要反复,但史思明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亲手将耿仁智用木棍敲死了。

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妄称大圣周王。再后,史思明带兵进入邺城,后又留下儿子史朝义驻守,自己则回到范阳,于当年五月更国号为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改范阳为燕京。

史思明的部下是安史叛军中最残暴的队伍,每攻陷一座郡城,都要杀光城中老弱,仅魏州一役,史思明军在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血流成河。称帝之后,史思明派间谍扬言自己的军士思归,以此诱骗唐军决战,大太监鱼朝恩急于立功,力劝唐肃宗下令出击。最终,李光弼率军出战,结果被叛军击败,史思明乘机夺取了河阳、怀州等军事要地。

之后,因备战不力,史思明想杀掉自己的儿子史朝义以立军威。骆悦等将随即鼓动史朝义杀父。最终,史思明重蹈安禄山覆辙,死在了亲生儿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