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北部边境从此安定)

唐灭薛延陀之战简介

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唐灭薛延陀之战过程分析——

薛延陀,原为匈奴统治下的铁勒部分支。早先分薛、延陀两部,后来薛部被延陀部所灭,合并为薛延陀部。其祖先牧于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西南,受突厥统属和役使。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附属于西突厥。后来铁勒诸部起义反抗西突厥,薛延陀推举出自己的可汗独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遣密使至漠北薛延陀,册封其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赠“鼓纛”,夷男大喜,建牙帐于郁督军山,并配合唐军击灭东突厥,立有战功。

但夷男(真珠毗伽可汗)有政治野心,他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打败了西突厥,占领了准噶尔盆地;又征服了额尔齐斯河、乌古河流域的葛逻禄部和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部,统治地域不断扩张。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崛起,很快填补了东突厥灭亡后的真空地带,对唐朝构成了新的威胁。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四月,发生了一起行刺唐太宗未遂事件。行刺者是突利小可汗之弟、突厥降将阿史那结社率。这件事使唐太宗对大量接收东突厥降众内迁安置有些后悔。

恰在这时,薛延陀大有向南扩张之势,唐太宗决定“以夷制夷”,将安置在黄河以南的东突厥降众全部遣返漠南地区,“复其故庭,继其先绪”,以遏制夷男向漠南扩张的野心。唐太宗派遣司农郭嗣本出使薛延陀,向夷男宣诏:“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本境。”夷男表面“顿首奉诏”,内心却极为不满。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朝廷命李思摩(原名阿史那思摩,降唐后赐李姓)率领东突厥降众返回碛南故土。李思摩担心薛延陀前来进攻,向唐太宗提出要求,一旦薛延陀南侵,请允许突厥部众“入长城”;唐太宗表示同意。

当年夏天,唐太宗下诏为明年二月登泰山封禅做准备。夷男准备乘机入侵漠南。唐太宗得到信息,取消封禅计划,在漠南集结军队,任命并州都督长史李世勣为兵部尚书,总督北方军事。十一月中旬,夷男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北)。李思摩遵照预先约定的对策,放火烧掉牧草,率众退入长城。唐太宗下令李世勣率领各边郡将领兵分五路反击薛延陀。十二月中旬,唐军在诺真水(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艾不盖河)大败薛军,“死者甚众,伏尸被野”,唐军缴获战马一万五千余匹(《旧唐书·铁勒传》)。战后,在唐军护送下,李思摩率突厥降众返回漠南。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九月,夷男死,其子拔灼(多弥可汗)乘薛延陀部属都来会丧之际,袭杀其庶兄曳莽(突利失可汗)引发薛延陀内乱。同年十二月,拔灼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乘唐太宗亲征高丽未返,侵掠大唐边境。唐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诱敌深入,与左武侯中郎将田仁会在夏州将拔灼击败,并向北追击六百余里,“耀威碛北而还”。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再次命李道宗、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诸将,从朔州、夏州、凉州、代州和营州五路出击薛延陀。薛延陀内部大乱,互相攻杀,拔灼在败逃时被回纥部杀掉,薛延陀宗族几乎全被消灭。薛延陀部剩下的七万余众,共推夷男之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自感难以自立,主动取消可汗头衔,遣使向大唐求降,并请求迁居郁督军山之北。唐太宗派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受降并安置薛延陀余众。

可是,世代居住在郁督军山以北的铁勒九姓不堪忍受薛延陀的残酷压迫,纷纷上表大唐朝廷,一致拒绝咄摩支率领的七万余众进入郁督军山北境。唐太宗见此情况,遵从漠北民意,收回成命,派遣李世勣率领大军与郁督军山以北铁勒九姓夹击薛延陀残部,并要李世勣随机应变,“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李世勣奉命迅速北出,进军至郁督军山下,歼灭薛延陀残部五千余人,俘获其男女三万余口。咄摩支惊慌万分,逃入荒谷。李世勣派萧嗣业前往招降,咄摩支投降唐军。七月,咄摩支被押送长安,唐太宗赦其死罪,拜为右武卫大将军。至此,薛延陀汗国宣告灭亡。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下诏,在漠北铁勒诸部地域内设立“六府七州”,对降伏的薛延陀部实行羁縻统治。

六府:(一)回纥部为瀚海府,治所今蒙古国西南鄂尔浑河上游西岸哈尔和林西北,原薛延陀郁督军山故都;(二)仆骨部为金微府,治所今蒙古国肯特山北鄂嫩河上游;(三)多滥葛部为燕然府,治所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四)拔野古部为幽陵府,治所今蒙古国克鲁伦河上游;(五)同罗部为龟林府,治所今蒙古国色楞格省东部;(六)思结部为卢山府,治所今蒙古国杭爱山东南。

七州:(一)浑部为皋兰州,治所今蒙古国中央省土拉河北岸,乌兰巴托西南;(二)斛薛部为高阙州,治所今蒙古国色楞格省东部,乌兰巴托以北;(三)奚结部为鸡鹿州,治所今俄罗斯赤塔西南赤塔河上游(侨治回乐县,今宁夏吴忠市北);(四)阿跌部为鸡田州,治所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北(侨治地在回乐县,今宁夏吴忠市北);(五)契苾部为榆溪州,治所今陕西榆林市西;(六)思结别部为蹛林州,治所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七)白霫部为寘颜州,治所今蒙古国塔木察格布拉克东南(《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以上各州均以本部族酋长任都督、刺史,对漠北实行羁縻统治。

为了加强对北方各羁縻州府的管理,唐太宗时期在北方单独设置了燕然都护府(治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北),任命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都护,统领上述六府七州。李素立安抚有方,深受铁勒诸部拥戴。各部相率敬献酒食牛马牲畜,李素立只受酒一盅,其余悉数退还(《资治通鉴·唐纪十四》)。李素立这样的边疆大吏,深知身负“宁边”重任,慎行为国,点滴为民,青史留名。

随后,距大唐最远、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的铁勒骨利部,也遣使归唐。唐太宗又在骨利部设置阙州(治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以骨利干俟斤为刺史。自古从未与中国通使的结骨部也遣使入唐,要求为该部册立一官。唐太宗诏令在结骨部设置坚昆都督府(治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任命其首领失钵屈阿栈为右屯卫将军、坚昆都督。至此,薛延陀部全部归顺。

这一幕,记录了唐太宗北方边疆政策取得巨大成功的盛况。